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3-02-15 07:48:5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锦集7篇)由网友“梅花落满南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篇1: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运用大学生竞争心理量表和内/外控制量表(ANSIE)对324名大学生的`竞争心理与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团体测试,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外控者与竞争动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竞争策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内外控中低分组在竞争动机上均高于高分组;同时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在竞争策略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竞争策略和竞争动机两个变量对内外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竞争倾向通过竞争策略和竞争动机也产生间接的预测作用,其中竞争动机对内外控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

作 者:岑延远 CEN Yanyuan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教育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刊 名:肇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8(6) 分类号:B848.8 关键词:大学生   竞争心理   控制源  

篇2:心理控制源与抑郁

心理控制源与抑郁

本文回顾了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心理控制源的.几种理论,重点介绍了罗特的心理控制源理论.此外,还介绍了关于心理控制源与抑郁之间相关性,以及心理控制源与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抑郁症之间相关性的以往研究结果,并指出以往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作 者:钟慧 李鸣  作者单位:钟慧(苏州大学教育学院,苏州,215006)

李鸣(苏州市广济医院,苏州,215008)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心理控制源   抑郁   认知行为治疗  

篇3:探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论文

探究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论文

迷信来源于人类意识,因人们的主观意识有限和客观技术条件的局限导致对自然世界产生一些迷信状况。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现象有了越来越深的相对正确的认知,许多传统迷信思想已消失不见。但迷信观念及活动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而可见,并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Tobacyk 提出的超自然信念量表 ( ParanormalBeliefs Scale,PBS) ,是首个从心理测验的角度来测量超自然信念的量表,是大多数现在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测量超自然信念的量表。此后,有很多探讨迷信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人格控制点,自尊,自我效能感,压力情景等。雒焕国主张可采用斯金纳强化原理,维纳归因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等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迷信的形成和传播。当然使人们产生迷信心理还有多种原因,如社会因素,家庭学校,人格等。张尚书等调查了河南省研究生的精神信仰状况,发现社会信仰最多,其次是实用信仰,最后是超自然信仰。而且精神信仰在性别、年级、专业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可能更倾向实用信仰,研一更倾向社会信仰等。李小龙认为老年人容易产生迷信,但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迷信。老年人产生迷信心理源于年老带来的结果如迷信文化、寻求寄托、衰老等。Tobacyk 和Dag 研究表明,外控型人格和迷信心理存在正相关。Randall 使用RotterI - E量表,发现外控型人格的人更易相信超自然现象。但因样本太小,且没有测量超自然信念可信度较高的量表,所以研究结论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姜涛的研究表明,中学生迷信心理与外控型人格显著正相关。刘美婷的研究结论是心理控制源中有势力他人、机遇量表得分与大学生迷信心理总量表、以及迷信信念、迷信行为、迷信动机3 个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正相关。

在我国以往研究中,多侧重对大学生迷信心理总体状况的描述,对于迷信心理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不够深入成熟。为什么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会有迷信心理呢?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了解大学生迷信心理现状,分析讨论迷信心理与心理控制源关系,丰富我国关于迷信心理的研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邯郸市两所本科院校河北工程大学和邯郸学院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500 份,回收问卷464 份,有效问卷412 份。被试1 ~ 4 年级分别有133 人、102 人、83人、94 人,其中男生216 人,女生196 人; 文科210人,理科202 人。

1. 2 方法

1. 2. 1 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采用陈永艳建构了中国大学生迷信心理结构,他认为迷信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整体,包括动机、认知和行为3个成分。《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由3 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迷信信念量表( α = 0. 892,RMSEA =0. 069,NNFI = 0. 96,CFI = 0. 97) 迷信动机量表( α =0. 893,RMSEA = 0. 068,NNFI = 0. 95,CFI = 0. 96) 和迷信行为量表( α = 0. 932,RMSEA = 0. 071,NNFI =0. 97,CFI = 0. 98) 。

1. 2. 2 心理控制源量表采用Levenson 编制的IPC《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该量表包括了心理控制源的3 个不同组成部分,内控性( I) 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的生活; 有势力的他人( P) 测量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 机遇( C) 测量人们对机遇可以影响他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的结果的相信程度。内部一致性系数I 为0. 667、P 为0. 780 和C 为0. 70。效度RMSEA = 0. 077,NNFI = 0. 86,CFI =0. 88。

1. 2. 3 程序使用统一指导语在教室集体施测,发放问卷前,由主试向被试说明研究目的及作答要求,告知被试问卷结果只是作为科学研究,以便得到被试信任,然后发放问卷,作答完毕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处理。采用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来处理分析录入的数据。

