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精选9篇)由网友“couse”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
1、例题
课本上的例题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为同学们提供的优质数学题,一般都是从简到难,由浅入深,所以把例题弄明白,就等于弄明白这个知识点。预习例题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单单记住最后的结果。
2、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每一个概念都是对特定对象最合适的表述,比如:什么是三角形、分子分母的概念等等,当我们把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来,即使遇到了不会的题目,将概念表述出来,也会拓宽解题的思路。
3、难点
开头我们说了,数学知识是一节接着一节的,一环扣一环的,一旦有不明白的难点,一定要彻底弄清楚,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此前学过的知识有不明白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要弄懂,不要不懂装懂,这样只会越来越糊涂,预习的时候,发现有难点,可以单独标记出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
4、公式
如果说概念是数学的基础,那公式就是数学通向高分的阶梯,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的公式都是要牢记下来,只有熟记才能在实际考试、练习中活用,所以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于公式不仅要记牢,更主要的是做到举一反三。
5、练习题
数学预习中,如果就觉得前面四个方面都没有问题了,可以尝试做一下课后练习题,等到老师讲到的时候可以自我评估一下,有错的题,记录到自己的错题本上,不仅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五点,总计11个字,分别是“例题、概念、难点、公式、练习题”,记住这11个字,预习小学数学就会非常的轻松、简单。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处
一、学会预习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做的准备。如果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能自学新课的内容,就会对教师要讲的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就会提高听课的质量。我们知道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得反复备课、朗读课文、钻研教材等等,即使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也是如此。更何况是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课前预习很重要。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总结了一套培养学生预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生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一些知识点。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时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了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了道理,使他们懂得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如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会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小学生由于不会预习,也没尝到预习的好处,故而对预习持被动态度,一旦学生在预习中自己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时,一定会十分欣喜。学习变得有所追求,对预习发生了兴趣。这时,老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清除对预习的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习惯即可养成。
好的习惯受用一生。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教师做到长期关注,经常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前预习能力也就指日可待。
三、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预习”这一环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那么,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篇2:小学生应该怎么预习数学
一、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二、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
三、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四、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五、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六、合作交流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同伴交流,获得解决方法。
篇3:小学生应该怎么预习数学
看书预习,看完一页后思考,也可以边看边做,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看书的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把书上的例题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可能低段的孩子只会读不会说,那也没关系,你就给他同类型的题目会做就说明会思考会做了。
二是把没看懂的圈出来,需要具体到哪一步,然后作为问题,开始呢你可以给他提个醒,慢慢的你要叫他去问老师,这样会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什么举数学为例,数学思考的环节较多,而语文相对来说答案太具主观性,家长不好调控,而且语文的预习重点在认字动脑筋的环节较少,小脑袋肯定是要多用用才会越来越灵光的啦。希有用!
小学数学概念课的预习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A、举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例如对钝角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钝角。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B、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在正方体的认识》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在身边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像火柴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并让学生动手去数一数、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的区别。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C、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篇4: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会预习
小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内容一:览
每个课程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
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预习内容二:读
无论是语文课文、英语词句、数学概念,一定要大声朗读出来。
在朗诵的期间思考问题,朗读比心里的默读更能强化记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边读边找文章的要点:如一些描写手法、难懂的知识、文字、概念,加以标注,初步的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预习内容三:想
预习的过程当中,想是很重要的。
读课文的时候要想,多想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一些深刻的含义。
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新知识。
还可以适当的看看文章后面的一些思考题,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可以帮助发现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
预习内容四:查
面对预习中不熟悉的生字新词,建议孩子们要随时拿起自己的字典进行查阅,包括字词、概念的读音、用法、意义等。
通过不断的查阅工具书、网络工具,可以帮助扫除阅读的障碍,也能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
在查阅的过程当中如果碰到一些典故的话,可以选择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了。
预习内容五:摘
一篇新的文章有很多值得记忆的语句、典故、技巧,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应当把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进行摘录下来。
所谓“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好句子,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预习的好处
一、利于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自学课本时,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识,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尽管在老师看来非常简单,但这些问题是学生思考后的思维断点。由于学生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有的甚至幼稚,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长此以往,水滴穿石,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越来越精彩。
二、利于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经过预习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解决,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解决。在单位时间内,解决三个问题与解决两个问题,哪个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对自己疑惑的问题肯定会倍加关注。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励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经教师的点拨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对教师来说,间接实施了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易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如果没有预习,学生的大脑会一片空白,不能及时与旧知识链接,会毫不批判的无条件接受。预习后,当认知发生冲突时,及时反思学习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
由于学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对同样的知识构建的途径必然也是多样的。但因课本编排的局限,不可能将各种想法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运用自己的智慧填补课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构建自己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四、利于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学生的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诚然,小学生年龄小,还不知道如何去预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辅导。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生(如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流出5分钟时间来一起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他们在家如何预习给予示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和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作业来促进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小学生要学会怎样学习
第一,要有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自信心,首先要树立学习不难的思想。识字不难,阅读不难,说话写作不难!开始有点难,学学就不难!越学越不难!我与别人比,学得慢些,但我比他多花点工夫,赶上他也不难!
