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

时间:2023-03-15 07:57: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整理5篇)由网友“拜托请你找到我”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

篇1: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一条路”

高考进行时72小时连续报道<< 2011高考真题<< 2011高考作文<< 名师真题点评<<

高考三天,从来都是一年中最让学生和家长揪心的时刻甚至不独是高三学生揪心,全社会都在紧张、激动甚至焦灼之中度过。高考移民、高考加分、高考作弊……任何一个关于高考的政策或事件,都会牵动全社会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一位中国教授曾经问过他的美国学生一个问题,你知道对于一个中国家庭来说,最为重大、牵扯全家心态和投资决策的事件是什么是孩子的升学。美国学生对这一答案很是迷惑不解,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关于中国的高考,至少有三重重大含义:第一,这是一个孩子决定他的人生命运、人生高度和广度的重要时刻,寒窗苦读,究竟是否成功,就看这3天了;第二,这是一个普通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想要改变命运的唯一明确且受到体制内外集体鼓励的机会;第三,这也是一个国家调整各阶层利益格局的公平竞争时刻,是将青年才俊纳入国家体制内主流推动力量的一次重要筛选机会。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不过,这一切正在起变化。高考已经不再是高中毕业生必须经过的“华山一条路”了。

改变,有从体制内有序推动,比如一些高校保送与自主招生面积的逐年扩大,在不少名校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因此,而今的所谓“高考状元”几乎失去了任何意义;也有从体制外自发进行,比如不少学生放弃国内高考,选择本科出国留学;更有因高校学费高昂且就业艰难而选择放弃的贫寒家庭。

还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个案。在深圳,有45位高三应届毕业生拒绝高考。这是没有文凭、自主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改实验班的首届新生,尽管在教育部“必须参加高考”的严命下,他们依然有勇气留下一封拒考信转身离去,并被他们的朱清时校长大加揄扬:“他们让我觉得中国教改是有希望的。他们甚至比很多成年人、官员和老师,都要有勇气得多,那些官员和老师在他们面前应该汗颜……”

这种种围绕高考展开的新迹象,让我们亦喜亦忧。中国的教育最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钱尽管一直难以落实的教育投入的财政收入占比达4%的政府承诺历数十年而难以落实更是改革的'思路和勇气。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能伤及最根本的教育公平。目前,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后一根底线,依然是普通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最大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高考依然有捍卫的必要。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弭社会上的高考焦虑症,还要实现另一个层面的公平:当我们的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只要自食其力,无论是公务员、白领、蓝领,还是农民,都能受到尊重,都能充分表达自己,都有幸福的权利到了那个时候,面对高考,我们就都有一颗平常心了。

(

篇2:当高跷不再是高跷教育随笔

当高跷不再是高跷教育随笔

晨间体育锻炼时间,我们通常会为大班幼儿准备球、轮胎、跳绳、双面人字梯、滑板车等可供他们自主选择的运动器材。上周,我们投放了一用长长的木棍钉上三角支架而成的高跷。活动开始前,我播放了一段小朋友踩高跷的视频,以期引发孩子的兴趣。不仅如此,我还亲自作了示范讲解。活动开始后,孩子们都好奇地想要试一试,有几个孩子尝试了几次之后筑能摇摇摆摇地走上几步了。可这几天,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开始拿高跷玩别的游戏了:有的拿高跷当长枪,扮演解放军立正站岗、瞄准射击;有的把高跷当锄头,学农民伯伯锄地种菜;有的拿高跷当马骑,或当作哈利波特的“魔法扫把”。他们玩得很开心,别的孩子看到了也纷纷模仿。一连几天,孩子们都在拿高跷当其他玩具玩,且有会演愈烈之势。

一天,我又看到牛牛、靖靖和烨烨三个孩子拿着高跷在玩射击游戏,回想到前几天观察时发现他们三个都还没很好地掌握踩高跷的技巧,我就决定想个办法把他们引回“正道”。于是我走过去,故作神秘地对他们仨说:“看,前面好像有敌人,需要派几个高个子的士兵击探查一下情况。好,就派你们几个赶紧踩着高跷去看一看吧!”他们一听,非常兴奋,立刻尝试着踩起高跷来。我在一旁努力地为他们鼓动,不时地夸夸他们,希望他们能由此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兴趣。这时,一旁在玩梯子的芸芸喊我了,我看他们仨好像进入了状态,就暂时离开了。几分钟后,我回来一看,他们仨又玩起了射击游戏。我问:“你们怎么不玩踩高跷了?”牛牛说:“好难啊,我学不会!”靖靖和烨烨则说:“我们还是喜欢玩打枪。”

