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学

时间:2023-04-12 07:32: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随笔文学(精选16篇)由网友“虎虎”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随笔文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笔文学

篇1:文学随笔

文学随笔四篇

一 、读 淡白明志·《冬之恋》

《冬》

我以冰雪

将一切

美好的丑陋的

封藏

只让腊梅

傲然绽放

花凋落

冰消融

万情万物

自由滋长

***

二、读 淡白明志·《冬天里飘来一缕花香》

《梅惑》

白雪腊梅

凛冽绽放

吐露芬芳

诱了幻想

意欲触摸

恐惊圣相

却步近赏

唯愿悠长

***

三、读 孑然莫北·《疏竹碧影映冬阳》

《竹鸟图》

近前叶皆殇

唯竹緑张扬

夕阳穿隙进

飞鸟聚欢唱

***

四、读 丫丫·《女人泪》

《秋夜盼》

残月挂天上

倩影冷而长

轻歌盼郎归

晶泪落两行

篇2:文学随笔

文学随笔

做完作业已凌晨,深感夜阑深静,

深有所感,故写随笔,以抒心境.

――写在前面的话

缓缓地,城市已睡下,

一切中,只有寂静。

偶尔一两声犬吠划破夜空,

如林中狼啸般凄凉,源远流长。

犬吠后,

一切又重归寂静。

天空中,

没有明月,不见群星。

黑纱笼罩着世界,

飞蛾也被我桌前仅有的亮光吸引而来,

它们偏偏的舞姿,

仿佛也为这世上唯一的光明,

而惊叹,而欣喜。

不知何时,

不知是哪一位指挥家,

让蝉虫合鸣,

一首黑暗中的交响曲就此奏响,

给这黑暗带来活力,带来生机。

隔壁的热水器在此时响起,

人造的声音打破了自然的'环境,

但在似以沉睡的世界下,

微小的生命仍在继续活动着。

天空已漏出了鱼肚白,

我在生命与活力的指引下也将走出阴影,

新的太阳即将升起!

篇3:随笔:漫谈文学

随笔:漫谈文学

一朵花开得再怎么妩媚,也只是诱惑路人和妆点风景,只有它的根茎才真正具有丰富的浆液——同样,在文学领域,华丽的辞藻虽然可以触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评定一部文学作品的优劣,绝对不能忽略掉它的中心思想。

华丽的文字只是为了恭维视觉感官,不能过分地用来填充内容上的空缺,正如韵律只是为了满足听觉的意淫,强行落实只会产生出反和谐的效果——因此,花样文学最匮乏的就是内涵,而内涵往往就在铅华的背后。

然而,给文字润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同没有上釉的工艺品,不会有人花时间去鉴赏,除非它的名气非常高涨,否则顶多就是用来种草。

或许,用文字改变世界,用哲思唤醒人类,听上去有点荒谬。但是一个苹果尚且可以让牛顿剖析宇宙,难道一部书籍的潜在价值就可以小觑么?

文学的定位很广泛也很随和,当然,不能纯粹地将谈资拓成文字——

文学可以是一项消遣,但不能过分彰显个人主义,只在乎形式,不兼顾内涵。

文学可以是一份工作,但不能一味模仿主流笔法,只注重发展,不追求跃进。

文学可以是一种理想,但不能执意地和别人相悖,只强调风格,不认可模式。

文学可以是一场革命,但不能把自己当作是英雄,只唯诺自己,不相信他人。

自从仓颉创造出汉字后,中国文学便应运而生了。

文字属性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强硬、委婉和中性——只有做到表面与实际分离,思维和视觉出现迥异感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擅长运用文字——譬如,把一个褒义词巧妙地用来反讽,或者是我们经常说的欲扬先抑。

文字是有限的资源,倘若编纂成辞典,仅为绵薄的一本书——文从字顺才能让作品的身价不断攀高,并且令读者消除对写作者实力的质疑——其实,无论浑厚还是沉敛的文字都可以繁衍出哲思的渊薮,关键只在于经营它们的作家有没有一个发达的大脑。

身为一个杰出的作家,不需要特别多的词汇,只需要足够多的词汇——正如博尔赫斯在描写处决场景时那一句“四倍的子弹”——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值,却有无穷联想的数值。

文学作品不是由不同属性的文字简单提炼出来的,而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字经过反复加工深造出来的——自然的深邃,历史的变迁,生活的无常,情感的牵绊,被不同的作家用不同的文字微妙地解读,然而对比起来的差距却远超于文字本身——因为每一个文字的张力都只有思维的若干分之一,所以连生活中的一段镜头都无法细致地还原出来——这就是文字的弊病,也可以说,抽象对具体的臣服——但是,通过巧妙的手法,可以尽量去改善,如同游标卡尺能够比学生量具更加优越。

每一个作家都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不能把制造轰动效应作为创作动力——所谓的商业化文学,在亲近读者的同时,也疏远了文学价值——而今,许多作家脱离了象牙塔的束缚,反而陷入了另一个混沌的黑洞——一个由时代巩固起来的名利国度——置身事外的,恐怕只是抵达不了那个境界。

一个出色的作家最起码具备两点:

第一、作为一个职业的文字艺术缔造者,必须切实淬砺出“力度感”——文字驾驭力,文字敏锐度和文字兴奋感。详细来说,在垒就文字宫殿时,第一时间要在脑海中拟定出清晰的文字布局,然后对同步喷薄出来的情感进行精简加持。其次在运笔过程中保持文字链条不能中断,尽量让文字都发挥出承上启下的绝佳效果。最后试图在生活中把文字当作自己的情侣,在不亲热的时候也要诱发潜意识去惦念。

第二、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字成品生产者,不能拘泥于文体和格律,一定要打破僵化的模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否则作家只会沦落为文学作品的傀儡。而且,总是踏着别人的影子行走,一旦黑夜吞没了天光,便只能在原地上蹉跎。因此,每一个作家都应该秉承这样的信念——勇敢地朝自己心中的方向前进,不要管它在地图上有多么微茫。但是文学终究具有一定的底线,在写作时绝对不能践踏和躐越。

一个作家化茧成蝶,不能凭他催眠了多少精灵唤醒了多少妖孽来判断,也不能凭他吸纳了多少精华摈弃了多少糟粕来衡量——文学作品是多样化的,没有一个恒定的尺度。但是,一个写手晋升为一个作家还是有迹可循的——首先不能被文字奴役,而且要设法逆转过来,利用文字给自己代言。有时候,一部作品的尘埃落定,或许就可以鸡犬升天——但是,作家这个头衔,看起来很轻省,实际上,光是谦逊这方面,就可以让一个人的灵魂翻腾上几百回。

