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精选13篇)由网友“猫猫西瓜君”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欢迎阅读!
篇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图): 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例如《北京》一课中的方位描写较复杂。同学们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草坪、花坛、名胜古迹、公园的方位,在朗读课文中仅能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画面,画面布局清楚,层次井然,空间立体感强,便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有关段落,这样音形结合地再现美丽的首都北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教《两只小狮子》这篇看图学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只小狮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这样设疑:狮子在荒郊野岭是靠什么生存?懒小狮子不练功的理由是什么?狮子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引导学生看图、朗读、讨论、对照、比较、结合实际,使同学认识到“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3、巧设习题,强化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幻灯,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教《看月食》一文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反映自然现象的讲读文章,学生不易理解。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填空习题:“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像(小船)→( )→(眉毛)→( )→(锣)”,让学生认识到月亮的形状变了,“太阳转到了( )的中间,( )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 )上,就叫月食。”使学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我还根据学生好奇、好参与的心理,填空题一做完,马上又出了一道现场演示题:用自己准备好的台灯、乒乓球,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手来演示月食时三个天体所处的位置。同学们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学好语文的目的。篇2: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图): 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1] [2]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
1、巧设悬念,课前设疑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他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带你去哪里呢?”说完板书课题《日月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杰人灵,风景如画。日月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2、借助电教,直观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电教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处于轻松的状态,让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倘徉在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漫游,或曲径探幽,得陶醉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上一条到处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如教古诗《鹅》,我先让学生边听配乐小故事,边观赏色彩鲜明的投影片(白鹅戏水图),激发学生兴奋愉快的学习情绪,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享受作者所描写的自然界的美。其次,再采用“以图引学新字新词”法,指导学生理解“项”、“歌”、“红掌”、“清波”等词义,尤其利用板画(图):
寥寥几笔,不仅形象地展现了诗的主人公“鹅”的生动形象,而且连带图解了诗句,使学生在图画的刺激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验演示,动中激趣
课前一个小实验或演示,能撩拨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回声》,一上课我就带同学来到学校礼堂,先让学生对着空旷的礼堂大叫,只听一阵阵回声传来,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就生产一种急于了解原因的迫切状态,这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前提,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类课文的写作是以地点变换或空间方位为线索的。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概念及其判断能力还比较弱,离开具体参照物,仅凭想象,头脑中很难正确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积极思维,首先要创设思维情境,教师应紧扣教材重点,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手段,结合富于表情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兴趣。例如《北京》一课中的方位描写较复杂。同学们对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草坪、花坛、名胜古迹、公园的方位,在朗读课文中仅能获得一个模糊的印象,在教学中,我运用幻灯片展示了一幅画面,画面布局清楚,层次井然,空间立体感强,便于学生理解了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有关段落,这样音形结合地再现美丽的首都北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在问题设计上要抓住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教《两只小狮子》这篇看图学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只小狮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这样设疑:狮子在荒郊野岭是靠什么生存?懒小狮子不练功的理由是什么?狮子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引导学生看图、朗读、讨论、对照、比较、结合实际,使同学认识到“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3、巧设习题,强化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课一直以讲读为主,学生在一节课要么洗耳恭听,要么口诵心惟,较少动手练习,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自己设计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习题,通过幻灯,当堂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教《看月食》一文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反映自然现象的讲读文章,学生不易理解。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填空习题:“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像(小船)→( )→(眉毛)→( )→(锣)”,让学生认识到月亮的形状变了,“太阳转到了( )的中间,( )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 )上,就叫月食。”使学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我还根据学生好奇、好参与的心理,填空题一做完,马上又出了一道现场演示题:用自己准备好的台灯、乒乓球,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手来演示月食时三个天体所处的位置。同学们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学生信赖、喜欢老师,彼此关系亲密而和谐。这样,老师的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应用和蔼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诱导这位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学好语文的目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
