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通用12篇)由网友“yw135”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
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
广告本身带有一定的商业目的,通过产品宣传或者内容播放达到推动销售的目的。这样的广告形式在早期可以将产品的功能与优势展示在受众面前,得到认可并保证了广告效果。
随着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加剧,很难在产品的功能上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单纯的功能推荐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基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心理变化的形式,广告设计必须做出及时调整,即强调广告对消费者情感需求的满足。广告需要准确定位消费者的情感动机,用合适的情感诉求方式将企业、产品信息和服务内容关联起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情感诉求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商品社会带来丰富的产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需要,还要兼顾售后服务功能和社会责任。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很出,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注意,引起注意的方法是让他们从内心中感受到产品的情感关怀,才能形成持续的关注。
一、广告设计与受众的相互关系
(一)广告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现代生活的每一天都在不同程度、次数的接收广告信息。广告的作用和必要性无需赘言,成为现代竞争的一中符号语言。不同在于广告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宣传,正在成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发挥着沟通与增进交流的作用。广告设计有主题、创意等综合要素合理组合而成,有着自身的制作规律与特点。
第一,广告设计有明确的目的,最终是促成商品的购买行为实现。需要在不同的消费群体中,制作不同的设计。
第二,广告设计要实现既定的利益目标。广告设计不同于影视的艺术体验,广告的投放关系到广告主的既定经济目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广告设计的重要任务。
第三,广告设计是利益与艺术的共同体。绚丽的广告色彩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在海量广告中脱颖而出,吸引受众的目光一直是广告设计破解的难题。需要广告设计师从艺术审美上思考广告设计的具体形式。
(二)受众心理的变化及发展特点
受众是广告设计的接收者,通过广告的传播与诱导,实现购买行为是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广告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满足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广告要传达清晰明了的产品信息,同时鼓励与引导受众接受广告设计的传播理念。
在此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接受对象,会根据自身的年龄、阶层、消费习惯等因素进行自我识别,从而达成购买。这为广大商家和广告从业人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明星效应。现代广告中请明星代言早已司空见惯。由名人、权威人士代言来介绍产品,就是借助对明星的喜爱与信任,转移到产品上,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第二,相互比较。生活中对同类事物的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购买行为。选择的过程会因为受众的兴趣、认识和消费倾向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三,从众心理。从众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很多受众在面对广告信息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直觉与判断与公众的认知进行参照。比如现在的电子购物,在产品达到消费者面前时,已经购买的用户的判断与评价成为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可以让优质的产品更加畅想,另一方面一些不良商家也会利用这一点欺瞒消费者。
(三)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相互影响
一方面,受众心理影响广告设计的发展水平。广告设计是商品经济兴起之后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同时又必须依托艺术性。广告设计师通过炫丽的`色彩、时尚的语言、细腻的画面、独特的寓意吸引人们的注意,其中就是艺术元素选取与运用的过程。这其中的色彩、画面就是在迎合观众的审美需要。一个成功的广告作品必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广告设计与时代同步,反映特定阶段人们的审美标准。现代广告设计不仅要突出产品特点,更需要展现商品的精神力量,这样制作出来的广告作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广告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搭建商品生产与销售艺术的桥梁,起着拉近商品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对商品的精神价值起到美化作用。广告设计创造美的具体形式,反映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是广告设计者审美层次的物化表现。同时通过大众对广告的认知与了解,向社会传播美学的价值观与幸福观等,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绿色的消费方式。
另一方面,受众心理影响广告设计的发展方向。广告的功利性是其根本属性,在广告的宣传中随处可见。广告设计者在设计制作中会将广告的目标及用途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让受众在观看、聆听中,感受到广告的定向宣传。
人的活动也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所以,广告受众对广告的接受也带有明确目的。当广告作品进入视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选择。
二、受众心理对广告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广告受众的心理变化是进行广告设计的重要基础。研究受众心理变化可以准确得出受众的消费倾向于消费目标。在广告设计中突出產品的性质与增强艺术感染力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广告受众的地域心理
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作用较大,不同的消费区域对广告设计的要求也不同。城市居民对报纸、户外等广告媒介有更多的接触机会,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则主要通过电视广告媒介。城市受众对新的消费形式表示出的热情比农村地区要高,广告设计中要区别对待。
(二)广告受众的职业心理
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人们从事的岗位不同,收入差别较大,不同的收入群体在购买心理上相距甚远。高收入群体关注产品的价值与档次,希望获得更多的价值满足。中低收入受众,则关心产品的质量,又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针对这些趋势,广告设计过程中要追却定位产品的消费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龙建新,王莉.广告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程宇宁.广告创意---从抽象到具象的形象思维[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舒咏平.广告心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2:网络广告设计受众心理思考论文
网络广告设计受众心理思考论文
摘要:网络广告是一种新媒体广告模式,但从其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来看,它的功能与作用不同与其他广告形式。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该把网络广告设计的受众心理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本文就网络广告设计的受众心理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广告设计;受众;心理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及精神上的“必需品”。随着网民群体的日益扩大,各类商家与广告人士都把网络广告视作必争之地。近些年,商家纷纷进军网络,通过各种形式投放网络广告。然而,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很大程度上未被消费者所接受,也未能够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甚至出现了排斥心理。如何能使消费者乐意接受网络广告,从而产生消费动机,形成购买力,研究和分析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网络广告设计的受众构成
据了解,初,中国的网络用户将达到50%,也就是说近一半的中国人正在使用互联网。截止至6月,我国的网民总量已达到6.32亿人次,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相较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按照年龄阶段划分:我国网民主要集中在18至40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用户一般都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习惯性浏览网络接受网络信息。其更容易也更乐意接受网络广告这种新媒体形式。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家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质针对合适的受众人群,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设计。要了解市场受众群体的划分,找准受众目标市场,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接受做合理的调整,从而进行网络广告设计创意,制定出相应的广告策略,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网络广告设计受众的心理特征
受众在接受广告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接受阶段,不同阶段中又有着不同的心理表现。网络广告设计的受众心理特征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感知、接收、记忆、态度、行为。
(一)感知
感知是受众接受网络广告存在的最初环节。只有使受众注意到广告的存在,才能更有效的传达广告中所加载的信息。感知是受众接受网络广告最初的环节,也是最难的环节。因为,网络受众群体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并不喜欢网络广告,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甚至排斥网络广告、厌恶网络广告,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网络广告所具有的强制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在网络中,为了能使受众能感知并最终接受广告信息,很多商家与网站结合,采用弹出式广告强制受众接受广告,此类广告形式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感。还有很多网络广告负载信息量已经远远超出受众接受能力限度,对于这种广告信息受众基本都会选择“视而不见”,广告效果可想而知。使受众乐意接受广告的存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从网络广告表现形式上寻求突破,要用较为创新的、趣味的、醒目的、直观的形式去展现广告,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感知的'效果。结合文字、图片、动画,让网络广告更加符合受众者的接受范围,使广告新奇、生动、有趣,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应将产品的功能、外观、使用方法更为直观的展现在受众面前。
(二)接收
接收是网络广告引导消费者的过程,也是人们接受广告内容信息与了解产品的重要过程。传统的广告形式其感知和接受是同时发生的。现代广告讲究与受众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比如电视上出现的故事性、情感性的广告,其会抓住受众的接受心理,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主人公为载体,传达某种信息,从而引导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广告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上述优点,亦是网络广告目前所欠缺的。目前网络广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接受方式往往需要附加动作,需不断地打开网页、点击链接。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广告内容能引起受众的好奇心,但却忽视了广告受众重复操作的急躁心理。虽然广告创意者极力要“诱敌深入”,但受众的耐心未必那么持久。成功的网络广告设计理应根据受众的消费心理量身定做,应通过信息模式与交互设计,使得消费者能够自己搜索所感兴趣的产品,这种互动方式能使受众的消费心理与商品诉求结合在一起,有选择性地接收网络广告。也可设置交流链接,点击后可与商家进行直接的交流,商家也可根据受众需求设计客户定制等功能,把消费者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消费,这样既提高了吸引力,又达到了广告效果。
(三)记忆
网络广告信息被受众接收后会产生相关产品记忆,而记忆是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网络受众在接受广告信息后,会产生两种情形。一是,受众对广告中的信息产生了深刻记忆,当受众出现购买需求时,会搜索记忆中的产品信息,把其外观、功能等与自身需求进行比对,从而产生消费行为。二是,受众对广告中的信息并无深刻记忆,受众很快就会把广告遗忘。那么,网络广告承载的信息就会被遗漏,广告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受众者的记忆心理应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诉求目标。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网络广告设计过程中,需探索受众心理,强化受众者对网络广告的记忆。
(四)态度
