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

时间:2022-07-09 05:41: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精选10篇)由网友“聪明的小灰熊”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

篇1: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

那些与评书有关的记忆碎片散文

评书,或许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会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温暖的、深沉的,并在某一时刻,昔日热血奔涌而出化作泪盈于睫。

田连元,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近日因推出《田连元自传》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使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再次走进人们视线,并对它的发展与未来充满担忧,尽管有人说,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评书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沦为边缘的娱乐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评书曾是那样的兴盛,那样的万人空巷,当年在《中国文化报》评出的20世纪中国十大娱乐事件中,刘兰芳的《岳飞传》与费城交响乐、卡拉OK、样板戏同样的富有深意和影响。而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评书已不仅仅是评书,它还是庸常岁月里的生动、青涩记忆里的美好、已逝青春的咏叹。

田连元说,人不可能不听故事,只要有人类存在,评书就存在。也有人说,听众虽然会老,但喜爱不老,感动不老,曾经的追随不老。

我是个60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乡下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甚至可以说寒酸。公社的放映员一年里只能光顾我们生产队一次,会乐得大人孩子像过年似的,高兴上好几天。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岁月里,如果听说谁买了一本小人书,大家都会排号等着借阅,听评书更是那时常见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不管是大人孩子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以听评书为乐,那时候,诞生了很多铁杆“评书迷”,而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那段有评书相伴的日子也随着岁月流逝成为我记忆里最温馨的印迹……

【一】

儿时常听身边的大人讲故事,所讲的那些经典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其实都应该属于评书的范畴。

冬季里,母亲每晚都编席子到很晚,在我睡觉前,母亲常常一边编席子一边给我“说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母亲没有读过书,讲的时候也不具备评书演员的'那种表演才能,但总能让我听得很入迷,伴随着母亲讲的故事,我便在那寒冷的冬夜,进入甜美的梦乡。

有一年初夏,也就是刚种完地的农闲时候,我跟着父亲去集上买东西回来,路过一个屯子时,发现路边有一家开着窗户,窗外围了一些人。

我凑过去问怎么回事,有人回头告诉我:“里边在说书。”

我向父亲摆了摆手,示意他过来。

这时只听屋子里“啪”的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刚要过来,这边的人们已经开始散去,我和父亲都很失望。走出很远了,我还非常遗憾地回头看了几眼那家的房子。

12岁那年的寒假里,我去很远的姑姑家串门。正赶上姑姑家的屯子里来了说“大鼓书”的,大鼓书以弹唱为主,但与说书十分相似。

吃完晚饭,表哥领着我早早来到生产队的喂马站,说大鼓书的是两位艺人,一位弹弦一位说唱,记得其中那个说唱的还是位盲人。有人说盲人因为什么都看不到,也就不分心,所以记忆力就更好。

说唱的盲人左手敲钢板,右手握鼓槌,“咚咚咚”的几声鼓响之后,便开始说唱,那天晚上我听到的是《白求恩》。

这是我第一次听大鼓书,说心里话,那固定的鼓声韵律并不是很好听,白求恩的故事我在课本里也学过,但那唱词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遗憾的是那天晚上是最后一场,第二天就没有了。

【二】

有那么一年风调雨顺,我们生产队粮食产量获得了大丰收,据说已经跨过了“纲要”,也就是亩产超过了400斤。于是,集体和各家的收入也就多了。当进入清闲的猫冬时节,生产队便找来个说书先生,一直给大家说了半个月的书。

每天暮色降临时,家家户户便开始扶老携幼,欢欢喜喜地叫喊着前去听说书。

书场也是设在生产队的喂马站里,棚杆子上挂着一个灯钩,钩下挂着一盏马灯,说书先生坐在桌子后,桌子上有折扇,有惊堂木,还有一个水壶和一只大茶缸子。

等听书的人们来得差不多了,说书先生征求了一下队长的意见后,便干咳一声站起身来,惊堂木“啪”地一拍,说书先生开始扯起开场序白,也叫“定场诗”。此时还在赶赴书场的人,听到那边惊堂木响了,便加快脚步一溜小跑。

说书的内容一般以长篇大书为主,说书先生语言通俗流畅,时而还夹杂着很多本地的方言,让大家听得明白透彻。

书场里鸦雀无声,我们听得神情专注,如痴如醉。武书里每到高潮处会使人心惊肉跳、热血沸腾;文书里如泣如诉的儿女情长,爱恨情仇,使人心碎神伤、肝肠寸断。每到精彩处,说书先生便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声高时如电闪雷鸣、声柔处如绵绵细雨。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时,说书先生就会一摔惊堂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书先生开始喝水歇息,人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绪舒展一下筋骨,有人就趁机挤到说书先生身边,打探着书中情节的发展变化或主人公的命运,侍弄局子的这时就会来到书场中间给说书先生续上茶水。

几段说下来,小孩子早已在大人的怀抱里进入了梦乡,大人也开始打哈欠,却还央求说书先生再往下送一段。

我们屯子里有个“赵半拉子”,特别喜欢听说书。

我们那里把干活时干整劳力的一半、刚刚下地学农活的年轻人叫作“半拉子”,他们挣的工分也只有整劳力的一半。

别看“赵半拉子”干活不行,听书却要凑到最前边。由于他担心说书先生到关键的时候停下,就偷偷地将惊堂木揣到自己的兜里。结果说书先生要摔惊堂木的时候,找不到了。

“赵半拉子”说:“你接着讲吧,散场时我给你找。”说书先生只好硬着头皮又讲一会儿,到了又要停一下的时候,只好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欲知后事如何,等我找到惊堂木再接着说。”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还有一个故事不能不在这里说。

那一年,有个年龄不太大的说书先生,在我们邻屯说了半个月的书,结账那天晚上他就连夜走了。按说,评书说完了走就走吧,然而就在这一夜,屯子里还失踪了一个大姑娘。那大姑娘二十好几了,本来听完书回家睡下,却在半夜里背着父母跑了。父母觉得这事挺没脸见人的,也就没有报案,后来还把家搬到很远的地方。

按说那位大姑娘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跟喜欢的人私奔是无可厚非的,但从这件事上,足见评书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和诱人的魅力。

【三】

后来,村里条件稍好一些的家庭开始有了收音机,评书自然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甭管农忙还是什么时候,只要评书开始了,收音机旁边立马围上来一堆人,屏息静气,跟着“说书的掉泪,替古人担忧”。