篇4:语文教学中创新激趣四例(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中创新激趣四例(网友来稿)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丁春兰 邮编 528454
一读出趣
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朗读教学,因为谁都明白,朗读有助于文章的理解,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朗读有利于交谈、发言、复述、演讲、辩论、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因而人们就相继研究出了析读、品读、研读、评读、说读、写读、听读、背读、复读、演读、赛读、比读等等朗读方法来。课文当然要读,但要读出趣味来,同学们才想读。如何读出趣味来呢?这就要讲方法。有了方法,还要会运用。运用好了,才能发挥作用。如何运用朗读方法呢?不能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或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应该根据材料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方法,要有所创新,并富于变化。如《安塞腰鼓》宜表演读;全班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分女领、男领,女齐、男齐、男女齐读,这样既读得清晰,也读得气势磅礴,读得有味,也读得有趣。《我的叔叔于勒》宜截取小说的高潮部分,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揣摩小说中人物的语气来读,学生模仿着菲利普和艾丽丝的口气,绘声绘色,自然就趣味盎然了。不管是《安塞腰鼓》,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些本身就包含着无限趣味的材料要读出趣味来,当然好办些。如果是平实的说明文,如何读出趣味来呢?本人是这样做的:以《苏州园林》为例,把课文分成八个部分,分八个小组准备;宣布规则,不能加一字,不能减一字,不能错一字,没有改正的机会,谁读错就自动坐下,由本组后面的同学再接下去读,哪一组读的'人最少,哪一组就获胜;每小组从谁开始读起,由老师或者课代表随意决定。这种方法实践证明,确有化枯燥为活跃之效用。
二 说出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说的要求:“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说话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说有兴趣了,自然就想说,想说就会多说,多说就得到多的练习。练习越多,自然就会说得越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说出趣来呢?尤其是将一些看似没有什么趣味的材料说出趣味来呢?本人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颇有所得。在设计这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复述赵州桥和卢沟桥特点的环节,如果让学生看了课文后就这样一般的复述,那肯定是兴味寡然。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先给学生讲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富商要建一个风景区,风景区建完一半了,他请专家给他提意见,专家们看了他的设计及建好的一半风景,发现了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没有桥梁。专家们建议他在赵州桥和卢沟桥两种形式上选一种,现在就请你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口吻,向富商夸耀各自的优点,看谁会被选中。然后让学生同桌练习几分钟,要他们一个扮演哥哥赵州桥,一个扮演弟弟卢沟桥,要求他们既要体现竞争的特点,又要团结合作,体现骨肉之情。最后两个人一起复述,再选几个学生做富商,进行评判。这样学生兴趣盎然,课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 写出趣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怕读,怕说,更怕写。我们教学要讲读出趣,说出趣,就更要讲写出趣了。写出趣的方法很多,本人略举一例,以便抛砖引玉。为了训练初一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结合哑剧充满趣味的特点,我将一个成语动画故事《梁上君子》,藏题去音,让学生观看两遍,然后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写一篇300字的短文。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接下来便是学生登台朗读自己的作文,最后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最佳习作5篇。
整个课堂紧张而又充满趣味,观看无声的成语动画故事,无异于看一场哑剧表演,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引得学生呵呵大笑。五分钟的趣味观察很快就过去了;20分钟的写作看似无声,可每个学生都在紧张的调兵遣将,笔尖在纸上莎莎作响。学生登台朗读习作的情景可算是此节课的高潮了。有的学生博闻强记,竟将这个成语故事几乎是一字不漏地写了下来。虽没有多少创造性,但同学们不得不惊叹这几位同学知识的广博,记忆的超群。有的学生想象丰富,把“梁上君子”想象成一个落难的书生,因而构思了一个可悲可叹的故事。
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梁上君子”想象成一位武侠,他怀疑自己的宝刀被这家所盗,于是爬上这家的梁上,想探个虚实,听了主人训小孩的话后,发现自己怀疑错了人,便从梁上溜下来,连连赔不是。在后半节课中,一篇篇充满创造性想象的文章令同学们开心多多,收获多多。
四 演出趣
表演活动课型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是很适合表演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课文的特点,安排一些表演课。表演课本身就很有趣,如果师生再挖掘一些趣味来,那就更是趣上加趣了。《扁鹊见蔡桓公》是篇很适合表演的古文,顽固而愚蠢的蔡桓公,本身就令人发笑,然而再在他的周围安排一些一味奉承而又愚蠢的大臣,那就会更加可笑了。生活中桓公周围大臣的存在是必然的,而文章因为需要简洁而没有写出来,我们当把文本再还原成生活时,把这些生活的细节补充进来,既再现了生活的真实,又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古人的口说出现代的词,从而造成一种荒诞滑稽、幽默可笑的情景。如第一次扁鹊见蔡桓公,桓公的病在“腠理”,扁鹊走上前说:“您的皮肤上长满疥疮,臣有祖传秘方达克宁霜,请大王擦用。”第三次扁鹊见蔡桓公,桓公病在“肠胃”,扁鹊说:“大王,您的病已到肠胃里了,别硬撑着,我给您开点斯达舒吧。”最后桓侯“使人索扁鹊”,他的大臣报告说:“扁大夫已乘飞机去秦国了!”这里的
“达克宁霜”“斯达舒 “飞机”都是现代的词汇,用在这里既滑稽可笑,又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邮箱: dcl3000@163.net
篇5:浅谈汉语教学中激趣(网友来稿)
杜
摘 要:兴趣是学好汉语的基础。而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借助汉语拼音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从句子、小故事、到短文的阅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提高。
关键词:汉语,兴趣,阅读,积累
汉语是一门复杂且很难掌握的语言,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更是感到枯燥乏味。许多人开始决心很大,开始学习后,就“知难而退了”。因此,兴趣的培养是个关键。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老话,更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如何激发培养并保持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对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下面就我在中文学校低年级汉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一、掌握拼音,使初学者插上自己阅读的翅膀
心理学家说过:“任何人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学习哪门知识,只要掌握了必要地知识和技能,就会在活动中产生和丰富人的兴趣。”
识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识字任务不能在某个阶段独立完成。汉字是方块字,很多字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仅独体字就有上百个。如果只靠教师一遍遍反复讲解、交待,让学生死记硬背,会事倍功半。往往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学用结合是识字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曾有意识地把告诉学生的话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照要求去做、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姓名、认其他同学的姓名、给家里的家具电器贴上中文名字等等。但是,这样做毕竟局限性很大,收效不大,往往学新的一册时,上一册学过的生字就忘记了。
