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精选10篇)由网友“扁二丸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
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
由于传统GIS数据模型的差异,导致空间数据难以集成与共享.各GIS软件厂商及第三方软件厂商提出了利用空间数据转换的解决方案,但是它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空间数据集成与共享存在的问题.地理标记语言GML的出现,为GIS空间数据建模、集成与共享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与框架.GML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空间数据编码、传输、存储和发布的国际标准,大量GML格式的空间数据开始涌现.如何有效地存储管理GML空间数据,已经成为GIS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XML数据库技术和传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对GML空间数据的查询、索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XML标准查询语言XQuery为基础,提出了XQuery空间扩展的内容,开发了GML空间数据查询语言,实现了GML空间数据的本原查询;结合XML 文档编码和传统的空间数据索引,提出了基于空间索引的GML一体化索引机制,并以R树索引为例,对一体化索引的查询处理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空间索引的GML一体化索引机制是可行的、高效的.
作 者:兰小机 闾国年 刘德儿 LAN Xiao-ji LU Guo-nian LIU De-er 作者单位:兰小机,刘德儿,LAN Xiao-ji,LIU De-er(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闾国年,LU Guo-nian(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遥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年,卷(期): 10(6) 分类号:P208 关键词:GML GML查询 GML索引 空间索引篇2:基于特征的空间数据相似性查询研究
基于特征的空间数据相似性查询研究
针对目前空间数据相似性查询的广泛应用需求和实际应用情况,提出基于特征的.空间数据相似性查询(Feature Based Spatial Data Similarity Query,FBSDQ)的概念,并给出了形式化定义,分析指出了FBSDQ的特点.提出了统一的FBSDQ处理框架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以典型的度量空间高维索引结构VP树为例,讨论了基于距离的度量空间高维索引技术,为空间数据相似性查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作 者:夏宇 朱欣焰 周春辉 XIA Yu ZHU Xin-yan ZHOU Chun-hui 作者单位:夏宇,XIA Yu(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9)朱欣焰,周春辉,ZHU Xin-yan,ZHOU Chun-hui(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刊 名: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年,卷(期): 43(25) 分类号:P208 关键词:空间数据 相似性查询 度量空间 高维索引篇3:基于R树的分布式并行空间索引机制研究
基于R树的分布式并行空间索引机制研究
为提高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下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与并行化处理的效率,基于并行空间索引机制的`研究,设计一种多层并行R树空间索引结构.该索引结构以高效率的并行空间数据划分策略为基础,以经典的并行计算方法论为依据,使其结构设计在保证能够获得较好的负载平衡性能的前提下,更适合于海量空间数据的并行化处理.以空间范围查询并行处理的系统响应时间为性能评估指标,通过实验证明并行空间索引结构具有设计合理、性能 高效的特点.
作 者:赵园春 李成名 赵春宇 ZHAO Yuan-chun LI Cheng-ming ZHAO Chun-yu 作者单位:赵园春,ZHAO Yuan-chun(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李成名,LI Cheng-ming(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
赵春宇,ZHAO Chun-yu(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7 23(6)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分布式并行计算环境 并行空间索引 并行R树索引 空间数据划分策略篇4:CAD与GIS空间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CAD与GIS空间数据转换方法研究
讨论了基于CAD环境的GIS数据采集方案,分别采用DXF格式文件和SuperMap数据泵技术实现了用户对CAD图形要素的`提取,探讨了在GIS环境下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链接的方法.
作 者:张恒 刘群 Zhang Heng Liu Qun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市政工程系,四川,德阳,618000 刊 名:城市勘测 英文刊名: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年,卷(期): “”(4) 分类号:P20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辅助设计 空间数据 数据转换篇5: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研究
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研究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环境可以催生文明,也可以毁灭文明.
