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儿带散文

时间:2023-04-15 07:34: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背儿带散文(精选12篇)由网友“Augus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背儿带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儿带散文

篇1:背儿带散文

一条背儿带散文

又逢春节,从“三月不知肉味”到如今的满桌宴席,糖果似乎不甜了,饭菜似乎不香了,然而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条件如何优越,衣柜里的那一条背儿带却成了母亲、我和女儿妞妞这一生最难忘的物件之一。

女儿出生了,母亲没有带来漂亮衣服和漂亮背带,而是带来了自家养的土鸡和一条陈旧的背带。我跟妻子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多少有些不悦,医院里人来人往,觉得老土,丢人。

母亲似乎早已觉察我们的心思,趁小宝贝熟睡的时候跟我们讲起了这条背儿带的来历。

我出生那年,外婆来看我,那时家里很穷,连一条背儿带都买不上。回去后,外婆便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上山去挖老虎姜、打五倍子等山药材卖,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终于凑了二十多元买了一条当时最好的背儿带送给我。那时,这些药材才几分钱一斤,也不知道外婆爬了多少个山头,走了多少里山路,吃了多少苦才挖到那些药材。

遗憾的是,在生活条件稍好的时候,外婆却突然病倒离我们而去。外婆先后生下舅舅、母亲兄妹六人,凭着她一双巧手和一颗慈爱的心把他们一一抚养成人,在那个时候,要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实属不易。况且,那时外公脾气不好,动不动就要打人,外婆心疼子女上前保护,外公会连外婆一起打。但是,外婆从不有过怨恨,总是教育子女要敬重自己的父亲,打他们是希望他们成才,将来成为一个有涵养、懂礼仪的人。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只有6岁,但她那慈祥的面容我仍清晰记得。那时,每到夏天我都要吵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在自家的园里里栽下了李子树,还有西瓜、香瓜,这些可是我们这些小馋猫的最爱呀!在外婆家每天吃过晚饭,外婆就会在院子里纳鞋底、做布鞋,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围在外婆身边听她唱儿歌、讲故事。

为了怀念外婆,这一条背儿带在背我和弟弟长大后,母亲一直把它珍藏起来,每每想起外婆的时候,她就拿出来看一看,仿佛外婆就站在她面前一般。

如今,母亲又拿它来背我的'女儿,除了怀念外婆,让我们记住外婆的恩情,更是要我们懂得和传承外婆勤俭持家的家风呀。我突然觉得,那何止是一条背儿带,而是母爱的传承呀!外婆把它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它传给我们,我们却误解母亲,我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汗颜。也许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正所谓“养儿才知父母恩”。

虽然外婆去世二十四个年头了,她的乐观、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教育女儿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做一个像外婆和母亲一样的人。

今夜,我斟上杯桂酒相邀明月;

今夜,我在桂树下思念外婆。

篇2:挑食儿散文

挑食儿散文

生活中,估计挑食儿的大有人在。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了。

其实,挑食与偏食多少有点相似,却也有微妙的差别。偏食多半是只喜欢吃某几种食物的不良习惯,例如只喜欢吃蔬菜,而不喜欢吃鱼、肉。而挑食反映在吃饭时排斥个别食物而只吃些自己喜爱的食物。印象中,老家前院邻居小春和小秋两个姐妹就挑食。妹妹吃饺子时喜欢吃皮,而姐姐刚好相反,吃饺子时喜欢吃馅,正好姐妹俩“喜好”互补了。

当然,更奇葩的挑食多了去了,像:有的吃鸡蛋不吃蛋黄,有的不吃韭菜,有的不吃粉条,等等。究其原因,或许源于小时候吃的太多了,吃“伤”了,以至于一见那东西就恶心、反胃;或许是讨厌个别食物的味道、气味;或许是对某种食物过敏;或许是因某个人、某件事引起的后遗症;或许是受家庭影响,还有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有人说,爱挑食的人,往往本人性格也比较斤斤计较,缺少包容心。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

小时候,我就有挑食儿的坏毛病,可当时自己没觉得。好像这跟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家人常说的“看得娇”有关。记得小时候,我不吃姜,不吃芫荽,不吃面汤里下的煎茄子。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真是“作”。邻居一个婶子对小孩子挑食不屑一顾,“这不吃,那不吃,我看是饿得轻。两天不给他东西吃,看看他还挑食不!”婶子的话果然切中要害,常言道:“饥不择食”,对于农村人而言,不挑食的孩子好养活。

母亲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宠着我。炒菜、包饺子、包包子,尽量不放姜。芫荽从不放进锅里,要么,放之前先给我盛一碗。至于吃茄子,我至今记忆犹新。炒茄子,我不拒绝的。不知何故,却不喜欢吃咸汤里下茄子。于是,母亲总是在油煎茄子后,单独给我煎煎饼。等油煎茄子和切成条的煎饼下锅里起锅了,再单独给我捞煎饼。随着年龄增长,我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其实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我对于姜、芫荽、茄子也能欣然接受了,由当初的拒绝到现在的接受,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我想,小时候的挑食,可能对姜、芫荽它们的苦、涩等味道一时不适应造成的,再加上年龄小,不懂事,也就任性而为了。

记得汪曾祺曾说过:“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什么都去尝尝,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诚如汪老所言,“吃”与“不吃”,不仅是个人喜好问题,甚至还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吃”里面藏着人生很重要的一条价值观,那就是,一个人的.出身、家庭、成长经历、爱好、宽容度、好奇心,最终都会体现在他的吃食和吃相里。

我觉得,如果不是出家人对于饮食有所禁忌的话,挑食的毛病还是可以克服的,起码品尝一下不同的美食滋味,也是人生一种享受。当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的胃口,不刻意,不高调,不嘲讽。话又说过来,对于有些吃货们而言,谈这些真是杞人忧天了。对于他们,没有挑食、偏食的概念了,他们精于此道,善于吃、懂得吃,一说吃就两眼放光,乐此不疲,舍得花钱,真可谓:“宁肯疮流脓,不叫嘴受穷”。

前些天,无意听了一个关于挑食的传闻。说是某地一机关食堂,由于单位领导众口不一,弄得食堂大师傅每天做饭时无从下手,因为,有的领导不吃这,有的领导不吃那,饭没法做,即使做了也剩下。没过多久,机关食堂就关闭了。想想也是,一般老百姓挑食倒也没什么,如果我们的领导们一旦挑起食来,那可是大事情。这样一来,机关的后勤部门要为领导的饮食而整天费心劳神,绞尽脑汁,甚至于为此而花销巨大。这在常人看来,真是无语了。

说到这,不由得想起了《深夜食堂》那句经典台词:“人世间,酸甜苦辣,若长良川。”对于挑食儿,我的观点是不鼓励,也不极力反对,只要不是涉及宗教信仰而过于搞特殊化就可以了,因为没理由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古人云:“唯放达者,可得长乐;唯长乐者,可得永康,惜世人多不悟耳。”所以说,有时,吃与不吃,最终还是靠自己。