有一年收音机里播送长篇评书《闪闪的红星》。那时我家还没有收音机,每天放学后我饭也顾不上吃,就借口去同学家写作业,其实就是跑到同学家听评书。我们边写作业边听评书,甚至听得忘了写作业,真可谓走火入魔了。那时每到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最担心老师压堂,一压堂就误了去同学家听评书。所以,如果下课铃响了,老师还不说下课,我就打心里恨老师,那种如坐针毡的滋味就别提了。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家里能有一台收音机。

1974年夏天,我家条件稍好一些了,父母也认识到听收音机是了解外界,学习知识的一个好渠道,尤其是可以从听评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便商量等上集卖了席子就买一台收音机。我听到后真是心花怒放,于是就盼啊盼啊,觉得那几天慢得度日如年。

赶集那天,是我帮着母亲扛着席子去的。

母亲在集市上将4张炕席卖了42元,钱刚到母亲手里我就一把抢过来,直奔供销社跑去,因为我早已选好了一台“向阳牌”的收音机,价格是40元。收音机是台式的,差不多有一尺长,半尺高,前边是黑底银丝线绣的树叶,十分漂亮。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因为这意味着我再也不用去别人家听评书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收音机里听到过《大刀记》、《万山红遍》、《敌后武工队》等很多革命题材的评书,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一个个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收听评书,我又喜欢上读长篇小说。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大批评书类的古典名著,后来又发展到读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金光大道》、《暴风骤雨》、《艳阳天》……

可以说,听评书、读小说是我喜欢文学的启蒙。

【四】

改革开放后,最初收听到的是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岳家父子的英雄事迹,经过刘兰芳洪亮嗓音的述说,真是活灵活现,让人敬仰,而潘人美、秦桧等卖国贼则让人深深地痛恨。记得那时无论人们正在忙什么,只要到了收音机里讲评书的时段,都会停下来,听上半小时的《岳飞传》。如果生产队来了电影,也要等人们收听完《岳飞传》之后,再开始放映。那时候,刘兰芳、单田芳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丝毫不逊色于当今最红的影视明星。

后来,评书又从收音机走上了电视,每天全家人边吃晚饭边围着电视听评书,真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文化时刻,这时的评书记忆,夹杂着昏黄的灯光、满屋的饭香、时不时的争议和妈妈的唠叨,真是温馨极了!

多年过去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生活也不断繁荣,多种媒体让人们目不暇接,电脑、手机、光碟、数码相机、MP3……于是,听收音机再也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选择了,当然,也很少有人听评书了。

现在,虽然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节目,但它的听众群和受到的瞩目已今非昔比,每当行走在城市的街道,偶尔还会从出租车里传出一段评书声,偶尔打车时,也会在出租车里听上一段,当似曾相识的声音响起,总是有一种奇妙的情愫在心中涌动,同时也令我无比怀念小时候听评书的日子。

评书,或许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会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温暖的、深沉的,并在某一时刻,昔日热血奔涌而出化作泪盈于睫。

篇2:记忆碎片经典散文

记忆碎片经典散文

我插队的地方,是个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黑油油的土地盛产玉米、谷子和大豆。

记得,在我下乡插队的第二年,秋收割大豆,尖尖的豆荚就象一根根的刺,扎手扎的厉害,尽管戴上了手套,豆刺还是会扎在手上或胳膊上,又痛又痒特别难受。有一天,我着急怕被拉下,就扔下了更生布的手套割了起来,晚上回到户里,扎的满手都是刺,自己在灯下拿着根细针,一根一根的挑着刺,疼的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正巧,屯里尹三嫂来户里找我,让我替她给当兵的儿子写封信,看到我这付模样,夺过针去,一边挑刺一边数落着我:“你这个傻丫头,干了几天活,就以为你啥都行了,你忘了你是个“千金小姐”了吧,这手都挑的象马蜂窝了。”她说着说着,眼泪就淌了下来,看到她这样,我也跟着哭了起来。第二天,一双手肿的象小馒头似的。

三嫂是屯子里出了名的巧媳妇,家里有台缝纫机。我的衣服、裤子破了都拿给三嫂补,她会把那补丁绞成各种各样的花形,补在衣服上非常好看。后来,衣服不破我也拿去补。

三嫂笑着骂道:“你个死丫头,为了臭美,你就不怕累坏了三嫂啊,”

“有啥活我来干呀。”我和三嫂耍着贫嘴。

“我扫扫地吧。”说罢,装模做样的`拿起了条帚。三嫂赶紧抢走了条帚。“去、去、去,一边呆着去吧!你能干啥”。

三哥在旁边说话了:“补个衣服呗,咋那么多话。”

“你妹妹别人谁都别说,是你心尖子了。”

“她不是你妹妹呀,还说我呐,你不比我疼她。”

“你这个人呐,平时和你说十句话,听不见答应一句,只有妹妹才能撬开你这个闷葫芦。”

这夫妇两人特别喜欢我这个“妹妹”,说是妹妹,其实我的年令和三哥的儿子才差了几岁。三哥说:“一个城里女娃子家,细皮嫩肉的。背井离乡起五更爬半夜的。可真不容易呀,啥时遭过这种罪呀。”三哥平日里话不多,老实木讷,倒是三嫂快人快语,干净利落是个直性子的人。三嫂无论见了谁,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是俺姨家的亲表妹,俺可得好好照顾她,要不俺姨还不来找俺算帐啊。”弄得别人还以为我们是真正的亲戚。说句心里话,在远离父母的异乡里,能有这么一对心地善良的哥嫂疼我,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每逢哥、嫂家里做好吃的,就喊我去吃,遇上户里的饭菜不想吃时,我也常去蹭饭,哪怕是小葱蘸大酱,咸菜疙瘩,经三嫂的手一做,也都特别好吃。

“嫂子,今天又做啥好吃的了?”