作家不是凭恃外表俊美就可以备受瞩目的,只有笔下的文字产生出足够巨大的正能量,才可以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崇敬,慢慢地蜕变成为一个文学教主——末了,就算步屈原和老舍的后尘,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悼念——生前被人追捧,死后被人膜拜,这样的优渥待遇,哪怕最后文学花名册上没有他的名字,也可以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留下口碑——甚至是墓碑。

当然,作家理应在幕后辛勤笔耕,而不是在镜头前频繁亮相——读者真正渴求的是文字,而不是作家的一句问候。化用一下钱钟书先生的话——如果你捡到一只美味的鸡蛋,何必去计较它是在笼子里窝着生还是在草垛里站着生的呢,你只要想好如何去烹饪和品味它。

其实,身为一个作家,真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神圣,说白了不就是把才华变成铅字再拓印成书籍嘛——走在大街上,谁都可以对你嗤之以鼻,然后不屑一顾地离开——用文学作品来抢占文学地位固然合乎情理,但是,用文学地位来置换社会地位便是可伐之矣。

学校的老师常说,写文章如同种树,不是挖几个坑撒几颗种子就可以培育出参天大树的。确实,只有反复完成浇水、施肥、除虫等步骤,才可以塑造出一棵树茁壮的身躯。当然,在选取树种时一定要挑最上乘的,不能干瘪,不能皴裂,不能发胀。而且,该行业的气候因素也是举足轻重的——晴朗时,光合作用旺盛,生长得自然会繁茂。阴霾时,只要底墒充足,不会造成太大亏损。下雨时,一律都会遭殃,因此只能及时补救。

一部文学作品的营养成分应该均衡分配,如果枝干粗花叶稀,生长出来的果实也不会硕大更不会甘甜——所以,应该从根系开始涵养,等到营养富余后,再洄流到枝叶和花萼,并且始终保持在半饱和状态,既可稀释,也可聚合——因此,种树的工艺在文学上照样是适用的,看来,大自然的造化并没有谣传中那么差。还是那句话——在文学创作上,既要完善形式,也要兼顾内涵。

一片森林的广袤,是无数树木的贡献,其中难免会掺杂一两棵颓废的,但只要整体的和谐没有被颠覆,依然称得上是一处秒杀胶卷俘获飞鸟的绮丽风景。

一片森林的价值,不在于组成它的树木如何魁梧,而在于它的潜在价值和后备资源是否充沛。如果满足了这两点,就算占地面积再狭隘,也是相当抢眼的。

是山脉总会有主峰,是故事总会有主角,是句子总会有主语,是树木总会有主干。其实,文学创作还可以和建筑学挂钩——在构思方案的同时,承包后期的风险;在稳定重心的同时,协调整体的平衡;在装潢外表的同时,充实内部的材料。

成就一部上乘的文学作品,不但要反复检阅理性分析,确保没有绝症和暗病,而且要严加斟酌适当取舍,彻底清除赘疣和腐肉。一发断而痛全身,一蚁居而溃长堤。所以,用字一定要精炼,遣句一定要顺畅,不能盲目地引笔作流水之势。毕竟这年头,孔子归隐了,李白收山了——他们绣口一吐,或二字,或五言,均可流芳百世彪炳千古。相比之下,现代作家不是堆砌就是挪用,差距十分明显,单看辞典中成语的由来便可得出。

写作时必须面面俱到,不能只认准一个重心。譬如,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都是一些小学习得的知识。当然,我不是反对应用在文学创作上,况且,它们可以产生不错的视觉冲击——只是,作家之间存在文学修养的差异,很容易会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活用得透彻,有的落实得肤浅——而且,一个实力派的作家也不能反复运用已经普及了的知识,还应该尝试驾驭顶真、互文、通感、拈连、双关等非主流修辞手法——正如你拥有一把斧头,可以砍光一整片浩瀚的森林,但也没有必要把电锯闲置在一旁。

现在大部分的传统文学,遵循的都是同一套模式——在生活的阅历上进行艺术的雕琢。当然,这是一种原始而规范的写作技巧,因为文学和生活本来就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创作不是原封不动地挪用实际素材,而是把详实的生活剪影浓缩成经典文字。甚至可以这么说——一半虚,一半实。有轮廓,但没有五官,有血液,但没有流向。

其实,文学创作具有多种窍门。譬如,獭祭成文便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写作手法,尽管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成分堆砌和个体整合,但是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和强烈的文字辨识度,是不可能发挥出奇效的。因此我个人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獭祭成文的写法只要运用得当,发展前景也可以是一片光明的。

文学作品一般都可以划分为深度和单薄两种:

深度的文学作品,肉眼是不能贯穿其内部灵魂的。譬如,泰戈尔的诗歌,每一个文字都是闪烁的光芒,串连成荧荧的星链,以原素材为背景,联结成一个宇宙,飞驰着陨石,旋转着黑洞,弥漫着尘埃。置身于其中,哪里都是落脚点,但哪里都是虚空的。

单薄的文学作品,通常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后,整体思路和全局架构便可以在思维里显现出来,这样是经受不住读者和评论家审核的,俨如附丽在墙壁上的蜘蛛丝,不要以为缠绕起来就可以缔造一个迷宫,只要风用力一吹,旋即就会还原出最初的单调。

其实,两者更显著的区分是——前者埋下了伏笔,后者公开了秘密。前者的特长是治愈,后者的强项是自诩。前者的权威无需再宣扬,后者的见解一定要声张。

文学作品的兼容性是有限的——大众。个人。两端都不能触摸——既不能过分迎合大众,也不能极致突出个人——局促在两者之间,文字不能太锐利,但也不能太稚拙,必须要廉而不刿——开放的前提是保守,如同一座山峦,可以娶树为妻纳花为妾,但不能一味地率性多情地博爱。

近年,伴随网络文学的兴起,糅合了色情奢靡暴力等因素的私小说大行其道,强行给读者营造出一个又一个丑陋的精神世界。然而,在经济利益的潜规则下,这些低俗的作品却有了正当的名义,不但不会轻易被取缔,而且可以大量地出版。目睹这种现状,我只能说——文学在堕落,读者在受害。

在此奉劝某些作家:不要企图用文字毁灭文学,这个罪没有谁可以扛得起。

摆脱商业文学的通病,必须要践行三个步骤:

首先,在写作内容上要广泛取材——满天星光就是太相似,夜空才会显得忒单调。

其次,在写作风格上要独树一帜——不要模仿绿道上的树,永远都面朝一个方向。

最后,在写作间架上要根深蒂固——设定一个合理的格局,不要像荒漠里的沙子。

在文学领域,抄袭是拙劣的行径,和盗版同样的可耻。他们都有一定的行事规律——利用别人的原著作为模板,经过自主思维的一番策划,然后进行微创修改再组装成书籍。我敢大声地喝斥——这种近似克隆的写作手法,压根不能定义成文学技巧。我个人认为,如果只会寻章摘句,在别人的作品上署名,尽管最后成为了一个文坛巨匠,也远远比不上一只蜜蜂的贡献——因此某些作家,不要以为有人给你辩护就可以有恃无恐,那只是证明你堕落到了被人同情的地步。