2 结果

2. 1 大学生迷信心理特点

邯郸市大学生迷信心理总量表平均分为2. 08,从各分量表来看,平均分最高的分量表是迷信动机,其次迷信信念,最低的是迷信行为。迷信心理总量表和各分量表得分均性别( t = 0. 032,P >0. 05) 、专业( t = -0. 367,P >0. 05 ) 、年级( F = 0. 171,P >0. 05) 差异不显著。

2. 2 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他人、机遇分量表得分与大学生迷信心理总量表及3 个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正相关; 内控性量表得分与迷信心理总量表得分呈较弱负相关但不显著,与迷信信念分量表得分呈较弱正相关但不显著。

不管男女,外控性的有势力他人和机遇量表得分均与迷信心理总量表、迷信行为、迷信动机分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迷信信念分量表得分与机遇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而与有势力他人量表得分的相关存在男女差异,两者相关在男性上不显著,在女性上显著正相关

不管文理科生,机遇量表得分与迷信心理总量表、迷信信念、迷信行为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正相关;有势力他人量表得分与迷信心理总量表、迷信信念、迷信行为分量表得分在理科生上均显著正相关,而在文科生上只与迷信行为分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

2. 3 心理控制源对迷信心理的回归分析

经初步分析心理控制源和迷信心理相关性,得出心理控制源的两种外控源即有势力他人和机遇与迷信心理显著相关。为进一步发现有势力他人和机遇与迷信心理的关系强度,以有势力他人、机遇为自变量,迷信心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在以迷信心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进入方程的显著变量只有机遇控制源,能够解释变异量的11. 8%,这表明机遇控制源对大学生迷信心理有最直接影响。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 y = 1. 629 + 0. 344x。

3 讨论

3. 1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特点分析

3. 1. 1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总体特征根据问卷准则划分,邯郸市大学生迷信心理总均值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但高于陈永艳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迷信心理量表得分为1 ~ 2 分占50. 9%,2 ~ 3 分占47. 7%,3 ~ 4 分占1. 4%) 。在本调查研究中大学生迷信心理得分为1 ~ 2 分占48. 5%,2 ~ 3 分占49. 6%,3 ~ 4 分占2. 4%,处于迷信低水平的人变少了,而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和中等偏高水平的人却变多了。这一对比结果表明大学生迷信现象仍处于上升趋势,值得我们加强关注和深度思考。

迷信动机分量表平均分最高,其次迷信信念,最后迷信行为量表,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产生迷信心理时,主要是迷信动机,其次有迷信信念,而较少做出迷信行为。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不仅要处理学业和学校里的常见问题,还要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价值观的变化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调,使他们感到失控和无助。在此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需求,这种需求就是渴望能够控制和预知从而维持内心平衡,这也就促使了迷信动机产生,一旦此类需求获得满足,大学生可能会进一步产生迷信信念。尽管无法控制环境导致大学生产生较高的迷信动机和迷信信念,但大学生接受过长时间的良好教育,所以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迷信行为。从这一层面看,要想减少迷信现象,文化,科技,思想教育仍有很大意义。

3. 1. 2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性别特点以往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迷信,是由于女性的特殊地位和社会角色,女性比男性体验到更大的学业和职业压力,且经常体会到无助感,为能控制事件,她们可能会产生更强烈的迷信动机,在此动机下进行烧香拜佛等一些迷信活动,这与董宣如所证实的女生比男生更相信星象学的结果相一致。但本研究结果显示,迷信心理总量表和各分量表平均分性别差异不显著。现代社会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教养方式与以往有些不同,有些家庭对女孩子教养与期望同男孩子没有多大的.不同,且如今男女社会地位日趋平等,所以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3. 1. 3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专业特点以往的研究认为文科生的迷信水平高于理科生,由于不同的专业教育对于思维类型有不同的要求和培训,如理科生需要更多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而文科生则需要更多想象力和灵感直觉性思维,这些思维类型的特点就决定了文科生比理科生更易于产生迷信心理。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迷信心理总量表和各分量表平均分专业差异不显著。由于被试是大学生,不像高中生文理分的很清楚,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全面的。加上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大学生需要全面发展自己,从而使专业差异不再明显。从这一层面看,学生要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

3. 1. 4 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年级特点以往研究认为大学迷信心理大体上呈现一种随着年级升高迷信心理也有上升趋势,大三年级得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迷信心理总量表与各分量表平均分年级差异不显著。基本上持平稳趋势,这与现在大学教育有关,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不断接受着各种教育与指导,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减少了盲目性,从而提早为未来作准备,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大三才产生的焦虑不安感。从这一层面看,高校更要对大学生的学业、人际、就业等加强指导,多开展此类讲座和活动,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健康的生活,为自己未来做好铺垫。