在学会一些简单的生字后,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并适当地增加词语、句子教学,把识字和拼音结合起来。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指导学生用学过的拼音读句子,如:“我家有五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等等。之后,指导学生用学过的汉语拼音读课文。过一段时间指导学生读带拼音的简单小故事。学生通过拼出音节、读出汉字后,那种高兴的神情把自己认识汉字后的那种成就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拼音、句子,小故事整合学习,不但使学生很快获得成功感,而且,学生掌握拼音的同时,反复与生字见面,强化刺激,帮助记忆生字,字词句得到了积累。
二、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因此,选择简短的小故事,并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听,让学生听懂故事的内容,听熟故事。接下来,通过讲故事、复述故事培养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吸收、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过程。除了课文内容外,每次课穿插讲一个小故事,鼓励学生互相讲故事,回家讲给朋友听。
有了听故事的基础,学生更产生了自己读故事的愿望,精选一些注音小故事,适时地让学生读,读故事的过程中看到熟字、就仿佛黑夜中见到光明,会产生无比兴奋。这些熟字就是兴奋点,熟字越多,兴奋点就越多。读的越多,认识的字就越多。结合课文,适当地对生字加以循环总结,有重点地对频繁出现的生字讲解,归类。形成良性循环。
三、激发阅读兴趣
中国有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先生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可见,多读书、多阅读提高汉语水平,古往今来的人们不谋而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阅读。我认识一个成年人,他国内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因为后来迷上武打小说,伴着字典看小说,后来,中文水平大大提高。
对初学者来说,由于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在汉语拼音和简单生字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适时地给学生提供阅材料并加以引导至关重要。
[浅谈汉语教学中激趣(网友来稿)]
篇6: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式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1] [2]
篇7: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方法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方法论文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和工作效率。既然如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和信息载体呢?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如果能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欢迎。
二、运用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兴趣
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从家庭、幼儿园来到学校,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对游戏、玩耍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运用教具。运用教具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会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2.语言直观。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儿童习惯的语言,借助形象比喻及动作,把抽象事物形象化。如学拼音时,可将字母编成儿歌,目的是引起兴趣,提高记忆效果。
3.制作学具。学拼音时,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让学生制作拼音卡片,进行拼读练习,让他们去玩“卡片”。随着教学的深入,还可以利用卡片拼音、组词、组句等。
三、说文解字,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生字、生词,对学生来说既十分重要又枯燥无味,难学易忘。如何变枯燥无味为有趣,变难学易忘为“忘不了”呢?有位曾执教二十多年的老语文教师谈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了“豢养”一词,又让同学们连写三遍,并让一个学生到黑板前造句。这样一来,这位老师认为学生对这个“豢”字都读懂了。然而事与愿违。
有位学生在习作中,还是把“豢”字写错了。几天后,她通过查《字源》了解到“豢”字跟手有关,就是两只手靠在一起赶猪。这样,学生对这个字的记忆就深刻了。
四、巧设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有的放矢,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点燃心灵的'火花,做到“巧问使思维升华”。教学中应注意几个关键之处的“巧”问:在问题的突破口处,在问题的关键之处,在知识的延伸联系处,在问题的加深加难处,提问应层层深入。
五、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兴趣
对比、比较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深化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呢?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注意通过作品立意谋篇不同的鲜明对比,使学生层层深入到课文的精蕴和本质中去,比较其高低,衡量其优劣,了解其新意,认识其精妙,促使学生智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正反方面的鲜明对比,揭示对立面,加深比较,使学生看到美者变美,丑者变丑,更加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丑恶东西的憎弃;可以通过用词造句优精拙劣的鲜明对比,深入了解作者用意的深浅和感情的浓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对比、比较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意境和艺术创造的深刻理解。
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实在的。如,直观图片和实物,走出教室进入某个场地。两种情境的设置各有长短,无论设置哪一种教学情境,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为教学服务。二要注意趣味性。
七、利用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换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教师语言具有趣味性,能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火种,去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激起学生心灵海洋的兴趣之浪。教师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往往更加直接,效果立竿见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所以,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倾向性的表现,是对事物本质的理智探究,从而由好奇转化为求知欲。
篇8: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1、问题导入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爱追根溯源。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矛盾,出难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悱状态,促进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来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学生产生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心中疑问的迫切意愿。
2 、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凋。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3、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温习己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导入并学习新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里的“温故”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本教材篇排有许多《古诗二首》,仔细观察的人不难发现,这里的两首古诗都是有相同主题的。