受众对网络广告的态度是形成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标准。这种态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众对网络广告所持有的态度。创意十足、制作精美的网络广告有时可以称为艺术品,甚至会产生百看不厌的效果。对广告的态度是一种审美,而对产品的态度则是一种功利。但是,很多研究表明,受众如果对一则广告拥有正面态度,比起拥有负面态度的那些人,有更佳的广告回忆。受众的这两种态度有时并不一定统一。有些消费者喜欢一则广告,但只是单纯的喜欢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喜欢广告,并不一定就会喜欢广告中的产品,反之亦然。因为,对广告的态度,是一种审美。而对产品的态度,则是一种需求。网络广告最重要的是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这正是网络广告的优势。
(五)行为
引导受众者产生消费行为,是衡量一个广告成功与否的基础条件,也是商家斥资制作广告的最终目的。网络广告拥有高效、便捷的宣传效果,亦拥有不同的售货渠道。目前,多数网络广告附加了链接设置,点击后可显示产品信息与购买渠道,如果受众产生消费意愿,决定购买产品,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完成购买行为,并能享受登门送货的优质服务。但是,由于网络销售拥有虚拟性,使消费者存在着很多顾忌,即便许多广告受众通过观看网络广告有了感知、接受、记忆、态度的过程,但是对于网络广告产品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仍持有怀疑的态度。因此,商家可以通过货到付款、打折优惠、拍卖竞价等形式来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唐艳梅.网络广告心理效果评估实证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
[2]郭鉴.《营销传播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56.
[3]张晓娜.基于网络受众的网络广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篇3:消费者心理与广告设计二者的关系研究论文
消费者心理与广告设计二者的关系研究论文
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购买产品往往是通过其商业广告来了解产品相关信息,可以说商品广告的质量也决定了产品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消费者的心理与广告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商业广告在制作中能更准确地把握设计方向,创新广告设计。
当前,电视、网络、手机移动终端技术飞速发展,商业产品的竞争市场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产品如何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决定了产品企业的成败。而在如此激烈竞争的背后,其实也是一场商业广告制作的竞争。一个成功的广告,可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产品销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所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将广告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一、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制作
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过程中,其心理过程也包含这几个方面。当消费者走进商场,选择某一种商品,其实也是受到商业广告的诱导。所以,在广告制作的过程中,应将广告的心理功能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链接起来,通过研究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才能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广告从业者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应从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入手,利用心理活动的特点,使产品广告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联想,加深记忆,刺激购买欲望。
二、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定位
当从业者在设计一则广告时,首先应明确的就是该产品广告的定位,其目标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只有广告定位准确才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否则即使是品质过硬而且是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也不一定会获得购买者的青睐。如可口可乐的广告,几乎每年都会更换新的电视广告内容,其定位主要针对年轻人,所邀请的代言人也都是当代青年崇拜、认可的偶像,如果其代言的明星都是中老年人的偶像,可能销售效果就不会太理想,因为大部分中老年人都认为喝可乐不利于身体健康。一则广告的成功与否,不仅仅体现在广告的艺术性上,更要体现在它给产品所带来的效益,所以研究消费对象的心理,并将广告精准定位,才能获得成功。
精准的广告定位首先需要分析广告产品的使用人群,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民族(国籍)等基本信息。在了解目标人群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详细了解他们的消费特点,从而抢先将产品的定位进行广告宣传,利用首因效应在消费者心理形成良好印象。如洗发液广告,海飞丝、潘婷两个产品都为洗发液,但定位并不相同,海飞丝去屑,潘婷柔顺,从而各自成功占领其消费人群。其次,分析其他相似类型产品的特点和定位,通过与已有品牌的对比、竞争,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新的形象和位置,凉茶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的广告竞争就可见这种方法。最后,在所有同类产品中寻找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心理空隙,从而准确弥补消费者的内心需要,力求产品在价格、样式、包装、性能等方面新颖独特,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三、消费者心理与广告文化
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产品企业会面对不同生活背景、文化传统、风俗各异的消费群体,而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同样会影响其购买力。在广告设计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可以让广告产品更好地贴近消费群体,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反之,如果在产品广告中所表现出的内容与消费群里的生活背景、文化传统相违背,则产品可能因广告引来灭顶之灾,造成巨大损失。例如,某美白面膜,在黑人文化背景的国家,广告宣传其美白效果,提倡消费者美白自己的肤色,结果遭到全国的抵制。这个案例表明,在商业广告的设计中,忽视消费群体的文化因素,必然也不会带来产品的效益。这种文化差异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广告从业者来讲,产品广告的设计也是针对消费群体文化的设计,只有广告文化与消费者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生活背景等相融合,才能凸显广告的文化价值,才能获得相应的广告效应。
四、消费者心理与广告创新
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业都在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一种产品长盛不衰的秘诀。
同样,商业广告设计一样需要通过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内容和意想不到的创意来吸引消费者。而广告的创新其实也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内心需要。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已极大丰富,消费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这也造就了消费者喜欢新奇,追求创新的思维模式。因此,广告创新本身也是为了满足和迎合消费群体的内心需要。产品的性能、品质等方面可能差别不大,但如果表现产品的广告充满创意,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心理,进而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广告设计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向消费者展示产品,提高产品销售效益,提升企业良好形象,而广告设计的出发点应立足于消费者的心理研究,不仅仅只单纯宣传产品。所以,在广告设计中,人的因素才是广告设计、广告创新应研究的内容。
篇4:触动消费者心扉心理的广告设计的研究论文
触动消费者心扉心理的广告设计的研究论文
一、广告设计的改变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在顾客是上帝的时代,谁把握住消费者谁就掌握住商机,因此,商场上广告、促销、推销等现象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层出不穷。在商家们的你争我夺中,消费者“眼花缭乱”,关注度、忠诚度明显受到分散,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有时候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心理想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时广告设计就要随着消费的心理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世界知名香烟品牌的万宝路香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广告设计的改变迎合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当年,万宝路香烟广告设计中,不论从文字还是图片、色彩上突出强调的是:这是一款女士香烟。因此在广告词中写道:男人总是忘不了女人的爱。希望通过走“情感”路线的设计,吸引女士大量购买,结果,万宝路香烟的销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公司通过调查,发现女士吸烟量无法于男士相比,购买香烟的数量和频率更是难及男士的项背,而男士一看广告设计,这明明就是一款女士吸的香烟,我绝对不能买。广告设计将公司带进了窘境。于是公司及时调整广告设计内容,在画面上出现一位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的男人:戴着一顶牛仔帽、身穿牛仔服,并将袖口高高挽起,露出一支多毛的手臂,在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燃点起的香烟。一副“酷毙了”的男人形象出现在广告中,下面一行大字:万宝路香烟!广告一经推出,风靡当时的美国,男人就吸男人的香烟,这就是当时美国人的心理感受。由于广告设计的及时改变,才有了今天的万宝路香烟的辉煌。
二、广告设计中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一)注意与吸引力
在广告设计中通常以某一特定的刺激物吸引消费者,该刺激物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家庭、角色等),也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嗜好、受教育程度、个性、收入等),并将其刺激物突出在显著的位置上,增大刺激物的强度和之间的对比,突出刺激目标,利用刺激物的变化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从而起到吸引注意的效果。
(二)知觉与理解
消费者的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广告设计中把握、运用好这些规律,能让广告收到独特的效果。让消费者体会出广告要突出的特点,从而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如美的公司做过的广告:世界一定是美的。让人看完之后,感受到广告设计构思的巧妙,将“世界是美的”和美的公司完美地联系起来,利用“的”字的多音效果,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也要注意,要保证消费者对广告设计中的知觉理解能够和商家要表达的隐形喻意相一致,要不然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当年立邦漆在中国做的一则广告,广告中刷上立邦漆的宫殿柱子上,龙都滑落下来。立邦漆公司广告中暗指:立邦漆特别光滑。而中国消费者看完后理解这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亵渎,向立邦漆公司提出严重抗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
(三)记忆
记忆是人们头脑中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印象,它是通过大脑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在广告设计中,消费者把印象深刻的广告分类记在自己的大脑中。消费者对广告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是正常现象,但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兴奋点和消费心理规律,在广告设计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如:广告内容应简洁、易懂;适当重复广告信息;广告形式新颖独特;减少信息变异;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增加感染力以引起消费者的情绪记忆等,将遗忘程度降低到最小值,增强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如恒源祥公司曾经做的一款广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龙龙龙;恒源祥、鼠鼠鼠;……。广告一播出,引起渲染大波,褒贬不一,但消费者记住了这个品牌。
三、广告设计中消费者的诉求心理
(一)形象诉求
形象诉求是人们对事物外表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形象诉求具有可选择性、诱导性和抽象性等特征,在广告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请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为企业产品做形象代言或宣传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利用明星在“粉丝”心中的英俊、帅气、漂亮的形象或极富个性的处事风格,使“粉丝”们追捧和崇拜,进而让“粉丝”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其所代言的产品。如今,有很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都在广告中展露头脚,以各种方式为商家代言。一部来自韩国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剧中的男主角金秀贤“都”教授,以其俊朗的外表、沉稳的个性迅速走红,尽管电视剧已经完结半年之久,但金秀贤的人气依然没有衰退的意思,各种广告邀请纷纷踏至而来,据韩国广告界人士透露:今年,金秀贤仅为韩国国内品牌就拍摄了15部广告,此外还为国外品牌拍了20部广告,创下了明星代言的'记录。