篇3:捡漏儿散文

捡漏儿散文

我徒弟不知道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个新爱好――收藏。我问他收藏门类,他说:“花钱少的。”问他投资金额,他说:“一百块钱以内。”收藏跟收破烂的差别就在这儿了,但他坚信在这一行里能够通过“唾沫粘家雀”走上致富路。

我徒弟说话很自信,估计因为打小当班干部的缘故,别人做自己不懂的事起码会心虚,他不会,能把一个他不懂的事讲得风生水起,说话时上身前倾,两眼直视你的目光,配合一定手势,并以“你明白吗”为句子的结束语。这气场能把稍微懂点儿的人都说得没信心了,打心里赞叹这小伙子懂得真多啊。

我就是因为被他能说善道的架势镇住了,于是在他凌晨四点打来电话的时候迷迷糊糊起床刷牙洗脸,他说这个点儿去沈阳道能空手套白狼,捡着漏儿。我倒不是想收藏,我想看看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唾沫粘家雀”的。我徒弟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他还约了一个打北京来的特别有名的`收藏大家,陪我们一起逛。“有他在一定能买到好东西。”我徒弟仿佛看见了一座金山,说话声音都颤抖了。

我们在茫茫人海里打了不下十个电话才看见彼此,隔着一群老头儿在人堆里挥着手。接下来就是找那个收藏大师。大师据说已经买了不少东西,他的时间宝贵,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他给我们的线索去找他。整个上午,我眼睛光踅摸“秃顶戴眼镜”这个相貌特征了,地摊儿上的宝贝根本就没看。追了两条街,可算跟大师相见,握了握手,跟来开会似的那么严肃。

看得出来我徒弟非常崇拜这位大师,跟在后面点头哈腰,每当大师拿起一件东西,他立刻弓着腰问:“您看这是哪个年代的?”大师微皱眉,把东西在手里倒来倒去看一圈儿,然后语气坚定地告诉我们,这是明末的、那是清初的,等等。我心里盘算着:“哪儿那么多真的呀。”那些破瓶烂罐子我在很多地方都看见过,可是收藏大师那买劲儿真让我开眼,怎么就没他不买的呢,散尽家财的阵势,一会儿就把双肩背包塞满了。每放进去一件就特别心满意足地自言自语:“玩呗!”弄得我徒弟心猿意马,跟丢了东西似的。因为东西太多,我徒弟负责抱着一部分。

我忽然看见遍地的宝石,跟煤炭似的,摊主拿把刷子在水盆里使劲刷,然后拿个手电给你照,确实透亮,颜色鲜艳。我问这是啥,大师说抚顺的琥珀。我拿起来一掂,真轻,跟塑料似的。摊主说一块钱一克,几十块钱能买很大一坨,别说,还真有人买。可大师看这一地东西的目光很鄙夷,他说如今玉都不值得碰了,要碰就得碰木头,玩儿点黄花梨、核桃什么的。话虽然这么说,但我看他买的东西个个都像陪葬品,透着股阴气,我这个人迷信,所以那些有历史感的东西我连摸都不摸。

我徒弟在大师的熏陶下出手了,买了一对儿核桃,买的过程很漫长,以至于我都转一条街了,看他和大师还蹲地上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的举棋不定。在我也蹲下来之后,大师终于发话,我徒弟可算把钱花出去了。大概参加“鉴宝团”不花点钱是一种耻辱,所以,大师替我做主让我买了一个民国时期牙雕的戳子。我和我徒弟各揣着宝物往公共汽车站走。

因为太过兴奋,戳子一滑没拿住,掉地上立刻断为三截儿。我大呼一声,立刻拾起来拿牙咬,居然不是塑料的,是树脂的!我让徒弟拿打火机点了点,心里踏实了,确定没买动物制品。“把你的核桃给我!”我徒弟把宝贝往怀里藏,但我还是一把夺过。“你这对儿核桃太好了,俩长得连花纹都一样,一个模子里的吧?”他战战兢兢地问我是不是想把他的核桃也给砸了,我冲他点点头。他还挺听话,从胡同里找出块石头,你猜怎么着?核桃里还有塑料芯呢!

我们哈哈大笑着。原来我们就是“漏儿”,那些起早贪黑到此摆摊的人才是来捡漏儿的。

篇4:伢儿散文

伢儿散文

婚后才知道夫家这里的爷称呼为“伢儿”,觉得这个称呼有些好笑,因为此前知道其它有些地方方言把小孩子称作“伢儿”。后来细细观察发现,伢儿在族里的威望相当于《白鹿原》里面的白稼轩一样,这样称呼绝没有丝毫不敬的意思,就琢磨着“伢儿”肯定是“爷――啊!(ye_a)”读音念转音了流传下来的,这样想就觉得方言有几分生动得可爱了。

我们这个村子由一个同姓大家族和几个杂姓家庭组成,这个同姓大家族又分为两个支系,异于我们的那个支系普遍辈份较高,有许多伢儿字辈的人,其中有几个比我们年龄还小的毛孩子见了面还得叫伢儿。叫归叫,只是一个称呼一个符号而已,彼此心里清楚血缘关系早已所剩无几,伢儿的称呼也根本没有几分尊重了。有的伢儿见了会跟孙子辈开玩笑打趣:“唉,站住!伢儿今个实在嘴欠,可想说你两句,就说你娃么,就这一个媳妇,还不好好打扮一下,让穿穿红的,穿穿绿的,再穿穿絮絮帘帘,绒绒带带的,看把人家娃亏成啥咧些!”

孙子可以追着伢儿打着玩,孙媳妇可以揭伢儿的糗事逗趣,给伢儿介绍对象的事也经常发生。

但是我们本族系的,却必须一本正经,即使开玩笑也不敢乱了辈分地开。

婚后十来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早饭吃了饺子后,婆婆安排小姑子带着我去给族里年龄最长的伢儿行磕头大礼,我为难地愣住了,心想,什么年代了,还行磕头大礼?虽然我是女流之辈,但也知道膝下有黄金的道理,最不行也该是“女儿膝下有白银吧?”除了跪天跪地跪父母,别人岂能随便跪之?早知道大年初一要去挨家挨户下跪磕头就不结这婚了。

或许她们看出了我的顾虑,说:“那就去坐坐吧,新媳妇必须去一下,不去就坏了规矩,失了礼数。”那时候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入乡随俗吧,就硬着头皮跟着小姑子去了。

最年长的伢儿和婆当时大概有90岁了,都穿着一身旧式黑棉衣,坐在门前的土夯墙根晒太阳,面前还放着一个罕见的火盆,火盆上还架着一个更加罕见的茶壶,里外都是黑乎乎的,只有正在冒着热气的壶口能看出茶壶的底色是白瓷的。我心想,用茶壶代替敞口的砂锅熬药确实不错。伢儿和婆表情木讷,我更加不知该说什么,看见堂妹从火盆上那黑乎乎的茶壶里倒了一杯黑汤汁递给我说:“姐,你喝茶!”,我双手接过中药汤一样的煮茶,觉得自己一下子穿越到了古代一样,心里非常矛盾,要不要喝下去,不喝太没礼貌,喝下去胃又怎么受得了?听说茶喝醉了比酒喝醉了还难受呢!我活了22岁,第一次见人煮茶喝。

