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沟那边现代散文(共10篇)由网友“周雨周雨周雨周青夜引弓”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家在沟那边现代散文,欢迎阅读!
篇1:家在沟那边现代散文
家在沟那边现代散文
趟过姜嫄河,越过官庄沟,再走十里多路程,就到了那个为我们一家人遮风挡雨的“家”。二十多个春秋冬夏,犹如一片落叶的我,始终没有忘记那条回家的“路”。时间长了,再外漂泊累了,就乘车回到那个小山村中的那个家,分享一下家的温馨、承载几多人间冷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刚走出学校大门,名落孙山的以后,回到家中的我,羡慕地看着昔日的同学,一个个考学的考学,接班的接班,纷纷离开黄土地,出人头地端上了“铁饭碗”,而自己又无可奈何地在农村里操起鞭子“打牛后半截”。由于生活所迫,从不服输的我硬是爬进文字堆,抄抄写写,春华秋实,终因在当时的《陕西农民报》《咸阳报》上发表了一篇篇“豆腐块”后,引起了时任乡武装部王建民部长的关注。在这个“伯乐”的推荐下,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安身立命,尽管人融入到了楼房林立的城市里,虽说整天拼命工作,忙里忙外,可“心”仍然停留在沟那边的那个村子的“家”。尽管黑发亲娘离我而去,可家中的妻儿老小,始终让我牵肠挂肚,村院中的父老乡亲,永远让我难以忘怀。五年前,一家人省吃俭用,有了少许积蓄,在朋友帮助下,自己拿出多年的辛苦钱,在那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山乡小镇购买了一套家属楼,总算在外面世界有了一席之地。然而,福簿命浅的我,依旧脱不了农民的气息,依旧眷恋着故乡小山村中那个“家”,依然年复一年耕种秋收着那10多亩的责任田,多多少少还能土里刨点金。除过每周闲余时间,向家中的妻子打电话问候其衣食住行的生活琐事以外,还偶尔和村院中那些关系要好的侄来子弟打上个电话,拉拉家常,谈谈往事。每每村院中有娃结婚、女子出嫁等红白喜事,自己都要想方设法去参加,其间,不会划拳的只能和哥们弟兄打打“老虎杠子”“石头剪刀布”等娱乐活动,以增进与他们之间的情谊。见我时常回家跟事,就有一些关系要好的朋友风趣地说“你哪,一天总是打听生日吃满月……”“你小子,懂个屁,这一次又一次的吃满月,大家见面拉呱的次数多了,和乡亲们的感情也就加深了,要不然,我这个漂泊的浪子,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我这样风趣地和他开玩笑,因为茶壶里的爱怜盛满温馨,烟杆上的故事说着风情。特别是那年编写《庄里村志》,对村里的人文历史经济状况了如指掌后,更加热爱起自己的故乡来,每次到了周末的`时候,身在异乡的我,不止一次地踏上西行回家的班车,在那惬意的港湾中分享“家”的温馨。呆在家中,忙完地里的农活,和“农民”沾边的我,不由自主地来到村东边的“闲人堆”,和村院中的乡党们谝闲传,聊村子里新近发生的趣事,谈到高兴处,一伙人忘记了回家吃饭,久久不愿意散场离去。
离家久了,心中难免升腾起一缕缕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的头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最深最深的痕。而我欣慰的是,我这个漂泊的游子,偶尔还能忙里偷闲回到故乡,住进土窑洞,吃着新鲜的蔬菜,与乡亲们拉着闲呱,呼吸着没有雾霾的空气。这样以来,那道深深勒在心灵上的“痕”也就抚平了。
哦,沟那边的那个“家”,一个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篇2:醉在九沟现代散文
醉在九沟现代散文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九沟是25年前的事了。虽然时隔20多年,但每每忆起,九沟那蓝篮的天、悠悠的云、青青的草、争艳的花,洁白的羊群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还有那葱葱的柏林、滔滔的瀑布、连绵的雪山,惹人的风景让人痴迷。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0年8月的一天,单位组织九沟郊游。早上一辆北京吉普,一台解放卡车载着兴趣昂然的我们,出希里沟往东沿315国道,在距县城20公里左右的哈里哈图森林公园入口处,右下315国道,穿过青藏铁路涵洞,一直东南绕行,开始了九沟之旅。
过了青藏铁路,是一条宽不过几公里的山凹,全是崎岖便道,前行一步都要爬沟过涧般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几十公里的路程用了我们大半天的时间。
在瀑布不远处,一身疲惫的`我们卸下行装,开始埋锅支灶,搭建帐蓬。洗菜的洗菜,烧水的烧水,煮手抓的煮手抓,一阵忙活。
