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4

时间:2023-06-11 08:28:0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口技》 4(通用11篇)由网友“妮妮的傻乐城堡”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口技》 4,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口技》 4

篇1:《口技》 4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J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J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

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

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

“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

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

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

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

的礼物

五、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

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篇2:《口技》 4

林嗣环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马骏)

教学设计(B)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

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

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同“教学设计(A)”)

三、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

四、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五、齐读课文。

要求: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_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①最好用讲故事的形式,尽量扣难课文内容。

②教师应进行点评。

七、自由朗读第2、3、 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 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

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

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

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

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

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

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

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

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

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

篇3:口技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的一、二。

教学难点:目的二。

教学关键:目的二。

教学方法: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二、指导预习:

1.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èi(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ǐ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练习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5.掌握活用的词:

乳:动,喂奶。 善:动,擅长。

名:动,说出。 宴:动,举行宴会。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8.学习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美”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布置作业:

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篇4:口技读后感

如果说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文言文,当属《口技》。当年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和我们说了她的读后感,就是口技者的高超口技,竟然能够让听者都信以为真,最后竟然出现众人听闻“火起“后仓皇而逃。当时的我除了记住老师的这番话,其他读后感就是感觉文章很是复杂难得,幸得有老师的讲解。

但是长大之后,开始再回头看这篇文章,这文章给我的读后感是文章的布局很是精妙。文章的开头结尾都出现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口技者表演场地简单,表演道具普通,但是却能让听者都身临其境信以为真,可见口技者的技术之精湛。而扶尺一下,表演开始,我们读者看到这里脑海里自然也会浮现出那拍下的声响,文章一开头就把我们给带到了文章描绘的口技场景。

而随着读者看到津津有味,甚至觉得众人以为真的'着火的那段时高潮迭起,意犹未尽,作者却再次用扶尺一下,结束了文章的高潮描述,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

作者就这么不知不觉的也当了回文章中的口技者,用其巧妙的写作技艺,让我们读者也成了那些听众。而整篇文章虽然未见华丽的描述字眼,只是用简单的词语,却把那些场景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或许这就是作者从生活中来,让我们有熟悉和平常的感觉,而后再一步一步的把我们带入高潮。

篇5:口技读后感

《口技》一文开头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一个善字带动了全篇,仔细品味全篇无处不是善。

宴请宾客饮酒助兴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主人却偏请来口技人前来助兴。从会宾客大宴一句不难看出,主人的出身必定是一个富庶人家,大排宴宴口技人应邀而来,从这一点上判断,艺人并非庸者,此处暗含一善。

但闻抚尺一下,无敢哗者。在过去艺人属于下九流。他的抚尺不是县太爷的惊堂木,响了一下为何却能声压满座?不是别的,是艺人的威名远扬使在座众人早就想一睹为快,所以无敢哗者,这里依然是交待善字。

夜阑人静,犬吠声从深巷中传出,声响虽然不太大,但把妇人惊醒,而丈夫对此丝毫不觉,过去是男耕女织的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使男子沉沉而睡,呓语也正说明男人未醒。由于妇人欠伸弄醒了依偎她而睡的哺乳期婴儿。小儿大啼使沉睡中的父子二人相继醒来,大儿毕竟是小孩被小儿吵醒心中不满,因此絮絮不止。这也就惹恼了正在觉头上的父亲,所以叱大儿。

一切恢复平静,男人很快酣然入梦,妇人还要照料小儿,深更半夜困倦袭扰着妇人,也使她渐渐入睡,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因此才有老鼠出来活动。

忽一人大呼火起,这里解释了前面犬吠的原因。前面犬吠可能是起火之初火星点点引起犬吠,也可能由于放火人的行踪而引起,且不去探讨犬吠的缘由,犬吠之声定然不是无缘无故。

当在夜深人静,老鼠肆无忌惮的活动的时候,忽一人大呼火起从常态判断夫妻二人会被同时惊醒,但为何先表演夫起大呼?男子反应快,尤其是动作的敏捷性一定优于女子。至于着火后其它声响口技人也作了唯妙唯肖的表演。

篇6:《口技》 6

《口技》 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 )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儿醒。⑥以为( )妙( )绝( )。

(答案见课文前讲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析课文第三至五段。巩固词类活用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一)默写并翻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检查作业(二)(三)。

作业(二)参考答案:

如遥闻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妇人惊觉欠伸”的动响和丈夫呓语声,都是低微声音,只有很近才能听见,所以作者省略了“近闻”二字。从“犬吠”到“其夫呓语,”既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又是按照由大而小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从“遥闻……呓语”到“儿醒,大啼……絮絮不止”,是按照由少而多的顺序来描述声音的。对于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作者也交代得清清楚楚。如在叙述“妇手拍儿声,……夫叱大儿声”之后,用

篇7:《口技》公开课

《口技》公开课

《口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  齐读课文。

2、  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J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①“众妙毕备”的“妙”和“以为妙绝”的“妙”两个意思相同吗?明确:不同,前者是“妙处”,后者是“奇妙”的意思。②“以为妙绝”的“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到了极点的意思。问:最后一节中也有一个“绝”---“群响毕绝”,他们意思一样吗?明确:不一样,后者是“消失”的意思。

