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精选7篇)由网友“道道道通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第6课黄河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
2、 理解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3、 掌握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
【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引入:上一节学习了长江的基本情况,今天学习另外一条著名的河流——黄河。
2、展示黄河水系图,组织学生活动
讲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呈一个巨大“几”子,蜿蜒于我国北方大地。
(提问)为什么不称黄河第二大河,而是第二长河。
总结:黄河的概况是本节一个考点,要结合水系图在图上找出位置,记住名称。并且和长江做对比记忆。
读46页课本阅读材料,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活动,“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什么河段,泥沙主要来自什么河段。含沙量大的原因有几个。
讲述: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是滥砍乱发造成植被破坏。
板书:一、我国第二长河
1、 黄河概况
2、 含沙量大的原因
(转承)我们应该怎样对黄河进行利用呢?下面学习治理和开发。
阅读48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在不同的河段进行什么措施治理黄河。重点记住治理黄河的关键和重点。
讲解: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而治理的重点就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这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读黄河水电站分布图,找出龙羊峡和三门峡,小浪底水电站,分析其位置。
总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害河”,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水能。也带来了洪涝,凌汛和断流等灾害,我们要趋利避害,使它真正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分成3个小组,分别找出发源地和入海,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各组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
对照上一节的主要河流表,得出,黄河只是长度第二,流量较小,因此是第二长河。
两个材料都说明了黄河的含沙量大。
通过阅读四个水文站的含沙量,知道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地上河主要出现在下游河道。
阅读三副景观图,知道黄河含沙量 大的原因既有自然方面也有人为方面。
对比长江的措施,阅读课本,分析得出上中游开展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黄河上的水电站集中分布在一、二阶梯和二、三阶梯的交界处,这里落差到,水能资源丰富。
【作业设计】
描画黄河水系图,标出需要掌握的地理事物。
篇2: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洋务派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洋务派出现的历史背景,理解洋务运动的目的和进步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法学习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比较、判断、综合概括及推理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结局的学习,反思强国之路的追求,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看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其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洋务派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表现了放眼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难点】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什么?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啊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指出: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二)合作交流解答探究
一洋务派的出现
1、出现的历史背景
〖想一想〗洋务派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呢?
(学生结合所看到的电影场面阅读P23卡通文字,然后思考。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背景内容:内忧――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外患――武器精良的西方列强对华侵略逐渐扩大。)
内忧外患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洋务派因此出现。
(简要解释顽固派:顽固派是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与洋务派相对的清朝统治集团极腐朽的一部分。并指出洋务派敢于冲破其阻挠,放眼世界,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2、出现的时间、主张、代表人物
〖想一想〗洋务派什么时候出现?主张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学生阅读P23第一自然段,抽学生回答,一面用多媒体显示答案。在显示代表人物时先展示人物图像,再叫学生集体说出人名。)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代表人物:奕D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3。洋务运动的目的
〖想一想〗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西方列强凭借洋枪洋炮屡败清军,不断扩大侵略,而太平天国运动的'蓬勃兴起更使清朝统治岌岌可危,所以作为统治集团的洋务派,其掀起的洋务运动的直接目的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入侵,而最终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过渡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那么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二、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工业
(学生阅读P24第一、二自然段,然后抽学生完成多媒体显示的近代洋务企业的有关内容。)
企业用途创办时间创办目的著名企业企业性质
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
自强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带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实行雇佣制)
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
求富开平矿务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回答性质时,讲明雇佣制、产品的商品化使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想一想〗比较传统手工作坊和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工厂有何不同,分析其对中国资本主义和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
(多媒体显示手工作坊和洋务企业图片,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洋务派创办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就是在中国进行工业化,而工业化则是近代化的标志,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不同点:①生产方式不同(手工、大机器)
②规模不同(大、小)
③生产效率不同(低、高)
④剥削方式不同(无偿剥削、雇佣剥削)
作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洋务企业相比于传统手工作坊获取了高额利润,这就刺激了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大机器工厂的创办之中,从而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占有一定的国内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洋务运动的拓展
洋务派除了创办近代工业之外,还积极进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
①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则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因此,洋务派将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分配给军队,着手改造陆军,同时建立新式海军。
②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为了自己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派一方面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
(用多媒体显示京师大学堂图片,以加深学生印象。)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全体回答,多媒体显示)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企业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④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过渡】洋务运动虽然开展得有有声有色,但中国是不是就此真的富强起来了?它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
三、洋务运动的作用
1、洋务运动的结局
(用多媒体显示结局:随甲午战败而失败,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由于洋务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腐朽的封建体制,扼杀了洋务企业的活力,使洋务企业走向衰落,也无法摆脱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局面,洋务派富国强兵的良好愿望终成泡影。
〖想一想〗当时的中国,除了向西方学习外,还有别的强国之路吗?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创新。该题为开放性思考题,可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多媒体显示提示以供学生参考)
提示:有。①以传统救国(实行改革,清除腐败,强化封建制度和传统儒学,重振国家);②以农民起义救国(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农民政权,休养生息,发展国家);③以社会主义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能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没有。当时西方文明相比较中国具有巨大的优势,只有向西方学习,才能推动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近代型社会过渡,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提高综合国力。
2、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作用。