饥肠辘辘的大家一阵狂吃海喝后三三两两的,或与飞瀑戏嬉,或坐在草地上与花儿伴玩。看着这高原独有的怡人风景,我感慨毛主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恰合我们这次之行。
夕阳西下的时候,在瀑布边开始了篝火晚会。会跳会唱的围着篝火唱着蒙古歌、跳着蒙古舞。熊熊的篝火映照着半个天空,悠扬的歌声在空空的山谷中久久回荡。像我这种没有一丝舞蹈细胞、也五音不全的几个同类,一口手抓一杯酒的“五魁手、六六连”起来。喝的醉晕晕的我不知道他们疯狂到几点,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醉入的梦乡。
第二天起来,已艳阳高照了。看着眼前飞流的瀑布、还在燃烧的篝火、脚下青青的草、艳艳的花,我在想,昨晚我是映着熊熊篝火,伴着飞瀑滔声,在草原的怀抱里入眠的,这对一个生在平原,长在平原的我来说是多么浪漫啊。
那次也许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高原适应性喝酒练习吧。自此后,在同事的“教唆”下,我加班加点地开始了完成今生喝酒的“任务”。
每每想起那次郊游,平原长大的我是第一次这么亲近草原、这么亲近雪山。就像我第一次进开封城那么新奇、兴奋、惊艳。
那次我醉了,身心都醉了,醉在了这奇绮的高原九沟中。
篇3:家现代散文
家现代散文
每逢节假日,总想回老家住上几日,不为别的,就为那份难得的宁静、悠闲。
我土生土长在农村,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居住着百十来口人的小山村,三面环山,所以从小与山有着不解的情缘。记得从孩提时迈出第一步的蹒跚始,出门不是爬山就是下坡,从未走过平坦的大道。地方虽偏僻、坎坷,但却山清水秀。
山清,白日可见岩峰晓云蒙,户外野花香艳艳;夜晚促织助寻路,又见待月叫门开。
水秀,白日可观山泉溪水流,青山绿水潭中影;夜晚宿鹊惊不起,却见天际彩云间。
下了车,看着眼前满山的松柏野花,静静流淌着的河水,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花香气息的空气,心里感到无比的亲切、熟悉。漫步在回家的土路上,环视着生我养我二十多年的地方,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让我又想起了自己快乐的童年,那时的自己会和伙伴们在山上玩的忘了吃饭,一天到晚土眉土眼却满怀欢喜。
田里已经快要播种完了,时不时看见山地里有自己熟悉的面孔在不停的劳作。“放假了?”老伯们热情的打着招呼,露出一脸憨笑。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村口,一抬眼便看见自家门前足有两米多粗的大槐树已是满枝槐花。这棵老槐树已经八十多岁了,树枝粗壮繁茂呈圆形,在村里也最显眼。村里人对院落有一种讲究叫“前槐后榆”,说是吉利,所以从我记事起就觉得这棵树是一棵神树,非常敬畏。
进了自家略显破旧的四合小院,用石头铺成的院子,打扫的干净整洁,母亲在檐底看到我进门,高兴地说:“回来了。”话虽不多,却掩饰不住内心喜悦的心情,儿行千里母担忧呀,看着母亲因操劳而略显弯曲的背,心里不由的有点酸。母亲为人善良、谨慎,从小吃苦耐劳,身体虽不好,却一刻也闲不住,一早起来便在屋里屋外忙个不停,营生总也做不完,瘦弱的身体觉得有使不完的力。
晚上八点多父亲才从学校回来,平时父亲是住校的,今天知道我在,特意回来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从学前班至小学五年级一直是父亲的学生,父亲很严厉,教学也很严谨,近三十年了,学生虽然不多,但教出的成绩总是在联校名列前茅,所以多次都被评为模范教师,一直至去年,县里试行小学寄宿制,父亲也被派到了村外任教,五十多岁了仍然那么认真,他常说:“教小学就得有耐心、有辛苦才行。”
父亲为人很正派、耿直。和人相处宽厚实诚,也很大度,在我们村里乃至他们联校威望很高,人缘也很好。自己从小到大,耳听目染的在父亲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父亲平时嘱咐我最多的就是工作上的事,今天也不例外,一进门就询问我工作上能不能胜任,接着又吩咐出门在外要能吃苦,待人要真诚、热情,一席话,总能使我浮躁的心情变的平和、安静。
如今,我已初为人父,对于父母给我们子女的爱感受更为确切、更加深刻。细细品味感觉父爱更像丁香,淡淡悠长,只有当岁月走过,才渐渐品出那淡淡的父爱中所蕴含的深远韵味,像微风细雨,润物无声,在我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阴,供我歇息,使我们在努力生活的同时,更加深刻的领悟血脉的奔腾……;母爱则如一股涓涓细流,虽无声,却能够滋润干涸的心灵。它平凡,却在平凡中孕育着惊人的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份沉甸甸的爱,有谁能够掂出它们的分量,又有谁能够真正偿还呢?
