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3-06-15 07:43: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集锦18篇)由网友“琮琮”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

篇1: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

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的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我们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表示:“大学生依然单纯,素质并没有下降。”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表彰的同时,我们应时刻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

篇2: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浅析“见义勇为”与“拾金不昧”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而道德往往是一部分法律的直接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约束作用。但是,并不表示道德就高于法律,在同一问题上,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见解的时候,总是以法律规定为准。所谓“情、理、法”三者,以法为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既然,法律与道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下面以法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比较常见的道德概念――“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

首先,讨论一下“见义勇为”。所谓“见义勇为”一般是指当他人或国家、集体、社会的权益受到损失和侵害的时候,不顾个人利益,维护非己权益的行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所侵害的权益是非己权益,即不是个人自身的权益。从广义上看,这种行为包括很多方面,被侵害的权益可以是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法律上所有的权利。“见义勇为”者所采取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力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见义勇为”是属于社会善良风俗的范畴,应该受到法律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它还未上升为法律概念,但它通常牵扯到两个法律概念。一个是正当防卫的'问题。这是“见义勇为”者采取直接的暴力的方式时,常遇到的问题。正当防卫是指自身和他人的人身权益受到直接侵犯时,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从而造成侵害方的人身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即,在怎样的程度上才能算是正当防卫呢?首先,必须是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直接的侵害,如果不采取防卫的措施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防卫的必要性。其次,根据侵害的程度,来决定防御的程度,这是防卫的度的问题。正当防卫一般采取最小有效原则,即再保证所采取的防卫措施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侵害方的损失。所以,正当防卫遵循两个原则,防卫必要原则和最小有效原则。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才算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紧急避险。所谓紧急避险是指在保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的情况下,采取了一定的避险措施,造成了第三人的利益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两个要素。第一,是否存在避险的必要。即必要性原则。第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即造成第三人的损失有两个条件或两种情况,一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牺牲第三人的个人利益。二是在避险过程中,无法预见的,意外的侵犯了其他人的损失。第一种情况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二种情况包括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有符合必要性原则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才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主要应用在刑法方面,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对推动社会善良风俗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正体现了法律对社会善良风俗和道德的支持。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拾金不昧”的问题。所谓“拾金不昧”一般是指拾得他人财物主动交公或主动交还失主的行为。这个问题往往是作为道德问题来讨论的,是作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标准。但,它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对于拾得之物,拾得者有归还失主或交公处理的义务。此项义务是一种作为义务,即义务承担者必须做出指定的行为,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拾金不昧”不再作为良好道德的标准,而成为法律义务每个拾得者必须遵守,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拾得者不交还失主或交公处理,而由自己占有,即构成不当得利。金额较大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新闻报道的某女拾获手机SIM卡,自己使用而被拘留,就是很好的明证。“拾金不昧”的问题就反映出,社会良俗是法律的重要渊源。

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道德问题,深刻的反映出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法律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基础。

[1] [2]

篇3: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

[1] [2] [3]

篇4:大学生法律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律调查报告

民政局把你的亲人抓去关起来,放话拿钱才放人,你会怎么做?( )

A、忍气吞声,凑钱领回亲人 8%

B、到民政局理论,要求放人 16%

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亲人的人身自由权 76%

⑽、当你参加勤工俭学或是工作时,你会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吗?( )

A、有 72% B、没有28%

从⑻、⑼、⑽的数据可以发现,依然有少部分大学生不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1)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好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也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在学法律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而且,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而,很少大学生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对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2)缺乏远见性。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调查表明,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并不需要法律,而等到真正需要时,才觉得为时已晚。(3)缺乏实践性。在调查中,很多大学生反映,法律知识是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长时间后,知识便逐渐淡忘,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然而,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而最终流于形式。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可以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专业课书或是课外读物。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也没有向学生讲明到底法律的重要性有多大,基本死板的按照教学大纲授课,老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自然也不够用心。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缩水了。(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枯燥,老师一般按大学教学大纲死板授课,极少联系实际,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昏昏欲睡,失去上课的兴趣。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信仰起到关键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东西用实践检验其是否正确,只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增加对法律的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篇5:大学生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调查报告

第二,怀有感恩的心。

作为一个学子,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每一个曾经施恩于自己的人,学会知恩图报。父母饱尝艰辛把我们拉扯长大,我们应该记住父母的恩情,发奋学习,好好孝顺父母,但是感恩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可以感谢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有了这颗善心的支撑,才能在走向社会后处处散播爱的种子,才能回报社会和他人,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识”的,否则,往往会使他们存在着人格缺陷,而马加爵残害杀死四名同学就是例证。

第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应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引导自己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推进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对荣辱观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让大学生知道做什么事是光荣的和做什么事是耻辱的,通过自身不断地反省、批判与激励,使荣辱观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法律素质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大学生法制现状的需要。

在这次调查中,有很多的被调查者例如被问到“你买了某种商品但你后来发现被骗了,你会怎么做?”“假设不幸遭劫或被盗,你会报案吗?”等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问题时,他们都会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但是当被问到“当你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你会怎么做”等不与自己利益形成直接冲突的问题时,虽然有42.5%的被调查者会立刻告诉被偷者,但是却有22..5%的人会选择“明哲保身,视而不见”,选择后者的比例虽然不高,但这就表明了当某些大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情时,他们那种维护别人权益的主动性不会太高,因此,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由于当前学校里有存在着法制教育的不足以及当今社会上某些法律制度的不明朗化,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着缺失,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2、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忽视义务和责任,形成“只要有权就有势,有势就有钱”的错误价值观念,对法治没有充分的信心。

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呢?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愉快的心境。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有了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去超越道德的底线。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观看优秀影视剧等,去培养良好的人品。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四周发生的一切现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质,努力掌握法律知识,适当地参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就好像在本次调查中,有77.5%的大学生都肯定了以上这个观点,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大学生在自己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促使人们多一点了解、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发展。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当自己或别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但是这必须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前提。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总之,一切都要按合法的途径去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身和别人的权益都要同时维护,把已学的法律知识用于实践中。

当代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大学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要抵制那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就要求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知法守法的称职大学生。

