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创作乐曲的事迹(推荐5篇)由网友“山田二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贝多芬创作乐曲的事迹,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贝多芬创作乐曲的事迹
人物背景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孤独寂寞充斥着贝多芬的一生。但他不屈不挠,敢与命运,与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作斗争也许正是这些挫折造就了这位影响深远的大师。在悠悠音乐史中,贝多芬是顶天立地的,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欢乐颂》,更成为人类团结的颂歌。他成功的做了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
创作故事
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的柔和光明让贝多芬冥想、沉思、安静。贝多芬就是这样灵感丰富,超脱于自然。
他的《命运交响曲》是惊心动魄的。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可见,贝多芬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只为了人类的欢乐、自由与平等!
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人生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心是静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静的;心是不安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不安定的,心是颓废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颓废的,心是忧伤的,音乐呈现的也是忧伤的。
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振奋,贝多芬的精神更让人敬重,坚强不屈、乐观、激进、热爱生活、不拘小节、不受束缚、随性、独立、安静。
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篇2:乐曲、人生、贝多芬作文
乐曲、人生、贝多芬作文
乐曲、人生、贝多芬_900字最近学了一篇课文《月光》我感受颇深。觉得贝多芬是个有故事的人,我回家后立马打开电脑,把贝多芬的所有的音乐全挖出来,静静的坐在电脑前,聆听了一场“音乐会”轻轻的旋律悠然而起,钢琴舒缓的诉说这贝多芬悠长的情思。嗯这是《致爱丽丝》贝多芬谱写的这支小曲送给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一串串长音回旋悠扬,是贝多芬对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的表白,表示自己对他们的思念;又是一连串欢快的跳跃音,一定是他对自己家人叙说的甜言蜜语,告诉家人别担心,让他们快快乐乐,贝多芬把自己思念之情全部用音乐表达出来。轻轻的旋律悠然而起,钢琴舒缓的诉说这贝多芬悠长的情思。嗯这是《月光》,起初缓缓的,好像是在海边,海面很平静,月亮慢慢升起来,用微光轻轻抚摸大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闪烁着,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不时卷起微波,渐渐的,渐渐的,月亮到了顶端,海面上突然卷起了大风,刮起了巨浪,月亮用出全身的能量,照耀着大海,和贝多芬的心灵。一阵如雷鸣般的强音而起,“咚咚咚咚”命运在敲门,这是贝多芬的《命运》我仿佛进入的贝多芬的思想里,命运在说服贝多芬:“放弃吧,你听不到所有的声音,根本不可能完成你的音乐梦,还是早早投降吧!”这时另一个命运来袭,“咚咚咚咚”不过这一次带点胜利的感觉正义来了,正义解救着贝多芬:“难道你要放弃你一直以来向往的音乐,从小到大追逐的音乐梦吗?现在只差一点,就是你的决心,有了决心你就完成你的音乐梦了。”正、反两面互相争吵着:“我该怎么办?我该听谁的?我应该放弃还是坚持?”贝多芬已经混乱了,就在这时,钢琴出现在贝多芬面前,贝多芬想着“我要放弃这一位一直支持我、陪伴我的朋友吗?不!不!绝不能放弃!命运只能被赶走了。贝多芬,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打败命运的勇士,一位被世人所敬佩的王者,一生经历过悲欢离合,有喜、有悲,有激昂,也有低沉,贝多芬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全在音乐里表现了出来。《致爱丽丝》表达了贝多芬对家人的怀念、关心。《月光》表达了夜的宁静,月亮的幽静,大海的安宁,《命运》我感悟最深,贝多芬面对命运,顽强抵抗,直至打败命运。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命运,赶走命运。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你都要独自面对命运,因为生活总是要继续的,道路总是要走的,人生的路程只有一个词“前进”。贝多芬的音乐似乎在一时间教会了我很多道理,以及给足了我面对生活的勇气,让我有了自信心。
四川德阳广汉市雒城一小六年级:杨睿