比如:北师大版语文十一册第六单元“战争”主题中,就有两首古诗,分别是《十五从军征》和《出塞》,前者写的是一位从军65年的老兵返回故里的凄惨情景,通过学习,学生己经明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学习第二首(出塞)时,我先和学生再一次体会了前首诗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战争带给人们的总是苦和难,正所谓‘夫兵久而利国者,不从有也’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为边塞的战士,他们的生活又时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看待战争的?”这样的温故导入,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战争之不利,也为更好体会第二首诗打下了感情基础。
4 、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5、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教授新课时,教师联系课文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往往能引起学生高度的思维,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质疑导入,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例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谁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答:母亲。
接着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读。老师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会说:母亲不识字是怎样启蒙我的?月光启蒙,是在月光下启蒙吗?为什么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出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1.母亲是怎么启蒙我的?2.为什么是月光启蒙?于是围绕这两个主问题进行展开教学。学生就课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中,还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
6、图片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篇9: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一、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1、结合自身的情感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低年级孩子由于知识不丰富,能力不强,在学习过程中还缺乏自信。所以上课时,选择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同自身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学习兴趣。
2、观照片,细介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我的家》时,老师和孩子们都带来了全家福照片。上课伊始,老师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自己的全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完了老师的介绍,都有特别想让大家认识和了解自己全家的欲望。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向大家表述。这种表述不但增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转变话题,抛砖引玉。接着老师话题一转,问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冬冬”的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了,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对课文《我的家》的学习。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已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好极了。不但读背了课文,而且认会了本课要求认会的生字;不仅用“家”口头组了词,还认识了这些词语。
二、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插图、实验等辅助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1、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激趣引入法。情境创设适宜,既能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入问题情境中,又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2、重视过程,动手实验,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的过程,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的过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探究精神,从而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以图画的方式导入
1、变形象为直观,增强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色彩鲜艳,形象直观的画面很感兴趣。
2、图字结合,理解记忆。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很快说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几个字,这时再展示以上生字的字卡,进行指导学习,孩子们不仅自己体会到了字与画的联系,而且很容易结合图画认会这几个字。
四、听音乐导入
1、播放音乐,营造氛围。把音乐引入课堂,既可以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升国旗》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借助雄浑的国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面对在国歌声中徐徐升起的国旗,学生自觉地立正向国旗敬礼。
2、语文配乐,训练思维,彰显智慧。在课结束时,老师把学生从音乐课上学到的《国旗、国旗,我爱你》一首歌切入语文课堂并配以自编舞蹈动作,学生离开座位边歌边舞,情绪高涨,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种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升华,语文教学融合了音乐、舞蹈等内容,综合了学生的课本世界,使学生的技能交叉迁移,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儿童智慧得到彰显。
五、以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1、故事入题,吸引注意力。在学习《太阳》一文时,老师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孩子们德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他们投入地感受着太阳的喜与乐,后羿的神奇。再引入对课文《太阳》的学习,既生动,又自然。孩子们的学习变得主动了,积极了。
2、巧用谜语,设置悬念。在学习《小小的船》时,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猜谜语,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你们谁猜出来了,它的谜底是什么?”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维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月亮”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再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带着探究的心理认真听教师读了课文。
六、运用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当然,激趣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手段不尽相同。但无论什么方法,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10: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一、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
针对小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对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比如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等文体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故事、读故事等多种形式导入。例如《宋定伯捉鬼》,可以复述课文故事为导入,让学生不仅产生极大的兴趣,阅读课文也十分专注,复述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用谜语歇后语引发学生竞猜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大多喜欢猜谜语,课前出现谜语,无不跃跃欲试,专心竞猜。一位小学教师教学生识字,他把有些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比如:因悲伤引起情感激动,眼角流出三滴水(泪);一只手放在眼睛上望(看);一个小牛有尾无头(午);奇奇怪怪的一只小狗,头上长着两个口(哭)。这样就把干巴巴的汉字变得活灵活现,学生掌握起来也轻松自如。