篇6:道德与法律名人名言

1. 沉默将被理解为同意。

2.习惯与合意可以使法律无效。

3. 没有人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

4. 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5. 我们无力反抗真理。

6. 法律旨在防止强势者为所欲为。

7. 享有权利的人可以放弃他所享有的权利。

8. 所有的解释,若是可能的话,必是通过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实现的。

9. 法律只能帮助警醒的人,而不帮助惫懒的人。(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诉讼时效制度)

10. 一旦合中出现含混不清的表述,应尽量做出有助于保障标的物之安全的解释。

篇7:道德与法律名人名言

1. 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

2. 法院不能主动寻找案件。(恰好是对司法能动主义的批评)

3. 无法在司法程序中被采信的事实就等于不存在。

4. 当一部制定法所为之服务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这部法律也便会随之消失。

5. 想用自己的财物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度。

6. 合法的婚姻以双方之合意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实而成立。

7. 让法官来回答法律问题,而把事实问题留给陪审员去裁断。

8. 坚持已经做出的抉择,且勿打破安宁。

9. 法律的力量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权利。

10. 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11. 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述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

12.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13.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14.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15. 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16. 法包含着一个民族经历多少世纪发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将它仅仅当作好像一本数学教科书里的定理、公式来研究。为了知道法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以及未来趋势。

17. 系统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识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产物,譬如作为外交部政治革新的成果,或者作为希望达到政治实体内在社会统一的各阶级、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

18. 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这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19. 自由人得名于自由一词。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力量。

20. 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21.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甚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22. 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23.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是放弃自己的义务。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这样一种放弃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

24.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产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状态。为了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要有一个谁也不必惧怕谁的政府。

25. 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26. 在企业立法中,全民抑或集体,工业抑或农业等所有制和行业的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27. 法制不是法学家的产物,而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立法者、执法者,在这过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动说到底主要不是一个理论论证过程,而是一种职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我要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了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28. 法律实质上即是物质的又是意识形态的这一事实是与以下事实相联系的;法律既是从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习惯自上而下发展而来,又是从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们的政策和价值中自上而下移动。

29. 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作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法律解释及合同解释的一项基本原则)

30.平等者之间不存在司法管辖权。引申义:一个主权国家不得对另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司法管辖权。

篇8:法律与道德论文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今中外的社会、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中,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法律即道德,违反道德的法律是“恶法”,不具备法的属性;有的人认为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另外的一些人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法律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出现新的内容,两者的融合更加紧密,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 道德 统一 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一是两者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道德主要是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外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具体来讲,道德命令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史外在的、强制的。道德包含动机方面的考虑,要求人们根据伦理责任的意识行动,法律则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以行为的外在方面作为依据。

二是调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基础上,它通过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及主体的自我反省促成主体遵守道德。法律调整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得到实施。法律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强制制裁措施,在主体违法时国家机关就应当对违法者实施制裁。可见,道德的主要调整手段是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律调整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前者比较分散,后者则是有组织的。

三是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许多行为受到道德的调整,但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不为法律禁止也不为法律所保护。相反,违法行为基本上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

四是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首先,法律主要是以宪法、法律等确定性和规范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信念和社会舆论当中。其次,法律规范则是条文化的、比较具体,明确具体地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能够为主体提供明确性的指引。道德一般比较抽象、原则,没有具体规定行为模式及其法律后果。因此,法律体系的存在与范围可以通过权威性法律资料加以确定,可以为法律的实施提供明确而确定的依据,这是道德所不具备的品质。

(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具有紧密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第二,两者的目的相通。法律与道德都包含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规定,愿望的道德表达了人类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诚实等。在法律发展史上,在法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们都强调良法与恶法之分,每个人都追求和向往良法治理环境下的国家,离开了道德,关于良法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实践就失去了依据。

第三,两者的内容有重合之处。道德一直是法律的重要来源,法律吸收了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许多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这就克服了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和道德制裁的相对无效性,使道德规范能够获得社会有组织的强制力的保障。将道德转化为法律的,即“道德的法律化”现象存在于任何国家的立法之中,这就使两者在许多行为要求上展现出一致性。

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常由道德进行调整,两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间,因此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关系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也许某一行为是符合道德的,但是到另一段时期后就变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经合乎法律的行为换到了另一个时间空间也许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为曾经不合乎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合乎法律的,如妇女的堕胎行为。

(二)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逐渐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转化,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法律与道德的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符合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规律。

(三)法律中越来越具备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加上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使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广泛的道德基础,法律为了为了更好滴保护人权,在内容上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规定,以体现对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的追求,这是法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同时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

(一)法律与道德建设应同时进行

由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必然要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两者要同步进行,才能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不脱节。在法制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及情感成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以实现综合治理;同时在道德的建设中要注重结合法律的教育功能,使得人们在内心更加富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立法活动要更加体现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而立法活动则是打造这一工具的重要前提。在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今天,法律的制定更应该体现与道德的融合。一是立法活动要将一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原则,使道德规范具有法律属性和法律效力。二是立法活动要将某种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义务性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如《婚姻法》中关于子女赡养父母、父母抚养子女并不得遗弃的义务性规定就是如此。三是立法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例如,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特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员是实施法律的主体之一,其思想道德素质深刻影响到法律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因此,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法律的道德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调的“司法人性化”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法律与道德逐步融合的结果。法律的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践行法律的精神,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崇尚法律,尊敬法律。“道德平庸的审判人员是对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审判人员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因为每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就是对人们法律热情与信仰的最为深刻的伤害。” 由此可见,司法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当今的社会,法律与道德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正是这种融合趋势最为明显的特征。研究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共同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同时,我国要注重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在立法、司法等方面要充分结合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些环节中注入更加人性化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这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

篇9:道德与法律作文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是都是维护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方面,讨论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谁更重要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他们各自所具有的内涵。 何为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行为和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反映、维护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社会规范体系。 何为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公正与偏私、诚调整人们之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通过这二者的定义不难看出它们的明显区别,即道德是非强制性的,主要依靠社会的舆论起作用;而法制是强制性的,通过国家强制力起作用。不过它们都有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作用,可以说是为达到同一目的的两种不同手段。通过进一步考虑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法律主要起约束的作用,它让人们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一旦偏离这个轨道,法律就会用自己的办法使他回到正轨。然而,一个人在轨道上走的快与慢,走的姿势,是前进还是后退是法律所不能涉及的。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道德的作用,使例如一个人触犯了法律,但他得到了世人的支持,即他违反了法律但是并没有违反道德,有时甚至得到舆论的支持。再例如人们有时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却违背了良心做了违反道德的事,结果一辈子收到良心的谴责。