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山寨别人的题材,那样做很容易会导致文学领域出现次贷危机。然而,这是许多作家都存在的通病,要杜绝起来只能是一种奢望。或许,真的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阐述的那样,我们的眼睛具有一定的距离适应性——太远,会朦胧,太近,会迷茫——因此,文学创作就是用离开生活的`眼睛去发掘生活的趣味——还有,每个作家都具有不同的阅历,倘若各自采用陌生化的写法,一定可以跻身到另一个高度。

另一方面,不加节制地引用箴言,虽然构不成抄袭的罪名,但也可以定义为一种变相的剽窃。而且,不共性的文字随意穿插,会扰乱作品原有的秩序——因此,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最起码要有七成内容是原创的。盗用别人的专利文字,客套一点说,是写作上的资源共享。可是没有底线的租赁,最终只会演变成掠夺。这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表面或深入,玷污了一部文学作品的纯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它出现器质性的病变。

在文学创作中,可以适当变通每个句子的先遣后续,没有必要死守学校那一套写作模式,说什么主谓倒装必须斧正过来,说什么成分缺失必须增添进去。譬如——谁惊扰了芦苇丛中的水鸭一群,阳光正一束束无声地戳破湖面——原本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句子,经过某些老师或者作家的修改,只会产生出逆向质变的反效果——一串串阳光无声地戳破湖面,惊扰了芦苇丛中的一群水鸭。

因为经济时代的蓬勃发展,文学领域随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逐渐在削弱散文和诗歌的势力,意图扩充自己的统治范围。

小说的意境一般比散文和诗歌深邃,可以简单归纳成四类:

高山飞瀑——伫立在制高点上,以全知视角通览全景,垂一发之力,坠千钧之势。

平地流水——在源头处集聚,以恒速度流淌,沿途上没有礁石,击不起一朵水花。

石罅小涧——徐徐的,被突兀的卵石过滤掉一部分,形美而质淳,不时漾起漪澜。

向心漩涡——徘徊在同一片水域,指向同一个中心,潆洄着,扩充着,不可端倪。

因为每个作家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所以文学创作便应运而生出无数的笔法,但是在结构框架上普遍都遵循两个定律:

一、点共鸣,线串连,面璧合——将个体拼凑成整体,再由整体引出个体——实证可以参详韩寒的《一座城池》。

二、面涣散,线分叉,点离散——将整体切割成个体,再由个体组成整体——实证可以对比铁凝的《哦,香雪》。

每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有三个共同点——在师承模式的同时凌驾于模式,在兜销自我的同时超脱于自我,在取悦读者的同时启智于读者。

每一部合格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有一个相交点——触发读者与作家的共鸣,也就是作家与读者隔空互动。情感是火药,文字是引线,在纸上分散爆破。

文章不是现成的,要经过深度臆想——高二时,我曾经在一篇名叫《文学刍议》的随笔上写过,一篇文章出类拔萃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五点:

——立意。即主旨,在写作前就必须构思完毕,但无须过于严谨,只要有一个总体去向或者基本轮廓。不能盲目地跟随笔尖去勾画,必须抢先半拍腹拟出草稿,否则作品发展的趋势便可能出现和预期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

——命题。题目是文章的眼,一定要新颖,绝对不能随意。正如张僧繇蘸墨一点,可以让浮雕幻化成龙。何况题目设定后,可以对立意的范畴和文字的部署作出明确的指示。因此,只要命题恰到好处,所有的文字都可以获得一份腾飞的资本。

——内容。即素材,情节一般是独家的。正常情况下,只要立意明朗,内容便会放晴。因为后者是前者的扩充表达和细节描写,也就是说,前者是源头,只负责主流,后者为支干,广泛式分布。但是,两者必须是亲密关系不能中断,否则人为赋予的名字就会失陷。

——风格。可以简单定义成写作爱好或写作套路,主要是针对内容,但同时又对整体起到磨合的作用。风格是抽象的,如同每个人握笔的姿势存在细微的差异,最后一样能挥斥出遒劲的书法。只是别人在评价时,通常会出现两个极端或多个立场。

——措词。即遣句,文字不能只唯诺主观臆想,还要听从客观思维的调配。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措词是自发调节的,不需要强加控制,只要求在思考和动笔时保持清醒。笼统一点说,就是拥有足够多的词汇量,可以随时进行鉴定和筛选。

文学创作不能只专注于笔尖,既要瞻前,也要顾后。悦目、赏心同步发展,才是花样文学和内涵文学的完美结合。

最后声明一句,坚决不要将文学作品简单定义成填字游戏——前者强调的是风格,后者推崇的是模式。

两年来,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在中国有三种文学体系是比较强势的——以莫言为代表的魔幻主义文学,以韩寒为代表的黑色幽默文学,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温暖疼痛文学——当然,我希望有一天,我苦心经营的缥缈反思文学,可以和这三种文学体系争宠。

一个作家究竟发挥出怎样的水准,才算真正到达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我想只要你还没有封笔,记录便会一直刷新下去。

——冬离雪

篇4:说文学随笔

说文学随笔

说到文学,我倒好有一比。总喜欢将她比作孩子,优秀的孩子,必定是不仅传承父母的最好基因,而且还要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她的父母,就是才与情。

若论才华,其性属雄,人称伟男子,皆赞其高富美。要说高者,即誉“才高八斗”。所谓“高”就是要高雅,高品位。是学识的灵魂,是定海神针。富者,常称“学富五车”,博学广闻,知天识地,贯古通今。美者,当说其辞采外泄,风流倜傥,潇潇洒洒。

再说情素,其性属雌,当为妙女子,皆喜其柔深长。柔者,情柔似水。深者,情深似海。长者,情长专一。

伟男没有高富美,妙女芳心必难猎。假如男子是矮矬穷,那么迎娶的情素只能是寡薄杂,生出来当是丑陋残,这样的话谁会喜欢。男人是树,女人为藤,没有树的.高大,哪来藤的茂密。切骨的情感永远只属于那横溢的才华。只有雄才与雌情的天缘地合,才能孕育出优异的文学作品。

至于生活,那是作品的生物血性,决定着作品的食物链,一千个读者,或许有一千种血性。

要有好文学作品,首先要有才华,没有才华,情感何依。有了才华,只是前提,其次就看他如何去经营情感。只有相融相依,才能文情并茂,造就出自家的孩子。所以,才华,情感,作品,好可算是人们精神家园中的“吉祥三宝”了。