每每想起父亲、母亲总是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给我的爱让我一生受用不尽;他们是我一生做人的榜样,也是我一生最敬重的人,在父母跟前,家的感觉真好……
篇4:童年,在岁月那边散文
童年,在岁月那边散文
一、五颜六色的贺年卡
童年时的生活很单调,单调的不着一丝色彩。就连平时的穿着都是单色调的衣物居多,
更别谈五颜六色的多色调衣物了。但既使在这种单色调的生活中,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依然是充满着快乐和幸福的。
记得刚读小学的时候,母亲特意为我买来一块花色的布料,做了一个镶有花边儿的书包。当时兴奋的我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把书包放在枕边上,生怕被谁拿了去。
后来临近元旦之际,不知是班级的哪个小伙伴率先买了贺年卡,那些五颜六色的小卡片,再配上风趣的图画或文字,着实让我又兴奋了一阵子。尤其在我收到同桌送来的新年贺卡的时候,当即便做了个决定,悄悄地向同桌打听到了这贺卡的来处,放学后饭也顾不得吃上一口,便拉上妹妹直奔那个卖贺年卡的小卖部去了。
卖贺年卡的小卖部的主人是位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我和妹妹跑去的时候她正在吃晚饭。见我们兴冲冲地进了屋子,便放下碗筷微笑着问:“孩子们,需要买点什么呀?”我和妹妹异口同声地答道:“贺年卡!”
老奶奶轻轻地笑了,眼角挤出多条鱼尾来。她从柜台的右侧将胖胖的身体探了进去,然后气喘吁吁地拖出个编织袋子来。“都在这里呢,你们两个自己挑吧!”
我和妹妹相互看了一眼,然后自已动手挑选了起来。那时候的贺年卡虽然颜色鲜艳些,但样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或许也是刚刚兴起的缘故吧,画面多是些人物或者山水之类的,也有一些小动物的图案,但也是单一的一或两种而已。但是即使是这样,放在手里依然让我们喜欢得不得了。
由于都是女孩子,我们挑选了十几张人物和山水之类的贺年卡,小动物的贺年卡一张也没选,因为我和妹妹都不太喜欢那些四不象的猫儿或狗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猫儿狗儿应该是活灵活现的,不象那贺年卡上的看上去死板,没有生机。
挑选好了,数数,共有十六张贺年卡。我和妹妹也觉得多了些,但相互看了看,又挑挑捡捡了一番,才发现没有哪一张是舍得放下不买的,于是一并交给老奶奶,问她多少钱。老奶奶数了数贺年卡,告诉我们:“一共两元三角钱。”我们搜遍口袋里的零钱,加起来才三元钱,其实在那时候来说已经不少了,那还是偷偷积攒下来的呢。于是我们如数交了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小卖部,回家去了。
摆在面前的这些小小的贺年卡,看到它们,又和当初看到母亲做的花书包一样,我把它们放在枕头旁,小心翼翼地用被角盖上后,才安心地睡觉。
那时候,我也是个比较顽皮的孩子。早晨起来的时候,总觉得有点事情没做,心里没着落似的。后来才记起,前一天买的贺年卡里有一张粘帖,是我最喜欢的香港名星翁美玲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照片。于是悄悄地剪下来一张我认为最漂亮的,偷偷地趁着家人没注意的空儿帖在了数学书的空白页上,合上,背起书包便去了学校。
孩子必竟是孩子,有许多事在高兴的时候都会忘记,甚至是忽略不计。更何况在他们看来那些事情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可以忘记学习上的事情,忘记做不好是会被老师批评的。
这样的事便落在了我的头上,数学课上,我当时的确因为高兴过了头儿,忘记了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了。结果老师收数学书的时候,发现我的作业非旦没有做,反而还明目张胆地帖了张翁美玲的照片。这下子老师气坏了,当场便罚我站了一节课,还公开批评了我。