“一只小母鸡干吃粮食也不下蛋,让俺宰了炖上粉条子了,这顿饭要是不叫上你,俺都吃不消停,你哥那嘴一直叨咕着,不知他妹子今天吃的啥。这不,俺可不想听他叨叨,赶紧给他把妹子找回家。”

我得意的说:“还是俺哥好。”

“你个小没良心的,你们哥俩合伙欺负俺。”说罢抬手来打我。我和嫂子一路有说有笑的跑回了家。

这个家只要是我来了,“一家人”准会“打成一片。”

在当时的集体户里,大家都戏称我是“才女。”我经常给队里的老书记、队长写个讲演稿,弄个汇报材料。还记得,有一次马上要秋收了,老书记交给我一份有关“秋收大会战”的讲稿,要的非常急。这是老书记下午去公社开会领回来的任务,到了晚上才给了我,老书记把会议精神简单的说了说,并且告诉我,第二天就要去公社汇报情况。于是我就贪黑写了起来,按照老书记的要求,我熬到了后半夜时才弄完,摸黑赶紧给老书记送去了。往回走时,正好路过三哥家,往窗户上一瞧,三哥家竟然还亮着灯,我忍不住喊了声:“哥、嫂咋还没睡呀。”只听三哥用懒懒的声音问道:“妹子,这都几点了,你咋还不睡,这么晚你跑屯子里来干啥,你不害怕呀。”我赶紧说道:“俺给曲书记赶写了一份材料,刚刚送给他了,明天上午要用的。”

“你等着,我穿上衣服送你回户。”

“不用,我自己跑回去就行了。”

集体户距离屯子有一里半的路程,为了不让三哥送我,我赶紧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在心里笑,心想三哥可能是半夜上茅房,让我赶上了。跑了一小会,为了抄个近路,我钻进了一人多高的苞米地里,在黑漆漆的苞米地里,顺着地垄沟往前走,耳边的苞米叶子被风吹的沙沙响。突然间,我听到了不远处传来异样的声音“咔嚓,咔嚓。”在万籁俱静的夜里,这声音特别瘆人。当时只觉得头“轰”的一下子大了,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了,我马上蹲了下去,浑身哆嗦的厉害,我屏住了呼吸,仔细听着,越听越像是人的脚步声,听着听着感觉这声音离我越来越近了,我吓得禁不住叫了起来:“来人哪,快来人哪!”在寂静的夜色里,这喊声格外清晰。这时,我听到了身后不远处传来了三哥的声音:“妹子别怕,哥在呢。”我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大喊着:“哥!快来呀,地里有人。”只听见在离我的不远处,传来了一阵扭打声,好一会的功夫,三哥拽着一个人来到了我的面前,仔细一看,原来是屯子里刘三楞子,这三楞子平日里就是个偷鸡摸狗的主,这回是做贼偷青(嫩苞米)来了。这家伙偷苞米也没带个家伙式,把掰下的青苞米棒子,全塞进裤兜子里了,从裤腰到裤腿子里塞得满满的,换成了平时,这家伙长的五大三粗,三哥还真不是他的对手,也该着他倒楣,苞米棒子坠得他是跑也跑不动,打也打不了,再加上做贼心虚,干吃了哑巴亏。

这就是我的三哥,一个朴朴实实的庄稼汉子。没想到,哥哥到底还是从热呼呼的被窝里爬了起来,在暗中护送着我回户,如果没有三楞子偷苞米,我又怎能知道,三哥一直就在我的身后……

在返城后的前几年里,我们还一直保持着来往。后来,为家庭累,为事业忙,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时光飞逝,多年以后,当白发爬上了鬓角,人己到了怀旧的年纪,终于停下了奔波的脚步时。梳理着被岁月侵蚀了的记忆,这一份无私的关爱,似亲非亲的情感,这一段己经被淡忘了的亲情,重新又回到了心里,去年户里的几个老同学相约着回去了一趟,去看望阔别了三十多年的黑土地和乡亲们。才知道,我的三哥、三嫂都己经离世了。

当我想到了要重拾这一份“亲情”的时候……

篇3:记忆碎片-散文

记忆碎片-散文

时间的标尺,一寸寸丈量着记忆的价值。将那些无足轻重的,很快的抛弃。可是,就算是当时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会随着岁月,一点一点的斑驳,一点一点的风化,然后,飘散在生命的殿堂之中。然后,成就了生命的重量!当蓦然回首的时候,这殿堂,早已被粉刷的金碧辉煌。岁月化作的柔风拂过,飘散而下的美丽织就成为名为回忆的锦幅。那不是一时的记忆,不属于曾经的画卷。生命的积累与融合,让幻化而成的音律多了成熟的浑厚与魅力。

随时年少,但是时光还是让我的生命之堂有了那份生命本身才具有的魅力。因为她的出现,这份魅力增加了一份温柔。一个平凡的时间,一个平常的地点,却遇到了一个对我而言注定不一般的人。没有戏剧性的偶遇,也没有浪漫的邂逅。只是平常的一次聚餐,仅此而已。当陷入的'时候,世界都在她的影子下面。可是,注定,这是一个苦涩的故事。心有所属的她,变得迟钝的我,画出了贴的很近的平行线。我们是好朋友,可是,心的距离有多远,恐怕,多于一光年。于是,安静的离开,于是不着痕迹的消散,于是,让粗枝大叶掩盖心中的眷恋。慢慢的,越离越远,慢慢的,消失于她的记忆,然后,路人甲的印象将我的最后影子掩盖。碎花的雨滴,飘落了孤寂,融入了寂寞,然后,凄美的感伤中,结束了舞蹈。曾经的问候,现在,就算是反复练习之后,也有着那份莫名的紧张。生活中安静的闯入者,主人未曾发现。当留下花朵的飘渺的芬芳之后。又安静的离去。为的,只为主人加入一丝的温馨。可是,这不必要的举动,这个被感性支配的行为,最后,被理性抹杀。时间,开始把这份记忆风化,因为它已经不复当时的鲜活,也因为,那份被保留的温柔,将回归生命。

放下的时候,孤寂和落寞,混着心中流出的泪水,酿成了一杯让人着迷的酒。超过九成九的苦涩,夹带着那近乎消失的温馨,那让人欲罢不能的温馨。当时间的清水,让温馨也消散的时候。空气,开始凝结,然后,沉默到疯狂。当一切刚刚平静,最要不得的就是希望,因为那细若游丝的希望,拴住的,是一份失望。或许,这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这不是一根稻草,而是一个崩塌的世界!

当生命走到弥留的边际,光阴的温柔让一生的记忆融合。在那里,你的名字会存在的,或许已经不复当年的灼灼其华,岁月斑驳了一切。可是,那种遥远的温馨还是会有一丝绕于心间。你的记忆里,会有那个过客的名字吗?哪怕只是其中一个字也好……

篇4:评书散文

评书散文

近来偶听沙先生及刀先生的歌,忽然想起袁阔成先生的嗓音。袁先生用那种沙哑的声音说书,还真比唱的好听。

听评书是因为有了广播,这时的广播已不再叫小喇叭,乡下从城里舶来一个名字,唤做话匣子。不知城里人怎么弄出这个名字来,可能取其能说会道之意。其实哪有小喇叭好,有声有色,且有淡香暗暗地浮动。城里人住惯瓦房,走惯马路,绿柳红花见得少了,鲜活灵气日益亏损。但你乡下人踏的是土,趟的是水,睁眼是碧草红花,入耳是莺啼鹂啭,你跟着“话匣子”长,“话匣子”短叫个什么劲儿?盲从!

