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

时间:2023-12-29 07:28:20 诗词鉴赏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共8篇)由网友“qiaoch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

篇1:《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

彭衙行

杜甫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句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

篇2:《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

至德二年(757)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回忆起去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又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这首诗全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又怎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又哪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的呢?“饥咬我”“声愈嗔”,形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 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 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

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 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子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 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

“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现在诗人重经旧地时,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孙宰一家如今又如何呢?“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

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篇3:《彭衙行》杜甫

杜甫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

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

一句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小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层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坠尔前!

杜甫诗鉴赏:

至德二年(757)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回忆起去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又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这首诗全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又怎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又哪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的呢?“饥咬我”“声愈嗔”,形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 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 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 “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

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 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子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 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

“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现在诗人重经旧地时,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孙宰一家如今又如何呢?“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

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篇4:《彭衙行》杜甫全诗赏析

《彭衙行》杜甫全诗赏析

【原文】

彭衙行⑴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⑵。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⑶。

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⑷。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⑸。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⑹。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⑺。

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⑻。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⑼。

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⑽。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⑾。

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⑿。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⒀。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⒁。

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⒂。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⒃。

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⒄。

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⒅。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⒆。

【注释】

⑴彭衙在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即现在的彭衙堡。

⑵白水山,白水县的山。杜甫于至德元载(756年)六月自白水逃难鄜州。

⑶多厚颜,觉得很不好意思。尽室,犹全家。

⑷这两句写一路很荒凉,所以找不到吃的,也找不到住处。

⑸怕虎狼寻声而来,故掩其口使不出声。但小孩因感到不舒服,哭得更厉害了,真是令人急煞。反侧,挣扎。声愈嗔,声愈大。

⑹强解事,即所谓“强作解事”。故,故意,犹“不是故离群,“清秋燕子故飞飞”之“故”。索,索取。二句是说小儿们自以为比小妹懂事些,只要求吃些道旁的苦李,他们哪知道苦李是吃不得的呢。庾信《归田诗》:“苦李无人摘。”以上数语写小儿女情态,真乃“画不能到”。

⑺备,工具。衣又寒,因衣被雨打湿。

⑻经契阔,是说碰到特别难走处。竟日是整天。

⑼餱粮,干粮。椽是垦顶上的圆木条,这里屋椽就是屋宇的意思。

⑽因下了半句雷雨,故老在水里走:因露宿山中,所以说天边烟。这个烟字不能作人烟解。

⑾周家洼,即孙宰的家。小留是短期的逗留。杜甫初意拟挈家直达灵武行在,故欲北出芦子关。

⑿宰,是唐人对县令的一种尊称,孙大概做过县令。

⒀翦,即剪。剪纸作旐,以招人魂,是古时风俗习惯,这里不必死看,认为果有此事,只是写孙宰的安慰无微不至而已。

⒁阑干,横斜貌,是形容涕泪之多。见得孙宰妻子也十分同情他们的遭遇。

⒂众雏,即上痴女小几。烂熳睡,小儿睡得十分香甜的样子。沾字含感激意。飧音孙,晚餐。

⒃这两句是代述孙宰的话,亦即下文所谓“露心肝”。夫子,是孙宰谓杜甫。

⒄这两句总结上文,艰难际指“避贼”以下,露心肝指“故人”以下。不写艰难,便显不出孙宰的高义。浦起龙说:“尽室以下,追叙一旬以内所历之苦,正以反蹴下文延客奉欢一段深情也。

⒅岁月周,满一年。

⒆何当,哪得。末即《诗经》所谓“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意。按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或“宰”,皆含敬意,李白有《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阳冰时为当涂县令而称为“宰”,即其证。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感谢朋友的诗,主要内容是回忆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全家避贼逃难的一个片断。至德二载(757年)杜甫由凤翔回鄜州省亲,路经彭衙之西,因而回忆起前一年携家逃难时孙宰热情款待的深情厚谊,但又不便枉道相访,故作此诗以志感。

