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过滤技术在剩余氨水除油中的应用(锦集9篇)由网友“本宫今天心情好”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过滤技术在剩余氨水除油中的应用,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过滤技术在剩余氨水除油中的应用
新过滤技术在剩余氨水除油中的应用
对焦化厂原采用的砂滤器及除焦油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查找出原料静置时间、原除焦油器设备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并介绍了一种新型过滤材料的特点及适用环境,以及在济钢焦化厂应用情况及效果.
作 者:康春清 王首先 贺西娟 KANG Chun-qing WANG Shou-xian HE Xi-juan 作者单位:济钢焦化厂,山东,济南,250101 刊 名:山东化工 英文刊名: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36(11) 分类号:X703 关键词:氨水 除焦油器 过滤器篇2: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在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由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表面活性的天然物质,其物化性质相近或优于人工合成的表面活性剂,并且具有环境兼容性和能够生物降解等特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系统地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特性、种类及其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
作 者:赵淑梅 郑西来 高增文 吴俊文 ZHAO Shu-mei ZHENG Xi-lai GAO Zeng-Wen WU Jun-wen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工程系,山东,青岛,266003 刊 名:海洋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 年,卷(期): 23(2) 分类号:X172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修复 石油污染篇3: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论文: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博物馆;文化传播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尚?布希亚(Jean Baudrillard)在《物体系》一书中提到:“科技演进和物的结构变化实为一体……物品最具体的一面便是科技。”[1]具体到以展品作载体的博物馆来讲,信息科技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为其提出一个全新的认识基础,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境界,这其中尤以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重。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就是新的科学技术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它能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能够进行交流。当今,新媒体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唾手可及,如数字报刊、手机短信、公交电视、网络、触摸媒体、微博等。具体到博物馆行业,新媒体表现为视频、投影、互动体验、数字展品、语音服务、虚拟技术、二维码、物联网等多种媒体技术,它们利用科技手段并配以多种呈现方式,为观众打造更具感染力、互动性更强的参观体验,开辟了观众参与的新天地。
本文试图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下,讨论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得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一、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
1. 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需求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永久机构。它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传播和展览。”博物馆在研究、搜集、保存、整理文物的同时,还具有传播文化、宣传教育等功能。这一定义明确指出了博物馆的中介性,这种形式的中介性在于它的公共特征――即强调交往、建立同感等。博物馆文化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博物馆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中介性在现今社会认识论层面上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让文化传播有了全新的概念,即用信息传播文化,用数字化承担博物馆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中介性。
古老而厚重的文化与新型科学技术的整合,是当前时代的必然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凸现和推动着博物馆文化公益性、公共性、公众性的实现,即推动或带动博物馆文化核心价值在最大范围内的实现。这样的全新传播方式不仅会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创造种种可能,还会给公众带来博物馆文化的全新体验。
2.视觉文化的导向作用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提到:“视觉文化研究的成败可能有赖于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要面对未来,而不是后视镜般的人类文化学方法作为传统,亦步亦趋。”[3]而对于博物馆,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及20世纪中后期社会文化转向的思潮一直在解构着旧有的学说,这使得博物馆学期待着脱离总体化预设的局限,并趋向于成为一种跨学科场域的学术活动,使自己除自身外还包括自身所涉及到的其他学域。这种视觉文化与博物馆学跨学科间的交集,就包括信息及数字多媒体方向的中和――即博物馆的数字化。
上个世纪初,图像或是影像技术的推广,宣告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这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复制技术与所复制品的定位,并最终演化成对语言观念发起的挑战。海德格尔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世界图像的时代,“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4]。就像语言叙事代替了传统的主客二分认识论一样,视觉叙事代替了语言叙事,成为这个时代认识、理解知识,进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博物馆,从语言中心到图像中心的转变,起初是老照片或摄影作品的展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最终演进为数字展示技术。如果说以往展品配文字注释或者专人讲解的展陈方式可以算作语言文化的话,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数字展示技术亦可算作一种视觉文化。博物馆以数字陈列、数字影像这样一种技术手段,以及一种既在场又不在场的全新的与参观者的交往方式来展示文物、解释背景、感悟事件、传递信息,甚至呈现隐而不显的事实,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二、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
1. 展览形式的多样性
特定的时代特征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被建构的知识。当我们讨论展览的策划和展品的选定时,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博物馆在拣选知识以及呈现观念、形象时,都要经过某一个权利系统的运作,而这样的权利即是来自于博物馆界与其所处社会和人民的能力。”[5]这种选择总是处在一种既定的认知前提下,而也正是这种限制,使得现在的博物馆展览形式以及手段相对单一。这种以往的经验模式,我们可以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阿诺德?格伦(Arnold Gehlen)关于文化凝固的论述:“现代文化中所固有的可能性都已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反面可能性和反题亦已被发掘和加以接受,从今往后改变前提变得越来越难以想象……在文化这样一种如此活跃和负载的领域中也会感到凝固化的存在。”[6] 但是知识并非是亘古不变的',这种既定模式在提倡多元化差异性的思潮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实践中日生变数,并冲破以往认知中的种种固有可能性。