看到孩子们玩碍那么开心,我陷入了矛盾:此时我若还要坚持把他们拉过来学踩高跷,他们肯定不情愿,或许过不了一会儿又放弃了。可是,我们投放高跷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以及勇敢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如果我不注意引导孩子,这一发展目标不就落空了吗?事实上,在平日观察时我也发现,孩子经常会拿体育器械当其他游戏材料用,如他们会把跳绳套在身上或拖在地上玩,也会拿人字梯当房子躲在里面玩角色游戏,等等。为此,我也很困惑,如果顺应孩子的兴趣让他们随意玩,恐怕就保证不了孩子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了,也保证不了体育运动的效果了。但如果想让他们真正运动起来,又该怎样有效地引导他们呢?您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您是如何应对的呢?

制定适宜的目标

新投放的材料带给幼儿新的刺激,幼儿发挥想象力,把高跷变成了锄头、长枪、骏马、扫把等。这种“跑题”现象在幼儿游戏中很常见,尤其当幼儿感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太简单、毫无挑战性或太困难、难以达成时更容易发生。对此,教师要及时反思,改变策略。

1、让目标看得见。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视频等示范讲解了动作要领,但具体、细致的指导没有跟进,因此,幼儿不明确“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在初浅的尝试之后便改变了玩法。 其实,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场地设置“丛林”“碉堡”“小溪”等,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踩着高跷进入游戏情景。教师可以在途中设置几个休息点,这样幼儿累了可以停下来休息、调整,还能及时交流经验。

2、让目标达得到。

幼儿的个体差异很大,平衡能力弱、协调性差的幼儿若总是无法掌握动作要领,必然会丧失信心,失去动力。所以,教师可以制定适合不同水平幼儿的层次性目标。例如,设置不同的起点和终点,让能力弱的幼儿先完成短距离的挑战,再逐步挑战比较长的距离。还可以将高跷设计成不同难度,让幼儿挑选适合自己的一种进行尝试,不断挑战自我。这样,每一个幼儿都可以体验到克服困难、提升技能所带来的成就感。对于运动能力弱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搀一把”“扶一程”“夸几句”,让幼儿获得具体的`指导和及时的肯定,从而树立信心。

3、让目标可供幼儿自我检验。

在晨间活动中,幼儿的自由度比较大,教师不可能时时指导。所以,教师可制定一些供幼儿自我检验的操作性目标,也可引导大班幼儿在合作中共同提高。例如,两人一组,从起点出发到达某一点就可以交换材料;轮流踩高跷,一人走、一人扶,坚持走到约定地点就可以交换角色。这样,幼儿既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从而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互相激励、分享经验。

大班幼儿喜欢参与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具有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制定适宜的目标并进行具体的指导,幼儿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踩高跷的动作要领,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玩中学,学中乐

既然是晨间锻炼,而非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就要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器材、玩伴、玩法。教师与其制止幼儿,不如先允许幼儿自由玩,在“一物多玩”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学习“踩高跷”。

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实际表现适时调整目标。踩高跷对于大部分幼儿而言颇具挑战性,有的幼儿会乐此不疲地反复练习,直到学会为止,但也有部分幼儿会有畏难情绪,“知难而退”。此时,教师就要考虑是否适当降低要求、分解目标。

第一,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不同高度的或用不同方法制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高跷,以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材料。指导时,帮助幼儿分解动作、降低难度,给幼儿适宜的挑战。如,可以先尝试在高跷上站稳,再学走直线,最后学习绕过或跨过障碍。如此幼儿就能循序渐进地学习,轻松应对。随着幼儿运动水平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利用梯子、垫子、轮胎、纸箱等辅助材料设置障碍,逐渐增加难度。这样,幼儿就不会觉得乏味了。

第二,教师可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营造师幼共同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以指导和帮助。也可以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助,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第三,教师可通过创设情景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组织幼儿玩“跟着节奏踩高跷”的游戏。又如,创设“我是小小侦察兵”的游戏情景,设计“钻山洞”“跃雷区”“渡河”“爬坡”等环节,把枯燥单调的动作练习转化为有趣的游戏。也可以用故事或儿歌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如“小马、小马真爱玩,马蹄、马蹄抬一抬;小马、小马真有劲,马蹄、马蹄走一走;小马、小马真勇敢,马蹄、马蹄跨一跨”。

总之,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随时发现教育契机,帮助幼儿玩中学、学中乐。

“成功”的铺垫

案例中的教师想利用高跷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但结果并不如教师所愿。教师如何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达到锻炼目标呢?