我始终觉得把“爷”称作“伢儿”拗口,有失尊重,没有开口叫伢儿,跟不善言辞的婆唠了几句家常,回答了伢儿的几句问话后,把手里的茶杯放在身旁的门墩石上,向火盆里添了几根柴火,没等飘起来的白白的柴灰落下来,我就找借口逃跑了,想逃避应该施行的磕头大礼,也想逃避应得的礼物,那时候当地还没流行给新媳妇红包,一般是毛巾,头巾之类的,最多是一节(米)布,但是我亲眼目睹了这个家庭的穷苦,既然帮不了他们什么,就更不能接受他们什么,哪怕一条毛巾。

后来我才知道,婆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是在生产队得过担粪冠军,戴过劳模大红花的人。

在这个村子里及周边,比那个黑乎乎的茶壶更古老的还有婚姻模式,已经了居然还残存着旧书上记载的娃娃亲,换亲,从人贩子手中买婚,阴婚等陋习。在当地农村,逃脱不幸婚姻的女人是很艰难的,合法离婚的道路很难,其中许多人选择离家出走或与人私奔的不归路,也有自杀的。

20之后这种愚昧状态才随着外出打工的浪潮逐渐改观,自由恋爱慢慢占到主流,只有个别“困难户”在依靠父母走着老路子。有个人跟我念叨“父予子妻,子予父棺。”是天经地义的古老责任和义务时,我诧异地瞪大了眼睛,他还以为我在佩服他的博闻强记,后来这个人依次娶了好几个媳妇,不知道父予子数妻,会不会换得子予父数棺?我只知道其父还要养他的儿子继子并为之娶妻。

第二年腊月,记得大雪封路了,哮喘不止的伢儿去世了,不久婆也跟着去了。我觉得,他们再也不用受苦了,只是留下三个没妈的小孙子要受些j惶了。

伢儿还有三个堂弟,一个早夭,一个是我老公的爷爷,英年早逝了,连照片也没留下;另一个却也是一个寿星,那时候也有74岁了吧,每天往返十几里山路放牛割草,身体硬朗,耳聪目明,还有一副拦羊的嗓子回牛的声,我亲眼见他放的大犍牛不扎鼻圈,他只要隔沟大喝一声,正打算往庄稼地里跑的大犍牛立刻止步,再喝一声,牛就回头不敢去了。

,我抱着刚刚满百日的女儿回村里,遇到了已经八十高龄的伢儿刚刚放牛回来,他依然身着一件黑布夹袄,肩上挂着一根一尺多长的纯核桃木枝削制的烟袋,连烟袋锅和咀子也没有用其它材料,古朴到家了,风尘仆仆的伢儿走近后看见我抱着女儿就凑上前来,古铜色的脸上,皱纹的波浪簇拥起童稚的笑容,接着他从肩上取下烟袋递给我怀中的女儿笑曰:“嗟,抽两口!”当地方言至今仍在沿用这个字,与“嗟来之食”的“嗟”应是同一个字,类似于这种情况的词语还很多,让人不能不感叹方言的古老。旁边的人都笑开了:“看她老伢儿呀,总算活得见着了带红孝的曾孙子了,兴得不知该咋,浑身包包摸遍么挖抓,只剩烟袋锅子啦!”当地风俗在葬礼中曾孙子辈带红孝,是不用穿孝衣的,带红孝的人越多越令人羡慕,证明活得值了。我笑着说:“伢儿,以后这娃长大了,要是惯下抽烟的毛病了,我可寻您麻达去。”我说这话也暗含希望他长寿的意思,女儿还得养呢,到时候伢儿可就100岁了。

春节,女儿11岁了,伢儿也90岁了,仍然耳聪目明,只是不再上山了,每天满村子转转止心慌,陪伴他一生的婆去年去世了,伢儿的老伙伴也一个接一个去了,没人再陪着他放着车不坐,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吃羊肉泡馍了,从几块钱一碗吃到十几块钱一碗了,镇上的羊肉馆都在打听:“你村那个寿星咋还不见来呢?”近几年,县摄影协会的人,每年都要带着礼物上门给伢照相。

过年了,伢儿拿出五张一元的压岁钱递给初次见面的又一个四个月大的曾孙子,孩子的母亲不好意思接,我看见了说:“替娃儿拿上吧,这比别人的50块钱500块钱还珍贵,这可是县里有名的老寿星,会带来福分的,别的孩子可没这个福分。”我估摸着伢儿肯定跟老伙伴们在门前边晒太阳边码花花牌可赢了,心里高兴使然。

每年大年初二,伢儿的'众外孙都要来给伢儿拜年,也捎带着给我公公这个大舅父拜年,客人走了,伢儿高兴地坐在门前接受邻居们的盘问:“怎么招待的?给今年的新外孙媳妇发了多少红包?”我把我们妯娌间私下里嘀咕的笑话告诉伢儿,让他乐呵一下。

“伢儿,我们几个都盼着您再多活几十年,这样的话,每个大年初二,他们(伢儿的众外孙)来了就先到您屋,有三妈管早饭,我们就都能睡个懒觉,不然的话,初二连懒觉也不敢睡,晚起一会儿客人就涌进门了。”

伢儿听了脸上的皱纹立马簇成花一样了,好像真的能再活几十年。

旁人听了说:“再活几十年,你伢儿成老妖精了!还不把娃娃们吓惊喽。多大了,还跟新媳妇一样成天盘算着睡懒觉?”

“是不小了,这几年早婚又成潮流了,四十开外的当婆婆的已经不少了……但是嘛,哈哈,有伢儿在 ,我们还娃得太呢,不敢装老。”

有个媳妇说:“伢儿,你孙子欺负我,你可得给我做主,最起码主持个公道。”

“行么,你把他伺候好,尽到妇道,他再欺负你,有我呢。”

切,说了半天,还是向着他孙子,媳妇再说也是人家妈生的。要是婆在就好了,一定会把拐棍使劲一掸,搂着孙媳妇安慰一番:“我娃儿心疼的,一天把生的做成熟的,把凉水烧成煎水供着,抓儿养女,伺候老的小的,憨格滴滴的……唉,咱屋里人就是命苦,人老几辈都是这么……”

婆腿脚不好,常常坐在蒲团上,用手拽着蒲团边的绳环向前挪,挪到大门外晒太阳。伢儿经常充当婆的腿脚,去置办她想要的东西,担柴烧炕,三伏天也天天烧炕;伢儿也充当婆的耳目,回来给她讲述外面发生的一切。在他们身上我看到“夫妻”二字的另一层含义,我曾经又羡慕又好奇地问:“婆,您们过了这么多年,吵过架吗?打过架吗?”婆笑着回忆说:“打,咋不打,两口子打架屋里人还能沾上光?打得狠得太呢,一棍下去,么打住我,把身后的羊打死了。”

伢儿和婆共同生活了70多年,基本都没出过远门,天天厮守着,却没有结婚证。伢儿活了90岁了,国家发养老补贴时才发现他连身份证都没,去办身份证才发现他连户口也没上,快90岁的人要去上户口了,才有个别人知道了伢儿的名字。

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伢儿是族里的权威,基本上代表的都是家族利益,维护的都是男权,对于想翻身的女流不反对但绝不会支持。眼下社会变了,男权不再明显,但是人们的骨子里和言谈举止的弦外之音,还是有男权色彩残存的,男人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女人依然肩负着伺候男人及一家老小的责任和义务。

很多夫妻吵架,男人还是会抱怨:“跟上你没有吃过一顿好饭。”女人还是会反驳:“我跟上你还没穿过一件好衣服呢!我不嫌你穷,你倒嫌我拙了?”

