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诗

时间:2023-09-23 07:31:5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案古诗(精选18篇)由网友“咔咔破”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教案古诗,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教案古诗

篇1:古诗教案

5*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思想教育: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教学重点:

从诗句中了解深圳的昨天和今天,知道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

教学难点:

1.凭借诗歌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在诗歌每一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二、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音和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2)强调几个难字的字形。“渺、茫、曦、超、庞、遨、幢、陲”

2.理解新词。

(三)轻声读这首诗,看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

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叫押韵,这首诗押ang韵。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这首诗。

1.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例如第1、2两节,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晨曦中/阿爸/在田间/劳作, 烟雾里/阿妈煮饭/在灶旁,

小孩子/在稻草堆里/打滚,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

2.要把诗的韵脚读得响亮些、清晰些,读出诗的韵味。

3.教师范读。

4.学生练习试读。

5.指名朗读、齐读。

教师要通过范读和举例分析等方式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在学生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五)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思考课后·练习中的第1题。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思考:

1.这首诗共有几节?(8节)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哪几节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在一起归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是多么贫穷落后。第二部分是第3至7节:写的是深圳奇迹般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8节:写的是深圳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和特区建设成就的意义。)

2.这首诗写的是哪儿?(深圳。深圳,原来是广东省东南角宝安县境内的一个小圩(x&)。“圳”字的本意是田野间的水沟,可见这儿原来是个农田。)

3.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深圳特区奇迹般的发展变化。)

二、学习诗歌第1、2节。

1.指名朗读(用迟缓低沉的语调来读。)

2.说一说昨天的这个村庄是什么样?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3.齐读第1、2节。

三、学习诗歌第3至7节。

1.默读3至7节,找出描写这个村庄发生变化的词句。

2.深圳成立经济特区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深圳的城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人的变化

3.学生熟读3至7节,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应该用高昂兴奋的语调来读)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四、学习诗歌第8节。

1.齐读,思考:

(1)深圳飞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使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深圳特区建设成就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它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强大活力,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祖国壮丽的发展前景。)

五、齐读全诗,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六、作业。

1.自己复习第三单元。

2.预习第13课。

5*、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改革开放

今天 焕然一新

课后小记:

6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思想教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有关古诗内容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

课件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板书设计:6、古诗两首

大人:耕与知

四时田园杂兴 快乐

小孩:学种瓜

蓬头侧坐

小儿垂钓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课后小记:

篇2: 《古诗》教案

一、导入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识,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怀,领悟诗歌的意境。

3.感受对友人和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三、学法指导: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划分两首诗的节奏)

四、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五、学习《己亥杂诗》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及背景

诗人龚自珍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处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洞悉清朝朝廷的腐朽昏庸,也警惕外国列强的侵略野心,因而渴望改革。

于是他写了许多诗文,提了很多办法,然而人微言轻,不被重视,48岁那年,被迫辞官离开京城,飘然南归。在旅途中陆陆续续写了315首绝句,后人评说――这就是他一生的回忆录。

3.译文欣赏,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①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感情?

②你觉得哪种感情更占上风?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明确:前两句:辞官离京(抒情、叙事)

后两句:以落红自喻,阐明心志。(借代、比喻、议论)

感情: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主题意义:

①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忱。

②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③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中考链接:(两种题型:选择题与名句赏析)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谊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③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3.名句赏析:

提示:翻译――修辞(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作者感情――影响(任选一句作赏析)

七、拓展练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示例: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老师寄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离别,因为我们的理想在远方,我们要抛开儿女情长,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有一种爱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爱,有一种理想是不可超越的,那就是用生命践行自己对国家忠贞的理想。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响起了龚自珍的另一句名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期盼大家早日成为他心中的人才,报效祖国。

篇3:《古诗》教案

《古诗三首》教案_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_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吟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四、学习“会写字”

暮吟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露水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未肯降骚人输梅阁笔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题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缘 书写,题写。

降 诗人。

骚人 服输。

阁 同“搁”放下。

评章 不及;比不上。

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横岭侧峰)(板书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远近高低)(板书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图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板书《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篇4:《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自己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教学难点 :想象并写出《村晚》景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内容:《古诗两首》之一《村晚》

教学目标 :

1、学会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

3、能想象古诗意境,并写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录音挂图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绚丽多彩的`春天已离我们而去,让人向往的夏日风情将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的诗人雷震带来的古诗《村晚》。

2、板书课题——村晚

3、看了课题,想象一下,古诗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欣赏古诗

1、共定学习目标。

2、按学习目标自学古诗

3、交流学习的收获。

(1)古诗中的生字:陂 衔 漪

(2)交流读后的感受。

(3)结合插图谈谈对诗句的感悟,体会古诗意境。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对诗句的感悟用你的声音来表达吗?