直到如今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好笑呢,当时怎么就高兴得忘乎所以了呢。
后来,读了大学,也陆续地会在节假日收到同学送来的贺卡,而且那时候的贺卡档次已经很高了,图文并茂,美不胜收。然而,更多时候,我喜欢的却是贺卡上的文字,而非图上的美景了。并且,对那时的贺卡也再没有放在枕边,为之半夜不睡的情形了。
二、正月十五的手把灯
东北有个习俗,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小孩子们都会每人提着一盏小灯笼走街串巷地玩耍。小灯笼的制做过程其实很简单,有的是用空玻璃瓶子做成的,还有的是孩子们自己用彩纸糊成的,在里面插上一根红蜡烛,点燃后便拎在手里,每个孩子都是一脸的高兴状。
我那时候因为年纪小,也特别喜欢凑热闹。往往先让母亲帮忙做好小灯笼,再同妹妹一起聚几个邻家的'小伙伴,满大街地疯跑,父母不叫都不想着回家。那时候的快乐是简单的,更是单纯的,或许一盏灯,一根红烛都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记得六岁那年的元宵节,母亲还不让我自己动手做灯笼,而是让我坐在旁边看着她做。那一次母亲是用一个空玻璃瓶子做的小灯笼,然后剪了两个漂亮的窗花状的图帖在瓶子的外壁处,一个漂漂亮亮的花灯笼便做成了。那时候家家都备有红烛,尤其是春节之际。母亲找来半截红烛插进瓶子里,然后点燃火柴欲将红烛点亮,结果不小心烛泪粘在了手指上,烫得母亲的手指肚儿瞬间起了个水泡。当时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出了,瞪大双眼盯着母亲。母亲见我吓着了一般,忙摊开手掌,一脸平静地说:“你看,妈妈的手没事,只是红了,过会儿就好了!”小孩子总是好哄的,妈妈的话是一剂良药,我的表情顿时轻松了许多。于是,拎起灯笼向门外跑去。
事隔多年之后,当父亲提及那一年的事的时候,我才知道当时母亲的手指被烫伤了,慢慢地结了黑痂,过了一季之后才完全地褪了下去。
如今,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元宵节还是平常日子,早市或是夜市,亦或是大型的超市等等,各式各样的手提灯笼琳琅满目,漂亮至极。而提在手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它们的漂亮远远超过当年我们玩过的手提灯笼,然而它们的艳丽却不极当年朴实的灯笼来得真实,那种艳丽仿佛是一种飘渺的,却又无法捕捉的味道,永远与记忆深处的手把灯的味道无法相融相吸。
于是,我也就明白了,远去了的是童年岁月里的快乐时光,还有那岁月里浓浓的亲情的味道。
三、奶奶的面鱼儿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心灵手巧,无所不能。那时候每逢过新年,奶奶都会亲手剪一些
漂亮的窗花或是大幅的剪纸画粘帖在窗子上或是壁柜上。每当见到从奶奶的手里剪出来的那些活灵活现的纸画,都会令我开心异常,激动不已。于是,便吵嚷着让奶奶教我剪,每次奶奶也都会柔和地哄着我说:“你还小呢,等长大了,奶奶再教你剪。”我也就欣然地点头,再目不转睛地盯着奶奶的手指和剪刀看。
最让我欣喜的还不是这些各式各样的剪纸画,而是在那个新年里,奶奶亲手做的面鱼儿。其实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面鱼儿,只是见奶奶和母亲用大盆发醇了整整一盆的白面。然后等白面发好了,母亲便放在大案板上揉得软软的,接下来奶奶便亲自动手做面鱼儿了,母亲为奶奶打下手。
那时候奶奶在我的眼里俨然一个神奇的人物,一个个鲜活的小动物在奶奶的手里揉来揉去地就成了型,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小狗儿,小鸭子,小鸡,还有小花,甚至是一些零散的小物件,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当属小鱼了。记得奶奶把新买回来的梳子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毛巾擦干,然后按压在做成半成品的鱼的尾处,稍压一会儿便抽离掉梳子,一排鱼尾状的面便呈现在我的面前。我问奶奶这是在做什么,奶奶微笑着告诉我说,这是鱼尾呀。那一刻我才明白,梳子还可以压出鱼尾来。
