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共6篇)由网友“迪士尼在逃猫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复习旧课,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再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如果经常采用此种方法会显得单调平常不能吸引学生,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以用歌曲开头,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则寓言开头,也可以用一个故事开头等等。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之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篇2: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巧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张 丽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那么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
一、激疑引趣
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例如: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引入一个故事:小林和小明做“贷款”游戏,他们签订一份合同。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在整整一个月(30天)中,小明第一天贷给小林1万元,第二天贷给小林2万元……,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贷给小林1万元。而小林按这样的方式还贷:小林第1天只需还一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第3天还4分钱……以后每天还的钱数是前一天的两倍。合同开始生效了,第1天小林支出1分,收入1万元;第2天他支出2分,收入2万元;第3天他支出4分,收入3万元……到第10天,他共得到55万元,付出的总数只有10元2角3分。到了第20天小林共得到210万元,而小明才得到1048575分,共1万元多一点。小林想:要是合同订两个月、三个月该多好!果真是这样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制造悬念
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其他知识、手段来解决“存疑”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续。也就是在教师揭示一个矛盾的同时再制造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设置悬念是利用一些违背学生已有观念的事例或互相矛盾的推理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sin(x+y)=?时,可让学生判断sin30+sin60=sin90是否成立,以便避免sin(x+y)=sinx+siny的错误猜想,通过这一反例,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唤起了他们要探索sin(x+y)究竟等于什么的求知欲。
三、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愿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时,国庆长假“我”外出购物,甲商厦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厦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一个好的数学情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节课的成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灵活的使用教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更爱数学,更愿意学数学,更懂得学数学。
篇3: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篇4:如何引发学习兴趣
(1)兴趣暗示法
对那些不喜欢的科目,可以采用兴趣暗示法。
比如对数学,在学习之前,首先进行热身运动,摩拳擦掌,面带笑容,看着数学,大声说:“数学,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啦!”“可爱的数学,我要对你产生兴趣了。”“教学,我会满怀兴趣地学好你!”
每次学习数学之前都大声暗示自己,坚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这些语言就会深入潜意识,一但进入潜意识,你对数学的兴趣就真正建立起来了。
很多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同学,一拿起书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厌烦、恐惧,从而关闭了自己的灵性之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无效。
当作摩拳擦掌、面带微笑进行自我暗示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厌烦、恐惧的情绪都被冲散,心灵之门渐渐打开,要学的知识就容易吸收进来了。
作为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在我们不可以改变课程的情况下,那么只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痛苦也是学,快乐也是学,我们为何不去选择快乐地学呢?
在学语文时,暗示自己:“学好语文很快乐,我对语又充满兴趣。”
在学数学时,暗示自己:“学好数学很快乐,我对数学充满兴趣。”
此法可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当你快乐地学习的时候,你已与兴趣结缘了。
(2)增强自信法
人往往因为自信而成功,也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失败。19世纪的思想家爱默生说;“相信自己‘能’,便攻无不克。”拿破仑甚至讲:’‘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正是没有这个词使他南征北战,横扫欧洲大陆。
事实上有许多学生正是缺乏学好某门课的信心,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兴趣,所以要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可以从增强自信心入手,具体有如下几个步骤;
①想象自己曾获得成功的事情,努力回味那种成就感,以获得对学习的兴趣。
