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已发表)(教师中心稿)(共8篇)由网友“Dynamite”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已发表)(教师中心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四川 李由富
在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文言实词是重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题技巧,无疑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解题方法。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汉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而从字形就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几经演变,但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消失。因此,我们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例2: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所要找的答案。
例3: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例4:“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例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推出“田地”之意。
例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互文)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的词性、词义。这种方法很适用。
例1: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例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例3:“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例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例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
例6:“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例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例8:“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
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例1:卷中的第11题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 其意义为“知道”。C项“取樵炊爨”,“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应为名词,理解为动词,明显不当。
例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 “之”,所以,它们都是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例3:“怀信侘傺”中的“怀” 处在谓语的位置,应为动词。 而“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为“相信”、“确实”之意,应为“忠诚”。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例5:“临表泣零,不知所云”,“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表”之意。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1:“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例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例3:“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作“接近”解。)
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是我们理解词意的原则。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1:卷中的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
例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例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例4:“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例5:“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文言实词可以从以上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但是,真正要做到准确理解,大量的积累是关键之关键,不可忽视。我们要紧扣课本,牢固掌握课本上的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虽然平时没有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地址: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
邮编:641200
电子邮箱 :lizhao168888@163.com
联系电话:(0832)5516593
[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篇2:文言文阅读训练(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阅读训练(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左右欲兵之 兵:士兵。
B、扶而去之 去:离开。
C、及至,西伯卒 卒:去世。
D、是邪非邪 是:代词,指天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 ②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②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C、①亦各从其志也 ②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②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伯夷积仁洁行的一组是( A )
①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②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③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④太公曰:“此义人也。”(×是别人的评论)
⑤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⑥遂饿死于首阳山。(×)
A、①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伯夷、叔齐看见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时征讨纣王,“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
C、颜渊敏而好学,他立志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宁可饿死也不吃糟糠之食,不幸早逝。
D、太史公对当时那些操行不端、违法乱纪者却终身安逸快乐,有操行者却要横遭灾祸的现象,深感疑惑。
5、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②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参考答案
1、A。兵:文中指用兵器杀,名词作动词。
2、B。B.两个“而”,连词,表转折关系。A.前句中的“于”,介词,在;后句中的“于”助词,相当于“吁”。C、“其”,代词,自己的;代词,这些。D、“以”,连词,因为;介词,表凭借。
3、A。②这是他听说的事情,不是他的积仁洁行。④是别人的评论。⑥这是说他死在哪里。
4、C。C项的`“糟糠不厌”应为“连糟糠之食都吃不饱”;“回也屡空”与“学习伯夷、叔齐坚守节操”无因果关系。
5、翻译:①用残暴取代暴虐呀,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②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却要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让你即位是父亲的遗命。”于是就逃离了孤竹国。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走了。孤竹国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为国君。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最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靠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称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的缰绳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竟然动起兵器来,能说得上是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用兵器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两位是义士啊!”把他们搀扶起来,让他们走了。武王平定殷商之乱后,天下都归附于周朝,但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样做可耻,他们坚持节操,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在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直到他们饿得快要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歌,那歌词说:“登上那座西山啊,采摘山上的薇菜来充饥。用残暴去取代暴虐呀,(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义的。神农、虞舜、夏禹的时代很快就消逝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寻找归宿呢?哎,可叹我们的死期已近,生命已经衰弱了!”于是,伯夷、叔齐就饿死在首阳山。由此看来,是怨恨呢,还是不是呢?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善良的人们。”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善人呢,还是不是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却终致饿死!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常常穷得一无所有,连糟糠都难得吃饱,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到底怎么样呢?盗跖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将人的肝炙成肉脯,残暴恶毒,放肆地行凶,聚集党徒几千人,到处横行霸道,竟然活到高龄而死。这又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啊。如果说到近世,那些操行不端正,做事违法乱纪的人,却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财产富厚,一代一代地享用无穷;有的人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小道捷径,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努力去做,可是他们却要横遭灾祸,这样的例子多得没法数了。我对此十分疑惑,如果说这便是所谓的天道,那么天道究竟是对呢,还是不对呢?