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中要不断显示“我能行!”“我能行!”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本事做好!在学习中不断显示“我能行!”,就是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我能够写好字!我能够读好书!我能够写好文!……总之,我能行!
做完作业,主动给同学,或家长,或老师看,这实际上就是说:“瞧,我多行!”
自己写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主动念给别人听,这实际上就是说:“瞧,我多行!”
自己看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主动讲给大家听,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这行动也是在说:“瞧,我多行!”
树立自信心要多和自己比,少和别人比。只要自己比原先有进步,学习就会更有劲头。昨天记住一个字,今天能记住两个字,这就是进步!昨天不敢讲话,今天举手发言了,这也是进步!昨天10道题,对了一道,今天对了两道,进步了!
树立自信心要简化知识,从模仿开始!先学着做,模仿多了,想有所变化,有所创造,那就会学了。
“成功是最好的动力。”天天都有成功的,天天都企盼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还愁学不好吗?
第二,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如: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听讲的习惯。上课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在倾听过程中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边听边思考。
养成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如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会写的请教别人,对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都想搞清楚,不管别人在讲什么,自己都想听听,遇到好词佳句就背一背、写一写、用一用等。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积累生活素材、促进思维、认识能力等的发展,用涓涓细流汇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应每天浏览当天的报纸和近期书刊,收藏并与人交流图书资料。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写读书笔记,获得的知识、受到的启发、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表达的技巧与方法等。
养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根据别人的问题,想好后有条有理地叙述,语言简明扼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态度大方。
养成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的习惯,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做完后自己检查修改。
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定期复习、整理、归纳等的习惯。充分预习,听讲才会有的放矢;复习巩固能温故而知新。
篇5: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语文
小学生预习语文的方法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作用
1、预习是一种铺垫
预习是了解课文的阶段。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一方面预习不能是“浮光掠影”的,另一方面又不必都要求“水落石出”,适度是其关键。
2、预习是一种预测
对于教师而言,预习具有洞察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类似文章中的“过渡段”,教师应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而在“明白”学生,通过预习,初知概貌,生出疑问。“测量”出自己知识的深浅,认识到课文难点之所在,然后再去学习课文,其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
3、预习是一种自练。
预习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一般说来,它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好处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与自己便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四、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思考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预习只能以课本为准,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更好的接受拓展开来的知识,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对教师要讲解的新知识有些印象,在听课过程中轻松些,可以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抓住重点,可以重点听讲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没有弄清楚的问题,自己有其他的问题或想法也会跟着老师的讲解而进行思考,从而接纳教材,轻松学会本节课知识内容,激发其学习数学情趣,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
五、利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而更注重在教学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少部分小学生来说,受到年龄和自身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预习不认真,或者干脆不去预习,往往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直接死记结果,对形成结论所经历的过程不太关注,可能会缺少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预习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了解知识的具体情况,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出发,能帮助学生对教学难度的理解,同时不断发问:“为什么这样分析、为什么这样计算”,保证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中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篇6: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进行数学预习
预习是初中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数学预习是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提前学习的一个过程,数学预习的过程是一个尝试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理解、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请各位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还有不会的问题,作为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数学预习方面,老师建议:
1建议家长要指导但不要包办
作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进行数学学习的,作为家长要多一些耐心,不要看孩子不会就急了,认为孩子没有理解数学内容。预习本身就是学生先学,有不明白的要指导孩子看书再学习,学生如果真是不明白,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请家长千万不要把每次预习作业都“极其负责”的给孩子讲明白,把学生的学习包办为家长自己的“任务”,这样家长会很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家长不可为。
2 要督促但不要训斥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刚告别二年级,学生习惯了倾听老师的讲解,宋老师总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索,所以,孩子还有些不适应,甚至是会不自觉,学生总觉得预习不是“正规”作业,预习不预习,老师又不知道,作为家长要多一些督促,督促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不要一味训斥孩子,一味训斥只会让孩子特别反感,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预习习惯的养成。
作为家长,与你关心关注孩子的数学学习,你就会发现孩子在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他们的想法和我们成人不一样,孩子的数学学习就是这样丰富多彩。数学预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自己做主,真正在预习中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在预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预习中收获未来。
篇7:四年级数学应该怎么预习
1、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3、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4、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同学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篇8:四年级数学应该怎么预习
读: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边读边写,写出自己体会。预习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作为上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课。
想:预习要讲究方法,有的同学习惯死记硬背,这很不好,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是否正确,然后,想想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再想想还有其他解法吗?在预习时还要根据数学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做到形数结合,对不理解的地方先思考一番,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补: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要领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学下去,预习时发现学过的要领有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做: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过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然后想一想这样行不行,还有什么不足,应怎样调整和改进,使预习做得更好。
四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前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课本、写字笔、学具盒、计算器,最好还要备有铅笔、草稿本、作业本、练习册,并且把这些常用的用具装在一个专用文件夹里面,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来。课前还要调整好上课的状态,数学老师要善于通过课前的情景导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迅速进入数学思维状态。
3、勇于举手发言的习惯
举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常见的行为,目的是希望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是老师进行教学反馈的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来说,举手还有另外的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创造展示自我们的机会,调动上课的积极性。举手能体现学生的精神面貌,老师应鼓励全班同学积极举手,通过举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举手大有学问,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右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当然老师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觉得手没有白举,自然就想多举手了。
4、能用完整的话发言的习惯
发言是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汇报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
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老师应为每个学生充分提供发言的机会,数学课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话,要有逻辑性,能用自己的话对概念、性质等进行有效的表述。声音洪亮而且完整的回答问题更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听明白,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给人的感觉也是很自信的。
5、勤于动手的习惯
勤于动手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常常见到有些学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题目时,想到了,也说对了,但动手做起来就错了,最初这些学生总能给人一个感觉就是“聪明”,其实这些学生眼高手低,是非常浮躁的,如果不加以引导,让其形成动手的习惯,最终会成为不会听、不会看、不会读,只会瞎说的能力低下的人。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们身边还真不少见,究其原因,就是不肯动手,用许多家长的话说就是“懒”、“拖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计算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程序性和严密性,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容易不等于简单”,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
6、反思的习惯
小学生粗心马虎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点有关,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习惯有关,与个人的学习能力也有密切的联系,不但是小学生有粗心马虎的现象,大人也有。
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强针对性训练之外,养成反思的习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常常听到学生考完试后这样说,“唉,很多题我们都会做的,由于粗心大意就做错了!”
