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锦集6篇)由网友“Kko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 汉唐 地方文献 古籍整理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较之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事先应明确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
讨论汉唐地方文献问题,不妨从两个时期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说起。《汉书・艺文志》是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为蓝本,编辑加工而成,主要反映了东汉以前的图书收录情况。其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收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属于历史一类的图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太古以来年纪》、《汉记注》、《汉大年纪》等主要收录在六艺类《春秋》经传中。《春秋》主要记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也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但是这部分图书所存非常有限。初唐时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所反映的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作为依附经书的史部著述骤然增加,因此在目录中独立开来。不仅如此,像《史记》、《汉书》这样带有官方编修色彩的通史或者断代史著作放在了史部前列,首次称之曰“正史”,凡六十七部,加上亡佚的凡八十部。以下则又细分“古史”三十四部、“杂史”七十三部、“霸史”三十三部、“起居注”四十四部、“旧事篇”二十五部、“职官篇”三十六部、“仪注篇”六十九部、“刑法篇”三十八部、“杂传”二百一十九部、“地理之记”一百四十部、“谱系篇”五十三部、“簿录篇”三十部,“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者,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其中与地方文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霸史”、“旧事篇”、“杂传”、“地理之记”及“谱系篇”五类,总计四百七十部,四千九百六十七卷,占史部一半之多。史学著述之发达,由此可见一斑。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编纂繁荣的原因,就其荦荦大者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史学传统。
古代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记言行。夏殷时代,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汉武帝始置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职掌其事。东汉时期,很多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相次著述东观,蔚然成风。秉承这种风气,汉魏以降,史学异常发达。正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有数十家注释本,征引史籍数百种。杂传类著述、州郡地志更是层出不穷,包括山水描述、都城建设、地名源流、异域风情、宗教地志等等,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第二,地方割据。
三国以下,各地割据政权多有史官,博采旧闻,推奉正朔,官修史书自然兴盛一时。《隋书・经籍志》霸史类著录的《赵书》、《华阳国志》、《南燕录》、《秦记》、《凉书》等均属于这一类的著述。
第三,门阀制度。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纂辑其故乡南阳风俗,作为西汉首善之地的三辅地区,还有高祖故乡丰沛以及中国文化重镇齐鲁等地也兴起编修地方文献之风。特别是随着地方门阀势力的崛起,地理、谱系类著述更是成为人们炫耀门第的一种风尚。家乘郡书、名流传记等乘势而起。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汉唐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成为一时风尚。
二、地方文献的整理
随着大唐帝国的统一,各地图书文献逐渐集中起来,这就为地方文献的集中整理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当然,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两面性,集大成的论述纷纷问世的同时,各地方的乡邦文献也随之而散佚。这几乎是中国古代著述学史上的一种必然现象。《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各种地方文献,绝大部分已经失传。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太平御览》、《山堂考索》、《说郛》这样的大型类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汉书》颜师古注等征引得以管窥蠡测。正因为如此,清代辑佚学家如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河南志》、王谟辑出《汉唐地理书钞》、马国瀚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孙星衍辑《平津馆丛书》乃至近人周树人(鲁迅)辑《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可惜这些资料尚没有得到今人的充分重视,也缺乏系统的整理。
我在从事汉魏六朝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深感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但是,我对此全然外行,深深地期待着学术界能够尽早出现这样的整理著作。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浏览前言,作者自称辑录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这确实令人振奋。但是,翻阅正文,虽然每一条都尽量标注原始出处,但是,几乎看不到前人的辑佚成果,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疏忽。对此,陈尚君先生在《唐研究》第五卷上发表书评,高屋建瓴地指出,该书贪多务得,挂漏颇多,而“未能充分尊重和利用前人已有的辑逸成绩”乃是最大的问题。其实,不仅是前人的成果,就是今人的成果也未能吸收。本书既然辑录了《河南十二县境簿》,那末,朱祖延《北魏佚书考》地理类辑录的《十三州志》(阚?著)就应当辑录。《三晋记》(王遵业撰)仅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一条,而朱书从《太平御览》又辑得一条。又如刘芳《徐州人地录》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三条,而朱书又从《北堂书钞》辑得一条。
问题显然还不止于此。譬如说,既然标明《汉唐方志辑佚》,那么,汉唐时期哪些地方文献符合今天的“方志”概念?这涉及到辑录的范围和取舍的标准。可惜作者在前言中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解说。而且,作为一部资料性质的著作,书后也缺乏必要的索引。这姑且不谈。作者自称“十余年来,从四十余种、六千余卷类书、地志、史书、子书中共辑出汉唐方志四百四十种,约四十万字。”所下功夫可谓勤矣。但是仍有一些典籍,特别是域外所存古籍,依然可以辑录许多资料。如唐代张楚金编《翰苑》,《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七卷,《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三十卷。南渡以后不复著录,估计已经在中土佚失,而在日本尚保存旧钞本,其中收录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如《隋东藩风俗记》、《括地志》、《东夷记》、《肃慎国记》、《邺中记》、《高丽记》等。类似这样的著作在韩国、日本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尚保存许多。
