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事-诗中读心(共5篇)由网友“若辰”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诗人的心事-诗中读心,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诗人的心事-诗中读心
诗人的心事-诗中读心
一方苏绣手帕,一壶上好的香茗,一卷唐诗或宋词,一个下午的闲暇时光去体会这些美好的事物,一个宛如天堂般的生活。我就是喜欢古代人闲适、清雅的意境,真是连做梦都想要去好好享受一番。只可惜,我这个生活在21世纪满脑子希奇古怪想法的小妮子怎么会回到过去呢??郁闷不已的仰天长叹,只得把我这唯一小小的心愿寄情于阅读古诗词中,权当亲身体会吧!
于是乎天天陶醉与诗词中一去不复还……可是,读的多了,诗人的心事也被我慢慢读了出来……
易安的忧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是李清照少年时期的作品,那时的她,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是一个快乐的人。可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几年之后的她。在经历了世间的纷繁复杂,离愁的痛彻心扉后,心事日益浓厚,眉头深锁,身体消瘦……她的心事是忧愁。
稼轩的豪情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他的.爱情,苦苦寻觅意中人的心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则是他渴望建功利业,驰骋疆场的豪情。可是岁月不待人,那时的他似乎进入了暮年,且不受朝廷重用,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他渴望建功立业,奋勇杀敌的心事何人能解呢?
杜甫的心事是国家统一,江山稳定。李商隐的心事是爱情。苏轼的心事是时光流逝,世事变迁。陶渊明的心事是脱离世俗,渴望恬淡的田园生活……
可是谁来了却他们的心事呢?我陷入的沉思……
篇2:唐诗中读唐史
唐诗中读唐史
用情感丰沛的诗歌来表述客观冷峻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具备广泛传播的生命力,这被称为史诗或诗史。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次序颠倒,表达的却是两个概念。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叙述历史和讴歌英雄的长篇叙事诗,具有庄严的创作基调和神圣的传播使命。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比较奇特的是,创造了诗歌传奇的汉民族,却没有留下一首公认的史诗。哪怕在唐朝,这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诗歌土壤的时代,依然没有酝酿出史诗。这不能算汉族文化的缺失,只能怪中国诗歌发展得太快。
纵观史诗,都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或者说是原始崇拜的意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溢于言表的激情,是史诗的鲜明特色。所以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史诗代表着初始阶段,之后才逐渐由叙事转变为抒情,由写实发展成写意。而中国的诗歌(这里偏指汉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抒情了,缥缈的意境游荡在《诗经》的字里行间。
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谈中国诗》)反而到了诗歌巅峰的唐朝,记录历史现实且夹叙夹议的诗,才成为中国诗歌成熟标志的一种类型。只是这类诗更多关注底层社会,还原历史本貌,在基调上也比较低沉苦闷,与澎湃激昂的史诗风格大不相同。专家们把这类诗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基本就是诗史的代名词。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为杜甫的诗史提供了极具戏剧冲突的背景与素材。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流畅的笔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我们通过杜甫的诗看安史之乱,通过白居易的诗看中唐危机,通过韦庄的一首《秦妇吟》看唐末黄巢起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诗史,共同构成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唐诗中读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理念贯穿了唐朝,所以唐诗中反应出的唐朝历史,一直都是重要的史料。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乃至史学界对唐朝的阶段划分,都会参照文学界对唐诗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四唐的划分方式,最早明确地出现在明代高棅所编著的《唐诗品汇》中。这是根据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唐诗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差异来界定的。由于唐诗发展的承袭与相融性,阶段之间的过渡会有些模糊,所以高棅对四唐划分的节点并没有像史学考究那么严谨。目前仍存在着四唐划分的不同版本,不过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至7)为初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唐朝开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和神龙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无往不胜,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上层社会中延续了辞藻靡丽的六朝遗风,形成以“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代表的宫体诗派,用文字来歌颂朝廷。而在民间则澎湃着建功立业的热血激情,冒出一批致力扭转文风,强调骨气的年轻人,他们把诗歌题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山。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至765年)为盛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是一次盛极而衰的改变,唐玄宗一手创造了盛世,又一手将其摧残。这一阶段的唐诗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时代,不同风格百花齐放,不同思潮百家争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张扬着盛世的傲气,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感怀着乱世的悲情;诗仙与诗圣,成为唐诗天空里最耀眼的双子星。此外一边是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一边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一边是恬淡自然,一边是雄浑瑰丽,形成两道鲜明的风景。
