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时间:2023-03-03 07:41:2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共10篇)由网友“坨坨与包包”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希望大家喜欢!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篇1: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1、安排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可以多找出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多少时间的话,就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上。

2、首先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觉得比较难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还没弄清楚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一定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运算的掌握上。

4、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记在课本上,一种是记在笔记本上。在课本上记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画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课本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和查阅的参考书、工具书等等。

5、根据不同学科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 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扫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之处,这样你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另外,你必须要记住的是,不管你在预习上学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全懂了,等到老师讲课时就不认真听讲。虽然有一些问题在你自己看来可能是懂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一些问题在你自己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失误或偏差,但你自己却并不知道。这样,当老师讲课的时候,只要你顺着老师的思路去进行思考,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

6、多和爸爸妈妈沟通

把自己在预习中的体会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来为你分析一下优点和不足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学生做好预习笔记的方法

1、记提纲

每上一节课,把老师在课中教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等记下来,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说明。每学完一章,一单元,自己来一次小结,把一章,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系统地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这些在课本上虽然有,但不系统,复习时不方便,通过摘抄提纲,既方便复习,也增强记忆,还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

2、记疑难

同学们在预习时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业中也难免出现一些错误,那么上课时必须注意老师讲解疑难的地方,这些难点问题,哪怕课堂上已能解决,但时间一长又可能会遗忘,所以不妨把这些问题作一下记录,复习时多看一两遍,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不少同学把这些总是汇成一本《较难题集》,从中得益匪浅。

3、记方法

所谓记方法,是指老师讲解范例或习题时,让同学们记住解题技巧、思路和方法。

4、记悬念

上课时老师有时留下一些总是让学生课后思考,而这些问题也许要经过若干天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才能解决,同学们在看一些课外书时,也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而自己一下子未能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时而想想,稍加留意,很可能得到“踏破铁鞋封锁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5、记体会

就是把自己对老师讲的这节课经过思考得到的体会简要记下来。正如著名教育家G·波利亚说:“如果没有反思与总结,同学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以及得出这个结果的路子,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篇2:小升初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小升初的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

预习时先估计老师将会讲多少内容的新课,再对这些内容认真地看一遍(难度大的可能不止一遍),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熟悉课文的内容大意。要边看书、边想,想想新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与旧知识有关?如果这些旧知识忘记了,就要去查看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弄懂。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查看有关的参考书,把尚未弄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到上课时听老师讲,并在老师指导下来解决。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最好合上课本,回想一遍,看书上讲了哪几个问题?主要思路是什么?或者把有关的定理、公式试证明、推导一下。还可以试着做一点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做,不但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还可以检验预习的效果。

课堂学习的要求

课堂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在上课的时候,就要既当好观众的角色,认真听老师讲课,又要当好演员的角色,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首先,每堂课都要安定学习情绪。在课堂学习中要做好知识上、物质上、思想上和身体上的准备,以保证上课的顺利进行。经过课前预习的中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心中有数,摆好课本和学习用具,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精神饱满的学习状态等都将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其次,要带着问题上课。在听课时,还要把自已在预习中找到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把这些问题逐个解决。具体要做到“五勤”:用耳朵听老师讲课,用眼睛看老师板书,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带启发性的问题,用口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用手记录老师讲课中那些课本中没有的重点内容。

可以把自已在预习中对新课的认识与老师的解释作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地方没听懂,应当先把这个问题放下,在课本上做上记号,当老师从另一个角度讲解或联系到后一个问题时,可能豁然明白,或者留待课后向老师、同学请教,直至弄通为止。这样就不会影响听老师继续讲课了。在课堂学习上,应正确处理好听课与做笔记的关系:听课为主,笔记为辅。

如何为小升初做好学习准备

第一,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升初的衔接,最重要的是习惯的衔接。

●养成学前制定计划、学后总结反思的习惯。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懒散的精神状态,布置孩子完成一定量的假期作业,要求孩子制定作业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来写作业,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使孩子的学习逐渐由自发转为自觉。完成假期作业时要求孩子设置难题本,把假期中遇到的难题抄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并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途径。

●养成听课做好笔记的习惯。初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孩子边听、边看、边想、边记。建议家长帮助孩子设置专门的笔记本,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广播)的人文类节目,边看、边听、边拿笔做记录,训练做笔记的能力。

