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精选6篇)由网友“lindy”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
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
作者简介:张瑜(1987―),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河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摘要:《辋川集》是王维的重要代表作,人们对其诗作中包含的禅宗佛理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从文中的一些意象来浅析诗人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王维;辋川诗;忧虑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又一大家,因为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这无疑又与他的诗作相映成辉。其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在他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这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的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处处氤氲着禅宗佛理的气息,然仔细品味便觉其有一股淡淡的忧患、悲伤之情。雅景与忧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辋川诗歌的基调,本文便从这组诗歌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它的灵魂所在。
一.学者们对《辋川集》的评析
王维在《辋川集并序》中言:“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c、宫槐陌、临湖亭、南土宅、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土宅、竹里馆、辛夷坞、漆圆、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1]一直以来人们对这组诗评价极高,明胡应麟《诗薮》云:“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近代大家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黄叔灿的《唐诗笺注》中云:“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但都是重在强调其意境优美、韵味深远,关于诗的主旨却未做深究。目前学术界对《辋川集》的'研究偏重于对其禅理禅趣的探讨。如刘丽的《空寂之趣――读王维》[2]、谢旭斌的《美的邂逅与重构――论王维》[3]等。而方晓峰的《禅意与担忧――王维论析》[4]一方面分析了辋川诗的禅意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政治道出了王维当时隐约担忧的心态,分析的十分有理,我在此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辋川诗为一个整体来简析这组诗的主旨所在。
二.从文本中读主旨
《辋川集》是以王维在辋川的二十余个游止为题写的一组写景绝句。仔细研读,可发现其感情可分为三个基调:前三首诗表露了诗人入世的忧虑;第四首到十八首展现出诗人出世的淡然自在;最后两首表现了诗人入世的痛苦心情和无法改变现状的哀伤。
《孟城坳》是第一首,也是整组诗的引子:“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5]岁月轮回,这里曾经是何等的繁华,而今只余几棵衰败的柳树,我为先主悲伤,而多年后也会有新主替我悲伤吧。时空流转,有如官场,今天我退明日你进,其实大家都是过客,都是悲哀。“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6],飞鸟无穷、秋色连绵,游荡在华子岗处,惆怅之情也绵绵无绝,直言诗人心中惆怅之情。《文杏馆》中“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诗人对文杏命运无常的感慨增添了心中的哀伤之感。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有“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长门赋》是相如受失宠的陈皇后所托之作,曾经有金屋之宠的阿娇今也避居长门宫,世事变幻,翻云覆雨,此时诗人深感忧患与惶恐。诗人本想积极入世做“雪尽马蹄轻”那样的官来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此时诗人倚重的张九龄被李林甫所谗贬出长安,他的前途渺茫,欲罢官又不能……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在辋川半隐半官的诗人内心无疑是十非忧惧的。
辋川诗的第四到十八首,诗人准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各处景点的美丽。其感情也由惆怅转为悠然、淡远。既然现实不尽人意,那么就只能避世自保。诗人像陶渊明那样选择了“归隐”,但出于政治上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又不能彻底的归隐。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说:“王维无法以自然的感叹和激情反对宫廷诗的虚假感叹和热情”[7]可见诗人无法把对朝廷的不满言之于口,所以寄情山水,以求心灵出口。
王维说自己“中岁颇好道”,他母亲信佛,自己也与当时许多僧人都有往来:“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这样的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使得其对“道”情有独钟,在辋川诗中也体现出了极多的禅趣。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8]这样幽静的环境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禅意。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想照。[9]”在这里诗人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空寂的世界,诗人内心却不寂寞,佛家“禅”里的静与空化在了诗人的心里。他刻意保持着与现实的距离,甚至抛开了田园这种与现实政治联系不太紧密的生活,精心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绝的世界。因为他无法大声疾呼对这个现实的不满,只能在其诗作中摒弃现实社会来委婉表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悠闲自在。《南》:“轻舟南去,北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10]诗人在这里遥看世俗红尘,却淡然不识,不是不识,而是不愿意去识。因为诗人醉心山水,无意于朝廷纷争。在《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1]芙蓉花自开自落、高古冠华,无须他人的赞誉与怜悯,正如诗人也不需要世俗的繁扰。芙蓉以及与后两首中“杜若、椒浆、佳人”组成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让人不得不想到屈原。诗人在此是否在芙蓉和香草美人身上也像屈子那样寄托了渴求贤主与救世济民的愿望?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一部分诗作虽描摹了景色之美,显示了诗人已融情山水中,心境似无波澜,然这无波无澜也是十分的无奈。
最后两首《漆园》和《椒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12]诗中诗人以庄子自喻,庄周不愿出世做官并非因为傲慢,而是自知缺少治理事物的能力,诗人虽为“微官”,但其心里依然向往“婆娑枝树”的现实生活。《椒园》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13]诗人想到了屈子,欲效仿屈子进入幻想中的仙境,然而他又不能忘怀现实。就像屈子对楚国无望的爱,诗人与现实的联系是终究割不断的。
总的来说,王维在辋川半官半隐的生活,表面上洋溢着宁静与超然,其深处却充斥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担忧与不满。辋川,只是诗人为自己创造的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让自己的灵魂栖息其中,借以逃避现实的不安。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含禅味的悠游自在,但仔细体味,悠游背后的担忧与恐惧正是这组诗中潜含的深意!