如此看来尽管法制与道德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有时却有相出入的地方。其实通常是这样的:法规定最基本的行为,而在法没有规范的地方道德再另作补充。但是在同一问题上,当道德与法出现冲突时,总是以法的规范为准。这也就证明了一个道理,即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对于国家的建设,法律与道德向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属于政治上层建筑,依靠国家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道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通过说服诱导,使人们形成内心的道德信念,约束自己的行为。二者通过不同方式共同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法律与道德的内容是互渗互补的。正义是二者的共同追求。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前提,法律是道德最基本的体现。法律对于不得偷盗、抢劫等规定,无不来自道德规范。每个社会的道德都以这个社会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为依托。

法律建设与道德建设在作用上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法律必须以公认的道德规范为基础,如果缺乏道德基础,法律就没有权威,也不能有效地执行。道德的规范作用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如果对违法行为不能有力地惩处,道德规范就得不到弘扬,社会也不能形成良好风气。

然而,法律与道德在管理社会、建设国家中的地位、功能不同,作用的方式、范围不同, 不能相互替代,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法律以外在的强制力约束人们的行为,只关注行为后果,其运作机制是强制,它从消极方面以“不应该”来制止人们的某些行为。道德塑造人 们的灵魂,以价值的合理性启发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从积极方面用“应该”引导人们做某些事。道德的运作机制是美德——在诱惑面前仍能按规则行事的品质。法律是功利性的,道德是超功利的。法律与道德调整的范围也不同。法律是他律,只规定做人的底线,只对违法者起作用,对维护社会秩序只能起事后、治标的作用。道德是自律,对全体成员的一切行为 ,从个人品质到经济、政治生活,都起规范作用。道德自律是人在完全自由的条件下产生的责任心,是人的尊严的重要标志。道德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维护社会秩序起预防和治本的作用。

由于人是可塑的,对于人性中私欲等缺陷,需要用法律加以制止;对于人性中向善的一面 ,能够用道德予以教化。建设国家、调控社会,若仅靠道德,就不能惩戒和杜绝违法犯罪;若仅靠法律,就不能教化不道德的行为并遏制其发展。只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标本兼治,保证社会有序发展。法律与道德乃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两翼。

把道德建设和法律建设有机结合。这样才不至于一个步子迈得大,一个步子迈得小。两脚的步伐不一致,就不能快速地前进了。还可以打个比方,就是木桶效应。一个水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决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那块。所以我们要法制和道德这两块木板等长而不是长短不相同。

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两者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发挥出它们最大的效应。在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并重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增加道德建设的多样性和实用性,我相信,这不仅对于我们养成良好的大国国民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更会起到加速推进的作用。

篇10:法律与道德作文

很多年以前,我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招收来自印第安原始部落的学生,他们从亚利桑那州的各个原始部落来到我位于加利福尼亚奥克兰市的家里。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名叫纳瓦霍的年轻人是最爱学习和思考的。一个周日的晚上,我带他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在聚会上小伙子们对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是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对这两者做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忽然,一个小伙子转过身,对这个羞涩的印第安人说:“我很好奇,这位来自原始部落的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纳瓦霍慢慢地站起来说道:“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刚才的每一句话,我都听得非常仔细。因为我希望能够学到很多新东西,带回去教给部落里的人。虽然你们说的我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关于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我还是有一些切身体会的。当恩赛德先生把我从家乡带到这里来的时候,我第一次坐了火车,见到了这么豪华的车站以及如此繁华的大都市。在这里的每一秒钟都是我从未经历和体验过的,这对我来说是那么新鲜。记得那次我们在候车室等车时,我看见墙上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请勿随地吐痰’,我想有这么醒目的标语提醒大家,这里一定很干净吧。可是,我一低下头就看见地上有许多痰迹。

“当我终于来到奥克兰市,恩赛德太太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这是一座我从未见过的温馨舒适的房子,摆放着典雅高贵的家具,铺着一尘不染的地毯,我甚至不敢把脚放上去。恩赛德太太请我在沙发上小坐一会儿,她说:‘约翰,你在这儿等等,我去看看晚饭准备好没有。’当她出去以后我开始静静地欣赏这个家,我看见墙上挂着充满乡村风情的油画,餐桌上的花瓶里绽放着洁白的百合,墙角还有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我想在这么干净的家里一定贴着很多‘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吧。我看了看四周,没有发现标语。于是,我起身看了屋子的每一个房间,仍然一无所获。我又仔细查看了每一寸地毯,它一尘不染,更别说有痰迹了。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一个贴着‘请勿随地吐痰’的地方,到处都是痰迹;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警示标语的地方,却干净整洁。现在我明白了,标语就像是法律,高高在上生硬地约束我们,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而我们在家里的所作所为,因为才是道德。我们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家,真心地爱护它,不需要任何警示,也会做到最好。这就是我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

当他坐下来后,屋里的年轻人都若有所思,刚才提问的那个年轻人站起来说:“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我还没有听过比这更好的例子。”

篇11:大学生道德文明调查报告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此次调查,旨在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现状,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能够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提升大学生公德修养。大学生公德素养的提升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大学生公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公德,因此大学生社会公德取向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报告,我们提出意见与建议,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

一、前言

(一)摘要

本文以在河北大学进行的有关“大学生公德现状”的随机调查问卷数据为分析依据,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目前社会公德现状的一些看法,再加上我们调查小组各个成员认真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得到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公德现状的不完全分析结果,包括大学生公德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且提出我们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为大学生的公德修养变得更好做出我们的小小贡献。

(二)引言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社会公德是我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支柱人才,其个人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未来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仅需要自己的人才有着高超的科技水准,更需要其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科技可以强国,而伟大的人格却魅力却可以真正赢得人心,只有高尚的灵魂才能真正赢得尊重,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强大才能真正称得上强国,而作为这个国家最优秀的未来的代表的大学生,他们的公德水平是否能让人满意,是否真的能展现出我们文明古国的风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对大学生的公德水准进行调查,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状况,我们决定以大学生公德现状为主题展开研究。

二、调查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收回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100%。

我们调查小组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个方面剖析大学生目前公德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大学生日程生活中最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一项社会公德,并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公共场合行为文明等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有82.5%的大学生会积极让座;12.5%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且大多数人能够将这种文明礼貌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然而仍旧有5%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让座,这说明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为每一件日常小事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另外对于在超市购物时,会不会破坏超市物品,比如捏方便面、巧克力等行为的调查,其中2.5%的大学生表示经常会这么做,15.9%的同学表示偶尔会有这种行为,81.6%的同学则从来不会这么做。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文明礼貌意识还是很深厚的,大家对于自己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不过也有少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文明礼貌的行为,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是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爱护公物

公共设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家的共同物品,也是国家为了方便我们的生活而投资的设施。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保护公物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此次调查的有关题目是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物品“课桌”而做的调查:

你对教室的“课桌文化”怎么看?

