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共15篇)由网友“美丽恶魔哈姆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
我喜欢裙子,从小就喜欢。
儿时的记忆里,裙子是妈妈手里的碎花布拼接的五彩斑斓的童年。
我在农村长大,那时的天空很蓝,云彩很白,晚上的星星很亮很低。夏天的夜晚,我和妹妹穿着妈妈手工缝制的花裙子,拿张席子铺在村头的藕塘边,躺在上面,一边数天上的星星,一边听奶奶讲嫦娥的故事。耳边不时传来青蛙“呱呱”的叫声,那时的梦里弥漫的都是荷花的甜蜜和清香。
上学以后,我读了《灰姑娘》的故事,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条像灰姑娘一样美丽的、具有魔法的裙子。
我九岁那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城里上班的爸爸给我买回来人生当中真正意义的第一条裙子。不过它不是“灰姑娘”身上金丝银线的五彩裙,而是一条粉色的百褶裙。我把裙子蒙在眼睛上,透过阳光,看它像天边的彩霞一样开放在我的心里,那是我穿漂亮裙子、最快乐的一个夏天。现在回想起来,那条粉色的裙子好像装点了我整个童年和夏天。
曾经有段时间,我却不敢穿裙子。那是我去县城上中学之后,我注意到和我同龄的女孩子都像花骨朵般含苞欲放,她们青春勃发的身体如一团火要呼之欲出,而我却像一粒又干又瘪的蚕豆,清高而孤傲地拒绝着周围的一切。尽管我依然喜欢裙子,依然在梦中无数次想象我穿上裙子神采飞扬的样子。
那时的裙子就像一个魔咒,随时敲打我纤弱而敏感的心扉。那时的我用长衣长裤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包括自己那个卑微而孤独的灵魂。当时与其说不敢穿美丽的裙子,倒不如说是无法正视那个自卑而又苍白的自己。
直到十八岁生日那天,和闺密去逛街,无意中看到一件蓝白格子相间的日系连衣裙,典雅而秀美。我的目光仿佛被吸住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在闺密的怂恿下,我买下了那条裙子。望着镜子里那个容光焕发的自己,我知道,这一刻,我的灵魂苏醒了。我仿佛在一条黑暗的隧道中彳亍独行,忽然眼前出现一束亮光,照亮了我迷茫的思想。那条裙子就是我心底最深情地呼唤,被我无意中抛弃在记忆深处,如今又无意中抱起,成了我心底深处最温柔的疼痛。
后来我毕业工作,用工资买了无数条裙子:有可爱甜美的公主裙,有唯美风情的长裙,有性感妖娆的蕾丝裙,有雍容华贵的丝绸裙……有时走在街上,看无数裙子从身边匆匆飘过,每条裙子都是一个美丽的心事。
我在想:喜欢棉麻裙子的女子也许有一颗文艺善感的心;喜欢丝质长裙的女子定然是优雅娴静的;喜欢雪纺裙子的女子灵魂里一定住着飘逸灵秀的风……
喜欢裙子,爱上裙子,爱穿裙子,是我不变的追求和愿望。也许,随着岁月流逝,我会变成一个银发苍苍的老太太,到那时我希望自己依然裙裾飞场,依然在裙子的情怀中绽放最美的自己。
最后,想起雪小禅的一句话:有时候,不是为了取悦于谁才会穿那么漂亮那么漂亮的裙子。只是为了,自己心里那份喜欢。
(文章来源于网络)
篇2:上海情结生活随笔
上海情结生活随笔
没来由地喜欢上海,从很久以前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一直延续到今天,总是那么痴情地喜欢上海,也许这就是上海的魅力。
九十年代初期时,第一次去上海,就被它商业繁华所吸引,到处都是欣欣然一片,走在大街上随时可以感到开放的上海洋溢着一股活力,令人着迷。
第一次去上海是因为玩,耳中听到那些软软的沪语,如唱歌般在你耳边拂过,虽然听不懂,但是感觉很舒服,再看那些上海的女子,穿着得体洋气的衣服从身边穿行,随风吹来还有一股清香,那是洗发水的香味吧,那傲然的眼神带着无比的优越。那时的我很年轻,竟然有些羡慕上海的女人。
那第一次与上海的亲密接触,让我对上海有了许多的梦想,想离开我的城市去那儿发展,那年少轻狂的我,有着丰富的想像力与浑身的冲动力,想放弃刚分配的教师这一光荣的职责,去寻求我的上海梦。可惜家人不允许,母亲用眼泪阻止了我前行的步伐,我的上海梦夭折在母亲的泪水中,终究我还是个孝顺的女儿。
很喜欢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述了张爱玲刚到上海时的情景:到上海,坐在马车上,我是非常侉气而快乐的,粉红底子的洋纱衫裤上飞着蓝蝴蝶。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是一种紧张朱红的快乐。莫名的喜欢这样的文字,喜欢上海的石库门,那是后来我真的在哪儿住了些日子,并且体会到了那种朱红的快乐。
前些日子看王安忆的《长恨歌》,看得有点着迷,她把上海的弄堂写得亲切自然,却充满了壮观,如果你没有亲临过上海的弄堂,看过她的描述。你都会想去看一看,触摸一下那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亲似的上海的弄堂。虽然岁月的流动,上海的弄堂已变去了很多,但沧桑却是留在骨子里的,虽然现代的文明给它抹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如果你走进去,还是会感动的,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
喜欢上海还有一条理由,就是上海让我拥有了一份爱,在那个深秋的上海的黄昏里,我邂逅了我现在的先生,没当成上海的女人,嫁过上海人也算是圆了梦吧,典型的精神胜利法。
这一嫁却让我了解了上海的男人,常听说上海的男人小家气。其实不然,上海男人细心体贴,做什么事都会有条有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如何讨女人的喜欢,可以说是个浪漫的绅士。
在网上认识的老哥是上海人,在她夫人生日时,老哥很有意思地送了夫人一半粉玫瑰、一半红玫瑰。当时我很纳闷,听了老哥的解释后,不禁为上海男人的细心与深情折服。
上海的女人虽然作,但是作的可爱、有分寸,你想撒一个娇总比粗着嗓子唠叨,更让男人容易接受吧,那个男子不喜欢千娇百媚的女人,又有那个男人喜欢一到家看到不事修饰、粗着嗓子专挑男人毛病的女子。在这点上上海女人可就精明多了。
因为先生是上海人的缘故,我得以在上海生活了近半年,那时刚辞职,于是接受了先生的邀请,住到了先生在上海的一间小小的斗室里,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的房子,每天晨起听到领居咚咚爬着木楼梯、大人叫着小孩快起来上学的声音,然后是老爷爷老奶奶在弄子里,讨论今天那个菜便宜,那个菜又涨了的争吵声,此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普通上海人生活一景,其实生活本该这样不是吗?