②令人愉快的事物总能激发兴趣。所以尽量想愉快的事情,如“我今天将再学会10个单词”,“今天又学会了方程式的解法”,让自己知道今天超越昨天 复习方法,树立起“每天多做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的信念。
(3)弄假成真法
戴尔?卡耐基有句名言;“假如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那么这种态度会使兴趣变成真的.并且消除疲劳。”这种经验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学习的兴起培养上;如果你对某一门课或对学习不感兴趣,你就可以训练自己假装对它感兴趣,并坚持下去,必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首先,训练自己面带微笑。当面对着自己不喜欢的课程时,不要愁眉苦脸.要让自己面带微笑,并要从心底里愉悦起来,保持一种快乐感。
然后,用肯定、简短的语句宣布;’我很喜欢你!”“我对你很感兴趣!”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解除心中的排斥感.真的发生兴趣了.这种方法并不是说“心想事成”,不是讲我“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它要求你在心里产生学习兴趣之后,立即着手,深入研究下去,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深入学习的动力。
(4)兴趣迁移法
面对不喜欢的科目时,也可以运用这种兴趣迁移法,利用自己对其他科目的兴趣来带动不感兴趣的那些科目,训练时进循下列做法;
①问自己愿不愿意把这门课学好,用肯定的语言来回答自己,比如“我一定能将数学学好”,“这些单词我很快就会背了”。这样反复默念,形成一种潜意识。
②进行身心放松训练。尽量坐舒适.慢慢做三次深呼吸,将心情放松,不要感受到压力。
③想象自己上所喜欢的课时的情景,让心情快乐起来。
④想象自己上不喜欢的课时的情景,然后就上喜欢的课时的愉快心态迁移到不喜欢的课程上,让自己面对不喜欢的科目时也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
⑤立即开始学习。
谈审题的技巧
考试是考查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为了全面真实的展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认真审题,怎样才能做到审题认真呢?这就要求同学们养成“眼看时要专注”、“嘴读时要认真”、“手画时要勤动”、“脑思时要敏捷”的良好习惯。
一、眼看时要专注
一道题目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首先是要全面、细心的看题目,特别专注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语、句、数据、图表等条件,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要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物理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在题目中的物理条件。有的同学审题时容易错看、漏看或者看不全题中的条件,这是正确解题之大忌,也是解题时经常出现的“不知所云”、“无从下手”、“乱套公式”、“解答错误”的原因。同学们在“眼看”过程中要专注,边看边思索,边看边联想,弄清题目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正确建立起物理模型,找准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看的认真扎实,直到心中有数为止。
二、嘴读时要认真
在专注看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跟着默读。这是强化审题,更全面接受题中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解决同学们错看、漏看等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成绩优秀的同学拿到一道题目时,总是一边看,一边小声读题或默读,逐字逐句反复研究,显得非常认真仔细。不光是解题的速度快,而且解答的正确率也非常高。这就要求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更加认真的默读题目,从“嘴读”中寻找更多的灵感,通过“嘴读”的方法挖掘不易发现的解题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三、手画时要勤动
“手画”也是一种审题方法,就是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来反映物理变化的过程,从中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之处,这是解题时很重要的一环,也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一个题目,在“眼看、嘴读”的基础上,根据题中已知物理量的数量关系、充分想象、分析和判断,运用“手画”的方法画出合理的草图,以展示其完整的物理过程图景,使物理现象和过程更为直观明了,它将对解题带来极大的方便。同学们要克服懒惰的思想,在解题时养成“手画”的良好习惯。
四、脑思时要敏捷
通过“眼看”、“嘴读”、“手画”,在我们的大脑中将储存一些解题信息,同学们应该用自己的大脑全面、准确、快捷地去思考,分析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实,每个人在解题时都会遇到关卡,此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切忌遇到困难就自乱阵脚,否则就会越做越紧张,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于难度不大的基础题目,我们可以顺利地解决,但这时不能掉以轻心,洋洋自得,因为这些题目看似简单,却有可能暗藏着小小的陷阱,一不留意就会掉下去。遇到自己认为较难的题,或者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题型而一时无从下手时,千万不要认定自己做不出来,或者心灰意冷,或者直接放弃,这时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比如先闭上眼睛,深呼吸几下,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稳定,心情会自然平静下来,然后再集中全部精力攻克这道难题。遇到难题,最好先从简单的方面入手,将可以想到的步骤一步步清楚地写出来,有时会灵机一动,茅塞顿开,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况,退一步来说,即使得不到最终答案,也会获得某些步骤的分数。
总之,同学们要知道审题是重要的,不管是平时做习题还是考试,都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且积累审题的经验,锻炼能力,这对同学们是大有好处的。
读书时间的安排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在现在社会里,时间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宝贵。会不会管理时间,是判别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怎样科学管理时间呢?