3. 2 大学生迷信心理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外控型人们认为有势力他人、命运、运气和机遇等外在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结果。因此他们为能控制事件发展,会更倾向于持有迷信信念。本研究重新检测了两者的关系,结论是外控性的两种控制源与迷信心理显著正相关,与内控性的控制源有较弱负相关,但不显著。这同以往研究结果差别不大,研究结果说明内控性量表得分越高者,越相信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控,相信自己能够控制一些状况。研究结果还表明,女性更易受有势力他人的影响产生迷信信念,而男性在“命运论”、“运气说”、“寻求控制感”维度上,与内控性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男性更内控从而在某些方面迷信程度较低。男性更内控从而在某些方面迷信程度较低。

研究结果还显示,有势力他人量表得分在理科生上与迷信心理总量表、迷信信念、迷信行为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正相关,而在文科生上只与迷信行为分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理科生较易受有势力他人影响而产生迷信心理,这可能是因为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理科生多逻辑性,纪律性,加之理科知识一向是答案统一,比较固定,所以理科生较易受有势力他人( 如老师等) 的影响,而文科生的思维是发散式的,感性的,加之文科生的知识一向是仁

篇4: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性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和内在餐庠谛睦砜刂圃戳勘矶260名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控制源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13;不同性别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学生(t=2.042,P<0.05)。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0.40,偏向内控;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内控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优于外控型个体。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控制源;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

目前,学术界把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为探讨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以及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的整体特点,心理控制源在主观幸福感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性,作者以高中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荆州市某高中不同年级学生,共抽取被试学生26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被试平均年龄17 a。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集体发放调查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独立完成问卷测试并及时回收。

1.2.1 调查工具

(1)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该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仅1项。总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平均分+生活满意度问卷得分(权重为1.1),其范围为2.1(最不幸福)~14.7(最幸福),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1]。

(2)情感平衡量表(Affect Balance Scale)。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10个项目是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记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记1分。情感平衡的计算方法是用正性情感分减负性情感分,再加系数5,得分范围为1~9。正性情感项目间相关系数在0.19~0.75,负性情感项目间相关系数在0.38~0.72。

(3)内在餐庠谛睦砜刂圃戳勘恚IEscale),该量表由洛特于1966年编制,包括23个项目和6个插入题,每题均包含1个内控性陈述和1个外控性陈述,要求被试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对外控性选择记分。量表得分范围为0(极端内控)~23(极端外控),得分越低越内控,越高越外控。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重测信度间隔1 mo为0.72,2 mo后为0.55。

1.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值为10.13;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3个维度与幸福感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23、0.19,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性别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如,高二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为11.06±2.16,高三被试学生为9.79±1.91,高三被试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被试学生,差异有显著性(t=2.042,P<0.05)。

2.2 高中生心理控制源状况 被试学生心理控制源得分为2~20分,平均为10.40分。把心理控制源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低于平均分的75名(35%)作为内控组,在平均数之上且分数高的75名(35%)作为外控组,其余为中间组,三组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平均得分为6.40、14.55、10.16。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心理控制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3 被试学生不同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2.3.1 不同心理控制源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幸福感指数:内控组为10.87,中间组为9.84,外控组为9.65,内控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外控组最低,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2 三组不同心理控制源学生主观幸福感两两比较 内控组与中间组有显著性差异(t=2.473,P<0.05),与外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t=3.575,P<0.01);中间组与外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62,P>0.05)。

2.4 被试学生不同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 对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被试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表1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分析注:~~P<0.01

3、讨论

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Di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性[2],它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前者指生活满意度,后者包括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即现在学者一般都认同的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3]。

心理控制源是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行为或事件的一般性看法,存在着内餐饪氐母鎏宀钜臁D诳匦灾溉嗣窍嘈抛约河Χ允虑榻峁负责,即个人的行为、性格、能力等内部因素决定事情的发展;而外控性则指人们认为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影响,如运气、社会背景、他人等决定[4]。

本研究显示,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值为10.13,绝大部分高中生处于幸福或比较幸福行列。不同性别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有明显差异(P<0.01),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高二学生(P<0.0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三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参加高考),这一转折对个体来说很关键,面对升学,迷茫、彷徨是大多数人的感觉[5]。其次,选择之后的坚持也充满痛苦,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要舍弃其他一些看似有诱惑力的东西。因此高三学生经历着自我的交战挣扎,这一时期的被试主观幸福感低于平均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二年级学生就要轻松一些[6]。

