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

时间:2023-05-03 08:16:3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合集7篇)由网友“石榴酪酪”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

篇1: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

文/Lachel

上周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

我平时刷知乎,都是默认选择「关注」页,看我关注的用户。但这次,我试着调成了「推荐」页,看算法给我推荐的内容。

然后,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自己在那几天里,刷知乎的时间。

结果很有意思:尽管我有意识地控制时间,尽管算法推荐的内容质量不如我关注的用户,但前者所消耗的时间,仍然要比后者多。

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关注的用户不多,所以很容易刷到末尾 —— 亦即发现:「啊,这个内容,我之前是看过的」。

理论上来说,哪怕我刷到了末尾,我也可以去看看别的东西 —— 比如同一个问题下其他回答、相关问题,等等 —— 但这个进入意识的念头,就会给我一个信号:已经刷了很久了,该去做点别的事情了。

作家 Adam Alter 把它叫做「停止信号」。你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心理边界」,会提醒你「该停下了」。

不要小看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它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本来只是想查个资料,但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链接点击过去,一个个页面不断跳转,醒悟过来时,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但究竟都看了什么内容?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时间黑洞」。原因就是因为,它屏蔽了给你的「停止信号」。

再往后,Pinterest 发明了瀑布流,社交网站发明了信息流,连跳转链接也省去了:你只需要往下滑动,新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送到你面前。

信息流的模式,进一步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阻力。除非像文章最开头一样,刷到「上一次开始的地方」,否则人们很少能触碰到「边界」。

而算法的崛起,又将这种模式推到了极致:通过你的行为,算法可以找到对你最具吸引力的内容,省去人工推荐的成本和时间线的不可控性,源源不断地分发内容。

更有趣的是:你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为算法贡献素材,成为它的养分。它会依据你的行为壮大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掌握你的喜好。

年,剑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实验。他们邀请参与者A的一系列亲朋好友,回答一份针对A的测试问卷,来测试他们对A的了解程度。与此同时,他们根据A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数据,让算法同步来回答问题。

结果是什么呢?只需要10个「喜欢」,算法就会超过你的同事。而一旦有了300个「喜欢」,算法对你的了解,就可以超过你的伴侣。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算法比参与者更了解他们自己 —— 在一些对未来行为和决策的预测中,算法的准确性比本人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主动吸取信息,还是在被算法饲养?

回答可能会令人忧虑。

这种对于边界的模糊和淡化,在心理学上,就叫做「沉浸感」。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进入某个情境时,尽可能减少其他因素对你的干扰,降低你认知负荷和注意力负担,让你无需去反复思考,得以全身心投入这种情境之中。

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你舒服。

这种做法,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你在商场里购物,是永远看不到时钟的,也看不到能够望到天空的窗户,目的就是让你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能够多逛一会,多贡献下单数。

媒介内容不断走向多媒体化,从文字,到图文、音频、视听……也是一种提高沉浸感的方式。通过全方位刺激你的感官和脑区,让你感到舒服,降低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成本,从而让你「留下来」。

电子产品不断走向智能、大屏、便携,不停推出适配的APP,打造和营造生态,就是为了能够让你更轻松、更舒服地使用它们。

以及,各种「游戏化」的教育软件、学习软件,各种把内容不断切割、打碎、故事化的内容产品,也全都有同一个目的:降低你的使用和触及成本。

这些行为都很好,只是有一个问题:这些努力为我们营造沉浸感,让你的体验更加舒服的人,他们自己真的会需要 —— 或者说喜欢 —— 这种感觉吗?