●养成经常阅读积累的习惯。初中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文科一定要扩大课外阅读量。家长可为孩子开列阅读书目,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孩子自主选择,写好阅读计划和做适量的阅读笔记。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引导孩子树立学习目标教会孩子树立大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把诸多目标形成计划,达成每一个,就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其次,布置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尽量改变生硬面孔,分解层次,让不同的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作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观念上为孩子灌输独立意识加强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从生活上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如何做好小升初衔接

01、前预习初一的知识

初中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小学的知识相比,是一个较大的跨度。初中学习的内容,不论从知识的容量、难度和要求上,都与小学完全不同。在上初一之前,家长可以找些初一的课本,让孩子提前预习一下,对初中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避免学习上的脱钩。

0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上初一的孩子们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孩子快速熟悉初中的知识,打好基础,为初二、初三的学习奠定基础。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每天写作,每周总结的一些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

03、归零的心态

有些孩子考入了重点初中,考入了学校的实验班,就觉得万事大吉了,不需要很努力了。但是当这些孩子开学后,就会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己在小学是尖子生,可是,在初中班级里,比自己优秀的学生有很多,原有的优势体现不出来了。家长们可以告诉孩子,周围的人都很优秀,要学会放低自己,让自己归零,在初一,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努力学习,才能更加扎实的前进。

04、了解学校

进入初中学习,孩子首先会遇到的就是学校生活的变化。家长们可以与孩子一起了解这所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同时,家长们需要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在开学前两个星期,就可以让孩子按照初中的时间来作息,有利于孩子顺利适应初中的生活节奏。

05、树立中考目标

进入初中学习,学习就变得很有指向性,那就是中考。历年的中考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刚上初中时,他们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中考目标。在上初中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树立中考的目标:考上哪所高中。初一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为孩子树立目标的好时机。及早树立目标,可以激励孩子在初一就开始努力学习。

篇3:小学生应该如何做好预习

小学生预习的方法

一、计划好预习课文的时间。

学习最重要的阶段就是预习,预习是需要有计划性的,而且是要有规律性的。换句话说,小学生应该在老师上课前,主动的学习一下第二天要学习的东西。在预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了解课文,同时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好。

这样子做,学习效果很好,而且还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即使以后没有老师教导,也能够自己看书自己学习。

二、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提前知道老师要说的内容,同时对于内容中不明白的地方留个印象,以便老师在上课时候讲解的时候图个明白,又或者是课下具体咨询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做好预习的话,很可能连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都不太清楚。所以预习就起到了提前了解自己掌握程度的功能。

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画个圈,做个记好。像语文,文章中遇到的生词可以提前做个标记,查查字典,标上注音;数学部分,可以先把课后题做完,不明白的花个星星之类的图形做好标记……待老师上课时,遇到这些做好标记的地方,就可以逐个攻破了,如果还是不明白,还可以课下向老师咨询。

三、预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凭心情胡来。

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就像学习英语需要天天读一样,做好了预习,会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进步,增进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成绩。预习是一个需要天天进行的行为,不应该凭心情决定。无论是预习的深还是浅,只要是有预习,总比没有预习好,所以父母可以在其中做好监督作用,帮助孩子持之以恒的做好预习任务。

总而言之,做好预习,需要做到三点,那就是定时定量,查找疑难点和持之以恒。只要做好这三点,预习不是个难题。

小学生预习的建议

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日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华固的基础。

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说时特别注意。

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须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慢需要在听课财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小学做好预习的作用

1.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首次接受新知识,要自己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课前自学。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人是否能成才起很大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靠学生走向社会后,在工作过程中根据需要去自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习正是过渡到自学的必要步骤。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而长期坚持预习,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虽然教科书有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自己阅读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非经过独立思考不可,因为这些东西,教科书上并没有加以注明。如,预习英语课文,不是简单地通读一遍了事,其中还有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的深功夫。这种功夫下大了,你就会产生一种“开窍”感。

这种“开窍”感就是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反映。(这种个人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的反映正是个人自学能力提高的反映)。随着预习次数的逐渐增多,这种“开窍”感会越来越明显,以至后来,打开一篇新英语课文,不待别人指点和讲解,自己便能顺利地阅读,并能较为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此外,通过做预习笔记,以及经过预习后的听课,可以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听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的新,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增添新的部分,作出新的推论。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提高听课效率。如,高中代数上册第四章中的“反正弦函数”,有4堂课的教学内容。在预习中就应该复习一下课本第一章关于映射、反函数等概念,以及“对应法则必须是一对一的函数y=f(x)才有反函数”,“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等知识。如果不预习,在上课时老师若直接用这些旧知识讲新课,有的学生就可能听不懂。