做好了那些面鱼儿,奶奶便用大蒸锅把它们蒸熟了,然后摆放在篮子里,随时吃随时用锅烘一下。我喜欢那些面鱼儿,蒸熟了以后也是把玩在手里,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舍不得动口咬一下,奶奶和母亲就会看着我笑。笑过一会儿之后,奶奶便会走近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多吃些,再过节奶奶还会做的。”听了奶奶的话,我似乎放心了似地开始咬上一口,才发现原来面鱼儿是甜的,而且还散发着面香。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在蒸面鱼儿的时候,特意在我和妹妹吃的面鱼儿上加了糖。
直到我读了大学,奶奶去逝之后,我也没能和她老人家学会剪纸,或是做面鱼儿。现如今,奶奶的剪纸和做面鱼儿手艺就算是失传了吧,而那份记忆却深深地藏在我的内心深处,馨香四溢,亲情暖暖。
其实,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单纯而快乐的,当然这其中还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味道。然而这份单纯与快乐却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岁月的那边被逐渐稀释成生命的风烟,人间的纷扰。唯有那份记忆如涓涓细流于岁月深处静静地流淌着,流淌成过去,再流淌进未来的日子,时尔会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挥之不去。
篇5:在山的那边散文
在山的那边散文
小小的感冒,搞得咽喉发炎,然后下巴近嘴的地方又被“火气”泚出来溃疡疮,进而下巴肿得都有点难看。胀胀的疼,心情就有一点不好。
去到城的东,有一个叫石佛寺的,偶然的进去,想听听佛音,恰碰见禅堂里净空大师在电视里讲经,和门口打坐的和尚做了个揖,悄悄进去,坐在大厅,和一众居士听佛音。
40分钟,真的好,还是讲放得下,虽然还是不静和心贪,但似乎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不痛的的年龄感觉痛,在不苦的日子感觉苦,最后至,无苦无痛。功德不是就圆满了吗?
满世界的人都说缘,都以为自己懂得了缘,都把缘和情在一起勾勾搭搭。
佛祖笑若莲花。缘,在山的那边。那才是超越凡体的极乐世界。相信缘,在山的那一边。
你是舟啊还是帆?
一叶扁舟,划过这深夜的海,离舟的岸是现实,欲去的是理想的岸。
想那一年,和你去遥远高缈的山地,去山西的薛细去井湾的途中,大青山挡了东南的气流,一前一后的两个人,瞬间就沉浸在如雪的白云间,我笑笑说:两个人在这云海上,不知谁是舟谁是帆?你回答:你想让我是舟我就做舟,你想让我做帆我就做帆。
听过,笑笑。说一声谢谢。
懂得,舟是那么的现实离不开水面,帆是那么的`飘逸韵味着风的誓言。
到井湾,同行的人,给我们两个抓拍了我们摄影创作时的镜头,一个红衣一个白衫,确实是很美的瞬间。晚上一行人住在山村的最高端,你有意无意地问我:哥,那个镜头照出来一定很美。
清楚,所以回答:我们都是时间和历史的过客。多少年后,这只是历史消弭了的一缕炊烟。尔后,恹恹的你走远,走成中国水墨山水画里的一点点。
这一走就划过了人生的十年。你在我不知的那边,我在你不愿知道的这边。
那一日,和乡间一个极好的忘年交谈生死。我们都经历过亲人的消失,意会了存在的价值,都以为人是有轮回的,所以,我们绝不强求非自然的力量改变结果。我告诉他:
以我的年龄,过二十年,已经苍苍老矣,得之为贪,失之为淡。
过三十年,或许已经灰飞烟灭,葬之日,周围亲朋,一滩泪,一沓纸,一阵悲声,一口薄棺。
过五十年,只是清明寒食的一些些怀念。
过一百年,只是浩如烟海历史的一缕青烟。
再过一百年,我们是大地身上一手指宽的一块田。
那时候,你会知道,你是舟啊还是帆?