A 蛮不错,有品位 B不管我的事 C 十分讨厌

这个问题很贴切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这种问题我们每个学生都会碰到,因此得到的调查结果也比较真实。调查结果显示,19.2%的同学认为课桌文化蛮不错的,有的内容还很有品味;有24.2%的同学认为和不关自己的事,也不过问;56.6%的同学则觉得这种“课桌文化”十分讨厌,自己也不会做破坏课桌的行为。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爱护公物方面还是比较有自己的责任心的,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也能够从自身做起,有较高的公德意识。但仍有24.2%的学生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显然他们的公德意识还不够高,没有能够意识到“课桌文化”在显示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破坏了学校的公共设施。这一方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从自己的思想方面改变自己,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四)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周边环境的也在日益改善,大学生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很多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的践行着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

根据调查了解,在公园游玩时经常会乱丢垃圾的约占1.60%,偶尔会丢垃圾的约占41.40%,从来不会乱扔垃圾的占到了56.6%;在公园经常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8%,偶尔会践踏草坪的约有55.9%,从来不会践踏草坪的占到了38.3%。从这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现状。大部分的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还是很强的,在自能力范围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保护环境,我们大学生的表现也会是不错的。但也有一少部分的大学生,把保护环境当作了别人的事,不能够从自身做起、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保护环境。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有待加强。

(五)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

这次我们调查的相关题目是:

三、造成目前公德现状的原因

(一) 学校教育存在问题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 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 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 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 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 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 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道德行为能力不强, 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二) 家庭教育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 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 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 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对孩子犯的错误, 无原则地原谅, 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 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 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 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现实中, 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不注重个人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三) 社会风气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通过不断学习及不断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并成为正式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尚处于未最后形成的阶段, 仍然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拾金不昧等良好道德品质被有些人认为是大话、空话、套话, 使其在调节、约束人们行为方面的作用弱化, 良好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面对社会上诸多的道德行为, 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了高尚的精神追求, 价值主体的唯我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评价的利己化, 致使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 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四)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

此次调查中,我们还设了两个主观的问题:

1、你认为现在的社会公德的约束力怎么样?

2、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现状怎么样?

从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当代大学生, 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 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 自控能力差,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没有完全成熟, 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四、意见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校园公德环境,切实强化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养。第三,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推崇先进模范,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鞭挞丑恶现象,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感染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把社会公德教育纳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人思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三)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现人民群众伟大,增强劳动观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从而在其中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公德行为习惯;根据形势需要, 各高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为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特别不良道德心态的学生咨询,帮其分析导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摆脱矛盾和困扰,正视自己的情况找到如何解决不良心态的方法,及时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 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并通过开展学习、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主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节,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五)优化社会大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水准得以提升。首先要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正气,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其次,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扬善惩恶的社会伦理机制, 利用道德的约束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是无形的然而又是非常有力量的,在人人讲道德讲丰貌的氛围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三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以此促进和保障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我们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表示:“大学生依然单纯,素质并没有下降。”在得到社会肯定和表彰的同时,我们应时刻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一)用纯洁的力量再次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给幼儿园或者小学生去上思想教育课,让他们去教小孩子们做人的道理,面对儿童纯真的眼神,我相信大学生会刻意注意让自己做得更优秀,在给孩子们讲道理的时候,也是再次洗涤自己内心的时候,相信多给大学生一些接近孩子们的机会,他们在给孩子们上完课后,自己的公德水准也会迈上一个新的层次。

(二)学校定期开展文明日,文明月活动,让学生在整个学校的公德行动中,去尝试着不断改变自己以前一些没有注意到的那些坏习惯,一点点改正。

(三)学校应改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的培养,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那些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比如正义,学校应改鼓励学生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提出建议,让他们乐于说出自己想法,敢于相信自己的是非判断,敢于为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去坚持,对黑暗的敢于去质疑。

(四)鼓励学生去从事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觉到自己有限的力量还可以去帮助甚至改变一些人,乐于做更多善意的事,这样善良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共得自然会提升。

(五)开展礼仪公德知识竞赛,让同学们在竞赛气氛中学到更多东西,耳濡目染。

篇12:大学生校园道德调查报告

学院:计电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1101班

姓名:孟xx 学号:11xx10 联系电话: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更好的塑造良好的学生形象,创建文明的校园。了解目前大学内存在的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对于道德现象的看法及个人的理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改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二、对象:xx商学院计电学院全体学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形式。( 发放问卷 50 份,回收 有效 问卷50 份 。)

四、调查内容简介:

调查大学生对道德行为的看法与做法。

目前校园内的道德现象还存在着较大的却像,对于校园来说,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学会这保护它;对于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来说,道德现象也正是我们自身道德素质不足的最好体现;对于现存于校园中的道德现象进行调查,了解目前大学内存在的不道德现象,目前大学生对于不道德现象的看法及个人的理解,从而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使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好的改善自我,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

性别:男 女()

1. 你认为学校大学生整体文明程度如何 (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2. 你认为大学生期间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 )

A.树立独立意识 B.树立学习理念 C.培养学风 D.享乐

3. 你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 )

A.爱国 B.追求理想 C.艰苦奋斗 D.享受生活

4. 你认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 )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在新起点上继往开来 C.培养学风 D.迎接现实的挑战

5. 你认为大学生成才目标是 ( )

A.品德优秀 B.聪明智慧 C.健全体魄 D.陶冶情操

6.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是 ( )

A.知行统一 B.德才兼备 C.胸怀广阔 D.热爱祖国

7. 你认为大学生立志应该 ( )

A.高远 B.躬行 C.源于生活 D.合理 E.不切实际

8. 你认为大学生爱国的重点 ( )

A.矢志不渝 B.匹夫有责 C.维护统一 D.爱好和平E.抵御外敌

9. 你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 E.自强不息

10. 你认为和谐处事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 )

A.平等 B.诚信 C.宽容 D.互助 E.个人主义

11.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公共道德形象应该是 ( )

A.无私奉献 B.先公后私 C.公私兼顾 D.损公肥私

12.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生活特征是 ( )

A.广泛性 B.公开性 C.复杂性 D.多样性

13. 你觉得你将来的职业形象是 ( )

A.爱岗敬业 B.诚实守信 C.办事公道 D.服务群众 E.奉献社会

谢谢您的参与!