献给一位伟大的人_贝多芬_900字在世界音乐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双耳失聪,却奏出了惊天动地的乐曲;他孤独怪僻,却用心灵奏起生命的乐章,追求属于他自己的的音乐;他为人桀骜不驯,淡泊名利。一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他有着卓越的音乐才能,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坚强意志;他一贫如洗,终生贫寒,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充实的;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面对困难他没有选择逃避,更没有退缩而是顽强的斗争,终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巨人,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音乐之神。他就是――贝多芬,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
1770年12月16日在德国一个美丽的小城――波恩市,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了,他们家是音乐世家,父亲在宫廷任职。母亲是个女仆,然而贝多芬的童年却是不幸的,父亲很早发现他的音乐才华,并强迫他每天练琴到很晚,成为自己的“摇钱树”,他的父亲每天酗酒,时常打骂他,贝多芬经常从警察手中结果他那喝的烂醉如泥的父亲。11岁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任大风琴手,17岁丧母。他独自承担抚养两个兄弟的责任。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中出身的贝多芬会成为与莫扎特,海顿等著名音乐家齐名的人。然而他做到了,不仅仅是因为他非凡的音乐天赋,更因为他的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有关。然而命运似乎总和他过不去,又和他开了一个大的玩笑。26岁,身为一个音乐家风华正茂之时他的听力却急剧下降,45岁最终双耳失聪。面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如果他选择了放弃,就绝对不会有后来那些惊人的成就。为了“听”自己弹出旋律的效果。他请人特制了一根小木棒,创作时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用牙齿咬另一端,利用小棒的震动来判断。这得付出多少艰辛的`汗水啊。
《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月光曲》、《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曲》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他生命最好的体现。他一生创作了256部作品,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世界,奉献给了音乐,他被尊称为“乐圣”。此时此刻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位坚强的作曲家贝多芬先生致敬,他不仅仅是亲人的骄傲,德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57岁,1827年3月16日,维也纳的上空乌云密布,狂风暴雨。贝多芬安然的睡去,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把金色的竖琴,写着“贝多芬,1770-1827”,没有一丝浮华,人们不愿用那庸俗的东西去打扰这位巨人。
初一:徐硕
我梦见了贝多芬_650字今晚夜色茫茫,月色朦胧,此时我正躺在一张藤椅上,回想着刚学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我耳边不时有月光曲的旋律飘来,等等,为什么会听到这个?是幻觉么?我猛地摇摇头。等睁开眼睛后时已经出现在一座大楼前了。
我试着敲敲门,“吱呀”一声,门打开了,一个女佣无助地站在门槛上说:“对不起,小姐,请您回去吧,他不肯接见你的,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什么?”我惊诧道,心想:这怎么跟《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对话一摸一样,难道……“小姐,小姐?”女佣见我愣在那里,急忙把手在我眼前挥了挥,“什么事?”很显然,我被吓到了,“小姐,您没事吧?”女佣关切的问,“哦,没事,当然没事,”我歉意的一笑,“夫人,请您让我见见贝多芬吧,我真的很需要见他。”女佣经不起我的苦苦哀求,答应去试试,脚刚一入门,就听见贝多芬如雷般的吼叫,紧接着是他疲惫的身影从楼上颤颤巍巍的走下来,天哪,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样子吗?――凌乱的头发,暗淡无光的蓝眼睛,一件破旧的蓝衬衫以及脏兮兮的白背心,“你们来干嘛?你不知道我已经聋了吗?”贝多芬大喊,“贝多芬先生,我真的不是有意要冒犯您的,我只是想把您的好作品带给万千大众,让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内心。”我写到。
“我真实的内心,早已没有人了解了,大家只认为我是个聋子……”他感慨的说,接着,他和我聊了许多,包括他所经历的坎坷,最后,他大喊道:“你们永远也无法明白我的内心,因为你们不懂什么叫欣赏,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一分钟想要写出的音乐!”
我惊醒了,这仅仅只是个梦吗?
