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高山现代散文(共9篇)由网友“我是小李仔”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过的品读高山现代散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品读高山现代散文
品读高山现代散文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时常与高山为伴,闲暇时光,望着一座座山峦此起彼伏,形态各异。忽然间感觉它们是天与地之间的使者,它们见证了远古与现代的传奇,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是一本本厚重的书籍。
我是带着敬畏之心开始品读高山的,因为在青春年华之时,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学校,千里奔波来到了高山深处——这是我工作的地方,在这,我渴望奏响我的事业之歌,这是每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带着浓浓的思乡情绪,读着雪山,读着峡谷,读着迷人的云雾,此刻我可以尽情的敞开胸襟,呼吸着纯净的空气,开始领略高山这本书里沉淀的知识,壮丽的情怀,伟大而深邃的思想。
初读高山,源于各种神话故事,愚公移山、杨戬劈桃山、沉香劈山救母,共工氏怒触不周山,这些故事赋予了山许多神秘的色彩,更诠释了古人在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时的坚强毅力,于是高山就被看成是困难的集结体,人类从古至今一直在改造着自然,让自然更符合人类的生活规律,山作为人类的探索对象,因其峻峭,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与高山的斗争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与惊心动魄。初识高山是模糊的,那时心中的高山似乎始终与人为敌,而我们则以征服高山为荣。
渐读高山,源于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不朽的诗篇,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与名山大川的接触中,诗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们或从名山中懂得了豪迈,或从名山中明白了寂寞,最终使得他们拨开了尘世间的迷雾,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追寻着古人的足迹,开始对这些名山进行游览,但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当今的名山已经被打造成旅游景点,被包装的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失去了一种文化的沉淀,取而代之的尽是些祈求升官发财的功利场所,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已经早不到当初的那种宁静,更寻不到古人的那种心境。但在游览名山时,确实也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见证了古人在游历名山中的辛苦,见证了现代人对名山的热爱,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渴望离开钢筋水泥筑造出的城市,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渐读高山,此时的高山是人们逃避喧嚣,体验自然的最佳选择,在高山中,他们可以认真的审视自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深读高山,源于工作后与高山的接触。纯净的湖泊,高远的天空,巍峨的雪山,自由奔腾的羚羊,这就是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工作中,经常看到层峦叠嶂的雪山,或能叫出其名字,或者对其名字一无所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袤的青藏高原养育了豪放的、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对高山充满着敬畏,他们认为高山都是有灵性的,是一座座神山,人在高山面前是渺小的,需要高山的庇护。一些山的传说如高尔寺山,贡嘎山等都是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高山也给予了藏族人民丰厚的回报,虫草、松茸等几乎成为当代人争抢的物品。藏族人民与高山和谐相处、相得益彰的实际行为,是对当代人仅把高山视为养生场所的最有力的批判。深读高山,此时的高山是人类的朋友,人与高山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构成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高山!大自然不朽的鸿篇巨著,翻阅高山,我感受到了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愚昧与自大,你是如此的丰富、宽容与伟大。我将学习你的镇定与坚持,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去丰富我的生活,去沉淀我的思想,去升华我的灵魂!
篇2:石膏山石高山现代散文
石膏山石高山现代散文
灵石县石膏山是三晋名胜旅游点,心仪已久。在夏初的五月二十八日,我随榆社作家协会十余位文友到彼一游。清新别致的景点爽心悦目,自然生态的幽境舒心释怀,高山奇石的群峰动心激情,短暂的一日游令人流连萦心。
石膏山并不产石膏,导游释疑说原名为石高山,多少地名让谐音字走题了,改石膏山名之因且不论,说石高山确是名副其实。到山下抬头四顾,群山壁立,连绵不断,像碧海卷起的巨涛,后浪催前浪,甚为壮观。
游览分探谷和爬山两条线:探谷的感受是幽静雅秀,登山的感慨是恢宏趣峻。
探谷在两座大山之间一条数公里长的峽谷中,山虽陡峭,均披绿装,草木葳蕤。小草如茵,山花点缀,其间蜂飞蝶舞,罕见的`奇树错落谷沟,阔叶针叶正青翠欲滴,还有一处书红叶台,是说待到秋霜时,满山红叶換容颜。树冠千姿百态,或挺拔竞长直插云天,潇洒傲气,或盘曲舒卷骚首弄姿,更有藤萝攀援其上,像娇娘的头饰。路也很別致,因地制宜,或石阶,或木桥,穿滴水的洞,过搭石的溪,曲径通幽,婉转于树荫下、峭壁上。