但有一段时间,觉得广播叫话匣子还像那么一回事儿。因为不打开广播则已,一打开准是听人说书。先生您准会问,听谁说?还有谁,刘兰芳呗!

刘兰芳在广播里开说评书是春天的事。黄河虽起凌讯,但封冻的冰毕竟逐渐瓦解。那会儿,文化的坚冰虽然没有彻底消融,但毕竟已经打破,人民的呼声如得到春讯的水,再想高压封缄已不可能。大河一开,冰凌无论如何壅塞阻挡,都将被历史的洪流推到春意盎然的时空中,阳光普照之下,最终消弥于无形。

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活着,只需三分粮,却靠七分气。而炼气养气的,则是可浮日月、可藏星汉的文化。

宰割文化,就是在宰割人民和民族的命运!

以上的话似乎扯得远了,咱还是说说刘兰芳的评书。在广播里说评书,刘兰芳是不是开山之人,因对以前广播说唱的历史不甚了解,不敢妄下断言。但乡亲们围着广播听评书,第一回听到的.是她说的《杨家将》则毫无疑议。她那嗓音,绝非纯一色的婉媚。实在也是,光靠媚来蛊惑人是不会长久的。刘兰芳一个人可以唱一台戏,说穆桂英则有花旦的清正,说包龙图则有花脸的雄浑;说忠臣则倾一腔热血,说小人则显阴风鬼火。她那嘴中,有万马奔腾,有钟鼓齐鸣,有飞沙走石,有燕语莺歌。说到高潮处,应有的声音点点尽情入耳,应现的情景一一奔来眼底。听她的评书,真如吃了人参果,三万六干个毛孔都舒坦。

一天,终于一个人恳求道:“队长,你把刘兰芳请来给咱说一回书,能看她一眼,俺死了也算没白活!”他那意思很明白,只要能死在刘兰芳的书声里,甚而死在她石榴裙下,以后不管投胎做什么,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即或转世为猪,也知道往鼻子里插花。

刘兰芳是美到骨子里去了。

也妙得很。她虽与京剧大师梅兰芳不同姓,却同名,梅先生将贵妃等人演得美到没了人间烟火味;刘兰芳还与对爱情十分忠贞的刘兰芝只差一个字儿,刘兰芝可是东汉末年的大美人,稍加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想吧,捕捉那声音中的一切去想象吧,刘兰芳该有多美!

真正让人觉得刘兰芳美的,还是她书中葳蕤的精气神儿。当岳鹏举发誓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时,那一股英雄气在人间纵横驰骋;当岳母刺字,在儿子背上留下“精忠报国”四个鲜红大字时,中华民族那一脉相承的爱国情如血流成了河;十二道金色催命牌,**亭上忠义显美名……这一切,才涵养了刘兰芳的美,也涵养了人间的大美。

这才是文化的神奇和美妙,不惟读书人需要它,普通人同样需要它,没有它,心田就会干旱、枯燥、风化,乃至成为沙漠。

始皇焚书速亡后,悔青肝胆痛断肠。

篇5:记忆碎片优美散文

记忆碎片优美散文

(一)

生活的脉络太过清晰,也许我们偶尔需要凭着一个个幻梦去堆叠,哪怕只是黄粱一瞬。任他绮梦软语,任他盈盈羞向。红尘万丈,悲喜歌哭,醒来黄粱未熟与否,不过是有心人眼中的一粒沙子,揉之即去。偶有清泪溢出,兀自凝向眸间。

阳光有些灼眼,雨季的霉菌正在疯狂滋衍,空气中凝结着忽浓忽薄的光晕,远处隐隐传来芳草的清香。陡一进鼻,恍惚有种儿时的错觉,三月春初青草的汁液,那种凝结在舌尖的原始味道,那么远,又那么近。

驱车奔涌在六月苏城的暮色里,车笛鸣噪不已,每一声都直透心扉。树影交错,垂柳婆娑,路灯一盏盏亮起,两旁的高楼往后褪去。我像只无头苍蝇般绕过一条条熟悉的街道,妻已赌气出走近四个小时毫无音讯,手机如何也打不通。看着母亲打来的十多个未接来电,想象着刚满周岁的女儿哇哇哭啼的模样,我想自己除了四处找寻便别无他法。至少在此刻,我心里会好受一些。

(二)

下墅堡小学如今已成了两栋五层楼高的现代化工厂,格子窗内透着微微的白光。几台电动叉车在厂区内忙碌奔走,卸货码头区域几个身着深蓝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搬运着一箱箱半成品毛衣。戴着帽子的年轻女工,在射灯映照下显得格外娇小,她正拿着纸笔记录着出货序列。

码头后面伫立着一排破破烂烂的平房,始建于八十年代末。这里曾经是下墅堡小学附带的幼儿园,不知出于何因依然保留至今,在这个现代化的厂房内显得格外突兀。就在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渡过了整整八年的时光。在三年前的那个冬至前夜,我就在那栋低矮的平房内,与我妻子初遇。

没有雪月风花,也无任何旖旎情节作为映衬,我就已一种最为原始最为直截了当的方式认识了她——相亲。也许我从未想过这般俗套的初见,在某一天,在某一刻,我会成为这个女人的丈夫,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

那天天气很冷,她穿着件米色修身的羽绒服,背对着我坐在桌前和厂区负责人低声交谈。长发披拂,侧脸瘦削,即使在厚重羽绒服的遮掩下,依旧显得腰肢纤细,婀娜款款。体内的荷尔蒙不断窜涌直至奔流激荡,片刻的遐思促成了往后的契因,此处暂且不表。那天我引经据典,旁征引博,仿佛曹子建附体,从冬至节的由来,苏州人的习俗一直聊到伍子胥楚地鞭尸,口水足足喷了七斗。十来天后,她成了我正儿八经的女朋友。几个月后的夏天,她仓促中成了未及出世孩子她妈。

(三)

