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5-22 08:22:2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共9篇)由网友“欠一筐猪”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篇1: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出处】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

——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节选

【译文·故事】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嫁韩瑶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来居住在娘家,她也以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一早一晚就抱着贾逵隔着篱笆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我们家贫困,不曾有教书先生之类的人进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类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想以前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家读书,如今差不多一句不漏地全记得。”(后来)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当作牒来写字,有时又把字写在门扇、屏风上,边念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家住的街巷里,经常有看到他刻苦勤学的人,都称赞说从古以来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学生来向他求学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用襁褓背着孩子,就在他家门旁住下,贾逵都亲口教授他们经书。学生捐赠贡献粮食(以作学费)积累起来装满了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体力耕种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口舌疲倦,就是世人所说的.用舌头来‘耕种’(得到的)啊。”

【释义·点评】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文中代指古书。

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闾里:里巷。

振古:远古,往昔。

无伦:无与匹比。

襁负:用襁褓背负。

这是一个环境影响人的故事。贾逵的姐姐喜欢听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但她又得带弟弟,于是便抱着五岁的贾逵一起听。没想到贾逵竟然不哭不闹,所以贾逵的姐姐很高兴。十岁的时候,贾逵已经能够背诵“六经”了,他的姐姐很奇怪,不知道他是怎么学的。于是贾逵就讲了以前姐姐抱着他听人读书的事,那时候他就已经在学了。他的勤奋好学,就是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他开始开门授徒,讲授经文,学生们用粮食代替学资,向他捐赠的粮食装满了粮仓。所以有人说,他不是在用体力耕种,是世人所说的“舌耕”。“舌耕”通常指靠口舌来谋生,比如教书和说书人。典故运用例句——宋·苏轼《送程建用》诗:“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元·张之翰《为郭迁庵寿》:“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磐。”《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目前虽以舌耕为业……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有时也比喻读书勤奋。

篇2:贾逵勤学成才阅读答案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①。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④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⑤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选自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

【注释】①《六经》指儒家六种经典著作。②《三坟》《五典》泛指故书。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期(ji)年,满一年。⑤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16.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贾逵年五岁,聪惠过人。

(2)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

17.结合文意,说一说贾逵成长为大儒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

16.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2) 我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评分:共4分;每句翻译2分,翻译不恰当就酌情扣分。)

17.主观原因: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客观原因: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评分:共4分;每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得分。)

篇3:王冕勤学翻译原文

王冕勤学翻译原文

王冕好学

明代:宋濂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元史·王冕传》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注释

(1)牧:放牧。

(2)陇:田埂。

(3)窃:偷偷地,暗中。

(4)辄:总是(常常)、就。

(5)或:有人;有的人

(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7)挞:鞭打。

(8)曷:通“何”,为什么。

(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10)潜:暗暗地、悄悄地。

(11)执策:拿着书卷。

(12)旦:早晨,天亮。

(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14)恬:心神安适。

(15)异:(意动)

(16)一词多义(之)

①父怒,垯之:他。

②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

(17)“被”通“披”:穿戴

(18)亦:也

篇4:文言文阅读《贾逵勤学》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贾逵勤学》题目及答案

贾逵勤学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①。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②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③,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④年,经文通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⑤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选自王嘉《拾遗记·卷六·后汉》)

【注释】①《六经》指儒家六种经典著作。②《三坟》《五典》泛指故书。③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④期(ji)年,满一年。⑤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16.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贾逵年五岁,聪惠过人。

(2)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

17.结合文意,说一说贾逵成长为大儒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

16.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2) 我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评分:共4分;每句翻译2分,翻译不恰当就酌情扣分。)

17.主观原因: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客观原因:受了姐姐好学和邻家人好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评分:共4分;每答出一个方面得2分;意思表达正确即可得分。)

篇5:匡衡勤学原文翻译

1.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

3.以:用。

4.邑人:同县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

8.偿:报酬。

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0.愿:希望。

11.得:得到。

12.资给:资助给。

13.偿:报酬。

14.书:读书。

15.遂:于是就。

16.大学:大学问家。

17.如是:如此。

18. 匡衡:西汉经学家。

19.文不识:人名。

20.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21.乃:于是。

22.穿:凿。

23.与:给。

24.愿:希望。

25.得:允许。

26.遍:尽

27.资:借。

28.以:把。

29.映:映照。

成语

凿壁偷光

篇6:张无垢勤学原文及翻译

张无垢勤学原文及翻译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篇7: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任末勤学原文与翻译

原文:

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困难险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可以成功呢?”任末有时靠在树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取光。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同学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人物简介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人,东汉学者,经学家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与当时学者景鸾(字汉伯,梓潼人)等去都城洛阳游学。

任末尊师爱友的风范,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一书的《先贤士女总赞》中,有“叔本慕仁”条。东晋文学家王嘉所著《拾遗记,后汉》又记载,任末临终时曾告诫学生们说“好学不倦的人,虽然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罢了!”从此,“行尸走肉”便作为了一条成语,意思是可以走动的尸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多指不起作用的人,即活死人。也用以比喻庸碌无能、不求上进、无所作为、糊涂过日子的人。

作为汉代的乡土名人,以后的《新繁县志》、《新繁乡土志》都记载了任末的事迹,五四时期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吴虞在其所作《新繁中学校歌》的第一句则写道“任先经苑起儒宗”,热情地赞美了任末在中国的学术和教育上的历史功绩。

篇8:匡衡勤学翻译及原文

匡衡勤学翻译及原文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译文: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注释】

[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篇9:《宋史·贾逵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贾逵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即日引军趋山。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贼首尾不相救,遂溃。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遗坠,固辞。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独逵无所犯。迁嘉州刺史。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秦山多巨木,与夏人错壤,逵引轻兵往采伐。羌酋驰至,画地立表约决胜负。逵引弓连三中的,首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徒并代路,专主管辟府军马。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九。赠侍中,谥曰武恪。(选自《宋史·贾逵传》)

译文:

贾逵,真定藁城人。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而行动的斩首!”当时左将孙节在战斗中死去,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私下想到所率领的部队多次受困容易失败,按照兵法,首先占据高处的就取得胜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敌人乘胜先登上高处,我们就要失败。当天就带兵朝山上进发。安定下来之后,敌人来到,贾逵指挥士兵奔驰下山,持着剑大声呼喊,把贼军截成两段。贼军首尾不能相救,于是溃败。贾逵到狄青处请罪,狄青拍着他的肩背慰劳感谢他。邕州城空,狄青让贾逵入城搜罗公家和私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贾逵坚决拒绝。这时,将校大多以搜刮隐藏的东西为名盗窃金银财宝,惟有贾逵秋毫无犯。升为嘉州刺史。起初,贾连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职,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秦山上有很多大树,和夏国的土地接壤,贾逵带领轻兵前去采伐。羌人首领奔驰而到,划分地界立下标记约定决一胜负。贾逵拉弓连中三次目标,羌人首领下马跪拜俯伏,听任贾逵满载而归。调到并代路,专门主管麟府的军马。熟户分散居住在边关,被敌寇的抢掠害苦,贾逵按照远近加以衡量选择,使他们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从此灾害才停止。一天晚上,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左右的人说应当起兵,贾逵躺着不答应。天亮之后对人说:“这一定是假的.,如果有警报,可以在晚上发兵吗?”慢慢地查问这件事,果然是边地的人在烧遗弃的东西。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涨溢出,注入安上门,都水监把紧急变故向朝廷奏报。宋英宗派贾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门,水终于被止住。议论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来倾泻水势,贾逵请求观察水的走向,告诉居民移到高处避水,这样之后才把堤穴打开。军校在城外驻营的,每次定期常朝,在天亮时打开门锁,有时停止上朝而未通报,却还像平时一样打开门锁。贾逵说:“禁城应当谨慎打开大门,不应该依靠通报的人。”炼铁铸成“常朝”的字样,让通报人拿着以作信符。升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延州过去有夹着河的两座城,开始时,李元昊来侵犯占据险要的地方,城几乎不能守住。贾逵查看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探侦察,请求在这个地方修筑军事建筑物,和延州城相望,延州百姓认为这很便利。元丰初年,为建武军节度使。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赠为侍中,谥号武恪。

《宋史·魏能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许骧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有关勤学好问的故事_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勤学好问的励志小故事

东汉崔瑗座右铭翻译

名人勤学好问小故事

房玄龄文言文翻译

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刘平传》

名人青春奋斗的故事5个

名人故事读书心得500字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贾逵勤学原文及翻译(共9篇)】相关文章:

名人读书的简短故事2022-08-30

《名人故事》读书心得400字2024-02-18

名人谈读书的故事2024-04-10

名人与读书的故事2024-04-08

明史刘炜传文言文阅读答案2023-06-21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22-06-03

鲁迅名人读书的故事2023-09-29

名人读书作文400字2023-06-05

《汉书·韩延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2022-08-17

齐民要术所总结的是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