更诱人的是谷间清澈的溪流,随山环绕舞动,潺潺如敘语轻歌,在错落处形成大小瀑布,泉水叮咚响。水清得透明,水质据介绍可胜过饮用纯净水。
更奇的是高山之石,坚硬中嵌有彩纹,从断层处看,一山像一巨石,有別于北方普遍的土、石混杂山,也许这就是“灵石”的由来?在一处溶洞中树立的牌子上写“方解石”,石质晶亮,色白光润,随手敲一块,不类大小个个为方形,据介绍还有化学诸多作用,溶洞顶上还有倒挂的钟乳石,渗出乳白色水,形状千姿百态,文友们沿途拾取各样“灵石”把玩珍藏,在体味这奇石、高山——石高山。
在这幽径边建造了数处亭台楼阁,仿古造型,赤柱黄瓦,盘龙雕凤,崛起于绿林间,点缀景象,将神化中的天宫与人间世外桃园叠印,爽心悦目的画面引人遐想。有山崖凹处塑佛像,并附着神奇的传说,更让人悟道此山不同凡响。
触景生情,点燃文友们灵感。一路欢笑,溶入潺潺水声;阵阵感叹,频按相机快门;激情歌声,和着枝头鸟唱;畅怀长啸,引发群山回声;即景吟诗,散发浓郁韵香。在林荫溪边失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幽径处顺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边登亭楼边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山顶吼“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高我为峰。”在瀑布下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一处清溪边、古树下、巨石前,幽静凉爽,天然氧吧,霞儿文友惊呼:“我真不想走了,拿一本书在这里赏阅,多么幸福的享受!”都有同感,游山后一定会有幽雅的石高山诗入书!
登山游更让人心旷神怡。乘索道缆车上山,悬在半天,有登云驾雾之感,俯首脚下,青山在云障雾罩中,绵延到天边,起伏如大海怒涛,而一条在绿树间时隐时现的石阶登山路,如挂了架天梯。在山顶雄矗一阁,匾上大书“南天门”,更使人有登天之感,俯瞰山下汽车如蚁,一个水库也只像个小镜子。探首石阶栏杆外,陡峭让人心惊头晕,奇的是山再陡也密生草和树,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千余石阶的下山路上,有十余处寺庙亭阁,选址奇特,有的在崖洞里,栈道连通;有的在峭壁上,如悬空寺;有的在峰尖上,如云托起;有的在山怀抱,林木掩映,正是天下奇山神占尽。间或还有牌楼、长廊,又新建了一条下山滑道,坐其中可轻松滑下山,感受速度的惊喜,雅趣横生,途中妙景目不暇接。
致于寺庙的建筑,只能用金碧辉煌来说他的亮度了,而不同的寺庙又规模各异,有的在石洞中就山石而雕,有的有大殿、配殿、钟鼓楼,还有做佛事僧人的生活区。佛像从佛主如来、菩萨、地藏、龙王、关帝……罗汉,外行人说不尽,但能领悟到华夏历史的厚重。
下山了,回望所登山顶,遥遥在云雾中,感叹“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此山也只是群山中的一山,石膏山还在开发,中华处处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大美河山添锦绣吧!
篇3:品读散文
品读散文
浩瀚人世,云波诡谲,芸芸众生,来往沉浮。修身立世需要品读,读历史,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
――题记
一
不知何时,人类似乎变得无所不能,上可飞天,下达探海,可自身却是一个谜。为了了解自己,人们用纸墨写成厚厚的史书。从半坡遗址到花园洋房,六千年一路写来,自是烟波浩渺,绵延不息。如今喜欢读史的人很多,因此才成就了《百家讲坛》的一度火爆,然而这种类似于脱口秀的形式与历史的厚实凝重有些不搭调,现在的三尺讲坛也慢慢冷却。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读子宜伴月,以寄神远;手捧一卷,让自己走进去,与前人相约对话,体味圣贤的智慧和哲思。
读史,首先不能忽略中国古文化,追其根源,无外乎儒道两家。儒家,入世向俗,可入寻常百姓家。“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通俗易懂,以求在芸芸众生中寻到真境。道家,出世弄雅,意向迷离,玄妙精奥的到现在还让人们探索不已。这些“国粹”不管是俗可通众还是曲高和寡,无不在历史的一个页码里熠熠生辉,绝唱在中华大地上。
品读历史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风姿,能让人记住的名字太多了,最震撼于两人,他们诗不及李杜,词不比苏辛,但他们的神采也足以让人们敬仰。一位是衣袂飘飘,登高望远的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让人们一眼就能在万千沟壑望见这位风骨凛凛的诗人。一位是以悲壮写生命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无悔,走向生命的尽头,震撼了敌手,也惊落了历史一身冷汗。
历史书中徜徉还可以与一些励志醒世的金玉良言相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圣贤的一方心镜清澈明朗,映鉴了百代,到了现在依然意义斐然,以人为镜,正心修身,人优我学,人过我检,有则改,无则勉。一语了悟,受益匪浅。
二
谁都知道,中国是文明古国,先哲们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勿以善小而不为”传世千年,早已溶进国人的血液,成为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常态,然而不知何时,这种道德的链条断裂,社会的常态发生了变化,在公交车上让座有专人送花奖励,捡到钱包等失主上了报纸的头版。甚至医生拒收红包,学生上课没迟到都成了值得褒奖的感人事迹。难道社会的道德底线真的降到了不作恶就是君子,行小善就是圣贤的地步了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发展到当下,一个许霆再次拷问了社会的良知和道德。他输了官司也输了一个信念。另一个当事人赢了人民币也赢得了一个就算全中国老人再上街摔倒无人敢扶的局面。一场较量,没有赢家,输得最惨的是社会,因为她少了很多有许霆信念的公民和本已不厚实的道德水准。许霆身后,人们伸出的手不再果断,是不是该有人站出来让公众做好事的'成本降低些呢?