5、你不想把这么美的夏日风情留在记忆中吗?(背诵指导)

三、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多搜集一些关于夏日的古诗。

篇5:古诗 教案

古诗二首 教案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单 元:哲理故事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九溪十八涧》是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峰峦重重的山谷、曲折蜿蜒的小路、哼唱山歌的清泉和参差错落的树木。《“一”字诗》是一首七言诗,用十个“一”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秋夜,一条渔船泊在江面,一位渔翁悠闲地垂钓其中。两首诗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在运用重叠词语的同时,把音乐中的韵律美融入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了解多音字“曲”的读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的优美意境。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辅以多媒体课件、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古诗配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绘的美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体会意境,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初步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重难点分析: l  识字教学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本课要求认读的“溪、叠、俯、仰”等生字笔画较多,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l  古诗中有些词语学生理解有困难,如“曲曲环环、高高下下”,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画面,帮助理解;“俯、仰”通过做动作帮助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可借助课件出示插图,辅以教师谈话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 l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一”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l  两首诗分别用了“重言”和“重复”的修辞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体会这种手法所产生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一)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里呀?(学生自由交流)是啊,我们的祖国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名胜,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意思是说苏州、杭州的景色是天下最美的,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领略人间天堂---杭州的美景。 (二)课件出示图片,展示杭州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最后画面定格在九溪十八涧。 (三) 揭示课题:这最后一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九溪十八涧。(板书课题) (四)理解题目意思。 “涧”就是山间流水的沟。(借助课件理解“涧”)九溪十八涧汇合了九座山的细流成了一条小溪,又汇合了许多山的细流成了一个涧,这里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清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俞樾来到了这里,他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地迷住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就是这首《九溪十八涧》,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九溪十八涧》,提出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二)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三)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达到正确熟练。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多音字“曲”和“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读法。 (四) 课件出示生字,认读、交流识字方法。 “ 溪”和“叠”可引导学生根据字义想象字形的方法识记; (五) 课件出示生字,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六)学写生字“泉”、“树”。 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好看。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自由读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还有哪些词语不明白,同桌相互释疑。 教师引导: 曲:弯曲。  高下:高低。 (二)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哪儿最美?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古诗,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三)学生展示,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预设: 1.学生感觉群山之美,引导学生想象山“重重叠叠”的样子(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指导朗读。 2.曲曲环环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弯弯曲曲、蜿蜒回环的小路。 3.叮叮咚咚泉:引导学生想象山泉叮叮咚咚,唱着山歌流向溪涧的情景。指导读好“叮叮咚咚”,声音要清脆、好听。 4.高高下下树:引导学生想象九溪十八涧的树是什么样的?(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树木高高矮矮、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样子。) 5.体会叠词的节奏美。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叠词的用法, 课件出示: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   齐读这些词,说一说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   教师引导:古诗中用了这些重叠词,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有节奏感。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闭目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话激趣: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听到这么悦耳的泉水声,你们心情怎样?(学生交流)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再次朗读这首诗。出示课件,配乐朗读。  (四)提出背诵要求,小组竞赛背诵。 四、课外延伸作业。 为古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一)指名背诵《九溪十八涧》。 (二)教师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诵读得真好,就像是唱了一首悦耳的山歌。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很有趣,诗的题目是《“一”字诗》(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数一数这首诗里面共有几个“一”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一)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纠正错处。 (二)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古诗。指名朗读,说一说诗中共有几个“一”字。引导学生注意十个“一”字的不同读音。 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好“一”的变音。 (三)学生画出诗中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四)出示课件,交流识字情况。 “仰、俯”可通过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记住字形。 “翁”:用编故事的方法帮助记忆。 “钓―钩”:对比记忆。 “舟”:象形字,可通过画简笔画,引导想象的方法帮助记忆。 (五) 出示课件,开火车认读生字,巩固识字效果。 三、品读古诗,体会古诗意境。 (一)自由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二)学生交流读诗感受,教师引导理解诗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哪儿?做什么? 课件出示插图,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一江明月一江秋”的意境。 (三)出示配乐朗读课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一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一边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 背诵古诗。 四、课外延伸,补充古诗。 (一)补充作者信息,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陈沆。 (二)课件出示古诗《江雪》,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两首诗的意境,鼓励课外背诵。 五、指导写字。 (一)学生认读,记一记字形,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好看。 (二) 教师范写,注意以下几点。 笑:上下结构,第七笔是撇,不是横。 舟:独体字,注意第二笔是竖撇,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指导学生写字时边想象边写,如“笑”字,书写时想象可爱的笑脸,这样写出的字才会有神韵。 (三)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交流作品,欣赏评价。         介绍杭州美景,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他们自然融入古诗所创设的美好情境之中。                   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融情于景,易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理解词义---理解诗句---感情朗读---体悟诗情。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叠词的音韵美,鼓励照样子说词语,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词汇的积累。             用音乐渲染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融入诗情。                   提出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渗透汉语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会汉语言的文化内涵。       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字,使学生体验学语文的乐趣。      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既提高了识字效果,又使学生了解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画面,突破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写好每一个汉字。        