当然,这些域外资料,限于条件,无从一一披览,也无可置议。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常见书,如《史记》三家注、《三国志》裴注、《后汉书》李贤注等多所漏失。如《史记索隐》所引《益部耆旧传》、《陈留耆旧传》(P.564)、《会稽典录》(P.565)、《陈留风俗传》(P.587)、《荆扬异物志》(P.588)、《关中记》(P.589)、《荆州记》(P.590)、《吴录》(P.593)、《吴地记》(P594)、《西河旧事》(P.595)、《三秦记》(P599)、《浔阳记》(P.601)、《林邑记》、《湘江记》(P.602)、《南康记》(P.605)、《广州记》(P.606)等;《史记正义》所引贺循《会稽记》(P.73)、《吴地记》(P.75);《三国志》裴注所引《汝南先贤传》(P.658)、《先贤行状》(P.665)、《冀州记》(P.673、733、781、791)、《交州异物志》(P.122、145)、《益部耆旧传》(P.866、882、967、972、1014、1033、1087、1088、1099)、《三辅决录》(P.957)、《零陵先贤传》(P.980)、《楚国先贤记》(P.986、1005、1158)、《襄阳耆旧记》(P.913、953、983、984、1008、1010、1052、1054、1073、1083、1085、1156、1174、1306)等;《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所引《襄阳记》(P.16、2777);此外,各传记注所引《广州记》(P.194)、《益部耆旧记》(P.1048、1605、2435)、《三辅决录》(P.1953、2121、2122、2265、2332)、《先贤行状》(P.2112)、《邺中记》(P.2144)、《九州春秋》(P.2332)、《十三州志》(P.2466)、《临海异物志》(P.2844、2850)、《襄阳耆旧记》(P. 3477、3480、3481)、《荆州记》(P.3478、3481)、《湘中记》(P.3484、3485)、《豫章志》(P.3491)、《上党记》(P.3522)等,按照该书的收录范围理应辑录,不知为什么失之眉睫。像《三辅决录》这样的书,序言仍存。《汉学堂丛书》、《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均有辑录,但是此书却视而不见。至于《敦煌类书》、《太平御览》等类书,更应逐一披览辑校。而这些工作,似乎也没有细细去做。甚至,古佚书渊薮《说郛》这样的重要书籍,也未列入引用书目之中。此外,大量的宋元以后的古籍也时有征引地方文献,如李膺《益州记》见于《胜览》者仅“鹤鸣山,张道陵登仙之,尝有白鹤游其上”数字,而明代《学圃?苏》卷二引录则更详:“晋原鸣鹤山,张道陵登仙之所。传云:常有麒麟白鹤游翔其上,有铭记云:张陵为腹蛇所吸,门徒以为登仙矣。”同时又引李膺《蜀记》曰:“张道陵避病虐于?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是解鬼法,入鹄鸣山,自称天师。熹平末,为蟒蛇所吸,子衡奔走,寻尸无所,畏负法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遣使告白正月七日天师升元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贩死利生,莫过此之甚也。陵子衡为系师,子鲁为嗣师,以祖始法惑乱天下。”
就目前已经辑录的地方文献看,作者似乎逐条辑自古籍,但时有脱误。如《南州异物志》“交广之界”条,注明出处是《太平御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但在“不贪其财货也”后面,中华书局校点本尚有“并以其内有肴菹,又取其髑髅之川饮酒。传人掌趾为?异,以食长老”(P.2835)数字。如果说这条出处不同,容有异文,而《汝南记》“华仲妻”条则注明仅出《后汉书・应奉传》注引。但是,本条仅仅引了前半段,后面还有数十字却不知何故遗漏:“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它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皆烧之。母不以介意,意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它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邪?’因此遂绝。”又如《楚国先贤传》“(韩)暨临终遗言曰”条,谓出《三国志》韩暨本传,但是后面还有数百字:“又上疏曰:‘生有益于民,死犹不害于民。况臣备位台司,在职日浅,未能宣扬圣德以广益黎庶。寝疾弥留,奄即幽冥。方今百姓农务,不宜劳役,乞不令洛阳吏民供设丧具。惧国典有常,使臣私愿不得展从,谨冒以闻,惟蒙哀许。’帝得表嗟叹,乃诏曰:‘故司徒韩暨,积德履行,忠以立朝,至于黄发,直亮不亏。既登三事,望获毗辅之助,如何奄忽,天命不永!曾参临没,易箦以礼;晏婴尚俭,遣车降制。今司徒知命,遗言恤民,必欲崇约,可谓善始令终者也。其丧礼所设,皆如故事,勿有所阙。特赐温明秘器,衣一称,五时朝服,玉具剑佩。’”
还有大量的校勘问题,如《关中记》“三辅旧治长安城中”条注明出自《通鉴》初平元年注,实际是永元四年。《吴兴山墟名》“三山”条“陇士龙赠顾彦先诗云”当作陆士龙。又如《异物志》“鹿狼”条谓出《御览》仅仅24字,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引文字更为详尽,于义更胜(P.2858)。如《武陵记》“壶头山”条谓辑自《后汉书・马援传》注引23字。中华书局校点本还有“壶头山边石窟,即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宅如百斛船大,云是马援之余灵”数字。又《益州记》谓出自《御览》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但是用史传核对,本书录文则讹误甚多,难以卒读。
三、地方文献的研究
上述问题说明,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项异常繁难的工作。它不像正史那样隶属于官方修史系统,资料相对完整准确,历代刊刻也有版本依据。而地方文献不惟史料价值要多打问号,各家所引的文字也颇为凌乱随意。这就给我们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优势,或者说我们时代的优势。第一,我们的图书资料较之过去更为集中;第二,前人及同行的研究成果也较之过去更易掌握;第三,经过一个世纪的学术现代化的努力,我们的学科建设也更加成熟;第四,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也为我们的整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凡此种种,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个人总的感觉,如果说,20世纪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话,那么21世纪就应当是在全球化范围内结出丰硕成果的世纪。就古典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集中优势力量,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努力完成一些集大成的工作,这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些工作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而且通过这样一些承前启后的资料整理及研究的集大成工作,可以充分展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大国的形象,其政治影响也是不容低估的。因此,我诚恳地呼吁图书馆界与高校科研部门及出版机构精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使我们的收集整理与科研方面的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为此,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供地方文献整理工作者参考。
第一,资料的系统整理
系统整理的前提是全面占有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和后人辑校成果。逐条编排,并作必要的校勘工作。高文典册,零篇断简,均在辑录之列,汇编《汉唐地方文献类编》。理想的编纂应当分门别类,譬如,根据资料来源,按时编排。如《三国志》裴注、《世说新语》刘注、《汉书》颜注、《后汉书》李注、《史记》三家注、《文选》李善注及敦煌文献等顺序,辑录相关文献。倘若有相对完整著作流传于世的,如《华阳国志》这样的书,就选择最古的本子。更重要的是,特别应当标注前人的辑佚成果,至少在相关条目下标注辑录者姓氏。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风范和品格。
第二,史料的甄别概括
在文献类编的基础上,梳理各种地方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及其价值,编纂《汉唐地方文献综论》。这项工作要充分展现前人和并世同行的研究成果,求全责备,为后人提供一份翔实准确的研究资料。
第三,专题的深入研究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加强专题研究,完成《汉唐地方文献研究》。通过地方文献资料,考察各个地区的行政规划、人口变迁、物产特点、风土民情、杰出人物等,通过这些深细的研究,真正探寻汉唐盛世的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术研究,需要的是耐心细致的伏案工作,任何坐而论道式的设想其实并没有多少意义。本人撰写这篇小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这种坐而论道的性质,虽然自己一直在默默努力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这里所以不揣简陋,冒昧地将这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向诸位专家学者汇报,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唤起同行的关注,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以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阙失。
(刘跃进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国家图书馆学刊 第1期
篇2:浅议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浅议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大量通过各种地方文献得以记录、保存下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搜集、整理、保存、利用好尚存于世的地方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政务繁忙之中,仍相当关注地方文献工作。周总理多次强调地方文献对于中国建设发展的价值,提出:“我们除了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及其他书籍中的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 1987年,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文献工作的关怀和重视下,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情报所等单位的同仁们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入藏和利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拟就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的产生是与该地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地方文献在当代的价值主要在于:
1.为领导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和信息,作为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的决策依据。
2.向社会各界提供地方信息资料,制定经济发展方略,加快生产开发,为发展经济服务。
3.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充实的地方性素材,丰富教学和科研的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成果。
4.利用地方文献引经据典,著书修志,“服务当代,有益后世”。
5.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历史文献依据,更好地完成设计方案,提高经济效益。
6.积累各种史实性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地方史料,对后世子孙认识过去和今天的社会,总结历史经验,起着存史、教化的作用。
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体现了整体馆藏文献的地方特色。这是信息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地方文献的特征,掌握收集的方法,有系统有组织地加以收藏和利用。
二、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与收集方法
1.地方文献的特征:
①地方特征: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包括反映地方人物和本地事物的各种形式的`出版物。
②时代特征:当代的地方文献包括当代地方法规、法令汇编、地方政府公报、重大事件纪实、各种重要会议资料、地方政府各机构、企事业名录、地方性年鉴、百科全书、人口资料、统计资、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科技发展资料、经济发展资、历史考古资料、政协文史资料、地理资料、文化艺术资料、民族风情资料等。近代地方文献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地的历史文献。譬如当年闽粤赣交界地区留下的党史、革命史料以及闽西苏维埃政府历史资料;“国统区”的各种地方性史料和各地民众抗战史料,以及当地政治演化资料,人文地理资料,经济状况资料,人物传记资料,重大事件纪实。各类史志书及各种专志等等。古代的地方文献包括清代以前各地的地方历史文献。明、清代及以前所纂的地方志,许多散存于民间的宗谱、碑帖、墨迹等是重点收藏的古文献珍品。
③形式特征:地方文献载体形式有甲骨、金石、手抄、刻印、印刷、声像、缩微、机读等。出版形式有普通图书、连续出版物、舆图、图片、拓片、乐谱、宗谱等。
地方文献形式多样,时代漫长,对它们的收集远比从书店购书、从邮局订刊困难得多。因此,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地收集地方文献。
2.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
地方文献的收集必须按本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整体方案,实行各馆分工合作收藏,确定普遍收集与重点专深收集的方针,积极主动地通过征集、购买、赠送、交换等办法获得。
①调查地方文献出版源及分布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收集。地方文献的编辑出版存在较大的离散性,不同内容的文献往往归属于不同部门存有。因此,应经常走访相应的部门,取得合作与支持。例如,收集地方志应到方志办;收集党史资料、文史资料可到党史办、政协文史办;收集统计资料可到统计局。按此方法,我们已收集到本省已出的新编省、地、县志和《八闽通志》、《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等。对连续出版的地方文献,要做好续购卡,并与文献出版单位建立长期关系,以保证收集到的文献的连续性。如:“福建经济年鉴”、“福建史志”、“福建统计年鉴”等,均为我们长期收集的重点地方文献。
②征集与采购地方文献。省、地,县各级公共图书馆按文化部和各地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向出版或持有文献的单位无偿征集。这是获得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另一渠道是将地方文献的收集列入各馆重点采购计划之内,多方面采集和交换获得地方文献。
③采访人员有的放矢地深入寻访,从收藏家或老学者那里获得赠送或购得地方文献,并记录访问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④建立待访目录,在对文献整理分编过程中发现地方文献的线索,应逐条记下文献出处及时间,制成待访目录卡片。有条件的馆则可直接输入计算机中的地方文献待访目录数据库,以便日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文献。还可在访问老前辈及各届人士时获得地方文献的线索,作好待访目录卡。
⑤为防止一部分地方文献的无序流向,造成散失与消亡,必须与造纸厂、古旧书店及时抢救收藏。
⑥对利用率高的地方文献,可以在各馆间复制或互相交换收藏,或单向赠送复本多的文献。
三、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利用
我国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科学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发挥其重要作用,是文化、科技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现行各馆收藏地方文献互不通气、各行其是,造成一方面存在地方文献重复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有许多重要地方文献又难以搜集齐全。以图书馆目前的社会地位和实力,单个图书馆不但不可能把一个地方存世的地方文献全部收齐,就连收集新产生的现代地方文献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况且各馆收藏的一些珍贵地方文献往往被深锁库房,很难被读者一见,又怎能谈得上为社会所利用、共享?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文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协调,将一个地区的图书馆组织成合作网络,集中该地区的财力、人力、物力,进行地方文献资源的整体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分散在社会上的地方文献,并加以开发和利用。
1.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使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情报所等诸多地方文献收藏单位能加强协作,取得较大进展,建议由当地文化部门、档案局、教委,科委等牵头成立以公共图书馆为主的地方文献工作协调领导机构,负责该工作的规划和协调方案的实施;规定地方文献收集的原则、计划、要求和文献分编统一标准《(括著录标准、主题标引、分类标引和机读目录格式);建立该地区的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以便进行联机检索,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还要组织定期的检查、评比,以督导整体规划的实行;阶段性地召开收集与利用地方文献的经验交流与学术研讨会,不断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开拓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新领域。
2. 各成员馆分工协作,形成地方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
各成员馆应按地方文献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的文献资源总体布局,以公共图书馆普遍收集,专业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重点专深收集的原则,进行分工协作,形成以当地公共馆全国收藏、其余各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收藏体系。
3.加强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各馆目前普遍存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的状况,应引起图书馆领导的重视。除适当增配人员外,还须加强业务培训,聘请专家讲授有关课程,提高现有人员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想方设法去搜集地方文献,同时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4.适当控制采集地方文献的复本。
笔者认为,经协调后,省级馆、大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采集复本以2―3册(份)/种,地(市)级馆以1―2册(份)/种,县(市)级馆以1册(份)/种为宜。复本太多势必造成重复浪费,不能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合理控制。对于价格昂贵而罕用的地方文献则应从严控制复本,对珍稀的地方文献、地方古籍则不论复本,应全数收藏。
5.做好地方文献的整理、分编和典藏工作。
