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被称为诗佛

时间:2023-07-10 08:04: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维被称为诗佛(集锦7篇)由网友“聆聆”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王维被称为诗佛,希望大家喜欢!

王维被称为诗佛

篇1:王维的诗被称为什么

王维(7—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篇2:王维被称为什么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拓展:

王维走向禅门的故事

王维(公元700─761),字摩诘,盛唐大诗人、大画家兼音乐家。他的'诗体物精微,状写传神,清新脱俗,艺术上极见功力,风格上独成一家。他长于各种诗体,善写多种体裁。他和李欣、高适、岑参以及王昌龄一起合称王李高岑,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和孟浩然合称王孟,又是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边塞诗中的杰作多为七言古诗,而田园诗中的精品多为五言律诗。至于“禅诗”,他更是古今独步,所以又被称为“诗佛”。王维广为流传的佳作有许多是五绝:短短二十个字,说出了千百年来人们总也说不尽的思绪、情怀和哲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鹿柴》、《竹里馆》、《山中》、《相思》以及《杂诗(其二)》等等。他精于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其笔力雄壮,率先使用皴法和渲晕的技巧,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被后人推为“南宗”之祖,又被尊为文人画之第一人。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他生活中的坎坷则从另一面对他看淡人生、坚定佛心起到了促进作用:他21岁时举进士,作大乐丞,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牵连到他,把他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安史之乱时他被安禄山拘囚,被迫接受伪职,乱平之后又因此下狱;一年后肃宗无罪释放他,此后几年中一路迁升到尚书右丞的大官,不过那时已在暮年,早已看淡红尘了。

他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在十八岁前就曾隐居。公元729年隐居淇上,后移到嵩山隐居,并且是解官归隐,直到公元734年,官授右拾遗;公元741-745年,他又隐居于终南山;到公元748年,他买下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便一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直到公元756年为安禄山所拘。根据他的诗,他在四十岁左右就已经有修道心了。在晚年时他主要住在城里,家中经常养着十几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隐居中他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对隐居山林十分想往。有时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奇峰指天、头上怪石摇摇欲坠;瀑布鸣泉吼声如雷、喷涌而出;与山中禅师同行会碰到捡栗子的猴子,回家时与松间筑巢的仙鹤打个照面;走过的小桥是将就倒下的大树架成的,住处的栅栏就用大树上垂下的藤蔓随手拴起来就成了;回得家来,石门一闭,安心打坐,等到下次再开石门一看,门外的青草又长好深了!有时攀到很高的山上,在深深的竹林后面是居住的石洞,晚上万籁俱寂时听到遥远的山泉淙淙的流水;从下面看,这里已是高入云霞的地方,而自己现在却在这里枕席安眠,这真让人觉得暂时地留宿实在不满足,而想要从今后永远驻留此地了。有时游到一些山寺,猛虎会和人友好相处,猴子能学人打作参禅,这时真能让人感到佛国在眼前而人世变得遥远而漂渺,并对自己官场生活感到自惭而希望终身在这里研修佛里了。

除了上述各种原因促使王维走向禅门以外,人生生老病死的痛苦和折磨也是一种启发和促进的力量:有时中夜独坐冥思,想到双鬓渐白、不复转青,纵有黄金万两也无可奈何,不免悲从中来,终于悟到只有学道,跳出轮回才有希望。[6]有时回顾自己好象不久前还是红光满面的青年,现在牙坏色衰,一下子白发就爬上了头;不仅如此,一生中经历的伤情往事也都一齐涌上心头,这种身心的双重煎熬,除了佛门勤修,又到哪里去解除得了啊!

有了坚定的道心、精勤的修为,再回头看人世就有了不同的世界观了:人生有病无非是执着爱恨而起,自觉贫穷而生抱怨,那是因为有了贪欲之心;人在迷中,反倒留恋这贫病交加的人世,对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不厌不烦,殊不知人来世间就是动了凡心的原因。人的这些颠倒妄念如毒龙缠缚着自己不能解脱,只有修习禅定才能制伏这些妄念。[9]修道人看破这些理后自然就安贫乐道了。而且随着心性的提高,与常人的苦乐观也不同了,常常因为寂静中有所悟而高兴,这就逐渐和常人有了距离。