湖北黄石黄石港区十四中初一:毛巾儿
篇3: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论文
浅谈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作特点;乐曲结构;交响性思维;表现形式
论文摘要:本文将试图从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乐曲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来阐述贝多芬在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这首乐曲的创作上承袭了他的前人对奏鸣曲式的贡献,同时又追求最有效的方法来承载他的思想和感情。而在表现形式上又非常注重独奏乐器的音乐性与思想性。乐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方面,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
贝多芬是跨越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巨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前辈的成就,诸如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因素与巴赫深邃的哲理性和宏伟的气魄。如果从音乐风格的历史演变来看,他的创作从形式、体裁到风格都承袭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具有音乐逻辑感、均衡感和以动机为基础材料构建“宏伟大厦”的方法。由于社会变革和自身的才能,贝多芬极大的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的风格。他一共写了七部器乐协奏曲,其中有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属于他早期的作品外,其余都是他在创作成熟时期所写的作品。他的这些协奏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协奏曲为贝多芬提供了一种大众喜爱的形式。最流行的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他的第三、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文将重点介绍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一、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最早萌生写小提琴协奏曲的念头是在1790年一1792年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间。这个时期贝多芬对他的学生约瑟芬尼・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厚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里渡过了愉快的夏天。这首协奏曲的乐谱于188月在维也纳首次出版。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创作手法上基本遵循了莫扎特在协奏曲中确立的一些原则,如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主题和双呈式部的写作手法。而贝多芬在这一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发展,如在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关系上,改变了以往在莫扎特协奏曲中乐队只起伴奏角色的做法,提升了乐队的作用,使乐队与独奏乐器共同发展乐曲的音乐形象。乐队所表现出强烈的激情和令人振奋的紧张度也完全有别于莫扎特协奏曲中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乐队音响。后人曾评论说这是首“由小提琴助奏的交响曲”。其次,在独奏乐器的演奏技法上该乐曲也颇具特色,莫扎特或许认为协奏曲应该令人“赏心悦目”,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都能够接受”,在演奏方面“不应太难”,这或许是由于音乐家对歌剧的偏爱。而贝多芬则是以交响性的思维来看待协奏曲的。他完美地继承了法国三位小提琴作曲家(维奥蒂、克罗采、罗德)对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发展,在乐曲中加入了许多装饰性变奏与华彩性乐段,又在情绪发展方面与乐队保持着严谨的统一。
二、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手法
第一乐章采用带有双呈式部的奏鸣曲式写成,D大调,快板,第一呈式部((1^88)小节,先由乐队进行呈式,乐队的演奏由定音鼓单独敲击四个音后进入。定音鼓在这里的使用是很有创意的,并具有实际的意义,这五个音(第五个音与乐队同时奏响)在乐队中多次出现,时而承接,时而对比,配合旋律音型为乐曲英雄性的气概定下基调,与之相对应出现的是流畅而庄重的主题((2^}9)小节,连接部由1$小节开始至42小节,其中pp-ff(26小节~29小节)的强烈对比与全体乐队的顿奏使连接部显得激动亢奋。这是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副部主题由43小节开始至76小节,性格是温文尔雅的,作为第一呈式部的副部在性格上比较相近,不产生对比,只是作为简略的呈式,待到以后的段落中再进行发展,因为第一呈式部具有引入的性质。结束部77小节至ss小节乐队在力度上由强渐弱,为独奏小提琴的出现做了铺垫。在第一呈式部中乐曲的主要主题都已出现,这也是双呈式部协奏曲的特点之一。 第二呈式部(89^224)小节。主部89到117小节与第一呈式部有所不同,在独奏的主部主题之前有一段(89^}101)小节,引子建立在D大调的属七和弦的装饰性乐句,呈现一种大波浪式的起伏,大部分的旋律无乐队伴奏,更使其显得连贯,流畅,体现出高雅的格调,这种可以展现小提琴独特魅力的华彩性乐句,在当时也是较为常见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引子,在乐曲的展开部中对其进行重复与展开,而没有用主部的主题材料,这种极富个性的做法也体现了作曲家对引子的偏爱。对尾声也是如此。贝多芬交响曲常会有个比较庞大的尾声,常被视为第二个展开部。再加上贝多芬一贯的做法―扩大的展开部,使得这首长达535小节的第一乐章在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前人,可见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发展模式已无法容纳贝多芬广博的思想和浩瀚的乐思了。