篇5:文学-随笔写作

文学-随笔写作

诚然,知识就犹如源源不断的海水,则容纳百川“知识”是图书馆。她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还是知识的摇篮、人类进步的阶梯。她收藏古人的诗词歌赋,呈现了文明社会的灿烂,批判了旧社会的腐败,弘扬了传统文化,延续了风土人情。而我也在她精神呵护下不断成长。

一.相识

校园里行色匆匆的人群,衣着深沉,表情昏暗。一个人,一颗心,无从是好,我的本能只好引导我去图书馆阅读一下书刊。一进去心中涌出一股惊叹: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校园图书馆,此时就对里面的书产生一种神秘感,有一种走进知识的海洋的亲切感和愉快。越是深入,闻到那股熟悉的油墨香,温馨感也会随之而来。这便我就给她深深的吸引住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相识了。

二.相知

缘份,很神秘的东西,牵引着我与图书馆之间的点滴,化作流水,长流不息……因为这块宁静乐土给我在求知和追求道理上插上了一双梦想的翅膀。只有她可以让我静静的读,字字的嚼,让思绪飞扬,感悟深刻,从中领悟人生道理。有时她仿佛还会提醒我不时要眨眨眼睛,不要总沉迷于美丽之中,沿着书廊走,发现她内在原来全是人类最璀璨的精神与灵魂。美术、历史、科学、文学……各个的面貌异彩缤纷,魅力无穷,我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根据自己的用途和爱好决定,所以她可以满足我很多个愿望。

在这里我最喜欢找个安静的位置,然后摊开一本书,坐着,无比惬意。此时我仿佛听到她在我耳畔轻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当我陶醉于其中时还会领悟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的人生大道理。因为她知道我是个知识浅薄的小女孩,所以常教会我为人处世的真理,从此我们相知了。

三.相爱

从文字中寻找精神的享受,虽手边没有浓浓的咖啡,没有清淡的热茶,但我的心却同样愉悦。我看着阳光从窗户的这边慢慢移到那边,而她见证的是一个女孩的灵魂从浅薄的此岸,度向另外的彼岸。她给于了我的灵魂与伟大心灵对话交流的机会,倾听他们娓娓道来的心曲,他们是谁?他们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闪烁的怀疑精神,是中国古代诗人严谨的字斟句酌,是柏拉图认真而股指的理想王国---我就像有效的萤火虫,在她的给于我的一盏小灯照耀下,游历文明的河山,最终拥有了哦自己的一点光华。

你对我的付出,我一定要以最优异的“我”回报于你。

我与图书馆结下的情缘,是个奇妙而又充实的旅程。终归一句话,看书能使你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篇6:文学随笔:忘记毕飞宇

你如果还没读过毕飞宇,就该去读读。看这个六十年代出生的江苏才子,是如何正在把文字推向极致。他号称是现实主义作家,用他的话说,要试试现实主义在他的手里会是什么样子。他坚信任何想象不能脱离现实,没有对现实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同时,他又认为自己并非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觉得所谓典型的是缺少想象力的产物。读他的作品,我感到毕飞宇不是在写小说,而是在画小说。文字间的距离一下消失了,就像风与风水与水之间的距离原本就不存在一样,好像中国字不该是一个个写出来的,而是像跳红绸舞的演员手里那根红绸子,那么一甩,就出来了。读他的《青衣》,读他的《雨中的棉花糖》,读他的‘三玉’,读他很多作品,我为他把小说“玩弄”得如此精巧惊叹不已。别人问他写小说的体会,他说,什么体会,就像走了个神儿,打了个盹儿一样。好个毕飞宇,就那么简单吗?我历来厌恶自我吹嘘,可读完他的作品后,我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确就是走了个神儿,仅此而已。

毕飞宇的文字风格是流畅飘逸超凡脱俗的。他不善采用华丽深奥的辞藻,却把最朴实的最通俗的语言现像放到最恰当的位置,让你感到一种完美,一种逻辑的和谐,一种拍案叫绝的精致。你会感到文字在他手中强烈的音乐感,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随他的文字唱出声来。同时,他的作品又深含作者对生活对人性充满哲理的思考。我常常被这样的念头打断,这真是他这个年纪的人写出来的吗?看看他怎么说,“女人的衣服不是为一件件往身上穿的,而是让男人一件件脱的。”真是说到底了!不过先别感慨,这样的句子在他作品中彼彼皆是。然而最让我留连忘返的是他的文字结构,他的叙事过程。我甚至觉得他的故事结构已经让故事本身暗淡无光。好像一付油画,色彩结构已让画的内容本身失去意义一样。那结构是绚丽多姿风情万种的,像个潇洒的公子哥儿,你明知他在勾引你,却无法拒绝。他牵着你鼻子走,看透了你,知道你在什么地方要感动,怎样感动。一句话,你拿起他就很难放下,即便强迫放下也无法抛弃。

不过如果你已读过毕飞宇,就请忘记他。我是说,如果你也想写出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作品,就应该忘记他。人有趋从美好的本能,当你觉得什么东西很美好,不仅会为之感动,还可能会视为一种标准。问题就出在这儿。看完毕飞宇后很长时间,我开始怀疑自己该不该继续写下去。对毕飞宇的欣赏与对自己的否定完全成正比。我对友人说,我的东西像小学生习作。当然不排除就像小学生习作!关键不在习作不习作,而是一种丢失自我的心态。我想起恋爱中的人们包括我自己,会因爱别人而看不见自身存在。等明白过来,自己早变得面目全非。我曾与一些朋友聊天,他们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学谁谁死。这句话文字上很费解,甚至不像文学话。学谁谁死,是学人的死还是被学的死?但我知道他们的意思,你要模仿谁你就死定了。写作是一种非常个人的行为,越个性越好。只能借鉴不能模仿。更不能设立唯一的标准。每个特殊的都可能是最好的。毕飞宇正是用他的独特造就了自己,把这种自我坚持到了极致,这正是他作品的最大特点。

我正在忘却毕飞宇,正在像结束一段恋情一样品尝着人生的寂寞和失落。我在寻找遗失在《青衣》,“三玉”中的自我,把支离破碎的往事像拼图一样拼凑起来。一边找一边吃惊地感到,我竟会这样为一种确信的美好如此忘情,如此投入,如此不顾一切,亏得是一段文字,要是个美妞儿可怎么办呢?