遍寻无果,看守的值夜保安不耐烦地推掉我再次递上的烟,示意我赶紧出去。抬眼疏星淡月,云霞倏忽间晕散开来。启动车子,沿着小径折返驶向大道,往市区方向行去。理查德克莱曼的钢琴曲缓缓流动,曲声悠扬。她曾很多次示意我换上一些流行歌曲,比如李荣浩邓紫棋之流。每次总是数落她品味低下,依旧我行我素。我的曲库里大抵都是丝竹琵琶类的轻音乐,我习惯开车的时候听着类似梵乐般的曲子,它会令我淡忘一切尘嚣,心底无比宁静。尤其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每当独自一人驱车奔涌在悄无人迹的乡间小路,然后悠悠回到笙歌悠扬的闹市,那种感觉仿佛已历数世,现在再次抵临人间。

万达影城楼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费了很大劲才将车顺利开进地下停车场。八岁之后我进影院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仿佛忘记了每一个女人都无限热衷于在这些地方来来往往,尤其是当她相携着一个男人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不可避免的深渊,而我对于影院的抵触则来自于八岁那年和父亲在石路某个如今早已不复存在的影院。

三年前曾有个姑娘试图替我解开这层枷锁,她笑言如果阴影依旧存在,那么以后怎么谈恋爱怎么陪老婆孩子呢?这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事与愿违,那次赶至金逸影城后,在大厅内徘徊良久,依旧托辞借故回去了,两个人悻悻地看着笔记本上的《重庆森林》。金城武的凤梨罐头总会过期,正如那年夏夜滴答的雨声一般,和着梁朝伟永远挤不干的旧毛巾,透着湿漉和悠长的况味。

(四)

缓缓输入了一行字:你见过凌晨两点的平江路吗?我燃着烟靠在影院门口的转角处,保安训斥连连,掐灭烟卷后继续输入:我在影院门口,速来吃炸鸡块……

她肿着眼眶朝我吼:你知道我想看这部影片多久了吗?吃吃吃,你就只知道吃,你看你现在多胖了。

平江路巷口丝竹渐闻,不远处的酒吧里透着凄哑的歌声。妻接连试了几件旗袍依旧不满意,掐着我的手臂一次次发力,连声怪我不是,说自己生宝宝后体型都变了。我笑着捏捏她微微凸起的肚腩,然后再拍拍自己隆起的啤酒肚,然后留下一脸茫然的店主,径直转去另外一家……

篇6:记忆碎片的散文

记忆碎片的散文

繁华落幕,千帆过尽,你依然是我眼中不变的守候,为何我的记忆总是留存在你最美的时光?!你总是犹如我深爱的恋人一般潜伏在我不朽的记忆之中,如此清晰,如此难忘,挥之不去你给我的所有回忆,你的一草一木,你的一山一水,你的笑,你的痛,总是如同每年如约而至的季风一样,敲击叩响着我的心门,席卷了我,我无法转身绝尘而去,回首间,泪已落。我想,这便是宿命的牢,注定相遇,注定铭刻,注定纠缠,我愿意为你守候这份心灵深处的痛!

推开一道门,阳光洒在斑驳的墙上,影影绰绰,映照出了少年的时光,墙边,一排深绿的木椅,安静整齐地依在一起,深情地凝望着那一扇敞开的铁门,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什么?那一颗曾经带给我们无限乐趣的树,我们曾经称作:抓痒树,开花季节,只要用手一触及,它便扑溯溯抖落下一地的粉红色小花儿,轻轻扬扬地飘洒下来,抬头望去,花儿穿透了暖暖的阳光,任由风儿托着,似乎从九天之外而来,花瓣儿无声地洒落在身上和地上,体会了那种“天女散花”的美好感觉,少女的天真,让我总是喜欢顽皮地抚摸着它,期待它纷纷扬扬落花的绝美画面,诗意地不忍离去,少女的心中,好像期待着一场美丽的花事,大概那是一个琼瑶小说盛行的时代,或多或少地沾染了那书中唯美忧伤的爱情梦吧,就这样抬头看着纷纷扬扬的落花飘飞着,悄悄贮藏了一个无人可知的小秘密,随那些落花飘逸的身影深刻在了年少的梦里,回旋在了脑海里,多年以后,从未曾离去。

阅览室里,是梦的起点,尽情放飞着理想的翅膀,憧憬希望的心情太过于美好,以至于经事之后的人生,似乎再也找不到那种憧憬的美丽心情了,书海里寻觅自己想要的.世界,那是年少时光最惬意的事情,时常忘记了归家的时间,如饥似渴,犹如一条不知疲倦的鱼儿,不眠不休地徜徉在书海里,寻梦。后来,想起,大概今日迷恋文字的痴心就是从这片海里开始的吧?!穿行在这片海里,是鱼儿极快乐的时光,海深得无法游到彼岸,海五彩斑斓得如梦似幻,似乎有一种强大无形的力量,始终牵引着鱼儿自由地遨游,汲取着成长的营养,任这片海的阳光穿透年少的心,托起梦想的翅膀,呼唤遥远的未来。重抵,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斜依在门外,仿佛年少的身影还徘徊在那片海里,游着,寻觅着,期待着……

树下,安静地躺着几条铁制的长椅,我看见了年少的我,站在几位女同学中,背着一把红棉木吉它,笑着,用生涩的手指弹拨出一曲《爱的罗曼史》,其实,曲不成调,却不知为何,总是回响在我的耳畔,对我诉说着那些年少美好的时光,总会让我不由自主地独自笑出声,一种太想回首的强烈涌上心头,一种叫做眼泪的液体倏然间落下,晶莹的冰凉中滚动着一种叫做回忆的留恋情怀,扯疼了那一根叫做回忆的弦,自从别后,就未曾愈合。

移步上楼,仿佛听到了发哥版的“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就算分不清欢笑悲忧,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响彻在楼的上空,亦听到了一阵阵熟悉的感叹声和笑声,此时,我,可是穿越回到了年少时光?!一群纯真亲昵的同学,并排坐在小小的录像室里,为发哥和经典赵美人当年《上海滩》的风姿而艳羡不已的那个时光了?我又重返我的故地了,你们却已经远去了,“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日提笔叙写那时的时光,那些笑脸依稀如昨,定格在记忆里的,始终是我们年少的美丽和英俊,从未曾苍老过……