【赏析】

这首诗通篇皆追叙往事,只末四句是作诗时的话,因此开篇就以“忆昔”二字统领全诗。全篇共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至“暮宿天边烟”,写逃难途中的艰险状况。前四句写避乱彭衙。诗人前一年不畏“艰险”,“北走”鄜州,原因是贼破潼关,白水告急,不得不携家“避贼”逃难。“避贼”点出诗人逃难的原因。“北走”说明逃难的方向。“艰险”总括逃难景况,“夜深”交代出发的时间,“月照”点明出发时的环境。因为“避贼”逃难,所以选择“夜深”人静、“月照深山”之时,急忙向彭衙出发。开始四句,交代事件,一目了然。

“尽室”以下十行五十字叙携家远行,写尽儿女颠沛流离之苦。诗人拖儿带女,全家逃难,因无车马代劳,只好徒步行走。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多厚颜”三字,幽默而辛酸。而诗人全家跋涉,穿行于野鸟飞鸣的山涧,和行人稀少的'谷底,衣食无着,平时娇宠的幼女忍不住饥饿,趴在父亲肩头又咬又哭。荒山野岭中,诗人怕虎狼闻声而来,赶忙将孩子搂抱怀中,紧掩其口。但孩子不知父亲的苦衷,又踢又闹,哭得愈加厉害。小儿子这时也来凑热闹,自以为比妹妹懂事,故意要吃路旁的苦果,他根本不知“苦果无人摘”,是因为不能吃。“饥咬我”“声愈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幼女娇宠而不懂事的情态,“故索苦李餐”,维妙维肖地刻划出小儿天真烂熳的形象。“痴女”“小儿”,用语亲切;“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以动作刻画出一个疼爱儿女而又无可奈何的父亲的痛苦心情,十分传神。

“一旬半雷雨”以下十句写雨后行路艰难,突出困苦流离之状。全家徒步于深山野谷,已经很艰难,更糟糕的是又碰上了雷雨天气,只好趟着泥泞互相搀扶着冒雨行进了。既无雨具,衣湿身寒,路滑难行,一天就只能走几里路。“一旬”呼应“久徒步”,说明奉先至白水,路程不远,却走了很长时间,反衬出行程之艰; “半”字点出雷雨之多,说明气候的恶劣。寥寥几句,诗人全家困顿流离之状如在目前。

“野果充糇粮”,糇粮,指干粮,指采下野果充饥;“卑枝成屋椽”,卑枝,指低矮的树枝,树枝成了栖息的屋宇;“早行”“暮宿”,从时间上说明他们起早摸黑地赶路;“石上水”,指近处低处积满雨水的石径,“天边烟”,指远处高处云雾笼罩的深山。这四句对仗工整,概括精炼,既呼应开头“经险艰”,又引起下文孙宰的留客,过渡自然。

自“小留同家洼”以下为后一部分,写孙宰体贴留客的深情厚谊。先写留客。诗人全家本打算在同家洼作短暂歇息后北出芦子关直达肃宗所在的灵武,却不料惊动了情高义重的老朋友孙宰(唐时尊称县令为宰)。战乱年头,人们大多不喜欢客人到来的,何况是昏天黑地的夜晚。但孙宰点起明灯,打开重门,十分热情。而且不嫌麻烦,还烧起热水,让诗人洗脚,甚至还剪纸作旐(小旗),替诗人招魂。故人之情义,诗人之感激,从开灯启门,烧汤濯足,剪纸招魂的几个细节中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出来。“高”“薄”二字画龙点睛地指出了这一点。孙宰叫出妻子与诗人相见,看着诗人携家逃难的艰苦景况,他们也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由于长途跋涉,小儿女们一安顿下来,立即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孙宰又叫醒他们起来吃饭。孙宰还一再表示愿意同诗人永远结为兄弟,并腾出屋子,让诗人一家安住。由同情到结交再至住下,充分显示了孙宰待人的真挚诚恳。蹇步、饥饿、惶遽、困顿至极,幸得故友之暖汤、盘飧、招魂、安居,诗人感泣之余叹“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读者亦叹慨之余忖落难之际不避而远之、不落井下石,足矣,安敢奢望“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最后六句结尾,写诗人对孙宰的追念感激之情。“谁肯”二字既赞扬故人孙宰高尚情谊的难得与可贵,又呼应开篇“忆昔”,引出诗人对孙宰的忆念。此时诗人重经旧地,安史叛乱并未平息,人民仍在受难,不知孙宰一家情况如何。“何当生翅翎,飞去坠尔前”,诗人恨不得长出双翅,立刻飞去落在老朋友的面前。殷切的忆念之情,溢于笔端。这六句以议论作结,情深意厚,力透纸背。这首忆念友人的诗,前部分着重叙写诗人举家逃难的狼狈景况,后部分着重描绘故人孙宰待客的殷勤。真实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刻划,传神摹志,形象逼真。全诗用追忆的口吻直接叙述,明白如话,真实仿佛亲见,自然而不显雕琢。