五、统计表及统计图:(略)

六、总结:

道德观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可以说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命运!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却在下降,尤其体现在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作为知识青年的我们应增强我们的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我们大学生为什么要增强道德意识,使自己做一个守道德的人,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 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条件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上就是大学生树立道德意识的原因,接下来我来出一下意见,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我认为要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青年学生在观念上都能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卫生,尊重他人,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等公德意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识行为的体现上,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水平却表现的偏低。在大学的校园里,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不文明现象的存在。大庭广众之下,勾肩搭背,搂搂抱抱;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抽烟喝酒;打架斗殴;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虽然这些不文明行为仅是一部分人所为,但是却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顺利进行所必须的,它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这种不文明行为也影响了大学生公德意识总体水平的提高。鉴于此,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生校园道德调查报告]

篇13: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表明,在普及网络知识的同时,网络道德的教育势在必行。为了引导大学生真正科学合理的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遏制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xxxx”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三、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总结

此次调查表明,网络道德的提出已势在必行。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人们所预料不到又不愿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还没有成熟时。网络就是这样!但是,不能怕狼而不养羊。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网络本身。这是历史的发展所不能容忍的,是违反现代化前进规律的,更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学生所不应当做的。这次调查很明显的表现出学生对网络的欢迎和重视,即使网络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甚至是令人担忧,但网络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挡,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人们包括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真正学会驾御网络,从网络中汲取营养。

篇14:大学生诚信道德调查报告

一、摘要

信用乃立身之本,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筑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当代大学生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既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又具有充分个人激励功能的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已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否具备诚信品质成了判定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准则。那么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现状如何呢?

二、调查概况

1、研究背景及目的

社会诚信在当代看来是最重要的,诚信做人才可以做的光名磊落。可是随着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改变,诚信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事情。诚信开始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在不断的成长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将诚信进行下去。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诚信度在逐渐下降。这种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青少年一代。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讲信誉,诚实不欺。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

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为教育机构提供真实信息来掌握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现对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出了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占100%,收回的问卷全部是有效答卷,而且卷面干净整洁。

四、大学生诚信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在此次调查中有80%的同学认为校园不诚信问题非常严重,在问卷中所提到的不诚信现象中,调查结果不禁让我们瞠目结舌,100%的人是做过或见到周围人做的,可见校园诚信缺失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诚信问题引起高度的关注。

面对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问题,建立诚信档案是否势在必行?73%的同学认为应该建立,15%认为没必要。很多人认为对于诚信好的同学建立会有帮助,而对诚信不好的同学一定会起到反面作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诚信者的优势啊。信用档案肯定会对学生有约束作用,保进学生从学校期间就培养诚信意识。同时,由于助学贷款属于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有了诚信档案后,不还货款的学生可能减少,也有助于高校开展贫困学生助学贷款

诚信是否影响就业?75%认为一定会,25%认为不一定,没有人认为不会。而诚信是否能成为就业的主要条件,53%的同学认为一定会,28%认为可能会,只有少数人认为不会。然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

您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有何看法?有40%的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吧”,20%的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甚至“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只有15%的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从这道题中就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仍然因为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所以,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了,但是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仍然不能忽视。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一道主观题——你对本次诚信现状问卷调查有何看法?大家的回答有以下几种:还可以;意义不大;了解现状,利于自我认识;答案设置不是很好……

2、通过这次调查反映了很多问题。但留给我们确是更多的思考,为什么诚信问题变得如此严重,究竟根源是什么?

3、大学生诚信思想道德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

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欠缺,对大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历史根源。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诚信的经典之句,但在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制度专制下。剥削阶级贪图享受的思想和消极的现象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加之历史上“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老实人吃亏”等俗语古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扭曲。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无真实则无诚信。因此,“历史积淀中的负面影响确实还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具有“世袭”的趋势。

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学校在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工程中的主题地位。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动,而不善于形成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习惯于具高临下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其次,在评价机制上,存在着重知轻德的现象,把道德简单地用各种数据来量化衡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造成“老实人吃亏”的后果。这种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一些误导,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至于用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从学生考试作弊到偷盗自行车屡屡得手,从学生综合测评作假到后勤采购“黑心棉”事件的屡屡得逞,所有这些虚假行为,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加剧了诚信缺失的泛滥.再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高校中的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综合测评的依据、学生入党、保送研究生的程序等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职能部门,存在着严重的饿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三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部分政工干部和家长诚信素质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身教重于言教,一些教师和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出不诚信,不守信的事实来,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坏的榜样。一方面,一些政工干部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了学生,而是过多的考虑个人利益。他们在工作中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捞取个人政绩而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的门,培养、教育孩子的事就全交给了学校,结果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诚信滑坡留下了空间。另外,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除了上述外在因素,与大学生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维活跃,易接受新事物,但又有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的一面。少数大学生不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家长、学校的教育持逆反心理,认为老实人吃亏,讲信用过时,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四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加以更多的关注,诚信问题与就业就更加的密切。

从主观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事,明知道是错的,但为了成绩还是会无奈的去做。另外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底则是最直接原因。“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准则被运用与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惟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的广泛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掠产品冲斥市场、坑蒙拐骗经营,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谋私、权钱交易、、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从教育界的教师不安心教书、搞第二职业,领导只讲不做、失信于师生到学生考试时的帮考、作弊等等,这些失信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很大的收益,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得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有无所适从之势,从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的滑坡。

二是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裂;三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

三是网络虚拟世界的冲击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在虚拟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所谓虚拟就是假的,在这个世界里,无论我们做什么说什么都可以,在加之现在是全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以遍布全世界,深入了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因此虚拟世界的不真实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大学生,人们在网上说假话做假事,逐渐的在现实生活中也这样了,诚信的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了,在这种情形下,网络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也是密不可分的。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素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建设。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素有诚信之德,做什么事情都会得到帮助和支持,从而更有所作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越诚信客户就会越稳定,生意也会越做越大;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只有人人讲诚信,才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诚信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实现每个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就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诚信一旦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习惯,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就会形成“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大环境。

