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精选8篇)由网友“犬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一)复习袁枚的《所见》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袁枚写过的一首诗。(师板书:所见)
生:齐背。
师:对呀,这是袁枚的《所见》,那你们还记不记得“见”是什么意思呀?
生:看见。
师:对,见就是看见的见,“牧童骑黄牛”就是他看见的。(师板书:看见)
师:除了看见,诗中还写了~~~
生:听见。
师:他还听见“歌声振林樾”。(板书:听见)“见”就是看见、听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二)解题
师:书有两种意思:书:(1)写,记录;(2)装订成册的著作。(出示)在诗中,哪种更确切呢?
生:(1)写,记录。
师:“书”就是“写”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装进题目里,谁来试试?有点难,没关系,大胆地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生: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
师: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见听见的写下来。(再请生说)
师:如果把时间加进去更好。夜里,他看见、听见~~~~
师:如果在前面加上谁什么时候写下来就更完整了。(板书:叶绍翁)
生:叶绍翁写下夜里看见的、听见的。
师:你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老师给你个建议,把“写”放到前面说更顺。
师:你们会说吗?就像他这样,小声地说一次。
(三)读题
师:你们刚才说的就是题目的意思,我们把题目再齐读。
师:如果在这里(指“夜书”)停一下就更好了。
师:夜里静悄悄的,谁来轻轻地读读。
篇2: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一)出示自学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去读读古诗,在诗里有一个字,(师板书:挑)平常读“tiāo”,在诗里读
“tiǎo”。
师:读诗之前,老师建议小朋友这样做(出示自学要求:1.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2.对照注释,想想诗中哪些事物是诗人的所见。)
(二)学生自学
学生自由读古诗。
(三)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最认真,有的还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把自己的朗读展示给大家。
(一生读)师:你很聪明,听老师一说,马上把这个“挑”字读对了,你知道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学生纷纷说“捉”。
师:“挑”是“捉”的一种动作,用树枝把泥土挖开,把里面的蟋蟀挑出来
(一生读)师:有个字要注意一下。(师板书: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长长的。你再读一下。(生读对了)师:掌声送给他。
师:能放到词语里读吗?再请刚才这个同学。
师:“促织”就是蟋蟀、蛐蛐,古时候人们叫“促织”还有一个故事动人的故事呢?你们愿意听吗?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赶快纺织要准备过冬啦!
师:还有谁愿意读吗?
师:刚才听了这几位同学,都能把古诗一字不差地读下来,真能干。
师:要把古诗读得有味道,还要注意停顿,这些“|”就表示停顿,你们试试看!
师:你把停顿读得特别棒,有诗的味道了。
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读得很棒,我们先请男生读读诗(男生读)我给你们打满分,女孩子试试看,加油。(女生读)
师:读得越来越有诗味了,也给你们打满分,老师也想读了,想听吗?
三、解词品句读诗
师:读得有点诗味了,我们还可以读得更好,理解了古诗就能读得更好。
师:哪些东西是诗人所见呢?
生:捉蛐蛐。
师:用诗里的话就是——儿童挑促织。还有吗?
生:动客情。
师:动客情是诗中的感觉,见,看见、听见。
生:他住在江上听见一阵秋风吹过。
师:你听见了“江上秋风”,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边。
生: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师板书:—灯)这里的“一灯”是哪里的一灯呀?(师板画篱笆)篱笆里,小朋友在捉蛐蛐,点在一盏灯,它的里边不可点灯,旁边可以。
师:“篱落”,我们在哪些诗见过?
出示:月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齐读
师:这些“篱落”都是“篱笆”的意思。看到的说了不少了,还有听到的吗?
师:“萧萧”是什么呀?(师板书:萧萧)对了就是风的声音。继续说,还有什么?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这句不仅有萧萧的风声,还有什么?
师:对了,“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师:老师还有个疑问:“儿童挑促织”是作者亲眼所见吗?不管是不是,都要从课文里找依据。
生:“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不是肯定有。
师:他到底是看到什么,才知道有“儿童挑促织”?
师:他看到篱笆旁有一盏亮着的灯,才知有儿童在捉蛐蛐呀。原来后一句,要先解释“夜深篱落”,再解释“儿童挑促织”呀。
生:他看见篱笆旁边亮着一盏灯,知道了儿童在挑促织。
师:说得真好,你们也来试试!
学生自由说。
篇3:夜书所见古诗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I《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C《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篇4:古诗《夜书所见》
古诗《夜书所见》
课时备课
【本学期总第课时】
【本单元第课时】
【课题】:积累运用四(2)
【课型】:综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并在读背中有所感悟。
2、阅读短文,明白其解释的道理。
3、交流健康小常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或想象,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重难点关键】:
【教具准备】:学生收集健康小常识,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一、设情景
前几天,一位低年级的小同学在下课玩耍的时突然流起鼻血,有的同学告诉他:“用纸塞住。”有的同学则说:“把头仰起来,让血倒流。”这些同学的建议可行吗?为什么?如果当时你在旁边,会帮助他采取一些什么措施?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出课题:看来,掌握一些健康小常识还挺关用。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介绍你所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
二、分组交流
1、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我们现在小组内进行介绍。注意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别人在说话时要注意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认为有一楼的可以补充,有不同意见的还可以讨论。
2、组长带领组员把刚才大家介绍的健康小常识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做代表想全班做介绍。
三、交流
1、各族代表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全体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进行补充、提问及讨论。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向别人请教。
1.教师总结
1、对学生厅、说两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提出希望。
2、结束语: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无价之宝。健康的金钥匙就在我们自己手中。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更多的健康常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教学反思】:根据课程实施决定
篇5:夜书所见古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动:打动。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捉。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祖籍浦城。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篇6:夜书所见古诗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篇7:夜书所见古诗译文
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篇8:夜书所见古诗译文
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這首诗也有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時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 夜书所见古诗
★ 夜书所见 古诗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 《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精选8篇)】相关文章:
夜书所见作文2023-03-07
读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有感2022-05-08
夜书所见教案2023-02-27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2024-01-18
《所见》说课稿2022-08-08
所见教学反思2023-04-22
三年级《古诗》的教学反思2023-06-22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后练习题2023-02-1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2023-10-05
上策经典美文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