篇6:《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会读写生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复习以前学过写景的古诗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

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

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

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出示图片

(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图文结合,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

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

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

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领悟

出示画面

图文结合精读诗句,出示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

“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

“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窗含”,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

结合实际让学生透过窗子看天空、柳树。理解窗含体会诗人用了个“含”,

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

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

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篇7:古诗教案

预习提示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是两位诗人的代表作及优秀品质的写照。认真读读诗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古诗含着的意思。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教学重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课时布置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教师点拨

初读指导

教师范读,同学画出生字。

同学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同学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经常。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烘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性,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再读体会,考虑: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标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同学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标明自身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情感朗读,赛读。

齐读。

拓展延伸

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身一生的写照啊!

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身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优秀给大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

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石灰吟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身碎骨 勇于献身

课堂检测

结合古诗,理解词语

若等闲: 清白:

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排作业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诗,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第二首诗《墨梅》。

教师点拨

了解诗人解诗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墨梅》作者:王冕,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而成为诗人。他性情孤傲,轻视权贵,参与科举考试不中。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其擅长画梅花。

理解诗意。

指名同学读。

出示古诗,画出带点字,让同学来说说自身的理解。

洗砚池、淡墨痕、清气、乾坤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真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出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他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感悟诗情。

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誉,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朗读体悟。

墨梅具有“花开淡墨痕”的特点,作者也希望像墨梅一样做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那么我们怎样读这首诗呢?同学读诗。

拓展延伸

比较石灰吟墨梅两首诗的一起点。

板书设计

咏物抒怀

石灰――于谦――清白

墨梅――王冕――清气

课堂检测

誊写《墨梅》。

填空:

《墨梅》是元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借( )抒发了他( )的高尚情操。诗中“满乾坤”的意思是( )。

说说诗句的意思。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默写古诗。

资料优秀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篇8: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 个别读――正音――齐读

(2) 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 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 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篇9: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篇10:古诗教案

古诗教案

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案 祁县第三小学 教师  罗建英 二、教学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大家对南宋,对诗人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南宋可以说是北宋的后半生,《水浒传》里提到的那个皇帝丢了半壁江山,还当了金兵俘虏,他的儿子逃到临安又做了皇帝,继续寻欢作乐……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谁来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题目的关键词是哪个?为什么? 生:有感…… 师;一个字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 生:感受,感慨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 4、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师:是啊,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又是怎样的泪啊? 生:这是失去亲人的泪。 生:这是家破人亡的泪。 生:充满仇恨的泪。 生:这是遗民们盼望统一的泪。 师: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惨呀!此时,你的心情是什么?(并请学生怀着体会到的心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汴州 壮美 泪 金兵横行  悲愤交加 忧国忧民 一、《鹿柴》教案 祁县第三小学 教师  罗建英 二、教学内容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三、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   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学生练读。   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   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   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能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板书设计: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 深林静 暗 人语响 返景  

篇11:《古诗》教案

《古诗四首》教案模板

助学目标:

1.诵读、会背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2.理解诗意,学习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诗歌,深入理解名句。

助学重点:诵读、背诵四首古诗。

助学难点:诗歌鉴赏。

课时安排:2课时

助学流程:

第1课时:(学习前两首)

一、学生自助: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①听读,感受诗意,欣赏古诗。体会诗人写作时的心境,他们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作诗的?