孔子说:“道德见解不同,是难以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又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求得,那就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到了严冬季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这或许是因为俗人把富贵看得那样的重,而高洁之士对富贵却看得这样的轻吧!
篇3:如何翻译文言句式?(教师中心稿)
新修订的普通高招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有关文言翻译方面的要求稍有变化,其一“文言翻译可能另选一段”,与第一卷文言阅读语段脱钩;再者“文言句式隐性考查”。普通高招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试题第1题即考查了后一要求。原文“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既是疑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同时又包含“其……之谓”这一固定句式。如果考生不具备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翻译时就会出问题。如何在高三迎考复习中紧扣“文言句式隐性考查”这一新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下面就翻译文言句式方面举例说明。
一.翻译出句间隐含的关系
古汉语句间关系与现代汉语句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其意合成分较浓,很少用关联词语,而现代汉语复句间的关系多用关联词语表达,因而翻译时需把古汉语句式中暗含的句间关系用关联词语补出。
例(1)求其生而不可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20上海卷)
译文:(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却不能做到,那么死囚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
此文言句式暗含假设关系,翻译时要补出。
例(2)太宗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全国卷)
译文:(因为)宋太宗多次穿便衣到功臣家,(所以)赵普常常退朝后也不敢换便服。
此句暗含因果关系,皇帝可以穿便衣到功臣家而臣子却要穿朝服才礼貌。赵普不敢换衣服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宋太宗可能路过或突然到来,届时仓促来不及换衣服拜见皇上。
例(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偏爱我。
文言文中表示解释的句子,在被解释的事物和解释的句子之间往往不加关联词语,翻译它们时要灵活加上。
二.有些特殊句子,翻译时需要合并或扩充。
例(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译文:从前令人感到喜悦的事物,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往事。
文言四字句中有些往往是半句话,翻译时要跟邻句合为一句完整的话。
例(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汉语中有些篇目,为了增强气势,行文时加以渲染藻饰,翻译时需要合并处理。句中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个短语,如果一一翻译出,就显得赘余。
例(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却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例(4)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论积贮说》)
译文: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只有充实内容,才能翻译通顺完整。文言文中有些短句,也可能包含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为了表明句间关系,翻译时要把它们分为两句或两句以上。
三. 特殊句式的翻译
要翻译的句子往往包含某种特殊句式,因而应首先把握这些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1.翻译省略句时要补出省略成分
古代汉语在一定条件下常常省略一些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于”等句子成分。考试时要翻译的句子往往有一些省略句,翻译时要及时补出这些内容。
例(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年全国卷)
译文: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原文中“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翻译时要补出“他”。
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看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那一个更(厉害)?
原文中“秦王”后面省略了谓语“威”,翻译时要补出。
例(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谏太宗十思书》)
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像水一样)能够承载船只,也能够颠覆船只,这应当谨慎地对待。
如果在翻译时两个分句间不补充“老百姓像水一样”,那么译文就不连贯。
2.倒置句式的翻译
古代汉语中有些倒置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等。翻译它们时要换为现代汉语的常式句。
例(1)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卷)
译文:凭什么才能成功呢?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不能翻译为“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例(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把定语“烧溺死者”放到中心语“人马”之前。
例(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译文:荆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民方面不足。
如果译为“荆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足在人民方面。”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按要求把“在土地方面”调到谓语“有余”之前,把“在人民方面”调到“不足”之前。
3.疑问句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一般借助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构成,另外有一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如“如……何?”、“奈何?” 、“不亦……乎?”、“何……为?”、“何……之有?”等,要翻译出疑问语气。
例(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哪里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例(2)独五人之皎皎,何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只有这五个人光照日月,是什么原因呢?