1、自由探索和集体游戏相结合。

首先,幼儿可以独立或合作自由探索高跷,教师则密切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然后抓住机会,将一些幼儿自创的游戏进行提升,和他们商量制定游戏规则,并分组开展游戏。

在幼儿充分探索各种自创的玩法后,教师可以玩伴的身份示范踩高跷,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在高跷上站稳,激发幼儿的探索愿望。在此基础上,可结合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探索保持平衡的秘密,结合音乐活动欣赏民间艺人走高跷的表演,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走高跷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降低难度,逐步深入。

当孩子们将注意力转移到挑战踩高跷上来时,教师要注意逐步指导,分解难度。从案例中幼儿的反应来看,我认为教师提供的高跷难度偏高。教师可先引导幼儿利用小高跷或拉绳式高跷进行一些平衡性和协调性的练习,或者,鼓励幼儿先只用单边高跷,另一只脚则站立在与高跷支架差不多高的花台上,从而感受高跷的高度,克服恐惧心理,并学习手脚协调配合向前走。

运动技能的获得不可能仅靠看和听,必定要经过亲身实践,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动作,从旁指导和鼓励。当幼儿渐渐领悟走高跷的诀窍时,他们就会主动练习了。

积累经验水到渠成

教师提供多种运动材料,目的是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比如,投放高跷是想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但其实幼儿并不知晓教师的意图。幼儿如果在一个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材料的活动环境中,一定是依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经验来与材料发生互动的,因此,出现“高跷不再是高跷”的现象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每一种材料并不像教师所设定的那样只有单一的功能。幼儿用高跷“锄地种菜”,很自然地在锻炼手臂力量;幼儿拿高跷当马骑,可以发展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等等。同样,也不是只有通过走高跷才能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把高跷想象成枪、锄头,玩射击、种菜等游戏,这与幼儿的思维特点有关。幼儿头脑中会自发地对材料进行创造加工,并在各种想象的情境中开展游戏,从而积累各种经验,获得自信心和满足感。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材料的多种功能,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允许幼儿用各种方式感知和运用材料。

教师可在活动结束后让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玩法和体会,引导他们相互模仿、学习,并在后续的活动中自发地、投入地去尝试更多玩法。由此,力量、速度、平衡、灵活等多种身体素质都能得到自发的练习。针对案例中的情况,教师观察到有的幼儿一开始对走高跷很感兴趣,但尝试几次后便放弃了,这时,教师就要分析原因。

牛牛说:“好难啊,我学不会。”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动作发展水平跟不上,他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积累学走高跷所需要的运动经验。因此,教师宜顺应幼儿的意愿,不强求所有幼儿都在短时间里练习并学会走高跷,而是将止匕作为长远目标。在后续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幼儿通过走平衡木、跳绳等多种他们感兴趣的且力所能及的活动积累运动经验,相信总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三言两语

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幼儿体格发展,但它同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等也有重要的影响。当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高跷、跳绳、爬人字梯时,其情绪情感及态度方面,如自信心、成就感等显然得到了发展,但并不见得运动能力没有发展。如,幼儿用高跷当长枪,扮演解放军立正站岗、瞄准射击,这些动作可促进上肢力量、四肢协调性、身体稳定性及耐力、意志力的发展,只不过不是按高跷原本的玩法来进行而已。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改变急于求成的心态。

幼儿特别喜欢有场景、有情节的装扮游戏,看到身边的材料就会引发各种替代行为,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教师不必纠结于某种材料的投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协调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也不一定只能通过玩高跷。当一种新材料出现时,幼儿会自己探索和尝试,教师只要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幼儿就能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综合的发展。而且,我们不能忽视幼儿的情绪体验,只有快乐的运动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我以前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孩子们不认同我预设的玩法。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根源在于教师先人为主地认定高跷只能用来练习近平衡,而在幼儿眼里,高跷就是“马”,是“魔法扫把”,是“枪”……如果把活动目标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可能就会得到幼儿主动积极的回应了。