篇6:于家沟的春天散文
于家沟的春天散文
在春天里驻足,你注定要被魅惑,吸引。
昨,柳枝还远远地看着泛青微黄,而在你梦还没来得及醒的时候,那柳芽儿已经在调皮地眨着眼睛向你招手了。刚一定神的瞬间,那柳条儿如烟般,刚换了新衣啊,将自己打扮的鲜艳透亮,水灵灵、嫩嫩的那种新绿飘在了空中,就尽收在你眼底了。让你惊喜,让你着迷,不顾一切地扎在春天里,每天都是惊喜。
生活于市井的我们,看着春整天的招摇过市。那姹紫嫣红的妖娆,诱惑着你,每天挎个相机,拍了玉兰,又拍山桃花。那玉兰花挺拔向上,不仅花姿美丽,洁白如玉,且香如幽兰。做为很多城市唯一代表市花的她,体现着人民大众的勤劳朴实,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啊!美的一瞬,在相机的作用下成为了纪念的永恒。
那山桃花本是山间田园里的野花,可能春为了将自己演绎的多彩多姿硬是将她高薪聘来,到这水泥钢筋筑就的城市里,让人们感受一个野姑娘蜕变成时髦女郎是怎样的过程吧!那种自然朴实小家碧玉的靓丽,香气迷人却是无人可比的。
朋友说,在春天,我们不可以错过每一场花期哦。杏花开了,去乡间田园去感受欣赏一下杏花的芳容吧!
说话间第一场春雨将至,我老在担心着,这场雨会不会顽皮淘气地恶作剧,将刚打扮好涂了胭脂的杏花…洗成烂泥?
雨刚停,我们同行四人便急不可待奔向了于家沟。
一个座落于原平西南部的自然小村庄,一条只能容一辆车子行驶的蜿蜒小道,那红色的方砖时起时伏,象条带子绕来绕去将各山底部紧紧缠绕。不知是由于当时用砖砌路的时候,没有砌平整,还是时间久了,车子在上面行驶的过程遭受了巨大辗压和磨损,导致砖块的不平整,使车子一路颠簸,只能缓缓前行。待进村子的时候,远远地看到了立在路俩旁栏杆上的条幅:于家沟黄杏观光采摘园
山水有灵集九州瑞气孕育万物
红杏飘香汇四海繁花雎睨菩提
哦,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村子正对着南面山头土红红的,好美的景观啊!朋友摇开车子的玻璃窗急不可待地拿起像机“咔嚓”一声拍了下来,一阵风吹了进来,凉颼颼的,春寒料峭啊!
驶入村庄后依然是蜿蜒小道,只是不在是砖路,而是一条光滑干净整洁的混凝土小路。车子使着劲地由山底向山顶七拐八弯地前行着。一朋友说,是不是来早了,这里比我们市内冷多了,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而另一朋友却为司机过硬的开车技术高呼着,一边说开慢点,一边称赞到,你的开车技术太棒了。
开了,那不是白茫茫的一片么!
在车子露出山顶时,这样的奇景是我第一个看到的。不知怎么,那种难以铭状的喜悦言不由衷就喊了出来。
一 阵阵清香扑鼻,随风迎面而来,绕过你的鼻尖诱着嗅觉直抵,沁入心脾。真是:
褐杆焕彩惹妆红,
衫粉裙白各不同。
雨戏媚容姣娆态,
赏花自有晴碧空。
眼前,一片杏树林里 ,树与树的错落,枝与枝的环绕,花香迷漫着四野,陶醉了过路的人们。
此刻,我仿佛看到一群弟子们在杏花林中捧卷读书,那白发苍苍的孔老夫子在花影中悠闲地抚琴而歌。书声歌声,一阵风吹过,花落如雪亦香。那种"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境界,一定胜过桃花源的别致吧!
杏花的美,是分好几个阶段的。
所谓“杏花看红不看白”,先是苞蕾未放时的那种蓄红,堪称“红腊半含萼”,再夸张一点就是“蓓蕾枝梢血点干”,看上去特有待放的张力。
然后在初放时,刚一绽放就变成淡粉色。但粉薄薄的,红轻轻的掩敛着羞态。含在花蕊中的那些胭脂色依旧可寻。这便是“似嫌风日紧,护此胭脂点”之说罢。而杏花雨嫩,花开之时定会伴有春雨,正所谓“杏花消息雨声中”,因雨细杏花才有其香啊!
刚开始的那种香为暗香,在雨中疏离了的花,含着蕊渐渐舒展变成胭脂泪,暗香就越显得清高了。
再后来雨过天晴,晴空日熏,花色也就成残白色了。盈盈当雪杏,便也不再含蓄了。此时团枝雪繁,香气已不再暗。那些密聚在一起的花朵,盛放所散发的为绯香。而灿芳烂漫,在无风的时候,亦独自凋零。
而再再之后,便是风吹狼藉,半落春风半在枝头了。这般本来含蓄精致之花,谁可恶?将之引向风流树的呢?