例(3)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判断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一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一般不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因而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古汉语常用“者、也、者……也、为、为所、为……所、乃、则、即”等表判断,或直接用主语连接谓语表判断。
例(1)师者,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这就是登上岳阳楼观赏到的最美景象。
例(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5.被动句的翻译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常用“于、见、见……于、为、为……所、为所等表被动,或不用被动词直接表被动。翻译时要将这些词译为现代汉语的.“被”。
例(1)为巡船所物色。(《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敌人的巡逻船搜寻。
例(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王。
例(3)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译文:我被软禁而不能回朝。
四.特殊句式中需要删略的一些词语
文言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可以删略。 “者”在判断句中,用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之后,兼有标明语音停顿、引出下文的作用,“也”助判断,翻译时均可以不译出。凡是只表示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不译。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例(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
五.固定句式的翻译
古汉语中,有些固定句式,例如“无(有)以”可译为“没有(有)……的办法”;“无(有)所”可译为“没有(有)……的人、物、事”;所以:用来……的,……的原因;无乃(得无)……乎:恐怕……吧;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孰与、与……孰:跟……相比哪一个;其……之谓等第。
例(1)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忘纳谏》)
译文:我跟徐公相比哪一个更漂亮。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要翻译出固定句式“孰与”、“其……之谓”。
篇4: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1(已发表)(教师中心稿)
资中县第三中学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犊子 渎职 黩武 买椟还珠 连篇累牍
C、匍匐 辐射 佛戾 扬汤止沸 拂袖而去
D、沏茶 蹊跷 畦田 体戚相关 栖身之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蔼可亲 捭官野史 按部就班 山青水秀
B、出类拔粹 饱经沧桑 遗笑大方 出奇致胜
C、火中取粟 含辛如苦 修葺一新 前仆后继
D、幅员辽阔 步履维艰 苦心孤诣 **迭起
3、下列作品、体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巨人传》--小说--拉伯雷--法国
《鲁滨逊飘流记》--小说--笛福--英国
B、《人间喜剧》--小说--巴尔扎克--法国
《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C、《玩偶之家》--戏剧--易卜生--挪威
《麦琪的礼物》--小说--欧亨利--美国
D、《母亲》--小说--高尔基--前苏联
《牡丹亭》--戏剧--汤显祖--明代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熟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凡是兰韵起草的文件,李局长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即退回。(挑肥拣瘦)
B、封建社会里的“豪强”和“官家”历来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C、就在小吴被这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弄得措手不及的时候,一个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祸不单行)
D、倘若没有群众相助,我纵然有天大的本领,也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美国家庭每年倒垃圾总共有2亿顿,美国人“生产”的垃圾按人头算几乎是德国和日本的两倍。
B、但是每一过程的开始阶段,是否也有矛盾存在呢?是否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呢?
C、对于外来投资,应该是你投资,我欢迎;你赢利,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破产,我清算:这才是正常的。
D、学校对面二、三十米处是一个网吧,有学生考试结束后来这里“减压”;对此,一些学生家长颇感担忧,呼吁学校关注此事。
6、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刘备天下枭雄。
B、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C、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石头是怎样烂掉的
2200多年以前,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为了夸耀自己,在他游过的名山胜地,总要叫人在石头上刻一篇颂扬自己的文字。他以为石头是永远不会烂的,他的丰功伟绩可以永远让后人知道。但是到现在,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东琅e山保存的断片,断片上的字迹也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原来石头也会慢慢“烂”掉的。
石头为什么会烂呢?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中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来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有进攻它们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就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太阳出来,把石头的表面晒热了,表面的热迟迟地传不到石头里面去,里面就比外面冷。等到表面的热传到里面去的时候,太阳下山了,空气变冷了,石头表面也变冷了。这时候,里面的热又迟迟地传不到外面来,里面又比外面热。
铜和铁会热胀冷缩,石头同样会热胀冷缩。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节选自《我们爱科学》)
7、下列关于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联合氧气和二氧化碳,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B、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冻成无数的小冰碴。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C、冷热气候变化使石像产生热胀冷缩现象。
D、生物的进攻,人为的破坏,也是使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的主要原因。
8、对“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宁格勒的空气潮湿,天气寒冷。
B、埃及气候有冷热变化。
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
D、科学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使空气和水进攻“客人”有隙可钻。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这句话说明“石像”若不搬运到列宁格勒,就不会发生“瘦弱”变化。