扶与不扶的纠结还未退去,十八个路人冷漠的眼神冰封了悦悦娇嫩的生命,从不敢扶到不去救,不仅仅只是字面上发生变化吧?小花未放人先去的凄绝能唤回几人良知?道德在此失守,恐怕没人愿意给出世人由冷漠到麻木的理由,一人不救是道德问题,一群人不救又是什么呢?好在,人们的心没完全冷却,你看不是还有最美妈妈的惊天一接吗,不是还有拾荒阿姨温暖的臂弯吗,她们接的抱的不正是那温润如花的良知吗?
三
人生是什么?答案各异,人言人殊,借了走过半世的体会,也有几句自家之言。一个人的日子大部分都是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假若你有过爬山的经历,是否发现人生过程象极了登山运动,只是速度不同。惊叹与大自然的造物神功,它把各异的景致铺展在不同高度,而且越是险峻处,风景越是奇绝。为了领略更多的精彩,你一路攀爬而来,希望在心,目标在前,无穷的力量让你信心满满。
终于你攀上峰顶,似乎所有文字都失去了修饰你喜悦的能力,站在最高处,俯瞰落日云霞,有了一览众山的豪迈。抓一把白云揉进一山的青翠里,青白交叠出空灵的心境,有了指点江山的激情和气度。登顶后,你不仅领略了山的巍峨挺秀,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昂扬。
人不可能总是置身在峰顶,总归是要下山的。和美丽挥手说再见需要勇气的同时还要选择一定的方式。是毫不留恋,激流勇退?是边走边看,缓缓而不失优雅的拾级而下?还是以强弩之末继续和人生较量?人生得意时,懂得见好就收,适时而走无疑是一种智慧。繁华总归要落尽,不管来的路上是鲜花掌声还是艰辛苦涩,一路走过,不尤不怨里能获得一份心安理得的踏实,不惑不惧中能寻到俯仰无愧的理由,此生无求。
四
在这个长和宽都望不到边的世界里,一个人的存在太渺小了,小到如一粒尘沙,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沙粒,但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孤本,且拥有多个身份,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心中稳固的支撑。真心爱人温馨的臂弯,朋友交心时的对象,一人穿起一个同心圆,并不是每个圆都完满,也可以说一个圆不是任何时候都完满。
也许,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的人生失去支撑,没有扶你的手,没有拥抱你的人,不管你有多脆弱都要在风雨黑暗中独行。该怎样熬过灰色的时间?不妨弯腰找一下童年,亦或找来小时候的照片或少年的日记,哦,原来曾经的自己有如此清澈的眼神和纯净的心,慢慢的凝视和诵读中,疲惫的身心变得沉静柔软,有了时间和心情检视自身,发现当一个愿望实现的时候,又会生出新的企盼,似乎没有满足过。在不断的追逐中人已疲惫不堪。
找到了症结,人就会变得清醒,容易看清楚哪些是不该要的,哪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不该要的放下,不是自己的不求,收拾心情重新上路的你就会从容许多,就有能力把不喜欢做的事做的有滋有味,把喜欢做的事做的爱意深深。
品读,是一种了解沟通,品读历史,以古为镜,正心修身;品读社会,走进现实,关爱别人;品读人生,体会甘苦,丰盈自己;品读自己,清扫阴霾,迎接幸福。品读,是一番明了顿悟……-
篇4:跨过高山散文
跨过高山散文
处暑来过了,带来了风,久别的风。
早晨抱着一本诗集,拿一块小板凳坐在家门口,迎面就有清爽的风徐徐吹来。
这个清闲的早晨,因为有了清风的陪伴,变得格外动人起来。
不知不觉暑假就快结束了,曾经夸下的海口没能如愿合上,不曾预料的孤单却提前来报到了。
开学后我们一家人就要开启三地分居程式了,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儿子学他的学。
明明这就是未来的生活模式,可是当它真的要启动后,我却有说不出的辛酸。
晨光的`无限美好,令我对微风荡漾的一天充满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默默地安慰着自己。
昨夜吃饭后先生邀我一起外出散步,选择了八仙山,这座离家最近的公园。
这是第一次夜访八仙山,一路上断断续续遇上前往公园运动的路人,等走到了公园门口游客就渐渐多了起来。
路上依然是一条由车子排成的长龙,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各式各样的车子应有尽有。
一入公园,就传来热烈的音乐声,一听到这熟悉的节奏,我就猜出来了。果不其然,等我们走上台阶进入小广场后,便看到一群人在随着音乐舞动着。
在广场的旁边有几个不甘寂寞的小孩子,兴奋地踩着溜冰鞋绕着花圃转来转去,玩得可开心了!