主部(102^-118)小节。同第一呈式部一样由定音鼓的敲击引出主题,建立在D大调的属和弦,主题性格不变,但在音型上作了变化,保留了骨干音增加了装饰性的音符(102^109)小节,显得更为立体、生动。乐队的弦乐组为独奏的分解和弦式上行音阶做了背景陪衬,并模仿了定音鼓的节奏与音响效果。弦乐组所奏的音是升D,违反了当时的和声教学法则,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非议,但正是这个不期而至的升D音却给乐曲增添了几分戏剧性。连接部(119^143)小节,调性从D调至d调至F调到了E调作为向副部的过渡,连接部的材料先由乐队进行呈现,之后再交给独奏声部,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其后的副部当中,这也可以显示出该乐曲的交响性特点。副部143^177小节,先由乐队完整呈式副部主题,之后由独奏接过,副部主题明澈柔美,从容均匀,充满了温暖和喜悦,从主题形象上来看,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不具有反差,性格相近,也可以看作是对一个形象从两个方面的描写。开朗而庄重的主部主题是形象的外部刻画,气息悠长而宽广的副部主题又是对形象内涵的'写照,而连接部激昂有力的带有英雄性的曲调将内外两种气质连接起来,呈现给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形象,这或许就是贝多芬对自己的形象的描绘。小提琴独奏的副部只陈述了4小节,之后又交还给了乐队,独奏乐器做加花变奏为乐队进行伴奏,完整的副部主题则是由交响乐队来展现,由弦乐队齐奏出宽广的主题更加深了主题形象的内涵。在段落的结尾处,独奏小提琴经过两次渐强和旋律的扩展塑造出了呈式部的高潮(176^-177)小节,在乐队强有力的支撑下为乐曲形象注入了一种顽强不息的斗争性格。结束部(178^r224)小节,A大调,由乐队先呈式主题,独奏小提琴做了些分解和弦、变奏等装饰,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展开部(224-365)小节。贝多芬在这个庞大的展开部里运用了多个主题材料,在长达60小节的乐队间奏中发展了连接部材料和完整的副部,而独奏小提琴的展开部(从284小节开始)则是发展了引子与主部的主题材料。这种做法不同于古典时期的作曲法(类似的例证还体现在再现部)。独奏小提琴由建立在C大调的引子开始,引出主部的主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许多展示小提琴技巧的手法,使小提琴的旋律五光十色,耀人眼目,表现了不同的性格。同时,乐队的伴奏也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运用了动机形象展开、变化和频繁转调的手法,使音乐发展自然圆顺、淋漓尽致,在段落的最后(364和365)小节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再现部(366^-451)小节。再现时没有再现主部主题。由于在展开部中已对主部主题做了很充足的发展,因此在再现部中独奏小提琴直接从连接部开始并在主调上再现,先由乐队提示性的再现了主部主题,之后便转入连接部的材料并自然过渡到连接部中的独奏,并展开,与呈式部中的连接部分相比扩展了14小节。再现副部主题的任务主要由乐队完成,独奏声部处于从属的位置,对主题进行装饰变奏。而真正完整的奏出副部主题则是在尾声中进行的。
尾声(511^-535)小节。独奏声部完整地奏出副部主题并进行了发展继而推向高潮,体现了英雄的形象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乐曲在辉煌的D大调主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具有颂歌的风格,用变奏曲的形式写成,基本主题庄严壮丽,乐曲发展了两个主题,其中既有如歌的抒情也有热情的爆发,同前后两个乐章交相辉映。第三乐章用回旋曲的形式写成,它的基本主题轻快活泼,富于动力,其间也间插着柔情的叙述,最后音乐在欢庆声中宣告结束。
对于一首乐曲的了解,也就是对作曲家创作的了解,贝多芬在晚年对友人谈起创作的方法,他说“我的思想从哪里来,它们是自己来的,直接来的也有见接来的,在宽广的大自然里,在森林里,在散步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清早,我受到某些气氛的激发,用双手捉住了它们,而这些气氛在诗人那里转化成语言,在我这里转化成声音,这些声音在鸣响着,喧哗着,咆哮着,直到最后我把它写成音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贝多芬的世界观来源于他的阶级,以及他决心为资产阶级革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因此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更要注重其时代内涵与精神内涵的探讨。
篇4: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论文
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表现手法论文
被称之为“音乐的《新约全书》”的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其中“暴风雨”奏鸣曲自18诞生之日起,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成为其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并得到演奏家和理论家的广泛青睐。代表了贝多芬所走的一条新路。
一、贝多芬及其音乐风格
(一)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被世人称为“乐圣”。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家庭贫困,30岁时便受耳疾折磨,晚年失聪。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没用因此而丧失信心,反而造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他的独特的音乐风格。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可以概括为:热诚、高贵、大气、精力充沛和饱含感情的。著名音乐史学家威廉・冯・伦茨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1802年之前),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前人音乐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现实主义时期(1802―1816 年),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表现出勇于创新的特点;沉思冥想时期(1816―1827 年),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点,音乐比较倾向于幻想性,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新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新颖独特,其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平衡 d小调《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共三个乐章,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均由奏鸣曲式写成。