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时间:2023-06-11 07:49: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精选9篇)由网友“不搞back”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篇1: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方龙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此外,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自结”阶段,他总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3]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4]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综观初中六册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魏书生老师从整体着眼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5]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

[1] [2] [3] [4]

篇2: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方龙云(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语文知识树”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魏书生老师有感于当时语文教育考题泛滥、教学缺乏序列的现状,引导学生画出来的。它的由来主要基于语文课的两个特点:“第一,每篇课文,即使是最浅显的课文,人们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千上万道考试题。第二,每篇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讲课时你缺了课,只要基础好,期末或升学考试,成绩照样优秀。”[1]从第二个特点,魏书生老师看到了“语文学科知识也有规律,也有稳定的结构方式”。[2]掌握了这些规律,考试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就可以不做大量的习题了。

基于此,1979年,魏书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树式结构,并通读了初中的六册语文教材,画出了“语文知识树”。虽然在画的过程中意见众多,但最终从大的方面基本确定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4部分依次为“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具体包括“实词”、“虚词”、“字”和“句式”4项;“基础知识”包括“文字”、“句子”、“修辞”、“标点”、“语音”、“词汇”、“语法”和“逻辑”8项;“阅读与写作”包括“中心”、“结构”、“语言”、“材料”、“表达”和“体裁”6项;“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4项。每一项下面又包括众多知识点共131个。

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教学中,师生可以按“知识树”的体系去安排进度。每讲一点知识,让学生懂得每次学到的知识处于整体的什么位置,与邻近的知识点有何区别和联系。此外,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自结”阶段,他总是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并把所学知识纳入到“语文知识树”中去。再有,在“学法指导”中,他非常重视复习、检测的过程,他强调复习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而是每个同学根据“语文知识树”的内容自行安排。如果有的同学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的同学。[3]这种做法和布鲁姆提倡的“掌握学习”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语文知识树”自其产生以来的十多年中,在我国的语文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6年来一些报刊杂志先后印了60多万份”。[4]直到近些年,它还有一定的影响。借助网络技术,我们可以查到,自1994年以来的各种教育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涉及“语文知识树”的起码也有上百篇。综观各种评论,认为画知识树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文知识树”是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学生在综观初中六册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他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了魏书生老师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5]

2.寻求语文教学的序列性。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人认为“魏书生正确处理了知识规律、学的规律、教的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知识规律,以‘语文知识树’为主要内容,建立知识体系,使语文教学从无序到有序。他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语文知识讲语文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他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有时跨越文体,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6]虽然语文教学到底有没有序列,需不需要序列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魏书生老师却以他独创的方式把它付诸了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他们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7]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语文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8]

4.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是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像魏书生老师那样,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学生是有差异性的。[9]在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的“定向”阶段,魏书生老师也引导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来看,使他们“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也有人对“语文知识树”提出了一些相反的观点。比如关于知识体系,就有人认为,“语文知识树”虽然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但魏书生先生的这项工作有一种先天的不足,因其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10]还有人从文章学的角度考察,认为“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就没有文章学的合理位置”。[11]

应该说,在当时,“语文知识树”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举,为语文教育改革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急剧膨胀。就教育而言,这是一种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以前不可能具备的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去学习知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语文知识树”。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狭义的知识,它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语文知识树”中的“文学常识”、“文言文知识”多为这类知识;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也即我们常说的能力,它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2]在“语文知识树”中的“基础知识”和“阅读与写作”部分,有的包含了很多程序性的知识,比如在学生了解了“比喻是什么”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怎样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如果从广义的知识含义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就会发现其仅列出一个个知识点的做法是有缺陷的。魏书生老师常把“语文知识树”比作地图,有了这样的地图,“学生自学时,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13]但是,怎样才能算是征服呢?如对于“比喻”这样一个知识点,学生仅仅了解了“比喻”甚至“明喻、暗喻”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掌握的只是陈述性知识,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就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问题,而学生在自学时,往往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这或许也是有些老师说“语文知识树”不管用的一个原因。

当然,正如魏书生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只是他和他的学生们为了方便教与学画的知识结构图,在使用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而且,我们也不能奢求语文教育目标的过于笼统这一长期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在“语文知识树”中得到解决。但是,不能否认,从“语文知识树”呈现的知识来看,它更多关注的是陈述性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的关注却很不够,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当前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外在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认知结构