人潮拥挤中,你斑驳的九根石柱,撑起的影像世界,带给我年少时光多少的视觉盛宴,从古代到当代,从外国的经典到中国的精彩,我的眼,曾无数次痴情地跟随着你,那个小小的售票口,当年热闹喧嚣且拥挤,如今已是门庭冷落,有谁能够知道,当年那些嘈烦的人声,喧嚣的人群,拥挤的背影,终会有一天如海水涨潮后又落潮退去的凄凉?!这个地方曾经迎来过云南著名滇剧艺术家关肃霜和另一些著名人士的身影?!树还在,花依然开,铁椅还在,铁门依然敞开着,人,长大了,老去了容颜,从未曾老去的,是我心底深处对你永远的怀念,是我心灵深处最不可磨灭的永恒,那个叫做“绿汁”的心灵故乡,那个叫做“三矿”的家,那个叫做“俱乐部”的乐园,那个叫做“三矿电影院”的有声世界,就是这个叫做绿汁的地方,深藏于大山怀抱,如今,空了,散了,我,却一直怀念,一直疼痛,不是我们,没有人能够体会这彻骨的疼痛……

记忆的碎片,如同散落在地上的珠子,一颗,二颗,三颗……点滴串起我的回忆,我不知如何止疼疗伤,蔓延蔓延……

篇7:记忆或碎片散文

五月结束,年生终是告了一个段落。

从的5月到的5月,这十二个月份,好像过得特别的漫长,又好像一如瞬间般的短。

打开这一年里所写下的文字,有长有短,心情此起彼伏。那些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暗自滋长的无助和茫然,那些用心感受的岁月,用情至深的年华,已然开始渐行渐远。停在心尖的惆怅,也终是没能开成五月的莲。我的梦,依然停在昨天,在江南的水巷徘徊。

翻开年生,所有的日子即刻鲜活在眼前,生动如初。开心的,忧伤的。没有言说,却藏匿在心灵深处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秘密,终是没能喊出今生的举案齐眉。山寒水瘦、冷暖自知的日子,自己是自己的影子,我只能借助习惯,用左手接过右手的伤悲。

其实,一直一直,我都不是薄凉的女子。虽然,文字里常常会有忧伤的影子,但我知道,我坚定不移的信念,是温情满满,花开成海。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现在正在遭遇着什么,不会放弃的,是对未来的痴迷和执着。心中,始终相信美好的存在。

尽管,我不知道,永远有多远,我也不知道,未来有多长。我只知,所有的苦乐年华,我会用心去弹唱。不去管,它能否成歌,成诗。成散文,还是箴言。

也不管,他是否会打马归来,陪我种花,填词。

当岁月开始长满皱纹,不知不觉,就过了爱做梦的年纪。我无从知道,我是不是还能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任由自己去韵一截红尘繁华。青春,这本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让我一筹莫展。

曾经,想用一年的时间让自己学会成长,学会坚强,学会勇敢。抛下那些曾纠缠了几百个日子的执恋,舍去那些曾困在胡同深处的幽暗情殇。

然,我终是辜负了大好春光。寂寞如水的年华,拾起的一地碎想和忆念,打不开往事的闸。

去的终是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在这去来的中间,我惟一庆幸的,就是自己还有如何应对的自由。那些遗失的美好。那些魂牵梦萦的相思意。那些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的愁肠百结。不曾改变的,已经走远的`,再也回不来的,都曾在心月湖上被激起过一圈一圈或大或小的波澜。都曾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人,某事,或是某物,真切的感动过。

也曾想,要用今生余下的年华,去饱尝生活的辛酸。把点点滴滴的苦乐,写成华美的音符。把曾走过的风生水起,诠释成密密麻麻的文字。把那些唯有自己懂得,或是有共同愿景的朋友都会懂得的密码隐匿其中,一起发现,一起找寻。把那些来不及实现的梦想或是遗失的美好,一起装进青春的行囊,放进未来的时光机里面。在很多年以后,不管是否会再想起,或是再也想不起,我想,我都不会觉得忧伤或是悲戚。

人生中,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岁月流逝,再也无从记起。总有一些东西,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四季如何轮回,都不会忘记。

一如年生,结束的,只是过去的十二个月份的心情,继续的,仍然在继续着。日子重复着每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生活依然循着往日的轨迹,一左一右,原地停留。或是迎着春光,一路向前。

遗憾的是,温情五月,终究没能花开成海。

那些浅浅的遗憾,随着晓风微雨,开始变得云淡支离。这个迟迟没能画上的句点,早该结束了。

这如梦。如幻的一年,也该是结束的时候了。

篇8:北大荒记忆碎片散文

北大荒记忆碎片散文

北大荒冬天长达半年,室外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度,比冰箱冷冻室的还低,那么人们是否都穿成了个大棉花团,或是整天躲在室内猫冬了?其实并不是这样,那时还没有羽绒服,人们穿的不过是厚点的普通的棉衣棉裤,不过有黑棉袄与黄棉袄之别,复转军人是黄军棉袄,老百姓则大多是穿比较耐脏的黑色棉衣。羊皮大衣也只有整天在室外坐着的拖车驾驶员或大车老板才穿。室内当然要生火取暖,因此过冬要修房子、挖菜窖、抹墙、翻炕、糊窗户与备足烧柴。

大自然是寒冷的,但北大荒人却有他们的御寒方法。进入冬天,他们就开始武装起自己来了。只要保护好头与手脚,就能不怕冻了。无论男女头上都戴上一顶狗皮帽子,穿一双棉胶鞋,戴一双棉手扪子,外出再打上绑腿,浑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暖暖和和的。本地出生的北大荒小伙,身上似乎有了抗寒的基因,短时间外出可不戴帽子、手套,我曾写过穿空心棉袄的孩子,扣子也不扣严实,下课了一样在外面打雪仗。听说文革前哈市秋林公司的那些二毛子混血儿姑娘,一年四季 全是裙装,尽管室内有暖气,但上下班的`电车上是没有空调的,不信你去试试非冻僵了不行。

过去东北农村是有猫冬的习惯,尤其是妇女冬天多在炕上抽烟、唠磕、磕瓜子。但开发北大荒的解放军复转官兵,一去就“变冬闲为冬忙”,冬天要备耕做好机械冬检、冬修、人员的冬训,基建材料的备料――上山伐木、打石头,没事的人参加冬季修水利与积肥,那是再多的人也不会嫌多的。修水利时土冻得比石头硬,一十字镐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只在上留下个白点,效率真的不高,极左时有几年“过革命化的春节”大年初二就上工地。北大荒是不养活懒人的,工地上你肯出大力,热得能脱了棉袄 ,闲下来立刻就冻成冰棍。