篇7:文学随笔《乱谈》

文学随笔《乱谈》

文学随笔《乱谈》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忙碌奔走,大多数人寻找更快乐的生活。注意,这里我说的只是快乐,自以为的快乐,并非美好。这种快乐多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我们无法抗拒这种生活对我们而言的快感。我们习惯举起酒杯,接着各种奉承与庸俗,长辈们认为这是礼貌。我们看着被烟熏黄的中指和食指,木然。那只是一种解压的方式,即使我们明明知道这并非善物,却依然无法抗拒。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是愤青,我们只是阐述我们经历过得事实,顺便发表一点意见,于是,朋友会说“小A,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愤青?”我想说,我真的没有表达什么,我的内心真的很平静,如果这样也显得愤怒,如果我并不承认我是愤青,那一定就是这个社会怎么了。对,也许是我们不该那么清醒,活的太明白的人不会快乐……

的夏天,我18岁,多美的年纪,像是刚刚绽放的花蕾。18岁,我成年了,或许成年就应该经历一些什么吧。人若成长,一定会很痛。所以很多人总会说,我希望永远也不用长大。没错,现在的我,也一样很想回到5年前,前…或者更早更以前。20,很俗套的说,那是我追梦的年纪,我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着阳光奔跑。我以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我背上画板,眼里只能看得见前方。却忘记了,守着前方独木桥的人,放行之前总会看看你要给他多少好处了。那时的我还很天真,那是的冬天,我清楚的记得。了解行情的人,秘密的买通了守桥人,站在桥对面,高傲的冲着我们这些被挤出局的傻帽挥手。满脸的表情却说不出是同情,是炫耀,还是讽刺。我想这是世界上应该还会有活路留给我们,于是我谦卑的低下头继续寻找。没错最后我还是到了彼岸,只是不顺利的路程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世界。20夏天,一切都在快速的蜕变。像是被鞭策了的幼马,被逼迫着快速向前奔跑。

人总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我曾以为,年至年,我是多么的苦难,我有多么的坚强。当我乘上火车,一路上看着沿途的风景,却被大山里的一间间土屋震撼了。没有汽车,没有酒店,没有网络,没有……我认为的生活必需品好像一无所有,我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羞愧,亲眼看见与听说总是差别很大。到底精神和物质谁更重要。到现在我也无法想明白,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什么的都没,我们拿什么谈精神。然而,正因为什么都没有,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勾心斗角,也没有了名利之争,也没有了钱与权的对决。剩下的只有朴实与纯真……物质与精神,我们究竟更倾向于谁,完全等同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纠结问题。对此也许多少明白人也变得不明白了。纠结与困惑,但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物质。然后冠冕堂皇的说,我们是为了让父母和妻儿过的更幸福。没错,上有老下有小,我们的确无法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被生活所迫,我们只能把自己打扮的很快乐。汽车,洋酒,别墅…这样就能让别人看见我们的`快乐,对,这种快乐可以被看见,被看见我们就成功了。在别人的羡慕目光中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也是一种快乐。庸俗又实在的快乐。绝大多数人都在为此倾尽一生。

梦想很大,现实很瘦弱。当被迫开始自己承担和面对的时候,当父母开始放手,突然就觉得不知所措,害怕继续成长。我希望时间就此停止,停在上一秒,不管是之前的哪一秒,我只是不敢再睁开眼来看未来。我承认我很懦弱,我过去以为我有的坚强和勇敢,在这一刻变得异常的渺小,渺小到我看不见它,寻找不到。我害怕面对的未来不仅仅是我将拥有什么,我更害怕的是我将失去什么。这些年,一直在外,很少回家。奔走久了却忘了回头看看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直到某一天,突然转过身,我看见的是被岁月偷换了容颜的脸和蹒跚的步履。我突然感觉很害怕,我们可以拥有物质拥有权力,却无法对抗时间。时间犹如魔鬼一般夺走我们的年华。这时我还怎么快乐的起来。是我杞人忧天了,还是人们都这样?情感是个让我很困惑的东西。既让我们觉得幸福,也让我们感到不快乐。而我们只能顺其自然,毫无对策。

现在的我,对着阳光,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忘了那些我脑子里深刻的记忆和幻想。呵呵~也许这就是我一直朝思暮想的幸福……

篇8:读书随笔:文学情

读书随笔:文学情

刚开始触及文学自然是学业中必修的课本,最乐意的是看言情小说,跟着故事情节悲悲喜喜,一篇小说看到尾表情则是苦笑皆非。说也奇怪,文字竟有如此魅力。说是言情小说倒不如说是爱情故事。先前在中学之际这类小说风靡全校,一本书全班通读,更有甚者影响全校之最大,其他学校不知是否也是此风盛行。

这类小说无非就是虚构虚构的爱情故事 ,已结局的不完美告终想以此来深入人心,现在想来并无少多文学可言,只是轻描淡写罢了,大多数语言较为直白。全篇下来总结一下只有“不切实际”四字,倒也通俗易懂,不必咬文爵字,凡识字者皆可读通读懂。

闲来无事也翻看杂志,初读《读者》,后者又有一些大家的诗篇,散文一类,一度以为小说军事诸如此类。唯独不读小说。相是先前的小说显得越发肤浅,心底甚至有些憎恶了,竟祸及全部小说,被我搁浅了些年月。

直至去年必修课中有《小说集》还是全学期制,这才重新接触小说,反倒令我对小说重新认识了一番。

一贯以为文学便是文章,只要文章写好则就是学文。

真论起文学二字,竟也不知所云。何为文学,书中解释为:“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这才对文学有了初步了解。

我所认为的文学和书中解释的不尽相同。

我认为灵魂即文学,将朝圣的灵魂 刻画为文字,写入文学当中去。灵魂是人最本质的`东西。善恶皆由人,任何也遮盖不住,正如再美的华裳也遮不住丑陋的灵魂。用灵魂的写作,不惨杂任何,不矫揉造作,写出自己的本意为最好,也没有何种局限。

太多虚幻性的文字让我不敢恭维,并非要全部写实,我们毕竟活在这个现实环境中,无法逃离。太多的虚幻让一部分人变得不切实际。

中华文字深具魅力,表现形式颇为之多 ,当今社会复古风盛行,一些大家的大作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古典的诗词文化重新上演,文中喻意,内容也被当代文学家一一解读共给世人参详。难不成只有让人晦涩难懂的文字才视为最高文学,一惯把咬文嚼字作为文人墨客的偏爱之谈,毕竟通读古今中外书史的只占少数。试问当代文学是否不及古典文学?竟能追溯到几千只几万乃至更加长远的历史中去。我不经惊叹于当代史学家的才略。一味挖掘历史 当代的“文学垃圾”尚未剔除。各大书店陈列的丛书中仍有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的书被挤进文学堆里,似乎更惹眼,销售量也颇大。

余秋雨先生曾说:“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这类“文学垃圾”势必有损人格的发展,是后知后觉的陷阱。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同时,也应加紧革除“文学垃圾”。

愿我所丢失的文学一角不会再度丢失。文学情,身居我心。

篇9:品味文学-随笔写作

当我在书架上细心寻找那些发黄的书本以及蒙上灰尘的名著时,我看见书页中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作者的精神与心灵。虽然是印刷体,但我仍能感受到,他们握笔时的温度,他们已辞世百年,但思想与智慧却仍然存在,灿烂如星光,一直照耀着生命的灵魂。