先前对心理控制源的研究大多从心理源的.具体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针对的是一般性心理源,不涉及心理源的具体内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的平均得分为10.40,偏向内控,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即个体越内控,主观幸福感等水平越高,对心理控制源进行分组比较发现,内控组的幸福感显著高于外控组。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3]。一般情况下,内控型个体更相信自己应对行为的结果负责,并且是有能力改变环境的,而不像外控者那样认为外部因素不可控,因而逃避现实。人对幸福的体验往往来源于对自己信心的肯定和成功处理事情的能力,与外控者相比,内控者更积极、主动,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主观幸福感的成绩也较好。但也有学者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外控型个体主观幸福感高,简单地说内控好还是外控好是不合适的。这可能和内控者成功的动机更强有关,对自己的期望越大,失败时的挫败感就越强,过多地把失败归结于自身可能容易导致自责,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事件是我们自身无法控制也无力改变的,诸如亲人离世这样的不良生活事件,无论对内控者还是外控者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对内控者打击可能更大[7]。

心理学很多理论已经证明,认知是影响个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动机都有作用。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通过改变归因方式来提高高中生的幸福感水平是可行的。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有多种模式,不同的归因模式引起的情绪反应是有差别的,具体来说就是把成就归为内部原因时,成功则自豪坦然,失败则内疚自责。而把成就归为外部原因,无论成败都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情绪反应。按照韦纳的观点,外控者似乎更容易快乐,归因训练应着力于使个体从外界寻找事件的起因。然而本研究的结果及其它一些研究的结论则表明内控型个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因此归因训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个体认识到成败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这才有助于其体验到幸福。

综上所述,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呈显著负相关,内控型个体的幸福感水平优于外控型个体。

【参考文献】

[1] 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8(1):61

[2] 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e,1984,95:3

[3]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4(1):46

[4] 郭志锋.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4):62

[5] 庞文,韩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7(3):42

[6]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18(4):23

[7] 李峰.关于控制源研究的介绍[J].心理学动态,1993,11(1):21

篇5: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59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更倾向于内控,时间管理明显好于高中学生;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时间管理者和低时间管理者的心理控制源差异显著.结论: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与时间管理倾向呈显著的负相关.

作 者:阮昆良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ISTIC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年,卷(期):2004 12(2) 分类号:B848.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控制源   时间管理倾向  

篇6: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

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

学业拖延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对师范生的学业拖延有着较大影响,本文在对山西省两所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业拖延和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心理控制源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心理控制源作为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罗特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心理控制源”这一词。

罗特将心理控制源定义为:个体对其知、情、意与行为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泛化性期待和普遍性预期,不同的个体在面临相同的情境时,对某一行为所导致的特定结果会有不同的期待和预期。

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师范生中拖延现象普遍存在,拖延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个体发展阻碍很大。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甚至解决学业拖延问题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田芊、邓士昌等人在对心理控制源两类不同的拖延行为研究中发现:外控性维度对唤起性和回避性拖延有正性的直接影响,而内控性维度对唤起性拖延有负性的直接影响。

石轶对师范生的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拖延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

虽然如此,但也有些研究者发现控制源与学业拖延无关。目前国内外对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且显著;而有的研究者则发现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两所院校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4.1%,将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后,筛选出无效问卷16份,剩余有效问卷530份。

2.研究工具

(1)师范生学业拖延问卷。西南大学赵婉黎编制的学业拖延问卷,共19项,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延迟行动、完成不佳与计划不足。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0.94,同质信度为0.95,重测信度为0.88,可用于调查研究。

(2)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采用莱文森1981年编制量表。共24道题,含三个分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量表、机遇量表。每个分量表各含8个条目,评分“很不同意(-3)”至“很同意(3)”该量表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62、0.66及0.64,重测信度为0.60~0.79。因此可以用于本研究。

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与师范生学业拖延总体及其三个维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与学业拖延的总分及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较高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控性与学业拖延及其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内控性的人,其学业拖延程度越低,他们相信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而有势力他人维度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各维度及总分间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把行为结果归因于机遇、命运、奖励、权势等外在因素的人,学业拖延情况越严重。

三、讨论

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发现,师范生心理控制源的每个维度与学业拖延均显著相关,内控性维度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有势力他人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越是内控性的人,其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而有势力他人维度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各维度及总分间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相信外在力量的人,其学业拖延情况越严重。其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这表明外控性的人常寄希望于他人和外在力量,在学业上也寄希望于他人,他们会认为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也能够得到同样的高分,便会放弃努力。