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完全看懂,即使对有些知识,在预习中怎么看也看不懂,也没有关系,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法或特殊解法等。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上课时,如果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有时,预习中自己认为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也许会发现老师和自己想的并不一致,错在哪里?这会引起更进一步的思索。这种比较与思索,无疑大大提高了听课的水平。

可见,预习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以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从而提高听课的效率。

3.预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有的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其实,预习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首先,因为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其次,因为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你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再次,因为预习中理解错误之处,听课中得到了纠正,有了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较之只有正面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最后,因为如果预习没弄懂,课堂仍然没听懂,到专门请教老师时或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三番五次钻研,花费不少心血,一般是很难忘却的。

4.预有利于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生一般对预习不够重视,除开对它的好处不了解,还因为感到时间不够用,没有功夫预习。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没有预习的习惯。其实,预习有利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牢,已学的知识不巩固,因此,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必须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堂课的听课质量,减少用于复习、做作业所费的时间。有效的办法,是争取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门学得最差的学科进行预习。

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了,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了,这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地方,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

值得我们指出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选择一门学得较差的学科进行预习,积极争取教这门课的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会告诉你预习应有的基本程序,会为你解答预习中遇到的“拦路虎”。

5.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像“火力侦察”,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的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

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比较顺利。

6.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来说,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部理解发,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被己之短。

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么做的。如果有的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对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不先预习,不管用哪种方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地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去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和同学比较思路了。

7.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篇4:学生应该如何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学生应该如何预习呢?

其实,预习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第一,第二天老师要将的知识点是什么?

很多人只是对课本看看,了解下都什么内容,实际这只是粗略的,考试真正考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难得题目都是基本知识点的累积。好的预习,应该是,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来这节的知识点,都涉及了那些知识点,前边学习的知识点,与这节的知识点有联系么?

第二,新知识点,所包含的知识点具体内容是什么?

在第一步基础上,在知识点下简要列出你自己认为的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第三,新知识点内容,包含了哪些解题方法?

新的知识点,都有例题,可是多数人看例题,尽是自己做遍,或者看下只要了解了会了就可以了,实际是不够了,例题的研究很重要,要学习课本上例题的步骤,这个题是对这个知识点的哪个角度的演示,为什么按这样的步骤写下来,每一步有什么样的道理,也就是从上一步拖到下一步,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这类题的方法步骤是什么。我们需要将这个总结出来。

第四,新知识点,你有什么是不明白的?

新的知识点,自己预习,有不明白的地方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不明白的地方全列出来,这些是第二天听讲的重点,你要在第二天听听老师的思路,老师解释这个知识点的思路。听老师讲这个知识点与你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出入,有对比才能集中精力,如果你的思路好,甚至可以提出来告诉老师,分享它,这就是一种学习的快乐。

第五,拿一页新纸,勾画知识点内容。

在这页纸上将这节知识点的所有点列出来,自己画一棵知识点树,每个枝节都是这些知识点的细节,每个细节上列出解题方法,解题方法按照这样的样子列出来:

考察知识点角度:

步骤安排: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

该解题方法的陷阱是:

该类题目考核的意图是:

以上是我对预习的一些看法。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不能适应,习惯养成的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21次,就会有一定的雏形,从“刻意不自然”到“刻意自然”再到“不刻意自然”你就将掌握一个好的方法,提升自己注意力,掌握知识点背后的东西,掌握解题的规范化步骤。

请记住,例题很重要,一定要重视,要养成规范化解题的步骤,我曾就有个师兄,在二模时,数理化三科老师找错误才扣掉了5分,用老师的话说“他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现在的考试,是按照答题步骤给分的,每年我跟很多出题阅卷的朋友交流,深感现在的孩子在步骤上做的不到位,不是粗心马虎,而是你自己不了解什么是规范化步骤,没有总结好例题的步骤,没有思考上一步到下一步的知识点,怎么得到的下一步,以后凡是做题都要检查上一步是否能推出下一步,如果推不出一定是错误的,推出来了用的是什么知识点。

篇5:小学数学应该如何做好预习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数学预习之一“读”,这里的读就是通读数学书上的内容。没错,就是要读,像读课文一样读。为什么呢?因为还是那句话,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是以养成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为主,通读课文既可以加深孩子对数学课本的理解,又可以在通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解题意识,当然,最重要的是在今后的数学解题中,通读题目本身就是发现条件要素和形成解题思路的基础。很多题目第一遍读可能不会做,第二遍读就有所突破,到通读多几遍后,很可能就有了解题思路。所以通读是个非常好的方法,从小培养这种方法,今后的学习会事半功倍。