作 者:郭艳华 Guo Yanhua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年,卷(期): “”(5)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环境 文明 作用机制篇6: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城市化机制与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点的研究,揭示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具有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的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和对策。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全省土地面积45.39万平方公里,人口3628.5万人,是我国重要石油工业、煤炭工业、森林工业、重型机械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以其寒地、资源和边境的省情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在我国5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黑龙江省,在世纪之交面临着“二次创业”的重任,面临着既有对资源进入开发后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也有边境开放、寒地开发良好前景的发展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机制转型和优化调整。从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剖析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规律,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是黑龙江省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1.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状特点
1.1 城市化发展历史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古代城市化萌芽期、近代城市化雏形期和现代城市化发展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同,城市发展特征各异(表1)。总的来讲,地处边境寒冷地带、基于资源开发的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其突出的特点是近代城市化的突发性和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建国后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①较快发展时期(1949-1957年)。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完成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工业基本建设工程,建成了全国重点项目22项,其间人口非农化水平由24.9%提高到38.8%,城市数量也由5个增加到8个。②大起大落时期(1958-1962年)。受“大跃进”的影响,1960年人口非农化水平高达48.1%,国家调整政策后又降至1962年的38.5%。③停顿时期(1963-1979年),由于“文革” 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人口下放农村等因素,全省城市化发展出现停滞态势,1979年人口非农化水平较1963年下降2.0个百分点,城市也仅增加2个。④稳步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城市化取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19人口非农化水平达到45.02%,城市数量也提高到31个。
1.2 城市化现状发育特点
1.2.1 年,黑龙江省31个设市城市(不含辖县)占有全省31%的土地面积、74.94%的人口76.35%的国内生产总值,84.98%的工业总产值,73.52%的农业产值,城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高出1倍以上。
1.2.2 人口城市化的高水平与基础设施城市化的低水平共存。至1997年初,黑龙江省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02%,其中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8.42%。黑龙江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长期受“重生产、轻生活”思想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多,城市设施指标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3全省城市化资源、边境、寒地特色鲜明。丰富的自然资源、边境省份和中国最北的地理位置是省情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全省形成了资源型、重型的经济结构、厚重朴实的寒地人居特点及资源型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等城市类型。同时全省城市化进程也面临着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综合效益较差、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需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1.2.4 受到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区域开发时序、宏观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城市化发展地域分异与城镇分布密度反向相关。全省城镇分布密度明显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等特点;而区域人口城市化水平则正与此相反,全省三大经济区松嫩经济区、三江经济区、兴安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3.9%、43.6%、52.0%。
1.2.5城市现代化、资源型城市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城市化与人居环境调控研究》阶段性成果。
结构转型、农村城市化是全省城市化进程面临的三大问题。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与全国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之一是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的共同发展,特殊性问题是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这是未来全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表1 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历史简表
发展阶段 城市化发展特征 城市化机制 城市发育特点 主要城市
古代城市化萌芽期(18前) 城市发展的不连续性 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 城市规模小且职能单一,多为军政要冲和驿站 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卜奎(今齐齐哈尔市)等
近代城市化萌芽期(1899-1945年)近代城市产生的突发性 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及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 城市规模增大;职能多样化,主要为帝国主义军政统治中心,商品倾销中心,工业生产基地与掠夺资源的物资集散地;城市沿铁路分布。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
现代城市化发展期(1946年至今) 城市化发展的持续性 工业化和产业层次高级化 城市数量、规模增长迅速,城市职能类型多样化,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网络式城市布局体系。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黑河、绥芬河等
2、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机制
当前,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在于产业优化和体制转型,即“两个根本转变”在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中的体现将决定未来黑龙江省城市化的速度与质量。
2.1 产业结构优化
黑龙江省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其工业化进程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化仍将是全省城市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全省工业结构进入稳定调整时期,工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将有所下降,但工业仍将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资源型、重型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小城镇的工业增长将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以高就业容量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对于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黑龙江省其作用将更加明显。
农业现代化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这对于相对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黑龙江省影响略小。
2.2 经济体制转型
黑龙江省现有城市化发展格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形成的,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作为与省情密切相关的资源、边境、寒地三大要素城市化的影响机制不再是单一的促进或限制作用,而是随着市场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表2)。