也许不一定。

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许多科技行业的领袖、高管和投资人,在家里都会限制子女对电子设备的使用。

比如:在 iPad 刚面世的时候,乔布斯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们没有用过 iPad,他会限制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

《连线》杂志前主编、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在家中所有数码设备都启用了家长控制,并严格限制了时间。

Blogger、Twitter 和 Medium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表示,他不允许孩子们使用iPad,而是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纸质书,供他们随时阅读。

诸如此类。作者指出:非科技行业的家长可能会在8岁就给孩子提供数码设备,而这些科技行业的家长,通常要到14岁才给孩子手机,16岁才允许孩子开通手机上网。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越方便、越舒服的事物,往往就意味着「边界」的缺失,也就越容易使你沉迷。

我想强调一下「上瘾」和「沉迷」的区别:上瘾是说,你明知它不好,但无法控制自己伸出手,去接近它、靠近它。而沉迷是指,你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如此投入,乃至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更不用说离开、退出、返回。

这跟心流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心流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伴随的是幸福感、成就感。而沉迷是一个消费的过程,它往往伴随的是失落、沮丧和懊恼 —— 「我怎么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

但这不能怪你。

消费社会有一个特征,就是让你卸下防备,放弃警惕,沉浸在外部的一切为你营造的「满足的幻觉」之中。然后,老老实实去投入你的时间,注意力,以及金钱。

换言之:你周围的一切,几乎都是被精心设计好的。

,New Scientist 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每人每年平均消耗40千克的糖,相当于每天109克。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呢?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天游离糖的摄入,尽量控制在25-50克之间。而你随便拿起一瓶饮料(比如500毫升可乐),它的糖含量就在50克出头。

这就是食品工业为我们设计的幻觉:把高糖分藏在食物里,通过刺激你的奖赏回路,让你意识不到这一点,舒服地把它们吃下去,进而不断购买和消费。

再举一个例子。

年,研究者 Chartterjee 和 Rose 的实验表明:使用现金和信用卡的人,在消费时有一个差别:前者会更多地关注「成本」,而后者会更多地关注「收益」。

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什么呢?使用信用卡的消费者,会更容易进行冲动消费和透支消费。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几乎所有关于信用卡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结论:信用卡会令我们消费更高的金额。在某些研究中,这个差距甚至达到了 82%。而最低的情况下,哪怕仅仅是出现信用卡的标识,也会令我们多支付 10% 的金钱。

原因非常简单:使用信用卡时,你整个付款流程是非常舒服的 —— 不需要碰到纸币,不需要数,不需要找零……金钱被抽象成一个数字和符号,那么,从心理上,你对账户的「警惕程度」就降低了。

当然,这些研究都针对信用卡用得多的欧美国家。在国内,大家可以自行转换成「手机支付」,本质也是一样的,甚至还要更简单:你连钱包都不必拿出来了。

更常见的还有各种会员卡、储值卡、礼品卡……

当你的消费完全跟「付款」分离时,你几乎就不会有任何「边界意识」。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每次消费了多少钱,上一次充值是多久,平均下来消费了多少,「额外」付出了多少。

当你放弃掌控自己的心智时,别人就会来占据它。

所以,我有一个习惯:下意识警惕一切试图让我「沉浸」的事物。

除了创作,我不喜欢一切沉浸。因为沉浸,往往就意味着,它试图卸下你的防备,松弛你的控制,掌握你的情绪、行为和心智。

对我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游戏,或是其他娱乐形式,我都有两条基本的评判标准:1)它是否需要我去动脑。2)它是否有明确的边界,不会让我不知不觉投入过多情绪、注意力和精力。

遵照这两条准则,你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会觉得很麻烦、很累 —— 但这是一种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和「手感」的标准。

如果说舒服就是放下警惕,那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随时保持「重拾警惕」的能力。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你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如果作者不断试图挑动你的情绪,让你愤慨,激动,焦虑,兴奋,那你可能需要留心 —— 作者的内容可能并不那么站得住脚,所以才需要用情绪来弥补。

众所周知,我们的情绪大脑和理性大脑是互相抑制的。所以,如果作者试图让你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那必然会削弱我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像很多人奉为圭臬的《乌合之众》(勒庞著),其实在学界是有不少争议的。为什么呢?因为其内容观点、断言过多,容易引起大众的情绪,却缺乏严谨的论证和数据。

