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时间:2023-02-13 07:42:16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精选16篇)由网友“差點融化了”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大家!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篇1:《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关于《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2、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二、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五、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 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变红

不变色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篇2:《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说课稿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首先我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第十单元课题1的内容,我将本课题分为5个课时,分别是《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常见酸的特性》、《酸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及碱的化学性质》、《溶液导电性》,本次说课内容为第1课时《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这节课通过实验酸碱与指示剂作用,了解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颜色的变化,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及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鉴定酸碱性的方法,对后面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讲叙酸碱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起好铺垫。

二、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问题、总结知识能力。

2、掌握酸碱的区分方法。

3、培养学生的知识衔接、推理、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实验推理论、理论指导实验能力。

三、说课重点、难点:

1、重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

2、难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推理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酸碱有初步的认识,我对本课题内容讲解上作了调整,将溶液的导电性先作了讲解,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盐,这样对于掌握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有了更好的认识。

复习提问:什么是酸、碱,

结合所学知识引入新课: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们掌握到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在溶液中碳酸、氨水分别以H+、CO32-、NH4+、OH-形式存在,那么能使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变色的到底是阳离子的作用还是阴离子的作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是H+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是碱,从定义中是否隐含着酸、碱在化学性质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通过提问、假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使学生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化。

讲叙新课:实验[10-1],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观察好,记录好,并做好对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对比,分析中找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结论,启发引导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酸的共点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碱的共点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酸碱在溶液中的存在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与指示剂作用时,酸呈现的颜色变化相同,碱呈现的颜色变化也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探究出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酸碱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六、板书:

1、指示剂能验证物质的酸碱性。

2、

物质 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变红

不变色

变蓝

变红

3、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本质是H+,OH-与指示剂的作用。

练习:练习册P39,同步演练B13题。

作业:探究实验、练习册

篇3:《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一、常见的酸

硫酸(H2SO4):常用于蓄电池中。

盐酸(HCl):常存在于人的胃液。

硝酸(HNO3):常存在于酸雨中。

二、常见的碱

碱的性质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

烧碱、消石灰水、氨水的颜色、气味液氨有刺激性味道、无色。

烧碱露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快(发热)、潮解。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快(发热)。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4: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

我所执教的是鲁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中的到实验室去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学生能够系统的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其规律,并对检测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体验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基本技能的一节课,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扔存在困惑,甚至不敢去做实验,教材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设计这么一节实验课,目的在于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酸、碱的化学通性及部分酸碱的特性。

2.通过未知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通过对对未知溶液的检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感悟探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废液处理,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进而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难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决措施:课堂中注重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确定四瓶无色溶液的成分做为主线,让学生们层层探究,逐步深入的运用实验技能解决问题,

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组内未知溶液是酸还是碱,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对酸和碱的同行的知识基础,所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注重学生们实验后的交流环节,学生们交流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实验中的一些收获,从知识上、能力上已经合作过程上充分的交流,并对自己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失误或者错误能及时的更正,这一部分的内容预计时间要稍微长一些,目的也是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适应自主探究,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

其次,在已经确定溶液是酸还是碱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确定是哪种酸和碱,考察学生对酸和碱的特性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前面的基础,所以可能进行的要稍微快一些,学生们确定了具体是何种酸和碱以后本节课稍微进行总结一下,酸碱的通性和个性分别是由什么粒子引起的,从微观上更好地认识酸和碱。

第三部分,通过对废液的处理,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体会到中和反应的好处,并能从情感上感觉到酸碱甚至是化学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总之,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篇5: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常见的酸和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本节内容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包括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及酸的化学性质几个部分,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完善学生们对酸、碱、盐的看法。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等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硫酸、盐酸性质的探究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酸的性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远离的学习态度。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难点:酸雨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给学生带来只管深刻的认识,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微型实验辅助法教学,在课堂上能让人人参与,极大提高每个人的热情,而且实验现象明显又节约试剂,充分发挥实验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做到实验、引导和启发思维相统一。

2.多媒体辅助法:用投影仪显示有关演示实验中没有的现象,用可见显示要点强化感受。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三、说学法:

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设计实验:让学生根据疑问创设实验,例如浓硫酸的稀释能像一般溶液的稀释那样直接加入蒸馏水吗?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方式。