可见,全省城市化机制已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化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多要素、多途径、多类型发展机制,只有立足自身的'社会经济系统进一步协调,提高城市化质量,才能使全省城市化进程得以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
3.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黑龙江省城市化的发展,应体现省情特点并顺应城市化机制,遵循国家
的城市发展政策以保证与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协调,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省城市化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强城市和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建设,积极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寻求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速度适中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实现资源、边境、寒地型城市化发展空间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3.1 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
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应从目前单纯依靠资源开发的重数量的外延型发展模式逐步向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适度城市化速度之下,建设与资源、边境、寒地特色相谐调的城市发展空间,逐步优化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功能分工,强化省域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人口城市化目标
适当放慢人口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步调整黑龙江省人口城市化内部结构,以高质量的农村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取代原有资源开发型的城市人口增长。在现有户藉制度之下,预计至,黑龙江省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7%,至达到55.6%,至2050年全省进入城市化发展后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将达到70%以上。
3.3 城市现代化目标
建立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表3),逐步实现黑龙江省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文化繁荣、资源可持续利用、高质量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高效的城市化空间。
表2 体制转型与黑龙江省城市机制对比 体制 丰富的自然资源 边境区位 寒地因素
计划经济 主要促进因素。全省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基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主要限制因素。作为边防地区,边境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之一。寒冷的气候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城市吸引力。
市场经济 不定的因素。资源的开发受市场的调节,部分资源型城市限入困境,部分前景好的资源成为促进城市化的因素。 不定因素。边境区位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改革开发促进了边境城市的繁荣,但随国际政治气候变化。 待开发因素。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寒地已逐渐成为黑龙江省参与市场竞争新的视点和经济增长点。
4.黑龙江省城市化主要对策
表3 黑龙江省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
指 标 单位 标准
(一)经济总体发展
1.人均GDP
2.第三产业占GDP
美元
%
>5000
>40
(二)社会发展
3.恩格尔系数
4.每万人商服网点
5.人口自然增长率
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8.每十万人刑事案件数
9.每十万人交通死亡数
%
个
%
岁
人
件
人
<20
<400
<1
<70
<50
<1000
<7
(三)文化教育科技发展
10.文化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
11.成人识字率
12.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
13.GDP科技贡献率
%
%
%
%
>20
>90
>10
>50
(四)基础设施
14.人均居住面积
15.人均生活用水量
16.人均生活用电量
17.电话普及率平方米
升/日
千瓦时/年
% >12
>300
>1400
>40
(五)生态环境
18.城市绿地率
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0.TSP(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
21.二氧化硫年日均值
22.城市三废处理率
23.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4.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
%
平方米
毫克/立方米
毫克/立方米
%
%
分贝
>35
>9
<0.09
<0.02
>90
>70
<55
(六)政治生活民主化、科学化
25.拥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
26.民主监督公开化
27.法制保障制度健全
28.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充分尊重
4.1 城市发展战略对策
(1)加快全省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建设区域性和专业性国际性城市,为黑龙江省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接轨创建良好的发展机遇。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寒地国际性城市;借鉴国外边境国际化都市的发展模式,将黑河、绥芬河等边境口岸城市与其所对应俄方城市建设成为跨国合作的边境国际性城市;将五大连池市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城市。
(2)注重城市发展质量,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档次。完善城市住宅、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防灾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商业、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社会设施
的配套发展,建设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可持续的城市人居环境。
(3)创造城市风貌特色,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根据各城市不同的自然、人文、经济等要素,创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优美景观风貌、高水准建筑艺术、特别是体现资源、边境、寒地省情特点的景观风貌特色体系。
(4)制定合理宽松的政策,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合理流动。逐步改变二元户藉结构,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一定条件下迁移到小城镇落户;同时加强小城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建立起适应新体制的小城镇户藉管理制度。
4.2 城镇体系结构优化
逐步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
(1)城镇体系“点轴”开发系统。其中由绥(芬河)、满(洲里)及哈大铁路黑龙江省域的“T”型一级点轴系统和哈尔滨-绥化(北安、佳木斯)、齐齐哈尔DD富裕(嫩江、北安)、牡丹江DD林口(佳木斯、东方红)三个“Y”型系统是近期内全省城镇体系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点。
(2)正确处理城市综合发展与专门化的关系,促进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优化。
中心城市应重点完善城市的中心地职能;小城市应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改变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竞争的状况,有效组织小城市间的协作;资源型城市应着重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层次偏低的状况,强化城市综合职能,加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应变力。
(3)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快若干城市群的建设。重点建设哈、齐、牡、佳、大庆等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以高标准、高效率、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增长。借鉴国内外“城市群”、“都市圈”等发展模式,加强对已具雏形的哈-大-齐城市群及其进一步拓展形成的南部城市带和若干中小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系。
(4)促进资源型城市过于分散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聚集。适应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化的趋势,加强资源型城市中心区的发展,完善其各项城市功能,逐步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聚集。