(二)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是指广告设计中诉求的定位与消费者的理性思维,通过真实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商家的客观情况,是消费者经过分析、判断、总结等理智地作出决定的思维过程。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做为正面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受众如果购买某种产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也可以做另一方面的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消费者不购买产品或不接受服务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诉求通常会表现在消费者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才能决定是否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如汽车、房屋等高档耐用品。
(三)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富有情绪化和人情味的诉求方式、方法感染消费者的情绪,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发其购买动机。广告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诱发其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而欲望和行为的产生是和消费者的情感紧密相连的。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般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引起注意、唤起兴趣、刺激欲望、加强记忆、促成购买行动。在这里,消费者的欲望和情感可转变为购买行为的动力,因此,注重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是我们进行广告设计中着重考虑的方面。
(四)意志诉求
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表现出有目的、自觉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和情绪障碍,实现其既定购买目的的过程,这被称为受众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受众心理活动的意志过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有明确的购买目的;二是排除干扰和困难,实现既定目的。在广告设计中,如何有目的、有效地引导消费者的意志诉求,使消费者本能在信息接受中起到主导地位,让消费者“发自肺腑”的认可并接受广告中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促成销售的达成。
篇5:天气与空气质量关系研究论文
空气(称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层或大气圈)处于不断运动中,产生各种现象如风、云、雾、霜、冰雹、光象、声象及雷电等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了解和掌握天气变化发生规律,探明天气变化对空气质量影响机理,从中找到保护环境和净化空气、避免或减少空气污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对于空气的治理意义重大。
1 夏季空气质量
夏天的天气加剧造成恶劣的空气质量,夏季的来到标志着空气污染季节的开始。天气能促使各种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生成和降解、使污染物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无法准确预报空气质量,仅预报空气污染,就无法得知以后几天污染的变化情况,如果把风、温度、湿度、降水以及云量状况等天气条件考虑进去,就能更好地理解空气质量每天的变化。空气质量预报的好处是“空气质量预报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尤为重要,例如,对孩子、老人和患有哮喘病和心血管病的人群。知道污染程度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关系重大……当空气质量指数高时,对恶劣空气质量敏感的人就需要调整他们的行为,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例如,限制运动量大的户外活动。”[1]据估计,如果空气质量预报能把对身体的不利影响降低1%,每年可以节省10多个亿美元。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仅是自然界和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的结果,也是大气中许多变量之间复杂的化学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空气质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取决于有多少污染空气被不同的天气条件输送到或者说携带到另一地区。冷季和暖季的空气质量不同;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夏天里吸引我们到户外的天气条件(晴天,暖和,湿度小,微风)也有利于空气污染并使其滞留不散。例如,阳光,高温不仅会促使污染颗粒的生成也会促使臭氧的生成。相反,使我们想呆在室内的天气条件(降水,低温,大风)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物。强台风和降水净化了污染的空气,而由空气携带的污染物天空晴朗的周围输送带聚积,风起到了阻挡污染物的作用。当台风或减弱的台风即将来临时,预报空气质量是很困难的,天气也能影响污染物从一个地区移出或者被驱散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污染物的增加或从源头的扩散不会达到危险程度。但是假设污染空气滞留并达到对健康有害的程度,情况又会怎样?当风力非常小或者处于逆温期间,暖空气移动到冷空气上方,空气传播的污染物就会在地面滞留。晴朗的夏夜也可能发生逆温而且它可能影响第二天地面臭氧浓度。地理也能影响空气质量。主要的空气传播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和颗粒污染是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和报告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是由于两个关键污染物NOx和VOs在暖天时太阳加温形成。由于臭氧在白天形成,它也表现出相对稳定白天模式;然而,太阳落山后,臭氧会慢慢消失。臭氧也易于被风由一地输送到另一地,不仅造成城区的污染,也会造成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染。野火和火山会产生颗粒污染,树木和其它天气与空气质量。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降水与湿度、能见度、雾霾、风向风速、逆温以及天气现象。
2 河南省南阳市空气质量现状
就南阳地区的空气质量总体是优质的。南阳空气质量、水质、环境条件都极佳,是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较佳大城市。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省相邻,约北纬33°02′,东经112°3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接近800 mm,属农业大城市,工业为环保型企业。本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不大,主要大的天气系统发生时从周边传播而来,对南阳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保护和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高度重视。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在达到不污染和减少空气污染,保证空气质量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6: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论文
一般意义上,我国教育可以划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部分,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四种教育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成人教育是通过提供非传统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公民与劳动者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应的一种独立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就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教育手段是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教育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2]由此可知,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对象还是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但又各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基于已有文献资料,尝试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情况做一回顾,并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评析,以期厘清二者的交叉点及差异性,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趋势展望。
一、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回顾
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始终是活跃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课题。无论是教育实用主义对成人教育的教育实用性观点,还是人文主义对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关怀,都推动着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不可否认,两种理论流派思想之间的博弈,推动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关于二者的关系研究,我国学者的见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两者的概念及构成可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从成人教育的功能出发,成人教育可以分为成人职业教育和成人非职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功能出发,可以将职业教育分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职前职业教育和成年人的职后职业教育。基于此可知,成人职业教育成了两者的主要关联点。也就是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体现在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职后成人教育的重叠。[3]另外,二者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有其共同特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实质属生计教育,成人教育的实质为终身发展教育。二者存在的显著区别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境遇、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与学的关系等方面。[4]王瑾认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别表现在:成人教育更为强调教成人性,而职业教育则相对强调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她分别就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时限五个方面对两者做了区分。[5]黄碧玲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交叉来论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6]同时她又指出二者的区别是:第一,内涵不同。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强调教育对象的成人性,还涵盖了成人教育的职业教育部分,而职业教育的内涵则更有针对性,强调教育内容的职业性。第二,价值取向有别。成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丰富而复杂,其兼具功利倾向与非功利倾向;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谋生技能,往往有现实目的性以及明显的功利倾向。第三,教育目的不一。成人教育在关注现实目的的同时,更追求终极目的,即追求人性的完美和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急需的专职人才,所以在培养目标上对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门性知识更为强调和重视。[7]此外,她还提及在办学形式、经济效益、专业设置、学科体系和教师选择等方面二者存在差异。
2.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存在交叉但不能互相取代
甘立成认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分别,除了划分标准不同外,还在于两者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不一。他认为两者是交叉关系,并从受教育的对象范围、社会属性、教育内容、教学形式、达到的现实目标五大层次对这种交叉关系进行分析。[8]叶忠海、王瑾等人均主张:尽管近年来职业性成人教育与非职业性成人教育正趋于融合,但这并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取代成人教育或者成人教育代替职业教育的理由。它们在本质上为两种不同教育范畴,如上文所阐述,二者在教育对象、目标、内容、形式、时限、过程、教与学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没法互相取代。我国国情决定了中低层次成人教育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等,且成人学历教育尚不过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主要为社会输送大量基层应用型人才,其对缓解就业压力功不可没。因此,二者的独有功能及社会地位,决定它们之间只可能逐步走向融合,而不能相互取代。[9]