隐于花下树丛的我,一边举着相机,一边边思绪纷飞着.....
一不小心触碰到了杏的树枝,从花的蕊中滑落在我脸上几颗水珠子,那种感觉,凉凉的。
对不起,那些姣羞如玉的花儿,是我触疼你们了吗?这些滑落的水珠儿是你们的眼泪么?
正看的入神,朋友跑来我的这棵树下,惊叹地笑着说,我的杏花美女,看你身上都是满满的美丽如玉的花瓣了。
低头一看,果不其然,怨不得在她们流眼泪呢?
待抬起头,放眼望去,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朵儿在碧空悠闲地飘散着。那春雨刚滋润过的大地,松松软软的,踏在上面象踩到海绵上一样。一簇簇绿草儿,嫩嫩的`,伸长脖子不停地张望着这满园的杏花,他们惊叹杏花的美,颂扬她们慕情,怜惜她们的娇羞,甚至疑惑她们的美是为谁而綻?
“道白非真白,言红非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杨万里的咏五绝将杏花真是说到了极致。
杏花是因春而发的么?我皱起眉头自己问自己。春尽即逝啊!内心忽地生出几分悲怜来。人生本无常,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
不同的人,许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是千姿百态的吧!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也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还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更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
一枝红里透白,粉裙罗衣的娇杏,横着直入我的眼睑,忽地又让我眉间生出几分怜爱和欢喜来。
天下有如杏花般的女子吧!她们的外表跟内在截 然不同,外表看上去非常柔弱,害羞,但内心却蕴藏着灵敏的思维及无比的坚强。尽管有红杏出墙之嫌,但我想盛开就是一种别致。不是为谁?在四季轮回中,每一场花期在东君的护送下,频频而至。盛开不是为了争奇斗艳,只为做那个最特别最好的自己。
天色渐暗,太阳的的余辉洒在了那些媚容姣羞的杏花上,我仿佛又看到了许多个如玉般的天仙美女,她们像醉了酒那样,红晕着粉腮,害羞地,以一种静美的姿态醉卧在斜阳里。
沟洼处,一排排民房错落有致,有几处炊烟随着清风袅袅升起。
一种什么味?好香!那是木炭引火的味道啊!最平凡最普通人间烟火的味道啊!
极目远眺,山顶东侧正对着的,那是市里的高楼林立,耸在一片云雾里,看上去恍若海市蜃楼啊!
于家沟的整个旷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一阵阵“咩咩”的羊叫声回荡在山谷里。我仿佛又听到了阿宝的那首原生态,“对坝坝的那个圪粱粱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那不明心魂的二妹妹.....”树上的杏花忽地变成了满树金黄色的杏子,让人看着垂涎欲滴。一位飘逸的如杏花般的女子,挎着采摘杏的篮子,在杏树下,面带微笑害羞地跑着,身后一位俊郎的男子在追逐着......
于家沟啊!原生态的好地方。春意盎然,一片生机。
篇7:丰家沟春游小记散文
丰家沟春游小记散文
有了周全的准备,就盼有个好的天气。
是日天明,起床发现夜雨初停,天色也不见好,心中甚是不安。
八时许,天空泛起霞光,日出东山,终于转出了一派晴朗景象。众人邀邀约约,相继聚齐,其中还来了五位小朋友。经商定路线,一行二十人便迤逦往丰家沟进发。
野外空气清新,山野弥翠,鸟鸣雀应,丽日爱人。游人心中轻快,一路言欢语笑。孩童们更是新奇欢蹦,挣脱父母手臂,指鸡唤鸭,弄草采花,全无平日娇气。录音机中,“天上的太阳红呀红彤彤呀……”的歌声,词亲曲妙,远远的飘入农家,惹得沿途村妇儿童驻足观望。
九点三十分,到达丰家沟。此处有一百亩见方的水库,四面青山环绕,甚为幽静,库周隐约有几位雅客闲士在静坐垂钓。
将所带物件放在平阔的水坝上,主事人交代几句后,众人便三五一伙,钻松林、下水库,观风取景,打鸟拾柴,各自玩耍去了。