②用“/”划出诗句节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进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诵出感情。朗读时需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③小组竞赛,学生互评。(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

二、求助互助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每首诗各句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情

结合四首诗的鉴赏文章,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提示:可结合以下问题,畅所欲言。

(1) 诗人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2)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有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

(3) 本诗的名句和值得欣赏的重点字词是哪些?它妙在何处?

(4) 诗中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提出质疑

三、教师补助:如何鉴赏诗歌。

1.律诗的相关常识。

2.四首诗的鉴赏文章各一篇。

3.小结如何鉴赏文章。

四、课堂小结:结合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五、课堂巩固:背诵、默写课文。

六、续助方案:《同步练习》。

第2课时:(学习后两首,流程同上。)

课题:《古诗四首》 班级: 姓名:

助学目标:1.诵读、会背四首古诗,体味爱国情怀。

2.理解诗意,学习了解诗歌艺术特色。

3.学会鉴赏诗歌,深入理解名句。

课前自助:

1.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读音。

抵( ) 搔( ) 簪( ) 笼( )

戍( ) 阑( ) 寥( ) 惶( )

2.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意思。

烽火 家书 浑欲 不胜 犹唱

尚思 轮台 夜阑 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丹心 汗青 四周星

3.小组讨论,用“/”线标出诗句节奏,朗读诗歌,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4.结合文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歌字面意思。

(要求:①在翻译有困难的字句下做记号。②能做到理解后对照诗句直接翻译。)

5.结合鉴赏文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详细分析,准备展示发言,将发言提纲列在下面。要求:小组分工,小组内完成四首诗的.鉴赏。

提示:你的鉴赏活动可以结合以下问题展开,畅所欲言。

(1) 诗人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

(2) 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有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

(3) 本诗的名句和值得欣赏的重点字词是哪些?它妙在何处?

(4) 诗中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堂巩固:

背诵、默写课文。

续助方案:

通过本课学习,你觉得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篇12:《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3.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四个山名。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老师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篇13:古诗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渗透环境教育)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生字连词背诵。

方法:请学生把生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本子上或黑板上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

方法:(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六、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推荐相关的古诗:《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篇14: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赠汪伦》

1.以故事引入。

《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干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出示教学软件或课文插图,学生看图练说,可以发挥想象。)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伴以悠扬的笛声或萧声。)

(出示与古诗配套的音乐光盘或配乐录音让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深情厚谊。)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指名描述诗意。

二、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题:

补充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重点解释“西辞”。可结合地图,让学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扬州,看两个地方所处的位置,也可画出长江流向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重点抓“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时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情景,在头脑中或在纸上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别好友后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谊。

④教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⑤用多媒体软件或投影显示画面: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延伸(可任选一项完成)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土,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9.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l)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

三、拓展延伸

1.分小组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2.请2-3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推荐古诗。

四、学习本课生字

1.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的。

2.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给大家。

3.指导正确书写。

篇15: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⑵介绍作者: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因,58岁病辞。此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听范读

⑷个人自由朗读。

⑸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昼:白天。

⑵耘:除草。

⑶耘田:在田里除草。

⑷绩麻:把麻搓成线。

⑸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⑹未解:不懂。

⑺供:参加。

⑻耕织:耕田织布。

篇16: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

清平乐・村居

读题。

(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

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

(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篇17:古诗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只表示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示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局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小朋友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小朋友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示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示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同学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俺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俺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俺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俺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溢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昼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身的事情,各自有自身拿手的本领。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小朋友,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小朋友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俺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篇18:古诗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简析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四、学习《游山西村》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五、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选做【创造实践】:

自己出一期手抄报。主题是:走进诗歌。

古诗吟唱游子吟教案

学校学生古诗春晓教案

五年级《绝句》语文教案

一年级教案:《锄禾》教案

绝句四年级语文教案

清明节大班教案

春晓教案

古诗《春晓》优秀教案

小学古诗春晓的教案

大班望庐山瀑布教案

教案古诗
《教案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案古诗(精选18篇)】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案2023-10-08

静夜思教案2023-01-19

《游子吟》大班语言教案2022-07-21

游子吟小班教案2022-09-27

古诗《静夜思》教案2023-11-25

《望庐山瀑布》语文教案2022-12-01

3、英英学古诗 教案2024-01-28

古诗《梅花》《夜雪》的教案2023-12-12

2022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教案精选2023-01-15

古诗春晓教案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