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为中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藩镇割据、两税改革、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国家进入内政外交的动荡时期,百姓深受多重剥削之苦,民不聊生。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风过渡之后,逐渐消磨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开始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有一派诗人追寻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思想,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并在创作中以苦吟为乐。韩愈、孟郊和贾岛是其中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白居易、元稹等人秉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
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为晚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会昌灭佛、大中之治、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积病难返的唐朝尽管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安定繁荣,终究还是在民变和藩镇之祸中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唐诗如同这个朝代一样出现了回光返照,李商隐的深情婉转和杜牧的清丽明快,把诗歌推向又一个高潮。随着社会越来越混乱,积极批判现实的皮日休、杜荀鹤,和消极避世隐逸的司空图、韩偓,成为晚唐诗坛的两大流派。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
梳理唐诗的发展脉络,发现无论在唐朝哪个阶段,都如社会矛盾一样,会有两个主流的派系对立依存。这种对立是基于诗歌创作的宗旨、体裁、题材、风格,乃至创作态度等方向上的不同。在文化多元的唐朝,这种对立并不互相压制,而是共同创造了诗歌的繁荣,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历史。
篇3:诗人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诗人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韦应物的悼亡诗及墓志都反映出妻子在韦应物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悼亡诗创作的初衷。
大历年间是唐诗由盛唐转入中唐的过渡时期,韦应物是这一转变中的重要诗人。历来人们对韦应物的诗歌风格多以“高雅闲淡”概括,其气貌高古、清润闲淡的诗风也多为人推崇,因此有“王孟韦柳”的并称。然而通过阅读韦应物诗集,及将韦诗与陶、谢比较,我们认为“高雅闲淡”只是其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难以括其全貌。韦应物是大历年间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其实内容博杂,其中确有大量高雅闲淡之作,但也不乏语淡情深、真挚感人的作品,展现了韦应物独特的艺术追求。在韦应物诗中,情感最浓郁、难以为人忽略的是作于妻子逝世后的一组悼亡诗。
组诗《伤逝》诗题下原注:“此后叹逝哀伤十九首,尽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时所作”。据孙望先生《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伤逝》以下十九首作于大历十二年诗人丧偶后至大历十三年秋一年之间[2](近有学者考证韦妻之卒及悼亡组诗之作应在大历十一年 )。此一年之间,诗人的感情基本停留在对妻子的深切缅怀中,秋冬春夏、昼夜晨昏、阴晴风雨,诗人无时不在怀念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的妻子。
情到深处自感人。诗人在妻亡后悲痛欲绝,用白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夜晚的现实、梦境交织,营造了一个充满悲情的时空。他白天惆怅满怀:“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夏日》);睹物伤怀:“缄室在东厢,遗器不忍觌。柔翰全分意,芳巾尚染泽。残工委筐箧,余素经万尺”(《过昭国里故第》);夜晚梦萦魂绕:“髣髴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飙”(《感梦》);除夕时“忽惊年复新,独恨人成故”(《除日》),春天“旧赏逐流年,新愁忽盈素”(《叹杨花》),秋天“端居念往事,倏忽苦惊飙。”(《闲斋对雨》)。这些诗真挚哀婉,凄恻悲恸,都用白描的手法抒写真情,不事雕琢,自然而出,九转回肠,无一日不沉痛,日人近藤元粹评曰“真情真诗”。这个悲情的时空氛围并非刻意造出,而是诗人由内而外真实的感觉呈现。表面平淡而内蕴深厚,似是自然流露而意在言后是韦应物最擅长的艺术手法。
通过睹物思人、今昔对比抒写缅怀是这组悼亡诗的突出特点。今昔生死两相隔,诗中流露的,不是小说式的想象,而是诗人真实的沉痛怀念。《伤逝》一首回忆和妻子“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相濡以沫,互相扶持,走过了动荡和困苦的时期,而今“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看到旧物思念旧人,“单居移时节,泣涕抚婴孩”,已经没有人来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了,妻子不能复归,诗人感今怀昔,以“绕屋生蒿莱”作结,留下自己踽踽独行的悲凉形象。又如《往富平伤怀》更为明显:“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突然笔锋一转,今时今日却是“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最后一句“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作结,可见全诗按照今昔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无尽思念。
