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春秋五霸

时间:2022-11-12 08:15: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7课 春秋五霸(推荐11篇)由网友“下辈子做个帅哥”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7课 春秋五霸,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第7课 春秋五霸

篇1:第7课 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  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  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邲(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邲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 ,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春秋五霸简表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 ]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 ]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 ]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

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③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④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详略。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先准备好两幅挂图。一幅是《春秋列国形势图》,在讲到诸侯争霸局面出现时挂出(为突出齐桓公称霸这一重点,本教案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放到第一个子目下讲授。)另一幅是《城濮决战示意图》。在讲述城濮之战第三阶段时使用(可自己绘制)。

5.《春秋五霸简表》,可以板书的形式边讲边绘,也可预先绘制在纸上或小黑板上。预先绘制的表,最好用纸条将具体内容盖住,随讲随揭,最后呈现全貌。

篇2:第7课 春秋五霸

第7课 春秋五霸

湖北襄樊市教研室特级教师 杜继红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富、生动。你们看,“春秋五霸”不就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标题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标题下方框内的学习提示吧!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课文,解答导言提出的问题,看看这一课的内容是怎样地丰富和生动?(板书课题)

3.讲授新课

一、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争当霸主。这就告诉我们,春秋时期最显著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周王室的日益衰微和诸侯争霸。那么,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实力的严重削弱

春秋时期,周王室自身的实力严重削弱。①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所剩无几,西周强盛时,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还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后来,由于诸侯的侵吞、戎族的占据和对立功诸侯的赏赐,土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土地减少了,人口自然也跟着减少。②兵力大为减少。土地、人口减少了,财力、物力、兵源自然又跟着减少。西周强盛时,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2.地位的相反变化

王室土地、人口、兵力的减少,表明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的地位就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课文小字所举的两个例子,就生动地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板书可简化为争地、夺人、享特权)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最著名的就是先后起来争霸的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历史上有两种说法。(请同学们看课文和课文下的注解②)宋襄公争霸未成,反而丧身。秦穆公东进受阻,向西发展,独霸西戎。他两人都未成为中原霸主。课文叙述的春秋五霸,主要讲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争霸情况。

二、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到643年在位。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争霸的主要活动又有哪些?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有利的条件

齐国在今山东北部,负山面海,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板书可简化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2.雄厚的实力

有利的条件,只是为称霸提供了可能性,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称霸。齐桓公能够称霸的根本原因,是他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倡导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成了3万人的常备军。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很快就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管仲是我国奴隶社会杰出的政治家。课文小字叙述了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而信任管仲的故事,表现了他为建立霸业而惜才用贤的过人胆识。课文中的图画描绘了齐桓公听取管仲改革建议的情景。管仲胸有成竹地呈述,齐桓公聚精会神地听取。齐桓公双目远视,炯炯有神,右手前伸,似乎在对管仲说:“好,就照你说的办!”

3.成功的政策

在诸侯纷争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有了争霸的实力,还必须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否则,称霸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又是管仲根据当时的形势,为齐桓公制定了一项“尊王攘夷”的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文的注解③)为什么说这是一项成功的政策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人们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因此,周天子在政治上仍然具有偌大的号召力,骤然取而代之就必然树敌过多。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因此,在各诸侯国中,谁能制止少数民族的进攻,谁就能受到拥戴,就可能成为霸主。总之,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既可以减少争霸的阻力,又可以增加争霸的政治资本。

4.主要的活动

①北击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山戎,维护了燕国的安全,阻了北方“戎狄”的南下。“老马识途”的故事,说明管仲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划地送燕的故事,说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手段运用得极为成功。

②南伐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许等八国军队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迫使楚国承认错误,阻止了南方:“蛮夷”的北上。

③拥立太子

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内讧,齐桓公联合诸侯保住太子郑的地位。不久,又拥立太子郑为王,即周襄王。

④葵丘会盟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

组织课堂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小结学生答问后便转入下一子目的讲授。在小结时,要强调指出: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是齐桓公争霸的有利条件,而他能够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则是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同时又采取了“尊王攘夷”这一顺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政策。

三、晋楚争霸

1.改革图强

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就竞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到公元前628年在位。他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35年,他约会诸侯国帮助周襄王平定王室内部的武装叛扰,博得“尊王”的美名。几年以后,便全力向南发展,与楚国争霸。