学业拖延得分较高的人更相信外部的因素诸如有势力他人、机遇对他们的生活、学习起决定作用,会导致他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会放弃努力,用拖延行为来缓解个人的焦虑,长此以往,便会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内控性,要相信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才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心理控制源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相对于那些相信命运天定、依靠他人的人,内控倾向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力和个性才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个人应注重个人的内控性的发展,只有具有内控能力的人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四、建议

如何克服拖延毛病?首先学生必须从自身入手,学校、教师再起督促引导。这就要求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治疗自己的拖延症的方法。笔者认为,要想治疗拖延症有以下方法可供高校生参考。

第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这样会增大个人获得成就感的频率;给那些小的目标也设定最后期限,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第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掉现代化的娱乐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网络等,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而不是吵闹的茶餐厅学习。

第三,养成做好某件事情的好习惯,以避免做无用功。研究者发现,一个任务需要决定的次数越多,拖延情况就越严重。基于此,学生可以根据日历来制订学习计划,并遵照日历学习计划来安排工作进度并严格执行,让做事实现“自动化”。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初步探讨了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和受时间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对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研究仅从性别、年级、学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但并未对学业拖延的原因进行分析,仅仅就收集到的资料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业拖延的可能性原因进行了阐述,而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业拖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问卷调查的被试者全部来自山西省的两所师范院校,且样本所含的专业也不全面,研究方法、样本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和推广性,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

第三,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均为自我报告法(问卷调查),由于自我报告法的局限,使被试者在受测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而产生谎报的情况。因此,为了改正这个缺点,研究者可以在使用该方法的同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来进行。目前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心理控制源与学生焦虑、未来职业规划研究上,今后应继续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篇7: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控制源是Rotter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控制生活环境的能力的知觉,研究者常用内控量表和外控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控制源。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一定的中介作用,DeNeve与Coope发现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曹科岩等发现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

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相对于人口学变量、情景变量,人格特质成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外倾性、神经质最为突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与预测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现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潍坊医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8份(94.2%)。其中,独生子女188人(52.51%),非独生子女170人(47.49%);城市210人(58.65%),农村148人(41.34%);男生204人(56.9%),女生154人(43.1%)。

1.2 方法

1.2.1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Questionnaire) 该量表是坎贝尔根据被试目前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所创建的量表[6]。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之间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量得到的相关性为0.52。

1.2.2 内外控制量表 Rotter编制的自评式量表[6],要求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一般用于大学生,也可用于其它人群。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0,重测信度为r=0.72。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 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基础上由H J Eysenck等编制,由北京大学心理系“EPQ-RSC修订协作工作组”修订,共有48个项目,包含神经质(P)、外倾性(E)、精神质(N)、掩饰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由4部分组成,分别由12个项目组成的。其中各项目与所属量表的相关系数均0.33~0.64之间,重测信度在0.67~0.88之间。大量研究表明该问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2 结 果

2.1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均与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情感指数与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

2.2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是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自变量则是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的各个维度,然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指数9.5%的变异量。这说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讨 论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主观幸福感受到人格、文化、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人格因素能够有效而稳定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看出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负相关,外向性的人情感体验具有不稳定,情感易冲动,因而对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不够稳定。心理控制源内外倾向的不同会影响人的幸福感体验。过去的不少研究表明,内控性的人比外控性的人能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感指数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神经质的个体则情绪不稳定,易怒,对所有的刺激容易做出过分强烈的反应,将会影响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国外的研究证明外向性、掩饰性和神经质与幸福感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3.2 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回归分析

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9.5%的变异量。

回归发现,内控性对总体幸福感指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也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效应,这就导致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能力有着显著差异,表明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有负向预测效应,掩饰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也存在负向预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格形成与巩固的关键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复杂的变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信通过改善自我的人格特质以及心理控制源的倾向性就能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主观幸福与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并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新生抑郁情绪与心理控制源、自信的关系研究论文

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

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

教育机构整改报告

京都协议书 控制

凝聚新生自信的原动力论文

电子专业论文

采购报告范文

安全在我心中精彩演讲稿

王源说的励志的句子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竞争心理与控制源的相关研究(锦集7篇)】相关文章:

京都协议2022-06-15

添加污泥饼补充氮源的农作物秸秆高固体厌氧消化启动研究2023-04-24

王小源经典语录2023-06-23

网络编辑转正工作汇报2022-05-08

机械电子工程求职意向2022-12-02

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有效德育管理的论文2022-06-21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2023-08-30

2022人力资源毕业实习报告3000字2023-06-08

给客户的感恩答谢词2023-08-22

采购专员实习报告2023-08-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