王维在自己的诗中还谈到一些修炼的具体事情:他喜欢看得道高僧的传记故事,有时看修炼辟谷的方法;他把手杖头雕刻成斑鸠的样子,把乌龟壳用来垫在床脚底下;没有事时就在北窗下焚香打坐。隐居山中时,他们一群人一起来诵禅,与一人打禅又有不同乐趣。在嵩山隐居时,他还有过闭关修炼的经验。

行恶如磨刀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修善似春园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不知不觉,天长日久,王维已经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极高境地。修得高了自然要出一些功能,但他自己并不看重。他对于自己在诗画上的极高成就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道:我多世以来都是诗文的专家,而前一世是个画家,由于这些***惯没有改得掉,所以今生今世又被世人发现了。修炼了一二十年,有此宿命通功能也是不足为奇的;他的解释不但合情理,也和现代西方轮回研究的规律十分吻合。

篇3:王维被称为什么

王维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歌多咏山水田园,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维是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

篇4:诗佛王维个人资料

王维(692年-761年,一说699 —759),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诗佛王维的生平

王维祖籍祁县,生于蒲州[2]。开元九年(7)进士,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3],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十四年(726年)调淇上,十六年辞官隐居淇上。十七年入长安闲居。二十二年秋赴东都洛阳,献诗张九龄,然后隐居嵩山。二十三年返东都。二十四年,在东都任右拾遗,当年冬随玄宗还长安,又为监察御史,二十八年(740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隔年北归,过瓦官寺谒璇禅师。天宝一年(742年),转左补阙。三年购得宋之问故居蓝田辋川别业。五年转库部员外郎。九年春,丁母忧,离朝屏居辋川。十一年拜吏部郎中。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但是他并不愿意,长期居住于辋川别墅,曾作诗表达了心迹。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本以六等定罪,其弟王缙请削己职以赎兄罪,后来以《凝碧诗》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后转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上元初卒[4]。

开元一九年(731年),丧妻不娶,鳏居三十年。

诗佛的诗风

王维青年时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写成“陇西行”等一类关于边塞、游侠的诗篇,运用歌行的体裁,描写各方面的题材,具有岑参、高适那种雄浑的气派。

王维后期歌咏山水的作品,真正代表其诗歌艺术。作品以五言为主如《鸟鸣涧》,描写退隐生活、田园山水,追求清静闲适的精神生活,风格恬静清朴。

王维作品佛道和退隐思想浓厚,政治上的挫折,妻子的去世等,给他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佛教思想的介入,成为他晚期避世的主导思想。

王维十七岁时所做异乡游子重九怀乡思亲的抒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言绝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已成为华人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名诗。

篇5:王维被称为什么称号

王维生平

王维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时才华就已显露。唐玄宗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但是种种原因之下又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此后王维担任过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但此时的'王维与他的知心好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几经沉浮,战乱平息后官终尚书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王维称号

因王维官至尚书右丞,因此有王右丞之称,而他本人吃斋念佛,人们也称其为诗佛,这也说明了王维作为诗人的成就之高。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篇6:王维“以佛入诗”辨

王维“以佛入诗”辨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1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和他所奉的“佛”的不协调作一论述。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以至早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的确含有“禅”。这种“禅”的体现形式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人们已有许多分析,但总其大端,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中年时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空同子》)这一小部分“卑者似僧”的诗歌就是禅理的说教诗。

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至于该诗的第二首更是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禅宗”六祖慧能有所谓的“无相、无着、无住”的“无为无碍”的思想,王维也认为万法都在自心,人就不应该执着于外境。

我们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

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题曰:“秋夜独坐”,就使人不自而然地想起佛僧静夜坐禅,而全诗也确是写禅悟的过程,尤其是后半篇,纯属佛理的.说教,枯燥乏味。这样说禅的诗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眼界念无染,心空安可速?”(《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至于那些有关佛教的文章,直接宣扬“色空”、“诸法皆空”的佛教教义的文字,则比诗更多了一些。

这样一些佛理说教诗,在思想内容上并不可取,严格说来只是佛教信徒的偈颂。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3〕,  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

在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有许多的确寓含了一种禅意,但这种禅意的表现不是如上一类的纯粹的佛理说教,而是写出了一个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句,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些妙诠。”〔4  〕《鸟鸣涧》一诗刻划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桂花悄然飘落,境地是何等的空寂!进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

[1] [2] [3] [4] [5]