3.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各有特色却趋于融合并进
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教育领域范畴,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是二者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二者将更多的趋向于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融合发展趋势,搭建成教与职教间的立交桥,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服务。陈鹏认为,关于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总体上经历三个时期:成人教育职教化(1986―1995)、成人教育非职教化与职教化之间的论争(―)、争论之后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学说:“历史贡献”说、“交叉关系”说、“替代转型”说、“和谐发展”说。另外,他对不同观点间的论争进行了归因分析,认为概念形成、历史生成、社会发展、政策导向等均为促成因素。最后,他对二者关系进行前瞻,认为它们将在沟通与融合中连为一体,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在和谐发展中各显特色,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职能。[10]唐爱民认为成人教育范畴与职业教育范畴既存在逻辑分殊又存在逻辑耦连。其分殊在于:其一,内涵不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不仅表现在二者的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社会成熟水平上,而且表现在二者的价值诉求与目标指向上的异同。其二,外延差异。从教育对象上看,职业教育包括成人和非成人,因此其外延大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是包含成人教育的;从职后教育的角度看,二者的关系则发生了颠倒,职业教育的范畴又会从属于成人教育。其三,实践特征不同。即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二者的运行起点、运行时限有别。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范畴划分标准不一是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重叠、相互交叉的根本缘由。职业教育属于功能性划分,而成人教育属于对象性划分。其耦连表现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逻辑上的交叉与包含,因此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难以将二者彻底区分开来。[11]职业性的成人教育与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日趋融合,将成为未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发展的主流趋向。
二、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评析
通过对以上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回顾,可以得到不同学者的相异性价值取向,而在这种取向下形成的偏执性理论主张表现在:
1.只见交叉,不顾差异
忽视职业教育的个性特征,将职业教育划分为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显然不符合二者概念范畴的实质。这种观点实际上赞同职业教育成人化,只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共性,却抹杀了二者的个性,只注重两者在教育对象年龄上的相似性,但忽视其在具体实践中的差别,即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有各自的要求;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全等同。这种观点的实质误区在于其过分看重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之处,而相对忽视了他们其实分属于不同的教育范畴,独立承担各自的教学任务、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他们片面地认为二者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及作用上完全一致,一切成人教育活动都是在为受教育者的就业或在职提高做努力,却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并未注意到两者在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当然,还有学者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上标准一致。该种观点模糊了两者的区别,从而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既然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存在,本身就说明两者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他们之间的不同,除了划分标准不一外,还在于两者教育目的、教育特点、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等差别使然。
2.只谈替代,不论个性
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替代转型说”认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为二者之间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社会与教育体制改革的日趋发展,成人教育职业化的现象日益普遍,职业化特色成为成人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出发,这一观点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综合考虑教育的多维角度可知,这种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在新时期,成人教育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实现转型本无可厚非,但成人教育的实质为终身发展教育,故此种转型应更加侧重它的“非功利性”及“人文性”;那种主张成人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偏执想法将最终将成人教育引入歧途。因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教育职责共担,但是也存在更大程度上的领域分歧,成人教育中不仅包括职业教育的任务,还有许多非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中虽然包含职后成人教育的内容,但是还包括非成人职前教育的职责。因此,那种基于二者之间存在一定交叉就片面地认为成人教育职业化或者职业教育成人化的“替代转型说”在理论上无法立足,更不存在可靠的现实依据。因此,无论是上述哪种观点,都将导致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极端化发展。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探究二者关系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将有利于科学把握二者的未来发展的常态。成人教育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基于此可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范围甚至教育功能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单纯关注二者共性或者单纯关注二者个性的观点,都会显得有失偏颇。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有利于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不失为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展望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进行审视,会产生不同的立场和观点。研究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时代发展对二者的教育需求,展开二者的关系研究。归纳这些不同论述或论争不难预测,未来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将呈现以下基本发展趋势:
1.呈现出和谐共促的发展态势
如陈鹏所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将逐步从争论转向对话。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既存在一些交叉之处,但同时又是本质属性不同的两种教育范畴与体系。两者之间这种固有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发挥的独有功能便决定其只能走向“和谐共促”。多年来,学者们已有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也证明了:一者代替另一者将不利于双方向前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一方从属于甚至附庸于另一方,将导致双方自我定位不清、发展空间受限。换言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各有其自身使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两者绝不能互相取代,而只能向着融合、共生的道路上行进。因为只有当两者均坚守阵地,发展势头迅猛之时,才可能是其相互学习、借鉴、融合、共促之日。
2.将长期处于交叉发展状态
之所以出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认识的不同误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发展的关系。各种认识误区的存在,容易导致具体教育实践中,模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使教学内容失去针对性。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将长期处于一种交叉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二者各有不同,但又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这是对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科学把握的结果。一方面,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统一性,存在一定的重叠成分。另一方面,分析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虽然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不同,但二者又存在不容忽视的内在联系。
3.共同为终身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正因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交叉与联系,才不可避免地提供了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二者在这种相互借鉴中发现各自优势及不足,并得以取长补短、互利共生,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回望过去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它们在普及我国中、高等教育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展望未来,二者都有独立的发展机遇与良好的发展前景,他们应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相互补充、互惠互利、共谋出路。在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点健康发展的同时,尽力坚持各自的办学特色与独有职能,共同为国民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创造契机。21世纪是终身教育理念更加广泛地为大众所接纳并逐渐内化的新世纪,此时的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更趋于融合。他们有可能也有责任共同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完善和普及、终身教育实践的推进和深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二者也将在这种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螺旋式上升甚至是跨越式发展。总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二者概括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或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交叉的关系,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者未来关系的发展。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将是二者关系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重心,可以适度向二者的结合点靠拢,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他们之间的个性发展特征。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还存在发展历史较长、涉及范围更广、概念内涵更为丰富等特点,这是在对二者关系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职业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职业教育实践的主要阵地。成人教育的职业化和职业教育的成人化,是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交叉点。关于二者在未来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向,还需要不断去分析与探讨,以不断完善两者关系的相关理论,促使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明朗化。
【参考文献】
[1][3][4]叶忠海.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1996,(2):20―25.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5]
[8]王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辨析[J].成人教育,2009,(7):48―49.[6][7]黄碧玲.浅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1):68―69.[
9]甘立成.浅谈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关系[J].成人教育,2004,(12):19.