这两句话让现代人听起来都有些可笑,男人早就不靠女人做饭,女人早就不靠男人置衣了,没钱下馆子,宁愿饿死也不动手做饭的男人,饭菜不可口还怨谁?居然还有男人大言不惭地说:“我做饭要你干嘛?”宁可吵架也不做饭的人,闲得没事也等别人伺候的人根本要不得。因为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这种人如果得势是很可怕的。

在这个像是古老遗迹一样的村子,伢儿时代即将过去,男权思想也在新思潮的撞击下迅速消退,但是在伢儿的子子孙孙思想里,仍然根植着女人伺候男人天经地义的思想,很多男人觉得摆谱让人伺候才有派,才能找到当伢儿的感觉,架子摆得理直气壮,架子摆得不可理喻。当然,男权思想和女权思想都要不得,是该有一个折中的正确思想了。

许多觉醒在没有坚持的情况下消亡,很难再抬起头来反抗。伢儿教导我们,你把鳖装了,你就把人活了。当家不比当班,不能动不动就甩手不干了,谦和忍让树立新风吧,要想过成一家人,总得有一个能喝下几桶泔水的人。

现在每次回去都能看见伢儿背着双手,带着白头巾的头总是低着慢悠悠地走在村巷里,有人怕他听不到,故意放大嗓门大喊一声:“伢儿――!”,我以为要吓伢儿一跳,没想到伢儿缓缓地转过身,不紧不慢,不愠不喜,平心静气地说:“叫唤啥哩些?”如果有顽童在他背后小声逗骂他,他也会缓缓地转过身,不紧不慢,不愠不喜,平心静气地说:“你说啥哩些?”他不仅能清楚地听见,还能辨别清楚全村的人,更别说自家的儿孙了。

伢儿身上有山里人的品质,伢儿身上有长寿的秘诀。

伢儿古铜色的脸上深深的沟沟壑壑里,写满了九十年的世事变迁,九十年的风雨沧桑,九十年的坎坷历程,得子的喜悦,失子的痛苦,得孙的喜悦,失孙的痛苦他都经历过,千金散尽还复来他也经历过……

我突然想,伢儿要是一个作家,一个作家要能活到这个岁数,仍然能够耳聪目明,记忆力不减,肯定能写出很多很多深刻的有意义的东西。

年年五月前山如雪般的槐花飘香,常年四季后山如海般的松林吐瑞,延年益寿,伢儿在那儿放了一辈子牛羊;五谷杂粮,粗茶淡饭有益健康,伢儿吃了一辈子……伢儿确实有长寿的秘诀可以探索,还有勤劳简朴的作风可以继承。

伢儿漠视着现代的一切,不受负面影响;我们也可以漠视着封建残余的一切,不受负面影响。

篇5:木墩儿散文

木墩儿散文

1.

我踮起脚尖贪婪够枣子时,一眼望见父亲坐着的木墩儿。

父亲堆叠一摞板板正正的日出日落,兑换出一穗穗苞米,毛驴车吱吱扭扭把秋天掳回家,院子隆起一抹起伏的秋山。一线灯光剪开一绺秋夜,朦胧在山脊下的父亲,伸手一穗,掀开顶端,扯去外皮,光灿灿的玉米映亮夜空。

父亲就坐在一方木墩儿上。

木墩儿何物?乡村人家,盖房搭屋,截下檩头,难以成器,劈柴又可惜,派不上大用场,用时奋力搬来,平时被遗忘。不避风日,闲置院中,经风雨不朽,遇雷电安然,数着时光,耐着寂寞,不悲不喜,风中无声无息地歌唱。

父亲坐的木墩儿,狠狠地迎着我。

2.

目光落上去,木墩儿就泛起青色。

一捆新鲜的青草染绿门口,父亲一侧身闪进院里,青草从肩上滚落,左右扑打全身,搬来木墩儿,挥动砍刀,青草碎成一截截,走进槽内,毛驴酣畅的咀嚼声合着青草香,一院飘荡。

父亲是栓车的行家,精心耐心。时不时从车上卸下肚带、搭腰,用力抻一抻,拽一拽,垫上木墩儿,在铁环和胶皮连接处敲敲打打,悠扬的声响,穿过午间嘹亮傍晚。

在骄阳下,我亲眼看着,并不灵活的父亲,踩在木墩儿上,把爱子之心举上高天,竖起木杆,仰头枝间,树尖上红红的家枣和他一起颤巍巍。

3.

木墩儿灿烂了寂寞的时光。

秋天柴草垛城垛,时而压在柴草里,冬天被寒雪覆盖着。冰消雪融,院子清爽,木墩儿就倚在墙边晒太阳。春天回到院子,麻雀在树上扑打翅膀高叫了,燕子在院中俯仰翻飞了,木墩儿就打起精神,和院子一起编织春天。

春风里,有客来访,不想冷落暖阳,索性栖息院中,搬来木墩儿,小憩成坐,便是上好的礼遇。一袋烟,一席话,一片心。盈盈谈笑间,眉目颦蹙里,人实在如木墩儿,木墩儿敦厚亦如人。

坐过的木墩儿,余热不散,升起的念想,炊烟袅袅,暖暖的乡情,连着淡淡的乡愁。

4.

童年是快乐的天堂,有关木墩儿的记忆细如线缠缠绵绵。

在母亲的暖阳里,驱赶木墩儿当马骑,木墩儿不动,我动,身子前窜,双脚扒地,院子是辽阔的牧场,快乐一院子飞扬。母亲刷净菜板,木墩儿就走到檐下,湿漉漉的菜板跳上去,倚墙而站,清水沿板边滴下,淌成一汪。母亲抢夺了我的`木马,还我一条会动的河。

鞭炮的脆响催生了空中烟花,母亲从湿漉漉的炊烟里走出,把蒸熟的豆包装进缸,盖帘儿盖住,怕猫狗扒开,搬来木墩儿压实,返身忙年去。是怕猫狗,还是怕我呢?寒冬腊月,也曾贪婪地扒开,豆包硬如坚冰,痴笑我猫狗的牙印。

乡村的夜空深邃迷人,母亲拉我看星星,星星顶在头顶。母亲说,天上的星星密着呢,明儿个准是个好天儿;你看三星,除夕夜,三星升到头顶,家家就燃鞭炮,吃饺子了。母亲举头说星星,院里的木墩儿,是否像我一样倾听?