篇7: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论诗佛王维的佛禅诗

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一、诗佛王维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其名和字都取自佛教汉译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县),父亲为汾州司马,母亲崔氏,册封“博陵县君一,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崔氏随丈夫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唐中宗长安元年(701)于蒲州河东生出王维,遂为蒲州人。这时期,是佛教在唐代的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下立文字,敦外别传”的禅宗,堪称为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王维从小生长在一个清寒的家庭中,父亲早丧,而其母博陵崔氏是一位温良恭俭,摒绝世俗嗜欲,偏动斋戒,缁衣素食的虔诚佛教信徒,奉佛三十余年,师事大照禅师数十年,大照禅师为普寂的谧号,出北宋神秀门下。其弟王缙也奸佛“不茹荤血一。这些对王维以后的那种“出世”思想颇有一定影响。

青少年时期,王维是在一个佛化的家庭之中薰陶、耳濡目染、沐浴在佛光之下成长起来的,自幼就随母吃斋奉佛,坐禅诵经,通晓音律,善于写作,“九岁知属辞”,十五岁就显出了他诗歌创作的才华。

唐开元九年(721),时二十一岁,王维中进士,调大乐丞而进入仕途,不久坐累谪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司仓参军,在济州生活了五年,于开元十三年(726)底大赦,又返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并隐居在中岳嵩山,开始接近佛教,博览佛经,精进佛道。

开元二十二年(735),时三十四岁,张九龄执政,王维被擢升为右拾遗,三十七岁时,为监察御史,后被李林甫诬谄,终于在开元二十五年(73S)被贬为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长史。王维由于屡次被贬,于是就皈依了佛门,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写诗作画,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林之中,沉乐在禅乐中。

天宝十四年(75:十一月,王维任给事中,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攻陷两京时,不及扈驾逃出,被叛军所俘虏,服药下痢,伪称痦病,被拘于菩提寺中,后送至洛阳(河南省内)。拘于菩提寺,好友裴迪曾去看他,说逆贼等在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乃成凝碧诗一章,寄其感慨,《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一

后来乱平,肃宗以其的诗减罪,其弟王缙子愿削自己的官爵为王维赎罪。因此,在官位上也数年擢升,左迁太子允累官尚书右丞,所以世称王右丞。然遭此变故,在精神上终是一种打击,他对失身于贼,不能死固,常耿耿在念,以致愧悔之。王维曾请求出家,未获准。因此将母亲崔氏在兰田县辋川别业奉佛三十余年的草堂,献出作为“清源寺”为其母祈祷冥福。另在终南山附近辟了一处瓜园。

王维至中年三十岁以后,其妻病故,以后他一直未再娶,孤处一室,禁肉食,绝彩衣,居室中仅有茶瑺、茶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完全过着禅侩的生活,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为乐,平生与佛门侩侣、信佛居士交往酬赠最多,大约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会禅师,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遂为其着《六祖碑铭》,全文皆用佛语缀成,从这里,可见其对佛教研究造诣之深,为人所尊。

其一生仰慕《维摩诘经》中的大乘菩萨维摩诘居士的德高道隆,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被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所感动,誓愿以维摩诘居士为榜样,学习他的德行,因此题己名为维,字摩诘,亦称王摩诘。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画家,是分下开的。他博学多才,精通佛理,如法修行,并以诗文的形式来阐述佛理,赞美佛教。所以,后人尊他为“诗佛一,也不愧为是中国式的“维摩诘居士”的这个荣誉称呼。佛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当时印度毗舍离国的在家佛门居七,那么,王维可以堪称为中国的第二个维摩诘居士。

他“晚年唯奸静”、“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又说他“在京师,日饭数十名佾,以谈玄为乐,”到临终之时“与平生亲故作别,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言。一到了上元二年(76二,一日,王维忽索笔作书,与亲朋诀别,安坐而逝,年寿六十一岁,葬于清源寺西(即辋川别业旁)。