4.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1)逐步调整以资源初加工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立足于资源优势,加大产业关联度,培育既符合本省实际,又与全国生产力布局有良好协调并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群体。在巩固石油、石化、煤炭、森工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农业及食品、饲料工业、医药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门类。
(2)充分利用沿边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加大“南联北开”的力度,充分利用中俄经济的互补性,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强大的面向国际的企业集团,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外向型农业等外向型经济类型。
(3)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培育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良性的投入发展机制,缓解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瓶颈”。
(4)逐步理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条块关系”,建立政府“大服务”的观念,促进使城乡发展统一部署和良好协调。
(5)加强与城市化和人居环境发展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促进全省城市化进程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宏观控制,特别是重点加强对全省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自然资源保护、边境开放、寒地开发等方面的立法。
4.4 技术对策
(1)加强对省情、市场以及对国家发展政策的研究,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进一步挖掘资源、边境、寒地省情之下的各种发展模式,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省城市和区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编制城市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规划,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操作的依据,科学指导城市发展的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和综合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建设省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等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有的城市和区域信息资源,为全省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促进省域内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跨世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
2、陈颐. 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南京出版社.
3、张泉源、姚士谋 . 江苏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4、俞滨洋 .寒地边境资源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探. 辽宁大学出版社.
篇7: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研究
引言:
石油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源,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直接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经济体系和机制的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创新现代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企业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企业内部人员组织设置较为松散,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现代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在迫切需要提高管理效率,增加经营收益。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发展观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观念,企业都在努力尝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走出一条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使得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并且经济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这个时代对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在管理手段上投入更多的信息技术,进而加快企业信息传递与反馈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大了企业的竞争范围,增加了竞争对手的数量,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全球化给企业提出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改革。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概况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的协调
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者进行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执行者一般会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来选定,并赋予了相应的职权与责任,使之在完善、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更好地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企业顺利运行。企业管理层制定和实施经济管理体系、制度的时候,必须明确经济管理方案和经济发展的目标,确保经济管理体系得到更好地完善与巩固,保证企业经济效益。
2.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与审核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中,对经济管理的成效进行审核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使定期进行审核成为企业管理的常态,审核的内容分应该涵盖产品开发与研究、企业的组织系统、产品经营系统、经济管理系统等许多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经济管理,保证企业进行充分、可持续的发展。
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
任何企业的运行都离不开公司员工的参与,可以说企业的员工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而言,只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使企业员工技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与交流,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与改进
生产部门是企业最重要重要的部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价值实现的情况。因此,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企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和改进。首先,要保证企业采购活动的科学合理,企业物资的采购工作一定要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的同时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施工方案,设定明确的预期目标,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计划变更和修改一定要仔细审核,采取得当的措施完善生产程序,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1.创新观念
无论任何时后,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和领导者,而管理者的观念创新,对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不但要树立正确的企业管理思想及经营理念,还要紧跟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在企业内部宣传观念创新,表彰创新先进人物,激励企业广大员工以之为榜样,努力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一种好的企业文化。
2.战略创新