三、用实验演示,牵住学生的兴趣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事物、景物、动物、植物等生动形象的实物导入新课。做实验本是教自然学科时采用的手段,如能恰当引入语文课堂,就会达到“百闻不如一见”之效,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让学生准备一杯水,一个鸡蛋,一小撮食盐。上课前先叫学生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中不加食盐鸡蛋下沉,加食盐则上浮。学生很快明白死海岸边寸草不生,人在水中淹而不死的原因。抓住了死海的本质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介绍了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都反映很难做到,我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给牵住,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四、开展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对一些适宜角色表演的课,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改为课本剧,再分角色表演,通过活动导入新课。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扁鹊见蔡桓公》都可以用表演的方法导入,让学生亲身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如在教《小橘灯》一文时,学生自制了小橘灯,于是我举行了展示活动,在课堂上点亮,让学生先讲述其象征意义,然后进入对新课的学习。学生根据对课文的预习理解,画出图画,开课时在班上展示,师生评价后导入新课。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先展示学生的“秋思图”。学生边欣赏边聆听课文范读,配合音乐,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展示活动,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综合理解能力,又达到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五、用美妙的音画渲染,创造学习情趣氛围
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实物,创设美妙情境,营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音乐,画面是扣人心扉的绝妙艺术,它有不可估量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去领略,去品赏音乐这独特的愉悦美,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在精神上得到娱乐,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如教学《沁园春?雪》时,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北国雪景图,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情景,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
撤去画片,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然后播放上阕的磁带录音,让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使原先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进入诗中描绘的意境。最后导入:“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怎样抒发情怀,评古论今的?“又如教《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在纸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幅岳阳楼的晴天图,一幅雨天图,让学生发挥想象,依图说出课文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六、用美轮美奂的诗化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讲授《驿路梨花》时可以用陆游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导入语。只要弄懂引文的含义、作用,就找准了学习此文的突破口。
用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语言导引,将学生带入课文优美的意境。如《三峡》导入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漂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你也许会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让我们一起走进郦道元的《三峡》。”
篇11: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激趣导入
一、设疑法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分层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遵循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我在讲课文《生命的林子》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吧,他实际上写的是谁?”(唐代高僧玄奘)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后,我接着问:“玄奘最初是在什么地方出家的呢?”(法门寺)这一问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我暗示学生在课文里找。答案出来后,我接着又说:“当时的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如流的天下名寺,可玄奘呀,当初还要离开这个天下名寺,去寻一个偏僻的山野小寺,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短暂的沉默后,我及时地说:“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呀,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课文《生命的林子》就清楚了。”这样通过层层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多媒法
多媒法指就某个问题的探究学习,通过多媒体和网络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空间,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本书或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小黑板、投影仪等无法做到的。
我在讲课文《我们爱你呀,中国》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课文内容,把诗句上所提到的祖国的壮丽景观、丰富物产、民俗风情、古代文明、时代巨变等等画面尽量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深有体会地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并使他们自发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同时循环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使大家都沉浸在爱国主义情感中,使得课堂一开头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氛围中,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爱国主义基调。这显然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做到的。
三、情境法
情境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刻意创设的一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我在讲课文《草原》时,在上课前2分钟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渲染了一种情境:屏幕上画面不断呈现着大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就激起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草原》学习的情境中来。
四、表演法
表演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课堂气氛的活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通过观看部分同学的表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以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某小学教师在教《讲谦让》一课时,结合实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让两个小学生到讲台上来拿,两个同学都不肯拿大的,争着要小的。由此,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这就是“谦让”。同学们感到很有趣。