三.小结
纵看全篇,《竹里馆》中的幽篁和琴有嵇康的影子,暗示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欹湖》、《柳浪》中箫与柳的显示出诗人不愿与友人分离;《辛夷坞》、《椒园》中香草佳人意象是屈原的代表;《漆园》中“傲吏”出自郭璞《游仙诗》,用不愿出世的庄子的典故含蓄说明了诗人对人世、官场的不满。在辋川二十景中可以看到诗人自觉的避世,并于悄然中传递出他内心的苦闷与忧惧,不安与担忧的情怀以一直存在。正是:都云禅意深,孰解屈子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5][6][8][9][10][11][12][13]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 241-251
[2]刘丽,空寂之趣――读王维[J].宜宾学院学报,.01
[3]谢旭斌,美的邂逅与重构――论王维《辋川集》[J].文学界(理论版).06
[4]方晓峰,禅意与担忧――王维《辋川集》论析[J].新乡学院学报,.10,95-96
[7][美]宇文所安,盛唐诗[M]贾晋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4]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70
篇2:王维《辛夷坞》《辋川集》赏析
王维《辛夷坞》《辋川集》赏析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1],山中发红萼[2]。
涧户寂无人[3],纷纷开且落[4]。
【赏析】
辛夷坞,蓝田辋川(今陕西省蓝田县内)风景胜地,王维辋川别业(别墅)附近。坞,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块地方。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诗题为辛夷坞,但作者却没有写这里的风景,实际上是在咏物。诗借《楚辞·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笔,描述辛起在寂静无人的山涧里,悄悄开放,又纷纷落去。以这典型的物象表现出一个极其幽静的自然环境,完全没有外界尘嚣的干尤,故前人认为此诗幽极。它似乎是诗人自己悠闲恬静的心境的写照,但是我们读完后,不难发现它隐隐有言外之意。
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动势力上台,朝政黑暗,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王维虽然在朝,他倾向于张九龄的开明政治,对现实十分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内心矛盾,产生退隐归田的思想而又恋于禄位。他于是先后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和辋川建立别墅,过着亦仕亦隐的生活。辋川诗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绘自然优美的景色,表现幽静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如: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特别是紧接《辛夷坞》之后的《漆园》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更为感伤了。《世说新语》第二十八: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府听(厅)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与众在听(厅),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复无生意。王维暗用此事,表达其政治上的苦闷和内心的矛盾。这首《辛夷坞》与《漆园》诗意互有联系,它是以花在无人的山涧自开自落的可悲命运,寄托自己才能被压抑埋没的感伤情绪,有一定现实意义。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
注释
[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叶乔木。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因其初春开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莲花。白色者名玉兰。紫者六办,办短阔,其色与形似莲花,莲花亦称芙蓉。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状物组成,包在花办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办。
[3]涧户:涧口,山溪口。
[4]纷纷:他本作丝丝。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可三觉十药通押。
《辋川集》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赏析】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篇3:辋川集·鹿柴王维诗词简介
辋川集·鹿柴王维诗词简介
作品介绍
《辋川集·鹿柴》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27首。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原文
辋川集·鹿柴
作者: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翻译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篇4:王维山水田园诗集《辋川集》
王维山水田园诗集《辋川集》