一、节省时间。“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为时间的节约。”,从时间中节约时间,主要方法是:
1.安排时间先问三个能不能
(1)能不能取消它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节制一下过于广泛的兴趣、过于广泛的交友是十分必要的。对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不必见的'人,应该决然取消。对做
不做无妨的两可间的事情,为了节省时间,亦可不予安排。
(2)能不能合并起来做
把能合并起来办的事、见的人,尽可能合并起来办,做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比如用洗衣机洗衣时,洗莱、做饭;排队买菜时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时打毛衣;散步时交谈;旅游
时观察等等。
(3)能不能代替它
用费时少的办法代替费时多的办法。一个人能办的事,不要派两个人、三个人去做;了解一部名著的内容和情节,可以看一部电影或一本连环画,而用不着去看原著;利用电视、
广播、报刊、电话等传播工具了解信息等。
2.利用时间先抓三个快不快
(1)节奏快不快
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动作快不快
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孙子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买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
,查地址一个钟头,写信一个钟头,上街投邮又是一个钟头。一个动作迅速的人5 分钟可以办完。
(3)进展快不快
我们讲新的时代观念、时间观念和节奏观念,都是为了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一个小时办完了需要两个小时办的事,其进展速度就提高了一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办成更多的事情是
很有意义的。
二。挤时间。鲁迅先生把时间比作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在快的生活节奏中,在繁忙的工作中,怎样才能挤出时间来呢?
1.化零为整凑时间
要想成为时间的富有者,首先要学会化零为整,善于把时间的“边角余料”和“零碎布头”拼凑起来,充分利用,这就要做到:
(1)切莫小看几分钟
一个叫雷曼的学者说:“每天不浪费或不虚度或不空抛剩余的那一点点时间,即便只有五六分钟,如得正用,也一样可以有很大的成就。游手好闲惯了,就是有聪明才智,也不会
有所作为。”******同志的很多著名诗篇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常常利用理发的时间考虑创作,每当理发师把围裙一解,他就立即要来纸和笔,把理发时考虑
好的乐谱记下来。
一个人的时间无论怎么紧,在等车、理发、做饭、哄孩子中挤出三五分钟时间还是可能的。
(2)空余时间不能丢
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经常利用饭前饭后的时间来练笔,我们每天饭前饭后空余时间也都可以利用。长期坚持下去,就能得到不少时间。
(3)早晚时辰要利用
我国东汉学者董遇,治学善于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利用这三种空余时间读了好多书,我们如果能多利用点早晚时间学习是最好不过的事情。
2、设法简化生活,腾出空余时间一个有志于求知上进的人,一般不沉醉于繁琐的生活,也不热衷于迎来送往。作家端木蕻良,曾有贴诗谢客的佳话,为的是杜绝来客的无谓干扰。
居里夫人为了腾出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她尽量缩短搞卫生的时间。这些名人之所以采取这些办法,不是不要友情,而是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无畏消耗,这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其精
神是值得效法的。
3.善于利用假日,巧妙安排时间按照国家规定,每个职工每年有节假日110 天,加上休假,一年共有130天左右。巧妙利用这整段时间,也就是利用了人生的七分之一。数学家科尔
解开“267-1”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数学难题后,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科尔的回答是:“三年内的全部星期天。”瞧,这三年的星期天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三步成为学习高手
首先,我们归纳一下前面总结的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我们总结这三步的过程,都是用理科的题目来举例,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用文科的学习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的效果。
学文科的道理其实和理科一样。我自己在高中就是学文科的,这三步在文科中同样管用。比如说政治里面的哲学原理,很多人觉得枯燥无味,记忆起来也很痛苦,如果把中学的所有政治知识加起来,简直就是天量的记忆负担,简直无法克服。还有历史地理,似乎都是一些纯粹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以至于有人说:理科主要靠理解,文科基本靠背,说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好像都成了只会死背书的呆子。实际并不是这样。我到各地讲课的时候,常常给同学们举例说:
“高中哲学其实东西很少,讲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你真把这一句话搞清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了!”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第一层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分为两部分: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层次: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从三个方面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然后,我们再来梳理“物质是运动的”这个二级关键词下面的层次和知识点。
……
如此反复,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地做到闭着眼睛就把整个辩证唯物论完整地复述一遍,要知道,这可是厚厚的一大本书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个一个硬生生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我们还需要第三步:用第一章讲的正确的思维模式来解题。
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已经结束,进入了的高考考场:
20的全国高考,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以前是七月高考,年起改在6月了),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窗外知了叫得正欢,考场里却一片死寂。讲台上坐着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严防任何人作弊。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做题,你自己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看见试卷上赫然印着这样一道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你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哇,哲学启示!哇,12分!赶紧把自己所记得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答完之后还自我安慰:我写了这么多字,12个要点,一点给我一分不就行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好,惟一的问题是阅卷老师并不支持他的这种观点。老师看见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开始皱眉头,心想: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学习文科仅仅靠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那么这道题也就是这个结果。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来看问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三个“围湖造田、退耕还湖、转变”。
从“围湖造田”我们会想到什么?破坏自然环境。退耕还湖呢?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外还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出,保护环境的结果是人类也从中收益(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前面两个关键词都联想出了“环境”。环境如果用哲学的概念来归类,就是“客观世界”。人们保护还是破坏环境,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们的哲学体系图里面“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人类可以改造世界,如果符合规律,就从中受益,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从“转变”我们可以想到什么?既然要求是哲学启示,我们当然应该从哲学内容里面去想。哪些跟变化有关系呢?仍然从体系图里面搜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把搜索到的关键词和前面想到的内容对比,不难想出这道题目应该围绕“规律”来回答。
具体的思路图如下:
通过对上面思路的整理,我们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由于这是12分的大题,不能光干巴巴地答上两点原理,还需要根据原理对材料做一阐述:
(1)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规律是客观的,人该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的行为可以从自然界获益,违背规律的所为必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3)在洞庭湖区,以前人们不认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违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规律惩罚;现在开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结:
1.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学好;第二是在做题的时候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
2.学习的时候,单一的知识点其实不难学,但当知识点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犯晕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进行系统学习;
3.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考了很多知识点;第二知识点之间跨度大。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和解题思路图(具体做法参见后面的章节),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4.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4条学习规律
第一遍就学对在大脑中种植真理(应用规律)
有的同学不知道先入为主的占有规律,不知道第一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之大,对第一遍学习抱以无所谓的态度,这就给错误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可乘之机。
大凡这样学习的,都寄希望于课后,寄希望于错了再改,这是学习的一个误区。因为,错了再改比刚开始就学对要难出几倍乃至几十倍。一些年长的人把学习的“学”字读成“xiáo”,终生难以纠正,就是因为错误的印象已先入为主。 做到第一遍就学对,应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1.课前充分预习。
2.课上集中精力。
象新学一样进行阶段性复习在大脑中铲除错误(应用规律)
无论怎样注意,都难免在第一遍学习时发生错误 学习效率。阶段性复习时,切不可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而应该象第一遍学习那样审视一切知识。
阶段性复习,不是对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纠正错误,加深认识基础上的提高。
这种提高很困难,好比是考试时交卷前的检查,本来错的却难以检查出来。为什么?因为尽管错了,人们却习惯于沿着第一遍的错误思路走下去。
看来,阶段性复习时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什么都不懂,象第一遍学习那样对旧知识进行再认识,这样就避免了一错再错,实现了提高的目的。
阶段性复习的好坏是可以自我感知的。如果你充满了陈旧感,证明你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如果你体验到了新鲜感,发现了错误,纠正了错误,加深了理解,拓宽了广度,就证明你的复习是成功的。
先易后难逐步启动(认识规律)
大脑需要启动,如同我们的身体。
体育课上,在正式训练前,老师让我们先做几分钟的准备动作。准备动作不是核心内容,却是必要内容。没有准备动作,就不适应高强度训练。
准备动作易,高强训练难。先易后难为的是启动。启动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过程。
大脑的活动也是这样。每天从易处开始,通过成功后的兴奋,给大脑以激励,会使它启动起来;反之,从难处开始,大脑则可能陷入抑制。
每天从易处入手(应用规律)
掌握了先易后难的启动规律,就应学会编制每天的计划,即每天从易处入手。要记住先易后难胜过先难后易。有人可能会想,早晨时光好,大脑高度清醒,做容易的事岂不浪费了时间?
对此,我们要告诉你这样两点:
1.早晨大脑清醒,但不等于“功率”高,马力足。
2.容易的事≠次要的事。
记单词,读课文,回忆昨天的课程……诸如此类的事情,尽管很容易,却不能不做,不做便形成不良影响,怎能认为做这些无足轻重呢?