哪怕是我很喜欢的史蒂芬·平克,也曾被人指出过:他在几本著作中,犯了主观挑选数据、忽略负面论据的问题。

给大脑做一个按摩,让情绪进行一次翻腾和释放,固然会很舒服 —— 但它真正能给你的是什么?这是需要去警惕的。

同样,如果吸收一个信息时,你感到特别舒服、流畅,那多少也要留心:你很可能只是获得了一种「沉浸的体验」,但事后却什么都留不下来。

为什么呢?我在 不破除这种认知,读再多书都没用 中提到过:我们的记忆和理解效果,是跟付出的精力呈正相关的。你花费多少脑力,能够获得和巩固的知识就有多少。

很多时候,沉浸于舒服之中,未必是一种好事 —— 它也许意味着,你对自身的掌控能力,正在被取代。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能理解:

我所希望你警惕的,实质上就是「自主性」的反面。

它导向的往往是一种异化 —— 你以为你的行为是出自你的意愿,但其实,有可能是被外在信息所影响、干预和操纵的结果。

这可能有点严重,但并非危言耸听。

传播学这几十年里,有一个重要的研究论题,就是传媒对受众潜在的影响力。「魔弹」「议程设置」「拟态世界」「把关人效应」……再到如今社交媒体、新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传播节点、舆论造势……

许许多多我们「自认为」自己的观点,其实只不过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而已。

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这几十年来的成就,就是发现人是非理性的。我们极其容易被外在的种.种线索和内在的固有思维所影响,作出种.种有迹可循的判断。

科幻小说也有一个永恒的母题,那就是未来社会中,人被机器所豢养。我们失去了对外界的感知,对自我的掌控,而将一切交给机器和流程,在这种舒服之中逐渐麻痹、弱化。

……

所以,在许多文章里,你都能看到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以及我反复不断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呼吁 —— 只有当自己的行为完全出自「自主性」和「主体性」时,我们才是自己的主人。

那么,面对这种情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想跟你分享几点想法。

1. 保持距离

如何让自己避免「被沉浸」?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保持距离。

不仅仅是跟外界事物、情境保持距离,也包括跟自己的内心。换言之,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抽离,觉察,以及控制。

它是一套有效的工具箱,可以帮你提高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和干预能力。

具体而言:抽离:从所处的情境中跳出来,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觉察:意识到自我的状态,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产生了什么反应、与外界在进行什么样的交互。控制:有意识地控制自我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注意力,干预自己的思维。

你会发现,它们其实就是「元认知」的一部分 —— 亦即对认知的审视和控制。

不妨从这几个简单的场景入手,来试着跟自我和外界「保持距离」:

1)当你产生任何情绪时,问自己: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它是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的?这种反应合理吗?

2)当自己「自然而然」地得出某个结论、作出某个推理时,问自己:这个推理一定成立吗?是否有反例和其他可能性?

3)当你听到、看到某个观点时,审视:这个观点可靠吗?来源是什么?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它?

4)当你观察到某种现象时,不妨先退后一步思考:它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层原因?有没有什么因素是我可能看不到的?

试着把这种思考方式变成本能,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它可以有效地提升你对思维的掌控能力。

但是,它当然也是有缺点的 —— 你可能会跟我一样,再也很难「沉浸」「投入」一部电影、小说、游戏里面,不得不牺牲这种乐趣。

2. 建立「边界意识」

边界的重要性,在前文已经讲过了。

但是,依靠外部给予「边界」,是不可靠的,也非常弱。我们要做的,是在大脑之中,始终保持着这么一种「边界意识」。

可以参考这几个例子:

1)在执行任何行动时,都先给自己设定一段时间,作为边界。让自己始终保持对时间的主动权。

比如:我要查一个术语,那么会给自己设定15分钟,时间到了立刻停止,避免自己无休止地卷入「时间黑洞」之中。

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灵感,那么我会设定半小时,在这半小时里去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时间到了就停下,避免在它上面花费太多时间。

2)针对每天接收到的海量信息、任务、事件……不妨划定一个边界,问自己:它们对我的目标而言,有没有价值?

尽量不去做那些低价值的、别人「要我做」的、短期的事情。同样,也不要执着于外部的信息和知识 —— 不能对你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帮助你接近目标的信息,就是无效的。

3)购买任何事物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它,还是别人让我觉得我需要它?

