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誉》原文阅读及译文(合集6篇)由网友“钱豆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谤誉》原文阅读及译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谤誉》原文阅读及译文
《谤誉》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译文:
但凡被人家毁谤或赞誉的人,也各有各的被毁谤或被称赞的原因。君子如果身居下位便会遭到很多的毁谤,如果身居上位就会受到不少赞誉;小人身居下位便会赢来很多赞誉,身居上位就会落得很多毁谤。什么原因呢?君子适宜于身居上位不适宜于居处下位,小人适宜于居处下位不适宜于身处上位。处于应处的地位便会赢得赞誉,处于不宜处的地位就会遭到毁谤。这是指的一般性情况。
但是,君子遭逢乱世,不得已而处于上位,那么,他所行之道必定会违背国君的旨意并且一定会施恩惠给人民。由于这样,毁谤便会产生于上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对上来说,该杀头该受侮辱,但人民还是会赞誉他。小人遭遇乱世而后能够混进上层社会,那么,他所行之道一定会符合国君的心意并且遗祸给人民。由于这样,赞誉便会产生在上面而不会产生在下面。所以,他可以受到宠爱变得富裕,但人民还是会毁谤他。君子得到的赞誉,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赞誉,而是他的善行自然表现啊;小人受到的毁谤,也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毁谤,而是他的恶行的自然表现啊。
这样说来,那些身处下位而遭到很多毁谤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愚蠢或者狡猾的人吗?身处上位而受到很多赞誉的人,难道全部都是仁慈或者聪明的人吗?那些毁谤或者赞誉他人的人,难道全部都是明智或者是长于褒贬的人吗?但是社会上的人听了就会十分糊涂。从一个庸人口中传出,便引起一群人的传播,并且由近及远四方散播。没有不信以为实的。(这样一来),岂止不知该如何对一个人加以褒贬,(并且)还被自己的好恶心理所蒙蔽,被利害关系所左右,我们又怎么能够得到评价一个人好坏的实情呢?
孔丘先生曾说过:“不如乡里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就喜欢他,乡里人认为是坏人我们就憎恶他。”好人我们很难遇到啊,可是那些毁谤君子的坏人又不少啊。那些毁谤孔子的人也不少啊,流传下来被记下来的就有一个叫叔孙武叔的人,还是当时的显贵啊。那些没有流传下来没有被人记着的,又不少啊。所以,身居下位的'人一定会遭受困厄。到了遇着好时运得到君主的信任处于人上,功利被天下传闻,天下的人都欢天喜地地拥戴他。先前那些毁谤他的人,现在又跟从别人赞誉他了。所以,身居上位的人最易被人赞誉啊。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在上位听到了毁谤或赞誉的话再回转来探寻毁谤或赞誉的缘由,可以吗?”我说:“这怎么可以呢?不也应该考察鉴别它的出处吗?那些从善良的人口中传出来的话,可以相信;那些从丑恶的人嘴中传出的话,就不应该相信。假如我不能分辨那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么,就干脆不听(那些毁谤或赞誉的话)。如果有人对他人进行毁谤或赞誉,我一定要考察鉴别他从何处得来的消息,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全就听信他。那些牵涉到我自己的谤誉言辞,不敢因为他说得多而荣耀或害怕。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强盗头子柳下跖,我又害怕什么呢?假如不了解我说我是孔丘圣人,我又荣耀什么呢?知道我的说我好还是不好,并不说明我果真明白自己好还是不好,(因此),一定要(做到)自我完善啊。”
篇2:《谤誉》阅读答案
《谤誉》阅读答案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各有道 道:道理,原因
B.则道必合于君 合:适合,合乎
C.夺于利害 夺:强行改变。
D.吾必征其所自 征:考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 故燕王欲结于君
B.而人犹誉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群而邮之 则耻师焉,惑矣
D.时之贵显者也 与山间之明月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短文针对“谤誉”的不同性质作了具体的`辨析,不过对于“不善人”的恶意中伤,应当毫不怀疑地予以有力的回击,绝不能退缩让步。
B.文章从谤誉的一般规律入手,继而以犀利之笔,深入剖析谤、誉产生的根由,在于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各自谤、誉的尺度是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的。
C.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谤、誉的失信和错位,有着非常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个人因素,并由此对谤、誉提出了更为大胆的质疑,这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胆力和卓识。
D.文章虽短,却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对比、转折、因果、假设等多种关系复句的交互运用,更加强了行文的曲折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3分)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4分)
篇3:《匿名谤书》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匿名谤书》阅读练习题答案及译文
匿名谤书(6分)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18.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19.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2分)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
(2)弗与()
(3)取谤书字校之()