学习技巧总结
设置目标需要做到:
1、目标有一定难度,但又要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
2、目标要具体明确(比如你做网页的话,做出三个网页并相互链接就比你仅仅只是试者做好些);
3、必须全力以赴,努力达成目标。如果你将自己的目标告诉一两个亲近的朋友,会有助于你坚守诺言;
4、短期或中期目标比长期目标可能更有效(注意是可能,不过这代表了90%的可能,嘿嘿)。比如,下一星期做出一个简单的FLASH,比你用一年学会网页三剑客更好;
5、要有定期反馈,或者说,需要了解自己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了多少;
6、应该对目标达成给予奖励,用它作为将来设定更高目标的基础;
7、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任何失败的原因都要抱现实的太度。人们有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好),而不是内部因素的倾向(如没有努力工作)。只有诚实的对待自己,将来成功的机会才能显著提高。
二、有效阅读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SQ3R法,他是由莫里斯(Mo rris,1979)所提出的。SQ3R代表调查、提问、阅读、背诵、复查,其基本思想是有效阅读包括五个连续的阶段。
1、调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目标是对要读材料(如书的某一章)建立起一个框架或纲要。在实际运用时,要尽快的浏览整个材料,注意主要的论题以及论述的顺序。如果所果所读材料的每章结尾有小结,那么,理解材料的基本结构就变得更加容易。
2、提问阶段:这个阶段(以及下两个阶段)常用于对篇幅较大的材料的处理。一本书的大多数章节趣有2万字左右。它远远超过了可控的块。一章之内每节差不多二至四千字,形成了可控的量。在提问阶段,读者应根据每节的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有助于确保阅读是有目的的。
3、阅读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运用书中材料回答前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另外,在阅读阶段,阅读者将课文中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4、背诵阶段:这一阶段阅读者试着回忆阅读过的主要观点或基本信息。如果发现在回忆时漏掉了一些重要方面,或记错了,那么就要重新阅读有关材料。
5、复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试着回忆前四个队段加式过的材料。复习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让你栓查是否记住了课文的要点,另一个功能是有助于将不同部分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使之变成有意义的整体。
SQ3R法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主要意图就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最无效的阅读是被动的阅读。SQ3R法并不仅仅是让读者主动地参与阅读,更具体的说,是让读者去理解阅读。
最佳期学习法
人的一生中,存在学习的关键期,。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个时期努力学习,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有人统计1960年前的1234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的1911项重大科学创造发明的年龄,表明科学家成名的最佳时区是25~45岁。其中化学家是26~30岁,数学家是30~34岁,外科医生是30~39岁,天文学家和生理学家是35~39岁。世界上和重大发明的60%,是在40岁前做出的。
最佳期是人们获得一定知识技能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关键时期这种技能不能获得,以后要掌握它被认为是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
例如,有研究提出,1~3岁是儿童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这时期能够学会任何语言的任何发音。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年龄。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学习钢琴最好在5岁左右;学习提琴,最好从3岁开始;学习游泳,应该从11岁开始;而学习外语则要在10岁以前。
利用这一原理,根据特定内容,在关键期抓紧进行学习的方法就是最佳学习法。
当然,人的行为学习与动物完全信赖本能的学习不同,即使错过了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性学习仍能获得。但这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所以关键期学习是很重要的。
有研究证明,不仅人的一生有存在学习最佳期,而且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能力等)也存在最佳时区。如果在最佳时区学习新知识,攻克重点、难点,或从事知识的整理、比较、联系等信息加工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确定和把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确定自己最佳学习时区的简单方法是自我检验和在实践中摸索。例如:
将一天中学习的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划分成区,再先一段适当的学习内容(如外语单词、汉字、数学公式等)在某一时区内背诵,记录背出这些内容所花的时间。第二步是过24小时后复查(在这24小时中,不要去想这些内容),看看还能回忆出自己记忆了多少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将每一个划分区测定的成绩对比一下,比较其成绩的优劣。记忆比值最大的时区即为最佳时区,在这个最佳时区进行学习效果最佳。
篇5:引发兴趣走进数学论文
引发兴趣走进数学论文
学生刚进入初中后,他们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过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了,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现行的教材内容安排新颖、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全面把握好数学的起始阶段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认真的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课堂求新、求活以保持数学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之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呢?表示的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人、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的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的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上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亮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震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认真听讲、行为要规范,做个好学生,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的研究和探讨,真正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篇6: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贵州省罗甸县民族中学 欧正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中生物教学引发兴趣的几种方法:故事教学、设悬念、幽默教学、创情趣、游戏互动。
【关键词】高中生物;引发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3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41-01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包括生物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怎样才能把生物课上得生动有趣,以引发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极大热情,这是广大生物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课题,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一定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故事教学引领学习兴趣