(2)实验验证:通过推测、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总结获得知识。例如:酸溶液能和金属氧化物进行反应吗?反应会有什么现象?据此进行探究,并进一步了解化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3)温故知新:梳理旧知并及时联系生活,例如:在已学过的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的应用。在学生理解的知识层面上促进知识向应用层面的转化。

(4)反思评价:归纳总结已得的结论,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让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活中、化学课中,你接触或听说过哪些酸?请你列举出你在化学课上和生活中所接触的酸。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对酸的初步认识。

篇6:酸与碱的对话四年级作文

酸与碱的对话四年级作文

今天中午,我们学校四楼的多媒体教室可热闹了!由萧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萧山日报小记者团联合举办的“科普e视进校园活动——地雷包,酸与碱”活动走进了我们劲松小学。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地雷包吗?今天让我们来解密地雷包!”什么?听到“地”、雷”、“包”三个字,我顿时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心里不由自主得咯噔一下。心想:啊,地雷包,太夸张了些吧,地雷包可是一种杀伤武器啊!老师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别担心,我们这次实验主要是告诉你们地雷包膨胀的原理!”

老师把我们分成了几个小组,给我们分发了水、醋,还有平时很少接触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以及PH试纸、色卡。然后,给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亲自动手了解什么是物质的'酸性和碱性?二是如何用pH试纸检测酸碱度?接到任务,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了。只见大家小心地在PH试纸上分别滴上几种液体,不到半分钟,真神奇呀,PH试纸变色了!通过比对色卡,我明白了醋和柠檬酸是酸性物质,而小苏打是碱性物质,PH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则变蓝。

搞清楚醋、柠檬酸、小苏打的酸碱性后,老师让我们从三种液体中任选两种混合。我们先把醋与柠檬酸混合,咦,怎么什么反应都没有呀?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另一个同学提议把醋与小苏打混合,这时奇妙的现象产生了,混合后的液体冒出了一些小泡泡。同学们顿时兴奋了,那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五、四、三、二、一……。”随着大家的倒计时,奇妙的现象发生了!柠檬酸与小苏打混合后竟释放了大量的泡泡,同学们惊讶不已,竟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酸碱化学反应,会释放二氧化碳气体,科学上所说的地雷包爆炸就是这个原理。

感谢“科普e视”活动,让我们收获了知识、体验到了快乐!

篇7:九年级化学“酸和碱”考点与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酸和碱”考点整理

考点1 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

酸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于水后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H+)。

一、盐酸、硫酸的性质比较

盐酸(氢氯酸)

硫酸

物理性质

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气作用,呈白雾。

纯净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有很强的腐蚀性,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

(酸的通性)化学性质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稀硫酸不变色。

(2)能跟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氧气

Zn+2HCl=ZnCl2+H2↑

Mg+2HCl=MgCl2+H2↑

Zn+H2SO4(稀)= ZnSO4+H2↑

Mg+H2SO4(稀)= MgSO4+H2↑

(3)能跟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2HCl=CuCl2+H2O

Fe2O3+6HCl == FeCl3 +3H3O

CuO+H2SO4+CuSO4+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4)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 + HCl = NaCl+H2O

Cu(OH)2+2HCl==Cu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5)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HCl+AgNO3===AgCl↓+HNO3

2HCl+Na2CO3=2NaCl+H2O+CO2↑

H2SO4+BaCl2===BaSO4↓+2HCl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用途

重要的化工原料,除锈、制某些试剂和药物

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化肥、农药,精炼石油、除锈等,

l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的特性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为干燥剂);脱水性(化学变化,使有机物碳化);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3)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而生成水。

考点2 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碱的腐蚀性。

碱类物质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溶液中存在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OH-)。

1、氢氧化钠特性

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因此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同时还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2、相关干燥剂的选择

原则:干燥剂与被干燥的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如浓H2SO4可干燥O2、H2、CO2、SO2、HCl等气体,但不能干燥NH3(碱性气体);NaOH固体可干燥O2、H2、NH3等气体,但不能干燥CO2、SO2、HCl等酸性气

俗称

氢氧化钠 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氢氧化钙 俗称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其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易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

氢氧化钙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化学性质 ( 碱的通性)