王维保留下来的.诗有400多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很高。无论是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辋川集·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辋川集·华子冈】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辋川集·文杏馆】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辋川集·斤竹岭】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辋川集·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辋川集·木兰柴】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辋川集·茱萸沜】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辋川集·宫槐陌】
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
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辋川集·临湖亭】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辋川集·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辋川集·欹湖】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辋川集·柳浪】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辋川集·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辋川集·金屑泉】
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
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
【辋川集·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辋川集·北垞】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辋川集·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辋川集·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辋川集·漆园】
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
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辋川集·椒园】
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
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
篇5:王维《辋川集》诗中蕴含的生机
王维《辋川集》诗中蕴含的生机
王维的山水诗以《辋川集》诸作为代表,王维《辋川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大概四十多岁开始,便长期在辋川和长安之间走动,辋川山林对于他来说不仅是居家之所,更是心灵的栖息之地。辋川别业曾为宋之问的别墅,后来王维得到了这个别墅,他和朋友裴迪在辋川寂靜幽美的山水风光中流连忘返,赋诗吟唱。《辋川集》是王维与裴迪对辋川二十处著名的景点进行同题赋诗集合而成的诗集。这种同题共作的五律组诗别具一格,对后世的山水诗歌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重要代表作。
王维隐居辋川,与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擅权,诗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人采取了一种不满现实而又逃避现实的行动,他内心的忧愤始终无法消逝,所以在悠游山水中,不时透露出悲哀、愤郁的情绪,加上王维晚年参禅奉佛,精通佛理,哲理的禅意在山水诗中亦不时隐现,而王维也被后人尊为“诗佛”。然而,与佛教论说所宣扬的虚幻寂灭理念所不同,王维的不少山水诗固然体现了禅宗思想,但是不是佛教的厌世观念,相反的是,诗人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流露出对生命的执着,于苦闷中有感悟,于寂静中有喜悦。从对美好的歌颂与追求的诗句中我们能够看到,王维和宗教徒是截然不同的,他是一位热烈追求美、辛勤创造美的艺术家,饱含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执着之情。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辋川集·辛夷坞》)
这是在辋川二十景中的“辛夷坞”中所作,山中的辛夷花自开自落,堪比艳红的芙蓉花,色彩明亮而热烈。它在寂寞无人的山间热烈地开放。它开放时一片荼蘼,绚烂如火;陨落时亦毫无惋惜,飘然坠地。花开与花谢,它无需欣赏,亦无需怜悯,它顺应着自然的本性,自满自足,安于自然的规律,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圆满自足。诗人在对辛夷花自开自落,循环往复的观照中,体悟到生命的真理。这人迹罕至、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绝对的空无和死寂,于是在这个空寂得孤清的涧户中,又描绘出辛夷花艳红的色彩和开落的生息,使人感到在空寂中仍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生命脉搏的跳动。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辋川集·鹿柴》)
王维诗中常用“空”字,“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空山孤寂冷清,看不见一个人,但是却远远地不时传来人说话的.声音,留心倾听,又无从寻觅,只有夕阳的余光穿过丛林,重新照在青苔上。这首诗,以声写静,更显山之寂静,然而这种静,不是死静,寂静的空谷中有声响的回荡,有光影的流动,夕阳余光的温暖反衬出树林深处的清幽。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光影的变化,和色彩细微的变换,被画家王维敏锐感受到了。密林深处的青苔,一般人几乎都会忽略掉,可是却在诗人举目看与低头间被捕捉到,这正是诗人所欣赏的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那黄昏的一缕夕阳,那密林深处的几处青苔,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中。