生物知识大多数比较枯燥,但是只要老师用心去挖掘,完全可以使生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知道您发现了吗?高中生物教材提到了30多位科学家,可以说每个生物科学的新发现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生物课堂上适度地导入或穿插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您的课堂生动有趣,还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如讲光合作用之谜时可引入萨克斯、鲁宾、卡门等科学家的故事,讲遗传规律可以引入“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故事,讲DNA的结构可以先导人沃森和克里克的故事,讲斯帕兰札尼用小金属笼里的肉块在鹰胃内进行实验,推断出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进而引出酶的知识。讲“色盲”时向学生介绍道尔顿发现色盲的经过,这些小故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让学生懂得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开拓进取。
二、设悬念以激发兴趣
所谓悬念:就是让读者在读某个有设悬念方法的文章时越看越想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牵挂,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会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感和欲望。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景,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比如:在高中教材的《精子的形成过程》学习完后,在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一开始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在雄性动物体内的精子数量是十分庞大的,但是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卵细胞却为什么很少呢?精子的体积为什么比卵细胞小得多?而植物的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与动物的生殖器官有差异吗?……等等一系列悬念,带着这些悬念学生一下就能产生出激烈的想探索这些问题的欲望。
三、幽默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高中生物教材的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通过形象化处理,就会使死板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教学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我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笑声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又如,在讲“渗透吸水的原理”时,烧杯里的水通过半透膜渗透到倒扣的漏斗内,使漏斗内的液面不断上升,我惊叹道:“以前我们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的水居然可以往高处流”。学生在惊讶之余会马上思考其中的缘由,从而增加了对该知识的印象。总之课堂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既可以借助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借助眼神、手势、动作来表现。恰当地使用幽默艺术,可以让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想任何一位学生都会喜欢这样的课堂,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创情趣以荡兴趣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情,即情感,深厚浓郁的请感:趣,就是趣味、乐趣。绕有风趣:妙趣横生。(教学论文 )教学的情趣,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如果把课堂气氛努力地制造成情感充沛、趣味盎然,那么学生就会情绪激昂,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自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内心总会是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产生很大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1、从教材的潜在内容上去寻找教学的情趣。我们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的精妙之处,去吸引、调动、激发学生的情趣。例如:我们在讲解“无性生殖”时,可以联系利用克隆技术繁殖出的绵羊“多莉”。
2、我们可以从教师的内在因素去找寻教学的情趣。上课时,教师一定要事先进行内心情绪调整,。到课堂教室内心要充满激情,用深刻而含蓄的情感、生动风趣的姿态、抑扬顿挫的语调、漂亮的板书设计及绘画技巧,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炉。
3、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内心充满愉悦、轻松,使其体念到求知的愉快,酣畅,继而就会体念到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欢乐、满足、成就感,从而保持一种高昂的学习情绪,这当中,首要的就是要把学生心理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欲望。
五、用游戏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阶段。知识深度增加了,知识面拓宽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知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一难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我利用人类10对单基因控制的性状:有耳垂和无耳垂:卷舌和不能卷舌:发际有美人尖和无美人尖:拇指可向背面弯曲和不能向背面弯曲:食指比无名指长与比无名指短:左右手嵌合时右手拇指在上与左手拇指在上:双眼皮与单眼皮:有酒窝与无酒窝:正常足与扁平足:色觉正常与色盲:白化病与皮肤正常等进行游戏实验。在课堂上采用不同性状的组合方式,请具有相应性状的学生站立,否则坐下。如有耳垂者站立,无耳垂者坐下;其中能卷舌者继续站立。不能卷舌者坐下;再其中有美人尖者仍然站立,无美人尖者坐下。依此类推。
最后,在45人的班级中,往往实验到第七、八对相对性状时,站立的只剩下1人,说明这位学生在全班中的唯一性。而采用另一种不同的性状组合,最后剩下的又是另外一个人,也说明他在全班学生中的唯一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人类的一些单基因性状,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整个实验中。气氛异常热烈。然后,我适时地和他们一起计算这10对单基因性状的自由组合方式有多少种?得出210=1024种(假设不连锁)。学生恍然大悟:为什么采用不同性状组合后剩下的总是不同的人。从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理解了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为知识的灵活应用奠定了基础。
★ 课堂教学艺术
【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共6篇)】相关文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022-08-20
小学语文教学总结材料2023-04-10
浅谈汉语教学中激趣(网友来稿)2023-01-21
美术课新课导入开场白2024-05-12
高中体育课堂中的激趣教学论文2022-07-17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23-08-08
深化实习改革,培养创新精神2023-03-06
体育活动的组织2022-11-05
四年级语文《观潮》说课稿2022-07-29
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和体会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