第一乐章为快板,音乐由属调上的短小的引子及一个快板的乐句引入的,随后定位在C 大调上的反复引子,直至第 21 小节之后正式进入乐曲的主调 d 小调,并没有按传统习惯安排调性直接进入 d 小调。第一主题是由中低音和高音相互应和,演奏出悲伤的情调,同时用三连音的伴奏预示出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第二主题充分表现出紧急迫切的情绪后,进入了再现部。再现部节奏突变,突出调性不稳,使其充满了戏剧性。最后乐章是以d小三和弦的延长特色渐渐消失而结尾的,给人一种在刚经历了激烈的战争后突然又平静的感觉。 第二乐章标记为慢板,音乐刚开始是由降B大三和弦引入的,使整个第二乐章的音乐体现出来纯朴而又充满丰富感情的风格,因此使人忘记了之前的矛盾与不快乐,很快陶醉进了此时的沉静与幸福中。 第三乐章标记为小快板,整个乐章的音符是由3/8 拍的 16 音符构成,音符的旋律流动性较强,因而经过这种曲折婉转的流动,最后以主音d逐渐消失而结束了整个乐章。
(二) 作品具有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辩证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在音乐的主题上。第一乐章的主题是由激动的快板和柔情的慢板,宽广沉静的广板三个矛盾对立的因素组成的,这三种因素在速度和情绪上形成了显明的对比。第二乐章体现出一种平静、明朗的音乐风格。第三乐章整体是活泼奔放的风格,体现出经历一种激战后取得胜利果实的激动心情的一种精神境界。
(三)作品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以及深厚的精神内涵,在交响曲中表现出社会性、英雄性、矛盾性、田园性和民主性等深刻的音乐内涵。“暴风雨”奏鸣曲正是英雄性的代表作品,贝多芬顽强的性格以及内心的强烈的情感活动,使得他表现出旺盛的创作欲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为人类精神的升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三、“暴风雨”奏鸣曲的'表现手法
(一)主题与动机展开手法 “暴风雨”奏鸣曲能在有限的材料上发挥出无限的潜能,是因为主要运用了主题与动机展开手法。第一乐章的主部材料首先在展开部中进行了展开,其次在呈示部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展开,最后在尾声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展开。另外,其骨干音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乐章的主、副部主题中,使整个乐章材料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的关系。第三乐章采用的动机展开手法,主要是采用了转调、离调、模进、重复、音程扩大、材料分裂、倒影、音区转移等技术手段。
(二)和声语言的简洁性以及和声手法的差异性 其和声进行虽以大小调功能体系为基础,但副和弦的应用还是比较少的,大多用到了s (S) ,t (T), D7、D,DVII7, SII7 (sII7 )、副属和弦、重属和弦及那波里和弦(N)等,整个作品上和声的展现,主要是利用转调和离调的手法。为了使音响达到丰满结实的效果,和声运用了排列位置、附加和弦音、密集与宽广的八度重复等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了和声材料的对比和调性对比等手法,使和声达到明显的转换变化。
四、结论
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暴风雨”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表现手法值得每一位钢琴学习者的学习,同时它的精神内涵和演奏技巧也值得每一位演奏者去探索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5.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12―206.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李金菁.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5: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
贝多芬不同时期创作的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贝多芬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和特点, 对部分奏鸣曲进行赏析, 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欣赏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 创作背景; 奏鸣曲; 特点; 风格;
1、作品赏析
1.1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
本音乐作品创作于1804年, 是为了他的朋友华尔斯而创作的。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黑暗和光明的对照效果把人们对于命运的抗争全部以大自然的歌颂方式表现出来, 将大自然的气壮山河的景色和自由欢快的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1) 第一乐章
有活力的快板, 奏鸣曲式。这一章节比较严肃, 但是作品中又体现出多种多样的变奏, 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
(1) C大调的演奏形式十分急促并且变化较多, 音乐的前奏的音色比较低, 但是不时的会跳出一个高音字符, 之后的演奏是一个音调的长时间鸣响, 同时又包含穿插在中间的倚音和比较急促的颤音, 整个音乐给人的享受就是仿佛看到了旭日东升、万物回春的生命景象。音乐的跳动幅度比较明显, 给人强烈的节奏感, 整部作品的音乐色调的随意切换, 将大自然的生命景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2) 本部作品的E大调使用的是比较柔和的曲调来表现出优美的旋律, 抒发作者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母亲的赞颂和热爱之情, 表现出对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之意。