稍作停顿后,我们继续往前走,另一番风景又把我们的目光吸引住了。
几个戴帽子的年轻人迈着轻快的舞步在跳街舞,那激情四射的场面令我好生羡慕。舞步虽然简单,但是很整齐,远远看上去就叫人喜欢。
如果是在几年前或许我会跟在后面跳起来,但是现在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走走走,再也不想去留恋眼前的活力。我们朝着柏油路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很快地我们就把那些喧闹的歌声抛在脑后了。一路上,可见形形色色的人与我们一样,马不停蹄地行走着。
500米,1000米,1500米……随着路程的拉长,我很快就流汗了。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多的,少的,不同的人群不断地从我们身边走过。看着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我似乎也被感染了,两腿虽觉得有点酸,但还能坚持住。
今年来,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变虚弱,这是我的大意所至。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还很年轻。可是,在无情的事实面前,所有的强词夺理变得十分苍白。健康是工作的本钱,没有了健康,又谈何工作?生命在于运动,而我却把运动远远地抛在了脑后。当生命的脉搏越跳越快,呼吸却越来越急时,我突然觉得害怕了。
走呀走,走呀走,不断地超越前面的人,不断地被前面的人超越。一路上,我们就这样不停地上演着追人与被人追的戏幕。
人生就是一场长跑比赛,只有不停地往前冲,不能松懈,不能停下歇息,你才能到达终点。当你吃不了苦,受不了累而停下来休息时,你就会被人超越了。
为了不被后面的人追上来,我们不敢停下脚步,一直往前走着,走着。看来,我比较适合夜晚散步。没有白天太阳的酷热,我的精神似乎好了很多。走吧,走吧,走到走不动为止。
夜晚的八仙山,没有风,却有美美的灯光,还有柔和的音乐,更有热衷运动的游人。无论是谁踏入这里,都会被扑鼻而来的花香迷住。
4000米,4500米,5000米……当一个个路标被我们超越时,我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这可是今年暑假来,我走过的最多的路哟!
走出公园的那一瞬间,我转身,看到清幽的月光落在路边的树上,那美好的画面照得我的心烫烫的,双脚的沉重之感也随之消失。
看来,还是流汗好呀!运动,始于足下;运动,永无止境。以后,我应该坚持走下去。
夜走八仙山,流掉的是汗,收获的却是健康!看到那么多的游人都在运动,我想:全民运动再也不会只是一句口号了!
篇5:品读徐志摩散文
品读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的散文实际上也是诗,它具有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语言美。他的散文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有抒写个人生活经理;有剖析自己思想感情;有念旧悼亡;有抨击时政议论文艺;有描写自然风光。浓郁的抒情性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一切均从官能感受出发,抒写自己的心声,无论悲祖母、吊友人、哭亡儿,无不真情流露,感人肺腑。他的游记散文最为出色,唯以抒情达意为主,均从自我感受入手,寓意于物,寄情于景,尽情挥发,着重创设意境。他是自然崇拜者,认定“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竭力提倡回归自然,以为只有大自然是圣洁的,美的,而人生则是肮脏的,丑的。他要以对大自然性灵的礼赞,来改变黑暗现实,恢复人性的美丽。大体说,他在诗歌与散文中尽情地描写自然、赞美自然,其本意均在于此,这在当时不无反封建的意义。他写康桥,则透过富有层次的美丽风光的描写,以显现自然的灵性,于中抒写心曲,以至在万缕金光中低头膜拜,极表自己至高虔诚的感情。写泰山,则有意忽略对日出种种形景的描写,而着重创造奇异的幻境,出现了一个由云气、雾海、山峦融汇而成的巨人形象,他长发飞扬,伸出长臂,指出东方,呼唤祈求。诗人借助这个奇幻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光明的企求。他写翡冷翠,写北戴河,写印度洋,写天目山,也无不如此,重心均不在客体自然,而意在宣露自我心境,通过感情驾驭想象,拎摅出独特的意境。