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应认真进行整理。对油印本之类的非正规出版物,特别是对手稿、手抄本,既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要细心考证,避免把重要的资料遗弃。地方文献也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著录、标引,并以“CN MARC”作为机读目录数据格式。有必要在文献目录和文献上加注“地方文献”字样或代号,以区别于其他文献,便于管理和查找使用。有条件的馆可以专设地方文献书库,便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6.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①编制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提供地方文献目录信息,可设想在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联合机读目录数据中心,各成员馆的地方文献目录数据都输入该数据库中,通过联机检索,使用户在当地的任何一个成员馆都能进行书目共享。在当前各馆计算机尚未联网,馆际联机检索还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应由各地方文献工作领导机构牵头,集中各馆的地方文献目录编成该地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软盘或书本式),再分送各馆利用,使用户能迅速、方便地共享地方文献资源。
②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地方文献信息;可在地方文献工作领导机构组织下,将当地各馆有较高价值的地方文献集中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使广大读者了解本地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提高各馆在当地以及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还可利用地方文献向海内外客商介绍本地的社会、经济情况及优势,让境内外投资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考察投资环境,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地方文献还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着海内外同乡回乡观光,为建设故乡添砖加瓦。
③主动为读者找地方文献,为地方文献找读者。可利用地方文献编辑各种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等,有针对性地提供给有关用户,让更多的读者方便地利用地方文献。还可为有关专家的特定研究课题到地方文献中查找资料。例如台湾与福建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密切关系,在其地方文献中有详细记载,某教授撰写《台湾教育史》需要这方面资料,我们通过有关目录,很快就帮助他查找到所需的文献。
④编辑、出版地方文献研究动态,报道收藏、开发利用的现状,召开利用和研究地方文献的学术讨论会。通过宣传、使用、研究地方文献,增强社会对地方文献的情报需求,促进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地方文献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各级领导和广大文献工作者以及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文化工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 周迅 服务当代有益后世――新中国的地方志事业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4,(6)
2 吴慰慈,刘兹恒 图书馆藏书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3 贺巷超 地方文献及其收集 河南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1990,(4)
4 韩朴 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 图书馆学刊,1989,(2)
5 郭盛扬 加强文献采访协作协调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福建图书馆学刊,1994,(2)
〔出处〕 福建图书馆学刊 1995(4)
篇3: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各地都拥有大量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它们体现了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将它们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起来,将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
地方文献的收集较为复杂。因为地方文献多为非正式出版物,来源渠道难以掌握,而且流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些保存在个人手中的文献资料又多是历史文献,收藏者视为珍宝。因此,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尽量收集齐全。
1.争取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制定本地区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由当地人大、政府利用地方法规或者布告的形式,向各有关单位与个人下达通知,将当地出版和编写的一切书刊资料送交当地图书馆保存,充分发挥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职能。如:我馆在1994年通过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了《关于建立日照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通知》,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保证地方文献资料收集齐全的重要措施。
2.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当地的政协、党史办、史志办及各企事业单位在编纂地方史志和本系统志书时,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对本地区各单位出版的图书报刊资料,不管是正式出版物还是非正式出版物,一律征集呈缴本。将他们用过的和没有用过的资料收集起来,既节约了经费,又扩大了地方文献收集者的队伍,是收集地方文献的绝好途径。如:我馆在《关于建立日照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通知》下发后,我们不是坐等别人来送书上门,而是借这个机会,积极宣传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下到每一个单位,认真进行征集,把市内各单位编纂的志书基本收集全了。并与他们建立起定期访问制度,把工作做到前面,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掌握、了解他们的资料出版、发行情况,而且还和这些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主动给我们提供地方文献收集的有关线索,帮助我们进行地方文献的征集。
3.对于个人收藏的地方文献,采取对捐赠者给予一定的报酬和适当的精神奖励的方式,鼓励他们捐赠。如,我馆了解到东港区南湖乡的王延洲先生收有日照籍人、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主编的、台湾出版的《山东革命党史》一套八册,就去争取王延洲先生把这套书捐赠给市图书馆,开始王先生并不愿意,觉得这是他的哥哥辗转从台湾托人捎来的,不舍得捐赠。我们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向他说明我们收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动员他捐赠,王先生终于同意将这套书捐赠给我们。事后,我们为王延洲先生专门颁发了精美的收藏证书表示谢意。对于确实不愿捐赠的,我们就采取复制的方法进行收藏保存。几年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已经征集到各类地方文献23种52册。
4.加强与外界联系,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地方文献征集。实践证明,利用工作关系或个人关系多方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是地方文献收集工作中比较好的方法。一是联系市政府驻外地办事机构,通过他们发动日照籍或曾在日照工作过的人进行捐赠。我们通过日照驻京办事处联系北京的“日照同乡会”开展捐书活动,得到了在北京工作的日照同乡和一些曾在日照工作过的老将军、老同志的积极配合,他们纷纷把珍藏的图书资料拿出来捐献给市图书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征得1000余册图书和部分字画,其中不乏珍贵的地方文献。二是利用个人关系进行地方文献征集。如日照籍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尹世霖先生是我市实验中学的名誉校长,他的作品原来全部都捐赠给实验中学图书馆。后来,我们馆的一位同志认识了他,在一次交谈中,向他介绍了我们进行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并请他对市图书馆捐赠,尹世霖先生了解了我们开展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后,先后两次亲自到馆进行捐赠,把他主编、撰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诗集39种65册,全部交给了市图书馆收藏。我市文联主席、著名作家赵德发先生每次有新的作品问世,都亲自把书送到我们图书馆来,并对我们说,图书馆开展的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你们的工作不仅在当今,就是在后世,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5.利用各类会议,特别是一些学术会议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是我们在工作中总结出的一条很好的经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收集到的资料大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7月,我们利用“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在日照召开学术年会的机会,采用信函、电话等联系方式,向国内外征集有关刘勰及《文心雕龙》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资料,得到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积极响应,共收集有关学术著作11种23册,极大地丰富了我馆《文心雕龙》学术研究文献。