另外,诚信是相互的,需要通过内在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外在的制度保障。试想,如果通过制度能保证一个讲诚信的人获利,使不讲诚信的人遭殃,那么谁还会不讲诚信呢?从这个角度看,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诚信档案的建立是一个有效手段,诚信档案要一直随着学生的基本档案走。大学生毕业就业后,信用档案将被送到用人单位;如果学生考研究生,信用档案也将跟着学籍档案到新的学校。守信的学生当然会受到欢迎,但如果信用档案有污点,肯定会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深造。

在我所调查的学生中,他们大部分都 “热捧”信用档案,信用档案能够充分反映一个大学生的信用程度,诚实守信的学生能够增加就业的砝码,反之,则会失去用人单位的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十分公平。诚信是一种美德,信用档案能够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就具备信用意识,对社会建立信用体系也十分有帮助.

我们还要以正面教育为导向,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 诚信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作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应相应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中学生的诚信问题,让他们能够在一个信任、舒适的大环境中茁壮成长,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要等着他(她)们来继续完成。我们的社会是由这么多人组成的,以后的发展还要继续,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诚信的作用,不能够忽视诚信的存在,相信大家都能够意识到,诚信才是我们立足根源的最重要的保证,以后的路还要怎么走,就靠诚信,社会能够诚信下去,我们的社会才是健康的,相信诚信社会一定会重新回到社会中!

篇15:大学生诚信道德调查报告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对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的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探讨了提高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我们“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主要为浙江财经学院的大一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与大学生诚信密切相关的系列问题,如对诚信的认识、考试作弊、出勤问题等。

二.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

第一,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度不高。“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诚信道德的认同度也不高。他们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不相符合。其中,认为”大学生总体诚信很好,不值得担忧”的只占5%;认为“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行为”的占74%;认为“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信问题”的占21%,没有人认为”很差,前景值得担忧”。

第二,大学生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水平的认同度不高,但对个体的道德水平却予以充分肯定。调查中,认为自己是或基本是讲诚信的人分别占”58%和41%,只有1%的人明确承认自己不讲诚信. 这与他们对群体诚信认同度形成鲜明的反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认同存在矛盾心理.大学生对个人的诚信要求高,但同时在现实中,不诚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些大学生的思想与其自身行为不一致,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 可能一部分人在作调查时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虽然本次调查是不记名的,但可反映出他们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诚信的。

2.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的诚信现状

第一,关于考试作弊问题.调查显示,竟然有高达40%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作弊行为,并且7%的学生明确承认自己经常作弊,偶尔作弊的也高达57%.这为大学生应该讲诚信的理想蓝图添上了多么不和谐的一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表示可以理解甚至去做作弊这样的不诚信行为?理由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大学的学习比较自由,但是许多大学生也因此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平时不注重学习的积累,期末期间临时抱佛脚,最后为了保证自己能通过考试,采取了作弊手段.

2) 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及各种荣誉,在自己劣势学科中暴露了自己的不诚实行为.

3) 部分学生为了拿一个较好的成绩去应付家长和老师,作弊就成了他们最便捷的方式.

作弊变成了一种潮流,这是发人深省的.这不仅仅是欺骗了周围的人,更大的受骗者是他们自己.考试只是检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弊就使得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危害显而易见.

第二,关于作业问题.根据调查结果,12%的学生表示”个人完成”,”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的占59%,”大量引用资料”和”用别人的文章拼凑”的分别占了23%和6%.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图方便,大部分学生借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东拼西凑,草草地去应付老师.

第三,关于出勤问题.对于”有一门课的上课时间与个人安排发生冲突,课堂考勤又很严格,你会:”这一问题,38%的同学选择上课,等点名后再溜走,35%的同学选择请同学帮忙点名,23%的愿意安心上课,也有4%的不去上课.除了安心上课的同学外,其他同学的行为都是在欺骗老师.如果事情真的比较紧急,应事先向老师请假,中途溜走和欺骗老师是极其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大学生对于这一情况应该高度重视.

3.大学生诚信与利益

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诚信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又该何去何从?在调查问卷的反馈中,71%的答卷者选择在自己利益遭受损失时坚持维护诚信,剩余的21%的学生则表示无可奈何.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会把诚信防在利益之上.而表示无可奈何的学生是采取中立态度的表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这部分学生挣扎在诚信和利益的边缘, 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利益受到损害或出现新的利益诱惑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道德准则。

追求个人的利益是人之常情,但是不能放弃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没有诚信的社会不可能为我们提供长远的利益.个人应该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处理好诚信和利益的问题是协调好个人和社会的重要问题.

4.诚信缺失的原因

本次的调查也暴露出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就此现象,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 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不诚信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年轻的大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影响,造成了对诚信的漠视.

2) 家庭因素.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时甚至把错误思想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对诚信认识模糊。这些对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都是不利的。

3) 学校因素.某些学校为了取得学术上的优势,偏重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诚信等道德教育,使学生缺乏接受诚信熏陶的环境.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形成正确诚信观.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诚信缺失的原因,我们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1.国家和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消除不诚信现象的发生根源,避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为此,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严惩不诚信的行为,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国家和政府也应该加大对诚信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社会上企业也应该在自己的运行发展中,做到诚信经营,为大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

2.家长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孩子的标准,更应该重视诚信等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 作为孩子的效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诚信品质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家长自身要言行一致,做好表率,承担起言传身教的责任.

3.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多开展有关德育的活动,比如开展”诚信主题月”活动、组织学生进入金融机构切身体验经济信用行为等,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对于作弊行为和作业中的抄袭行为,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必要时采取恰当的惩罚.

在任何时代,诚信的美德都不应该被丢弃,特别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更应恪守诚信的原则。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大学生诚信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当然,当代大学生的整体诚信意识是良好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以好的思想品质去感染别人,我们的社会会不断进步!