诚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就其呈现方式来说,是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的。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它是由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怎样组织知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奥苏伯尔还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这两条原则同样也适合知识的组织与呈现。[14]“语文知识树”的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的呈现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即那些最具包容性的概念处于知识树结构的顶点(如“文言文知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和“文学常识”),它下面是包含范围较小的和越来越分化的概念与具体的知识(如其中的22小项和131个知识点);同时,“语文知识树”还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可见,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语文知识树”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光有形式上的序列是否就一定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呢?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15]由此可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其以后学习中的重要性。正如有的老师指出的那样,“语文知识树”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就是根据先行教材的‘知识点’来加以梳理的,而我们很难肯定先行教材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想是完全合理的。应该是先有体系批评,然后才形成体系。就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而言,它可能是适合的,但也有可能是不适合的。或者它适合的可能只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知识不断膨胀的年代,从知识的内容上讲,学生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知识。如果我们以此来观照“语文知识树”,我们发现,它虽然对知识作了梳理,并简化了一部分内容,但不可否认,它包含的还是一个个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因此,从内容上看,“语文知识树”在怎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一点上还是不够完善的。

[1] [2] 下一页

进一步而言,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形成认知结构对其以后的学习来说,便成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更应学习的是那些包容性强的知识。当然,具体的知识也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太繁琐。因为知识实在太多,而且有些知识除了应付当前的考试之外,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从画“语文知识树”的出发点还是从其使用来看,它都有一定的应试之嫌,虽然在学生必须要应试的情况下,这也不失为一种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但是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以后升学压力的逐渐减轻,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或许,我们这样去要求“语文知识树”是不切实的。其实透过“语文知识树”,我们看到的是语文教材的某种程度的缺陷。这种缺陷也不是靠一个人或一项改革就能改变的。从大处看,它还反映了我们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语文知识树”反映的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课程内容价值取向

我国学科教育的重点一向是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的。既然是传递知识,那么学科专家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的人。由此,我们的教材也是按学科知识掌握的需要来编排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学科知识。而“语文知识树”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反映。

魏书生老师试图建立语文教学的科学序列,便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画出了“语文知识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知识作了简化。这样做的好处如前所述有利于考虑到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学与教的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这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最大的不足是忽视学生。它既不可能适应全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又忽视学生的兴趣。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即使是用最合逻辑的形式整理好的最科学的教材,如果以外加的和现成的形式提供出来,在它呈现到学生面前时,也失去了这种优点。对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也不能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教材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高高兴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吞下或消化一口不可口的食物”。[16]事实上,许多学生也不把教材看作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和家长或者考试的一种应付。“读完――考完――忘完”往往是一些学生所经历的过程。[17] “语文知识树”就其产生原因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应试的需要,而且事实证明其在应试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在应付完考试之后,到底还剩下多少知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完全否认“语文知识树”或“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价值取向,其实,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产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是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除了“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外,还有“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等价值取向。[18]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哪种观点的学者都很少完全否定其他观点。就语文知识的教学而言,或许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让它成为学生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使其转化为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由此观之,现在应该是需要改变类似于“语文知识树”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了。

注 释:

[1][2][4][13]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第24、25、27、26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3]蔡政权《“学法指导”之我见》,《辽宁教育》第1期

[5]戴永寿《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其改革实践》,《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6] 李荣海《我“读”魏书生(二)》,《内蒙古教育》1994年第3期

[7] 盛斌、季银泉《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改实验(四)》,《教学与管理》第6期

[8][10] 沈韬《语文教学呼唤科学批评》,《中学语文教学》第8期

[9] 顾中观《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定向》,《语文教学通讯》19第3期

[11]章幼学《确立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

[12][14][15]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第58、218、238、21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6]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30-13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页  [1] [2]

篇3:高一得与失语文作文

尤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得”与“失”的问题一直是老生常谈,有人将得失视作起点,有人将其视作终点,而我将得失视作过程。