6.对外地图书馆拥有的论及本地区的文献,可以利用交换调剂的方法互相交换。对外地区个人收藏的论及本地区的著作资料,可用购、换、赠、复制等办法收集。口头传说的`民情民俗,我们采取调查记录的方法,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文字材料,进行收藏。同时,注明整理者的姓名、材料提供者的姓名,以备以后查找。
7.利用各种书目索引,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和存佚情况,一旦发现线索,就应该“锲而不舍”的将其收集起来。
总之,地方文献的收集要制定规划,确定一定时期收集的重点和范围。同时还要固定专人负责,保证一定的经费。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时之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年积累,积少成多。一般来说,革命文献资料应该进行重点抢救性收集,现实文献资料尽量收集齐全,历史文献资料摸清底子逐年收集。
二、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收集地方文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为了让地方文献发挥作用,方便读者查阅,需要做好地方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1.把收集来的地方文献资料,及时进行登录、分编,建立地方文献资料登记,便于掌握地方文献藏量,有利于地方文献资料的管理。
2.对于从图书报刊中剪辑复制的零碎文献,按照学科内容分组装订成册,然后再登记、分类、著录、排架。
3.设立专架存放。地方文献收集后,应该设立专门的书架进行收藏保管,以便于管理和方便读者查阅。如,我们已经开设了“日照文史资料专架”,并拟设立“日照作家著作专架”和“刘勰及《文心雕龙》研究著作专架”。
4.编制地方文献目录
地方文献是建立特色馆藏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根据各自收藏的地方文献多少,编写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目录,是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编制《馆藏地方文献书目》,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查阅地方文献的便利条件,同时,也可以用作馆际之间的地方文献信息交流。在这方面,我们根据目前的馆藏,编制了《地方志目录》、《地方名人目录》、《地方作者著作目录》、《地方企业志目录》等,为了便于检索、利用,我们共设立了三套目录,公务目录设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读者目录设书名目录。这样,不仅方便了读者对地方文献的查阅和利用,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利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组织地方文献资料展览
通过开办地方文献展览,既宣传地方文献,又增加当地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对提高当地图书馆的办馆效益有积极作用。如,我们在1994年8月,配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5周年举办了日照画家林玉营的百米长卷《百年风云录》画展,3月举办了“刘勰及《文心雕龙》研究著作展”,一方面展示了近几年来我馆开展地方文献的成果,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是当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图书馆购书经费紧张,社会知名度较低的状况下,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开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领域,是图书馆增强办馆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利用,使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对开拓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处〕 山东图书馆季刊(1)
篇4: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补遗
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补遗
地方文献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各地对地方文献的收集、利用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不少地方对革命文献特别是抗日反法西斯文献的收集、利用力度却显得不够,为此,笔者拟谈一点补遗意见。
一、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大地上的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殊惊世界,留下了极其丰富、弥足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千百万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八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进行爱国教育的恒世典籍。按说,我们这个优秀的民族是不会忘记历史伤痛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我国综合国力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人民身心健康生活富裕的时候,却刮起了一股有失国格人格的媚日风。尽管只是少数人兴风作浪,此风断不可长,此风有损我大国地位形象,更有悖中华民族爱国风骨。我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仔细深刻挖掘,就会发现我们的爱国教育不是加强而是削弱了,20多年的经济改革,国门洞开,各种不健康思想浸入,人们政治免疫力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根子就出在这里。笔者以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所需史料,尤以抗日战争为要。
二、收集抗日战争方面的地方文献,要克服两个误区
1、重古轻今。近些年来,受经济利益驱动,各地利用当地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搞旅游景点,圈地占地大兴土木,比富斗阔如火如荼。然而,对革命人物或战斗场所却着墨不多,冷热界限分明。视地方文献越久远古老越有价值,这分明是实用主义,且步入地方文献收集利用误区。其实,现实最需要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2、重藏轻用。大量革命文献至今仍散逸在社会各个角落里。昔日流行忆苦思甜的,许多村子摆出日寇刺刀、钢盔、破烂膏药旗、日伪催逼粮款文告等等,曾深受铁蹄蹂躏的村民振臂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现在随着忆苦思甜的消失,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也多藏民众家里,改重藏轻用为重藏重用,散逸民间的珍贵文献才会最终显身露面。
如何利用地方文献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笔者馆的做法如下。
1、利用当地事教育当地人。博兴县是我省较早建立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地方,1939年杨(国富)刘(其人)首长带领抗日三支队穿过胶济铁路,挺进鲁北平原,在极端恶劣的`形势下与敌人对峙,建立起铜墙铁壁般的抗日根据地。期间,青年参加抗日队伍,仅战死在沙场上的烈士就有2195名,发生在博兴境内的大小战斗百余次,英烈捐躯事迹举不胜举。我馆抗日地方文献比较齐全,在采用何种方式、选择哪些文献资料配合爱国教育上,进行了充分研究,决定利用较有影响的几次战斗教育当代人。
王文战斗。1940年3月,敌伪余人,在敌指挥官糟谷指挥下,将我驻王文村部队约70人团团包围。我武器低劣、弹药缺乏,且兵力仅及敌人l/30,但为了保卫人民利益,我八路健儿与敌伪血战昼夜,在弹尽粮绝及大部分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土块瓦片与敌厮杀。是役,我21名战士殉国。