篇3:生活随笔:记忆
生活随笔:关于记忆
往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熟悉,只是有的人在努力记住曾经拥有的一切,而有人却在拼命的忘记。但那些曾有的,在我们脑海留下深深印记的,我想不管是喜是痛,都应该学会去珍惜,那都是我们的一种经历,一个只是自己知道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有时我会把自己都已经快要逝去的记忆碎片拿出来晾晾,我都害怕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失去。我会努力把那些零碎的记忆努力的拼成一副画卷,然后让她再次定格在我的脑海。在乡下,和那些生龙活虎的伙伴们爬树、在水坑里摸鱼、去池塘偷莲子被主人发现追着我们跑、在果园里摘桃子......这些美丽而又滑稽的画面离我已经好远了,但是想起来感觉又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这些只能是孩提时候的专利,只属于我在乡下的那段记忆,没有烦恼,没有忧郁,只要有太阳就会由我们奔跑的身影,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伴着散碎的欢乐笑声。
记忆也是有感觉的。麦场里,那一垛垛的麦秸发出淡淡的麦香;春天,那一串串槐花的清香会一直弥留在身边;夏季,永远追随燥热的`蝉鸣仿佛萦绕在耳旁;秋叶的飘零,细雨的倾诉,还有那雪的轻盈,都静静的在记忆中安放。
渐渐的长大了,开始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主见,记忆也开始充满了感情。我感觉从懂事之后,心中的快乐便慢慢的减少了。不能再像往日那样无忧无虑的在阳光下奔跑,在雨水中、雪地里尽情的嬉闹。我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父母的寄托,心中燃起了未来的梦想。余下的记忆中,更多的是挑灯夜读,更多的听笔尖与纸的摩擦声。随着日落月生,日子便一天天的逝去了。终于迎来了黑色六月,那可以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后半辈子的两天。过去了,心中便解放了。但是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高考自己失败了。而后,领通知书,去学校报到,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一切却又那么陌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
没多久,有了女朋友。初恋或许都是这样的青涩,一切都从无知开始。两年前,我们相互嬉闹,相互开导,然后走到了一起;两年里,我们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充满幸福;两年后,我无从知道......
我只能去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或许多少年后,我再像今天这样回忆往昔,自己是幸福的便好了!
篇4:老屋情结随笔
老屋情结随笔
每次想起故乡,我就不由得想起那伴着我成长,萦绕往日欢笑和泪水的老屋。老屋是我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
老屋在小镇里算是比较高档的住房了,很宽敞。上下楼,上边三间卧室,下面一个厅、一个过道间和一个卧室。屋内中间有上下楼梯,仿佛现在的别墅设计,屋前还有一个院落,它建筑在七十年代中期,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单元楼。
在老屋里生活了十多年,我的印象始终就像炎炎夏日里被密密麻麻的爬山虎裹住了一样,没有风,却很阴凉。说到老屋,我便会想起屋后的小巷,不得不提起那条通向老屋的长巷。那是整个居住区的必经之路,它装载了我孩提时的欢笑,我经常和玩伴在此打闹,奔跑追逐。或许为了出行方便,同时也让室内通风舒畅,父亲便在屋的北面墙上开了一个门,这样一来,前后门打开,夏日通风特别的凉爽,我经常躺在楼下的厅道间午睡,做着各色的梦,是那么斑斓可亲,梦的内容我已记不起来了,但总是写着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的卧室是楼上靠北的一间屋子,我经常打开窗户,看小巷中的人们聊天和伙伴打闹的场面,那种温馨的记忆依然犹新。老屋写满我成长的日子,我受到挫折时,喜欢一个人在老屋里静静思考,老屋就会充满温暖的魅力。老屋用灿烂的希冀,在我读书的日子燃起照亮前程的火把。
老屋门前栽种着一棵不大的枸杞树,院落里墙边也有一棵粗大的葡萄藤,彼此呼应成趣。季节来临,门前枸杞点点红似小灯笼,墙边的葡萄青紫相间,院落里种满了各色的花草,每至春天,争奇斗艳,如一幅淋漓尽致的立体的画。我最爱栀子花,我总喜欢靠近去闻它的花香,陶醉着我儿时的梦,这里的一草一木牵动着我对老屋的那份不老情结。
后来我们搬进了城市里,老屋一直空着,无人居住,妹妹时不时去打扫,有时给我电话说,院里的枸杞又熟了,葡萄又红了,让我有时间回来摘些回去,平时太忙,很少有时间回去,总觉到对老屋有些内疚,但让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我结婚时,婚礼是在老屋里举行的,那天老屋从来没有过的`热闹,里外焕然一新,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我的临时新房安排在我曾经的卧室中,身在其中,我有着一种从没有过的幸福,但遗憾的是,由于还要招呼其他的事情,当晚便赶回了工作的城市,那一夜没能在老屋中度过。