篇5:《缚鸡行》杜甫唐诗鉴赏

《缚鸡行》杜甫唐诗鉴赏

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赏析】

《缚鸡行》大约在公元766年(代宗大历元年)夏历岁暮作于夔州西阁。

诗人于偶然之中,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三字,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诗人一询问,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然而诗人仔细一想,鸡卖出去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然而诗人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诗中似乎表现了一种道家的思想。据《庄子·列御寇》:“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因而,陈师道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杜诗镜铨》引)但似乎又是佛家的思想。王右仲说:“公晚年溺佛,意主慈悲不杀,见鸡食虫蚁而怜之,遂命缚鸡出卖。见其被缚喧争,知其畏死,虑及卖去遭烹,遂解其缚,又将食虫蚁矣。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世间类者甚多,故云‘无了时’。计无所出,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阁’而已。”(《杜臆》)

当时,天下战乱已久,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杜甫虽有匡时济世之志,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萧涤非先生说:“感到‘无力正乾坤’的诗人是很难做到飘飘然的。白居易有这样两句诗:‘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我以为这对于我们理解杜甫这一貌似达观的形象很有帮助。”(《杜甫诗选注》)可见诗中仍然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切关心,流露了对国家、人民的忧虑,在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此诗的别致之处,还表现在语言上。杜诗语言的基本风格,是千锤百炼而严整精工,但此诗语言却平朴自然,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显得平易顺当。“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如同当面交谈,读来亲切动人。这与表现细小的`生活情节,与抒发表面看来轻松的感情,是极为适宜的。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缚鸡行》自是一段好议论,至结语之妙,非他人所能企及也。”他还引了李德远的拟作《东西船行》进行比较:“‘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流汗撑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任天理。’此诗语意极工,几于得夺胎法。但‘行藏任天理’,与‘注目寒江’,不可同日语耳。”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更是一语破的:“宕开一笔,妙不说尽。”的确,此诗最纯之处就在于结句。一是在结尾处故意采用逸宕手法,由议论而转入写景,使得篇末产生变化,通篇由平实入空灵,摇曳生姿;二是将上面所议论的内容突然收起,将欲尽未尽之意如盐著水般地化入景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品味和领悟,从而引发出深沉的思考,显得含蕴无穷,韵味悠长。《东西船行》的结句“行藏任天理”之所以不能与“注目寒江”同日而语,就在于已经把道理说尽,没有回味的余地。

篇6:《岁晏行》杜甫唐诗鉴赏

《岁晏行》杜甫唐诗鉴赏

《岁晏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期间所作的。全诗可分五层,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诗中运用了铺叙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通过描写百姓情况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原文】

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①,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②。

去年米贵阙军食③,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④,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⑤,汝休枉杀南飞鸿⑥。

况闻处处鬻男女⑦,割慈忍爱还租庸⑧。

往日用钱捉私铸⑨,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⑩,好恶不合长相蒙⑪。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⑫?