篇16:当代大学生道德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

一、道德的含义及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2、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 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讲信誉,诚实不欺。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甚至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

二、关于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

1、政治素养:表现为大学生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较高,对自己的祖国有很深厚的感情,对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大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的认识比较客观,并表示堪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德智兼有的人。但仍有40%的人认为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

2、社会公德: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此次调查表的前三题用三个假设性的生活场景题。乱扔果皮纸屑、公车上的让座以及购物找零这几件事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及思想素质的大学生,理应是选“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箱”“主动让座”“会主动退还”。但是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甚至在第2题中还有5%的人选择“死都不让座”,在第3题中10%的`人选择“不会主动退还”!所以,虽然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较高了,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已经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了,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应从细微之处做起。

3、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问卷中有一道题:您对考试时的作弊行为有何看法?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人认为“作弊总比补考好吧”,20%的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甚至“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只有15%的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从这道题中就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仍然因为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所以,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了,但是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仍然不能忽视。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我还设置了一道主观题——你对本次道德现状有什么看法。

三、大学生的道德现象:

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呈良好发展趋势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意识淡薄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群体,也出现了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 部分学生贷款超期不还或故意拖欠。我国自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以来,缓解了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却遭遇了信用瓶颈。许多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同学在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即使他们工作后有能力支付贷款也故意不还;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甚至伪造困难证明,跟风办理助学贷款手续。这些欺行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可信度,也危及到了那些真正需要贷款的同学。

考试作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之前也不看书,他们抱着侥幸心理,想利用作弊手段蒙混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考四、六级时还利用手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手段作弊,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考风、考纪,同时也给其他的同学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 虚构简历,单方面取消就业协议。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是人尽皆知。有些同学便在求职简历上做文章,以使自己能脱颖而出。他们在自荐书中虚报自己的经历、特长,给自己贴上许多优秀的标签,把自己描述的很完美。另有部分同学随意单方面取消与用人单位的合约,视就业协议书为一纸空文,失信于用人单位。

2、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但一部分大学生仍存在社会公德意识不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随地吐痰,说脏话。许多同学精心打扮自己,却不注重公共形象。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的公共场合,都能见到有些学生随地吐痰、说脏话,他们的行为不仅有损当代大学生美好阳光的形象,也给公共健康带来了危害。

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大学生在教室课桌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最常见的是各种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塑料袋等。古语教导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也能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背道而驰。在学校的美化树木中会发现同学们留下的豆浆袋等垃圾。在学校的课桌上会留下一些同学的“个性签名”,或是一些看似比较有深意的话,或是一些骂人的话,或是一些愤世嫉俗的话。原本好好的桌子就被弄得不成样子。

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却在行为表现上参差不齐。有部分同学在行为上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思想明显。他们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注重个人发展,缺乏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总是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去上课,也不爱参加班级活动。这样的同学成绩再好以后到社会上又有什么用呢?4、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表现比较突出 有些同学用金钱衡量一切,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在他们眼中,人人都是为了金钱而忙,金钱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种腐化的金钱观既害己又不利于社会。在学业上,许多同学只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很少关注自己在道德、人文方面的素养;在交际上,一些大学生交友的目的是给自己将来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铺垫;在择业上,很多大学生向往在工资高、环境好的大城市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其他偏远地区工作。在我们寝室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西部和其他偏远地区工作。

四、原因:

1、社会转型对价值观的冲击。现在我们国家正逐步地扩大开放程度,许多西 方的文化逐渐融入我国,一些大学生受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比较大,很多同学被新的价值观所迷惑再加上他们缺乏实践和辨别能力,从而容易在理想和 信念上发生困惑和动摇,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某些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作出道德失范行为。 、

2、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带来了优胜劣汰,很多人为了个人利 益就会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带来了很多不健康的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另外,市场经济的赢利性促使拜金主义有了萌发的土壤等等,这些都对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3、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学校重学生成绩,轻思想道德 教育,导致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不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另外,长期以来,大学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且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法老套,重理论教育,轻实践环节使很多学生感到厌倦、不愿意接受。而且,师生缺乏有效地沟通。在大学里,有些老师往往只承担上课的任务,很少在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大学里的很多班主任平时也很少与学生见面,这样即使有同学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4、网络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中,这种道德规范对每个人都具有约束力。而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建设只能更多地依靠网民的自律来实现。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较弱,很难抵御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诱惑。一些商业网站以赢利为目的,为了吸引大学生用户,所采用的商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包括色情广告、名称极具挑逗性的网络聊天室、色情图片与视频等。不仅如此,网络游戏服务商们也开发了大量网络游戏,用以吸引心理发育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致使有些大学生沉溺网游难以自拔,甚至导致了人格的扭曲和异化。

5、家庭影响和学生的自身问题。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他们不是对孩子溺爱就是采取说教、灌输甚至打骂的极端教育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私、孤僻、冷漠的不良性格。其次,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就很低,并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再次,很多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而一些家庭离异也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家长只顾事业,而没有关注孩子个成长、学习状况。对于学生自己,从高中到大学,他们由备受束缚的高中生活进入到自由轻松的大学校园后,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丧失理想,甚至有些人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自毁前程。另外,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随波逐流、不思进取。

五、对策:

1、社会相关部门要严格制定、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以督促在校大学生重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再次,提升社会要求。即一些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部门要设立多种考核标准,尤其要把思想道德列为对大学毕业生的重要考核内容。最后,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社会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媒介传播内容的控制和检查,力保宣传内容的健康;另一方面要借助媒体宣传一些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容。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学校教育要一改以往说教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重要社会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向学生宣传道德理念,加强道德感化作用。其次,设立考核制度。即把大学生道德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从根本上扭转学校教育重质轻德的做法。再次,教师作为道德教育的传播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努力予以解决。另外,学校也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为有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

篇17: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和任何新事物一样,在发展的初期都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数字化生存方式已逐渐凸现,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等各方面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为此我们深入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日制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调查问卷为载体,以学生街对大学生随机发书面调查填写为主,以网上问卷调查为辅,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书面问卷调查50份,回收问卷46份,其中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92%。此外,还有48个人做了网上的问卷调查,回收48份,回收率100%。

经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以3~5小时的居大部分,而上网的内容主要是以游戏为主,此外论坛、贴吧讨论热门话题跟帖灌水、聊天交友、查询资料、收发电子邮件、更新博客、网上电子商务、看电影、听歌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就数据本身来看,目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是呈良性发展的,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由于我们还处于学生时代,并没有与这个社会有多深接触,人生的经验及价值认识还不够丰富和成熟,所以我们经常思想偏激、自控能力不够强、易受外界诱因影响的特点。所以隐藏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给广大大学生带来的许多负面的影响和冲击,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网络道德失范危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虚拟性导致了人格的虚伪和交际障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等等。