数学预习之二“标”,标出本课新出现的概念、数学名词、公式等等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就是发现重点,记录难点的时刻,也是提炼课程精华的时刻。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孩子自己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数学学习会逐渐复杂,要求孩子具备提炼精华,掌握关键点的技能,所以现在养成预习中标注重点难点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预习之三“练”,就是试着练习书中的习题。虽然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习相对简单,很多孩子在读几遍课文后基本上都会做了。但是,家长还是要多关注这个过程,必要时按照数学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加以辅导,主要是让孩子掌握方法,而并非只是把结果算对。

数学预习之四“查”。就是发现练习中有不会的地方再回头查看一下书中的知识点或例题。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第一次的发现和改错,就是把错误的地方消灭在萌芽,孩子很容易改掉并形成正确的思路。今后的学习就不用增加过量的练习也能轻松掌握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轻松的条件。

小学数学学习注意事项

学习方法:从传授性到理解性

提前改变: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而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手写、脑记,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

据了解,由于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

但初中科目增多,每个老师的讲课时间都是规定好的,老师必然要改变授课方式。

因此,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求: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提前改变: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写字、造句、背课文这些简单的“学习指令”就行。但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习。

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完成学校、老师交给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升入初中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习行为:从随意性到目标性

提前改变:培养孩子做一周学习安排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原本可能通过短计划就能实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到了初中之后则要求学生有一个“长”计划,才能实现。

建议家长现在就开始培养孩子制定一周学习计划和安排一周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习时间:从短时性到长时性

提前改变:择校也要考虑路途因素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学校花4个小时学习,在家里花2个小时学习。而升到初中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8+4”。到校时间提前了,下课时间又推迟了,家长要做好学习时间调整的准备。

学习时间增长了,家长也要对那些比较好动的小孩进行习惯上的纠正,比如之前孩子只能在位置上坐10分钟,现在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上15分钟甚至20分钟。

小学和初中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并且把这些常用的用具装在一个专用文件夹里面,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来。课前还要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数学老师要善于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

3、勇于举手发言的习惯

举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行为,目的是希望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是老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还有另外的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我们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举手大有学问,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右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当然老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自然就想多举手了。

4、能用完整的话发言的习惯

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

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老师应为每个学生充分提供发言的机会,数学课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话,要有逻辑性,能用自己的话对概念、性质等进行有效的表述。声音洪亮而且完整的回答问题更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听明白,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给人的感觉也是很自信的。

5、勤于动手的习惯

勤于动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题目时,想到了,也说对了,但动手做起来就错了,最初这些学生总能给人一个感觉就是“聪明”,其实这些学生眼高手低,是非常浮躁的,如果不加以引导,让其形成动手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不会听、不会看、不会读,只会瞎说的能力低下的人。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们身边还真不少见,究其原因,就是不肯动手,用许多家长的话说就是“懒”、“拖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计算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严密性,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容易不等于简单”,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

6、反思的习惯

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不但是小学生有粗心马虎的现象,大人也有。

篇6:七年级应该如何做好语文预习

七年级做好语文预习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对整册书进行浏览,了解内容安排。比如,孩子们可以看一看课本共几个单元、多少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必读的名著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名著阅读、查找资料。有了对整体的了解,心中也便有了丘壑。

其次,逐篇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作者,揣摩文意。不提倡孩子用现成的教辅资料,尤其是孩子不假思索完全按照教辅上的解读来理解课文会限制孩子理解能力的发展。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不妨让孩子动动手查查字典、词典,印象会更深刻。可以让孩子将字词整理在一个本子上,便于预习后的整体巩固。对课文的感悟和疑惑可以标注在书上。

再次,语文的预习可以拓展。有的作者值得深入地了解,孩子可以利用这个假期查找其相关资料,读一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对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代表作等有更多的了解。有的课文是节选的,孩子可以读一读全书内容或欣赏据此改编的影视作品。

最后,重要的还是突破古诗文的难关。七年级古诗文不是很多,可以让孩子在早晨多读读,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一背。尤其是《论语》十则、《古代诗歌五首》等,这些经典之作琅琅上口,可以让孩子提前背熟。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语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开学前,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做好预习,相信定能有所获。