当我在文字海洋中飘荡之时,我品尝过外国文学芬芳,热情、优美、又富于表现力,犹如满桌丰盛的菜肴,让人忍不住翻第二次、第三次……我感受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那深远清雅的文字仍敲击在心头:屈原一纸《离骚》震动了汨罗江,李白几番风流造就潇洒,范仲淹忍辱负重而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与献身,那字字句句,如此深奥,令人沉迷其中。

当我开启文学的大门,却发现命运的不同联系,智慧改变了命运,当星星之火在人类世界诞生,但第一个文字出现在地府深渊,当第一本书出现在世人面前,人类用书籍,用辛勤汗水与血泪谱写了文学的历史,历经沧桑。也曾几度消沉,又几度昌盛,从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再到后来的文学昌盛,从中世纪的黑暗宗教到文艺复兴,始终是人类亘古皆拥的话题,永远不会改变。 当我又坐于书架旁,一盏灯闪烁其中,我抬头看书架上的本本书籍,伸手一一拂过,我知道,正是它们,浇灌出人类历史和智慧,也开启了智慧之门。

篇10:文学的生活随笔

关于文学的生活随笔

文学是什么?是人生的缩写,因为人生的路很漫长,而文学可以提炼出人生的精华,而精华完全是生活中最能给人深思的。什么才能给人深思?那就是如何在困境中走出来?如何在事业顶峰的时候能让自身的修养再提高一个层次,写这样的一句话是因为事业是要不停的经营,文学同样需要经营。经营也许是不完美,但经营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劳动的。一个成功的人就是在不停的经营,不停的学习。文学与事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文学是什么?是生活的缩写,生活中我们所经历的事情是不同的,写出的作品也是不样的,文学对于我有着深厚的情缘,因为是失败之后让我看到文学的魅力,它让我一直在认识,认识文学真正的含义,当我发现文学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时,也许是我刚刚认识它,而当我认识到文学是知识和智慧的结合时,也许这时我才认识文学一点点,而这点就让我懂得自信,实力两者也是走好文学道路的关键。当我走进新青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刚走进写作道路的初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新青年里的新杂文是我走向文学成熟的第一步,忘不了在新青年写下的文字,在那些文字中大多数都是的。都是在我看看和榕树下,黄金书屋下发表过的。可是到年底时。我写出在新青年的第一部回忆录,也许回忆录并没有写完,但也从里面发现很多值得我学习和修改的地方。在新青年写的作品不算很多,但20写的作品让我感到成熟是对文学的认识。文学是需要学习的,也需要从生活中感悟的。虽然现在我很多还没有经历,但我懂得如何驾驭写作的方法,无论曾经还是现在我都没有改变曾经的誓言,因为写作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是道理与性质的结合,作品的性质是作品的好与坏。而感性是感悟和对人性的认识。更因为我在写作上追求的是真实。

文学给予我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启发,它给予我写出心灵中最真实的感悟。成长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是要付出生命中的汗水和心血。汗水是什么?汗水就像种子,它不是一下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是需要细心的照料和呵护,也是需要雨水的滋润,阳光的普照,这样它才能从生根到结果。汗水就像我们身体的器官,需要我们去爱护好它,否则付出的汗水是得不到收获的。收获是什么?收获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先经历失败,再经历成功的。成功意味着再一次的付出,再一次的挑战,失败同样意味着再一次的吸取失败中的教训,再一次的去发现自身的不足,心血是什么?是一种看不见的精神,这种精神叫执着,执着等于永远走自身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哪怕经历风吹雨打,哪怕经历失败的.打击,依然要坚持的走下去。

文学是一首诗,要懂得去体会其中含义,然而这首诗书写出太多的人间悲欢离合;也书写出太多的哲理;太多的江湖恩怨。哲理《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江湖恩怨《射雕英雄传》,悲欢离和《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撑起生命的蓝天》。当我阅读一本本打动心灵的精品时,仿佛像群山,永远矗立在心灵间;像长城,它的雄壮永远让人感叹,那是多少智慧的双手?多少汗水修成的。当文学像音乐;像诗;像一幅美丽的画进入我的视线及生活空间时,懂得太多不曾懂得的。很多时候让心灵充满对文学更深的了解。文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充满悲欢离合,充满冷酷,自私,暴力的一面。当家庭出现一些让我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处理就可以变成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靠生活阅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知识的积累,也许是当心灵的眼睛敞开时才能懂得这些,让我对文学的创作有更深刻的了解。自古以来,很多的大文学家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让他们写出一部部永不凋谢的文学作品。我认识文学应该是在去年。当我发现文学的魅力吸引住我时,心灵有对文学的喜欢到去开发它,开发其实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只有更好的认识文学,才能写出精美的文字和日记。当我一次次从文学的殿堂中遨游出来时,仿佛像失去家园的人,又一次回到久别的家园,那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也可以说成一种成长,因为文学是有过程的,它并不是一步就成功的,它是在一次次失败中得到的。

文学是一首歌,有优美,伤感的,也有激情的,更能给予人活力的,也有光芒四射,像礼花一样光彩夺目,那是一种美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可以看到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他可以将文学与生活,学习,工作联系在一起,因为它需要付出太多的汗水,太多的代价,然而得到的回报是不可小看的。所以学习,工作远没有比创作文学作品难,它仅需要知识和实践拥有二者便可以成功60%,40%来源于自信以及不断的学习。自信是一个人不能缺少的,缺少自信就等于缺少动力。所以文学是知识,人生阅历,自信三者的结合。文学让我变得理智,变得更懂得生活,更能让我在这个竟争强烈的社会中勇于开拓,这种开拓是一种奋发,一种挑战,一种永不放启的追求,拼搏的精神。

篇11:文学的坚守杂文随笔

文学的坚守杂文随笔

我们写东西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无论每个人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当初的选择,都一定是出于内心的喜好!喜爱这份精神的创作,想用自己的文字,去体会这个世界脱离了物质之外的一种享受;用自己的文字,抒发内心或亲柔、或炽烈的情感;也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他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大家从中找到思想上的共鸣,解开心中郁结的精神苦闷、无法表述的寂寥、以及思想中排遣不开的犹豫彷徨。

人同低等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产生了精神思想。所以人诞生于物质世界,而存活与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类独有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思考,而语言文字就是这种思考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当我们学会了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精神,会感到无比的快慰和美妙!尽管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已经多种多样,但文字,抑或说文学艺术,始终占据着它不可撼动的地位!以其直接而又有丰富蕴含的形式,充实和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精神境界。

为此,我们深爱文学,我们在文学殿堂里畅游,也把自己的思想放开,如同展开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用文字,结识物质生活之外的知己,一同感受来自心灵最深处的精神快乐体验。所以我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学梦想,甚至也会幻想在这个领域成名成家(但这种想法只是步入文学的初级阶段,尚未体会到文学真正的强大精神力量和深厚底蕴。一旦走进文学深处,就不在意物质世界的影响了。这就是多数真正的文学巨匠甘于生活的贫困和寂寞,始终陪伴文学一生的主要原因)。

我的.文友们,坚持你自己的文字!坚守那个无论是什么目的的梦想!只要你坚持下去,就能达到精神的圣贤!就能净化纷繁的欲念,重新找回那一份纯真与明净。

我很赞赏一位文友写的一段自己对文学创作的感受: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总是问,为什么不给我们多宣传下自己?就只顾着自己守在那份寂寞中?我只想回答说,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只属于我一个人,如同一个母亲养育独属于自己的孩子!所以我要独自走完它!虽然这条路很难走,也很寂寞。但依旧恳请你们,让我随着我的心、陪着我的梦、一直走下去!直至生命的尽头!