知乎上有人提出过一个办法,很有意思:问自己,如果我得到一笔与之等值的钱,以及得到该事物,哪一种会令我更开心?如果是后者,再去买。

这就是一种「欲望边界」,可以参考。

3. 适当的「不舒服」。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过一个例子:

自从自动驾驶出现后,飞行员的注意力和技能逐渐钝化了,一旦发生意外,往往机毁人亡。所以,即使有了自动驾驶,飞行员仍然需要接受一定强度的训练。这看起来是多余的,但却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意外。

这就是一种「不舒服」,但却是一种「必要的冗余」。

再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有一整套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但只要出现一种新的生产力工具,我都会去尝试用一下,试着去打造一套新的流程。

这也是一种冗余和「不舒服」,但却可以使我始终保持对业界的洞察,和对自己的「手感」。

为了保持敏锐,试试去做一些「不舒服」的事情。它可以帮助你保持精进。

很多读者跟我说过:您的文章太复杂了,一篇文章读下来、加上做笔记,有时要一个小时,感觉吃不消……

我是可以把文章写得更简单啦,这样自己也轻松,但这么一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了。

我希望,这种不是很「舒服」的阅读和思考过程,能够慢慢锻炼你的思辨能力,帮助你更好地咀嚼、吸收信息。

思维就像利剑,要经常磨砺,才能保持锋芒。

篇2: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斯迈尔斯先生曾说过:如果生活只是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挫折,人生中难免会碰到。它是人生宏伟蓝图上一粒不起眼的小沙子,遇到它,勇敢地将它扫除;它是一注污水,随时会流入人生大海中;它是一片乌云遮住灯塔,让通往人生彼岸的船只迷路;它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让人磕磕绊绊地在人生路上前进……

挫折,让人心惊,让人胆寒,让人不知所措。在胜利的曙光照亮的大地上,遇到挫折,一旦灰心丧气,成功之举将不属于你,只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只当为留一份可贵的经验,那么,胜利是举手可得的。

挫折,它让我成长。茅以升曾说过: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在成长的路途,以好的心态对它,你的经验值可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你勇敢地拨开乌云,就可以重见光明;杜绝污水,大海是清亮明澈的;踢开绊脚石,人生道路依然前途无量。挫折伴我成长,让我在经验中长大。

考试失利,我会认真分析致错原因,牢记正确答案,下次考试,有经验的我将是风雨中的小竹笋,越长越高。每当我开错玩笑,朋友之间的友情发生冲突时,我会牢记教训,下次不再说错话。与父母争辩什么东西好时,父母会告诉我东西的好坏之分,有经验了,买东西自然不会上奸商的当。

正像爱迪生所说的:失败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挫折是一种苦口良心的药,“生病”了服药对人是有益而无害的。挫折是大理的三道茶:头苦,二甘,三回味。它让你尝尽教训,牢记苦头,有了经验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谢谢你,挫折,你让我更好地成长。

篇3: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朵洁白的云儿随风飘荡。我坐在书房里,手捧一本小说,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书中那可爱的骆驼王子……

骆驼王子是在“蜜罐温床”中长大的,它有生母秋草来呵护,有义母杏眼雌来疼爱,早已陷入温暖中无法自拔的。它,虽然表面上已经是一匹高大健壮的成年骆驼了,但却有着一颗无法独立的心。因为过分的依赖,导致自己不能及时掌握一些生存技能。当家族遭遇强敌时,它选择了逃跑,最后,骆驼首领被杀害,歪峰雄受了重伤,杏眼雌失望的离开,整个家族四分五裂······

“咔咔。”尖锐刺耳的切菜声把我从书中拉回了现实,爸爸妈妈又在厨房里忙碌开了。我的心不由地咯噔了一下,那段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记忆,顿时浮现在眼前。