这时,南方的楚国是楚成王在位。他也通过改革,使楚国成为千里大国。楚国的势力已经发展到黄河流域,并继续向北扩展,与晋国抗衡。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很快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楚争宋。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争取齐、秦两国出兵配合,自己率兵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卫,并在卫国的.陶丘与楚军相遇。第二阶段是楚逼晋退。楚军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为争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动,便退避三舍。楚军恃强进逼,在城濮与晋军对阵。第三阶段是城濮决战。公元前632年4月,晋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楚军,取得决战胜利。

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后,晋文公会诸侯,周襄王亲往劳师,并策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

3.楚庄王争霸中原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王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此后10年间,楚军一次伐宋,两次伐陈,七次伐郑,声威十分显赫。公元前597年,楚军伐郑,晋国出兵救郑。双方在(Bì,在今河南荥阳北)一战,楚军打败晋军,饮马黄河。鲁、宋、郑、陈等小国又相继归附楚国,楚庄王一时称霸中原,晋楚争霸与齐桓公争霸的显著不同之点是,晋楚争霸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到公元前6世纪期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双方此伏彼起,互有胜负,还一度共做霸主,最后才为吴越争霸所取代。

四、吴越争霸

1.吴王破楚败越

春秋末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一举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救援才解此危难。公元前496年,楚国帮助越国攻打吴国,阖闾负伤身亡。两年后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又举兵伐越,迫使越王勾践求和称臣。当时,伍子胥极力主张乘胜杀死勾践,灭掉越国,但是夫差拒绝这一建议,却热衷于北上攻打齐、鲁,与晋会盟。这就为以后勾践复仇制造了极好的机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引用的伍子胥原话及其注解。)

2.勾践灭吴

处在逆境中的越王勾践,忍辱求存,立志复仇,悬胆尝苦,发愤图强。果然,29年后即公元前473年,勾践乘吴国后方空虚,一举灭掉吴国。接着,勾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五、争霸战争的作用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极其频繁的。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列国进行的战争就多达483次。如此频繁的战争自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例如楚国攻打宋国时,宋国都城内就出现过“易子而食”的惨剧;再如晋楚之战时,晋军败退河西,自相砍杀,船中的断指成捧,河水为之变色。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把问题想深一些,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就不难理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在客观上有着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具体地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是小国林立的分裂局面,春秋结束时,所剩的诸侯国已屈指可数,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为以后秦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以来,随着争霸战争的频繁进行,各民族的流动、迁徙空前活跃,打破了原来的地域界限,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第三,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为了争霸图强,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这就必然加速旧制度的瓦解,为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

(课本上的思考题:“你能说出诸侯争霸的作用吗?”可作讲解本目的导语,也可作讲解后的巩固提问。)

4.巩固小结

根据教学目的,“以春秋五霸简表”的形式小结本课。

篇3:第7课 春秋五霸

5.作业

(1)填空:

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年到公元前____年,是我国奴隶社会_____的时期。

(2)选择:

①春秋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君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其中: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

同晋争霸中原的是 [ ]

城濮之战后称霸中原的是 [ ]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是 [ ]

②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周王室日益衰微

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③齐是东方一个大国

④任用管仲进行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名词解释

葵丘会盟(要求答出时间、地点、人物、评价、会盟的具体内容不作要求。)

(4)问答

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

(三)教法建议

1.本教案是介于提纲式教案和讲稿式教案之间的线索式教案,可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鉴于本课内容丰富,头绪纷繁,施教时应以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图示等法。

2.本课小字所述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接受能力斟酌取舍,决定详略。一般简要介绍即可,不必过多发挥,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3.本课的图画较多,除“齐桓公和管仲”一图外,其余不必一一讲解,不作记忆、理解要求,讲到相应内容时,让学生看看即可。

4.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先准备好两幅挂图。一幅是《春秋列国形势图》,在讲到诸侯争霸局面出现时挂出(为突出齐桓公称霸这一重点,本教案将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放到第一个子目下讲授。)另一幅是《城濮决战示意图》。在讲述城濮之战第三阶段时使用(可自己绘制)。

5.《春秋五霸简表》,可以板书的形式边讲边绘,也可预先绘制在纸上或小黑板上。预先绘制的表,最好用纸条将具体内容盖住,随讲随揭,最后呈现全貌。

篇4:越王勾践是春秋五霸吗

越王勾践不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对应的国家就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宋国。越国不在春秋五霸之列。