B、科学家“对症下药”中的“症”指石像自身的腐烂,“药”指科学家采取的在石像身上涂油脂等措施。
C、文章写秦始皇的石碑,其目的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主体石像。
D、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石头会慢慢的“烂”掉。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后又说“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前后矛盾。
B、铜和铁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石头不具有这种性质。
C、石头受到“风化作用”的进攻。
D、石头是慢慢的“烂”掉的,要想它不被“烂”掉,唯一的办法就是找科学家“对症下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得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佣隙宇而处焉 处:相处。
B、吾善度材, 度:测算。
C、视栋宇之制 制:规模。
D、吾收其直大半焉 直:价值、工价。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 ②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B、①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②梓人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C、①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②裴封叔之第
D、①有梓人款其门 ②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不能说明梓人手艺高明的一组是( )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③故食于管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④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⑤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⑥委群材,会众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此话说明梓人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
B、“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中的“笑”字,说明作者看不起梓人,有讥笑嘲讽之意。
C、作者在叙写梓人事迹时,先抑后扬,逐层展开,因而具有曲折深细的特点。
D、“余圜视大骇”,一个“骇”字,写出了梓人的妄自尊大。
第II卷(共108分)
四,(18分)
15、将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舍我,众莫能就一宇。(2分)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3分)
(3)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3分)
1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6分)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①,寒塘欲下迟②。
渚③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D④缴⑤,孤飞自可疑。
[注]①失:失群。②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欲下又不能下。③渚:水中小洲。④D:短箭。⑤缴: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D缴”喻伤人之物。
(1)怎样理解“孤飞自可疑”中的“疑”字?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全诗紧扣“孤”字次第展开,字字珠玑,而无一处闲笔。请结合作品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17、按原文填写括号里所空缺的内容。(4分)
(1)《离骚》中表达屈原在漫漫长路中求索的诗句是: , 。
(2)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3)远而望之, 、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间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当年的楼基、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弛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们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然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时候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只有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实在忍不住,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许戈辉在一旁起哄:“余老师跑得不对,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
我说:“这要怪你们,当年这里没有女观众。”
确实,当年很长时间是不准女性进入赛场的,要看,让已婚女子观看,而进门正前方几乎一公里远的山头上,才让未婚女子远眺。许戈辉说:“原以为运动场是少女挑选如意郎君的好地方呢!”
听这里的人介绍,当年有一个母亲化装成男子进入赛场观看儿子比赛,儿子获得了冠军她一声惊呼露出女声,上前拥抱又露出女形。照例应该惩罚,但人们说运动冠军一半是人一半是神,我们怎能惩罚神的母亲?此端一开,渐渐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了。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领域,我们至今仍在用希腊的基础话语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区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做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极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8、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漫步在奥林匹亚很少说话的原因是什么?(6分)
19、“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你对“极致”怎样理解?(4分)
20、怎样理解“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4分)
21、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说“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终于”一词写出了作者对奥林匹亚圣地的久仰之情。
B、“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猛然停步”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被奥林匹亚圣地景物迷住了。
C、“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的目的是作者想锻炼身体,轻松一下。
D、古希腊追求智力健康、肢体健康和完整理想。
六、(12分)
22、请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遗传”下定义。(4分)
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
 nbsp;
23、下面一段话,有几处语病,某些语句需要调整,请将修改(调整)意见写在横线处。(4分)