徐志摩的散文不受一定框架的约束,文笔如天马行空,纵情人性,随意铺染,常从此地想及他地,由此热联及彼人,自一事波及别事,如《落叶》写日本地震,忽然谈到中国人的不光荣心理,谈到人类的患难同情心,他到圣经里所说的天地末日。又如《想飞》从雪谈到鸟,谈到人,谈到飞机,从陆地延及海边,从现在想到远古。正如杨振声说的,他“那股潇洒劲,真是秋空一缕行云,任风的东西南北吹”(《论徐志摩的散文》)。但它又绝非漫不经心,一切都离不开他的感悟,许多蔓枝繁叶最后都落在这个根上;他说自己的笔是不受羁勒的“野马”,但由于他的文学根底深厚,所以“脱羁”的文笔,非但没有让人困惑,反而因为尽情驰骋而展露才华,给人带来不同于众的美的享受。
徐志摩散文的语言和他的诗一样,辞藻富丽,变化错陈,沈从文说“徐志摩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感情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台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换眩目”。他巧作比喻,将抽象化为形象,他擅于铺排,形成抑扬顿挫的优美音节,极尽咏叹声情之美。他笔锋带感情,犹如琵琶细语,娓娓倾诉,使人如促膝谈心,倍感亲切。他的散文确如沈从问所称道的,具有“诗的精灵”和“诗的气氛”,“文字中糅合着诗的'灵魂、华丽与流畅,在中国,作者的散文所达到的高点,一般作者中,是还无一个人能与并肩的”(《论徐志摩的诗》)。它的缺点和他的诗歌一样,有堆砌过分之嫌。
徐志摩的创作自然受到偶没文学的熏陶,开始他从拜仑、济慈、雪莱那里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他们侧重感情,歌颂自然,反抗时俗,冥想自由,追求口语,响往想象,爱从哲学和美学高度探索人生奥秘等特点,这些,无疑都对诗人以良好的影响。继后,他又从布莱克、哈代、波特莱尔、艾略特汲取了现代的诗艺,开始对象征、暗示等含蓄美的探求。他译过布莱克的《猛虎》(并以此为自己的诗集命名),还专程拜访了哈代,并翻译了他的诗十多首,以至有日恩说他的诗颇有哈代之“神韵”。但徐志摩并没有生搬硬套他人的模式,而是立足于自己民族的性灵予以汲收,能把我过古典文学的神韵和手法,和外国文学的艺术特色融会、汇一起,创设自己的艺术世界,熔铸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新风格,正如卡之琳所夸赞的:“深得西诗的神髓,完全实行拿来主义”。新文学史家唐韬曾指出:中国凡是有成就的著作家,“开始时是取法于外国,以后逐渐摆脱了那些著名作家的影响,从中国历史的优秀传统中吸取营养以铸冶个人的风格”。徐志摩也是如此。
篇6:端午散文品读
端午散文品读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篇7:品读生活散文
品读生活散文
几天的旅程刚刚结束,舒展一下心情,也慢慢梳理一下记忆。
看着屋里几天没有浇灌的花草,奄奄一息的模样甚是怜悯。花草也有生命,需要不断浇灌,才能有自己的生机,哪怕只是点缀一下身边的绿色,同样能带给周围一些清净。岁月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岁月感受,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带给自己的那份感悟,总是或多或少找到一些甜美的回忆。
因为工作原因,离开属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多天了,总觉得就像离开了很久一样,因为这种感受,让我几次提笔也搁浅了这种心情。或者是因为整理,也或者是因为重新思考。总之,生活的酸酸甜甜,也许只有自己了解其中的味道。
如果我们的每天奔波,仅仅是为了一个生活的体验,那么随时的心灵感受,那就是为了生活更加的美好。面对这些生活,每天我们总会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思考,带着淡淡的忧伤,带着种种豪情与流年的回荡。
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灯火通明的背影里,我们总会想起很多人和事。似乎这些倥偬的岁月背面,总是或有或无的梦长长伸展,本以为这些都会忘记。可是,时过境迁之后,依然还是会清晰记起。也许,这就是生活,也许这就是每天我们走过的路。
面对着变化的生活,我们总感觉自己会有孤单的时候。翻开手机号码,无数个熟悉的号码,总是难得拔出一个,因为属于你的'心情,能不能传递到对面去,远在很多地方的朋友,他们真的都愿意听听你有些沙哑的声音?越来越薄如蝉翼的友情,是不是也需要时间慢慢去增厚?