【注释】

①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

②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鸣:弓开有声。桑弓:桑木作的弓。

③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

④高马:指高头大马。达官:指显达之官。厌:同“餍”,饱食。《孟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杼柚:织布机。茅茨:草房。

⑤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

⑥汝:指莫徭。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

⑦鬻(yù):出卖。男女:即儿女。

⑧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⑨私铸:即私家铸钱。

⑩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

⑪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不合:不应当。

⑫万国:普天之下。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诗人所作的这首诗。

篇7:杜甫《岁晏行》唐诗鉴赏

杜甫《岁晏行》唐诗鉴赏

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

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

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注释】

①云、矣:都是语气助词,无意义。岁暮:年末,指诗题所言的岁晏。

②莫徭:湖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隋书·地理志》记载,莫徭善于射猎,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征役。刘禹锡有《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诗。鸣:弓开有声。桑弓:桑木作的弓。

③阙军食:据《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钱助军,减京官职田三分之一,以补给军粮。

④高马:指高头大马。达官:指显达之官。厌:同“餍”,饱食。《孟子》:“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此辈:即上渔民、莫徭的猎人们。杼柚:织布机。茅茨:草房。

⑤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这里指湖南一带的人。

⑥汝:指莫徭。鸿:大雁,这里代指飞禽。

⑦鬻(yù):出卖。男女:即儿女。

⑧割慈忍爱:指出卖儿女。还:交纳。租庸:唐时赋税制度有租、庸、调三种,租是交纳粮食,调是交纳绢绫麻,庸是服役。这里代指一切赋税。

⑨私铸:即私家铸钱。

⑩刻泥:用胶泥刻制铁模。

⑪好恶:好钱和恶钱,即官钱和私钱。不合:不应当。

⑫万国:普天之下。此曲:指画角之声,也指诗人所作的这首诗。

【白话译文】

年终时候遍地飒飒北风,潇湘洞庭在白皑皑的飞雪中。

天寒冻结了渔父的鱼网,莫徭人射雁拉响桑弓。

去年米贵军粮缺乏,今年米贱却严重地伤农。

骑着大马的'达官贵人吃厌酒肉,百姓穷得织机、茅屋都扫空。

楚人喜欢鱼虾不愿吃鸟肉,你们不要白白杀害南飞的孤鸿。

何况听说处处卖儿卖女,来偿还租庸。

过去用钱严禁私人熔铸,今天竟允许铅锡中掺和青铜。

刻泥的钱模最容易取得,但不应让好钱坏钱长时欺蒙。

各地城头都在吹起号角,这样哀怨的曲调几时才能告终?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年)之后,是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移家于舟中,漂泊在长江湘水上的诗作。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军镇压割据,军阀混战,各种各样的税务使百姓灾难深重。唐代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此诗以记途中见闻。

【赏析】

全诗前四层各四句,末用二句作结,共五层。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首句承题,点明时令节候。“潇湘洞庭”,点出诗人行经之地。一年将尽,北风呼啸的洞庭湖上,雪花纷纷扬扬。诗歌开篇就勾勒出一幅天寒地冻、惨淡惨冷的背景。写岁晏景事,为全诗写时事创造气氛。“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直写眼前情景,渔父网冻捕不成鱼,莫徭出于无奈而射雁,既表现百姓生活之艰难,也流露出诗人的悯农之情。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太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高车驷马的达官贵人吃厌了酒肉,男耕女织的农民终年辛勤却一无所有,这就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道出了人间的不平。前四句伤穷民之渔猎者,此四句又伤穷民之耕织者,再以民生为念,令人感泣。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莫徭射雁不能换来收入以改变穷困处境,等于白害了鸿雁生命,所以说“枉杀”。诗用“汝休”二字,有劝诫之意,语气沉郁,表现了诗人对飞鸿的同情,同时使人联想起民间“哀鸿遍野”的惨境。前面已描写了百姓生活之苦,又“处处”迫于赋敛之困,以至卖儿鬻女。“况闻”有进层之意。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官府横征暴敛,写出剥夺者对百姓的残酷压榨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境地。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天宝以后,地主商人在青铜里掺和铅锡,牟取暴利。官府听之任之,所以说“今许”。“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愤激中有讽刺,入木三分。诗通过今昔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朝廷政策。如此仗义执言,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诗首从岁暮所见写起,诗末以岁暮所闻收束,首尾呼应,表达忧乱之意。点破题旨,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担忧。