前两年,小镇建设改造,老屋拆了,变成了商业区。但老屋装着我年少的记忆,经常缠绵在我的梦中,其实老屋萦绕的并非只是我生活的回忆,它已积累与释放了一种永恒的情结,而这种情结和着它美妙的记忆已渗入到我的骨髓中。每次回老家,老屋情结依然不断,路过老屋的位置,我仿佛看到童年的我在那里浅浅地笑着。
如今老屋已不在了,我知道它还在我心中。
篇5:花格衬衣情结的生活随笔
花格衬衣情结的生活随笔
一桶水10 牐犜诠鹆侄潦槟悄昵铮街上流行棉布花格衬衣。那细碎的小花格,浅浅的、淡淡的,各种颜色相间隔,在加上柔柔的质地,摸上去有一种暖流涌遍全身。款式是那种宽宽大大的燕尾式的,走起路来像风一样飞扬在那个多姿多彩的'桂花飘香的季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桂花的淡淡馨香洒落在花格衬衣上,那米黄色的小精灵舞在花格间,让青春飞扬跋扈在年轻的时光里。
牐犓奚崂铮父雠孩子一色的花格棉布衬衣,蓝色高弹牛仔裤。花格棉衬衣伴着我们阅尽风里、雾里的南国风情。
牐牨弦岛螅有了家,有了孩子,那件花格棉布衬衣,尽管宽大,却只适合于那时纤弱的身姿,穿在身上,更显自己肥胖,衬衣便只有压在衣柜的底层。隔一段时日,拿出来,惋惜一番。直到有一天,觉得自己再没有机会披上那件青春的衣裳了,却又不忍心整日放在不见阳光的地方,于是忍痛把它送给一位好友。我想再做一件相同的,然而,走遍小城的大街小巷,却再也找不到花色、质地一模一样的……
牐犚患东西,或一个人,你觉得他在你心中至高无尚,别人未必这样认为。朋友漫不经心地挂在衣柜里。直到一天晚上,她临时没有衣服换,顺手挂在肩上,又让我刚好碰上时,我的心里突然像针刺般痛了一下,那是我青春的衣裳呀!于是复又要回。
牐犇且咽橇侥昵暗氖虑榱恕F指一算,离开桂林已经7年。7年了!今晨的我轻轻把她穿在身上。经过一个夏季的折腾,我不肯吃饭,拼命地健身,原来只是为了她呀——我的花格衬衣。
篇6:关于乡村的生活随笔:田园情结
前两年,在小区的空地上,你会经常发现,勤劳的业主开辟出的一块块小菜地,上面种着些时令蔬菜。近两年,东营各个县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城联创”创建活动,小区物业公司为了统一规划的需要,对小区里业主私自占地种菜现象,曾采取张贴告示通知、组织人员集中清理等方式,但依然屡禁不止,前脚清理完,用不了十多天功夫,或是几株香菜、或是几颗小葱又碧绿起来了。
而这些蔬菜的主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八零后九零后的倒很少见。其实,那小区空地上长出的蔬菜,营养价值未必就比市场上卖的高,小区里车来人往,空气不见得就比成片的蔬菜种植园新鲜。蔬菜的主人精心侍弄,也许是只是想重温一下,自己曾拥有的田园风景吧,顺便给自己的田园情结,找一个安放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脱离了土地,迁居到楼上。有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即使自己早已脱离庄稼地,迁到都市生活,但从童年的记忆中,就积淀下来的田园情结,依然集结在心,难以散开。等搬到楼上的新鲜感,慢慢褪去,有种淡淡的失落,就会涌上心头,开始怀念起脚踩土地的踏实感。而当时,我们中间有不少人,曾是那样嫌弃自己出生的土地,从春天下雨的泥泞难走,到冬天积雪久久不化造成的步履维艰,都让我们想逃离那个叫农村的地方。
记得八十年代末,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们,对远在县城的小楼是那么向往,特别是利津县城一个叫供销商场的地方,更是我们心中一直的期盼。在那里,不管是玲琅满目的商品,还是比肩接踵的人群,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眼花缭乱。那时,心里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对比,想想自己生活的地方,低矮的土坯房,还有在房间里所谓的扫地,也只是在土地表层,扫扫做饭拿柴火时,撒落的碎柴草。而那晚上有着霓虹灯的县城,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我和小伙伴的一个梦想。
到了九十年代,有亲戚在县城买了一套七十多平的楼房,第一次踏进去时,感觉洁净、敞亮,亲戚打理的极好,和老家的房子一比,那种感觉就像进了宫殿相仿,也不过是两室一厅,却满足了我对都市梦的幻想。
终于,多年以后,我也早已在城市扎了根,现在,入眼皆是越来越高的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出门一溜的柏油路,高跟鞋踩在上面,发出的声音却已透着匆忙。而小时穿着布鞋,踩在泥土上的舒适,也早已失去了。
有时候自己都感到奇怪,当初自己费劲心思追求的东西,如今得到了,都市梦也圆了,也不过平淡如此,而失去的,那一望无尽的田野,自己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和邻居鸡犬相闻的农家小院、长辈们把酒话桑麻的和谐温馨,还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尽情撒欢、无拘的奔跑,特别是大自然奉献出那纯天然的食物,带给自己味蕾的超级享受……所有的这些,都一起失去了……
久远了,再也回不去了,儿时的村庄,不管是夜晚的幽静,还是白天的繁忙,比起现在的都市生活,多了一种味道,那味道是人间烟火的气息……也曾尝试着,走回农村,重新找寻当年的记忆,可面对着因城市规划削减的越来越小的村落,越来越多被柏油路覆盖的土地 ,我知道,田园情结,也许只能成为脑海中的一个记忆了。
但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喜欢在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处,一步步迈向田野,面对不知名的野草小花微笑示意,在田间地头,接过老乡送我的瓜果蔬菜,甚至只是在村头的小溪边,顾盼一下垂柳和自己的倒影,然后深深呼吸一下暂时没有被污染过的空气……