篇3:教育时评:谁让印刷模糊了高考公平

教育时评:谁让印刷模糊了高考公平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13日公布,因试题印刷不清,对于今年全国普通高考理综卷第23题中的3个得分点,除空白卷外,不管答案为何均给7分。同时该招生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试题模糊是由于印刷厂扫描设备陈旧老化、扫描效果差造成的。 他们对此向考生和家长表示诚恳的歉意,并以此为深刻教训,认真反思检查差距,提高工作质量。(详见今日本报A18版)

戕害高考公平

■陈莉(北京 教师)

对因试题印刷质量问题而一律按“答案正确”给分,对这样的“变通”,该喜该忧?谁喜谁忧?我想,我们有必要作深刻探讨。

在高考“一分压万人”的情况下,7分会影响多少考生排名,不难想象。这种不得已的“凡答便给满分”,看似让考生都受益,实际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公。

一是即使印刷清楚,这道题的3个得分点不见得所有学生都能答对。对学习好、有能力答对的学生,同得7分显然不公平。二是使“攻坚”的学生多耗、白耗时间,从而影响了其他题的作答。三是因“答题条件不完整”,可能使部分学生判断试题超难,索性一字未答,最终一分不得,同样难言公平。

也许有人会觉得,7分不值得大书特书,也不可能组织重考,所以接受了阅卷方“组织学科专家组成员和资深中学物理教师反复论证”后制订的这个评卷方案。而这种方案,在隐匿了“不公平”的同时,还把责任悄悄弱化,让人难服。

笔者想问,这样的“方案”,能兑现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从客观实际出发,对每一位考生负责,给考生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结果”的承诺吗?

全怪设备“老化”?

■狄书爱(河南 教师)

如此明显的“失误”竟然发生在严肃的.高考试卷上,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相关部门的解释是“印刷厂扫描设备陈旧老化、扫描效果差”。很大程度上,高考试卷是决定无数考生命运的至关重要的试卷,岂能让“设备陈旧老化、扫描效果差”的机器设备投入其中来应付?更重要的是,即使真的因为这一关而印刷完毕,但下面的环节还多着呢,难道就没有相关部门为此印刷质量把关?相关部门如此的办事态度,让人为被称为“严肃、公正、公平”的高考运作机制感到担心。

导致如此大的不公及考生命运转变的重大“失误”,相关部门仅仅是一个“普奖”7分,并未对相关一系列承担此责任事故的人员“问责”,还把原因归结到了机器设备的老化上,难道就不知道机器正是由人操作的、是由人控制的?机器的问题正是人的问题的表现?是人的工作态度问题和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如此重大“失误”,为何就不能依据法规严格追责,严严肃处理呢?在如此的“人有病,机器吃药”的处理心态下,是否还会导致下一次类似问题的出现?

注意“亡羊补牢”

■黄名金(广西 教师)

先是高考舞弊案闹得沸沸扬扬,接着是高考试题印刷模糊,一桩又一桩的高考“技术瑕疵”事件映入公众的眼帘,让高考凸显的弊端暴露无遗。因为印刷模糊,于是便有了“答了都算对”的大一统,让人费解的是,如此神圣的高考考卷也会出现不该犯的“技术瑕疵”。

如果我们容许试题印刷模糊的“技术瑕疵”,那么明年高考的把关势必掉以轻心。只有将高考定格为容不得半点差错、半点马虎,才能维系高考这台机器的正常运转。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借此机会,将高考的每一个细节,跟相关责任人进行捆绑,建立一套可行的问责制。高考要追求的是自始至终的公平与公正,而不是姗姗来迟的事后惩戒。此次试题印刷模糊,能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印刷机构吗?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试题印刷模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考生虽然不会因为印刷不清而影响得分,但是却因此造成了某种不公平待遇。不论是高考前的全员安检,还是高考中的电子眼设备,以及高考后的阅卷评分,这都表明神圣的高考不容许“技术瑕疵”。

篇4:教育时评:封堵高考移民怎么不给缓冲时间

教育时评:封堵高考移民怎么不给缓冲时间

中国青年报   -04-09   作者:晏扬

近来,许多往年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区,纷纷加大了清查、打击“高考移民”的力度,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就查出不符合报考条件的外地考生358名,而无奈地离开海南省的内地考生多达余名。

笔者注意到,一些省区不久前才出台了新的封堵“高考移民”的政策规定,清查、打击“高考移民”也是按照新的政策规定实行的。譬如在内蒙古自治区,那些本人和父母户口从外省迁入,但本人不在自治区上学和居住的.考生,根据往年的政策是可以在本区参加高考的,今年自治区出台的新政策却禁止他们报考普通高校;再譬如,一些来自内地的高考生,几年前就把户口迁到了海南,他们原本符合在海南参加高考的条件,但今年海南省出台的新政策却让他们的打算落了空。