我不再回避母亲,相反,细细端详,看她的眼,她的眉,她的嘴角,在深深的凝望里,母亲就笑着走来了。

5.

许多艳丽的日子暖成夕阳,院里木墩儿守着清寂的时光。

当初,木墩儿就是木墩儿,新新的木色我不记得;十年,风吹雨淋,日月熏染,变黑变黄,厚重沧桑;三十年四十年呢?刀砍的痕迹是额头深深的皱纹,砸陷的凹痕是岁月留下的伤痛,木墩默默隐忍着,不急不语,沉稳坦荡。

什么东西,天长日久,就不再是它本身了。在我眼中,木墩儿早已不再是木质所成,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院中杂物,那是有声有色的一院家史,是我深深拜祭的神灵。

篇6:老四儿散文

老四儿散文

去年春节,我回老家刚好赶上下大雪,雪片大且紧,漫天飞舞,整个村庄都被灰白色吞没,不留一点痕迹。我裹紧衣服,缩着脖子往家走。走到华山家门前,突然,旁边的柴火堆里淅淅簌簌的响,仿佛有东西在里面钻。我鼓起勇气走过去,朝那个地方狠踢两脚,里面发出一声闷一哼。这么冷的天,不知道谁家的猪没拴好,我快步往家走。

雪整整下了一一夜,第二天放晴,阳光金灿灿格外耀眼。我正刷牙,听见母亲小声地说:“东头老四死了,冻死在华山家的柴火垛边了……石宁清早弄柴火时看见了……吓得一屁一股蹲在地上……”

老四儿?华山家的柴火垛边?昨天我踢两脚的是老四儿?我惊愕……

“他在那干啥?那么冷的天不回家?”

母亲轻叹一声:“他哪有家?房子今年夏天被雨冲塌了,他还是从泥巴堆里爬出来,才捡条命……怪可怜的,如今到底落个这样的死。”

我问:“不是说,大队给他盖房了吗?”

“盖一半没钱了,大队让他们姓申的亲戚出点钱,谁知道一个比一个躲得远,大队生气摞开不管了。”母亲边烧火边说。

“他闺女、儿呢?一个都不管?”

“哎,别提了闺女儿,三个闺女哪一个不恨老四儿恨得牙根痒,还管他呢,早盼着他死呢!他儿跑新疆去了,不知道是死是活呢”

“闺女恨他,为啥?”

“为啥?说来话长,怨老四儿他自己,作死!……”

半天,母亲接着说:“老四儿,年轻的时候长得好,刚有他三闺女,非要和老婆离婚,说他老婆李雪不给他生小子,不要了,离了婚要娶城南的寡一妇宋莲花。媳妇抱着小闺女跪在他面前哭得死去活来,两个闺女也抱着腿哇哇乱叫爹,他爹气得跺脚大骂……就那没留住老四儿的心,他偷偷的和城南的宋莲花跑了,撇下一窝老小不管了。

“第二天,媳妇喝药死了……可怜人,娘死的时候,小闺女还搂在怀里含一着奶呢……老头子一看见媳妇死在床上了,一头栽地上也死了,好好的一家人,就这样两天死的死,跑得跑,只剩三个可怜的小孩……这都是老四儿作的恶啊,他落得这个下场,一点都不屈。”

“三个闺女跟她老爷长大,哪一个不恨他爹?是他爹把娘气死,弄得家破人亡。”

我问:“那老四儿不是还有个儿吗?”

“他那个儿是那个寡一妇给他生的,就没进过李家庄,没人见过,就听老四儿说过他儿在新疆,谁知道呢!”

我不解:“那老四为啥非要娶哪个城南的寡一妇?自己家好好的?就那么重男轻女?”

母亲轻轻一笑:“说来这事儿更有意思了,其实老四儿和宋莲花早都认识――那时候,老四儿是李家庄的大地主,宋莲花的爹是他们申家的长工,老四看上了宋莲花。可是,他爹不愿意,就要他娶了咱村另一个财主――李家的闺女。两个人拜完天地,老四儿就跑到长工宋家去了,结果被他爹派下人五花大绑的.压了回来。第二天,听说宋莲花上吊死了,宋家也被赶出了李家庄。

“其实,李家闺女很贤惠,一点都没有大家小一姐的架子,来到申家啥活都干,老头子是高兴得不得了,可是老四儿的心却一直在死去的宋莲花身上――”

我急着问:“宋莲花死了?怎么――”

“哼,她要死了不就没那么多事儿了吗?谁知道她上吊没死了,被救过来了,后来嫁到城南了,偏偏男人又死得早。都解放了,老四儿进城咋碰上了宋莲花,知道了她的情况,回来就要和老婆闹离婚――离婚不成就跑了,一跑就是二十几年。”

说完,母亲长叹一口气:“老四儿回来的时候,带着已经病的宋莲花,全村的人都斜眼看他,他啥也不管,一直伺候宋莲花,直到她死去。宋莲花死的时候你不知老四儿哭成啥样了,鬼一样的叫。老四儿刚回来时,才知道家都成那样,但是他都没掉一点泪,哎,为个女人……现在好了,总算有个结局了……”

一口气听完老四儿所有的故事,心里像挖去个大石头,空落落的。

老四儿就这样被冻死了,死之前我还把他当猪踢了两脚……

篇7:欠儿散文

欠儿散文

每天早晨,我照样把牛奶热好,分成两杯,让两个孩子喝掉,然后去上学。

妈妈,你看姐姐又把牛奶剩了一半,我都喝了,我是听话的好孩子吧?小女儿娇嗔的对我说着。

我看着她献媚的样子,就知道她又把自己摆在,我心的前面,她是最听话的好孩子,姐姐又被她踩了一下。

我的小女儿一直是这样,只要看到姐姐做错事,总是先告状,突出自己的好,在学校里也一样,成了告状的状元。

我心里是明白谁好谁坏的,可是也知道小女儿是个精灵鬼,眼睛里都是事,嘴巴也灵巧,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小荷初露尖尖角吧?

我的大女儿却总是喊她“欠儿登”,就是个“欠儿”。我对小女儿的状词,一直是这样回复的:“你们要互相监督,下次你监督姐姐喝完,好吗?”