诗人见到自然景物,一草一木,都会想到逝去的妻子。这一组悼亡诗较多地借助于典型的事物、景物来表达缅怀。诗人看到春天生机勃发的芳树,感叹“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对芳树》);夜间听到鸟鸣则想到“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夜闻独鸟啼》);最为突出的.是《悲纨扇》: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嚬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夏末秋至,凉席纨扇都无所可用了,很显然,诗人所悲,并非纨扇,只是借纨扇抒发悲情。诗人感叹它们,实是怀念亡妻。意在言外,语浅情深。近藤元粹说“亡后一事一物,无不伤心,多情诚实知人总如是。”韦应物的伤痛和苦闷使他难以用夸张的渲染、浓烈的语言表达,反而在对事物、景物的白描中寄托自己痛彻心扉的感情。
《送终》一诗可以视为韦应物悼亡诗的代表作,突出表现了韦应物诗歌的深挚感情,可谓无一字无一句不悲凉。刘辰翁云:“《送终》哀伤如此,岂有和声哉。而低黯条达,愈缓愈长。”(元刊本《韦苏州集》)
在《伤逝》十九首之外,韦应物诗集中还在其他时段有悼亡的作品,整体构成韦应物悼亡诗的全貌。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右编》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应物十数篇,澹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其中,诚绝调也。”傅璇琮先生亦有较高的评价:“唐人诗篇中,悼亡诗有十余首之多,且感情诚挚感人者,韦诗不在元稹之下。”[3]文学史上,元稹有悼亡的《三遣悲怀》,苏轼有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也都有缅怀悼亡之作,而韦应物的悼亡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杰作。
要之,韦应物悼亡诗中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的摹写自然流露、不求雕琢华丽,而有感而发,打动人心,充分表现了对亲友人伦的真挚感情。在这一点上,韦应物和与其并称的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都有明显的不同,他不是优游云外、闲云野鹤的隐士形象,反而更有杜甫关怀现实的倾向。韦应物和元稹的悼亡诗一样,都对后来的伤怀悼旧之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代苏东坡直至清代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雅闲淡”的论断只是就韦诗的语言特点和表面特征来说,难以括其全貌,用“语淡情深”或许更能观照韦诗的整体风貌。
篇4:诗人木心语录
1. 有人说:其他的我全懂,就只不懂幽默。我安慰道:不要紧,其他的全不懂也不要紧。
2. 石洗蓝布多口袋的马甲,又入世,又出世。
3. 要恭维残障人士的长寿真为难啊。
4. 手忙脚乱地爱过一夜,从此没见面。
5. 精神世界是不是也有统一场呢。
6. 人自有了镜子才慢慢象样子起来。
7. 全世界选定的健美先生,一枪立毙。
8. 有知之为有知,在其知无知之所以无知。
9. 当仁不让,就是当不仁不让,不让其不仁。
10. 安徒生初到中国时,大家叫他英国安徒生。
11. 寂寞,多半是假寂寞。
12. 桃树不说我是创作桃子的,也没参加桃子协会。
13. 汤显祖的简札可读性颇高,你说呢?
14. 看在莫扎特的面上,善待这个世界吧。
15. 西方早已文明,尚留下舔食指姆指的小野蛮。
16. 微雨夜,树丛间传来波兰的心悸。
17. 实在不惯于地上走,鹰说。
18. 王实甫比关汉卿更懂事些。
19. 女人最喜欢那种笑起来不知有多坏的笑。
20. 好看的人,咬指甲时尤其好看。
21. 穷得晚餐后饮苦艾酒吸摩洛城堡牌雪茄。
22. 寂寞无过呆看凯撒大帝在儿童公园骑木马。
23. 炎阳下的芭蕉的绿是故意绿的。
24. 天性是惟一重要的——单凭天性是不行的。
25. 汉家多礼,称愚人曰笨伯。
26. 又来一个羞答答的厚颜无耻者。
27. 那脸,淡漠如休假日的一角厂房。
28. 修改文句的过程是个欲仙欲死的过程。
29. 决战于帷幄之中运筹于千里之外的年轻人哪。
30. 公园石栏上伏着两个男人,毫无作为的容光焕发。
篇5:木兰诗中的裳怎么读
读“cháng”(常音)。
1、(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
2、古人穿的遮蔽下面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3、泛指衣服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4、另见 shɑng
部首笔画
部首:衣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4
常见词组
椎(chuí)髻卉裳:椎(chuí)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
下裳: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朱裳:古谓红色的下衣。
玄裳缟衣:黑色的裙,白色的上衣。用以指鹤。
衣画而裳绣:《尚书》记载上衣一般在其上画画,下装(裳)一般在其上刺绣。
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出自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朝时期,唐玄宗中秋节在皇宫与方士罗公远欣赏月景,方士取出拐杖抛向天空,顿时化作巍峨华丽的广寒宫。他们立即进入广寒宫,见仙女们翩翩起舞,伴着幽雅的仙乐。唐玄宗暗中记下乐曲回来后让乐师作成《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也扮仙女跳舞,冠步摇冠,佩珠睽洛,著五色羽服,珠围翠绕,蝉纱薄饰,如仙女临凡。所以,借她们身上的舞衣来形容女子优美的装束。
★ 关于学习的诗歌
★ 我的想象作文初二
★ 谈读书的小学作文
★ 谈读书的高一作文
★ 我读心中的秋作文
★ 读书悦心-随笔
【诗人的心事-诗中读心(共5篇)】相关文章:
关于读书的诗歌2023-09-26
感恩的心抒情作文750字2023-04-25
听,花开的声音作文450字2023-02-25
有哪些读书的诗歌2023-02-16
夏雨忧心,缠绵如止情感散文2022-05-06
小学生优秀想象作文:未来2024-03-27
心与心的对比作文2023-08-05
对联的种类2023-09-08
读心?育心?启心2023-02-05
生活感言-远游之二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