越王勾践的故事

公元前4,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薪(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篇5:春秋五霸常识介绍

春秋五霸常识介绍

春秋五霸都有谁?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主要历史事件:

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政治、经济、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东方强国。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成为霸主。

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经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大会诸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6世纪前期,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晋楚争霸,持续了一百多年。

吴越战争:春秋晚期,长江流域还有吴越两国的争霸。

吴国在江苏南部地区,越国在浙江钱塘江流域。

先是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称霸。

之后,勾践卧薪尝胆,重新强盛起来,打败吴国。

春秋五霸简介

《春秋》是孔子删修的一部鲁国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八世纪至五世纪的历史。

因此,后人把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

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是各诸侯国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的时期。

在这些斗争中,一些侯国取得了胜利,逐渐强大起来;另一些侯国遭到失败,逐渐衰亡下去。

西周初年的“八百诸侯”,兼并成为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大小侯国。

一些小侯国成为大国的附属国,几个强国为了夺取优越的政治经济地位,开展了激烈的斗争,这就形成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

它是各侯国在迅速发展中,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控制着从丰镐到洛邑一千平方里的土地和人民,比起几十里,一百里大小的侯国来,有很大权威。

可是平王东迁以后,失去了约一半的土地和人民。

周王下降到侯国的地位,他和侯国发生纠纷,还要交换人质来解决。

到了周襄王以后剩下的土地更少了,周王穷得要向诸侯乞讨过日子。

周王室成了空架子,丧失了控制诸侯的能力。

而在西周时期,小邦林立,各自为政,相安无事的诸侯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和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开展了激烈的斗争。

一些诸侯国在战争中战胜了敌对方面,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实际上起到了“共主”的作用。

春秋时期,这样的侯国先后出现五个,所以叫做“春秋五霸”。

“五霸”是指哪五个国家呢?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越王勾践。

后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五霸”中最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增强了国力。

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

打败侵燕的北戎,挽救了燕国。

并同其他国家一起“存邢救卫”,制止了狄人的侵袭,保卫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

公元前656年,齐、鲁、宋、郑、陈、许、曹等国联军伐楚,阅兵召陵(今河南郾城东)。

这时楚国的兵力已相当强盛,连年攻打郑国。

他见齐桓公人多势众,只得议和。

在这些年代里,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来参加会盟。

他就得到霸主的地位。

继齐国成就霸业的是晋国。

不过中间还有个插曲,是宋襄公昙花一现的称霸。

齐桓公死后,宋国君主襄公跃跃欲试想夺取霸主位置。

正好这时的郑国依附楚国,宋襄公就带兵攻打它。

楚国出兵救郑,宋、楚军队在泓(今河南柘城北)发生接触。

宋军早已摆好阵势,宋司马(官名)子鱼要宋襄公乘楚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他不赞成;后来子鱼又提出趁楚军没有列好队鸣鼓进军,他仍然不同意。

愚蠢的宋襄公多次失掉有利战机,最后被楚军打得大败。

宋襄公的卫队被全歼,自己身受重伤,不久就死去,宋国的霸业烟消云散。

在宋襄公打了败仗后,还发表一通失败有理的谬论,成为千古笑谈。

真正继承和发展齐桓公霸业的是晋文公。

晋国开始强大是在晋武公时代,他首先扩大军事编制,新建立军(一万人,一说一万二千五百人)一级的军事组织。

到他的儿子晋献公时,扩大成两个军。

接着灭亡耿(今山西河津南)、霍(今山西霍县西)、魏(今山西芮城东北)、虞(今山西平陆东北)、虢(今河南陕县一带)等国。

晋国国力急剧增长起来。

晋文公(献公子)即位不久,把原来的二军扩大为三军,加强对军队的训练。

同时对内政进行改革。

晋国在完成军事上、政治上的准备后,主动向楚国进攻,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晋、楚两军对垒,以晋国为首的宋、齐、秦联军,打败楚、蔡、陈联军。

晋文公的威名超过了齐桓公,进入晋国长期称霸的时代。

春秋时期的晋国,多次打败楚、齐、秦等大国,陆续灭掉三十多个小国,成为当时土地辽阔,兵力最强的国家。

在晋国称霸中原前后,它西边的邻国秦国强大起来,秦穆公任命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曾大败晋军,俘虏晋惠公。