[10]陈鹏.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及未来走向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5):90―93.
[11]唐爱民.成人教育及其邻近范畴的逻辑关系摭论[J].教育研究,2007,(10):77―82.
[12]朱强.浅析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从教学的角度[J].职教通讯,,(7):40―42.
[13]袁金生,郭兴华.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7).
[14]肖尧.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关系[J].教育理论,2007,(9):19―20.
[15]谢明荣,孙进.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与联系[J].继续教育研究,,(11):9―11.
[16]崔铭香.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8―9.
[17]赵喜文,李娟,王丽,郭伟.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异同及重要启示:兼谈成人教育姓“职”还是姓“成”[J].继续教育,,(2):24―26.
[18]薛滩.如何认识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交叉关系[J].北京成人教育,2001,(11):9―10.
作者:李金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篇7: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
内容摘要:大众文化的高科技和商品化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世俗化和求新、求异的文化特质。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则展现了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也表明了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危机。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的趣味,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又把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 消费 审美心理
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迅速与文化艺术进行对接,文化在大众媒介的催生下,逐渐形成“文化工业”,而文化工业由制造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大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普及,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这为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消费提供了群众基础。大众文化的商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大量生产的商品一样,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大众文化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着,以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为目的。从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来看,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被消费的内容着重于产品的实用功能,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随之消失。而大众文化则是以大众文化作品为对象的消费行为,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大众文化艺术品在使用价值消耗之后,价值则在大众精神领域得到增值,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受众从感性形象、意味形式、品质内涵的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感官满足和精神愉悦。
从单个个体来说,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展现了个体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从社会群体来看,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则表明了受众的文化渴求和精神危机。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趣味的胃口,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从而又把群体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大众文化消费:个体与群体进行情感交流的平台
哈贝马斯认为:人对自然认识的中介是社会生产劳动,而人对社会认识的中介则是通过语言、符号、意识等形式表达出来的交往行为。而主体的兴趣(乐趣)贯穿认识的全过程,通过认识实现自身目的。显然,语言、符号、意识等形式形成了人与社会交往的纽带,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大众文化扮演着重要的媒介角色,通过影视传媒、网络资讯、手机信息、纸质媒体的传播,个性化的情绪瞬间演变成了群体共享的“娱乐”大餐,正是这种消费行为恰恰满足了群体的情感饥渴,借助别人的情感诉说满足自身的情感宣泄的需求。而大众文化本身的世俗性、平等性的特质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情感交流搭建对话平台提供了可能性。
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共享的场景,在其过程中,社会群体得到了精神愉悦,产生了新的企求,成为日后创造、创意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个体获得更大价值,即审美价值的增值。这也正是大众文化消费热持续高涨的内在驱动力。大众文化消费因其自身具备的求新、求变的特质, 成为文化消费中的时尚宠儿,折射了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相对独立个体来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则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交流或精神愉悦的过程。
中国古代《乐论》认为:“凡音之起,由心生也”。声音的长短高低表达了歌者情感的起伏。“缘情说”认为文艺作品缘于创造者的情感,作者通过文字、线条、声音不同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对人生的感叹和领悟,所以中西美学史上都有审美活动即情感活动之说。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客体对象的美的形式引起主体的主观快感,其分别在于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只是欲念的满足。
也就是说,审美活动就是个体情感传递的过程,在文字、影像、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从而使读者、观众、听众获得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完成情感交流的过程,达到个体与群体交往的目的。 大众文化消费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受众直接对大众文化本身进行消费,即对大众文化的物质载体的消费,当这种文化消费行为由个体演化为群体的行为,即高温不断的武侠热、言情热、韩流等,除去了其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论,反映了大众当下的情感渴求和愿望满足;其次,大众文化消费反应在大众文化的延伸商品的消费之上。消费主体在聆听音乐中享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自然就联想到了与之匹配的生活方式,通过购买文化物化的商品来满足内心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企求,大众文化消费为现实生活和理想境界寻得了契合点。
个体对大众文化消费的过程也即审美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吸收、品味、体悟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性的消费情境中,审美主体通过大众文化中感性形象、形式意味、气韵境界等美学符号获得感官快乐的同时,在情感体悟过程中也获得了精神愉悦感和美感的享受。如:艺术品投资热持续高涨的背后之后,反映出了一方面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的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审美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个体通过大众文化消费之中体验大众文化带来的精神愉快和享受的同时,也遵循着大众文化的商业利益的驱动的运行规律,受众被强制接受那些本不属于他们自身的物质和精神产品,长此以往,大众的精神生活被欲望化、幻觉化所遮盖,渐渐失去了判断力和超越性。
审美需求:大众文化消费的情感制约机制
诚然,大众文化是现代传媒技术和市场经济效益共同催生的产物,现代高科技和商品市场化是与之相伴相生的载体。对高科技的无止境的追求必然带来人们对时尚的顶礼膜拜,促进了科技的高速发展;同时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市场化势必带来文化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而全然不顾社会利益的文化媚俗、低下现象的泛滥,以激发受众本能、欲望为能事,从而通过大众文化消费把受众的文化趣味降为庸俗之流。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人们对“游戏”的传播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个体在消费大众文化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一些媚俗的、享乐的、追求感官快感的内容,这样的大众文化通过个体的消费、传播自然就引起群体(尤其青少年)文化消费趣味的低下。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现象的流传和泛滥,其危害是巨大的。另外从市场规律来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品,相对受众来说,满足的是使用价值,个体的消费需求,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作为大众文化消费者,因自身的素质和价值判断等差距,对大众文化消费的选取方面也存在高低上下之分,这无疑是大众文化审美价值低下的现实存在的理由。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消费环节,当下中国一些大众文化的文化品格、美学价值着实令人堪忧。如何走出困境,提升大众文化自身价值,引导消费者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成为当务之急。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需求有先天或初级需要(如:食物、水、居所、安全和性等),习得的或次级需要(如权利、地位、尊重、成就和关系等)。显然审美需求属于习得需要,它基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发展起来的,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而大众文化这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向消费者推销时试图满足人们多个需求,这就出现了大众文化的色情、暴力等低级、媚俗的信息泛滥。长期充斥人们的视野,势必混乱大众的价值取向,增加社会更多的不和谐因素。当然采取法律、政治、经济的手段来遏制不良现象的出现是必要且必须的。同时另一种重要的情感制约机制——审美需求,前面说过相对初级、生理性的需求,审美需求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的后天习得的,具有长久性,审美趣味一旦形成,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取舍无疑做出选择,从社会价值角度来说,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直接决定了大众文化创造的审美追求,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个体审美品位的提高则达到完善人格、追求理想境界的目的。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不难看出,审美心理折射出了人类在超越现实、祈求理想之境的愿望。审美体验的纯粹性、理想化特质,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人们的审美需求无疑给当下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带来了一股清凉之风。同时,受众对美学价值的追求、文化品质的向往,无疑从源头上给大众文化的生产拓宽了视野、增强了文化内涵。当然,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产生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培养方能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需求是大众文化消费的情感制约机制,这种制约是温和的,也是有力的,因为消费社会中,消费决定生产,消费决定市场,对大众文化的消费直接决定了大众文化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审美需求正是通过激发受众的这种强烈、美妙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体文化消费的心理欲求,抑制低下、庸俗“趣味”,当这种情感体验演变成群体行为之时,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整体提升则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Duane P.Schultz,Sydney Euen Schultz,时勘等译.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篇8: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论文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化学教材当中,化学反应所占的篇幅非常重,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化学反应题型出现。而且,在化学反应中,往往又涉及到能量变化,虽然能量变化对于大部分的高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中涉及到一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者是能量的计算却总是因为粗心或者将其他内容混淆而造成错解。因此,为了能够避免这种情况,为了能够帮助大家将这类型题目的分数拿下,在本文中,我们就主要针对于热化学方程式和能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能量变化