陈户战斗。1945年5月,已经看到抗日胜利的曙光。然而,5月21日敌伪5000人左右,以陈户店为合围中心,悄悄布下包围圈,将博兴抗日军民压缩在此。我独立营及各地方武装,为保卫人民的利益和安全,与敌人展开血战,150名指战员倒在血泊里。陈户战斗硝烟还在弥漫时,这里的抗日政府区长以诗记之:“战云弥漫罩陈户,英雄健儿杀敌速,刺刀穿去佐藤死,机枪射中何田骨;杨刘首长临前线,群众欢呼歼倭奴,试看陈户战斗处,犹有日寇鲜血无?”这样的文史资料让人读了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人们能不为先烈的爱国行为震撼,能不为中华民族自豪?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王文、陈户、裴袁、冯高、王桥等战斗,人民没有忘记,1946年抗日政府就在这些地方建起了烈士纪念塔、亭,以示永世纪念。只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些塔、亭变化不大,有的周围环境还很荒凉,与现代化的城镇相比并不匹配。我们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筹集足够资金,改造塔亭周围环境。在烈士战斗过的地方,也要建起和城里一样的公园、文化广场,也要安装和城里那样的霓虹灯,把远远近近的观众吸引来,默诵碑文,倾听松涛。
2、利用当地人介绍外地事。博兴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著书立说的文化名人遍及全国。部队老作家黎汝清久负盛名,他写的《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皖南事变》等深受人们欢迎。人是同乡亲人们大都喜欢听老乡讲外地故事,黎汝清回乡探亲时,我们曾两次请他讲述革命战争小说创作生涯。老作家的拿手戏是叙述皖南事变,他曾实地深入云岭,访问新四军老战士,查阅档案资料,得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在突围前线曾临阵出走,而且也不是牺牲在前线,他是被副官打死在山洞里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历史教科书相左,引起学术界震撼和领导层关切,让乡亲们好奇和担忧。老作家坚持要冒险秉笔直书,这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极左文艺创作路线还没彻底肃清时,是需要何等胆量和勇气。后来《皖南事变》出版,和老作家讲述的如出一辙,博兴人纷纷购买,如获至宝。电视剧《新四军》在央视播出,重大事件与《皖南事变》吻合,残害项英的枪声就响在山洞里,他也成了一个有战功、有错误、血肉丰满的新四军军长,从而否定了历史教科书有关他牺牲在前线的记载。
我馆设立博兴籍名人捐书专柜,将黎汝清捐赠的十几种版本和其他博兴籍名人捐书一并珍藏,定期对外借阅,引起读者极大兴趣。
3、利用馆藏新闻史料,沸腾爱国热血。我馆珍藏着1939―1945年的《渤海日报》,该报是抗日战争时的渤海军区机关报。当年的渤海军区辖40多个县,北起天津卫、南到胶济线;西自平原、禹城,东至益、寿、临、广。在这广袤的平原上,抗日军民每天每夜都与日伪进行着生死较量,爱国热血洒遍了这片土地。《渤海日报》就像录像机一样,把当年的实况记录了下来,如今翻阅半个世纪前的报纸,那枪炮声、呐喊声仿佛如雷贯耳。发生在博兴大地上的大大小小战斗,军民鱼水情,几乎全部在报纸上有报道。老百姓最相信党报,读读这些报纸,爱国热血就要沸腾。我馆采取各种方式,为查阅资料者,为纪念展览活动,为学校传统教育等提供极为珍贵的历史新闻资料,配合爱国教育,受到各界欢迎。
参考文献
(1) 邹彩芬等.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
(2) 曹淑斌.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3) 胡怀美.艺苑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2
(4) 张瑁.试论地方文献的搜集与利用.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
(5) 杨卫东等.济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与思考.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3)
(王刚明 魏晓辉 王舰三 博兴县图书馆)
〔出处〕 山东图书馆季刊 第2期
篇5:民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初探
民族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初探
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无疑是包括了有关本地区的民族文献,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文献都是民族文献,这是民族地区地方文献的特殊性。本文为了便于阐述,特将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分别为不同的范畴提出加以研究。
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资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宝贵的藏书资源,收集与开发民族地方文献资料的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当责无旁贷地开展这项工作,把收集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放在藏书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使馆藏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与改进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更好地为本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现结合本州和本馆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工作的重要性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四化建设的需要。地方文献与民族文献资料一般都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工业、农业、军事、水利、物产、文学、艺术、卫生、教育、科研、民俗、风土人情等加以记载或描述,是某一历史时期该地区社会发展的缩影,通过研究这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人们可以总结经验,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生产建设的速度。旧时曾有县官上任必看县志之说,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今人?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动力资源,这是四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随着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各行各业势必要向图书馆提出查阅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要求。
2.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民族地区图书馆自身业务建设的需要。作为民族地区图书馆,其藏书建设应根据本馆的馆藏基础及客观需要,有计划地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使之成为该地区最大的信息综合体和数据库,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书体系,这样就能在工作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
3.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我国各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自创造了自己独特、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文字文献资料和口头文献资料极为丰富。由于解放前的兵燹匪患。解放后的一些重大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地方文献古籍和民族文献古籍损失严重,有的地区甚至丧失殆尽。随着岁月流逝,掌握口头资料的老人相继作古,口头资料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收集地方文献古籍和民族文献古籍,是一项刻不容缓抢救性工作,要不失时机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二、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收集范围
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首先要从内容上确定收集范围,本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确定了以下的收集范围:
1.记载土家族、苗族的起源、迁徒历史,族谱家谱,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文献资料。
2.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团结战斗,共同反对封建统治,抵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文献资料。
3.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湘鄂川黔边区建立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文献资料。
4.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的文献资料。