或许我们会孤独,孤独或许是我们没有满足。或许我们会寂寞,寂寞或许是我们还没有拥有。那么满足了,拥有了,我们也会不会都一样的感觉充实与快乐呢?“明月白露,光阴往来”,面对着流逝的时光,生活里也许我们会束手无策,但有一点,我们是能够做到的,那就是生活好每一天,不管路上的风景美不美丽,用一只属于自己的眼睛去欣赏,总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美丽景色。
记得中学的时候,寄宿在一个安静的小巷楼道里。在楼道对窗的对面街市上,住着一位80余岁的老人,每天我们都起得很早,因为要去上学,就必须很早起来看书。但我们随时醒来,对面这个老人的灯都是亮着的,开始以为老人仅仅只是年老没有瞌睡,也就没有注意太多。
一个小小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生活的空间。作为一个学生,当时也没有去过多研究,毕竟关注的应该是学业问题。至于别人生活咋样?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对于我们来说,也会是多止一举,一句话“扫好自己门前雪。”然而,一个只顾自己内心的人,有时总会失去很多生活的意义。不管什么阶段,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里,多多寻找一下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好景色。
一直住了半年,一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就把窗户推开,看到这个老人在屋子里串来串去,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一样,忙碌的身影激起了我很多好奇心。天刚蒙蒙亮,老人就出门了,直到我们上学去了他也没有回来。后来才得知,老人一直有晨跑的习惯,跑步回来之后,就开始搞自己的艺术创作,比如练书法,或者画一幅画,老人退休三十余年,在这条小街上也是出了名的。因为退休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老人进入真空,他一直热爱艺术,也热爱生活,他对艺术的追求,没有想得到什么回报,但是老人的书法和绘画、雕塑,都有很深的造诣了,而每天坚持跑步,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因此,也才有经常我们都看到他窗棂的灯光随时都亮着了。
尽管时光过去很多年了,我依然会记得那时的场景。因为知道这个老人的事迹之后,给了我无数的启发,几十岁的人还依然这么热爱生活,慢慢感受生活的真谛,我们作为刚刚起来的孩子,就没有理由不做好每一件属于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默默的精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也是热爱生活的典型例子。比起那些无法理解生活,只觉得生活是一个过程的人来说,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也许就不仅仅只是品味生活的成分了,还有一种生活的美,生活的味道在里面。
人们常说,美丽的人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是的,路就在脚下,每天我们都会看到人来车往的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地方,他们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梦,走着自己的路,每个人的眼里,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美好。
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个白天黑夜,都是一个沧海桑田,虽然我们会感觉很短暂,对于历史来说,更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们人生就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刻。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青春里,我们有过懵懂,青年中,我们有过犹豫。这一切我们也许会后悔,但来得及吗?一切都是过去之后,我们也才会悄悄想起。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每一天的快乐与幸福。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每天的时光与岁月的流逝。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道彩虹。
品读生活,就是品读我们每天的真情故事……
生活很美好,生活很漂亮,就像风景,就像一路的旅程。但是,我们需要如何去品读,我们需要如何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需要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如何去拍摄人生美丽的风景。
光影交错的每一天,生活在五彩的世界里,需要慢慢悟,也需要欣赏、品读。
篇8:品读泰山散文
品读泰山散文
吸日月之精华,采天地之灵气,经沧海桑田至巨变,历孕育生命之艰辛阵痛,在东海之滨,在华北平原的齐鲁大地,一座厚重、雄奇、伟岸的大山拔地而起,从而走过远古,走过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走进现代化的今天。这就是泰山,就是被尊称为五岳之首的泰山。
五岳之中,唯泰山居最东,且不说古以东为大,就其特殊的地理方位,泰山就优先得天地之独爱,最早沐浴日月之光辉。
五岳之中,泰山之高虽不及恒、华二山,但因其崛起于平原之上,凌驾于丘陵之空,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与平原、丘陵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加之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宽大的基础自然给人以厚重安稳之感,因而就有“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心理上的反映。
我想,仅此两点,在中国人的理念和审美观中,泰山在五岳之中就足以称雄,被尊为老大了。