文字的坚守,生命的寄托,在精神世界畅游,就不惧怕一个人的寂寞。

这也提示我: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学好怎样做人。

风格

风格,从语义上讲,原指人的作风、风度、品格。后来多用于艺术创作。在艺术作品领域,风格的形成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由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个人艺术素养的形成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个人经历、气质禀赋,并不代表个人风格,但会从各自角度影响其风格的形成。客观因素,因时因事而异。因事,就是指描写对象和题材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因时,是指受时代条件和历史环境、或是他写作集体的小环境的影响。我想主要谈谈我们在生活和为人处世当中的风格。

风格是一种档次。明显的个人性格特征,不能称得上风格。风格和风骨也不同,风骨是内在涵养,风格是外在表现。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独特的动作或表情最能体现他的可爱,这种习惯在他的行为里形成一种下意识的自然流露,最具有本人的代表性,或美丽或潇洒,或丑陋或猥琐,就成为了他的风格。但在庸常生活中形成令人欣赏的风格,不是谁都能轻易做得到。

首先,风格必须表现出自信,人在自信的时候更能突出自己迷人的魅力。其次,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和气质。某些人,只知道用特立独行,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来表现自己。认为这就是自己的风格。甚至有人以经常能同别人争辩、强调自我思想而自得。这种近于孤芳自赏的特征,其实最为人所不屑,他不懂得“和而不同”的深邃。所谓修养,最重要一点就是尊重他人!

良好的文化基础,是培养个人气质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进行艺术创作,要想形成一种高尚的精神情趣,就要对世俗的一切欲念,有清醒的分析和认识,待人接物使人感到舒心惬意。具有自己的思想却不强加于人,尽管跟他人有不同意见,却仍然令人乐于接近,并能够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我们通常有过这种意识:你来到一个环境里,你会感到在这个生活圈子有某个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存在,尽管你没有见到他。你会主观地认为这是一种心灵感应。其实不是,而是这个人的生活行为影响到了这个圈子里的人,使得人们的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靠近他的行为方式。这是正面的影响。反面的影响就是,强盗占据的地方,肯定充满恐怖的气氛!这就是风格的作用。

以此推想,生活里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不但是居家过日子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下一代良好成长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养成快乐开朗的性情。无论性格泼辣、温柔、果敢、谨慎,都应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淡雅。莫让别人讨厌。你可以不与他人思想苟同,但你绝对不能不尊重他人的思想。风格是一种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是难以形成自己风格的。风格也不能伪装,伪装的风格迟早被人看穿从而更加厌恶你!就像写作,自信的笔调,自然会吸引读者,并令他们崇敬。而故弄玄虚或进行优美的文字伪装,企图以此来打动人,这种卖弄,早晚害人害己,贻害文化!

我们要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像很多有品格的作者那样,记录最真实的生活感悟。

篇12:生活随笔:也谈文学

生活随笔:也谈文学

文学,就是做文章的学问。

文,就是文章;学,就是学问。

写文章,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认识。同时,文章也是传递思想,交流经验的工具。

按照信息说,文章就是一种信息。

文学,按教科书的说法,包括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它还包括,寓言,神话,童话等等。

过去,写文章可以考科举,凭借文章,可以中状元,升官发财。

现在不一样了,文章,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工具。

在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个叫刘勰的人写过一部书,叫《文心雕龙》,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应该承载道,所谓道,就是生天生地的东西。老子认为,道是天地的本体。在天地诞生之前它就存在,在《道德经》里,他说,有物混成,寂兮寥兮,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说的就是道。

道是物。

天地万物皆为道所成。

照这样说来,一切文章都应该有道,因为道生了一切,也包括文章。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比较赞成博尔赫斯的说法,文学,就是游戏,游戏,有娱乐的功能,没有功利,很愉快,没有必要给它承载那么多东西。

比如,读了一首诗,喜欢就行,没有必要深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文学,西方有表现说模仿说。

文学是用来表现现实生活的,而不是再现,像镜子一样反映。

模仿说认为,文学的存在是为了模仿现实。不关怎么说,文学是用来表现生活的。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学为什么存在?

因为存在需要表现。你看到很美的风景,就会有一种表现它的欲望,诗人拿起了笔,画家用了颜料。

人的内心也需要抒发,有人说,文学是一种排毒,在这个意义上说,有它的道理。

孔子说,诗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也说的是这个意思,怨,就是说,可以表达自己的哀怨。

文学有审美功能,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人会得到愉快,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它存在的理由。

人民需要文学。

毕淑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列火车上,文学的作用在于安抚人的情绪,它不提供食物,作为,也不是列车员,驾驶员。

有人说,文学死了。

我持乐观的态度,人类存在,文学就存在,文学的太阳照常升起。

篇13:随笔:唐宋文学的精神

随笔:唐宋文学的精神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桃万露,似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的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便是世界也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你看: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是听一曲琵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是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魏魏丰碑,它继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可以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可以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可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

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

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

有草长茑飞的梦江南,

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

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

出这部宝典,我们感觉到它的份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苔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图。

它的大漠孤烟

它的塞外鼓角

它的新坟旧鬼

它的金风玉露,

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COM社区・挹西江

篇14:学无异于毁灭文学-随笔写作

学无异于毁灭文学-随笔写作

时下,别以为只有胡戈的“馒头”在网络“恶搞”了一把电影电视,也别以为只有一些什么专家、教授在“恶搞”人文历史(诸如“[三国]长达六十年的内战‘盛宴’,还能‘滋养’出什么好人”、“诸葛亮想当皇帝”、“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之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什么作家、写手在肆无忌惮地“恶搞”文学,不是么?且看用剪刀加糨糊拼装的“著作”——收罗文书档案、总结资料的“著述”一拨又一拨地出笼;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的“小说”、“报告文学”——结集新闻通讯、消息报道乃至人物、机构简介等应用文字的“作品”接二连三地问世;逻辑混乱、文理不通、错字病句比比皆是的篇章洋洋洒洒、招摇过市。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附庸风雅的暴富商人、一些自称“掌握了成功的秘诀”的“码字”快手自费出版的可以说与文学毫不沾边的文字,一些所谓名人、专家居然大肆吹捧、不吝溢美,为其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做派推波助澜。作家、写手们如此罔顾尊严、抛弃敬畏的“恶搞”,与其说是对文学的浅薄、庸俗演绎,倒不如说是对文学的扭曲、颠覆。其结果,不仅败坏了文学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与崇高、神圣与庄严,同时也对优秀传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认同秩序造成了伤害或者说破坏。