(1)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Na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石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2NaOH+SO2=Na2SO3+H2O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3)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4)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2NaOH+CuSO4=Cu(OH) 2↓+Na2SO4

3NaOH+FeCl3=Fe(OH)3↓+3NaCl

Ca(OH)2+Na2CO3=2NaOH十CaCO3 ↓

用途

氢氧化钠 化工原料,用于制肥皂、造纸、纺织等工业

氢氧化钙 广泛用于建筑材料、制火碱、漂白粉配农药波尔多液等,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1.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如石蕊和酚酞试液。

2.pH—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数值0—14之间。最简单的测试溶液pH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将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批pH试纸上,将pH试纸显示的颜色和标准比色卡比较,得出溶液的pH值。

3.溶液的酸碱度

⑴ pH 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_0----14_之间。

⑵ 改变溶液pH 的方法:

①使溶液的pH 增大要加入碱溶液或金属氧化物或是水;

②使溶液的pH 减小要加入酸溶液或水。

4.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3)许多化工生产需在一定的酸碱性的溶液中进行。

(4)测定雨水的酸碱性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5)农作物一般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 类、数目、质量不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4化学反应前后

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一定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元素化合价。

第二节

书写化学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质的方面: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

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

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所求质量比不用约分。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

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 + O2 = 2H2O

4 : 32 : 36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3.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⑴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⑵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1.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2.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3.化学式书写错误。

4.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5.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4配平

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1.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2.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3.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4.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5.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

篇8:中考化学酸与碱必考知识点

中考化学酸与碱必考知识点归纳整理

1.酸的五条通性:

(1).酸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红。

(2).酸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碱的四条通性:

(1).碱【溶液】与指示剂反应,遇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2).【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可溶性】碱与【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3.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可用碳酸钠或二氧化碳。

碳酸钠晶体带十个结晶水(十水碳酸钠),其水溶液呈碱性。

钾钙钠铵盐都溶于水,盐酸盐只有氯化银不溶于水,硫酸盐只有硫酸钡不溶于水。钾钙钠钡的碱可溶于水。

4.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氯化银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氯离子。

5.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加【足量】稀硝酸,若沉淀不消失(硫酸钡不溶于水或酸),则证明有硫酸根离子

区别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用钡离子,不能用银离子(硫酸银微溶于水),若要检验同种溶液里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先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并除去硫酸根离子,再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氯离子

6.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4).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7.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小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8.用一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1).水 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2).指示剂(可鉴别酸碱)

(3).酸(可鉴别金属等)

(4).碱(可鉴别非金属氧化物等)

(5).碳酸盐(可鉴别酸,因为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篇9: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酸和碱的反应》这节课是粤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8章课题3的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酸碱的组成;二是酸碱中和反应;三是中和反应的应用。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章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中和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因此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酸碱的组成,知道酸、碱溶液中的共同特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

2.通过探究活动的过程,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逐步树立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过渡:好的教法和学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和学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善于观察、总结、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求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和探究法设计实验证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演示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分析酸、碱电离出的离子,引导学生总结出酸、碱各自在性质上有相似性的原因。

2.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实验探究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学习法既让学生设计实验又让学生动手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集体中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法:提问学生酸、碱各自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后,进而提出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从而导入本节课。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酸、碱的组成

这部分内容我会采用小组实验的方法进行,让同学们参考[实验8-13],设计实验方案,之后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进行纠错指正,并提醒实验安全的注意事项。

实验完成后,学生会观察到“用蒸馏水和酒精溶液实验,灯泡不亮;其余4种溶液,灯泡均亮了”的现象。之后会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分析酸和碱溶液能导电的原因。在学生回答是酸和碱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之后,我会借助多媒体微观展示酸碱能够导电,是因为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带电的离子的动画,并讲解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阳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最后提出问题:酸溶液和碱溶液相混合,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由此引入“酸碱的中和反应”。

2.酸碱中和反应

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做出解释与结论。

首先我会借助[实验探究二],取3ml稀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有没有反应发生。学生确定无明显现象后,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碱显红色,遇酸不变色”,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上面实验的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案。最终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探究三]的实验方案:

(1)取3mLNaOH溶液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

(2)逐渐往NaOH溶液中滴稀盐酸、振荡。

(3)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2滴NaOH溶液,振荡。

(4)再次滴入微量稀盐酸,振荡。

之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随着盐酸的滴加,红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无色。向恰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变为红色,再滴入微量稀盐酸,红色又变浅”。最后得出结论:酸与碱发生了反应。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做出相应的补充说明:指示剂颜色变。说明碱溶液与滴入的酸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改用其他酸(如稀硫酸)和碱(如氢氧化钾溶液)来进行上述实验,结果会怎样?此时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回答出具有相同的实验现象。最后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像上面这种酸跟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观察前面两个酸碱中和反应,说一说有什么规律?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采用抢答的方式来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

课程的最后,我会设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结合课本和查找有关资料,谈谈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篇10:碱蓬的功效与作用

碱蓬也叫碱蒿,是草本植物中很常见的一种,它的商品性是很好的,碱蓬的外观是很美的,它的茎叶的营养价值也是很丰富的,有一种特别的海鲜的味道,口感也是很好的,它的茎既可以用来食用,也可以用来制作成干制品,便于储藏和运输,下面我们来看看碱蓬的功效与作用。

碱蓬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它的药用价值也是很丰富的,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可以缓解身体出现的腹胀,它还有一些其他的用处,例如碱蓬的种子可以用来榨油,这样的油有很多的工业用途。

碱蓬,别名:海英菜、碱蒿、盐蒿,拉丁文名: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圆柱形,高达30~100厘米,花单生或2~3朵有柄簇生于叶腋的短柄上,呈团伞状,花被于果期呈五角星状,是典型盐生植物,其栽培技术比较粗放,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和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碱蓬的商品性好,碱蓬株型美观,有“翡翠珊瑚”的雅称;鲜嫩茎叶营养丰富,具有特别的海鲜味,口感好。而切可入药主治食积停滞、发热等。碱蓬的嫩茎叶既可鲜食,又可制造成干,便于贮藏和运输,因此碱蓬的菜用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俗称嫩苗称“狼尾(yǐ)巴条”、长成称“碱蒿”、“盐蒿”,是一年生藜科植物,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蔬菜和油料作物。碱蓬的嫩茎叶既可鲜食,又可制干,便于贮藏和运输,因此碱蓬的菜用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

药用价值

盐蓬、碱蒿子、盐蒿子、老虎尾、和尚头、猪尾巴、盐蒿、黄须菜、皇席菜

【药用部位】灰绿碱蓬的全草。

【性味归经】救荒本草》:“叶: 味微咸,性微寒。”肾经。

【功效主治】清热,消积。治瘰疠、腹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克。在吉林西部适宜碱蓬生长的土壤pH值在8.5~10.0之间,pH值超过10时也可以生长。

功效

可拥有清热、消积、治瘰疠、腹胀等功效。用法为内服,煎汤,用量为6-9克。

考证

出自《救荒本草》;

1.《救荒本草》:碱蓬生水傍下湿地。茎似落LI,亦有线楞,叶似蓬而肥壮,比蓬叶亦稀疏,茎叶间结青子极细小。

2.《药性考》:盐蓬、碱蓬二种,皆产北直咸地,土人割之,烧灰淋汤,煎熬得盐。其叶似蒿圆长,至秋时茎叶俱红。烧灰煎盐,胜海水煮者。

3.《生态和平亚洲》:选择碱蓬因为是高耐盐碱的、同时是本地种植物,没有植物入侵的问题。

各家论述

《纲目拾遗》:清热,消积。瘰疠、腹胀。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收割地上部分,晒干,除去泥沙、杂质备用,亦可鲜用。

其它价值

[1] 种子含油25%左右,可榨油供工业用。

[2] 中科院海洋所的研究发现,在众多野生耐盐植物或盐生植物中,碱蓬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它的种籽不仅能生产出亚油酸含量高达75%以上的高档食用植物油,种子含油较多,可做肥皂、油漆。可用于印染、玻璃工业,是化学工业的原料。。由于已解决了种植技术和加工利用技术,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并具备一定的市场需求,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碱蓬还属于低等饲用植物。幼嫩时猪少食其叶,牛、马大家畜一般不食。