于是便不断有皇帝来此登山封禅,便不断有文人墨客吟诗赋词,不断有英雄豪杰为之折腰膜拜,不断有国内外、海内外成千上万甚至数不尽的游客登临观赏……
封建帝王,不论以何种方式登临帝位,一待江山稳固,便把登临泰山,封禅祭拜作为一大理想。崇拜自然,敬天敬地,自古有之,但作为万方朝圣的一国之君,祭拜泰山,自有他政治上独特的意义。他一方面是要答谢天地,使他受命于天,所以说叫“奉天承运”,这层意义之要害在于彪炳自己承接皇位之正统,是真龙天子。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一国之君,金銮宝座,多少人敬仰,多少人羡慕,又有多少人觊觎,这是不言而喻的。不论何朝何代,不经历一番血腥斗争,不施展一些权谋手段,能够顺利接掌帝位者几乎寥寥。而即使一朝皇权在手,质疑者也是暗流涌动,反对派也是蠢蠢欲动,令其寝食难安,日夜忧思。所以一待局势稳定,择一合适之机,向天下昭告,自己承接帝位顺应于天,合乎民意,对于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其次,封建社会,科学技术极端落后,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迷信,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所赐,所以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也就自然成为泰山封禅一项重要内容。
若论封建皇帝的泰山封禅,应该始于秦始皇嬴政。他的泰山封禅,当然是受先辈的启发,在此之前,炎帝、黄帝、尧、舜、禹、汤以及周成王都曾经为之,但作为帝王封禅,嬴政是开先河的,因为他毕竟是中国第一个皇帝。若论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当属汉武帝刘策,他自登基三十年第一次泰山封禅开始,在其后的二十一年间,共登临泰山进行封禅祭拜活动多达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就一次,远远超出封建皇帝五年一次的惯例。这当然和他在位时间长有关,但同时也和他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经济繁荣不无关系。依照古制,没有突出的政绩是不允许封禅的,即使勉强为之,也会遭到天下的非议。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代以后,封禅改为祭祀。但大家对泰山的热爱和崇敬有增无减。祭拜泰山次数最多的皇帝,大概当属清乾隆,他曾经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皇帝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山脉,获此殊荣和尊敬,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文人墨客大多都有游览山水之雅兴,而像泰山这样的名山当然是首选。若论文人之登泰山,当首推孔子孔圣人,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让泰山扬名天下,传遍四海,并流传至今。当然,这样的话也许你我偶发灵感,突发奇想之时也会冒出一句,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以伟人就是伟人,所以商家宁可花天价请名人做广告,而不廉价雇佣平民百姓,道理概乎于此。诗仙李白曾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四月登临泰山,并作较长时间的逗留,并留下了六首诗歌,其中的诗句除了对泰山特点的概括之外,尽显了诗人浪漫主义风格。而诗圣杜甫在二十四岁之时,站在泰山脚下,望着巍峨壮美的泰山,想到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禁忘情地饮用出一首《望岳》,这首诗共八句,可以说句句经典,而最后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语双关,既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愿望,也暗示了青年才俊想要攀登人生巅峰的远大志向,因而成为千古传唱的名言佳句。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多次游历泰山,他的志怪传奇类小说《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就有26篇,占据了全部小说的五分之一,可见泰山曾激发了文学家多少灵感。
在泰山西麓的陶山顶,有一座保存完整的范蠡墓和一个西施洞。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携家带口,逃到齐国的陶山,过期了隐居生活。自古英雄爱美女,一个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的汗马功臣,在功成名就之时能够毅然决然抛弃到手的荣华富贵,何等的果敢潇洒、豁达与智慧。而最终将落脚点选在泰山脚下,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演绎出的爱情神话更是何等的甜美幸福?想像一下,壮美的泰山,仗剑的英雄,绝世的美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我乃一介平民,当然不会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浩大气派,也不会有李白杜甫那样的潇洒悠闲,但也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不算丰厚的薪水中挤出些许银两,两次走进山东,游历了泰山。第一次,从山底乘大巴至中天门,然后徒步登顶;第二次从岱庙启程,登至中天门,然后借力于空中缆车至南天门,再达玉皇顶。两次累加,好歹也算徒步登完全程。汗水遍湿衣裤,筋疲力尽之余,除了感叹泰山之高大巍峨,路途之艰辛漫长,台阶之众多陡峭,便是慢脑袋的震撼。站在南天门,回望脚下十八盘,竟然怀疑自己刚才是从那里爬上来的,疲软至极的双腿不禁颤抖起来……也只是在此时,才有闲心和胆略可以浏览一下泰山景致,欣赏一番满眼的苍翠,一坡的葱茏,以及飘渺的云雾和深壑幽谷。登临玉皇顶,极目远眺,顿觉天之高远,地之广阔,山之巍峨,人之渺小,陡增对天地之敬畏,对自然,对山川河流之热爱,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