毫无疑问,文学的传承,人文精神的`弘扬,需要文学作品为载体。然而,当文学被不断地扭曲、颠覆,文学“一地鸡毛”以至成了“垃圾场”的时候,我们的那些作家、写手是否应当反思:一个著书为文者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何在?当文学只有浅薄、庸俗甚至卑鄙而没有神圣、庄严的时候,我们的那些作家,写手是否应当反思:如此“恶搞”,中国文学将向何处去?诚然,在一个提倡百花齐放、文学多元和张扬个性的时代,颠覆传统、质疑权威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拆解旧模式,为人们提供新的视角的意义。不过,这得遵循一个底线,而不能随心所欲、不着边际地“恶搞”。因为,真理再往前跨越半步,也会变成谬误;一味“恶搞”文学,炮制、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实无异于毁灭文学。如此,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文学本身,还会影响甚至误导人们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悲哀。

思想家拉贝莱说过这样的话:“学术无良知即是灵魂的毁灭”。在当前这个世风浮躁的年代,作为一个“灵魂工程师”的文学作者,理应固守道德良知,并耐得住寂寞,能抵制各种诱惑;理应责无旁贷地坚执文学信念、守望精神家园。纵观那些作家、写手们置神圣、崇高于不顾而“恶搞”文学,实质上是将文学推向侏儒化,是一种堕落倾向,也是一种“伪文化”现象。对此,人们不仅要问:当文学被“恶搞”得乱七八糟、光怪陆离、面目全非甚至狰狞可怖的时候,还有什么文学可言?

篇15:堕落的文学-随笔写作

近日读了毕淑敏的《凝视崇高》一文后,我首先受到震撼的是开篇的一句话“文学浮动于金钱与卑微之中,躯体已被淹没,只剩下一颗苍老的头颅。”

在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信仰、友谊、爱情等这些曾经被幻化成美好代称的情感在一些文人笔下已堕落成一种悲哀的附庸,文学已不再是以往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概念,一些所谓的作家(权称为作家吧)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卑微,读者们心有灵犀地浅吟低唱地领略卑微,而感悟到的却是“不必批判自身的瘰疬,比起书中的人物,我们还要清洁得多哩!”这种文学毒害读者,污染社会风气,真正是古人“五十步笑百步”的现实翻版!我为文学的堕落默哀,我为被无聊文人生花妙笔所创造出的文学陶冶下的无辜苍生而悲伤,在不经意间,我们仿佛都是在温暖而浑浊的水中洗澡的看客,在为荡涤了自身的所谓污垢后又沾满了更多的灰尘而沾沾自喜……是非、恩怨、美丑、善恶的确是生活中的不可回避的真实存在,针砭生活中黑暗和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世态和炎凉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不二的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质朴和纯真,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变的热爱,而不是使人们领略其中的卑微而消极厌世,也不是把他们刻意的歪曲误导,“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骄傲,为此,人类将永垂不朽”这的确是伟大作家的`良知!

金钱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包括纯洁的爱情。“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当今社会,追逐名利成为时尚,一切在它的诱惑下顶礼膜拜、俯首称臣,这不能不说是人类人性中的一种悲哀,是人类思想中的一种堕落。我们满怀热情的生活着,充满希望的追求着心目中美好崇高的东西,但我们在不经意间已丢掉了正确衡量美丑善恶的尺度--在所谓文学的感召下,于是社会一片混沌。“笑贫不笑娼”让歌女小姐大行其道,“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让二奶甚至三奶四奶横行。文学混混们在赚足了自己的腰包的同时,世人却因此丢掉了做人起码的标准,在人生无数次的抉择中,人格、尊严损失殆尽。

已步入中年的我,曾经为文学痴迷,曾经为文学中的纯美的爱情、纯洁的友谊、温暖而纯朴的人性而陶醉,但面对现实中的纸醉金迷、声色犬马我迷茫、无奈、凄然叹息,死死固守着自己的心灵家园。一些精神骗子、爱情托儿虽时有造访,崇高模仿秀们也曾给过我“玫瑰之约”,但我清醒而执著的坚守着我的防线,我仍要满腔热情充满希翼地生活着。

坚信,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

篇16:生活随笔:话说文学形象

生活随笔:话说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们上语文课常常感受分析它。我们见识过无数个文学形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像小精灵一样一个跟一个地悄然进驻我们的心里,时常搅得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可是等到我们认真讨论它们时,却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样,是那么的虚无缥缈,把捉不定:它有时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可称人物形象;有时指一片景物或一景一物,可称景物形象;有时指某个时代的某处社会生活,可称社会历史长轴画卷,或社会形象、时代形象……那么,文学形象到底如何界定?它有哪些主要特点?感受、分析它,有没有可依循的要领、技巧?

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丰富含义?

文学形象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地提炼、加工、创造,又经过读者头脑反映、品味、再创造,最终以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意味的具体可感形式呈现的。它具有繁多的层次和侧面,既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物体形象和场景形象;在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性作品中,文学形象通常指人物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多义性、多层性的特点。

我们还可以用一简示图来标明文学形象的发生、演化的过程:

客观物象—→作家心象—→作品形象—→读者心象

这个简示图很重要,有助于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形象。“物象”是客观的,其余三“象”都是主观的;前一“象”向后一“象”过渡会出现复杂的变化:同一种物象在不同的作家诗人笔下会变幻成不同的形象;同一作家诗人,在不同时境、不同心情下观察和描摹物象也会有所差异;“读者心象”同样有差异,同一形象在不同读者头脑里产生的各种差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由此又可以看出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多层性的特点。

谈幸福-生活随笔

培根随笔500字读后感

培根随笔作文

培根随笔中论读书

培根随笔 练习

培根随笔观后感

随笔论文

培根随笔中的内容

培根随笔读书积累

初三培根随笔阅读笔记

随笔文学
《随笔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随笔文学(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书批注2023-06-18

什么是随笔2023-04-11

培根随笔 阅读题2023-09-08

文艺随笔两篇课文2022-12-28

关于高中生活的随笔:话说龙高小卖部2022-04-29

培根随笔 内容简介2022-06-30

初三读后感作文700字:《培根随笔》读后感2023-06-23

培根随笔 试题2023-02-23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400字2024-05-16

培根随笔主旨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