这首诗在艺术上用了铺叙和对比。诗以“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开启,先记诗人漂泊时地,然后铺陈展叙其见闻,或写人记事,慨叹今昔;或揭露权贵,抨击朝政;或言志抒情,伤时忧国,回环往复,变化多端,各尽其妙,非大手笔莫办。其间,又常用简练的语言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如“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等,都概括了封建社会两种阶级的对立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战乱中的基本面貌,诗人通过描写百姓情况反映出当时形势混乱,也表达出了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篇8:《百忧集行》杜甫唐诗鉴赏

《百忧集行》杜甫唐诗鉴赏

《百忧集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注释】

⑴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当时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那时还是这样天真。

⑵犊: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⑶少行立:走和站的时候少,是说身体衰了。

⑷强:读上声。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⑸依旧:二字痛心,尽管百般将就,却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⑹此句是说老妻看见我这样愁眉不展也面有忧色。

⑺古时庖厨之门在东。这二句写出小儿的稚气,也写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说过:“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也正是这种主活实践,使杜甫对人民能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白话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创作背景】

《百忧集行》这首七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杜甫栖居成都草堂,生活极其穷困,只有充当幕府,仰人鼻息,勉强度日。

【赏析】

首句不谈忧,而是谈喜;不说老,而忆少。从诗中可以同时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回忆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所谓“健如黄犊走复来”,就是生动的写照。清杨伦称此句“形容绝倒,正为衬出下文”(《杜诗镜铨》卷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千回。所谓“千回”,只是夸张的语气,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这个尚字用得非常贴切,说明了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在十五岁时,仍在持续跳跃着。一个“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诗人抓住了少年的气质、性格特征,以跳动的笔触把它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这里并非没有目的地表现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悦的心情颂扬少年自我,而是以忧伤的心情去回忆少年自我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蕴含着悲痛、愤懑的感情。杨伦对这首诗开头的眉批是:“聊以泄愤,不嫌径直。”(《杜诗镜铨》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诗人虽用“倏忽”二字,然从“十五”至“五十”其间沧桑都是读者可以想见。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体弱至此,却不能静养,因生活无着,还须出入于官僚之门,察言观色,养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内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而发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概叹。此为全诗之诗眼,它把诗人的情绪凝聚到“悲”字上。它不仅因老而悲,也因贫而悲,更因依附别人、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悲。尤可悲者,诗人不是悲一时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为人民而悲。“悲见生涯百忧集”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是全诗主线,它与诗题相呼应,又因往昔境遇凄惨而悲,联想到当时老窘之境而悲,在结构上可谓承上;由此出发,为以下具体描写家贫先写一笔,可谓启下。“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写家中凄景。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经过诗人的具体描写,其忧伤痛苦之状,如在眼前。为了表现百感交集的感慨,诗人以数字强化衬托悲状,强化悲的情怀。例如,诗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划分了自我的.两个时代。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树“千回”,来形容“十五”岁的少年的灵敏活跃,天真烂漫。用“四壁空”写“百忧集”,就充实了忧的内容。用“健如黄犊”对比“坐卧只多”,用“走复来”对比“少行立”,用“强作笑语”对比“悲见生涯”,更见出悲的氛围之浓。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诗人还将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儿作了对比。自己年少时,无忧无虑,不愁吃穿,却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际,自己的儿子却饥饿难忍,啼叫怒索。在诗人笔下,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而且逼真地写出了老妻、痴儿的表情、姿态,非常富于人情味。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这也表现在《百忧集行》中。它“悲愤慷慨,郁结于中”,“沉郁苍凉,跳跃动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诗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 。它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诗歌文化作文

剪纸简介资料

彭的成语

从叙事学看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教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丁满和彭彭 口号

无情对联的资料内容

剪纸文字资料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彭衙行》杜甫唐诗鉴赏(共8篇)】相关文章:

窗花剪纸图案2022-05-07

简要概括杜甫诗歌的精神内核2023-05-04

民间剪纸艺术作文800字2022-12-12

春节剪纸的由来2022-07-14

《古典美的巡礼》读书笔记2023-04-05

有关于感恩的资料2022-04-29

剪纸的由来2023-01-28

多彩的民间美术课件2023-04-09

古代励志诗2023-10-28

民间剪纸艺术在设计创作的传承论文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