但在秦、晋战争中,秦国失败的时候居多。

秦向东发展,受到晋国的阻碍,转向西方进攻,灭掉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称霸。

在齐、晋称霸时期,地处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经常北上与齐、晋争霸。

楚国有利的条件是江汉流域土地肥沃,弱小国家多,有发展余地。

经过楚武王的'经营,国力大振,成为当时强国之一。

特别是楚文王把屏藩中原的三大重镇申(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邓县)、息(今河南息县)等国灭亡,奠定了争霸中原的基础。

到春秋中期,楚又灭掉江(河南正阳西南)、六(安徽六安北)等国,国土发展到淮河流域。

春秋三百年间,楚灭四十余国,成为当时灭国最多的国家。

楚国在楚庄王时,曾饮马黄河,打败晋国,称霸中原。

在晋、楚争霸的末期,长江下游崛起了两个国家——吴、越。

吴国本来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春秋中叶,晋国为了打败楚国,联吴制楚,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很快强大起来。

吴国多次对楚进攻,使它在一年中,七次遭到攻击。

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在公元前5,大举伐楚,从柏举(今湖北麻城境内)战役后,五战五胜,十一天中行军七百里,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北)。

行军的迅速,战果的巨大,是春秋时期所仅有的。

楚国经过这次战争的沉重打击,力量大大削弱了。

越国在春秋末期以前是个小国,楚为了联越制吴,大力帮助越国,使它迅速发展起来。

吴王阖闾因越国攻吴,起兵攻越,战败受伤而死。

他的儿子夫差立志报仇,打败越王勾践,越国以屈辱条件求和,把国家保存下来。

夫差战胜越国之后,认为没有后顾之忧,北上争霸。

首先向齐国进攻,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东南)杀死齐军统帅国书,俘获兵车八百乘。

接着,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与晋争夺霸主地位。

这时吴国发展到了顶点。

在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大大消耗自己力量的时候,越王勾践经过养精蓄锐,“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切都做好准备,正当黄池之会的时候,勾践带领越军,一举攻下吴都姑苏(今江苏吴县),杀死吴太子友,吴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九年后,吴被越灭掉。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北上至徐,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得到霸主的地位。

篇6: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

春秋五霸的典故讲了什么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荡漾,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纪录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路过连年吞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溺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在历史上,对“春秋五霸”有两种区别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全国”,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革新,使齐国强盛起来。由于齐桓公率兵击退戎族、狄族的进攻,又率齐、鲁、宋等八国之师破蔡伐楚,阻止楚军北进,他的威信由此大增。公元前六五一年,他大会诸侯于葵臣(今河南考城),订立盟约,成为华夏第-个霸主。

晋文公(姬重耳)

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公元前六三三年,楚成于带领楚、郑、陈等园部队围攻宋国京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晋文公采用了部下的正确意见。争取了齐国和泰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气力。尔后,又改善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震怒,出兵进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便选择战机,下令队伍向退却却九十里。古代部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晋军“退避三舌”,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给很利便,又便于汇合齐、秦、宋等友邦部队,集中军力。公元前六三二年四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斗。晋军诱敌深入,楚军陷入重围,全部被歼。城濮之战创造了在军事上先退让一步,后发制人的着名战例。今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犒赏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成了华夏霸主。

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兼并了一些小柄,国力强大。齐国宏掉队,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公元前五九八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华夏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又成为华夏霸主。

楚庄王(芈侣)

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案国也强盛起来。秦穆公诡计向东争霸华夏,但由于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兼并十几个小柄,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

秦穆公(嬴任好)

今后,吴、越两国相继强盛,争霸于东南。公元前四九四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又打败齐军。公元前四八二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附近)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路过几十年尽力,转弱为强,灭了吴国。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霸主。

越菼执(姒勾践)

诸侯大国争霸,说明确周朝王权的减弱。自公元前七七O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今后,周王室愈加衰微。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此刻这些权威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扎乐征伐自医生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新兴地主阶层纷纷起来夺权了。周朝奴仆制处于“礼坏乐崩”的田地。

春秋五霸的不同种说法

网上盛传“春秋五霸”共有两种说法,其实不对,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九种说法,此外还有一些说法是将夏商时代的一些骁将也算进来,那些已经超出了春秋时代的范围。

这九种说法如下:

⒈“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史记》

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⒊“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⒌“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⒍“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⒎“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夫差、勾践”——大部分中学课本

9. “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 ——南怀瑾 《论语别裁》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而在南怀瑾所著的《论语别裁》中,更特别指出郑庄公是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如果一定要排出一个五霸的话,综上所述,比较有公信力的说法应该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晋秦楚太强,远超各国,因此春秋实际上只有这四大霸主,第五个小霸主只是安慰奖,你喜欢谁就给谁就行了。

郑、宋

郑庄公主要是保家卫国,无意争霸,虽然实际上成了霸主,但当时还没有霸主的说法,人家郑庄公自己都不争,我们争什么。霸主的交椅是在齐桓公九合诸侯,威震天下时,才让诸侯国都羡慕,眼馋着去争位的,这方面宋襄公最积极,实际上也和郑庄公一样成了小霸主,给个虚名也无伤大雅。

吴、越

春秋五公先后争霸,战国七君同时称雄,而在五霸转衰,七雄未定之间,吴越趁机逐鹿中原,这样理解就不用那么纠结了。

篇7:《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案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案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几课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历史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沿革已经基本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周朝诸侯国林立,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理解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奠定了基础。作为初一新生对历史故事是十分喜爱的,本课又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其中有的成语学生比较熟悉。对于不了解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并整理。在教学中将成语故事贯穿于全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又使他们掌握查找历史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针对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心理特征,我设计了成语故事大串联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    通过有关春秋战国时的历史典故,给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从中突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通过争霸战争的学习,明白人要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国要兴,要有贤才、能人来治理,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内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第一,指导学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具体的地理位置。第二,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成语典故,课堂上按小组展开成语故事知多少知识竞赛,拓展学生视野,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竞赛中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特别是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所以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学习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预习:如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等。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使学生能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预习。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抓住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心理和有利因素,通过组织竞赛等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历史问题。   四.教学方式: 鉴于对《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读、观察相结合,通过学生思考来突破课文难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小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有: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2.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和网站,请同学查阅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资料。  3.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课前从媒体、网络、课外书籍中搜集春秋战国争霸历史资料,搜集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2.自主组成历史学习小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还记得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3.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4.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弊端?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归纳:世袭制使无能的人为天子,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想取代周天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因此中原大地上刀光剑影、战乱不断。在争霸战争中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在这段时期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和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段动荡历史。 2. 学习新课:   (一)齐桓公称霸  1.春秋五霸: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西周灭亡后建立了什么国家呢? 【师】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你们知道春秋与战国的起止时间吗?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生】看书思考回答:春秋―前770――前476年,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战国―前475――前2,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名称由此而来。  〖课件显示周王势力变化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师】东周的统治是不稳固的,从表格的对照中可以看出周王的地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认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   【师】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五个,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包括哪五个人?他们是怎样出现的? 〖课件显示《春秋五霸形势图》〗 【生】回答问题:春秋五霸市相继出现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在图中找出“春秋五霸”的具体地理位置并填图,益于学生掌握。(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2.齐桓公首霸: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你就是齐 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生】回答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可以将此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减轻学习难度,突出重点) 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什么高明的手段? ④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生】看书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回答老师问题。 第一,齐国在今山东北部,靠近渤海,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优越地理位置为其称霸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的优越地理位置是争霸的有利条件。 第二,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改革内政与军事,发展经济,使齐国国富兵强。管仲相齐改革成为其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三,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增强齐国的号召力。“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是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 第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师】归纳:〖屏幕显示〗 [知识拓展]

篇8:“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 -资料

春秋五霸的八种说法如下: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史记》

2.“齐桓、晋文、楚庄、阖闾、勾践”——《荀子·王霸》

3.“齐桓、晋文、秦穆、楚庄、阖闾”——《白虎通·号篇》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勾践”——《四子讲德论》

5.“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夫差”——《汉书·诸王侯表序》

6.“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鲒崎亭集外编》

7.“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辞通》

8.“齐桓、晋文、楚庄、夫差、勾践”——部分中学课本

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故以上的各类观点中,第2、第3、第4、第5、第8,这五种可以排除。第6种观点太过于偏袒晋国,而且将楚庄王排斥在外,也显得不合理。