对于碱蓬的功效与作用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很多的书籍都有关于碱蓬的记载,一般的都是它的药用价值,对于治疗身体出现的一些不舒服的症状是有很好的效果的,大家在平时应该去多了解一些中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些方法一般都没有什么副作用。

篇11: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3.23(星期一第5、6节)

【实验目的】

1.比较常见酸的化学性质,认识其特征; 2.认识常见碱的一些化学性质; 3.通过探究,认识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重点】

1.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 【实验用品】

药品:稀盐酸(滴瓶中)、稀硫酸(滴瓶中)、稀氢氧化钠溶液、新制饱和石灰水、镁条、锌粒、铜片、碳酸钠粉末、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碱式碳酸铜粉末、生锈铁钉(1支)、生锈铜制品(1片)、硫酸铜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

仪器、材料:量筒(10mL×1)、镊子(1只)、药匙(1个)、纸槽、吸水纸若干;试管(12支)、试管刷、烧杯(25mL×1)、胶头滴管(1支)、玻璃棒(1支)、温度计(1支)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酸类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碱类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应用?

3.什么叫中和反应?反应过程有什么共同现象?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验证上述知识。实验过程中要用到酸、碱等腐蚀性药品,请大家务必根据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进行实验,以确保安全。如果不小心皮肤沾到酸溶液、碱溶液都应该立即用水冲洗并报告老师,切记! 【实验过程】

说明:为防止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不熟悉,教师边演示边解说,学生模仿完成相关实验。

1.不同形态的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是否能够说明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2.常温下,如果铁锈和铜锈与酸反应的现象不明显,是否可以采用对试管进行加热的方法,对溶液中出现的大量气泡现象加以解释?用稀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是否能将铁制品长期浸泡在酸溶液中?为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生锈铜制品?

4.为什么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

二、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2

【实验探究点】:

逐滴滴加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从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三、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探究点】:

1.如何控制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避免出现滴入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变为无色?

2.在滴加盐酸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温度有何变化?何时温度最高?酸和碱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会有何变化?恰好变为无色,说明什么?

3.酸碱中和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呈中性的吗?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4.步骤(3)中,为什么要将实验2中反应后的溶液取少量转移到另一支试管中进行实验?它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养成教育】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台,清洗试管,按顺序摆放仪器、药品。 【布置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思考、交流、讨论、回答以上问题。 【安全警示】遵守交通法,做到文明、安全出行!

3

【中考链接】

1.(宿迁)在做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时,甲同学将稀硫酸滴入到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 ..触摸试管有灼热感,他马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是乙同学提出 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的。

(1)你认为乙同学提出异议的理由是 。 (2)针对乙同学提出的异议,甲、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是否会放出热量? [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会放出热量。 [实验方案]:可能用到的实验仪器与药品:

氢氧化钠固体、稀硫酸、蒸馏水、烧杯、温度计、玻璃棒、胶头滴管

(3)丙同学取步骤(2)反应后所得的溶液,继续进行探究。他向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因此他得出溶液呈中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理由是 。

(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达州)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

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基础实验8酸与碱的化学性质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分析与思考】

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种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4

篇12:除盐水站酸、碱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除盐水站酸、碱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介绍了除盐水站再生系统流程,对除盐水站存在的酸、碱腐蚀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合理设计、选材、消除应力、添加缓蚀剂、加强运行及维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避免或减缓腐蚀危害的'防护措施,主要从设计角度对除盐水站的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 者:吴继霞 Wu Jixia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河南省,洛阳市,471003 刊 名:炼油技术与工程  ISTIC PKU英文刊名: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 年,卷(期): 36(8) 分类号:X7 关键词:除盐水站   腐蚀   防护   设计   选材   应力腐蚀开裂   缓蚀剂  

篇13:《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我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电解质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直观的展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篇14:《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

《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1课时包含了如下的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就已经做过了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这对于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并且高中生思维能力在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分别概括酸、碱、盐的本质,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能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酸碱盐,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中感受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乐趣和化学世界的奇妙。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环节,首先是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引子和铺垫。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初中所做的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提问:哪些溶液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哪些不可以。并请学生思考原因,借此引入本节新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了我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电解质