小女儿好像接受了任务一样,肯定的回复:“好的,看着姐姐喝完。”

看着她们,想起我和妹妹,我的妹妹特像我的小女儿,而我却是个不大理会细节的人,所以琐事里,她一直都显示出比我迎风招展,角色突出。

小时侯,以为这样的孩子很调皮,机灵,可爱,我和所有的家里人都不以为然,慢慢的时间久了,当我们都经历世事的时候,由于年深日久养成了一个“欠儿”的性格,在长辈为尊的事件上,大有失去面子的丑陋感,毕竟岁月越深,想的也越多,人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化的。

有的人会变得成熟,稳重,内敛,而像“欠儿”这样的人,如果随着岁月不经历沧桑,就不会懂得人情冷暖的温度,还是眼里只看到自己的位置,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还一味的当自己是“小欠登”,矛盾一定会滋长,闹僵事局,反而还会觉得别人不让着她,是别人不懂事。

其实人到了一定岁数,说什么话,该怎样说,都是要深思熟虑的,不经过大脑过滤说出来的话,是不负责任的,导致别人听了会有意,甚至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茫然。说者却忘记了,或者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表达内心的意思,成了口无遮拦,随便说说。

想起清朝的和|,在乾隆面前就是个“欠儿”的角色,他的“欠儿”可以霍乱江山,彰显了“欠儿”的威力是所向披靡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一些这样的人,露尖嘴,显示自己的好,把别人踩在脚下,霍乱人心,成为蛊。

“欠儿”,在成人群里,看起来好像是贬义,让人们厌恶的词,还好像有点惹不起的'味道,就好像小人常戚戚,而君子坦荡荡。在小孩子的时候,却是个褒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耍着心眼,显摆自己,看见的是一种散淡风清的玩笑,不予以多想的言词。

如今细细想“欠儿”的内心是脆弱的,是茫然的,自卑的,本来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因该摆在哪里,总是想突出自己,却被人们嗤之以鼻,纵然达到了自己所为的目的,内心也是缺憾的,不成熟的,青涩的。

邻居嫂子常常憋着嘴,哼哼着,看着从身边走过的王婶子,从背后指点着说:“就是个”欠儿登“,和他说几句话,没用几分钟,快告诉了人家。”反过来还充好人,以为别人不知道呢,挑拨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也叫“欠儿”,在我们的身边是常见的,也很好笑的,当然也是很生气的。

“欠儿”,“欠儿”,意思是说,某件事或者某句话不应该你做或者你说,你却抢先说了或者做了。不该你管的事情,你也要插一脚。

“欠儿”,就是一个笑话,一面镜子,一个小人,一个红了的柿子,吃起来却是涩的,必须躺在香甜的红苹果里,才会真正的被熏香,散发出柔软的香甜。

篇8:呆儿散文

呆儿散文

老邱的命是呆儿给的。

老邱还是小邱的时候,水一性一在黎河一带是数一不数二的'。

放学后,只要天一热,他必须玩会水才肯罢休。

那年夏天,雨水大,他照常下河。谁也劝不了。村里胆儿大点儿的小孩,也时常跟他下河。

那天,他正玩得起劲时,河上的大坝散了架。岸上干活的人叫着:快上岸,上面倒坝了。

他傻了眼,洪水呱呱地向他抓来了。突然,他被一双手抓住了,啊,又是呆哥!

他费力地爬上岸,呆哥却被卷走了。他坐在岸上哭着、喊着,不肯回家。谁也劝不走。

村长来了。村长说:呆儿活着也苦,他这样一走,就不苦了。

小邱睁圆了眼,说,你们从不把呆哥当人看,他对我们可好了,他还救过刘见、张花、邹平……

不要说了。这些我们大人都知道,他为人好,村里人都会记住。村长摸一着小邱的头流着眼泪说:现在,只要你好好的,没事就好。

小邱很失望,原以为村长让他以呆儿为榜样呢。村长的表现让小邱很生气……

后来,村里的女人来黎河码口洗衣服,有时不小心,把衣服掉进河里时,才想起呆儿,说要是呆儿在,叫一下呆儿,呆儿就会下水把衣服捞回来。现在呢,只好眼睁睁地望着衣服慢慢地沉下去。

再后来,村里的牛不见了,也会想起呆儿,要是呆儿在,就会连夜出去找。

呆儿的坟上长草了,村长就派人去拔草。就有人发牢一}一,不愿意去。

村长生气了,放下手中的活儿,自己去了。

来到呆儿坟边,村长呆住了。呆儿的坟上没有一根杂草。

一了解,才知道,呆儿坟上的草是村里的孩子拔的。村长摇摇头:大人还不如小孩呢。

想起这些往事的老邱,落泪了。

篇9:幺儿散文

幺儿散文

把这个话题确定之后,想起了民间的一个说法:“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也想起了那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么,所谓的幺儿就是我们的郡主了,我们是指我与妻,妻妹,妹夫。幺儿就是妻妹家的二孩,郡主大人喽。

我跟妻因为年龄问题无缘二胎,每有人鼓励再育时心中都会酸酸涩涩的。临渊羡鱼,退而却结不成网,只能望洋兴叹。后来妻妹给我们一个惊喜,诞下二胎,是为郡主。从第一眼看到她,就深深地爱上了,不单单是因为妻的血缘,更多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产生的“亚父情结”吧。毕竟我已年近五十,怀中空空,也早已过了初为人父时段的硬朗,喜欢上一切软软糯糯的萌物。

郡主的出生就成为了离我最近的萌娃,虽然不能朝夕相处,但是相见时,真的希望能成为她成长的护送者。也希望她的翻,坐,爬、行一举一动都会贯穿着我每日用文字记录的主旋律。一个生命的蓬勃,总会激发我零落的灵感,丝丝缕缕地散发着一个老男人的温柔,并注入到我创作的源泉,这种不是父亲的父爱,也会让郡主与我相互思念,沿着生命中最深厚的情感路线,激发着我创造的欲望,记录着她灿烂的童年。

春日渐盛,暖的时候,郡主偶尔会有走到户外的`欲望,穿戴完整,来到小区内,我站在她的身后,拉着她的双手,一如妻妹未婚时看护我闺女的样子。走累了,便会温暖地依偎在我的怀中,行走在小区风景的深处,好奇地隔着铁栅栏向西望去,是一片轰隆隆的工地,各种工具的交响曲吸引着她的注意。户外的所有对郡主来讲,一切都是崭新开始。在这样阳光充足的日子,沐浴着春风的抚爱,亚父与幺儿,在春的淳朴、慈善中开发一个幼儿人生最本质的启蒙。那么,这个世界对于郡主来讲,一切都是鲜活的,等待她稚嫩的双眼进入,去拓展人生最初的梦想。

她会渐渐长大,会自主,自由,自立。是倔强鹰派还是温顺鸽派呢?后天的成长会是什么样子的?对于她的将来,我们都想象着按自己的意愿去设计,却忘了,从她一落地,她就只属于自己,不再是父母的依附。然而,我的妹夫,郡主的父亲与我还是会在相聚于酒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她的成长。妹夫当仁不让的,会让她继承他的狼毫宣纸,描红泼墨。妻妹也会如教育大闺女那样,学钢琴,练舞蹈吧。

那么,我呢,会去扮演一些什么样的角色,唯有读书吧。我的心中会有一个小夫子的形象出现:是郡主在清晨的阳光下,与我一样穿着长衫,而我手中会有一把戒尺轻挥着。我们会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国学启蒙开始,直至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让所有古文中蕴含的行文流畅,气势磅礴的华丽辞藻,修饰着她的心灵并掌握的淋漓尽致。当然,不希望她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似的小学究,还要依然如现在一样,动时古灵精怪,静时沉稳聪慧,隔空与孔孟交流,举杯与圣贤为友,在典雅中体现经典。