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失不能简单地用开始或结果去衡量。人一无所有地来到世上,也一无所有地离开,始末有什么得失变化呢?其中有得失之变化的,必然是过程。有这样一则故事,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手下愿寻之,楚王却认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不必寻找。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得到与失去的过程,幸与不幸区别在于我们对待的心态。患得患失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坦然面对,方能收获柳暗花明的人生。

正因得失只是过程,短暂的得失不能决定什么。胜者或许得到的是名利,可也往往会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安逸中遮了眼,堵了耳,败者或许会遭受一时的讥讽,但勾践卧薪尝胆得以雪耻,司马迁受宫刑在狱中仍完成《史记》。是你的一定是你的,不必患得患失,也不必为一时的得失所束缚。

无人能真正道出世间的祸福得失,何必为止大喜大悲?在人生大道上,你一直走着,时而得到些什么,时而失去些什么,我从不期盼自己能得到更多,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我只知道已经得到很多了,至少比我失去的多。若你想得到的更多,或许失去的会更多。

就这样把得失看淡吧,当然只是看淡,并非讲它们全然忘却。得失永远存在,有时将得失作衡量,可以帮我们大忙。就想《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一样,在困境中将自己的得与失作比较,从而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为何不能用这种方式调节心态呢?它可能不能帮你改变世界,却能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必然会经历有得有失的过程。得失是过程,看待得失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你的结果。有择才有获,有舍才有得,得失有其存在的意义,却不是我们最应看重的。不必患得患失,心如大海之宽广,才能驶达成功之彼岸。

篇4:语文学习的得与失

转眼间,两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那刚刚进入初中的新奇感还未褪余温,期中考便过了,月考就要来了。

光阴似箭的感觉是那样骇人。

总结一下这两个月来的语文学习生活,得与失是相互作用的。

许多人都说“有得必有失”,换句话来说就是“有失必有得”。

两个月的时间虽短暂,可是我却获益颇多。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辛勤教导,我们打开了一道又一道知识的大门,各种人生的哲理向我们袭来,我们对人生多了一份了解,多了一份感悟;课文中那充满魅力的文字,在老师的讲解下也被我们所知,被我们所运用;课内与课外的知识交融,在课内知识增加的同时,还丰富了见识,开拓了视野。

除此之外,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从小学到初中的成长,我们正不断努力着,各种新的写作方法,正源源不断地被我们吮取。

阅读能力显著增强更能说明两个月学习的显著收获。

凡事都有两面性,得,失。

失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说起失,我认为,失不可免,却有“轻”、“重”之分。

我最“重”的'失,便莫过于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了。

以往,只要我有空闲,便会端起书本来“啃”。

而现在,学习的时间更长了,“啃”书的时间也自然少了。

“远远”地瞧着那“可望不可即”的书,心里真是“痛苦万分”。

但是,我坚信“有得必有失”这一句人尽皆知的话。

其实呢,就我而言,得是比失要多的。

因为,现在的辛苦,将换取未来巨大的幸福。

课堂,是我们学习的天地,知识的源泉。

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

回忆起刚开学时的情景,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即便是一点儿也算是成长了吧!这两个月学习的得、失正在天枰上估量着,重量再次倾向“得”这一方。

至于“失”嘛......周六周日再来补充这精神的食粮吧!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加油!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得”、“失”将依然伴随着我们。

不仅是这两个月的语文学习。

篇5:高一得与失语文作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曾几何时,孔子的这番话一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生命。

谁的年少不曾患得患失?在学业上的一番努力,总期望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得到回报,总期待梦想一定会如期而至。谁又不曾被现实摔打过那么几次,而后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总期望一转身迎上的是一双闪烁着“你可以”的目光,哪怕是“还不行,继续努力”至少也说明“被看见”;而职场的残酷在于,也许,你的努力的激情之火在一次次的无视、漠视中黯淡了光芒。

而孔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得与失贯穿人生始终,“患”大可不必。“患”是万恶之源。面对得失,如果“患”,人可能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因此,作为一场修行的人生,便是一个努力走向得失不惧,淡然视之的过程。

得与失,应该被视为人生的过程。

将得与失视为人生过程,我们便会不拘于一时的得与失,能够做到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失态。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想必也是写在参透了得与失在人生中的位置之后吧?