七年级学好语文的建议

首先,要把语文课本当一本书来读,就像一本普通的故事书。读完一遍,你会发现,有许多文章写得非常好,比小学的课文更好,读起来更有吸引力。读完后,可以跟着课本上的思考题去尝试着分析分析,看看自己是否能有新的收获。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后思考的方向。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文章中哪些是你喜欢的类型,有哪些作者是你小学接触过、了解一些的,不妨找来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学好语文就是要把语文书当做一个阅读的起点,引领我们走向深入。这样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语文学习不是死抠着课本上的这点东西,而是要做到三点:

第一,抓好基础,也就是一定要把生字、背诵这一类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这是根本,也是成绩的保证。第二是要学会发散,也就是以课文为圆心,把课本上所出现的大作家和经典作品都找来读一读,不断向外扩散,让自己的视野更宽一些,只有全面了解了,才能真正把握选入课本的这些内容的价值。第三就是要善于归纳,把语文书上的一些重要的知识归类,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进入初中以后,学科增多,学习会比小学时紧张一些,因此,提前预习是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的。请同学们趁着假期有时间,提前预习语文课文,把面铺开,把基础打牢固,这样以后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更轻松。

七年级学好语文的方法

(一)课前养成预习的习惯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 通过这一个多星期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的预习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预习就是读两遍课文,标一下自然段序号,查查生字读音,生词的意思,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而已。那么,该怎么做呢?方法有三,即一读二查三标记。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读哪些内容呢?实际上,除了读课文外,我们还可以读课后练习和练习册的“阅读提要”、及练习题,然后带着这些“读来的问题”读课文。

二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作者、作者的其它作品、本文的写作背景等。

三标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我们在预习时也应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最重要的是手到,关于“手到”,我觉得同学们很欠缺,因为很多的同学不懂得怎么动笔,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用符号做圈点批注的方法。

1、“————”画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点句等)

2、“~~~~”画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3、“△” “☆”画在文章段落旁边(精彩语段或结论)

4、“·”点在生字、生词下面

5、“□” 圈画出重要的字,词或优美词语。

6、“!”画在某句、段旁,表示此处需要认真思考。

7、“?”画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学中或听课时有疑问,需向人请教或查阅参考书。

8、“①、②、③”标在有关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几个要点。

以上符号圈点法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确定自己圈划的符号,但一定要注意养成使用统一的符号圈划的习惯。

篇7:小学语文应该怎样预习

小学语文的预习方法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 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扣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总的来说,根据预习的科目和内容不同,具体做出安排。比如预习的内容是一个新的概念就一定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想不通没关系,做好记号);如果预习的是一个新的规律就要想一想:这个规律自己是否能推导出来(试试看,有时候自己能推导出来的,而且自己能推导出来是很有成就感的)。

做好课前预习的四大好处

(1)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小学生语文预习重要性

首先,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

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

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

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其次,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

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实的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

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篇8: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会预习

小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内容一:览

每个课程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

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预习内容二:读

无论是语文课文、英语词句、数学概念,一定要大声朗读出来。

在朗诵的期间思考问题,朗读比心里的默读更能强化记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边读边找文章的要点:如一些描写手法、难懂的知识、文字、概念,加以标注,初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预习内容三:想

预习的过程当中,想是很重要的。

读课文的时候要想,多想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一些深刻的含义。

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新知识。

还可以适当的看看文章后面的一些思考题,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可以帮助发现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

预习内容四:查

面对预习中不熟悉的生字新词,建议孩子们要随时拿起自己的字典进行查阅,包括字词、概念的读音、用法、意义等。

通过不断的查阅工具书、网络工具,可以帮助扫除阅读的障碍,也能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

在查阅的过程当中如果碰到一些典故的话,可以选择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了。

预习内容五:摘

一篇新的文章有很多值得记忆的语句、典故、技巧,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应当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进行摘录下来。

所谓“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好句子,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预习的好处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小学生要学会怎样学习

第一,要有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首先要树立学习不难的思想。识字不难,阅读不难,说话写作不难!开始有点难,学学就不难!越学越不难!我与别人比,学得慢些,但我比他多花点工夫,赶上他也不难!

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中要不断显示“我能行!”“我能行!”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本事做好!在学习中不断显示“我能行!”,就是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我能够写好字!我能够读好书!我能够写好文!……总之,我能行!

做完作业,主动给同学,或家长,或老师看,这实际上就是说:“瞧,我多行!”