篇7:关于生活随笔感悟之老屋情结
出身在90年后的我们不知为何的被贴上了标签“90后,垮掉的一代”一个传统在不断被崩坏的时代,道德不断被突破下限的时代。我们就这样背书了。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从启建商、武王伐纣到如今的改革开放,历史的事实是无数人的血汗,历史的书籍却只阐述了位于统治阶级的丰功伟业。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声还未结束,喊出口号的陈胜吴广却早已消亡。作为一个终结礼崩乐坏的时代的人,始皇帝无疑是令人敬畏,又令人可怖的,却忘了一个封国的的威严是一位位喋血沙场的将士用那落后的冷兵器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拼出来的。那一代人的马革裹尸还为我们造就了一个万世基业。
从秦到清,朝代的更替仿佛只多了一个后鼻音,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历史书上一个一个不生动,不活泼的的例子。这期间的西汉东汉的更替、三国的风云乱世、两晋南北朝、隋末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都不过是现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不会想想那个易子而食的年代会让人有多绝望、那段汉族被当作两脚羊的年代会让人有多悲戚、那段泱泱大国却被全世界欺凌的年代让人有多痛心。当然这些我们都好像选择性的遗忘了,因为太痛了!当新的朝代、新的年代到来,那些上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经历者逐渐的消亡。他们的存在与否对于新时代的我们仿佛没有什么关系。那我们对于下一代的人来说是否也是这样呢?上个时代的那一代人在不断的逝去,化为一抔黄土回到曾经。那留下给我们的记忆在慢慢的模糊到最后我们只能从墓碑的雕文上去了解一个人的漫长而又简短的一生。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我们可以接收到前人穷尽一生都无法收集的资料;我们可以在通过移动工具前往千里之外的某地与友人相聚,这是古人一生都难以多次往返的距离......我们又是不幸的,我们接收的信息更多是被误导的信息,只因信息的发送者的一己之私。我们的腰慢慢的弯了、我们的头渐渐的低下去了、我们的肚腩缓缓地凸起了......
一代人,一段情;一代人,一生缘;一代人,一篇文。
篇8:描写生活追忆随笔:布鞋情结
假日,携妻子走进了商场,妻子想买双皮靴。
出一家商店,进另一家商场;走一个鞋柜,比一家质量;从鞋的样式到皮质,从做工到价格,进行了一下午的反复比较与选型,最后在“女人世界”选中了哈森牌的女靴,优惠后的价格为523元钱,妻子称心喜欢,我解囊掏钱,口中念叨着“便宜,便宜!
在我们挑选,付钱、包装、交货的过程中,有一位衣着朴素但干净利索的中年妇女,一直在注视着我们,直到我提着鞋子离开柜台时,她才开口问道:“这双鞋子多少钱?”我信口回答到:“原价800多元,优惠后500多元,挺好的,买一双吧!”,她摇了摇头说:“是挺好的,可钱太贵!要是买800元钱的布我能做几百双鞋”!她这一句话,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她的脚上,一双自己做的布鞋,站在皮鞋如山、款式如云的货架下和现代化装修的地板上,简直成了一道风景,在别人眼里可能认为不协调,可我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灵感和震撼!因为我对布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自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穿的第一双鞋就是妈妈亲手做的布鞋,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穿着妈妈做的布鞋渡过的,直到17岁参军离家,才换装成了军用胶鞋。后来成了干部以后,又发了“三结头”的皮鞋,从此以后,皮鞋便成了脚上的常规装备。春秋皮单、夏天皮凉、冬天皮棉,直到那天买鞋时和那位中年妇女的对话才使我久思那久违了的布鞋和军用胶鞋……
穿布鞋的日子是幸福的,但是生活也是很艰难的。在我的记忆里,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乡亲们在大集体的圈子里,年复一年地劳作着,靠那贫瘠的山地,养育着这一方人,粮食不够吃,年年还要吃国家的救济粮。当时生产队工值只有一毛多钱,也就是说,在生产队干一天活才能挣到一毛多钱,到年底结算时,因家里劳力少,只有父亲一人挣工分,所挣的工分达不到分粮食后所折算的钱款,不但分不到钱,还要向生产队里倒交钱,家家都如此,户户都相同,生活十分困难,哪来的钱买鞋。从小就没有见过皮鞋是什么样,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皮鞋”这个名词。在我的记忆里,全家人的鞋,都是妈妈一针一针的地亲手做出来的。做鞋的材料全是自产,春天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下麻,麦收季节麻成熟了,就割下来泡在水里,当地叫腌麻。
两周后,由于短期的腐烂使麻皮与麻杆分离,便可从水中捞出晒干,再把麻皮从麻杆上拨下来,搓成麻线,麻线是做布鞋底的重要材料。把破布烂衣用浆糊一层层地粘在一起,做成鞋底,再用麻线一针挨一针、一行挨一行地纳成鞋底,这样会增加鞋底的耐磨度。用买来的新布做成鞋面,把鞋面和鞋底上在一起,新布鞋就做好了。