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辋川集·竹里馆》)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里,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深处,竹林清幽寂静,翠竹如君子,不禁让人想起古代的竹林七贤,他们是否也曾在这样的竹林深处饮酒纵歌、鸣琴自乐?曾因《广陵散》而闻名天下的一代琴师嵇康,喜欢登高长啸的阮籍,他们拓落不羁,有着君子清高旷达的品格,不同凡俗的性情。年轻时曾官至大乐丞的王维精通音乐,当诗人琴音响起,“客心洗流水”(李白,《听蜀僧弹琴》),余音不绝,月光照满大地,兴致大发的诗人被眼前的景物感染了,不禁发出清脆的长啸声,声音在空谷中久久回荡。此时的诗人与古人心心相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有君子般的翠竹相伴,重拾古人的雅兴,何需愁苦?何来寂寞?唯有君子才能享受独处时精神的快乐。诗人仿佛已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在宁静中享受着寂静的愉悦和欢乐。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辋川集·白石滩》)
明月出来了,皎洁的月光照彻了白石滩,溪水清浅,宛若丝带,水底下的石头清晰可见,洁白如玉,水边的蒲草长得嫩绿肥大,让人忍不住想采摘一把回去。就在这宁静美好的夜晚,不知哪里来了一群少女,应该是从溪水的两边过来的吧?她们踏着月色,不约而同地来到白石滩边洗衣浣纱,击水声、喧笑声顿时让白石滩热闹起来。清浅的溪水淙淙,绿油油的蒲草,少女们鲜活的生命,给白石滩带来勃勃的生机,这一切构成了一副美妙的月夜浣纱图。全诗语言朴素评议,毫无雕饰,随意挥洒,却浑然天成,成功地展现出一个自然纯美的意境,既清幽又活泼,恬静中又充满生机,有欢快和热烈的气氛和生活的乐趣。诗作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王维是一名画家,在他的山水诗中注重色彩的描写,而且细腻准确精致,苏东坡曾谓“诗中有画”(《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的诗中经常出现“绿色”:“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辋川集·木兰柴》)、“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 (《辋川集·斤竹岭》)等,绿色成为辋川二十景中的主要色调。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歌德曾说,“绿色给人以一种真正的满足”。绿色是所有颜色中最平静、安定,最能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而在绘画艺术中,色彩与情感完美结合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辋川集》中对绿色的描绘成为诗人传递心灵信息的语言。诗人正是通过对不同物象的描写,特别是“绿”的意象的传达,在诗中创造出的清雅、悠闲、恬静的境界,寂静中的生机正是隐现于此。
王维晚年参禅修道,深谙佛理,在许多山水诗中都创造了“空”、“静”的意境,诗人在静观万物的过程中有对参禅的了悟,更重要的是,也正是诗人在作品中创造出的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美。惟其如此,诗人诗中“空”才不是“空无一物”,“寂静”才不是“死寂”、“寂灭”。在寂静的世界中,自然界万物,自足自满,在光阴的流转中遵循于自然的规律,不寂寞、不孤单。在山水的徜徉中,寄寓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这也正是后来的人们喜欢王维诗作的原因,不在于诗人谈了多少佛理,而在于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美,这种世间万物所焕发出来的生机,本身就是生命力美的体现,它是艺术的,不是宗教的。
事实上,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为一身,而其所处的盛唐是一个春风得意,奋发蓬勃的时代,生活中生机盎然,在王诗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一种生机。古人称王诗“穆如清风”,那仿佛是清新的空气,在无声地流动着,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篇6:王维《辋川集·柳浪》原文注释解析
王维《辋川集·柳浪》原文注释解析
作品介绍
《辋川集·柳浪》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34首。
原文
辋川集·柳浪
作者:唐·王维
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注释
①柳浪:当在欹湖畔。
②绮树:美树,指柳。
③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按:长安御沟多杨柳,为行人往来之地,又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云“伤别离”。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 王维的诗
★ 辛夷坞原文及赏析
★ 王维的著名古诗
★ 王维诗集
★ 唐诗白石滩解析

【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精选6篇)】相关文章:
王维《竹里馆》翻译及赏析2022-05-05
木兰柴,木兰柴裴迪,木兰柴的意思,木兰柴赏析2022-08-18
赏析王维《鹿柴》2024-01-03
王维的竹里馆赏析2023-03-15
《诗》的教案2022-08-26
《竹里馆》唐诗鉴赏2023-03-22
王维被称为诗佛2023-07-10
《竹里馆》原文及解析2022-07-20
王维的竹里馆诗评2023-10-13
鹿柴古诗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