可以这么说,这种展览形式多样性的表现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丰富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这一点,新媒体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作为各个博物馆展览的辅助形式或主流形式之一而出现。新媒体使用视频、投影、互动体验、语音服务等多媒体技术,构建了更为丰富的博物馆知识体系。新媒体技术可以配合传统实物的展陈形式,以智能手机为平台,以二维码技术为辅助,使观众获得在传统实物配以说明文字的形式中所无法完全呈现的关于展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等海量信息,甚至还可以与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其他文物进行比较,使不同专业、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能够真正读懂展品本身所蕴含的意义。二维码导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已逐渐全面推广,不只应用于“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在专题展“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展出期间,二维码总扫码数量就已超过41万次,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梵高的《柏树》有1.7万余人进行了扫描。
当然,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也可以脱离传统的实物展厅,设立一个真正的数字化展厅。经过数字采集、数字建模并运用虚拟现实、三维投影等技术,向观众展示出来的展品更具有感染力。同时观众也可以与文化、文物互动体验,大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从而抹平参观时的距离感。同时,数字展厅还有助于文物的安全保护,数字化、虚拟化的展品省去了每一次布展、撤展时不可避免的因搬运、摆放等操作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从博物馆的宣教职能出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的开放性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传统博物馆入馆参观的形式受到场地、空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需求的。新媒体技术将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并以数字化的方式传播。这种可以让观众自主选择展品并了解其详细信息的传播形式,包括数字博物馆、博物馆微博、网络杂志、手机APP、博物馆网站等各种传播渠道,已经为诸多博物馆所应用,这种方式使得在场或不在场的参观者都对博物馆产生了亲近感,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间的距离。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到来使得展品的展示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为博物馆展览形式开拓了新的道路。
2.博物馆传统结构的转向及再现式的展示
最早的博物馆建于公元前3世纪,埃及的托勒密王国在自己的都城――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起初的博物馆是以研究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随着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航海事业的兴起,随着启蒙运动后知识地位的转变,随着文物分类、文物保护等技术的出现,博物馆逐渐转向以藏品展示为中心。观众来博物馆参观,观赏文物并阅读其文字说明成为当时主流的展陈形式,而这种形式在现今仍占主流。
这种展陈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参观者对展品进行建构的过程的特定再现途径。这种再现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是主体(参观者)对面前客体(展品)进行想象思考或直观认知的过程,客体是被主体所认识、被再现的东西,而主体则是客体的载体。这一点在博物馆从征服者聚敛战利品的场所转化为以展品、藏品为中心,注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后发生了转变,主客体形态从之前的征服性模式转变为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博物馆传统的陈列形式也被局限在一种相互被动的体系中。直到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将公益性定为它的首要职责。这种公益性概念正是随着科技的演变以及人们全新的文化意识的转变而提出的,这种改变试图用技术的手段去找到在博物馆范畴中主客体再现关系的一种平衡点。
三、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尺度”
数字技术发展以及虚拟化的到来使得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再现与现实辩解的模糊化,以及符号与其所指涉的真实的无差别化,而导致了现实意义的失真、历史厚度的削弱、艺术品世俗化、博物馆文化价值的消解等现象的出现。但是,新的改变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消失。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主任、《连线》杂志资深专栏作家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变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但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止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7]当然,尼葛洛庞帝把重点放在了转变上,这也正说明了这一新的转变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让观众用一种易于接受、“乐于把玩”的方式去参观并了解博物馆诸多文化资源固然是好,但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尺度。当我们做数字展示或者新媒体传播时,如果不重视博物馆资源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底蕴的话,往往会步入折中主义的误区――做什么都行,只要顺应公众娱乐化的需求,或者受到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功利主义的风化而造成审美标准的缺失,从而对博物馆本身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应意识到,过分专业与晦涩的表达会造成与普遍受众的疏离与阻隔。所以在数字展示、传播的方式上、内容上不能急功近利、亦步亦趋,需要明确方向,掌握分寸,把握尺度。这种分寸与尺度就是参观者的理解能力与数字展示的平衡点――我们如何在通过技术手段抹平参观者距离感的同时,又能做到使展示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需要知道,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输出文化教育的公共机构,而在博物馆中最能体现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就是新媒体展示技术。在我们定义这其中诸多数字展品的意义时,需要十分明确一点,即数字展品的意义并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 也不是为分析方便而进行分类的物,更不是为攫取利益而产生的物,而是通过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参观者通过它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化产生关联的物。对于这种关联,我们可以理解为展品与参观者的某种交往式或者交互式的概念。在这种概念的先决条件下,在数字展品内容的选择上,不应没有一个审美标准,更不应为了取悦观众而降低自身应有的素质。应在本着提供知识、弘扬文化的前提下,用技术手段搭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桥梁。
新媒体在展览展示上的实际应用,就是用各种媒体应用之间的融合吸引观众,并与观众交往互动。这种交互方式是双向的,从而避免信息接收的单向性所造成的困扰,这样观众在参观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被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从而在达到输出文化的目的的同时,又能让参观者真正、充分地获得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这种交往方式的最终目标以及我们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正是为了让参观者不论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地,还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与历史文化进行直接交流,更加拉近二者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给人以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言,它是“一种倾向于更完善的现代化境遇中所获得的东西”[8]。
篇4:数字化技术在新支线项目研制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新支线项目研制中的应用
新支线项目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型号,项目研制采用全新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打破了过去一厂一所单纯靠国家投资研制生产飞机型号的旧模式.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管理模式下,西飞公司作为主要供应商在项目研制中承担了中机身和机翼结构制造任务.