剩下的只有第1和第7这两种了,两者的成员相似,差别只在“郑庄公”和“宋襄公”这一个名额,

资料

毫无疑问,郑庄公远比宋襄公更有资格被列入霸主的排列,宋襄公名不符实,这点不必多说了,司马迁将他视为“五霸”之一,原因只在于他讲仁义,但实际上,宋襄公也干过不仁义的事情,比如当年他囚禁滕子婴的事就饱受非议,当然也有人对这事表示怀疑,司马迁就没有将此事载入《史记》里头。郑庄公之所以经常受到古代史家的排斥,原因就在于他挑战皇权,这点严重违背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观念,而儒家们却爱卖弄“春秋笔法”,经常粉饰野心家们的“勤王”行为,却不解释他们吞并邻国大肆抢掠的事实,他们行使厚黑权谋时,却又要给他们的脸面涂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润滑油,还有诸如晋楚之战中晋文公的“避退三舍”,其性质明明是“诱敌深入”,儒家们硬是要说成是“知恩图报”,包括《东周列国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换句话说,由于郑庄公是曹操、孙权式的枭雄,只顾壮大自己而不“勤王”,故儒派史家们也就看不上眼,干脆让“讲仁义” 的宋襄公取代他的霸主地位了。

其实拘泥于所谓“五霸”的说法,本身就很不切实际,可以说,足智多谋的郑庄公、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制霸中原的晋文公、独霸西戎的秦穆公、问鼎中原的楚庄王、复兴霸业的晋悼公、纵横江淮的吴王阖闾、称雄东南的越王勾践,这八个人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

篇9: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测试试卷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测试试卷

1、春秋时期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哪一个国家

A、秦国B、楚国C、齐国D、晋国

2、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称霸的诸侯是()

A、秦穆公B、宋襄公

C、楚庄王D、晋文公

3、“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

C、泓之战D、之战

4、立志雪耻,卧薪尝胆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A、伍子胥B、勾践

C、孙武D、夫差

5、晋楚双方进行了一次(),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了霸主。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到争霸的队伍,吴王大败越国。

6、春秋时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_________北进中原,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7、在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8、使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战役是( )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C.泓之战D.之战

9、“战国七雄”是指……七个国家。

10、简要说明“春秋”名称的由来。

11、在下面的战国形势图上按要求填写:

(1)图2―7―1中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名称。

(2)在图中圈出城濮之战和之战的地点。

12、请将下列历史人物和相关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1)管仲A、完璧归赵

(2)蔺相如B、卧薪尝胆

(3)廉颇C、老马识途

(4)勾践D、负荆请罪

13、熟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为什么春秋时期一些诸侯能称霸成功?如何评价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有什么时代特征?

(3)什么叫合纵连横?

梯级能力提升

易错题

14、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15、楚庄王向周王问九鼎的轻重,目的是()

A、解开九鼎重量之谜

B、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

C、希望取代周王的天子地位

D、表示对周王的谦卑和尊重

创新题

16、一个生活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人可能看到的是()

A、齐桓公在此举行诸侯会盟

B、晋楚在此争霸

C、齐桓公在此被管仲射了一箭

D、齐楚在此争霸

17、楚庄王时,楚国再度北进,长驱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水、洛水流域,并乘机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

小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后来楚庄王真的跃升为霸主。由这个历史典故引出的成语应是

()

A、老马识途B、卧薪尝胆

A、问鼎中原D、一言九鼎

18、战国七雄中,地处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A、齐和秦B、燕和楚

C、韩和赵D、赵和楚

19、阅读下列材料: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中原一百多年后,孔子赞叹齐国的霸业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请回答:

(1)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

(2)“管仲相桓公”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

(3)谈谈你对“管仲相桓公”的故事的感受。

20、(调查研究题)齐桓公在争霸过程中提出了“尊王”的口号,你认为他真的是要尊重周王、捍卫周王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吗?

综合应用拔高

综合题

21、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

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B、①②③D、③④⑤

22、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3、下列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诸侯国是()

A、晋国B、吴国C、齐国D、宋国

24、阅读下列材料:

管仲束缚(被捆绑),自鲁之(去)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

而食之(sì,给人吃),甚敬。封人因窃(偷偷地)谓仲日:“适(偶然)幸(侥幸)及齐不死而用(掌权)齐,将何以报(报答)我?”日:“如子之言,我且(将)贤(贤能)之用,能(才能)之使,劳(功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请回答:

(1)材料所说的管仲后来被谁重用?并成就了什么大业?