二、融禅入诗

在现存四百多首的王维诗文中,他大量引用、发挥了佛学观点,所用典故多来自《维摩诘经》、《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等佛经,特别是《维摩诘经》,在王维的哲学、美学思想和艺术中,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另外,王维对禅宗的“对境无心,,“无住为本一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以此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进自己的诗歌之中,其诗题材丰富多辨,其内涵都广容禅的意境和风格,这种清远闲静的禅诗,处处显得朴实,真纯的神韵,响逸的情调,在文字之外,别有使人会心之处,并且还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的诗体属于田园派的'自然诗,内容取材于山水景色,大都是一个个独立封闭的世间“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风格淡雅恬静,朴实自然,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下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因此,人们读诵这些充满着浓厚禅趣的小诗,会别有一番清远闲禅的禅味,寓有禅理。而王维的绘画艺术,则是一种寄兴写情的山水画,达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寓有禅师们那种悟禅的境界。山水、树、石、人物等,都是随笔点染,意思简单,表现下费装饰的画风,如果没有禅的境地o/水远下可能有那种清逸的意境,这些可以说,是将佛学思想直接和山水联系起来,说明了佛教哲学包罗万象,这是佛学与诗画的结合和统一,融洽了艺术。

从现有于世的王维诗画中,可见其艺术修养之高,造诣之深,刘熙载在《艺概》卷二,《诗概》中说:“王摩诘诗好处在无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分、奸攀引,皆是。”王维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音乐家。擅长写诗,工于草隶,精通音乐,同时又是我国写意水墨画的开拓者,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才华出众的杰出诗人和艺术家的佛门居士。因此,对于王维的禅诗,仅按照一般的山水诗去理解,去处理是不够的,必须从佛教的影响方面去考虑这些作品,深入探索作品本身的客观包含的思想内容,情趣格调,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将选择数首的王维禅诗,从佛学的角度试析,以飨读者诸君的禅味法喜。有人以为:王维的诗不依禅理去体悟其诗中的禅境,则无法品赏其诗的神韵妙境了。

三、佛禅诗浅析

王维的佛禅诗,是融禅入诗,诗以简炼的笔调,勾画出一幅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将禅的空灵情趣融进了他的山水诗,使诗达到禅所具有的那种情逸的意境。现在笔者根据前人研究王维诗文的成果,以及自己对王维佛禅诗从艺术审美及佛教禅理进行探索后的一些体会,就《鹿柴》、《辛夷坞》、《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瞑》、《木兰柴》、《终南别业》、《过香积寺》等八首诗,从禅文化审美艺术的角度加以浅析和阐述。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禅意。诗以远处的微响的人语声,衬托着空山幽谷的寂静,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然而诗人体会到一种幽静空灵的境界,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藓苔上,显得多么冶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下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时分,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诗人在这青苔返照时,使他从这种境界想到大干世界就是这样不知下觉地生灭,生灭地无有常住,以一瞬为永恒,将生命熔入了这刹那的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的境界中。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超脱尘世立于禅之三时境界的身影。

禅宗的行持重视“返照”(回光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其所用的画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中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出自《辋川集》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笔树,辛夷坞,因坞中有辛夷花故名。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诗文意理浅近单纯,其内容叙述:在辛夷坞这个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然平常。

辛夷花在诗人的笔下,是他内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的理想之花,然而它又是一棵与众不同的花。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是一幅生机勃勃,花朵烂熳的景象,第二部分是另一幅“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情况,辛夷花又在纷纷凋零,这是何等的洒脱。

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辛夷坞》的诗境意趣之美,可以从诗中体会,然而意境之外的禅趣则更浓。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引不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他既不执着于空,又不执着于有,这正是禅的“任运自在”的体现。我们从“纷纷”两字中,可以看出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灭)的“禅”境界。这在诗人的心中悠然生起的,然而在他的眼里,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不正是像辛夷花一样,在刹那刹那的生灭之中的,所谓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由自在地演化着。“不生不减,如来异名。”(《楞严经》),王维因花悟道,似乎从辛夷花的花开花落中,亲切地看到了佛性真如的永恒存在的。

诗人王维简介

王维被称为什么称号

王维的资料

叹白发王维唐诗赏析

王维简介

王维《戏题盘石》翻译赏析

叹白发,叹白发王维,叹白发的意思,叹白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鉴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唐朝诗人李白有哪些诗

王维被称为诗佛
《王维被称为诗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维被称为诗佛(集锦7篇)】相关文章: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022-12-0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词鉴赏2022-08-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鉴赏2024-04-14

王维最有禅意的古诗2023-02-24

小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2023-10-18

生活经历对孟浩然诗风之影响2022-05-06

《山居秋暝》王维唐诗鉴赏2023-02-01

王维唐诗《山居秋暝》赏析2024-02-01

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2023-12-05

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及翻译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