只是,我们这个幺儿会那么乖乖的跟我摇头晃脑地享受诵读的乐趣吗。如果是,那么,我也需要乖乖地拿出《三字经》,来温故而知新。

你听,朗朗响起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篇10: 可儿散文

可儿散文

可儿一直就不喜欢春天,北方的春天没有青草青,更没有细雨花香,只有那无尽的春风扬起的细沙,敲打着窗棂,吹的村口那颗大树,呜呜直响。今年的春天更让可儿揪心,结婚才一年多的男人要出去打工了,可儿心里很纠结也很烦躁,不让男人出去吧,家里的收入实在又太少,让男人出去把,可儿还真舍不得也不放心,自从可儿知道男人要出去打工后就一直在暗暗流泪,可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叮咛,只有一遍一遍的嘱咐,默默的给男人打点行李,不要忘了什么,让男人在外边受委屈。

可儿抱着2个月大的儿子站在村口那颗大榕树下,两眼愣愣的望着村口那条通往山外的小路,就那么的站着。“回吧,他们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好心人劝她,可儿摇摇头没有动地方,好心人叹口气走了,傍晚的时候有人看见可儿还站在那里。从此可儿一有时间就抱着儿子站在村口那颗大榕树下,两眼望着通往山外的那条小路,直到夕阳西下,起初有人劝她;“不要等了,该回来就回来了,不回来你等也没用。”可时间久了,可儿还是天天去村口,人们也就不劝了,由她去了。可儿愣是把自己站成村口的一道风景,几个月后有人回来,给可儿捎回一些钱,并且告诉可儿;“你男人下个月可能回来,”可儿那天高兴极了,特意买了一点肉,给家人做了一桌丰富的饭菜,一家人说说笑笑自己还陪老人喝了一点酒,这是可儿从她男人走后最开心的一天,那天晚上可儿梦见了男人回来了,挣了很多钱,给自己还买了很多衣服,可儿在梦中笑了,哭了,

从那天起,可儿去村口的时间更多了,天天去那颗树下站一会,如果那天她不去村口看看,她就会一夜睡不着觉,转眼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她男人没有回来,有回来的人告诉可儿;“你男人承包了一个井,天天领人下井出煤,他很忙,暂时回不来了,”那天可儿在村口呆到很晚很晚,那一夜可儿偷偷的哭了一夜,第二天傍晚人们看见可儿依然站在村口那颗大树下,好心人劝她;“回吧,以后也不要再来等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呢,”可儿还是摇摇头,两眼依然看着通往山外的那条小路,路过的.人不在说什么了,只是看着可儿那痴痴的背影,叹口气,摇摇头,可儿依然还是村口那道风景。

时光匆匆,转眼就来到了秋天,出去打工的人们陆陆续续回村帮助家人秋收,可儿没有等到自己的男人,她等来了自己男人让别人捎回的钱,还有一些话;他因为忙,回不来,让可儿拿钱雇人帮助秋收,可儿那天没有去村口,而是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第二天可儿把孩子交给年迈的婆婆,开始了农村一年中最累的秋收,秋收虽然很累,可儿没舍得拿钱雇人,她知道这钱来的不易,她要攒起来,等还上结婚时拉的饥荒就不在让男人出去打工了,她要自己的男人守着这一家老小,哪怕苦点她也愿意。秋收的时候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候,头顶上大大的太阳,晒的手中了镰刀都发烫了,汗水一滴一滴落在干燥的地上,就如落在炒锅里,甑囊簧就没了踪迹,由于男人没回来,活计又多,可儿每天就早早的来到地里,带上干粮和水,中午也不回去,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水,可儿没日没夜的干着,生怕把庄稼扔到地里,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饭都懒得吃了,有一天可儿正在地里收割自家最后一片庄稼,村里一个年轻人着急忙慌的跑来,老远就喊;“可儿嫂,你赶紧回家看看吧,你家来了很多人,找你有急事,他们让你赶紧回去,”可儿一听家里来了很多陌生人,脑袋嗡的一声,手中的镰刀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人也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从那天以后,可儿就没在去村口,直到后,可儿送儿子上大学,可儿才重新站在那颗榕树下,重新望着通往村外那条蜿蜒的山路。

篇11:欢儿散文

欢儿散文

不知不觉间,“欢儿”已经回来好几个月了, 回家后的“欢儿”感觉自己一下子没了主心骨,父亲整天不在家,三间老瓦房里,经常只有她和二妹俩人在家,白天还好,她没事就往干妈家跑,看电视,打发无聊的时间。可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常常想母亲想到落泪,想起母亲在的时候,她是多么的忙,洗衣服,做饭,还要带最小的妹妹,忙得连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

有一次,母亲又叫“欢儿”带小妹妹,可“欢儿”还有作业没有做完,于是,她趁母亲不在的时候就让二妹背着小妹妹出去玩,她想,等做完了作业就去找她们,可作业还没做完,二妹就把小妹妹背摔跤了,小妹妹的哭声引来了母亲,后来,欢儿和二妹被母亲痛打了一顿。那个时候,“欢儿”经常盼着母亲不在家,或者去走亲戚,那样就没人叫她做家务了,她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疯玩了。

但是现在,她是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在她身边,给她派很多很多的家务活,她一定会没有怨言的欣然的去完成,不会再让母亲生气。想着想着,“欢儿”渐渐睡去,夜里,她梦到母亲回来了,带着两个妹妹,可是,当她准备走向她们的时候,她们竟然一下子消失不见了....醒来,天已大亮。屋外一片吵杂,“欢儿”把窗打开,往外探了探头,原来是王奶奶接水时把水龙头扭爆了,水流了一地,引来了周围的.邻居,有的人在帮忙修,有的人在看热闹,农村就是这样,屁大点事,都能引来一大群围观者。

“欢儿”拉开大门,简单的扫了扫地,便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发呆。以前母亲常常坐在这石凳上,劳作回来往石凳上一坐,便叫到“给我舀瓢水”然后“欢儿”便叫“二妹”去舀,“二妹”又叫“三妹”去舀,直到惹恼了母亲,“欢儿”才悻悻的去舀。

“欢儿”不知道在石凳上坐了多久,直到隔壁杨大伯叫了她,“欢儿,你还不做饭吗?你爸爸呢”?“欢儿”这才回过神来,礼貌性的回过杨大伯后,起身准备去做饭....“欢儿”和二妹刚吃好饭,父亲就回来了,还带回来几个人,说要在家里打牌,说罢便扯开桌子开场了。“欢儿”和二妹就在街上游荡,这里站一下,那里跳一下,实在无聊,又依然往干妈家跑...