3、  这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明确: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以为妙绝”。

4、  一起把这一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内容的句子朗读一遍。问:这部分中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

5、  这一节全都是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的吗?明确:不是。问:哪些不是?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问:这是在写什么?明确:是观众的反映。

6、  问: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的?明确:因为观众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

7、  问: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述观众的反映呢?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教师: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8、学生仿照以上方法自己学习解决第3、4两节。(先幻灯出示问题)

下面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来学习第2和第三小节。第1组和第2组的同学学习第3小节,第3组和第4组的同学学习第4小节。

问题如下:1、这一部分的哪些词句你还不太理解?请做上记号。2、找出你所负责学习的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并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3、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明确:①第3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未几,夫J声起”到“妇梦中咳嗽”。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可以从“微闻”一词看出;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②第4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

10、现在我们再回过去解决开始时我们没有解决的关于为什么作者要两次提到表演的道具问题。经过我们以上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交代了表演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也衬托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12、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

篇8:口技教案

口技教案

一、鸡鸣狗盗:形容微不足道的技能。 口技是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二、文学常识: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士。 《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整体解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全文的总领句(中心句)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第一个高潮,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第二层(第三段),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第三层(第四段),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四、写作特色 1、以动写静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表现了深夜寂静气氛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①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②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 呓语 曳   哗 叱 中间 几欲 许许   六、解词 1、善 2、会  3、宴  4、于  5、厅事  6、之  7、施  8、而已  9、团坐  10、但闻  11、坐  12、寂然  13、哗    14、吠  15、欠伸  16、其  17、呓语  18、妇抚儿乳:乳  19、儿含乳啼:乳  20、是  21、叱  22、妙  23、毕   24、绝  25、少  26、舒  27、手有百指:指  28、指其一端:指  29、名  30、奋  31、群响毕绝:绝  七、把下边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2) 八、表示时间的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九、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一是结构方面 (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 (2)行文有波澜。 (3)开头总领全文 (4)结尾写表演结束,呼应篇首。 十、文章首尾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这样写意图何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1.  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突出道具简单,以反衬表演艺人技艺高超; 2.  这样的结尾起到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作用。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前后呼应的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篇9:吹口技

海南省三亚市  海南省三亚市第六小学 二年级2班  陈蕾

在作文课上,老师让王凯和肖世康表演吹口技。

王凯和肖世康大步走上讲台,先是王凯吹。王凯双手插在口袋里,上下摇晃,腮边鼓起来,嘴合拢成圆形,吹一句停一句,路出豁豁牙。

王凯吹得好,肖世康吹得更好,只见他双手放在腿的两侧,身子站得笔直,右手不停地在弹,眼睛往下看,他好像非常胆小。

今天的吹口技真有趣,我希望我也能吹。

指导教师:郑晓华

篇10: 《口技》读后感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姑娘,他号称能治百病,她说他看病的方式很奇特,他的药方是神仙开的,如果看病,必须等到晚上神仙来了给人们开药方。到了傍晚,卖药的姑娘把门关好,把窗帘一拉,卖药的姑娘问:“九姑和腊梅来了没?”来了,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卖药的姑娘又问:“六姑和四姑来了么?”又是两个女人的声音,来了,随后,房间里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接着大家又听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奴婢在旁边候着,过了一会儿,九姑让婢女那纸墨。不一会儿,大家听到了笔放在桌子上的声音,还有磨墨的声音,好像是方子写好了然后那个卖药的姑娘把药包好了,不一会儿,姑娘掀开帘子,把药递给了看病的人。

世界上还哪有什么神仙呀,不过使用口技模仿的罢了。去推广自己的草药,不能用不好的方法来赢得别人的信任,那样做是不对的。

篇11: 《口技》读后感

《口技》是刚学的文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完全文,我满腹狐疑: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才艺呢,肯定是编出来的!人不可能模仿出那么多的声音吧?然而,再一点点细细地读下去,我竟发现,这还真有可能是真的。至少,观众们的反应,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从侧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是呀,许多侧面描写都可以使文章更真实,比如上学期学的文言文《山市》,前面写得有点儿虚幻,而最后“又有早行者”那句,传神地使故事更加真实,这也是侧面描写。

在文章中,巧妙而恰当地加入侧面描写,不仅能让读者“稍稍正坐”,还给文章增加了真实感,这就是《口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

口技教学

口技教学课件

口技教案

口技(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与反思

《口技》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课文《口技》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口技》教案

口技(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口技》教学设计6

《口技》 4
《《口技》 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口技》 4(通用11篇)】相关文章:

口技教学设计(激发兴趣的)2023-07-20

《口技》 52023-03-12

三年级语文《口技》教学反思2022-11-19

口技无删减原文及翻译2023-10-01

口技翻译2023-12-05

口技原文及翻译2023-11-10

文言文口技原文及翻译2022-07-11

《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答案2023-10-05

口技阅读答案文言文2023-07-02

口技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23-03-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