(多媒体显示进步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代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洋务派引进西方机器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直接创办洋务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办新式学堂和派人出国留学,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一定的努力,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目标里就体现了追求民族自强的思想,建立新式海陆军则直接体现了这种强国的愿望。创办民用企业,企求“分洋商之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在华的扩张。
(三)知识小结
出现的历史背景:内忧外患
洋务派的出现出现时间、主张、代表人物:19世纪60年代初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奕D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洋务运动的目的:镇压太平天国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
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民用工业(70年代)
洋务运动的拓展:建立新式海陆军;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近代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的结局:随甲午战败而失败,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的作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四)知识升华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采用大机器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提示:
肯定进步意义。理由: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见书);洋务派勇于开拓,面向世界,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学习。
否定进步意义。理由: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体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也没有改变中国当时对外战争的失败命运和阻止中国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化。
篇3: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二、能力与方法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看导入框中插图,就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
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3. “公车上书”及其社会影响。
4.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5.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6.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1.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3.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2.戊戌变法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3.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1.关于变法法令内容,指导学生制作一个表格,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情况。
2.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篇4:第6课一厘米(语文版九年级 )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36---51页。文章讲述了一位艰辛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形成
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构造庞大的工程,描绘了
这个母亲内心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作者对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课文中女主人公的作为。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母爱的无私、伟大。
4.结合其他关于母爱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情达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伟大,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以及其他亲人的
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发展的巨大作用,引导
学生摈弃从社会中沾染的不良习惯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
华。
3.领会小说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文中主人公来反映母亲的苍凉和对孩子锲而不舍的挚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反映或表达母爱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过图片来
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
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
爱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世界名片的录像带或者自己的能够反映母
亲或其他亲人的关怀的故事。
2.第二课时课前,教师搜集一些以“母爱”为内容的文章,如张洁的《世界上最疼
我的那个人去了》以及梁晓声《年轮》片段,与本文进行风格上的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陶
影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课前,摘抄一些反映母爱或其他亲人关怀的文章,认真体会,感受温
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陶影的生活状态的内容入手,结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受母爱,
合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教学诵读的基本技巧。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小说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小说的内涵。
4.分组描绘母亲或其他亲人的图画。 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自己
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怀。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
对自己无私的关怀。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母爱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母爱的说
法,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母爱的
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
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母爱或其他亲人
关怀的句子,感受亲情与真情。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
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小说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表达了
文中主人公对孩子的何种情感(教师
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对坐车给
孩子买票及训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细
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体会母亲的良苦,
用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温文尔雅”用在
陶影身上似乎不妥当,但它却恰恰说
明了普通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养成
好的品行,而对自己的超越和升华。
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提问:句子表达了陶影对琶
子无私、伟大、真诚的母爱,表现了母寿
内心的苍凉。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母亲为了让孩寻
能获得尊严,主动买票,为了让孩子具
有大家风度,全力以赴地对孩子进行正
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学生交流体会,
补充答案)
3.讨论回答:“捺”字把一个母亲对孩子的
爱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所能感
觉到的巨大责任感,更能刻画一个普通
母亲心里的所思所想,对于深化主题、
丰满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
篇5:高四册第6课项链
高四册第6课项链
项链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
2、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3、分析玛蒂尔德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结构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巧设契机;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本文精巧的构思――项链式的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另两位是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他母亲文学素养的熏陶,中学时便养成了对诗歌的特殊爱好,一心向往着做一个诗人。一八八○年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而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短短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又名《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学习课文的结构
1、学生划分层次、写出段意
2、出示项链图:
提示:图上圈中的序号表示情节内容,请同学们将序号和情节内容对号入座填定。
A、贫穷(现实)与富有(梦想)…………序 幕
B、请柬――机会到来………………………开 端 (契机之一)
C、做衣服,借项链…………………………发 展
D、兴奋、沉迷 E、舞会陶醉……………小高潮
F、披衣逃走 G、失项链 ……………继 续 (契机之二)
H、赔项链 I、还债务 ……………发 展
J、项链是假的 ……………………………大高潮
以穷开始,以穷结束――环形结构―项链式结构
挂在玛蒂尔德脖子上德一幅沉甸甸德十字架――虚荣心
3、研究结构特点:
特点之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文似看山不喜平”
异向思维:图示之二比较――
图略
归纳:娓娓道来――急剧增温――飞流直下――突兀而起
4、继续讨论结构特点
提示:作者在构思结构时,有两处十分重要,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由于这两个情节的出现,才使整个故事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若没有这两个情节,就不可能出现后文的情节。请找出来,是哪两个情节?