高中化学是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学科,实践性也比较强。对于一部分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通常会认为化学学习起来颇有难度,感觉学起来很吃力。在高中化学的学习当中,化学反应是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所占的篇幅也比较大。而且,一般来说,化学反应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也是一种化学键断键、成键所涉及到的放热和吸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会发生能量的变化。在高考的化学试卷中,经常会考到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比方说一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者是能量的判断和简单的计算等等,只有牢牢地记住了有关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知识,才能在处理这种问题上显得得心应手。
1在能量变化中有关反应热的关系
1.1与化学键的能量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其实就取决于化学键的成键和断键。[1]当发生化学反应时,若是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要大于新生成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这个化学反应就表现为吸热。而当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要小于新生成化学键所放出的总能量时,这个反应就表现为放热。
1.2与物质的能量的关系
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若是生成物的总能量要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那么这个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而且,在整个化学反应中,总能量是减少的。而若是生成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那么这个化学反应就是一种吸热反应,而且,在整个化学反应中,总能量是增加的。
2关于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1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标明温度和压强
一般来说,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数值大小与当时所处环境的压强和温度是有关系的。因此,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标明温度和压强。当然,若是题干上标明了该化学反应是在298K(0℃)和101KPa条件下进行的,就可以不用标明反应的条件。不过,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都会认为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2.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体状态
一般来说,若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具体状态不同,所产生的反应热也会不一样。所以说,在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标明各个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2]一般来说,s表示固态,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
2.3要注意△H的值
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要注意△H的值,这个值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是会影响到实际的计量数的。而且,一般来说,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通常并不表示分子的个数,而是物质的量。因此,这个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这个△H的单位,需要用“KJ/mol”来表示,而这里的“mol”,就表示在这个热化学方程式中,每一个计量数所对应的物质放出来的实际热量。因此,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即使是同一物质的统一反应,若是计量数发生了改变,那么△H的值也会发生同等程度的改变。
2.4注意分号(;)的使用
在化学反应中,热化学方程式不仅仅只是表示能量的变化,也能够反映出不同物质间的变化。而且,在这里,能量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所以说,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将热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的热量之间用“;”进行隔开。
2.5关于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在化学反应中,燃烧热一般需要通过特定的实验来测定。而且,在书写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一般需要用1mol的燃烧物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的物质。所以,其他物质的计量数也可以以分数的形式存在。
2.6关于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酸跟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并且生成1molH2O所放出的热量成为中和热,一般为57.3KJ。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和热的热量是在于放生成1molH2O的前提下来进行计算的。所以,在书写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就应该保证液态H2O为1mol,以这个为标准来配平其他的物质。而且,若是中和反应是弱酸和弱碱发生的,那么实际的中和热就会小于57.3KJ,所以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这个时候的△H就应该用负数表示。
结束语
现目前,很多高中学生来看在学习知识的时候都会存在一种“马大哈”的现象,越是简单的问题,就越容易犯糊涂。就像这种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样,其实这方面的知识点并不难,只是有很多细节部分的内容需要引起重视。在本文中,针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方程式的书写情况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帮到大家,拿下这类型题型的分数。
参考文献
[1]吴艾纯,吴逸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材分析[J].江西化工,(01):144-145.
[2]李琦.热化学方程式的复习[J].新丝路(下旬),(10):137.
作者:杨伊丝 单位:长沙市明德中学
篇9:三网融合时代的受众变化与媒体应对论文
三网融合时代的受众变化与媒体应对论文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包围。早上通过电视看早间新闻,通过车载电视了解最新资讯;中午外出吃饭用手机聊天、看手机电视;晚上回到家全家一起看电视剧……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媒体生活的写照。今天,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值得业界探讨。
数字化改变媒介环境
数字化改变传媒生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观众收看电视的渠道多元化。目前,用户如果想收看一档节目,可以通过互动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收看,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CMMB、手机等方式收看。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也催生了大量新型媒体形态。互联网视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重要的收看渠道。截至12月,我国已经有1.19亿3G用户,1.15亿宽带接入用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586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为全国4.85亿网民提供音视频内容服务。互联网音视频及基于此的移动终端音视频已经成为重要的收视渠道。
互联网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近年来,互联网视频网站发展迅猛,互联网视频已经突破了版权和网络带宽的束缚,服务日趋成熟,用户数量迅速增加。运营上,互联网视频网站强强联合,如优酷与中影合作,迅雷与华谊合作。同时,互联网视频网站也对内容进行投资,自制内容增多。
数字化带来电视消费的变化。电视数字化是一项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数字化程度已超过4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9000万。目前模拟电视向数字化的整转已完成44%,这种整转计划将于完成。数字电视拥有“融合、交互、多业务”的特点。电视数字化所衍生的视频点播、时移、录制、电视支付、信息服务等功能,正在逐渐改变大众电视消费的习惯。
数字电视带来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电视网络承载的电视频道和节目内容更加丰富,电视观众收视行为近几年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虽然观看电视节目仍是数字电视用户主要的消费方式,但观看点播节目的用户比例随着双向用户的增多而不断上升。同时,观众花费在电视直播频道上的`总体收视时长成上升趋势。如杭州观众平均每户每天收视时长较三年前增长近1小时,由的5个半小时增至现在的6个半小时。与20相比,当前观众全天收视习惯也有明显变化,尤其在午间及晚间变化更明显。
在美国,传统电视收视时长、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移动终端收视时长都在增加,而且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及移动终端收视时长增加更快。 与相比,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增加了14.7%,移动终端收视时长增加了19.8%。202季度,美国18岁以上人群每周收视时长增加40分钟。18岁以上人群的收视时间在增加,年与20相比每周收视时长均增加了40分钟。这表明,电视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美国,重要性仍然没有降低,仍然是主要的收看渠道。
优质内容正成为播出渠道争夺的核心资源。如2011年7月,搜狐视频以3000万元拿下98集新版《还珠格格》网络独家播映权;2011年华数传媒以1100万元取得《新亮剑》的新媒体独家首播权,与浙江卫视同步播出。这些表明,未来媒体在内容产品这一核心资源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资本将在这一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视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视渠道;观众趋向个性收视,不再满足于你播我看的线性收看方式;以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优质内容关注传统电视的同时,迅速向新媒体渠道扩展;资本在稀缺优质内容的归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容和渠道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华数传媒的新媒体应对之策
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华数传媒着力打造基于三屏业务的新媒体平台――华数TV,拓展跨屏、跨网、跨终端的融合业务,实现同一用户不同终端点对点互通互动,实现不同用户之间多个终端的复合态网状互通互动。目前华数传媒已构建起成熟的三屏产品集群,包括电视屏的华数互动电视与华数互联网电视、电脑屏的华数TV网、手机屏的华数手机电视。
强化三屏媒体服务,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针对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华数传媒积极强化三屏媒体服务,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华数传媒基于三网融合优势,覆盖电视、网络、手机三大媒体形式,全方位覆盖用户生活,实现有效传播。
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加强用户互动参与。华数传媒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充分重视受众希望改变被动收视的意愿,加强受众互动参与,实现媒体与用户的双向交流。
强化服务理念,整合内容,深度策划。针对用户收视碎片化、观众的收视习惯明显改变的特点,华数传媒提出电视秘书服务理念,整合内容,深度策划。华数传媒对视频节目进行策划、整合、推介,努力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能看到最具收视价值的节目内容。
构建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面对优质内容成为媒体竞争焦点和海量内容成为受众普遍需求,华数传媒积极构建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华数传媒与300多家海内外知名节目内容提供商和制片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拥有TVB、华纳、环球、迪斯尼、MTV、光线、BBC、Discovery、华谊等众多国内外一线内容合作伙伴,已建成的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目前已拥有50多万小时的流媒体内容资源。
积极拥抱互联网,开放媒体平台。面对互联网视频网站激烈的竞争,华数传媒积极拥抱互联网,开放媒体平台,引入互联网核心影视节目。华数传媒的TV平台产品已实现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对接,目前已接入PPTV、乐视等视频网站,在华数传媒最新的第二代互动电视产品“华数TV2.0高清互动电视”上已上线。未来更多的视频网站将加入华数电视端平台,共享资源,实现共赢。
积极开发智能电视,使用户变看电视为用电视。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对电视行业的冲击,华数传媒积极开发智能电视,使用户变看电视为用电视。华数传媒的产品基于数字电视交互技术,实现媒体与用户双向互动功能。用户不仅可以点播影视节目,而且在家利用遥控器就可以享受到电视游戏等服务。
放眼未来,华数传媒的新媒体平台将依托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本着“开放性、服务性、可运营性”的原则,为各类合作伙伴搭建一个强大的渠道平台和推广平台,携手实现共赢!