5.记载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文献资料。
6.记载土家族、苗族地区的古迹、景观、祠堂、陵墓、书院、职官、拓片、地方文物及出土文物的文献资料。
7.记载土家族、苗族的语言、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矿藏资源的文献资料。
8.土家族、苗族的名人传记,年谱、日记、书信、手稿、诗文、碑文等文献资料。
9.本地区的府志,厅志、县志、乡土志及各种专志。
10.内容上涉及到本地区、本民族问题的古籍中的正史、杂史、政书、类书、游记等文献资料。
11.党史办、文史办、修志办、民族古籍办编印的党史资料、文史资料、新编县志、专志及民族古籍资料。
12.当地政府的各种命令、布告、批告、批文、统计报表及各种会议文件汇编等。
13.有关土家族、苗族传统民族节日活动,民族歌舞,湘西风情的录像片及录音带。
14.有关土家族、苗族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遗闻轶事、古歌、古老话、函词、民谚、民谣等。
三、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收集方法与措施
珍贵的地方文献及民族文献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大都流散在民间,给收集工作带来了困难。就是现在编印的地方文献多数是内部资料,若不及时收集,时间一长也不容易收到。因此,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在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过程中,我馆摸索出一些收集方法和措施:
1.掌握文献的收集线索。文献收集工作在确定收集范围之后,首要问题是掌握收集线索,收集线索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①了解出版动态,审阅各种订购目录。从订购目录中,查找与本地区有关的图书资料。
②收集和交换各种有关书目,从中查找本馆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我馆现收藏有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馆藏古籍目录。目前,我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和民族文献资料,有的就是从这些古籍目录中找到线索收集的。
③加强与各地古旧书店的联系,请他们提供与本地区有关的文献线索。
④深入民间采访是获得收集珍本,孤本线索的重要渠道。
⑤走群众路线,依靠社会力量提供线索。一九八五年,我馆发出一批文献线索调查表,共收集到包括各种文献资料500多种,线索300多条。如:《乾嘉暴动清宫奏章》,石启贵先生的《湘西土著民族考察报告》原稿,陈新传的《五溪苗民生活集》等。
2.深入民间进行收集。深入民间进行收集,是获得珍贵文献资料的重要途径。由于几次重大政治运动,特别是“史无前例”的年代,文献古籍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幸存的,已经是微乎其微,有些是担着政治风险的人保存下来的。如本州花垣县一个苗族农民,为了保存一本湘西革屯领袖吴恒良著的《苗祖苗宗考》,离乡背井,逃到贵州落户,造反派如何捆绑吊打,他都不肯交出来。类似这样的情况而保存下来的地方文献,要想收集到手,实非易事。如一部清《永绥厅志》和一本解放前出版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经过本馆收集人员反复耐心地作动员工作,才收集到手。
3.加强与本地区有关单位的联系,及时索取他们编印的内部书刊,内部资料。有些业务单位出于业务工作的需要,每年都要编印或出版相当数量的内部书刊资料,这些地方出版物,有些是某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有的是某一阶段的业务工作总结,有的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教科技卫生的总体综合资料。具有资料性强,信息量大,且富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的特点,是收集现阶段地方、民族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因此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互通往来,密切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我馆在收集文献的工作中就尝到了这方面的甜头,如州修志办的十县市的《新编县志》;湘西十县、市《地名录》;州群艺馆编的《湘西民间文学资料》;州民政局编的《革命烈士、名录》;农业局编的《湘西自治州农业区划》;州博物馆编印的《湘西剿匪资料汇编》等资料,就是经联系后每种免费送我馆一至两套。
4.向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收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是社会文化的精英人物,他们的论著和成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代表性,这是地方、民族文献收集的又一重要来源。一些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历来关心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并愿为此尽心尽力。本馆每向他们索取图书文献资料时,他们从不拒绝,并因本馆收藏他们的图书而引以为荣。如湘西籍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将《沈从文集》亲笔题名赠送我馆;天津南开大学南炳文副教授将其所著《清代苗民起义》一书寄赠我馆。在我馆建馆31周年和新馆落成之际,本馆向全国书画名流发出书画征集函,共收书画作品150多件。这些作品虽然多放与地方文献无多大联系,但其中有的作品本身就是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乡土气息浓厚,可视为地方文献。
5.建立书刊交换关系。建立书刊交换关系不仅可以扩宽地方、民族文献资源的收集门路,而且还疏通了图书情报资料的流通渠道,扩大了文献资料外向功能的发挥。从各地区交换得来的文献资料,因地区不同,文献资料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情况必然迥异不同,这不仅使本地区新出的文献资料与外地区所出的文献相互印证,也增强了文献资料的利用价值。
6.建立收集地方文献协作组织。民族地区图书馆之间加强地方文献收集的协作,建立协作组织是避免重复劳动,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少见效快的一种必要措施和手段。协作组织的具体任务,一是互相代收文献资料线索;二是对协作组织成员单位现藏残缺不全的文献资料,由中心机构统一调度复印或交换配套;三是编制地方文献、民族文献联合目录; 四是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及标准等等。
7.配备收集人员。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是民族地区图书馆藏书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有条件的图书馆最好是配备专职收集人员,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尽可能固定专人兼职。无论是专职或兼职的最好是“三懂”的民族干部(懂古汉语,懂民族语言,懂民族文字)。
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的目的在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而保存的目的又在于利用和开发。究竟如何利用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还是一门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相信,随着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日益发展,收集和开发地方文献和民族文献资料的工作一定会有一个新局面。
〔出处〕 图书馆 1988(2)
篇6: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
关于地方文献收集与管理的思考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也是人们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它反映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以各种载体形式记载,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具有其它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献工作则包括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开发和利用的全过程。
近年来地方文献工作受到各地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建设。但日渐成熟的网络环境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给相对封闭和固定的地方文献工作思维、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提出新的挑战。部分图书馆由于条件限制或观念束缚,投入地方文献建设的人力和资源仍显不足,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管理尚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阻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应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以新的思维去探索、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和管理齐头并进,充分发掘出文献的价值。