做鞋的流程,我是从妈妈的手中读懂的。每当刮风下没事可做时,妈妈就开始搓麻线,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妈妈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给我们姊妹们讲着故事。在淮海战役时,妈妈参加妇救会为八路军做布鞋,一天一夜能做30多双,妈妈语气中夹着自豪,动作中带着娴熟。看着妈妈幸福而疲倦的面容,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感语出了妈妈做成一双鞋子的辛劳,使我倍加爱惜妈妈做的布鞋。无数次在我上学或下学的路上,遇到了下雨,我都会脱下鞋子装进书包,而光着脚丫上学或回家。
不知多少次,脚被石头扎破,或扎进棘针,流着血,妈妈心痛地问我,为什么不穿鞋时,我哭着对妈妈说:我舍不得,因为妈妈做鞋很辛苦。此时的妈妈会用她幸福的泪花告诉我,应该这样想,但不应该这样做,因为鞋子就是保护脚的。就这样,我穿着妈妈一针一线做成的鞋子,走过了17个春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走进了军营,把布鞋换装成了胶鞋。穿胶鞋的岁月是充满着责任的日子。当我穿着胶鞋在训练场上、在操场上、在野营拉练的路上、在哨位上、在天安门前受阅的方队中、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总觉得脚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去跨越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关口,军人的使命和责任,都纺织在那身军装里,胶鞋里有军人坚定的步伐,穿着军用胶鞋,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我留下了一行坚实而无悔的足迹。
的春节,我回故乡看望老人,闲谈之中,我向老娘提出了给我做双布鞋的要求。我不穿,放在家中作个纪念,老娘答应了我的要求,我象童年时候那样,搬个小板凳,坐在了妈妈面前,双手托着腮,看着妈妈一针一针地纳鞋底……妈妈戴着老花镜,两鬓斑白,脸上爬满了皱纹,动作比以前也慢了许多……妈妈是老了。
是啊,妈妈已经七十多岁了,我真应该在妈妈身边多陪陪她,看着看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不知哪来的灵感,我急忙取出照相机,在妈妈未有觉察的时候,抓拍了一副妈妈纳鞋底的照片,洗印出来后,妈妈的表情十分自然,面容和蔼慈祥,神态专注认真,动作大方流畅,光线自然柔和,画面清晰感人,我取名:“慈母手中线”送到了沂蒙日报社,发表在了第四版上,也永远地珍藏在了我的心中。
作者: 左效燕
公众号:军旅警营
篇9:小城记忆生活随笔
有关小城记忆生活随笔
一个长长的白昼,持续了冬日里12多小时,从地球的东边飞到西边。转回到那个小小“村庄”-纳韦尔。
纳韦尔位于法国中部的卢瓦尔河岸,隶属于勃艮第大区涅夫勒省,是省会城市。人口35,000人。
说村庄一是人口少,三万五千人的一个超小城市。相当于西安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总数。
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保持了大自然的一切和美状态。
法国第一大内陆河——卢瓦尔河静静流经城边,河两岸的花草树木四季变换,两岸的界桥自然分割了这个小城的'城与乡,城内古堡市政厅议会厅,满眼咖啡馆商业街橱窗绘画摄影珐琅瓷,艺术气息浓厚;乡间田野纵横野花芬芳老树成行。河里面鸭群鸳鸯自在畅游,偶有水鸟飞鸟拍打水浪啄起河里的鱼儿,衔着各自的战利品远走高飞。开车出城不需半个小时就是森林湖泊天鹅,钓鱼的人和与天鹅逗乐的小姑娘。
安静闲适的小城,尤其在冬日里平添了寒冷静谧。
但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也不属于我。
哪一年,哪时候,我还曾记得
片片秋叶瑟瑟冷秋,年少时的理想带我来到这个小“村庄”。工作日与周末同样安静,青石板的地面总能被稀疏的高跟鞋叩响。
丝丝凉意缕缕情思,满脑子法国文学的人物作家却已置身于中世纪的小楼窄街四处教堂。我已分不清现实和梦境。
错乱混沌之中又一次投身于这远乡的冬意。身不由己,全然听凭命运。但我知道我只是借居他乡。
如果有一天。
我醒来,从文学的梦里醒来,
我会回家;回到我的家。
不会在他乡流浪。
如果有一天。
我醒来,从欧洲的古堡街区醒来,
我会拉紧你的手;擦拭脸颊上的泪,
不再异城孤独感伤。
我会揽住你的臂;跟你走,走向朝阳。
篇10:儿时记忆生活随笔
儿时记忆生活随笔
闲暇时,回忆倏忽而来。
的10月,正值国庆,我第一次来到上海。
当时,高楼还没高得夸张,只是些高度适中的标志性建筑,还有些模样“循规蹈矩”的欧式建筑,以及上面的复古时钟。它们错落有致,仿佛有点穿越的感觉。
菱形的商业建筑下有一个恬静的公园,如今是寻不到那份安静了。那时,我怯生生地走进去。不远处的小石径上有一个很公主范的秋千,我儿时最爱的户外游戏就是荡秋千。每次荡到最高处,蓝天便似乎触手可及,心也随之飞了起来。当时的秋千上有两个孩子,是一对姐弟,妈咪请求他们挤出一点空让我坐一坐。当时的我很担心,怕他们不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但是出乎意料的,他们很友好。
这个温暖的场景,静静地驻足在过去的'时光,成为我记忆中难以忘记的片段。
我们在一家干净、明亮、温暖的餐厅吃饭,妈咪自备的餐巾纸派上了用场。餐厅提倡环保理念,不提供餐巾纸。于是,妈咪给我的餐巾纸凸显出大大的作用。那袋餐巾纸很柔软,也许是因为当时太需要,我用得小心翼翼,好似從来没有用过这么柔软的纸。之后,无论我用什么样的餐巾纸,都再也没有遇到过相同的触感了。
那种柔软被深藏在记忆深处,却始终没有湮没在流年之中。