那天放学回家后,家里和往常一样安静,空无一人。独自面对那堵又冷又冰的墙,我却早已习惯。“咕咕咕······”不争气的的肚子这时候又叫开了,我就像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根本没有办法静心做题。家里干粮“严重不足”,这可怎么办?我想尝试自己做饭,可刚踏进厨房,顿时就底气不足,不知所措了。等到自己快要饿晕的的时候,不得“不长途跋涉”到楼下买吃的。因为自己没有独立,无法长大;因为自己完全陷入了爱的沼泽中,裹足不前,拒绝成长……

一阵清风,徐徐吹来,它似在暗暗地告诉我:只有独立,才能成长。小说里可爱的骆驼王子再次在我的眼前轻轻走过,我分明看到它的眼中闪烁着遗憾的泪光……

篇4: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人生中必定经历风雨,或大或小,或猛烈或轻缓。不必害怕风雨,那是黎明的预兆,那是彩虹的起点。风雨让我成长,让我更加顽强。

我就好似一棵树苗,要风雨的洗礼,才能成长,才能坚忍不拔。

那是一场我始料不及的暴风雨,没有林荫,没有雨伞,没有遮蔽。我第一次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风雨,耳边萦绕着“你失败了,你输了,你考差了。”在800米的终点,我呆坐着,目光呆滞。脑子里如一场电影一样,循环播放着我的跑步成绩。“三分四十五秒”登成绩的老师轻蔑地说。我怔住了,我不相信,我不能相信。我仿佛掉下了万丈深渊,我被失败冲刷着。我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眼泪如雨滴一样,“吧嗒,吧嗒”的往下掉。小树苗仿佛被暴风雨,硬生生地连根拔起似的。

怎么可能?在我陷入黑暗时,一双大手环抱住我,安慰道“这只是个意外,相信自己。”我像个木偶一样被人抱着,使不出一点力气。突然,内心里一个强烈的声音咆哮着,嘶吼着,不要自甘堕落,不要放弃。我忽地清醒,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教室,放声大哭。最后,再让我大哭一次。小树苗又被悉心地种植回去,无微不至的照料。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风雨,不是成长的阻碍;风雨,不是没有就没有的;风雨,不是每次都可以预知的。要在风雨中成长,才会有更加发光发亮的机会。

小树苗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风雨,是风雨使它成长,是风雨让它更有勇气面对未来。

风雨,是你教会我什么是坚强;风雨,是你让我一次次突破黑暗,找到属于我的彩虹;风雨,是你让我成长。

篇5: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向“两岸三度营地”出发。

坐着车,一路上我看着窗外的情景,树林,房屋,我感到无比的开心与激动,心中一直想着那个未到之地,这种开心喜悦的情感占据了我的内心。

来到目的地,一个大舞台首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上头站着一个穿着迷彩服的叔叔,同军人一般发号施令“全体队员排队,立正!”我们放下背包,快速站好,接着被分成了两队,那位叔叔对我们说:“这有两面旗子,你们各挑一个颜色,在旗子上写上队名、队的口号、画好队徽,选好队歌。”没有错,我们队顿时十分激动,他们队也十分激动,大家热火朝天地商谈着。

“完成了,就这个吧。”密密的小钩子,使得我们这些人心情更加好奇。队长发话了:“我的队是战狼队,口号是‘吓死对手,不要掌声,只要尖叫’,队歌是‘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这可是真的好看好玩,台上台下笑声一片,让人十分开心。接着下一队——奋进队,光顾着乐,其他没听清。两队声势浩大,各不认输,从一开始我们就热血沸腾。我们首先玩的是“击鼓颠球”与平衡游戏。我们将鼓边的绳子拉好,进行一次次的练习,这让我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与坚持不懈的心,更加让我们认识到了要认真对待的责任感。中餐过后,我们准备好装备来到“高空走钢丝”“高空攀岩”场地。“走钢丝”让我认识到了不是我们的害怕让我们退缩,我们要努力克服恐惧感,让自己成为最棒的。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们认识到了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勇敢,果断,机智的重要性,更是让我们真正成长。好一段精彩时光!