泰山不仅是大自然的一个造化,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个象征。这种文化源于民俗,始于宗教,兴盛于政治,推广于民间。泰山身上,寄托着上至至高无上的天子,下至苍生百姓对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祈盼和希望,凝聚着厚重、坚定、豪迈的品质,体现着坚毅勇敢,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着社会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值得我们去登临观赏,值得我们去品读,值得我们去顶礼膜拜,值得千秋万代敬仰。
篇9:品读亲情散文
品读亲情散文
有很多次,我们重温已在内心深处搁置已久的亲情,此时感觉它从没被遗忘但也从没被真正想起,也许是一丝愧疚让我们又想起它,但又是良心上的一丝痛楚让我们不愿再去细想。多少次这样,可最终只是积累了遗憾,加深了内心深处的悔恨,因为那只是一丝愧疚一丝痛楚而不是很强烈。亲情在我们心目中到底是怎样的?仔细去捕捉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它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没触一摸一到;它似乎很亲切,但又有距离感;它有不可承受之重,也因此我们从未能体会到它的分量,这里面不知掺杂着的是遗憾、歉意还是不得已。其实亲情离我们很近,一伸手就能够到,可我们没能够到,真是遗憾;亲情的亲是最真实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情假意,可我们似乎无法理解和相信这种情感之纯,可又因为一丝善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最后我们心中对亲情只剩下歉意;亲情的厚重,使我们稚一嫩的心无法理解其中的深意,我们不得以为自己留下遗憾,当遗憾时一切已晚,难道人间的情感如此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吗?在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品读亲情了,只是时间已晚,让我们给良心最后的一丝安慰,也许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一些遗憾。
人都是有得必有失的,当发现自己有多少感情上的债要还,才想到自己的薄情,才会付出更多的情感;当看到不幸的降临,才意识到自己的麻木,才会在今后更多的思考亲情的含义,只要你还有点儿良心,你就会在今后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坐在自己的房间,看着外面的车辆行人依旧不断,已逝的亲情在你的思绪里再现,它和以往一样熟悉平淡,所不同的是这时你真正体会到了它的存在,把你的全部感情投入进去,,只是它以经一去不返,是不是亲情的逝去才会带去你心中的一切杂念,一切对你来说都是空的,只剩下亲情,而实际上亲情也不剩下,只剩下悔恨。带着这无限的悔恨让我们去重温一下亲情,此时亲情像一股暖流涌一入心头,它驱走了我们心中的冷淡,使我们的心和暖流一样温暖,往日的亲情里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有谆谆教导,有温暖的气氛,而此时我们被暖热的心体会到的亲情是如此美好和珍贵。其好似亲情很平淡,而我们麻木的心冷却了它,使我们很难去感受这种平淡,其实是对亲情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正因为亲情平淡,所以它倍加真切,可我们迟钝的情感捕捉力使得亲情被拒之门外。在思考亲情的同时是不是也更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不仅感情匮乏,而更缺乏心灵的宁静,这些心灵中的杂念扰乱了我们去体会人间真情所必要的宁静心境,我们的行为更多的是为迎一合一种需要,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而不是是否我们真的愿意去做什么,而这样的结果是人们失去了自我和真性*情,灵魂被功利之心纷扰的凌一乱不安,直到已感受不到灵魂的存在。亲情好像理所当然,人们从不会为亲情做任何铺垫,这种不虚伪的做法能不能算作对良心的最后一丝安慰。
其实人世间任何一种感情都需要滋养,亲情即使再伟大,也会因被冷落而失去生命力,所不同的是它会一直释放它的生命力,它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只因为无所求的付出是它生命的不竭动力。人们只看到亲情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却看不到它也需要得到;人们只觉得它无理由的存活,也就不需要任何的灌溉,人们从不关心亲情的生死存亡,而亲情却从没有死过,就算枯萎的亲情也带着无奈和绝望的生命叹息,这叹息中仍有挂念和眷恋。我们不要给亲情附加太多的含义,我们说亲情高尚,其实是拉大了与亲情之间的距离;我们说亲情无私,其实是毫不珍惜的索取却从不付出;我们说亲情珍贵,可却从没能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费尽心力来骗自己,难道只为弥补心灵上的空缺缺失,为什么就算用欺骗来稳定自己心灵的不平衡,也不肯付出感情来换取良心上的踏实。唯一的可能就是人们不认为这是欺骗,而是对自己无法感知情感的一种付出,只是付出的不是感情,而是把灵魂都赔进去了。其实亲情并不复杂,也不难懂,我们完全可以用心来体会,只要把感情毫不吝惜的扑向它,我们就再也不会觉得它厚重的不可承受,只会觉得满载情感的心灵温暖和充实,我们只有不骗自己,不受功利之心的驱使,回到真正的自我,才会相信这世间有真情的存在。品读亲情并不是给它加上多少修饰的外衣,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它,而且还要有付出情感的沟通,使亲情的血液在亲人之间不停的流动,永远保持它不断的生命活力。
★ 品茶的散文
【品读高山现代散文(共9篇)】相关文章: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9-09
《三峡》教学设计一等奖2022-10-26
获奖说课稿2022-08-28
三峡教学设计优秀2022-11-09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2023-04-26
初中课文三峡教学设计2023-06-30
三峡说课稿2022-08-14
八年级语文西部畅想教案2022-06-03
《母爱》课文教案设计2022-08-01
古诗教学要入文悟情的教师随笔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