我们住在上海音乐学院对面的招待所里。一间大屋子里,放着三张比较窄的床,上面铺着带着凉意的席子。房间没有装修,在墙上甚至都能看见泛黄的,被时光侵蚀的痕迹。到了夜里,隔壁的学生开始练习萨克斯,一练就是一夜。无法入睡的我忍不住哭起来,双手堵住耳朵,却怎么也堵不住空气和骨头这两个介质的传音效果。折腾来折腾去,怎么也睡不着。但在凌晨时,我依稀听见,从高远之处传来优雅、清脆又温柔的钢琴声,就像有个天使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中轻轻飞过。
早晨,卖早餐的小街,古老的弄堂,都有老上海的味道,与吴侬软语相映成趣。这番场景,和《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很配。
作为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当然是在锦江乐园啦。我们排了很久的队,终于买到了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并未玩很多项目,最刺激的云霄飞车也因为害怕而放弃了。不过那时的照片里,自己笑得灿烂无比,大有把身后的阳光比下去的劲头。那样的快乐,现在都能感受得到。
儿时岁月里的点滴,今朝拾起,仍然甚是怀念。
篇11:礼物记忆生活随笔
礼物记忆生活随笔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经历过礼尚往来,有来无往非礼也。但是,我不喜欢交往,从前很穷,有来的礼物也没有什么东西送给别人,于是,就养成习惯——既不往也拒之来。
记得刚读高中时,原来在供销社卖布的营业员阿梅姐送给我一套衣服。这是一生中第一次收到别人送的礼物,当时左邻右舍都很羡慕我,有人送贵重的礼物。我记得当时“的确凉”是要分配的,一般人家买不到。我之所以受到特殊的恩惠,原因是,她的儿子是我母亲带大的。她工作忙,我家虽穷劳动力却很丰富,五兄弟加一个姐姐,一家八人,除了原来生产队的劳动,家里的事不够我爸一个人干。所以,阿梅姐就将儿子托给我的母亲抚养,我们两家就成了亲戚一样的亲密关系。
我是个很不时髦的、生活大众化的人。别人没有的,我不想有。别人普遍有了,我才去追求。生活节拍总是比时髦的人慢一步,不求最先又不甘落后的中庸之道。当时穿“的确凉”也算是很时髦,与我的平时穿戴格格不入。我平时穿惯了有补丁的哥哥们留下来的衣服,突然穿上好衣服,就像现在打工者穿上貂皮衣服去工地的感觉。哥哥们都笑我天生就是穿破衣服的命,后来这套衣服就送给最小的哥哥结婚时当作新衣。
这件事过去几十年之后,我妻子的女友也步阿梅姐的后尘。她是开服装店的,平时到信用社贷款都是我妻子担保。她表示感谢就送给妻子和儿子衣服,也送给我800元一套的西装。我不习惯穿别人送的衣服,要妻子将衣服退回给她,妻子说我是古董,现在是什么社会还讲这么过时的话。谁没有交往谁就是时代的落伍者,交往已经成了当代社会竞争的一种手段,不与人交往就是封闭自己,失去合作的机会。妻子也有本科学历,在理论上似乎比我强。但谬论却是我的强项,只要是我决定的事,我就会用自己的`方式争理,获得胜利。我说,你的女友这么漂亮送给我衣服,我穿在身上就会想入非非。我大脑每天就会出现她靓丽的身影,夜里就会同床异梦。如果你不信就让我试试,你不要后悔。
妻子毕竟没有十分自信,她的女友的确比她有风度是属于人见人爱的那一类。尤其是担心我有花心,介绍女友简直似“引狼入室”。于是就只好以衣服不合身,将衣服寄还给女友,以免节外生枝。
自从我主持学校工作之后,就有不少人送礼物。教师调动、工程承包、中层干部提拔,甚至学生家长为孩子读书的事都来串门送些东西。这一切我只有一句话打发他们:“我的孩子很纯洁,我不能在孩子心目中留下阴影。我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孩子,如果你不把礼物拿回去一切免谈。”他们乖乖地拿回礼物。也有两回使我为难。一次教师调走后,为了感谢我送礼物。我将她的礼物抛出去,她竟然只管离去。第二天早晨出门那礼物却散在我的家门口,我只好托人送还给她。另外一次,一个教师为了破格评职称必须要连续两年是市级以上的先进,他实现了愿望,评为小学高职教师。学期结束前送给我礼物,由于上次的教训我不再抛礼物,但我告诫他:“如果你不把礼物拿回去,在总结会议上我会公开,让你难受,也教育其他教师不要送礼。”他不听,结果我真的下“毒手”。教师个个被我的行为惊呆了,都说我“傻子”一个。
从此以后,我很清净,不会因某种人情关系而影响我的工作和学习。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平淡的人生是一种福分,有多少出息就有多少辛苦;辉煌的人生是一种苦难,不是历经沧桑就是暗藏忧患。我既不送礼也不受礼,礼物只有在我记忆中存在,让礼物的概念尘封在我的生活之外。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方式,既无牵挂又逍遥自在。
篇12:生活随笔:温暖记忆
生活随笔:温暖记忆
又是新年,还是这样寒冷的冬日,我忽然想起一些尘封的往事。
是多年前,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季。
哥哥和我,一齐被寄养在姨妈家。
那天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进到姨妈家的院子时,我和哥哥几乎都变成了雪人。
彼时,姨妈正在忙活。听得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地出来迎接。
“瞧这两个可爱的雪人,快过来让姨妈给扫扫身上的雪。”
话刚说完,我们也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性急的姨妈就已经取了挂在屋内的小刷子,走过来帮我们扫落身上的雪。
之后,姨妈取出她前一天才炸的馓子,又特意为我们烧了醪糟。我至今仍记得姨妈对我们说的话:“冬天喝醪糟祛寒气,也润肺。”