冰雪给人们带来了困难,大路上的积雪被汽车一压,好像一层冰壳,不装防滑链是没法走的,人也要小心。但冰雪也同样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北大荒有许多沼泽地、“水泡子”。夏天积满了水,浅处长满“塔头墩子”,是无法通行的。一到冬天,冰雪封住了整个大地,那些沼泽就与土地连成了一片,畅通无阻了。这时,人们就可以赶着马车,拉着爬犁,在茫茫无际的原野上拉柴草,送肥料,为所欲为了。尤其是人拉小爬犁,很省劲,比小推车还方便。大些的套上一匹马,进林子草甸子能拉上千斤柴草呢。

篇9:记忆的碎片散文

1、 初冬的第一场雪不期而至,那飞舞的雪花轻盈而悠然,象某些散淡的心绪徐徐地洒落,随着雪精灵飘向遥远的记忆里,变得潮湿而寒冷。风透过窗棂的缝隙溜了进来,寂静的房间骤然间感到阴冷,静坐窗前,轻枕一帘幽梦,聆听风雪的声音,寻觅零零落落的记忆碎片一一地捡拾。像看一场旧旧的黑白电影,一幕一幕的。其实,每一个季节,都是一种忧郁的怀旧。

2、 院子里树上的叶子早已随着冬的来临飘落在地下,虽然一夜的大雪把很多小树折断,可它们的根却深深的扎在大地里。有时,她真希望自己做一棵扎根的树一样,有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不再飘泊,流浪彷徨。甚至于奢望她和他,一个是树,一个是叶。纵然某一人无法越过这个寒冬,也能把灵魂深深地葬地土里,永不分离。

3 、雪中的城市,此刻繁华里透着几许宁静。平日里纷扬的微尘在飞雪里沉静,好像疲惫的心找到了安放的角落,沉沉地睡去。等待一场冬天的阳光,用温暖轻轻地唤醒,继续前行。或许,心似沉浮,永远都飘荡在路上。偶尔的歇息,只是为了放逐那冗长的倦怠。

4、她曾经把夜化成一个圆,圈住那不规则的涌动和思绪。也曾努力把脚伸出窗外,数着脚趾过日子。并设计一个能走出困惑的计划,但一切都失败了,只是因为对他仍有些许幻觉。

5、内心总是充斥着淡淡悲伤,并沉醉其中。很迷茫,很不解,笑说尘埃,这悲很可笑。或许是感触,好像那雪中的萤火虫,瑟瑟的发抖,没有依靠,无所一切。这思悲到底还有多远?咫尺,然后天涯。咫尺,然后再天涯。接着,又是咫尺天涯。。。

6、她曾不只一次的告戒自己,不要总生活在自己心中。可是,要避开心中的往事又谈何容易?那花下的苦苦等待,那落叶飘零中的无奈,那不得不分离的酸涩。经历了这么多,她只能说:或许无忧无虑并不代表生活的幸福。

7、她不是个感情淡漠的人,所以和她交往的人总是不好从记忆中抹去。于是,她只能一遍一遍的迷失于往事的森林之中。只是承受这种迷失,得需要勇气,它真的很苦。

8、十年前,她情动的时候是这样。十年后,结束的时候也是这样。呆呆的伫立在窗前,没有任何思想的沉默着,脚下的黄土已饮尽所有的苦涩。她真的不愿意再提起这些,因为重提记忆中的往事带来的只会是伤痛,她不能告诉他,惟有他的安慰才可以让她远离伤感。但如果不告诉他,纵然千百年过去,他也不会明白,她当初是怎样的看着他远来,又是怎样的看着他远去的.,很纠结。

9、离开的时候,丝毫看不出他的留恋。人家干嘛要留恋呢?她没有办法责怪任何人。因为她充其量只是个暗恋者而已。虽然她的一切因他而明朗,也因他而暗淡,但这一切他并不在意,安然的在她以外的世界快乐的活着。

10、她只好在寂寞中忙碌,在无目的地的征途上跋涉,还要在在这跋涉的途中善待原本就不长的生命,感觉很累。累于这种现实,不愿落寞,不愿苦恼,不愿挣扎于这种现实。于是,痛苦来了,伤感来了,一些该来的和不该来的都来了。

11、不能否认,她自觉不自觉的为他活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考虑到他的心情和处境。然而,他的漠不关心才是构成了她一生的不安和痛苦。

12、一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那就是他已经远远的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走的是那样的安然和淡定,她只能挥挥手和自己的心事作别。其实真的想让他活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哪怕不是为自己而生,自己也好因他而誓言。可是当誓言失去了依附的条件,它注定成为最美丽的谎言。当一个人向一个人说着那些动听誓言的时候。它闪亮的如天上的繁星,晶莹如人眸。只是这个誓言却是不可触摸的,一旦你走向它,才发现它不仅冰冷,且是一片黑暗。于是,在她的心中不再相信还会有誓言的存在。

13、每当夜深人静时,心总是伤感的,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又似乎在编织着那些忧伤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有情人总是历经诸多患难,生离死别,方成神仙美眷。那自己和他的经历呢?是不是也会成了别人眼中的故事呢?

14、就在她思念他的同时,也被另一个人思念着呵护着。这样畸形的关系,她也想不清楚,在这个世界醒来的时候,谁在黎明的歌声中哑了喉咙。另一个他想知道她的故事,她艰难的摇头。因为她明白,人活着或许只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只能讲给一个人听,而他恰恰不是那个人。她拒绝了他,她知道,她不该这样的,但她没有办法左右自己,她已无法再爱。

15、看他黯然,她也黯然。,他是爱她的。可有时候,爱这东西是不管用的,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玻璃上的雨丝只能用来编制五彩缤纷的理想世界。说真的,她一直认为爱是美丽的。这就如同奖杯的设置一样,总留给人莫大的希望与诱惑。但曲终人散之后,一些伤痕便历历在目了,那种伤痛不是说面对就可以面对的,自己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以她不能让他也品尝这样的苦涩。还是做朋友吧,做朋友简单的多了。

16、是的,生命中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友情。真正的朋友是永远不会抛弃你的,总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拉你一把,不为别的,就因为她是你的朋友。她会鼓励着你,安慰着你,理解着你。她会告诉你,放弃也是一种美丽。还会对你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7、人总要在人性的修炼中承受无休无止的内心分裂和自我剖析,甚至于自我虐待。谁都避免不了幻想的破灭,恋情中无缘手牵的无奈。现实是这样,只要用心对往事无边容纳,一切都会在思念的悬崖站成一种风景。