篇10: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
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研究论文
学业拖延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控制源对师范生的学业拖延有着较大影响,本文在对山西省两所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业拖延和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心理控制源减少学生的学业拖延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心理控制源作为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罗特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心理控制源”这一词。
罗特将心理控制源定义为:个体对其知、情、意与行为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泛化性期待和普遍性预期,不同的个体在面临相同的情境时,对某一行为所导致的特定结果会有不同的期待和预期。
学业拖延是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师范生中拖延现象普遍存在,拖延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个体发展阻碍很大。因此如何有效地缓解甚至解决学业拖延问题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田芊、邓士昌等人在对心理控制源两类不同的拖延行为研究中发现:外控性维度对唤起性和回避性拖延有正性的直接影响,而内控性维度对唤起性拖延有负性的直接影响。
石轶对师范生的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源对学业拖延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
虽然如此,但也有些研究者发现控制源与学业拖延无关。目前国内外对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关系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研究者认为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存在相关且显著;而有的研究者则发现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两所院校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4.1%,将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后,筛选出无效问卷16份,剩余有效问卷530份。
2.研究工具
(1)师范生学业拖延问卷。西南大学赵婉黎编制的学业拖延问卷,共19项,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延迟行动、完成不佳与计划不足。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0.94,同质信度为0.95,重测信度为0.88,可用于调查研究。
(2)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采用莱文森1981年编制量表。共24道题,含三个分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量表、机遇量表。每个分量表各含8个条目,评分“很不同意(-3)”至“很同意(3)”该量表各分量表具有良好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62、0.66及0.64,重测信度为0.60~0.79。因此可以用于本研究。
3.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与师范生学业拖延总体及其三个维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三个维度与学业拖延的总分及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较高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内控性与学业拖延及其三个维度均呈负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内控性的人,其学业拖延程度越低,他们相信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而有势力他人维度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各维度及总分间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把行为结果归因于机遇、命运、奖励、权势等外在因素的人,学业拖延情况越严重。
三、讨论
本文通过对师范生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相关分析发现,师范生心理控制源的每个维度与学业拖延均显著相关,内控性维度与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有势力他人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越是内控性的人,其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而有势力他人维度和机遇维度与学业拖延各维度及总分间存在正相关且差异显著,这表明越是相信外在力量的人,其学业拖延情况越严重。其他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这表明外控性的人常寄希望于他人和外在力量,在学业上也寄希望于他人,他们会认为通过抄袭别人的作业也能够得到同样的高分,便会放弃努力。
学业拖延得分较高的人更相信外部的因素诸如有势力他人、机遇对他们的生活、学习起决定作用,会导致他们在学业上遇到困难时会放弃努力,用拖延行为来缓解个人的焦虑,长此以往,便会恶性循环,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内控性,要相信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才是克服困难的关键。心理控制源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相对于那些相信命运天定、依靠他人的人,内控倾向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力和个性才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个人应注重个人的内控性的发展,只有具有内控能力的人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四、建议
如何克服拖延毛病?首先学生必须从自身入手,学校、教师再起督促引导。这就要求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治疗自己的拖延症的方法。笔者认为,要想治疗拖延症有以下方法可供高校生参考。
第一,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的目标,这样会增大个人获得成就感的频率;给那些小的目标也设定最后期限,也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紧迫感。
第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关掉现代化的娱乐电子设备,比如手机、网络等,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中而不是吵闹的茶餐厅学习。
第三,养成做好某件事情的好习惯,以避免做无用功。研究者发现,一个任务需要决定的次数越多,拖延情况就越严重。基于此,学生可以根据日历来制订学习计划,并遵照日历学习计划来安排工作进度并严格执行,让做事实现“自动化”。
五、研究不足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初步探讨了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之间的关系,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和受时间限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第一,对心理控制源与学业拖延的研究仅从性别、年级、学科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但并未对学业拖延的原因进行分析,仅仅就收集到的资料和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学业拖延的可能性原因进行了阐述,而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业拖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二,问卷调查的被试者全部来自山西省的两所师范院校,且样本所含的专业也不全面,研究方法、样本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和推广性,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
第三,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均为自我报告法(问卷调查),由于自我报告法的局限,使被试者在受测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因而产生谎报的情况。因此,为了改正这个缺点,研究者可以在使用该方法的同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来进行。目前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心理控制源与学生焦虑、未来职业规划研究上,今后应继续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篇11: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
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心理契约已成为企业管理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的五个维度,包括忠诚归属、绩效提升、自主奉献、成长发展和人际互动均与工作投入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且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心理契约和工作投入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心理契约 工作投入 领导风格。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员工渐渐的进入了职场,他们成长在政治环境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时代,注定有着与往代员工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和工作行为,他们思维敏捷,极具创造力,又有着鲜明的个性、新锐的价值观念,他们喜欢特立独行,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新生代员工独有的特征既会给企业创造价值,但更多的是给企业领导者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企业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生代员工这个群体,企业必须创造出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他们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心甘情愿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新生代员工的管理已成为企业刻不容缓去解决的首要问题。
心理契约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未成文规定的、内隐的相互期望。新生代员工由于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家庭,物质性的激励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尊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本文在我国特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以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契约这一热点话题出发,探究如何加强双方的心理契约承诺,来提高新生代员工的工作投入程度。并且作为企业与员工的重要纽带的企业领导者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本文也探讨了在领导风格的调节效应下,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影响的变化,并为组织更好地管理新生代员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概念界定。
1960年,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中首次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他以“心理性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这个词语来描述员工与其工头的相互关系以及双方对这种相互关系心照不宣的理解。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定义心理契约的概念,并指出其研究范围,但他创造了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例。即心理契约是指组织与员工之间,未成文规定的、内隐的相互期望。由于研究局限,本文仅从员工角度进行研究,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将心理契约归纳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忠诚归属,绩效提升,自主奉献,成长发展和人际互动。
,Schaufeli等人提出了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的、持久的、充实的情感--认知状态。它由三个因素构成: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其中,活力表现为工作中的心理韧性和高能量水平,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为工作努力的意愿;奉献是指高度的融入到工作中,能体验到激情、骄傲、意义和挑战的感觉;专注则是开心的融入工作并能够完全的集中注意力,员工不容易从工作中分离,并会感受到时间过得飞快。
Avolio与Bass(1991)提出了“全范围领导理论”,该理论吸取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精髓,并依据Bums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情境理论,是一种更加完善的混合测量的领导风格理论,因此该理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全范围领导理论将领导风格分成三种类型:变革型、交易型和放任型。
三、研究过程。
通过对新生代员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验证心理契约的五个维度与工作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了解哪个维度对新生代员工的工作投入影响大,找出主要矛盾,指导管理实践。同时考察变革型、交易型、放任型等不同的领导风格对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程度,发现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同领导风格的团队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数据收集。
本研究发放600份问卷,共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其中,女性占比65.2%,男性占比34.8%;学历本科居多,占比62.9%,其次是研究生,占比21.0%,最后是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16.1%;从岗位类别来看,从事管理工作的居多,占比50.2%,其次是专业技术类,占比26.6%,再次是销售类,占比13.1%,其中最少的是从事生产操作类的,占比1.9%;从成长环境来看,城市与乡镇比率相差不大,城市占比57.7%,乡镇占比42.3%;从是否为独生子女来看,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比率基本持平,独生子女占比45.7%,非独生子女占比54.3%;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多于已婚,占比58.4%,已婚占比41.6%.