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后,我和哥哥坐在热炕上一起看表哥的课外书,是些连环画或页码不全且折了边角的故事书。
仅仅一墙之隔便是厨房,我可以听见姨妈做饭的声音。便跳下热炕要去看看。
进了厨房,看到长长的擀面杖正在姨妈灵巧的双手中一前一后地运动,而那原本结实的团面,竟变魔术似的,很快就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张大而薄的圆饼。继而,那张大而薄的圆饼又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面条。
当那些面条被整整齐齐地摆上案板后,姨妈才终于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一边看得入神的我,便笑着说:“一会吃了热热的面条,就不会再冷了。”
我笑着点头,也继续看姨妈煮面。
姨妈很快用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炉膛火。那些干得发黑的树枝在炉膛中燃烧,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而那火舌则疯狂而迅速地在炉膛中蔓延开来。
吱吱吱吱,我听到了水烧开的声音。
姨妈很快起身,走到锅台前,只一抬手的工夫,姨妈就被那氤氲而起的热气给包围了。
在热气腾腾中,姨妈看不到我了,我也几乎看不到姨妈的面庞了。但我依然知道,姨妈那微笑的面庞一定美丽如花。
姨妈用手提起那些整齐摆放在案板上的长长的面条,然后轻轻抖动着将它们放进热气腾腾的铁锅中。
不消一会,那些面条就被煮熟。姨妈非常麻利地用筷子捞起那些面条。一碗、两碗、三碗。然后,姨妈再将已经炒好的肉臊子盖在那些面条上,再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盐以及辣椒。姨妈用筷子搅拌起那三碗面条,直到碗中的肉臊子和面条彻底被拌匀。
热炕上,我,哥哥,还有姨妈一起吃着那热乎乎的面条……
我幼小的记忆中,那碗面是混合了葱、肉、红萝卜以及白菜的香味的。记得我和哥哥在吃完那碗香香的面条后,还一直缠着姨妈以后常做这样香的面条给我们吃。
很多年后,只要看到面条,依然会想起那个寒冷冬天的早晨,想起那碗香香的`手工干拌臊子面,想起姨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还有姨妈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厨房里氤氲着的热气和炉膛中热烈燃烧的红色火苗。
常常会和哥哥说起那碗面条。而哥哥也觉得那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不久前,姨妈突然走了。
我和哥哥伤心欲绝。
姨妈下葬的那天很冷很冷。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飞起了雪花,那些雪花大片大片地飘飞,像极了那年冬天,而我们雪人样的情景以及姨妈亲切的笑容,还有那香香的面条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雪还在飘飞。我和哥哥一起做了手工的面条,也用肉臊子拌匀了,然后,我们一起将那飘香的面条放在餐桌朝东的方向,那是姨妈安息的方向……
也许,这样飘香的面条会使姨妈很好地安息,也许,姨妈在另一个世界,亦会记得那些难忘而温暖的过往。
篇13:难忘的储蓄情结-生活感悟随笔
难忘的储蓄情结-生活感悟随笔
一位年轻人,怀揣上班后第一个月的工资来到储蓄所,年轻人心里坎坷不安,强装镇静的向柜台里窥视。一位储蓄员站了起来,热情的向年轻人发出询问,为他办理了他的第一个银行储蓄帐户。储蓄员又为他倒了一杯热茶递到他的手里......
一杯热茶让我怀念了四十年,让我理解了银行服务工作的真谛。这位储蓄员多次为我办理业务,每一次都那样热情、耐心、快捷、准确,让我感觉到银行办理储蓄业务很随意,很亲切,完全没有了初进储蓄所时的拘谨和紧张。储蓄员每一个微笑都在传递着欢乐的气息,让人深刻的感到银行与储户相互依存、平等相待的关系。
若干年后我也到银行工作,坐到了柜台的后面。面对或熟悉或陌生的储户时,就想起那些为我办理业务的储蓄员,暗暗的将自己的临柜工作与那些储蓄员进行对照,感觉着不足与差距,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做好每一笔业务。那时银行还没有设置一米线,还没有将储户与柜员隔绝开来的防弹玻璃,柜台外也没有便于储户休息的坐椅,临柜业务分为记帐员和复核员两道工序。记帐要从上万张帐页中将客户的帐页快捷的找到,再通过手工记帐,通过手工平衡一天的帐务。活期计息要逐日计算利差,由上级行按年逐月逐日编制利息查算表,每改一次活期利率都要提前将查算表编制完成发到每一个柜员的手中。定期储蓄计息要从几十年前的利率开始逐年记牢,每改一次利息都要分段计算。而且这一切都要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算盘来完成。坐到柜台前我才知道,银行储蓄员,为了减少客户办理业务的等候时间,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随着入行时间的延长,业务经验的.积累,我也成了熟练的储蓄员,在客户面前也可以滔滔不绝的侃侃而谈,在单位几十人上百人的大会上,将银行储蓄讲的头头是道,随口就可以回答客户提出的任何问题。
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一个刚刚走入银行的小柜员,到已经走出银行大门的“退休干部”,面对刚刚入行的储蓄柜员,心生无限的感慨。感慨岁月无情,感慨人生短暂,感慨世事无常,感慨岁月蹉跎.。
唯一深感自豪的是在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储蓄工作岗位上,给所有的客户送去温暖,送去欢乐,送去人们对银行的无限信赖。