18、打开空间,神秘园的音乐缓缓地再次响起,似天籁一般。每一个音符,都有着催人泪下的感触。一些残梦的挣扎在遂深的夜里,一直以为在生命中保存完好的那朵关于爱的花,也不过短暂一瞬。散了,远了。也许失去了她并不会带给他什么,也许很多年以后的她涣然一新,再见时抬起高贵的头颅,行同陌路的熟悉,擦肩而过,注定陌生。

19、在遗忘与怀念之间,她选择遗忘,却总是怀念。她并不想怀旧,是因为已经不年轻了,是因为现在已经太迟了,是因为这样太煽情,她只想要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

20、转身回眸,快乐忧伤,总是人生。自以为是一切明知真实存在,只是大家不愿提起。写段陌生的文字,不用刻意遗忘,也不必刻意记起。所谓刻骨铭心,所有张狂疏离,从此寥寥无几,从今以后,将爱与世尘封。

篇10:闲话评书散文

闲话评书散文

下班回家,门口换鞋之际,瞅见儿子躺在沙发上,和他打了声招呼,小子居然没理我。定睛细瞧,原来跷着个二郎腿,抱着个PAD正听评书。侧耳一听,是刘兰芳的《岳飞传》。爱人正在厨房忙晚饭,请示了一下,没什么要帮忙的,我也就乐得轻松,乘机偷个闲。走过去拍拍儿子的腿,示意他给我腾点空间。于是坐在一旁,靠着沙发,闭上双眼,和他一起听起来。正听得起劲,耳边也未闻“且听下回分解”,那评书声突然戛然而止,原来儿子把PAD关了。问他缘何一集未听完便不听了,他回答的甚是干脆:不想听了,想听再听。听罢不禁感慨,如今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有了网络,让这个世界彻底变了个样,就像这听评书,只要你有空,你想听多少集,就听多少集。只要你高兴,你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全凭你做主,完全不受什么限制。感受着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生活变化的同时,又不由怀念起那记忆中的评书声来……

记得小时的广播评书,一天只播一集。一般都是早上一次,下午重播一次,除非是礼拜或节假日,早上那一场是没有耳福了,下午那场刚好是放学后的时间,就不能再错过了。回到家,赶紧把那学校的作业糊完,便迫不及待地打开那一台老式的半导体收音机了,先是快速的旋转机械旋扭,将那指针调到要听的频道附近,接着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来回转动旋钮,定要将它置于效果最佳的状态才肯罢手。然后趴在桌前,静静地等待那广播里评书的开场。听评书时,屏息静坐、全神贯注、心无杂念,仿佛整个人的身心都沉浸在一种状态,当讲到《长坂坡》里赵云在那曹营浴血厮杀而七进七出时、《空城计》中诸葛亮独坐城头吓退司马懿时,似乎整个心都卡在嗓子眼里了。有时尿意来了,宁可小肚子被憋得一鼓一鼓的,也强忍着,生怕漏听了几句,半步也不愿离开。到了吃晚饭的点,母亲喊吃饭,若那评书还未听完,我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手里犹举着那还贴在耳边的半导体收音机,母亲常笑骂:“我儿读书若有此般境界,何愁将来考不取大学”。

小时候,听过许多广播评书故事,有名的如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而印象最深,至今仍念念不忘的,还数听袁阔成大师的《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是我听的第一部评书,也许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大抵都会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吧。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没读原著之前,我对《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的认识就源于袁老的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之声。大师两年前离我们远去,作为一个普通的听众,我也像许多喜爱听他评书的人一样,怀念袁老留给我们的那一段段经典,感谢他带给我们生活之余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书是一种民间艺术,是大众的娱乐。我不曾有过茶馆或者露天广场听书的经历,只是在影视的片段里见过一些零星的画面。却也曾听长辈说起过农村里听书的回忆:那是秋后的'夜场,庄稼收割拾掇完了,场地和人都清闲了。一张破旧的桌子,一盏孤零零的煤油灯,挤挤压压的人影,这里或那里偶尔闪现着火柴点烟划出的红火。天上的月亮,那白里透着青的月光像洒在人们身上的凉水,好些人衣服薄了些,却宁可哆嗦着也舍不得回家添换。嚼着自家炒的花生、蚕豆,磕着自家炒的瓜子,那真是物质、精神两享受。再看那说书之人,拭桌剪灯,端起茶碗喝上一口润润嗓,便开腔款款言之。也不完全依那说本,边说边编,却也有鼻有眼、活灵活现,只要你听上几句,好像就被粘住似的。等那书场收了摊,还有些人久久不肯离去,你一言我一语的,在为刚才说书里的人物故事争论着,就像是现场的一场文学评论。

随着电视的普及,评书又多了一种更佳的传播渠道,我们可以在家里独自享受镜头表演和传统语言表达的巧妙结合。在评书界素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我认为袁老在评书艺术上的造诣远胜于前人。先从形象上来说,电视评书里的袁老虽没有刘备“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如朗星,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垂轮”的出众相貌,但是和张岱笔下“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的柳敬亭相比,那舞台形象要不知胜出几筹来。再说表演,古时的说书艺人大都是一人坐于桌后的表演,只能算作半身表演。袁老的现代评书率先打破这一传统,撤掉了那桌案,将电视、话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他满腹的文情都融于他的全身表演当中,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音、气、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为如何将古老的评书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发展,作出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发扬,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锣鼓听音,不能光听热闹,要听其腔,这才是老艺术家最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的精神所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地翻新变化着,听评书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欣赏和文化娱乐活动,正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劈开混沌取须眉,嚼碎虚空寻笑骂”、“眼前活立太史公,口内龙门如水泻”的说书艺人越来越少,那种儿时听评书,简单却又真挚的一份期待也再难找寻。这世上很多东西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即使再次相遇,也会因环境、心境亦或是其它的不同而无法重复,有些可能会换种形式变得更加美好,而有些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往昔岁月里难忘的一种回味。

爱,永远难忘散文

童年,那些散落的美好经典散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1000字

我和书的故事的写事作文1000字

情感散文收音机岁月

我和书的一件事1000字作文

旧日同窗散文

旧日江湖散文

那些渐渐被遗忘的时光散文

闲话岁月倾情念暖的情感散文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那些与评书的记忆碎片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往事的留声机散文2023-10-21

听书优秀作文2023-09-09

乡村夏夜的散文随笔2022-05-07

被遗忘的时光优秀散文2022-04-30

碗的阅读题及参考答案2023-07-29

灯火散文欣赏2023-08-25

夜雨灯火醉西塘散文2023-07-17

故乡的说书人作文2023-03-19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原文2023-07-27

飘逝的白云散文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