作 者:冯新明 张囡 作者单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刊 名:航空制造技术 ISTIC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年,卷(期): “”(10) 分类号:V2 关键词:篇5:纤维束过滤技术在污水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纤维束过滤技术在污水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摘要:针对江苏省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中深度处理部分的选择,讨论了纤维束过滤技术的特点、工艺组合及应用等,得出该过滤技术和常规过滤相比,纤维束过滤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作 者:吴敬东 Wu Jingdong 作者单位:启东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江苏,启东,01 期 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Journal: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年,卷(期):2010, 28(7) 分类号:X703 关键词:纤维束过滤 提标改造 污水处理厂篇6: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自学探究
1.新媒体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国内外学者和不同机构对新媒体都有着各自的定位和理解,新媒体在现阶段的基本含义:“新媒体是通过高速互联网,能在多种电子器材上传播的互动多媒体资讯。”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new 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而成为多点对多点的分众传媒。它的优越性在于:方便快捷、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多元并存、互动性强、更具人性化。
篇7: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使教育观念更具有先进性,教育方式更为直观,信息资源获得共享,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教学更具有互动性。
(1)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学者和授者均不受时间、地点约束进行学习和辅导,针对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灵活多样性,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自学探究,可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跨时空交流、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老师提出疑问,而老师也可以通过QQ或BBS等形式与学生交流。
(2)变抽象于形象,集多种媒体的优点,将计算机教学中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立体清晰的形象,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消化,因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3)结合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开展多途径的主动自学。新媒体技术可以随时更新和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学生从网上获得其想要了解的所有知识,共享的网络资源为其提供了一条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开始转向为主动学习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4)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有利于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新媒体环境下的计算机教学方式
3.1强调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建构性
(1)在与新媒体结合的教学中应体现教师、学生和知识的互动。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引导,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形成性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手段向着正确的方向寻找解决方法,最后可利用投影展示优秀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此外,在网络机房中还可以利用如“凌波电子教室”等网络教学软件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2)与新媒体结合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通过适当的任务或探索从旧的知识上建构起来,而教师则起着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或开发的其它网络学习的平台布置精选的任务,指导研究探索的方法及资料,在课堂上则利用新媒体的形象生动的展示,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3.2充分利用新媒体因材施教
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较快,技术应用比较灵活,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较高,因而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对全体采用按兴趣、特长分组,利用新媒体手段引导辅助学生探究。如: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知识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现有知识能力针对性的学习,把握学习的进度;进而利用“网络在线学习的平台”在同质、异质的的小组内合作探究,有效的交流,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实施的有效平台。
(2)教师巧设任务,分层教学,及时把握教学反馈。基于计算机学科灵活及更新快的特点自学探究,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利用“电子教室”分类分发功能或者开发的“教学软件”中的分类管理功能分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小组中,还可以进行实时指导,从而实现任务分层,指导分层;为及时掌握教学的反馈,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基于welb的学习或调查系统,能够随时让学生进行课堂中的小型测验和调查,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评价。也可以利用flash制作的互动式课件、动画或游戏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此外,一部分网络即时交流系统也可以使教师随时和学生进行课程问题的讨论,以多种形式反馈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给出及时的、恰当的处理。
4.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注意事项
4.1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投影+黑板),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梳理知识框架,为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而多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则为后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方式的支持,两者要结合使用。
4.2新媒体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创新意识