第一处:请柬。请柬的出现,使主人的欲望膨胀,命运发生突变,平静的生活起了波澜。
第二 处:披衣逃走。披衣――寒伧――丢脸――逃走――丢项链。
情节突变,急转直下。导致人物命运有一次突变。
归纳:
特点之二:善用契机――契机,一事转化为另一事的关键。
这个关键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使矛盾突变。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特别是带有戏剧性矛盾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契机的构思和运用十分重要。它能使矛盾突变,情节发生大的波澜,从而出现新的局面。有助于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深化。
联想举例:
①《红楼梦》:“傻大姐误拾绣春囊”――碰到邢夫人――送王夫人处――寻管家不严的短处――王夫人气急――找王熙凤――查抄大观园――鸡犬不宁,一片混乱――司棋、晴雯横祸残死,芳官入尼姑庵――→一点火星导致大观园的巨大变化。
②《水浒传》:“潘金莲叉竿失手滑落”――竿打西门庆――西门庆爱上潘金莲――勾搭成奸――谋杀武大郎――武松报仇杀嫂――斗杀西门庆――刺配恩州――醉打蒋门神――打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5、文章的结尾:
提问: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一笔,让人大吃一惊。是否在情节上有些突兀呢?前面有没有暗示,请找一找?
①“当然可以”――――可见不珍贵
②“没打开盒子看”―――毫不在意
③“我只卖这个盒子”―不是原装货
归纳:果然是一副假项链
特点三:结尾巧妙,善于铺垫暗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活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学习步骤:
一、背景分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玛蒂尔德的心理特征的?(现实与梦想的矛盾)
看课文,用文中的词语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现实 梦 想
住宅 寒伧 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
墙壁 黯淡 东方帷幕、古式的壁衣
家具 破旧 高脚青灯、宽大椅子、精美的木器
饮食 简单 精美的晚餐、佳肴、鲈鱼、鸡翅
穿着 粗陋,朴素 漂亮的服装、珠宝首饰
用具 桌布几天不洗 珍奇古玩、亮晶晶的银器、名贵的盘碟
心理特征 痛苦烦恼悲哀伤心悔恨失望 跟亲密的男友交谈、跟女人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得人欢欣,被人追求
作用:揭示玛蒂尔德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思想根源,也是她的悲剧根源。
2、思考:为什么文章开头用了一个“也”字?