我在讲课文《谈礼貌》时,一上课就让三名同学绘声绘色地表演《说岳全传》上岳飞和牛皋问路的故事(课前依据课文内容并进行加工,让三名同学做了充分准备)。三名同学精彩诙谐的表演不仅让同学们捧腹大笑,而且在笑声中也悟出了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学生们在高涨的情趣中进入新课文的学习。
五、故事法
故事法是一个常见的导入方法。用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会全神贯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在讲五年级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时,对学生们说:“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然后课件展示该故事(并配音):从前,有个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把两个人月前读过的一首咏虎的诗介绍给朋友,说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
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听完故事,让学生说说,明白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谈谈读书动笔的重要性,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篇12:小学语文教学激趣方法
一、讲故事激趣法。
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时,可在介绍作者时讲唐代安史之乱的故事,教学《七步诗》时,可以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二兄弟人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故事或传说,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二、想象画面激趣法。
叶圣陶先生在谈古诗教学中指出:“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因而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大多出于名家之手,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既有鸟语花香,也有喜怒哀乐,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意即诗中有绘画般的意境,绘画中有诗一般的情趣。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并非附着于面,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反复诵读,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诗中所包含的意象和画面进行“再现”,并把诗描述的画面叙述出来,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说话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还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使之饶有兴趣地学习欣赏。
三、表演激趣法。
古诗教学,不可千篇 一律,陈腐呆板。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赠汪伦》《游子吟》等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疏通词句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想像诗中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教师最后加以点拨评价,效果颇佳。
篇13:小学语文教学激趣方法
一、导入激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它是教师讲授该课的引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若导入新颖别致,能让学生动心触情,就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导入的方法很多,可以运用故事、诗词、名言警句;也可运用设置悬念,多媒体课件等方式。
其目的是创设一种情景或意境,使学生或触景生情、或疑窦顿生、或欲罢不能,形成一种渴望解答不知不觉跟随老师学下去的心理态势,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古代的战争中,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有谁愿意把它借给敌军来攻打自己呢?可是在三国时期,当曹操率领军攻打东吴和蜀国,两军对垒时,作为蜀国军师的诸葛亮却成功地去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了解一下。”这样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情境激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找到渲染课堂气氛的兴奋点。教学中,如果运用图像、动画、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就能让学生触景生情,从而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发。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教师立即问学生:“这情景美不美?”“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接着说:“我们要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那种生动可爱的形象。”这时,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先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将两手平放两侧做“浮”的动作,并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再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拨”的动作,并读出“红掌拨清波”。
“请同学们再练读几遍。”此时学生的情绪更加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好像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在谈体会时,一位女生说:“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中快乐地游。”另一个学生说:“我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了鹅的叫声,看到了鹅的姿态和美丽的颜色。”
这样,学生们越读越爱读,越读对课文内容体会越深刻。在读中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教学不断推向高潮。
三、悬念激趣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萌芽高涨的学习情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巧妙地提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文中关键字“醉”做文章,我问谁醉了?有的说老翁老妇醉了,有的说他们的三个儿子都醉了,有的说作者醉,并且每个同学都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理由,课堂活跃起来。
我又问:“同学们醉了吗?你又是为什么而醉了呢?同学们个个都想说,课堂活跃极了,学生兴趣浓厚。因此,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四、表演激趣
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小儿垂钓》一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学钩,行人问路故意不语,充满天真和童趣的画面。教师在教学时,可在疏通词句之后,让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在疏通词句之后,启发引导学生想像:一年龄与其仿佛的儿童,手执一竿,坐于河边草丛中,聚精会神,盯着水面上的鱼浮,一行人向其问路,小孩怕惊了鱼儿……引导学生想像这中间行人和小孩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教师最后加以点拨评价,效果颇佳。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激趣(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春夜喜雨教学反思2022-05-07
《美丽的武夷山》说课稿2022-09-21
活见鬼教学反思2022-08-16
小学课文《剪枝的学问》的说课稿2022-09-18
教学论文获奖证书2023-11-27
古诗《春夜喜雨》教学反思2023-06-09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2022-11-25
培养大班幼儿自我评价能力2023-11-24
初中语文“还原”原则例谈2022-05-07
《倒数的认识》评课稿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