在新媒体中得到的知识越多,学生的问题也会越丰富,多创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使其感受学习和探究新知的乐趣,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发现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WEBVR和RIA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WEBVR和RIA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互联网的革命,也不断催生新的媒体形式。所以本文将首先从科学学角度详细阐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对以往新媒体产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信息技术发展是如何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催生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这一核心问题。
由于WEB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作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正成为新媒体不断涌现的领域。虚拟现实技术(VR)与网络技术(WEB)结合产生的WEBVR技术,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电子地图等诸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硬件的发展和网络带宽的提升,网络三维互动技术,尤其是智能化的网络三维互动技术,将成为未来涌现网络新媒体形式的重要源泉之一。本文第二部分将首先研究基于WEBVR技术的网络社区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对未来技术发展的认识和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需求,提出基于WEB3.0乃至WEB4.0的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的可行性系统架构,详细阐述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工作机制和互动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进步了,技术性瓶颈没有了,如何在上述技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如何体现媒体价值、如何能更好的实现虚拟社区与真实社会的良性互动,将是我论文第三部分的重点内容。以WEBVR为例,通过分析随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及其特点、核心、本质,得出以WEBVR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在未来促进新媒体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这一中心论题,并将WEBVR技术与新媒体产生的内在联系、如何在网络社区中体现媒体价值作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
最后一部分,我想通过对现有媒体的一些缺陷的分析,展望一下未来新媒体出现的形式、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及可能出现新媒体的技术领域。
说明:本文技术来源于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实时互动三维仿真网络社区开发平台》,以及如临其境创意(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系列服务于网络数字城市建设的WEBVR、WEBGIS社区平台。
关键词:科学学、WEBVR、新媒体形式、媒体价值
一、科学学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和新媒体
1、从科学学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发展规律。
(1)科学学关于信息技术的定义。
(2)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
(3)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VR到WEBVR。
2、从科学学角度分析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产生的社会、经济价值。
(1)新媒体的定义。
(2)新媒体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3)新媒体出现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
(4)网络是怎样由于技术进步,成为中国社会主流媒体的 。
(5)WEBVR社区是计算机技术进步产生的网络新媒体。
3、信息技术的进步如何催生新媒体。(结合分众等案例,网络新媒体实现案例)
(1)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有临界点,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性能提升等变化跨越了这个临界点,新媒体就开始出现并日趋成熟,用分众传媒的例子说明。(从电梯到公交车,主要是无线传输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
(2)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传统媒体冲击和融合。信息技术进步使新媒体涌现新势力。(手机报纸、电子杂志)。原有媒体出路:融合成为趋势。(以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为例)
二、以WERVR为代表的下一代新媒体技术实现
1、简介,从虚拟费城到Secondlife,为什么称虚拟社区为新媒体形式。
2、技术实现及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系统框架。(本文的技术核心部分,要体现技术创新点)
(1)WEB3.0、WEB4.0概念
(2)现有的WEBVR社区提供的服务。(以Secondlife 和网络三维数字地图项目为例)
(3)目前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硬件和网络带宽)
(4)在WEBVR技术发展的趋势下,提出未来智能化网络社区系统框架。
◆个人终端与网络社区的互动。
◆定制服务、IM技术、WEBVR,WEBGIS、在线直播等。
三、由于WEBVR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媒体形式分析(本文的新媒体核心部分,着重阐述信息技术,尤其是WEBVR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新媒体出现的新的模式、新媒体价值实现形式以及变化发展等)。
1、未来基于WEBVR技术的网络社区及其出现的新媒体形式。
2、技术进步与这种新媒体产生的必然联系。
3、如何体现媒体价值。
4、虚拟社区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案例(网络三维虚拟城市、新加坡电子市民中心)。
四、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1、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媒体信息处理。
◆信息深度检索。
◆缺乏有效的服务架构和支撑体系。
2、以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追求为目的,展望未来新媒体出现的形式和特点,以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实现。
篇9:电吸附除盐技术在炼油污水回用中的设计应用
电吸附除盐技术在炼油污水回用中的设计应用
齐鲁分公司胜利炼油厂第二污水处理场排海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在国内首次应用电吸附除盐技术.基于电吸附除盐技术的'特点,优化深度处理组合工艺,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各单元进行改进,工艺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作 者:崔海云 万志强 黄斌 作者单位:崔海云,万志强(山东齐鲁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淄博,255400)黄斌(中石化齐鲁分公司研究院,淄博,255400)
刊 名:化工设计 英文刊名: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年,卷(期):2009 19(6) 分类号:X7 关键词:电吸附 除盐 炼油污水回用★ 焦化厂工作总结
★ 焦化厂工艺流程
★ 安全工程实习报告
【新过滤技术在剩余氨水除油中的应用(锦集9篇)】相关文章:
微涡流处理造气污水新工艺2022-06-06
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实习报告2022-07-25
延安炼油厂实习报告2023-03-05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2023-02-13
炼油厂的社会实践报告2023-09-23
绿化工总结2022-08-20
无机化学答案2022-05-02
化工厂的实习总结2022-07-30
环境工程实习心得体会2022-06-04
化工实习报告参考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