笔者以为,“高考移民”现象不合理,各省区有理由、有必要拒绝“高考移民”。但如此突然加大清查打击力度,且纷纷出台新的封堵政策,也是可质疑的。眼下离高考只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各地普通高考的报名工作已基本就绪,这些“高考移民”返回家乡后能否赶得上今年的高考报名,还是个未知数。“高考移民”政策说变就变,让这些外地考生和家长措手不及,一下子陷入了窘境。他们完全有理由质问,为何不提早(比如去年秋天)出台新政策,提早进行宣传和清查,给他们更为宽裕的缓冲时间?“高考移民”政策突然变化给他们造成的权益损害,应该由谁来负责?

实际上,“高考移民”现象由来已久,各省区的有关部门不可能不清楚,却始终没有限制,而是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听之任之。有相当一部分“高考移民”,之前是按照正常渠道办理迁户手续的,在此过程中他们也许钻了政策的空子,但是政策疏漏的责任显然不应该完全由学生及其家长来承担。并且,“高考移民”们当初的“移民”请求,也得到了接收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默许甚至欢迎,因为接收外地较好生源可以提升当地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可以收取借读费以增加收入,还可以出售积压的房产。也就是说,“高考移民”的大量涌入,当地政府和学校也有相当的责任。现在“高考移民”政策说变就变,难免给人“翻脸不认人”之感,也难免让人感到新政策的出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高考移民”们为了迁入户口、买房定居、插班借读、打通各种关节(包括支付中介费用),已经花费了大量钱财,有的学生家长不惜辞去原来的工作,变卖原籍房产陪伴子女一起踏上“移民”之路。现在“高考移民”的钱花了,房子买了,户口迁了,却不让他们报名参加考试,这显然不合情理。他们同样有理由质问,政策变化给他们造成的损失应该由谁来“埋单”?

笔者认为,各地清查、封堵“高考移民”不应该只考虑本省区考生的利益,还要站在“高考移民”的角度,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各地“高考移民”政策说变就变,很难说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也必然让人对封堵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

篇5:教育时评:莫让高考体育加重应试“砝码”

教育时评:莫让高考体育加重应试“砝码”

日前,山东省提出,从明年开始,山东省高考将率先增加对高考生身体素质的考查,考查办法将借鉴现行的中考体育模式。高考增加体育成绩,山东省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者”,社会对此反响不一。

教育专家表示,此举对于中学生增加体育锻炼将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如何执行将成为考查的最大障碍,如考查标准拿捏不当,可能会让学生背上更沉重的应试“砝码”。另外,也应当高度警惕慎防出现舞弊,以确保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真正把好事办好,让考生、家长和社会满意。

此次山东省把考生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通过分数量化,并引入高考成绩,初衷是借助高考“指挥棒”进一步引导学生“动”起来,抓紧时间锻炼,进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发现,自2004年高中新课改实验以来,山东省高中各年级的体育课是每周两个课时。2007年,教育部启动“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后,山东省各校结合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参与锻炼。今年,山东省着手制定的《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条例》,将进一步健全素质教育法规体系。

高考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能够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制度的综合改革,逐步把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情况引入高考成绩中,在实践中摸索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这个决策应该受到支持和欢迎。

但是,在文化课考试总量不减的情况下,将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增加对考生身体素质的考查后,会不会进一步加重考生的.负担呢?这也应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面对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拼的不仅是智力,更考验考生的体力和精力。相关部门在制定体质考查政策时,要避免增加考前应试突击的压力,不仅应贴近学生实际,制定体质考查执行标准,更要确保考查过程客观公开、公正、公平,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保障,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好体现。(孙军)

中国大学网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技巧

时评类文章范文

高中时评最新范文

时评材料及范文

时评范文

时评作文

冲刺高考作文训练(高三作文指导)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时评写作教学反思

优秀时评作文800字范文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教育时评:当高考不再是“华山路”(整理5篇)】相关文章:

时评怎么写2023-09-20

高三模考时评作文2023-07-04

高考作文指导:哪种文风能得高分2022-05-13

教你如何确立高考作文的中心2023-01-18

高二800字文作文2022-07-22

我看高考优秀范文2023-11-14

高考语文时评作文素材2022-11-30

万圣节时评范文2022-04-30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培根经典语录2022-08-15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财经类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