直到傍晚,“欢儿”才回家,打牌的也散场了,父亲叫“欢儿”赶紧做饭,看父亲的表情,心情似乎不错,吃饭时还给了“欢儿”和二妹一人一块钱。然后自己就喝上了,酒一过喉咙,父亲的语言便多了起来,“欢儿”尽量不搭话,她知道,只要父亲一喝了酒,便管不住自己,如果这个时候搭话说不定那句话说错了,惹恼父亲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父亲说着说着,便说起了母亲,最后他竟然把母亲的“离开”怪到外婆和外公身上, 越说越离谱,最后发展到“骂”。“欢儿”实在听不下去了,她放下饭碗和父亲吵了起来,这下父亲终于爆发了,扬起手来,一巴掌打向“欢儿”,还好“欢儿”眼捷身快,躲过了父亲的大手,飞一般的冲向门外,往大伯家的方向跑去。她要去找大伯来治父亲,这个时候,只有大伯才管用,以前母亲在的时候,只要父亲喝了酒,他们一吵架,“欢儿”就去找大伯,大伯来骂几句父亲便安静了。

“欢儿”在路上遇上了大伯,她把父亲发酒疯一事给大”一说,大伯就和“欢儿”一起去找父亲,还是和往常一样,大伯一来,父亲就安静了,大伯见父亲已经不再闹腾,就回去了,此时父亲已经 睡去,“欢儿”和二妹随便洗洗也上床了。一夜无眠,只待天光...

转眼间,很快又到了孩子们最爱的节日,“春节”,可是“欢儿”却没有了以往那种期盼的心情,母亲不在家了,谁会给她们做好吃的?谁会给她们买新衣服? 家里没有了母亲忙碌的身影,就没有了温暖没有了快乐。所以对于“欢儿”来说“春节”和“平常”已经什么两样了,就在“欢儿”正暗自伤感的时候,父亲叫了她,告诉她赶集天要带她和二妹去赶集,帮她们买衣服和鞋子,一听说父亲要给自己买新衣服,“欢儿”的孩子天性即刻就显现出来,马上就高兴起来,在心里开起了一朵幸福的小花,她暂时从思念母亲的伤感里跳了出来。

虽然是乡里的集市,因为挨近年关的原因,所以非常热闹,叫卖声延绵不断,穿过拥挤的人群,“欢儿”来到卖衣服和卖鞋的地方,刚走近,便看到 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异常热闹,她也好奇地凑了过去,原来是卖皮鞋的,只见摊主左手提着一只鞋,右手握着个打火机,嘴里不停的叫着“正宗的老牛皮,火烧不烂,二十块一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着就开始烧起来,嘿...还真烧不烂,“欢儿”决定就在这家买,她为自己选了一双,付了钱,便往卖衣服的地方走去,先给二妹买好,然后又给自己买。转了几圈,都找不到喜欢的,她又想起了母亲,往年都是母亲帮她们买的,她们不需要上街,等到年初一的时候,母亲就会像变戏法似的从箱底给每人拿出一套新衣服出来,可是现在.....

直到父亲在催,“欢儿”才在众多不起眼的的衣服堆里选了一件草绿色的上衣,虽然“欢儿”不是很喜欢,不过隔壁的大娘说好看,总算给了欢儿一丝安慰。

没有母亲的 家,不像家,没有母亲的“春节”,更没有年味。越是看着别人家忙出忙进的,越是能勾起“欢儿”对母亲的思念。看着别人忙碌的身影,“欢儿”实在觉得无聊,突然想起了赶集天买的那双“新皮鞋”,她记得小贩说过,鞋是牛皮做的,火都烧不烂。“欢儿”决定试试,她找来父亲的打火机,对着鞋点了起来,不到一分钟,一股胶臭味就涌入鼻中,再看鞋时,已经被烧了一个小洞,看着还没开始穿就已经烂了的新皮鞋,”欢儿“懊恼不已,更恨那可恶的小贩。还好"欢儿”不是钻牛角尖的性格,看着鞋还能穿,便不再去纠结那一个小洞。

清晨,一声声的炮竹声传来,“欢儿”知道,过年了... 可是,少了母亲操持的“年”,终究是冷清的,萧条的.......

篇12:馨儿散文

馨儿散文

阿哥在心里轻柔地叫她“馨儿”。

她静静地看着他,笑吟吟地娇声问:“这名字什么意思”?

“意思讲不清楚。”阿哥想了很久才道,“你像天使般步履轻盈,像玉女般羞涩的微笑,像蓝天白云般清纯;仿佛你的全身播放着一种音乐,让我陶醉,让我情难自己。”

张口结舌。阿哥静静地望着馨儿转身飘逸如瀑布的秀发渐渐远离,而回眸一笑的淡淡情愫,如同一株红木棉,深深地植根于他心里。

阿哥也不明白,为什么抬眼看她,心里便充满了无限的甜意?

夏都的早晨,翠嫩绿叶和灿烂鲜花相拥着挤满了花园,和熙的清风懒洋洋地应和阿妹柔柔的情歌。花园弥漫着更加浓郁的芳香,蝴蝶们更加欢快地舞蹈着,迷恋着柔情岁月的馈赠。

寂静的夜里,当一切都已熟睡,不再寂寞的花园,阿哥献上盛世夏都最醇厚的青春酒。

月光如梦般显露馨儿年轻苗条而纤弱的倩影,飘忽的微笑在她的眼睛闪烁着不可言喻的欢乐。

举起杯儿放在唇边,飘逸的长发在轻风中将那柔情蜜意写在了脸上。

阿哥心跳狂乱震颤,那是爱情躁动的热情,似火焰般燃烧的红玫瑰,埋藏着心底不安的焦虑,心中那难以描诉的柔情使他默然无语。

原来,馨儿就是他意象中的美妙恋人!那从未经历过的'甜蜜而羞怯的爱恋,藏在清早就出门采摘而来粉红色的蓓蕾里。

几多的星星怀着几多未知的秘密,和着绿叶沙沙低语,暧昧的眼睛闪烁着洞穿爱情的柔光,祝福着因为爱不会老去的心灵,为着新的希望欢欣鼓舞。

馨儿,不要再在梳妆台上拖延了,穿上迷人的三月粉红的短裙,不要让长裙的襟裾拖累轻盈的步履,即使粉黛未施,发辫松散,手镯也没有扣好,静静涉过溪水,轻轻踏过草坪,到阿哥的身边来吧。阿哥孤寂的心儿,就如期盼太久新雨滋润的花蕾,深深企盼轻盈的脚步的韵律,敲响他心的琴弦。

枝繁叶茂的夏日,阿哥是幸福花园的侍者,他编织好最美丽的花环,缠绕着馨儿的颈,它会悄悄说出他的秘密。夜色低垂在树丛的新绿上,她沉默地低眸,害羞的心在狂跳,灼热的爱让身体震颤。爱的希望和这季节的嫩草一样疯长,沉醉着爱的洗礼。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的教学设计

窗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蒲柳人家(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吃荠菜散文

窗花现代文阅读答案

《蒲柳人家》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鹤阅读题答案汪曾祺

又见姑姑笑颜 阅读答案

黑河湾的荠菜散文

背儿带散文
《背儿带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背儿带散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父亲节赞美爸爸的散文诗2022-11-27

洞庭湖畔风景独好短篇散文2023-04-25

我的母亲优秀教案2023-04-22

风景江南独好散文2023-02-04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2023-12-29

小儿升官记散文2022-09-05

描写星星的好句好段2023-02-18

给粮食一个家作文2022-11-29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22-08-18

半个孤儿散文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