(2)材料中管仲表示将怎样用人?

(3)你觉得这个“封人”人品怎样?

开放题

25、新浪网: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管仲纪念馆(图2―7―2)暨中国宰相馆,9月在山东临淄建成。管仲纪念馆暨中国宰相馆位于临淄田齐王陵风景名胜区,整个建筑气势恢弘,被誉为“北方的布达拉宫”。

图2―7―2

请回答:

(1)利用所学知识,你给来管仲纪念馆参观的游客介绍一下管仲。

(2)查阅资料,除了课本上“桓公拜相”的故事,有关管仲的事迹还有哪些?

同步考点聚焦

26、(20,山东青岛)我们可爱的家乡青岛,在春秋时期属齐国管辖。齐国在齐桓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就是()

A、管仲B、季斯C、魏征D、寇准

27、(年,山东威海)下列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是()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答案

1、C2、D3、A4、B

5、退避三舍

6、楚庄王;问鼎中原

7、B8、D

9、齐楚燕韩赵魏秦

10、“春秋”一名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这部书记载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因此,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11、(1)从上往下,从右往左依次是:燕赵齐魏秦韩楚

(2)点拨:城濮在今山东甄城西南;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12、(1)管仲――C、老马识途

(2)蔺相如――A、完璧归赵

(3)廉颇――D、负荆请罪

(4)勾践――B、卧薪尝胆

13、(1)①一方面是由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一方面是一些诸侯国由于改革、重视人才等原因强大起来,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起来争霸。

②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点拨:从称霸方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强权政治、过程“先后相继”、战争影响“既带来灾难,也逐渐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趋向统一”等方面回答。

(3)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14、D15、C16、A17、C18、B

19、(1)管仲成为齐桓公的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都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能得到他的好处。

(2)春秋时期。

(3)改革是强大的根本;尊重知识和人才是强盛的必要条件。

20、从齐桓公争霸的行为来看,他所提出的“尊王”口号只不过是他用来争取民心的手段。这样一来,他就为自己的争霸找到了一个合法的理由,这也是齐桓公后来能首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一个主要原因。

21、C22、B23、C

24、(1)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任用品德高尚的人,才华出众的人,并论功行赏。

(3)封人乃势利小人。

25、(1)管仲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是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创始人,被梁启超誉为“中国最大之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天下第一相”。还有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管仲死后葬于临淄牛山北麓。,管仲被中宣部、文化部确认为中国40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2)管鲍之交、管仲治齐、首霸春秋。

26、A

27、A点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均为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而城濮大战是春秋时代晋楚两国间的争霸战争。

篇10: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题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题

1.春秋五霸最先称霸的是楚庄王。

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近一千年,中国开始步入封建时代的时期是

A.春秋B.战国C.秦朝D.东周

3.晋文公是春秋时期另一个霸主,决定他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4.春秋争霸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桓公任用对内改革内政,对外“”,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5.晋楚双方进行了一次(退避三舍),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了霸主。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到争霸的队伍,吴王大败越国。

6.春秋时期,九鼎是王权的象征。_________北进中原,问九鼎的轻重,大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历史上称为_________。

7.在春秋五霸中,霸业没有成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8.使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战役是( )

A.城濮大战B.牧野之战C.泓之战D.邲之战

9.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B.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C.维护弱小国家的经济利益D.协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10.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以下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A.城濮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马陵之战

篇11:春秋五霸简介_春秋时期五大诸侯介绍

齐国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楚国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晋国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秦国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进一步强盛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同步练习题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评课稿

第7课 身边的设计

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作文素材精选

管仲评价鲍叔牙

你是否敢于失败?

淹城春秋乐园游记作文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主题高考作文素材

科举制度的创立的初一历史教案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朗读

第7课 春秋五霸
《第7课 春秋五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第7课 春秋五霸(推荐11篇)】相关文章:

三字经儿童全文朗读2022-06-25

《东周列国的故事》读后感作文2022-09-13

人之初三字经全文及译文2023-03-23

优秀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2023-08-16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素材2023-01-21

关于清明的由来的作文2022-05-06

《三字经》教学教案 优秀篇2023-01-15

东周列国志的读书笔记2022-05-06

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为什么叫田午又叫公子小白2022-05-06

关于清明节来历的作文2022-09-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