我会结合学生的思考的能导电的溶液,提出不仅NaCl、KNO3、NaOH的溶液可以导电,这些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也能导电,由此提出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接着我会提问学生:Cu、盐酸、CO2、BaSO4是不是电解质?针对概念中的易错易混的点进行解释和探讨,通过这一过程深化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电解质之后,我会请学生思考NaCl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我的讲解可以得知是因为NaCl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下:

NaCl=Cl-+Na+

这一过程我会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进行呈现,直观的展现NaCl的电离过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动画中学到知识,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3.酸、碱、盐的电离

学生明白什么是电离之后,我会请学生根据NaCl的电离方程式,写出HCl、HNO3、H2SO4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并且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酸的本质。学生通过写电离方程式就可以概括得出: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同样的道理请学生试着写出NaOH、Ca(OH)2、Ba(OH)2、KOH的电离方程式,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碱的本质。

从电离的角度概括盐的本质是易错的.一个点,我会这样来处理:设置小组合作探讨环节,请各个小组列举熟悉的盐,思考如何从电离的角度定义盐。

部分小组根据之前的规律很可能就得出: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有的小组也可能会考虑到(NH4)2SO4、NH4Cl也是盐。这样通过小组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正确的结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老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环节三:巩固提升

我会请学生从电离的角度判断Na2SO4、Na2CO3、NaHCO3、NaHSO4是不是盐,并写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方程式。

在这一环节中出现了酸式盐NaHCO3、NaHSO4,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酸式盐的电离与正盐的电离不同,酸式盐和酸式盐的电离也不相同,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拓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是什么?这样的作业与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反应”相衔接,体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离子发生反应的关键,知识间的逻辑体现更加完善。

篇15:酸石榴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间的交流慎密,大部分学医的都受到了西医的严重影响,学习中医的人是越来越少,所以这就造成了大家对中药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少。下面就来说说酸石榴这种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醋石榴(《海上集验方》)。

【来源】为石榴料植物石榴的味酸的果实。

【化学成份】种子油中含石榴酸(即栝楼酸),尚含雌酮及雌二醇、β-谷甾醇、甘露醇等。

【药理作用】石榴子油注射于摘除卵巢的成年雌性小鼠或幼年雌鼠,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性味】酸,温。

【功能主治】治滑泻,久痢,崩漏,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或烧存性研末。

【注意】①《别录》:“损人肺,不可多食。”

【附方】①治肠滑久痢:醋石榴一枚。擘破,炭火簇烧令烟尽,急取出不令作灰,用瓷碗盖一宿,出火毒,捣为散,每服用醋石榴一瓣,以水一盏,煎汤调下二钱匕。久泻亦治。(《圣济总录》黑神散)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于中药酸石榴的介绍,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更多的去了解酸石榴,才能更加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出酸石榴的价值。

篇16:酸木瓜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酸木瓜是云南特产,来自无污染的高海拔山区,大小和芒果差不多,一般是青色的,放的时间越长颜色越黄,木瓜在越接近黄色也越香,它散发出的果香非常的好闻,放置在室内比什么空气清新剂强多了,而且对人体有益无害。是具美味、药用价值为一身的绿色无污染水果。它有开胃、丰胸美容、治疗风湿痛等保健作用。木瓜还可以制作果脯、果酒、泡酒等。可以做菜,做各式木瓜鸡、木瓜鱼、木瓜炖猪脚等等。其味道鲜美。每年的10月份为成熟采摘期,是季节性的东西,错过今年就只有等明年了,它是耐储存的,通风阴凉可以放置60天,不会变坏,只会表面出现脱水褶皱 。

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的说课稿

《观潮》说课教案稿

初中英语说课教案

电磁振荡说课教案

酸碱盐复习课教学反思

Lesson 7 Oh! That’s My Son.说课教案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

《体态语》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

【苏教】《七律·长征》说课教案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的说课稿(精选16篇)】相关文章:

体育说课教案2023-01-27

《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反思2022-05-07

沪教版《动物的休眠》说课稿2022-10-06

碱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022-12-03

酸的通性说课稿2024-04-21

2022初三中考化学备考重点知识2023-11-01

关于硝酸的说课稿2023-10-19

酸的化学性质是什么2023-03-11

化学说课稿2023-02-15

氯气说课稿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