2.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指检验变量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测量各个项目之间是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如果信度较高,意味着所评估的项目之间一致性较高,则评估结果是可信的,反之,则是不可信的。本研究采用的检测标准是Cronbach α系数大于0.7.
(2)效度分析。
本研究从557个样本中随机选取279个样本及数据,对其在18个题项的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KMO系数为0.789,高于0.70(要求所达到的最低标准),说明该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为0.000,达到了显着水平。
3.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分析。
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的相关性分析是用来说明两个因素中的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即心理契约中的忠诚归属、自主奉献、绩效提升、成长发展和人际互动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密切程度,做此相关分析是为了回归分析做准备。本研究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检验。
心理契约五个维度与工作投入要素之间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即心理契约中的忠诚归属、自主奉献、绩效提升、成长发展和人际互动对于工作投入都起到了正向的影响作用。
4.领导风格对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1)变革型领导风格作用下的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分析。
在变革型领导风格的影响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为:
工作投入=0.099忠诚归属+0.407自主奉献+0.032绩效提升+0.386成长发展+0.077人际互动+0.001
在变革型领导风格的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中,系数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尤其是在自主奉献和成长发展两个维度上明显增加,这说明变革型领导风格加强了自主奉献和成长发展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程度。
(2)交易型领导风格作用下的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回归。
在交易型领导风格的影响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为:
工作投入=0.051忠诚归属+0.119自主奉献+0.614绩效提升+0.123成长发展+0.093人际互动+0.037
在交易型领导风格的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中,绩效提升的系数明显增加,意味着交易型领导风格加强了绩效提升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程度。
(3)放任型领导风格作用下的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回归。
在放任型领导风格的影响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为:
工作投入=0.041忠诚归属+0.087自主奉献+0.005绩效提升+0.104成长发展+0.763人际互动+0.049
在放任型领导风格的作用下,心理契约五个维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方程中,人际互动的系数明显增加,这说明放任型领导风格加强了人际互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程度。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以及理论书籍的基础上,以企业新生代员工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风格在这个关系中起到的调节作用,并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具体结论:
第一,本研究运用Person相关分析法对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契约五个维度与工作投入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并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作用。这意味着强化新生代员工的心理契约是激发他们工作投入热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第二,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对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与工作投入之间具有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变革型领导风格下,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模型中,每一项系数均有所增加,并且自主奉献和成长发展的系数增加的最显着,这说明变革型领导风格增强了心理契约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增强了自主奉献与成长发展两个维度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由于变革型领导风格不仅关注员工的工作情况,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生活情况与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与关怀,帮助员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并给员工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些都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他们的领导,也因此而对企业会无私的奉献。
在交易型领导风格下,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模型中,绩效提升系数显着增加,这说明了交易型领导风格增强了绩效提升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这也不难解释,由于交易型领导风格比较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时刻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与失误,这种领导风格在工作绩效上给员工施加了一定的工作压力,促使员工不断提升绩效,从而也就提升了工作投入的程度。
在放任型领导风格下,心理契约对工作投入的回归模型中,人际互动系数显着增加,这说明了放任型领导风格增强了人际互动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作用。由于放任型领导的风格允许员工自由发展,对于工作也是较少干预的态度,反而增加了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使得员工拥有一个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虽然对于工作绩效和员工自身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当代的新生代员工来说,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员工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参考文献:
[1]Argris.C.(1960)“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London: Tavi stock Publications, 24:491-509.
[2]Bledow, R., Schmitt, A., Frese, M., & Kühnel, J. 。 Theaffective shift model of work eng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96(6):1246-1257.
[3] 刘平青 , 王雪 , 刘冉 , 魏霞 . 领导风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员工关系为中介变量 [J].中国管理科学 ,(S1):75-80.
篇12: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和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控制源是Rotter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控制生活环境的能力的知觉,研究者常用内控量表和外控量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控制源。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起一定的中介作用,DeNeve与Coope发现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曹科岩等发现心理控制源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效应显著。
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相对于人口学变量、情景变量,人格特质成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外倾性、神经质最为突出。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与预测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现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潍坊医学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58份(94.2%)。其中,独生子女188人(52.51%),非独生子女170人(47.49%);城市210人(58.65%),农村148人(41.34%);男生204人(56.9%),女生154人(43.1%)。
1.2 方法
1.2.1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Questionnaire) 该量表是坎贝尔根据被试目前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所创建的量表[6]。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之间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量得到的相关性为0.52。
1.2.2 内外控制量表 Rotter编制的自评式量表[6],要求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一般用于大学生,也可用于其它人群。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70,重测信度为r=0.72。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 是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基础上由H J Eysenck等编制,由北京大学心理系“EPQ-RSC修订协作工作组”修订,共有48个项目,包含神经质(P)、外倾性(E)、精神质(N)、掩饰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由4部分组成,分别由12个项目组成的。其中各项目与所属量表的相关系数均0.33~0.64之间,重测信度在0.67~0.88之间。大量研究表明该问卷有令人满意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处理
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2 结 果
2.1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均与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呈显著正相关。总体情感指数与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
2.2 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是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自变量则是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质的各个维度,然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指数9.5%的变异量。这说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讨 论
3.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的相关性
主观幸福感受到人格、文化、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人格因素能够有效而稳定地预测主观幸福感。看出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负相关,外向性的人情感体验具有不稳定,情感易冲动,因而对总体情感指数的影响不够稳定。心理控制源内外倾向的不同会影响人的幸福感体验。过去的不少研究表明,内控性的人比外控性的人能体验更多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感指数与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而掩饰性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两个维度都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总体情感指数存在相关关系,神经质的个体则情绪不稳定,易怒,对所有的刺激容易做出过分强烈的反应,将会影响他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国外的研究证明外向性、掩饰性和神经质与幸福感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3.2 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回归分析
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总体情感指数17.1%的变异量;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和掩饰性能够预测生活满意度9.5%的变异量。
回归发现,内控性对总体幸福感指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也对生活满意度有正向预测效应,这就导致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能力有着显著差异,表明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有负向预测效应,掩饰性对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也存在负向预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格形成与巩固的关键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复杂的变量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信通过改善自我的人格特质以及心理控制源的倾向性就能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主观幸福与人格特质和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并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受众分析范文
★ 广告创意论文
★ 广告创意论文范文
【广告设计与受众心理变化关系的研究论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平面设计中的趣味性探析论文2022-05-07
新闻采编中的心理学运用论文2023-04-08
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论文2023-02-14
新闻系自我鉴定2023-03-14
农业科技传播中新媒介的应用论文2022-05-25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2023-05-14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播音主持技巧论文2023-11-17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策略探讨论文2024-03-30
新闻系毕业生自我鉴定2022-12-12
列车移动电视程序论文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