现代企业进行战略创新,首先要以追求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要时刻留意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因势利导,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不断完善自己,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要素,只有当企业拥有了好的发展战略,并且围绕这一战略不断改进,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才能保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石油企业,我们应当充分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在完善的且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使各部门以有效合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在整个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制度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使企业通过自主经营实现自我积累,达到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内部资源整合、基础框架构建等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与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制度,从而更好地完成企业降级管理体系的创新。创新型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能够激发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的活力,促使使企业探索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与机制,相信这样做一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新鲜活力,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企业实力的增强。
5.知识管理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许多人都慢慢认可了技术和知识是特殊商品的说法。在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知识获取利润,实现知识的增值。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知识的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和技术水平,力求使知识所创造的财富达到最大化。
结论:
石油是我国的重要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石油企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只有完善的、科学的组织机构下,企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努力尝试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利用合理的方法建立更加清洁、安全、高效地生产环境,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我们要做好石油企业内部的观念、制度、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的产品更加高端,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归根究底,还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黄敬宝. 我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意义与对策[J]. 商业时代. (09)
[2] 张正勇. 中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较分析――以中国石油和壳牌石油为例[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05)
[3] 赵振智,滕涛. 油田企业战略价值链分析及其管理应用思考[J]. 价值工程. 2011(08)
[4] 程新生.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 会计研究. (04)
[5] 孙晴,刘宁. 省以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分析[J]. 地方财政研究. 2010(11)
篇8: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GIS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本文以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阐述了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何内客,而后详细讨论了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最后分析了我国空间数据生产的基本状况和空间数据处理方法.
作 者:胥洪斌 作者单位:61363部队,西安,71005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P2 关键词: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处理篇9:基于GIS与SDM技术的可视化空间数据分类研究
基于GIS与SDM技术的可视化空间数据分类研究
提出将GIS与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之集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Visual C++ 6.0和MapObject2.0组件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个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分类系统,系统采用决策树方法和贝叶斯网络作为数据挖掘方法的基本算法,采用训练与学习相结合实现空间数据的分类.文中用实例数据对系统性能、算法和规则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个适用的、可扩展的可视化交互空间数据挖掘工具,系统能够实现数据挖掘实时动态的交互控制,实现了数据挖掘过程的`可视化、挖掘模型的可视化和结果的可视化显示、可视化思考、可视化分析与评价.
作 者:贾泽露 张彤 JIA Ze-lu ZHANG Tong 作者单位:贾泽露,JIA Ze-lu(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沙,410083)张彤,ZHANG Tong(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理系,圣地亚哥,CA92182-4493)
刊 名:测绘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2(1) 分类号:P208 关键词:GIS 空间数据挖掘 决策树 贝叶斯网络 地理可视化 交互 空间分类篇10:企业绩效管理与奖惩机制研究
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随着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不断完善和改革,人力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都是建立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的,能够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机制。
一、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的重要性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利用企业员工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薪酬制度想匹配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具体来说绩效管理和奖惩机制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绩效考核有利于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人才吸收和人才利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企业人员的薪酬福利以及晋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能够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用。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头戏,一个企业的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是必要抓住人才的特性,使其与企业的职位相匹配。知人才能善任,只有通过对企业人才的熟悉、掌握,抓住其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而通过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区别员工的能力,并且对其态度及素质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同时绩效管理也能够促进员工的自我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绩效管理体现的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通过绩效管理来分配薪酬,通过薪酬的差异化体现员工能力的高度,体现职位的差别。较大的扩展了竞争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活力,较好的分辨企业人员的能力,恰当的分配职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奖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举措,对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企业管理的公平和公正。同时,奖惩制度也是薪酬差异化的主要依据,是从员工的角度制定出来的适应于现代竞争趋势的举措。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奖惩制度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提升,抓住了企业员工的自我利益实现的价值观,以奖励为诱导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危害企业发展的员工行为,及时的予以惩戒,能够肃清企业员工队伍,清除不良风气,形成竞争力较大的企业团队。