(二)调查问题分析

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内在原因

(1)缓解压力,寄托感情。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的压力。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学生上网不再受时间、地点、性别、国籍及年龄的约束和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网络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大学生寄托感情的港湾,平时生活中的寂寞与空虚在这里得到宣泄。

(2)猎奇好胜,寻求刺激。目前,在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比较感兴趣,其中一部分在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后,喜好自我表现,显露才能,因而在网络世界遨游的过程中充当网络“黑客”,他们冲击和破坏网络系统,恶意更改一些网页。另外,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使他们无所适从,只能通过网上发泄心中的苦闷。

(二)外在原因

1、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网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收敛型向发散型转变,变革了人们的价值观、信息观、时空观、实体观、并产生了新的认知模式。学校教育管理对比情况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的有效手段和办法。

2、家庭和学校管理的缺失。据了解,大学生宿舍中的电脑,真正用于学习的并不多,绝大多数电脑的主要用途是打网络游戏、聊天、看网络电影等娱乐活动。家长为大学生购买电脑,以为孩子上网是为了学习或复习计算机课程,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与父母的愿望严重不一致,这与缺少来自家长的必要约束不无关系。

三、解决对策

1、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面对新时期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封”、“堵”、“截”等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转变新观念,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①.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

学校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借助于道德的力量,依靠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素养,防止网络越轨的发生,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大力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文明修养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培养爱国爱校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形式多样、稳定、良好的沟通桥梁

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因势利导,加强大学生的上网教育和引导。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网站建设,创建德育主流网站和网页,吸引学生来访问。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实现德育与网络技术的密切结合。德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匿名制的特性与大学生实现思想互动,通过这种交流方式,我们可以针对网络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深入其心灵深处,帮助其矫正不健全的网络道德观。

③.引导大学生健康地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对于痴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采取“大禹治水”的方法,积极地“导”而不是一味地“堵”。大学生对网络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和探索欲特别强烈,网络道德感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得到很好的引导。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网络和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2、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大学生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与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也有很大的因果关系。很多大学生因为不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所以才到网络中寻找暂时的放松,在网络中以破坏和欺骗等行为来发泄自己的郁闷情绪,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缓解生活和学习压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可以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座谈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帮助大学生释放心中的压力,正视生活中的困难,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对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拒绝他们的求助,让他们在自我奋斗中磨练意志,通过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尽快成长,具备应对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网络,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入手,倡导道德自律和自制能力,帮助他们增强网络文明意识和抗干扰力,从而实现自觉诚信上网,健康上网,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②.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体系建设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的时期,易受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的困扰和影响,而引发心理变异。因此,学校和家长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心理问题,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教育。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教育、转化和引导工作,只有努力学习网络知识,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才能发现并帮助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变化,注重启发和引导他们自觉接受心理帮助与服务的能动性,引导他们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要建立网络心理教育系统。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开辟网络论坛、举办网上征文等网络心理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之间直接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还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在校园网中设立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专业学术主页,这样大学生就会利用更多时间用于专业学习,网络性心理障碍发生的可能就会减少。

3、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课余文化生活氛围

学校对大学生的课余休闲活动的引导和设施不足也是导致学生无节制上网的一个原因,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软硬件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学校的`管理和学习的压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年轻人追求自由、叛逆的天性,他们需要通过某种渠道进行发泄,这是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需要的。如果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单调陈旧,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年轻人参与,那大学生的注意力势必就会被网络新奇、快捷、自由的特点完全吸引过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硬件的建设,如体育运动场所和器材的配套建设、图书馆的建设、各类文艺体育社团的建设等等,以吸引大学生参与。其次,用丰富多彩、充满新意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本人认为不仅要举办时尚性比较强的文体活动,同时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比如围棋、书法等活动,通过普及这些文艺爱好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修养。此外,聆听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的报告会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把大学生从网络世界中拉回现实世界,这对于让大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校园网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本人在关于“大学生对校园网的态度”的调查中发现,超过2/3的大学生是很关心自己的校园网建设的,希望从校园网获得更多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但是对于目前的校园网建设持不满意态度的大学生也高达57.8%,所以加强校园网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人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①.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十一部与信息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信息潮流的严峻挑战和大学生上网率的迅速增加,这些法律法规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必须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规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等管理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

②.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网络

本身是一种技术、一种载体,要做到趋利避害,关键就在于加强管理。在网络管理方面,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加强对国际互联网出入口通道的管制和监督,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适时有效地对网上的各种信息进行监督控制,及时过滤筛选过时的和不真实的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骚扰信息和病毒信息的传播,严把校园网站信息的质量关,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

③.强化法制意识,规范上网行为

学校要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的宣传教育。通过思想品德课和法律基础课等渠道,对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学生的网上行为,增强学生在网上的自律性;强化法制意识,教育学生在上网时要注意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在虚拟世界中同样要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

总之,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技术也不例外。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社会进步、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的同时,也使很多人的焦虑和浮躁情绪逐渐蔓延。物欲的实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心性与修养的同步提高。网络病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但说到底,这一切都不是网络的功劳或过错。它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媒介、一个工具而存在。用好了可以造福人类,用不好也可以遗害无穷。关键是看怎样利用它。所以,与其说我们在关注网络,毋宁说是在关注我们自身。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古老话题并没有也不可能因为网络的异军突起就简单明朗起来。但愿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的世界中不要伤害自己,也不要去伤害别人。

篇18: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天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生疏,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非凡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报告

四年级下册范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生活与法律的心得体会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论社会转型期中道德法律化的问题演讲

小学生诚信的倡议书

小学生诚信倡议书格式

参加法治实践活动学习个人心得及收获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大学生 道德与法律 的调查报告(集锦18篇)】相关文章:

唐律内容疏而不漏的质疑演讲稿2023-02-18

乘法结合律教案2023-02-04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10-09

加强道德情感培养问题的思考2022-04-30

宪法和监察法学习心得优秀2022-06-21

电大法学自我鉴定范文2022-06-20

人教版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2023-01-16

《苏武传》教案2022-07-23

人教版四下数学教学设计2022-05-17

学习宪法和监察法党课2023-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