自己写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主动念给别人听,这实际上就是说:“瞧,我多行!”

自己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主动讲给大家听,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行动也是在说:“瞧,我多行!”

树立自信心要多和自己比,少和别人比。只要自己比原先有进步,学习就会更有劲头。昨天记住一个字,今天能记住两个字,这就是进步!昨天不敢讲话,今天举手发言了,这也是进步!昨天10道题,对了一道,今天对了两道,进步了!

树立自信心要简化知识,从模仿开始!先学着做,模仿多了,想有所变化,有所创造,那就会学了。

“成功是最好的动力。”天天都有成功的,天天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还愁学不好吗?

第二,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如: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听讲的习惯。上课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在倾听过程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边听边思考。

养成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会写的请教别人,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都想搞清楚,不管别人在讲什么,自己都想听听,遇到好词佳句就背一背、写一写、用一用等。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积累生活素材、促进思维、认识能力等的发展,用涓涓细流汇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应每天浏览当天的报纸和近期书刊,收藏并与人交流图书资料。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写读书笔记,获得的知识、受到的启发、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表达的技巧与方法等。

养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根据别人的问题,想好后有条有理地叙述,语言简明扼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态度大方。

养成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的习惯,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做完后自己检查修改。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定期复习、整理、归纳等的习惯。充分预习,听讲才会有的放矢;复习巩固能温故而知新。

篇9: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语文

小学生预习语文的方法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

1、预习是一种铺垫

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预习是一种预测

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预习是一种自练。

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预习只能以课本为准,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接受拓展开来的知识,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对教师要讲解的新知识有些印象,在听课过程中轻松些,可以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抓住重点,可以重点听讲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自己有其他的问题或想法也会跟着老师的讲解而进行思考,从而接纳教材,轻松学会本节课知识内容,激发其学习数学情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五、利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少部分小学生来说,受到年龄和自身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预习不认真,或者干脆不去预习,往往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直接死记结果,对形成结论所经历的过程不太关注,可能会缺少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了解知识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能帮助学生对教学难度的理解,同时不断发问:“为什么这样分析、为什么这样计算”,保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中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篇10: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

1、例题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为同学们提供的优质数学题,一般都是从简到难,由浅入深,所以把例题弄明白,就等于弄明白这个知识点。预习例题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单单记住最后的结果。

2、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每一个概念都是对特定对象最合适的表述,比如:什么是三角形、分子分母的概念等等,当我们把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来,即使遇到了不会的题目,将概念表述出来,也会拓宽解题的思路。

3、难点

开头我们说了,数学知识是一节接着一节的,一环扣一环的,一旦有不明白的难点,一定要彻底弄清楚,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此前学过的知识有不明白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要弄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只会越来越糊涂,预习的时候,发现有难点,可以单独标记出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

4、公式

如果说概念是数学的基础,那公式就是数学通向高分的阶梯,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的公式都是要牢记下来,只有熟记才能在实际考试、练习中活用,所以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公式不仅要记牢,更主要的是做到举一反三。

5、练习题

数学预习中,如果就觉得前面四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了,可以尝试做一下课后练习题,等到老师讲到的时候可以自我评估一下,有错的题,记录到自己的错题本上,不仅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五点,总计11个字,分别是“例题、概念、难点、公式、练习题”,记住这11个字,预习小学数学就会非常的轻松、简单。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处

一、学会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准备。如果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能自学新课的内容,就会对教师要讲的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提高听课的质量。我们知道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得反复备课、朗读课文、钻研教材等等,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课前预习很重要。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总结了一套培养学生预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一些知识点。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时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了道理,使他们懂得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如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会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小学生由于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好处,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一定会十分欣喜。学习变得有所追求,对预习发生了兴趣。这时,老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

好的习惯受用一生。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三、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那么,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小学语文应当怎样预习才好

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助力学习高速成长!

初中的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关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方法

小谈初中学习方法

初中学习方法推荐

小谈初中学习方法演讲稿

高一语文预习笔记的做法

课前预习学习计划总结计划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生应该怎样做好预习(共10篇)】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进行课前预习及措施2023-07-05

9年级物理预习的方法有哪些2022-04-30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探究论文2022-04-30

有效指导学生教育叙事2022-11-19

高三文科学习方法2024-01-12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论文2023-07-26

杜郎口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果预习很关键2022-05-06

初中学文言文经验2023-07-08

小学英语学生学习计划2023-08-13

小学生应该如何预习才好2024-01-2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