同时,奖惩制度有利于形成目标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促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绩效考核是奖惩制度实施的依据
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相辅相成的举措,是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绩效考核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实践和技能;利用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员工的认识度,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奖惩制度则是刺激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利用薪资和福利为筹码,提高工作的晋升空间,业绩优良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业绩较差的给予一定的惩罚,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功罪哦效率。
另外,如果缺少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也是纸上谈兵,没有涉及到员工的基本利益的举措,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少激情的工作态度也就不能提高工作质量。所以说,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性企业管理措施。
二、如何将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有机结合
不管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还是企业的奖惩制度,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所以,要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将企业的措施的优势扩展到最大,实现最大剩余价值的回笼。而在企业管理中,要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势必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恰当的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基本性因素。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现实依据的。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主要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行科学的定性或定量的估计,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和基本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而奖惩制度是从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角度出发,利用刺激性的奖励对员工进行行为规范,激发其工作热情。所以,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较好的结合两种措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的作用。
1.结合企业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施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服众的基本性要求。一般来说,绩效考核包括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考核程序以及考核标准等多个部分,要全部企业人员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观臆断,需要将过程和结果公开,提高考核的透明度,才能保障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奖惩制度涉及到员工的基本利益,在企业管理中关注度较高,因此要加强大众的监督力度,实现管理措施的公开,保障制度实行的公正。
第二,民主科学的原则
民主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体现在员工的自我意识上,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实行,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员工和岗位管理,考核的标准和制度的原则要实行区别对待,突出其岗位特点。另外,对员工的考核不能但从其学历和资历进行片面的评断,而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对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奖惩。
第三,定量和定性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的原则是体现企业职位的差异性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化采取的不同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企业管理中的各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在对公司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所以,对于不同的考核群体,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从而保障考核的公正。
2.促进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的有机结合
企业的员工分属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进行考核管理时需要甄别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研发人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企业地位,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区别于其工作性质。
另外对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管理,需要结合绩效管理的结果实施。根据企业员工的量化指标处理,包括对其企业员工的学历、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不同类别的功罪哦人员,按照其工作环境和考核表转进行明确的奖惩机制制定,“管理人员的考核应侧重指令性,工作完成的情况、工作质量和及时性、参谋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指标。对人员的考核要注重考核其实验技能、安全操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与劳动态度等指标。”
而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果是进行奖惩制度的主要依据,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和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一般来说企业的考核结果可以划分为优秀、良好和合格、不合格等几种形式。根据其评估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对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给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惩罚都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措施。具体来说结合奖惩制度与绩效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绩效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其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效益提升,必须要保证企业绩效考核的科学合理。看考核项目是否与其考核因素相符合,考核的内容是否全面,考核的方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考核的标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形式,绝对的标准侧重于固有的不可更改的公司标准,而相对标准则是灵活运用考核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在能力。
第二,适当的进行考核培训
对考核者进行适当的培训有利于规避考核过程的以偏概全和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往往看见被考评者某一特定方面的表现优异,就以偏概全,断定他别的方面一定也好,反之亦然。居中倾向是指不从事实出发;或由于没仔细考察下级的表现而不愿意给出”最优“与”最劣“的极端评语,干脆来个平均主义,一视同仁,都评个”中等“,偏松或偏紧倾向,即在考评过程中,有些考评者给所有被考评者的等级很高或很低。”
结语:因此,在企业实行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提升企业效益的有利途径,也是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的重要举措,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机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 实验设计方案优秀
★ 实验设计方案
★ 生物标本地理信息系统SpecimenMapping的设计和实现
【GML空间数据查询与索引机制研究(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如何面对专业和行业的矛盾?2023-07-30
设计开题报告参考2023-05-25
信息系统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论文2022-09-27
浅析一般智力的神经机制论文2023-05-25
Oracle体系结构22022-05-06
基于XMLSchema的地理信息元数据模式及存储映射研究2022-05-06
浅谈UPS技术在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023-10-31
林业数据收集程序GIS运用论文2022-08-23
现实表现群团组织推荐表2023-07-01
关于oracle分区技术初了解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