(4)果马生所作,罪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答案
18.【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19.【答案.【答案】①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②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要求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选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案】(l)曾经(2)给予(给)(3)诬陷(毁谤)(4)判罪(惩处,处罚)(每小题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20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
21.【答案】王安礼对富家进行了搜查,没有发现谋反的真凭实据,便问他们是否曾经有仇人。
译文
宋朝王安利礼,字和甫,在开封府时候,有一封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欣赏,果然没有几天又圣旨下来消除这个谣言。和甫扫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其有谋反的迹象,因此询问他有没有冤家结仇。夫人说:前几日有个写状子的人叫骂声的向我借钱,我没有借,他就说了很多坏话。和甫于是就私下里让人用其他的利用将马省拘役到负压,对字迹,取来诬陷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审问他关于诬陷之事。果然是马生所做,判他有罪。
篇4:《送别》原文阅读及译文
《送别》原文阅读及译文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孙长江
下马,饮酒饯别送友人,问君要到哪里去?君言:“平生不得志,想要归卧南山陲。”啊,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总有尽头,只有那山间的白云永没有穷尽之期足以供你娱乐消遣了!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离愁别苦,离天恨海,都是别时语。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无一“恨”,无一“愁”,无一“苦”字,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则词浅意深。“下马”为友人饯行,才问及友人“所之者为何”,这就“奇”,“奇”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不得意”这也奇,轻描淡写般,不仅交待了友人归隐之因,更将官场仕途之暗,友人洁身自好之清,“冰炭不可同器,非隐不可”之坚,传得委婉,透明淋漓。“南山者”靖节先生“采菊处”也,这更奇,不仅点明友人去处,更惹人联翩浮想。尤奇者,当属全诗结句“白云无尽时”,悠悠的.白云,将友人鄙视官场鄙视尘世功名的情怀与节操,衬托得何等高洁!
篇5:《月夜》原文阅读及译文
《月夜》原文阅读及译文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眷在鄜州的羌村,而杜甫却被囚禁在长安狱中。
译文
孙长江
今夜鄜州月儿明,唯有妻子在独看。(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倚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别开生面,必成新境;另辟蹊径,终现奇观。
明明是自己被缧绁囚禁在长安之囹圄,囚窗外,圆月高悬,清辉下泻,正是思人时,思妻,思子;凭老杜之才气,直写下来,抒心中淋漓苦,夺读者滂沱泪,实为易事也。然一身脾气之少陵,偏择崖上路,起笔即从伴自己一生之老妻“鄜州望月”轻泼点墨,独树诗界左纛。此奇思奇构也。
明明是妻儿同望天上一轮月,老杜却偏要着一“独”字,岂不缪乎?否也。此乃诗家之衬笔,以“小儿女”不谙世事,衬老妻思之切思之苦思之浸漫也。此奇思其语也。
最奇者,乃四字。“独看”、“双照”。谁在“独看”?妻乎?己乎?一个留守鄜州,一个困厄长安,皆“独”也;明是妻在“独看”鄜州月“忆长安”,实则兼含自己“独看”长安月忆鄜州;双雕之笔若是者,除却老杜,孰可为之?“独看”,乃眼前苦;“双照”,寄心中愿。还是秦观说得好:“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生疾苦,笔底波澜。”此愿非一人之愿,天下愿也。
篇6:《社日原文》阅读及译文
《社日(原文)》阅读及译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棚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①首句稻粱肥是指:
答:田里的庄稼长得好,丰收在望。
② 次句豚棚鸡栖是指: 六畜兴旺 。
③前两句是表现了江南农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的景象。
④诗中的半掩扉告诉了读者:
答:村民们都去参加春社活动去了。
⑤家家句运用的是 夸张 的手法,说明了 大家都非常地尽兴,正因为兴高采烈才贪杯才醉倒的。
醉人这个细节可使人联想到 他们的生活富足、安定与美满。
阅读练习一: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答: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反映了农家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译文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的回家。
赏析: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诗歌 社日 赏析
★ 学记原文以及译文
【《谤誉》原文阅读及译文(合集6篇)】相关文章:
《礼记·杂记》原文阅读2023-03-26
《陆游家训》原文及欣赏2023-09-09
论语子路篇原文及翻译2024-01-01
论语八佾篇原文翻译2022-05-24
论语卫灵公读书心得2022-05-06
《赵普》的原文及翻译2023-09-24
论语里仁篇的原文及翻译2024-04-23
踏着青春的脚印2022-11-01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2023-01-20
论语阳货篇心得体会2023-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