篇6: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成长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成长又是怎样的呢?成长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在平时生活中。

成长必定要学习,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我们的校园。那么在校园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在学校里,我们在每一次课堂上都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做好每一次作业,努力考出好成绩。同时还要做好自己所负责岗位的事务,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等等,这些都是成长。

除了在校园里,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在不停的成长。比如,在我休息日上的吉他课时,老师教我如何弹出一首美妙的曲子,上素描课时如何画出一幅漂亮的画作,这都是成长。

不仅如此,我还认为假如你做错了一件事,爸妈会告诉你错在哪里,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去得当的处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妈去爬山,爬到半山腰时,大家个个都是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

而我精力还算充沛,一时心急,想赶在前面,一个箭步不小心落在一块斜坡上,不料脚一滑,由于惯性,刹那间我像流星一样冲下去,说是迟那是快,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旁边的一棵杉树紧紧抱住,这才依靠缓力停了下来。

经过这次惨痛教训,爸妈告诉我做任何事都不能盲目求快,需稳扎稳打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画美术的考试作品,可我怎么也画不好,总是擦了画,画了又擦,在气馁的时候突然想到那些大画家们,他们也不是天生就会画出名画,初学时也需经过多次修改,最终才能成功的。所以我们除了要努力,还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我的两个事例告诉大家,做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能盲目求快。同时每件事都要努力去做,还要坚持不懈。

我认为这样才能让我们不断成长!

篇7:是你让我成长为题作文600字

经过漫长的等待,你终于来到了我们身边。

第一天感受你,我讨厌你。

寒风中瑟瑟发抖,教官的严厉惩责,宿舍的脏乱差,都让我越发的讨厌你。内心焦躁烦闷而不耐烦的我,开始越来越想念温馨自在的家,我第一次感到度日如年。

第二天接触你,我接受你。

两个学校的会操,心中的争强好胜随着音乐和教官的口号开始越来越强盛。赢了南海的那一刻,我为自己自豪。冷风没有那么刺骨,教官没有那么讨厌,甚至连宿舍都变得可爱了许多。

第三天了解你,我尊重你。

军训的一切,都随着我对你的了解开始变好。我们的教官幽默风趣,军训活动风度多彩,宿舍里每晚同学间的悄悄话也别有一番风味。我突然发现你的好,发现你身上那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越了解你,我就越尊重你。

第四天探索你,我迷恋你。

强劲有力的军歌,激昂人心的国歌,整齐划一的分列式,你的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燃起了久违的爱国之情和集体荣誉感!国旗飘扬,连旗迎风,这一切都让我为班级自豪,为国家自豪!九连,是我们的九连,中国也是我们的中国!我开始迷恋你,迷恋你的所有。

第五天离开你,我不舍你。

已然从倒数第六逆袭到前三的我们,还是到了和你分别的时刻。你的每时每刻我都记在心里。我不想脱下军帽,但我不得不。一首《驼铃》悠然响起为我们送行,教官摘下我们的帽子向我们敬军礼,回礼的那刻,我们热泪盈眶!教官,我不想离开你,但我必须走了,带着你给我们的情怀,给我们的习惯,给我们最好的记忆,离开了你。

你,军训。让我成长。虽然我已离开,但你带给我的成长,会一直在。

刘同的小说《谁的青春不迷茫》读书笔记

人性的弱点的读书心得体会

心病养生方法

开车为什么会犯困 四招教你告别疲劳驾驶

丰子恺感恩的散文

半个月月婴儿不睡觉是什么原因

1个多月的婴儿不睡觉是什么原因

孤独的声音作文

学生看《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心得精选

就餐时不宜发短信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为什么大多数时候,让你处在过于舒服的状态是危险的?(合集7篇)】相关文章:

请简述职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2022-11-23

晚上打呼噜怎么办2022-05-08

盘点职场上四种最不懂事的做法2023-09-24

皮囊读书笔记2022-09-29

小说《皮囊》的读书笔记2022-05-06

励志感言箴言2022-09-05

素质拓展活动总结800字2022-08-19

情绪管理培训个人心得体会2023-10-22

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两篇2024-05-04

家长会上教师优秀演讲稿2022-09-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