其实粗心大意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自我们安慰的一个借口,成为学习进步的烟幕弹,它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学科尤其如此。一般情况下,学生表现粗心的地方,大都是问题当中要求细密的地方,有意识地让学生对那些细密之处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有利于引起对细微之处的注意。
经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细心,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一定更加周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渐渐丰富。如果对反思的结果作一些书面的记录总结,特别是对那些“粗心过的地方”作适当的记录总结,反思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7、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喜欢问问题,而越大就越不喜欢提问题了呢?其实好奇、好问是每个小孩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后天的教育中或者被抹杀,或者会变成一种质疑的习惯。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当给与学生恰当的评价,要给与鼓励,肯定正确的一面,绝不能“一棍子打死”。
8、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
注意力集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对外部事物的有效的关注,是一种良好的感知状态,注视者两眼炯炯有神,精神抖擞。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用眼睛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应当注视着老师的眼睛和动作,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学生应该看着黑板,当某同学在发言或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应当看着该同学的眼睛和所做的动作。课堂上与注视相反的情况有发呆、走神、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等,这些人两眼黯然无神,委靡不振,不能经受一点点干扰,身边稍有动静便思想分散。数学课与数字、概念、法则、公式、性质、定理紧密相连,有的是计算和推理,规则性比较强,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直观教学,加强情感交流,营造生动活泼的主题鲜明的课堂气氛。
9、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阅读例题和习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学生发生了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去找根子,从而领悟到认真看书的必要性,对课本感兴趣,逐步愿意并喜欢阅读课本,教师在知识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关键处,提出供学生自学的思考提纲,帮助他们自己学习,自主探索。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本本,指导他们做记录和摘录整理所学知识,便于他们随时阅读。如对各种法则,定律,概念,公式,进率等基础知识的整理摘录,使他们养成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10、科学安排时间的习惯
要科学安排学习、劳动、娱乐、锻炼、交往等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时间:包括每天的阶段性安排、每周的较大活动安排、考试复习和双休日、寒暑假的专题安排等。做到该学学、该玩玩,该学习时不用别人督促主动学习,该活动时快快乐乐去活动。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题注意事项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如:405×(3076-2980)+2136÷89。
看的结果应是:
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
又如3.68×[1÷(2.1-2.09)]+0.6。
看的结果应是:
① 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采用画线标顺序的方法。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 然后进行运算。
如:405 ×(3076 -2980 )+2136÷89。
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 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
计算题的审题过程,特别要注重培养自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 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篇9:小学语文应该怎样预习
小学语文的预习方法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 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扣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总的来说,根据预习的科目和内容不同,具体做出安排。比如预习的内容是一个新的概念就一定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想不通没关系,做好记号);如果预习的是一个新的规律就要想一想:这个规律自己是否能推导出来(试试看,有时候自己能推导出来的,而且自己能推导出来是很有成就感的)。
做好课前预习的四大好处
(1)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小学生语文预习重要性
首先,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
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
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
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
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其次,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预习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孩子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学生提前了解了要学习的课文生字生词、课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知识背景,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而在预习中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
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第三、预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课前充实的预习,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第四、预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延伸。
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交流就会更充分,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
★ 高中数学预习方法
【小学生应该怎样预习数学(精选9篇)】相关文章: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2024-01-01
初中数学在学习上可以采用哪些方法2022-04-30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2022-05-06
学习方法的培养2023-08-24
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探究论文2022-04-30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2022-10-01
初一作文暑假计划2023-08-13
课堂教学模式心得体会2023-03-03
课前预习学习计划总结计划2023-01-03
小课题个案研究报告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