现在科学发展的首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能物理、基本微粒学说的创建。这个学问实际上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上世纪初,科学界发生了两件事:一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分子力学研究的分子的大小为10的负8次方厘米。在这种程度下,牛顿力学无能为力,要用量子力学。二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因为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比太阳系更大,所以就要用广义相对论。
(1)调整:将 放到 的前面。
(2)修改:
①
②
③
24、仿照示例句式,选择新的表述对象(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另写一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浪费
不意味腰包充实
只昭示头脑空虚
挥霍
不象征行为潇洒
只暴露思想粗鄙
七、(60分)
25、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以“竞争与人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附:
2005年语文高考全真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第1题答案:B。(A、疴kē 坷kē 呵hē 苛kē 舸gě;B、犊dú 渎dú 黩dú 椟dú 牍dú;C、匐fú 辐fú 佛fú 沸fèi 拂fú;D、沏qī 蹊qī 畦qí 戚qī 栖身qī)。
第2题答案:D。(A:稗、清;B:萃、贻、制;C:栗、茹)。
第3题答案:B。(《人间喜剧》是小说集)。
第4题答案为A。(A项中“挑肥拣瘦”指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含贬义。应为“吹毛求疵”)
第5题答案:D。(“二、三十米”中间的顿号应去掉,因相邻两约数间不用顿号。)
第6题答案为B。(A、①判断句,②判断句;B、①被动句,②宾语前置句;C、①宾语前置句,②宾语前置句;D、①疑问句,②疑问句)
第7题答案D。(“人为的破坏”文中无依据)
第8题答案A。(B、这是在说埃及的气候,与题干无关;C、“石像内部结构疏松”是受到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的影响后才变得疏松的,并非它本来就疏松;D、科学家在找出“病根”后就采取了措施。)
第9题答案D。(A、万物都在变化,只不过是变得慢一些罢了;B、石像不是自身的腐烂,而是受到外界的影响才发生大的变化的;C、说明主体应是石头。)
第10题答案C。(A、作者的目的是要说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在埃及变得慢一些罢了;B、具有这种性质;D、文中无依据。
第11题答案A。(A、应为“居住”;B、测算;C、规模;D、价值、工价。)
第12题答案A。(A、①②都是副词,有的人;B、①转折连词,却;②表并列的连词;C、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②助词,“的”;D、①代词,“他”;②代词,代时间。)
第13题答案C。(①是说他使用的工具,④⑤是讲众工匠怎么样,⑥是说那里堆了很多材料,汇聚了很多工匠。)
第14题答案C。(A、这是作者在不了解他的情况下得出的;B、文中无依据;D、这个“骇”字写出了梓人技艺的高明非凡。)
《梓人传》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住宅,在京城光得里。一天,有一个木匠敲门求见,想在裴家租一间空屋居住。他所从事职业的工具只有量尺寸的寻引、画方圆的规矩和弹墨线的墨斗等,家中不具备磨刀石和刀斧之类的用具。问他会干什么,他说:“我擅长测算材料,根据房子的规模、高深、圆方、长短选用合适的木料,指挥工匠们干活。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所以我到官府里干活,所得到的工资等于一般木匠的三倍;给私人干活,我拿的工价要占众人工资的一大半。”有一天,我走进他的卧室,见他的床缺了一条腿,他却不会修理,他说:“我打算请别的木匠来修。”我觉得非常好笑,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本领而只知道贪钱爱财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理官署,我去那里瞧瞧。见那儿已堆放着许多建筑材料,聚集了许多工匠。他们有的手握斧子,有的拿刀操锯,都围着那木匠等候使唤。那木匠左手拿着引绳,右手执一根木杖,站在中间。他测量好栋梁的长短大小,又看准木料是否合用,然后挥起木杖说:“斧子!”那执斧的工匠立刻奔向右边;他转过头说:“锯子!”那拿锯的立刻奔向左边。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等他的号令行事,没有一个敢自作主张的。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到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他又在墙上画了房子的图样,虽然只有一尺见方却全面周详,根据图上缩小的尺寸比例而造出高楼大厦,竟完全合乎设计而不增减分毫。房子造成后,他在大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某造”,这某某就是他的姓名,而凡是执斧锯操作的工匠的名字却一个也不写上。我在房子周围审视一番以后不禁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这木匠的技艺确实非常高明。
第15题答案:(每题一个得分点1分,句子翻译基本正确得1分)
翻译:
(1)如果没有我,他们连一间房子也造不成。(得分点:宇:房屋。)
(2)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得分点:斤:斧子,这里指用斧子;色:眼色。)
(3)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到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得分点:退:使动用法,使之退;愠:恼恨。)
第16题答案与提示:
(1)参考答案:“疑”字在这里是疑惧、心有余悸的意思(1分)。孤飞虽然不一定丧生,但失群毕竟是可怕的。从表面看,无疑是宽慰之词,但耽心之情更为强烈,耽心的是怕逢箭矢(1分)。表现了作者飘泊宦游他乡的孤独凄凉忧虑的思想感情(1分)。
(2)参考答案:①首联写孤雁的离群背景,借孤雁以浇离愁之情。②颔联是特写镜头,集中刻画那只失群的孤雁。这是作者客居他乡,孤独无依的自画像。③颈联写孤雁展翅奋飞,然而仍然是孤独无伴,凄凉寂寞。④尾联抒发作者的美好愿望和矛盾心情。“孤”字无处不在,一个“孤”字,全诗神韵天成。(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7题答案:(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如雁落平沙。(每空1分)
第18题答案要点:①作者漫步在奥林匹亚,领受这“不轻的文明冲撞”。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差距。③想到虽然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不能沉醉于灿烂的文明之中。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19题答案:①“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这双重健康是古希腊人追求的“完整理想”。②古希腊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完美结合,使其两相熔铸、两相提升,成为健全状态。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20题答案:①奥林匹亚“为了人类的健康,把健康的慨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使世人仰望。②“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了极致,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点给2分。
第21题答案:AB。(C、作者想领受这不轻的文明冲撞,仰慕古希腊文明;D、“完整理想”是“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后的结合体。)
给分标准:每答对一个给2分。
第22题答案: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叫遗传。或: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
给分标准:符合定义的基本格式给两分,内容、句序正确给2分。
第23题答案:
(1)调整:将“二是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放到“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比分子更小的东西”的前面。(1分)
(2)修改:①将“首先”删除;②将“这个学问”改为“这些学问”;③将“因为……所以”改为“如果……就”。(每改对一处给1分。)
第24题答案:
傲慢,不意味品行超群,只昭示精神贫乏;狂妄,不象征充满自信,只暴露浅薄无知。
给分标准:句式相同相似1分,注意两组句子间的层进关系1分,内容表达通顺有意蕴2分。
第25题
写作提示:本题立意可以是:一、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确实淡化了人情,这一现象令人担忧。二、竞争,并不排斥人情。三、身处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理应更加注重亲情、友情,理应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篇5: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教师中心稿)
随风而逝
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最新的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现将、与的等级评分标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篇6: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教师中心稿)
基础等级50分
好(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较好(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符合文体要求
中(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差(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 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①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②细节生动,形象丰满
③意境深远
有文采
①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③文句有意蕴
有创新 ①构思精巧,材料新鲜,见解新颖 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③有个性特征
[说明]
①发展等级评分,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符合要求的就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要求者均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
②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③缺题目扣2分。
④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篇7: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教师中心稿)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50~41)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美观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40~31)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端正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30~21)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20~0)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不真实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透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生动形象 ④善于描写
⑤记叙生动,形象丰满 ⑥有意境有创新 ⑦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⑨有个性特征 有文采
⑩词语丰富,句式灵活 ⑾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⑿文句有意蕴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篇8:掌握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教师中心稿)
基础等级50分
一等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二等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三等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等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发展等级10分
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有文采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 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⑾有个性特征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二、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三、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以上所列的三年的国标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一)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对2000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部分有: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调换了“有创新”第一点中“构思精巧”与“见解新颖”的位置;修改部分有增删两种:在基础等级里,增加了“感情真挚”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增加了“善于描写”的要求;在发展等级里删去了“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用词生动”的.要求。等级评分标准的修改,突出了写作的创新特色,有利于同学们写出新鲜活泼、真实生动、有独到见解、有个性特色的好文章。
(二)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与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的不同。
2002年等级评分标准又对2001年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基础等级里:二、三等作文中的“字体端正”、“字体清楚”分别改为“字迹清晰”、“字体潦草”,第四等中的“感情不真实”改为“感情虚假”。变化较大的是发展等级部分:第一条,将2001年的“深刻透彻”改为“深刻”,并将其内涵中的“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改为“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二条,将去年的“生动形象”改为“丰富”,并将其内涵中的“善于描写,记叙生动”改为“材料丰富”;第三条?有文采“内涵中的”词语丰富“改为”词语生动“;又再一次调换了”有创新“和”有文采"的先后顺序。这种改动,对考点的表述更完善合理,使高考作文的要求更符合同学们的写作实际。
★ 劝学教案示例
★ 语文教学计划
【熟悉解题技巧,掌握文言词义(已发表)(教师中心稿)(共8篇)】相关文章:
文言文备考要牢记四“强化”2022-05-06
巧妙攻破文言文阅读的方法2022-09-2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4-02-01
对中考试卷的评价2022-06-12
卖油翁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3-08-12
初一语文复习计划书2024-03-15
七年级上复习计划2022-06-30
初三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2022-04-30
我的空中楼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6-03
劝学教学设计202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