将得与失视为人生过程,我们便更容易参透得与失的辩证统一关系。《塞翁失马》的寓言不就昭示人们在悠远的时间中眼前的失,也许是日后的得?《楚人失弓》的故事不也告诉世人在浩阔天地间小我的失,也许是大我的得吗?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得与失,二元对立;然后,放远了、放大了自己的世界,得与失,呈现的是统一关系。

将得与失视为人生过程,个体才更容易守住初心。初心为什么不容易守?是因为其背后是得与失的博弈。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人生倾注了过多的有关得与失的算计和权衡,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的得失,名利的得失;而忽略了精神得失的考量,文化得失的忧虑。《奇葩说》第七季有一个辩题“如果二十岁有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这个辩题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满满的得失算计。而“内卷”“躺平”现象折射的亦是这种算计之后的迷茫和颓丧。

而但当人们将得与失视为人生过程,也许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一夜成名的机会便会有了更多考量:眼前得失与长远得失,个体得失与集体得失。

5月4日,B站上有一个视频,其中有一句话触动到我:远方是星辰大海,可是我如何安置好自己这艘小船?近日,《我是演说家》中高三学生张锡峰的“我这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城市的白菜”引起了网络热议。年轻人面对社会内卷的呼喊透射出的是患得患失的迷惘。而,与此同时,同样在5月4日,同样在B站,一群初中生录制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怎样的人,但是,他们知道不想做怎样的人: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不想做一个没有担当的人,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不想做一个油腻的人。相比较而言,我更欣赏初中生的视频,因为他们的宣言曾经也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初心。林语堂说人过了四十很难不变成无赖。言语刺耳,却也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不要在得失的算计中失去初心。

经济学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名词——成本。何为成本?薛兆丰在《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通俗地解释:所谓成本,便是你用一笔钱买了这件物品,便不能用这笔钱买别的物品。成本的概念便暗含得失的权衡。但是这本书中又说真正的经济学家是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我想将得与失看成是人生的过程,最大的意义也便在此:看见看得见的得失,更要看见看不见的得失。很多时候,物质的得失可见,精神、文化、情感、心灵的得失不容易被世人看见,短视浅见因此而来。

因此,得失的考量,需要一双慧眼。把得与失放置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吧!这样,我们方能突围患得患失的圜局,乘着自己的小船驶向远方的星辰大海。

篇6:树画小学生作文

树画小学生作文

“树画”就是在树上画的画。什么,树上也可以画画?你别不信,福州农林大学里,就有这种“树画”呢!

在荷花池的西边,有两排哨兵似的白兰树,笔直地站在路的两边。白兰树上画着油彩画:有从水中腾空而起的海豚,有在森林中“聚会”的动物们,有在冰天雪地中“漫步”的企鹅,还有在寒风中亭亭玉立的梅花------这些画大多数画在裂开的树皮中,也有的画在枝干被锯断后的树桩上面。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幅画,一幅是猛虎图,还有一幅则是长颈鹿喂食图。

先说猛虎图吧。老虎的眼睛铜铃一样大小,炯炯有神,简直就是从真老虎身上搬下来的一样,充满了威严。额头有一个醒目的“王”字,显得很威风。眼睛下面是两个圆鼓鼓的白色的腮帮子,腮帮上各长了四根又细又长的胡子。最奇特的是它的嘴巴了:嘴巴大张着,整个嘴巴占了脸部的二分之一。从远处看,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令人不寒而栗。其实,那个黑洞洞的嘴巴就是一个小树洞,而老虎就是画在小树桩上。画家可真有想像力呀!

再来说说长颈鹿喂食图吧!一只脖子是土黄色的大长颈鹿低下头给小长颈鹿喂食。大长颈鹿脖子上长了棕色的斑纹,三角形的头上长出了两只小角,眼睛和耳朵全都十分小巧玲珑。鼻子长在头的最前面,也不能叫作鼻子,只有两个小鼻孔而已。它的嘴里正叼着几片嫩绿的树叶,目光里充满着慈祥。似乎在说:“宝贝,吃吧!”小长颈鹿它的颜色与大长颈鹿不一样,它的身体是金黄色的',斑纹颜色比大长颈鹿鲜艳一些。小长颈鹿正昂着小脑袋,拉长脖子,正努力吃着妈妈嘴上的几片翠绿的叶子。仿佛在说:“妈妈,真好吃!”这幅温馨的画竟然是画在树皮裂开的空隙上,好像和白玉兰树合成一体,美得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树画”丰富多彩,巧夺天工。这些大学生们,每天走在这样的小路上,看着这样美丽的树画,一定是一件惬意的事。幽幽的荷花香和如此美丽的树画结伴而行,一定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篇7:《画树法》译文

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①,大者巑岏②,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 :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子其慎之!