(3) 本作品的展开部分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对于作曲技巧的综合体现, 把呈示部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力度肆意的组合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 并且对作品的主题变换掌控十分有度。
(2) 第二乐章
极慢板, 三部曲式。虽然这部分章节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乐章, 不过它实质上是第三乐章的前奏部分。但是它表现的音乐内容是和第三行章节没有直接关系的, 而且音乐表现形式还比较新颖, 能够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两章节的总结, 又是后面章节的先导, 发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 章节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缓慢但是十分的轻快而且音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带有诗情画意的这一曲调仿佛是与大自然合为一体。
(2) 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拓展, 并且能够和第一分部无缝衔接, 这部分旋律的特点是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站在大自然中惬意无比的情景。
(3) 本章的第三部分中右手演奏的大跳音程变化的幅度更大, 而左手演奏的曲调变化更加多样化, 紧跟着音乐的节奏逐渐达到本篇乐章的高潮部分
(3) 第三乐章
中速的小快板, 回旋曲。这部分乐章的表现形式比第一乐章的演奏更为响亮, 而且交响曲的规模相对宏大。主题是莱茵区采葡萄者的民歌一共出现了三次, 每次都有所不同。最终章节的华彩部把整部乐章的节奏带入高潮中戛然而止, 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1.2 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本作品创作于1799年, 它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是为了表达对于冯·李斯诺夫斯基的友谊。
(1) 第一乐章
这部分的庄板节奏很快, 十分有活力, 是一种奏鸣式的乐曲表现形式。庄严的色调增添了乐章的严肃的氛围。
(1) 乐章的开始环节是和第一乐章的内容密切相关的, 它的主要色调是比较压抑的, 通过对压力来表现出主人公的内心苦痛。这种十分长而且节奏缓慢的前奏是贝多芬独创的音乐表现形式, 逻辑性十分强具有深刻的现实表现意义。
(2) 本乐章呈示部使用了不间断的变奏方式, 仿佛在阳光大道上行走一般。为了保证乐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天衣无缝的结合, 贝多芬采用了一致的节奏变化, 使得整个音乐章节的变化有强烈的节奏感, 震撼人心
(3) 展开部节奏十分紧凑, 给人蓄势待发之感, 感情隐含在曲子中, 引子与快板的完美配合使得曲子达到统一性。演奏中的音响相互共鸣, 伴随着铿锵声强弱有序, 仿佛天地随之震颤, 在这其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贝多芬的诉说与感悟, 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贝多芬坚强的意志和对命运的不屈服。
(2) 第二乐章
如歌的柔板, 回旋曲式。在贝多芬创作的乐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段的演奏具有优雅的特点, 这是贝多芬的一种新的创作类型, 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 采用四重奏的弦乐, 淳朴自然, 寄身天地, 贝多芬对命运的不屈服隐含在其中。
(3) 第三乐章
快板, 回旋奏鸣曲式。第三章具有戏剧性的特点, 回旋曲的音乐使得音乐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 具有很强的传唱度, 通过节奏的变化来体现作曲家内心坚定的心智和对命运的顽强抵抗, 装饰性不明显。
(1) 主题的旋律具有变化性, 每次演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曲调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和柔和的氛围, 通过音乐的逐步演奏, 节奏不断变化, 集中体现了主题的变化性。
(2) 在整首乐章中, 作曲家的感情伴随着曲子的演奏过程而产生变化, 情绪以沉重的风格为主
2、总结贝多芬一生
回顾贝多芬的人生, 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十分坎坷, 但是他是一个坚强的斗士。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反封建斗争中, 他用乐曲做武器, 勇敢与命运与社会做斗争。因而他才能在创作上表现出明确的共和革命的自觉性。他将自己先进的思想注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通过作品来记录这段时期的思想变革和社会现状, 反映了当时法国革命者的革命热忱, 成为动荡年代的悲怆史诗。
其次,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受到巴赫、亨德尔的音乐风格的深刻影响, 同时汲取了法国革命的英雄主义思想和各种英雄气概。他的创作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的思想理念。他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形式和情感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将那个时期先进的哲学思想注入乐曲中, 不仅使乐曲得到了创新, 还升华了乐曲的思想高度, 为随后的浪漫主义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都给欧洲古典音乐的带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0
★ 音乐鉴赏教案范文
★ 欢乐颂音乐教案
【贝多芬创作乐曲的事迹(推荐5篇)】相关文章:
欢乐颂 教学反思2023-11-18
《音乐巨人贝多芬》的音乐教案2023-03-16
读《贝多芬》有感800字优秀2024-03-31
《贝多芬》读后感作文700字2022-07-21
《沃尔塔瓦河》教案2022-04-30
月光曲教学反思2022-12-09
《贝多芬》读后感心得2023-04-16
大班音乐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欢乐颂》2022-11-10
贝多芬的读后感初中生2023-01-19
我也追星初中作文800字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