“也”字的背景是上流社会高贵豪华的贵妇们同玛蒂尔德的比较。意思是说:她有着贵妇们一样的美丽容貌,却过着下等人的.生活。“也”字背景揭示出玛蒂尔德产生虚荣心的根源。“也”字的内涵,既有地位底下、红颜薄命的玛蒂尔德对不公平命运的哀怨,也有作者对女人命运的同情,还隐藏着上流社会男人女人们对玛蒂尔德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二、讨/论文中其他地方的心理描写方式:
幻想:如第一部分的描写:她梦想……梦想……对舞会的回味。
作者叙述:第一部分:她觉得……它想往……
舞会高潮:她陶醉……她陶醉……
内心独白:如披衣逃走前的心理
动作描写:她借到项链的动作、心跳、手发抖、狂热地亲朋友。
三、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及典型意义
1、形象特征
美丽漂亮――产生虚荣心的条件
借项链――产生悲剧的原因
希望找到未找到――难以启齿、希望破灭
还债做粗活――性格刚强 。
说明真相――诚实、天真
既有强烈的虚荣心,又有刚强吃苦、令人同情的一面。作者在讽刺批评的同时又带有同情心。
2、典型意义:(注意借鉴新观念,新评论)
四、简析艺术特征:
1、故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
2、尖锐的讽刺性和强烈的戏剧性。
3、善于心理描写
4、细节描写典型
五、归纳全文
六、思考练习
1、假若把小说结尾删去,玛蒂尔德一辈子也不知道项链是假的,小说还有
篇6:第6课黄河颂 设计(新课标)
第6课黄河颂 设计(新课标)
第6课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第6课黄河颂教案设计(新课标)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八年级下教案第6课
八年级下教案(第6课)
6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体会人类第一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说明: 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新闻体裁的文章,教学前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类型,新闻的结构,新闻的各个部分等有关新闻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课文内容。 可介绍我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这一重要事件,在增加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人类第一次登月对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对新闻标题凝练的语言和导语扼要的内容的把握。 说明:本篇课文虽然是新闻体裁,可是却是1969年的新闻,与现在相隔的年代较远,因此在教学之前有必要提示学生,新闻的首要特点是“新”,本文的“新”是就当时的年代而言的。体会标题、导语语言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简明准确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2007年10月24日6点05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登月梦想实现了!而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个美国人,时间是在38年前。那么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样的重大事件又是怎样让全世界人知道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关于“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可由学生来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并说出所知消息的来源。此项内容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由我国当前重要的也是轰动世界的航天事件入手可简洁、迅速的切入课文,并且在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同时也对新闻这一体裁有了初步的感知。 整体阅读 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新闻内容。读文章的`要求:1、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弄清音、意(义)。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消息内容的特点是什么? 1、借助工具书查找的字词:舷梯、非常黏的、步履、拍摄、盔帽(2)概括文章内容:课文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3)本消息内容可谓是“新”、“奇”、“特”的典范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借助工具书和概括文本内容学生必须要养成的读书习惯。在概括文章内容之前可提示学生:概括时要把握叙述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此问题也可自然的将教学引如下一环节,分部分阅读中的导语部分,并以此展开,引导学生学习新闻的结构。 分部分阅读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结构和内容: 1、标题有什么特点? 2、导语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3、学生在主体部分中画出阿姆斯特朗说的话,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他告诉了人们什么信息。 4、新闻的主体部分记录了许多阿姆斯特朗说的话,这样写有何好处? 5、阿姆斯特朗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走了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出了一大步。”这里“一小步”、“一大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 1-2、可结合消息的标题、导语的特点回答。 3、4、5、学生可讨论回答。 3、阿姆斯特朗的话主要是在向人们介绍等上月球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的感受。 4、记录阿姆斯特朗的话,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5、人类的“一大步”是阿姆斯特朗“一小步”的意义所在,是月球探测中取得的最辉煌的成果,是人类宇宙探索的里程碑。 (仅供参考)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养成圈划,讨论,思考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消息的结构有进一步的认识: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否写背景、结语可视新闻报道的需要而定。 深刻的领悟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划时代的意义。 培养能力 语言表达 用“阿姆斯特朗,你好……”这样的形式对阿姆斯特朗说一句话。 说说学生最想对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说的话。(心情、感受、想法、评价等均可)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中国少年的志愿――对宇宙的探索,我们中国人也要有自己的第一。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学生查找有关世界探月的资料,并用新闻导语形式做摘录。 作业意在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体会“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意义。训练学生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 弘扬名族精神
★ 第7课 春秋五霸
★ 《逐梦》阅读答案
【第6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精选7篇)】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月考的知识考点2023-09-13
从的两次电力市场分析看解决缺电的途径2022-05-07
老舍骆驼祥子简介2023-07-20
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023-02-01
《骆驼祥子》作者介绍2023-01-2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2022-05-14
七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教学计划2023-04-05
写教师实习报告2022-09-25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2022-06-03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教案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