(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法问答》)

【注释】①桮棬(bēi quān),杯子。②巑岏(cuán wán),山耸立的样子

译文

大凡画山水,画丛林树木处于首位,山峦放在其次。山峰层峦,是山的骨骼,而丛林树木是山的眉毛、眼睛。没有看到骨骼就先看见了眉毛、眼睛,所以丛林树木必须画得有精神有神彩。就好比人的形体,骨骼均匀适中,但眉毛、眼睛庸俗丑劣,怎么能够成为美的人呢?又好比军队,先头部队不振作,又怎么来部署后面的部队?所以古代的人还没学习画石头,就先学习画树木。

况且山间的林木也不是园子里的树木可以相比的:园子里的树被栽培、修剪、整理后,树杆端正挺直,枝叶繁茂,所以画它就容易;山间的林木生长在深山无人照看,任随它胡乱地生长,小的.似杯子般矮小,大的如山峰般高耸,不曾损坏它的原貌,不妨碍它的伸展,树荫遮蔽着鼠鼬往来的小路,水声高悬在澄明清澈的潭面,乌云漂浮树间,白露沾湿丛林,纵横交错丛生,无不顺应树的天性,而得以保全其自然,所以画它也就困难。只有清除胸内的尘念,屏除心中的燥气,拿起画笔就像身处深山之中,住处如在荒野沟壑,松树间的风声就像在耳中回荡,树林的影像好似布满了窗子,放手画去,捉住意象,这才能抓住它的神韵。否则即使画出它的外形,也如同园子里的树木,不能画出那天然的野生的形态。

并且画树的技法也不是画石的技法可比:画石法有皴、擦、点、染,还可以掩藏技法的拙劣;画树却要枝 脉全部显现,稍微有些错位,别人就看见了。所以画树的一定要选用笔法,有的使用钉头笔法或鼠尾笔法,有的使用蜂腰笔法或鹤膝笔法,一定要做到强劲有力,一笔下来停几下就画成了树杆,不可以补救。一笔下来就要当一笔用,如果一笔下来气力不到位,那就成了败笔了。一笔画坏了,那么整个树就逊色,而市井俗气也因此就产生了。您一定要慎重啊!

篇8:预测高考语文作文题:得与失

预测高考语文作文题:得与失

【优秀作文1】

沙漠的尽头,金光灿灿。许多人断然走进如此了无生气的地方。只为了一探究竟,却不知这沙漠曾被邪恶的巫婆下过诅咒。凡是闯入者,必死无疑。许多人因此断了性命。

不知那些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是否后悔过当初的决定。是否埋怨自己太过好奇亦或是太过虚荣。脸上的表情的笑靥如花还是惊慌失措?

这些问题,应该有很多答案吧。很多事情的`真相确实很吸引人去了解,但是却付出了那一些代价。呵呵,如果什么都不付出,怎能解答心中的疑惑呢?古人云“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得,定有所失”

失去了,我们常常很遗憾。面对空空不在,物尽人非。失落无处可逃。似被全世界抛弃。失去与得到,虽只是一步之遥,却相差甚远。

得到了,我们常常很兴奋。面对丰功伟绩,沾沾自喜。快乐渲染各处。貌被全世界表扬。得到与失去,虽只是一步之箭,却相隔甚远。

失去又得到,得到再失去。这般失而复得,心情由此变化着。就像一个气球,被人吹到很涨,却在一瞬间泄了气。将要泄完气的时候,突然间又像以前那样爆涨。如此反反复复。最后因忍受不了这种,‘潮起潮落’而毁灭了。

我们总是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徘徊。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终究得到了什么?也许牵引我们的只是一根线,冥冥之中,它掌握全局。我们无力改变,只能望而兴叹,倍发感慨而已。