1 因地制宜,广开渠道,构筑地方文献收集保障体系
1.1 全力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宣传力度
地方文献工作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成为开展该项工作最合适的组织者。所以,全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利用政府的管理体制来掌握地方文献出版信息,征集地方文献,才能保证收集到地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动宣传攻势,让社会各界都来了解和关心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的重要性深入人心,从而踊跃捐赠,将令收集到的地方文献更为全面系统。以顺德图书馆为例,由于积极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向当地各企事业单位下发征集地方文献的文件,明确规定凡新出版地方文献均有义务向图书馆免费提供,较好地保证了该馆地方文献的来源。顺德图书馆还与当地宣传部建立长期合作,由宣传部定期向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的.出版动向和目录,使图书馆能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动向,开展收集工作。宣传方面,顺德图书馆利用其网站发布地方文献征集公告,并和当地报社、电视台合作,适时发表、播出相关报道,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得到大众理解,面对征集时也更为合作。
1.2 主动上门收集,建立地方文献提供者档案
地方文献具有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载体多样的特点,收集工作有较大难度,仅依靠政府、宣传以及社会的主动捐赠还远远不够。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在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情况后,主动上门拜访,以“走出去,请回来”的方式,掌握地方文献收集的主动权。地方文献提供者往往在行业、文化程度、年龄、提供频率上具有某些群体特征。因此,建立地方文献提供者档案,记录联络方式,分析提供渠道和规律,与提供者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图书馆征集到地方文献后,应及时向提供者送发收藏证书,对提供者表示致谢,对其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给予肯定。
1.3 分工合作,确保地方文献特色鲜明
地方文献是随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迁而演变的。相邻地区图书馆、同一地方的各级图书馆、同一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在收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应加强联系和沟通,组织协调,分工合作,各有侧重,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各馆都将地方文献工作落实到专人,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这样地方文献的收集保障体系和网络得以形成,既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渠道的畅通,减少了文献收集的盲区和遗漏,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图书馆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产业结构、地域特征等制定地方文献的收藏重点,确保收集到的地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亦十分重要。毕竟要收集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的地方文献是不现实的。如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其地方文献收藏重点为岭南水乡文化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作品、岭南园林、粤菜、粤剧、龙舟、自梳女以及城市化建设、家电、家具、花卉等,使地方文献成为该地风貌的真实再现。
2 妥善保管,合理开发,提升地方文献利用价值
2.1 改善存放条件,加强对地方文献的保护
地方文献的保护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地方文献有图书、报刊、照片、手稿、音像制品甚至古籍等众多载体形式,这就注定保护文献的方法措施的多样性。图书馆一方面要添置现代化设施,不断改善存放条件,针对载体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存放和排架;另一方面则要钻研保护技术,注意文献的防潮、防虫,尽力修复,尽量避免使用复印机复印,使文化瑰宝完好地流传后世。
2.2 选用适当的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方文献工作者应想方设法争取资金,积极创造网络条件和网络平台,根据自身情况,购买或开发地方文献管理系统软件,实行对地方文献的网络化系统管理。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选用管理系统的原则为系统规范、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且经济实惠。顺德图书馆就根据实际,充分采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分布式应用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地方文献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较综合的地方文献管理软件,可实现对各种载体文献编目、馆藏登记、分类检索、文献和工作量统计、文献提供者资料管理、全文数字化加工、网页发布、网上查询等功能。系统投入使用后,对地方文献的管理和查阅更得心应手。
2.3 建立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馆藏信息的网络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要实现馆藏信息的网络化,先要实现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所以应首先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目录数据库,为系统管理地方文献创造条件。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时,要严格著录格式,采用统一的分类主题标引。
地方文献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加工深度和综合处理水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势在必行。要选定专题,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将散见于地方文献中相同的、相近的和相关的零星资料汇集起来,将地方文献数字化,建立专题数据库,供读者检索使用。这样不仅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效益,也有利于地方文献的保存和保护。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与收集地方文献一样,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数据库要能反映当地的概况、统计数据、招商引资和产业动向、旅游信息等等。顺德图书馆陆续开发了《家用电器》、《信息文摘》、《决策参考》、《顺德文体》、《顺德历史名人录》、《顺德邑贤录》等地方文献数据库,放置于网站上,既方便读者远程查阅,又提升了文献的利用率和价值。
3 双管齐下,不断创新,推动地方文献事业走向辉煌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业务中要求比较全面的,从文献的采集、加工到开发、利用,涉及到图书馆业务的各个方面,这对地方文献工作者提出较高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应该加强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的锻炼,重视并抓好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管理,双管齐下,不断创新。只有在收集和管理好地方文献后,才能活跃地方文化气氛,以文献收藏带动文献研究,以文献开发促进文献利用,把图书馆建成地方文献收藏中心、地方文化活动中心、地方信息检索中心和乡土教育培育中心,进而推动地方文献事业走向辉煌。
〔出处〕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5)
★ 宋明理学教案
★ 随想经典散文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锦集6篇)】相关文章:
听时光飞舞迟子建全文2022-07-15
UI材料大学毕业设计实习报告2022-07-21
西安历史博物馆导游词介绍2023-01-27
论文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侠义精神2022-09-01
《丝绸之路》读后感感悟2023-11-12
浅析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022-07-14
毕业设计实习报告2022-06-03
期货证券公司年度工作总结2022-06-01
普通个人工作总结格式2022-05-07
广告专业实习报告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