篇14:西湖情结的随笔
关于西湖情结的随笔
小时候痴迷于白娘子的故事,记得那条小白蛇,记得可恶的法海,记得那个奇特的金箔,还记得一片早春的西湖,一支灵性的发钗,一条蓬顶的渡船,一把见证的雨伞,一袭飘然的`白裟,一次因有缘而来的千里相会。
于是,西湖成了心仪已久的人间仙境,会想象那座千里相会的美丽断桥,会梦见在烟花柳浪的季节独自撑一把油纸伞来到西湖,从断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想象那年那月那时那刻发生的那个柳岸邂逅的西湖传奇
然而,走在西子湖畔,才发现那是一个永远青翠的心灵故乡,一方纯洁澄澈的净水池潭。即使曾了解到她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阔,也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秀美。看到她的那一刻她那绚烂的涟漪还是把我陶醉雷锋塔,断桥,垂柳,游船
也许正是这些一直在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讲述那不老的传奇故事,所以西湖在人们心里是那么神秘,那么美。
篇15:布袋子情结随笔
布袋子情结随笔
多年以前,在塑料袋尚未面世时,人们出门都会随身携带布袋子,为的是购物时使用。记忆之中,我们家就有好几个布袋子,谁外出的时候,都会带一个。脏了洗洗接着用,环保还节俭。
这种布袋子,可以自己做,商店也有卖的。我还做过布袋子,做过高雅的,选的是上等的红缎子,不用机器轧,而是手工缝制,最后还在两面绣上两朵玫瑰花,非常精美。我还做过普通实用的那种,随便一块素雅的花布就可以做。既废物利用,也方便了生活。
出嫁以后,到了婆婆家,婆母看到我对布袋子情有独钟,退休在家的她没事可干,专门做了一批布兜子,供家人使用。我也从她那儿拿了几个,一直用了很多年。逢年过节回娘家,总想给父母多带点礼物,大包小包的,都是装在布袋子拿回去。日久天长,我们家的布袋子就一个个地跑到了娘家。有时候外出找布袋子,左找不着右找不到,慌得不成样子,以为布袋子跟自己捉迷藏,长了胳膊腿儿全都不翼而飞了。老公却一语道破天机:甭找了,都在孩子姥姥家呢!一句话,让我好生耳热!顾家都顾到这份上了,连布袋子都一块贡献出去了!免不了暗暗发笑和庆幸。下次再回娘家时,赶紧背着爱人跟老妈窃窃私语:“我每次都给您送礼的那些布袋子呢?”老妈就会到阳台上,拿出一摞早洗好了的布袋子。我全部装回去,以后的节假日再来时,依然用它们当做给娘家送礼的包裹。公正地说,布袋子在我对娘家献爱心的过程中,委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随着塑料袋的出现,人们渐渐遗忘了布袋子。人都是落俗的,还都是从众的`。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塑料袋不利于环保的时候,我跟大家一样,也丢弃了布袋子,开始大量使用塑料袋。再后来,人们开始宣传环保知识,对使用塑料袋提出异议。照理说,人们该就此终止。可是没有。我也没有。因为它确实来之容易,用之方便,弃之不惜。
记得,有一年到云南昭通旅游,晚上住在永善。饭后在街上逛街,买了些当地土特产,等着出售者将所购物品装入塑料袋递给我,可是对方却没有这样做。我赶忙提醒,结果人家说,对不起,现在讲环保,不准使用塑料袋。我“哦”了一声,发愁这堆东西该如何处置。对方指着大小不一的绿色袋子说,这是环保袋子,小的三块大的五块,需要吗?我点点头,买了个大的。第二天启程去下一个旅游景点,在车上,大家议论起塑料袋的事,赞同和否定的都有。有的人抱怨不方便,没必要;有的说这样做很好,对人类有益处应该支持和配合。我心里也是赞同的。旅游完回到家以后,我翻箱倒柜的,找出了好几个布袋子。不论是到超市或商店购物,还是下了班到菜市场买蔬菜水果,都是用它来盛装。一些同事看见了,笑我自找麻烦。说塑料袋多方便啊,用完一扔,新的还会再来。用这个,脏了还得洗!我任由他们笑,依然我行我素。其实,用塑料袋还是布袋子,仅仅只是一念之差。认识到位以后,行动起来很简单,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这么去做,这样做,自己不损失什么,却能让自身受益,又利于后人,何乐而不为呢?
我总想,其实人类原本是在意和珍惜环境的。后来的破坏,也不能算是故意。有时候,人是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资源的,包括环境。生活于凡尘俗世,谁都可能有过过错。有过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还不思悔改。我想,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很有限,为了当今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应该有点环保意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洁身自好并维护好属于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 如何找到写作灵感
★ 校园我的怀念作文
★ 爱情随笔语录
【生活记忆随笔:裙子情结(共15篇)】相关文章:
冬天的阳光散文随笔2022-12-13
向中国女排学习随笔散文2023-05-15
圣诞节的作文500字:圣诞情结2023-10-15
老屋的故事随笔:家的路线图2022-12-02
散文:情人节的情人结2023-08-02
我是佛前一棵草散文随笔2023-11-04
怀旧散文随笔2022-05-31
荷塘夜色杂文随笔2023-05-09
神奇的石头画教育随笔2023-10-15
冬天的散文随笔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