什么都已成定局。成了不变的事实。还是往前看吧。失去了,地球也还是会转的。得到了,人生也还是要继续的!珍惜现在的,把握未来的。那才是最重要的。

【优秀作文2】

太阳经历了那么多年,还是如此辉煌月亮在空中静默了许久,也未有变老之意我,上帝不经意间的作品,却深感到成长中的所失与所得如此的张显.灿烂的阳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总算睡了个好觉,我便伸懒腰边对自己说.“这星期太累了,为了毕业考试狠狠的忙了一阵子,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因为老长时间没仔细照过镜子了,于是坐在镜子前凝视着镜子里的我。

你快毕业了,已经16岁了,真快啊,这三年如白驹过隙一般掠过了,你得到了什么?镜子问我。

我得到了更多知识,得到了更多关于人生的认识,得到了更多朋友,还有……我并不是很高兴地说。因为我看到自己在变老,时间在年轻的脸庞上留下痕迹。

我知道你不高兴.尽管你很爱笑,但你更喜欢出去看山玩水,不愿在书堆中存活.更喜欢用颓废的文字书写一半阴雨一半阳光一半迷惘一半灿烂的你.更喜欢得到的比失去的多.镜子太了解我。

然而三年来,十六年来,我失去的确实比得到的多.我失去了童真,看到秋千后不会再以最快的速度冲过去.我失去了信用,再也不敢信誓旦旦地向自己保证.我失去了一颗极善良的心,看到老太太艰难地骑车上坡,不会停下车去帮她,会以自己还忙为借口使自己不顾那个弱小的身影的挣扎.我悉数着自己的所失……

这就是成长,镜子同样无奈。

成长是一条路,需要披荆斩棘的力量,需要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魄,需要努力维系原本美好事物的精神,成长也需要乐观,所以我会以微笑与行动面对自己的所失所得。

篇9:小学语文教育得与失随笔

小学语文教育得与失随笔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大,对我而言确实如此。论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过沉重。我踏上教育征程仅几年而已,对于此,我几乎没有资格和经验去谈论,但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大家见谅!

首先,在新课程方面,都说新课标明确指出,上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我也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往往我在运用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总有缝隙,不太连贯,听了一些讲座之后,我觉得师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不过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肯定是占着主体作用,光凭学生空想,动脑筋也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而在训练重点、拓展思维时,学生就占了主体,此时的他们就该顺着老师的思维训练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更加严密呢?

其次,做教师者,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幸福,充满甜蜜,才能将这份快乐洒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内心充满阳光。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先确立班级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支配自己,將惩罚蘸满爱意和智慧,然后做一个善于搜集、整理和保存资料的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才能让师生共同幸福起来,为班级未来共同奋斗!

然后,语文的教学评价手段太过“仁慈”也不行。每位教师都想爱自己的学生。无论好与坏,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很多,但不乏有个别学生一无是处,这会激怒理想性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永远不发脾气,如果真成这样,学生则是在家在校都是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对他们的将来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小的惩罚渗入其中,让他们了解是非对错,黑白分明。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作文教学。本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更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认。孩子们以往都只会模仿、背范文,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在于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果将具体的情境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丰富的活动纳入教学中,学生们一定兴致高涨,那么成功的作文教学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所提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简单想法,能否实现,端看未来的教学方向如何发展,如果真能实施,我真心感到高兴。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之路能更宽阔、更广袤!

得与失的演讲稿

初一语文得与失的作文700字

小学得与失作文300字

得失600字作文

关于得与失为话题的作文满分

我的得与失作文400字

得与失看人生初中作文精选篇

得与失作文900字

得与失作文

考试路上的得与失五年级作文500字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画“语文知识树”的得与失(精选9篇)】相关文章:

得与失初中作文2023-08-02

得与失的拷问作文2022-05-02

得与失作文550字_六年级作文2022-05-06

得与失相关作文2022-12-20

分析这次考试的得与失作文2024-05-20

得与失的作文 得与失,其实很简单2022-12-29

得失之间读后感600字2022-10-28

得与失高考作文素材2023-05-08

高考作文:得与失2023-12-02

以“得与失”为话题的议论文202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