时近中午,旬日当空,天气渐热,众人也坝上聚齐,即搬石取土,砌灶生火,开始了我们的'主题曲------野炊。
坝下有一农家,家中有犬,走群众路线,有勇敢者前去乞要井水。井主康概,取水者正汲水欲返时,家中忽出来一年轻妇人。坝上人唯见其言来语去,不知何故。待取水者归来,众人询之,也笑而不答,大家不免逗笑一番。
午餐有卤鸡卤鸭、凉拌蒜苔白肉、杂样副食,清酒、白酒及各种饮料等,还有女人们刚采的野味------猪鼻拱。持枪的男人们却是空手而归,不知是因为爱护野生动物还是枪法太臭。
副食米凉面,众推某妇拌之,确因饥肠咕噜,凉面凉菜,俱皆狼吞虎咽,味道不知如何,但见麻辣唏嘘,饮料白酒,各自乱喝。
野炊主食为抄手。冷食吃后,喝了酒的男人们有些飘飘然起来,言粗语俗,吆三喝五,玩牌打枪,包抄手的事自然便落到了女人们头上。由于林青柴少,夜雨浇过,柴火难烧,又值烈日当头,最苦的要算观火师傅了。
待香气可人的抄手一锅锅煮起,按照先小孩后大人,最后观火师傅的顺序,自配佐料,各取所需,尽皆开怀,饱餐一顿。只吃得满嘴油亮,脸放红光,宽衣松带,东倒西歪。
杯盘狼藉,游人兴尽,小孩渐倦,各有归去之意。无奈遂打点收拾,取近道返厂。时烈日已西,归步匆匆,一路言寡语鲜。
难得一游,雅趣无限。想平日上班下班,工作应酬,家务烦琐,劳心劳力,却不知这数里之外,即有丰家沟这等桃源境地,看来清闲不远,当悉心以求之。
篇8:在路上现代散文
在路上现代散文
【一】
龙游商帮,这个名称的涵义太深,覆盖面太广,我不知道多年以前我在大连旅行时碰上的在那里经商的几个龙游人能不能解释其一二,但我分明记得那天,大连的繁华闹市里,当我们用龙游方言戏谑着这座城市和眼前这个有一定规模的店铺里某种熟悉的气息时,我看见了店主人眼里闪过的惊喜,然后,他飞快地走过来,对我们笑着,用方言说:真好,又碰到老乡了。那一刻,连空气也开始亲切起来。
“遍地龙游”,是我听到的关于龙游商帮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一句俗语,年少时候不懂事,也根本不知道商帮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初听大祖父说时,懵懵懂懂,以为真有龙在遍地游着,腾飞着,睁大了眼睛看他,也看他挑着的杂货担,特制的大箩筐里装满了各式新奇的、常用的货品,竹扁担被磨得光滑透亮,货郎鼓的声音高低错落,叮咚悦耳。那时候,我并不经常见到大祖父,他一出门总是十天半月,回来时,杂货担里琳琅的商品已经所剩无几,我看见他的面容疲倦,但是他脸上总漾着的笑,慈祥而温暖。
我喜欢跟在大祖父的身后,或干脆坐在他的膝上,听他绘声绘色地说他的天南地北,那时候还很陌生的地名:福建,安徽,或者江西,也听他说他的伙伴,他们一起餐风露宿,一起翻山,一起越岭,摇晃着的拨浪鼓是他们随行最动听的声音。那时候,我知道了外面有个很大很大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很多像大祖父这样奔波在路上的人。无限憧憬时候,记住了他们的走南闯北,也记住了他们走过的深浅不一的足迹,大了,才知道这也算是龙游商帮,连同很多年后在大连遇见的老乡。
追溯起来,这实在过于浅显,它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龙游人用敢拼敢闯的精神出发去做些小本生意。前几天查资料,温州籍陈学文教授在《龙游商帮研究》中说:龙游商帮萌发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光绪以后。龙游商人走南闯北,足迹遍于宇内,正如万历《龙游县志》所云:“遍地龙游”。一批像书商童佩、丝绸商李汝衡、布商胡筱渔的龙游商人,秉承脚踏实地、志在四方的志向,远走他乡、无远不届的勇气,敢于创新、诚信为本的理念,实现了“遍地龙游”。
一次又一次看到“遍地龙游”,开始感慨起来,原来我所生活的这个小城,早在明清时候已经辉煌一时,姑且不说龙游有着“四省通衢汇龙游”的优越地理位置,只看它在那时候作为惟一以县域命名的商帮,实质也融合了衢州、金华某些县份的商人,进而能够位列徽商、晋商等明清十大商帮之中,已经太不容易。
要去探访吗,关于龙游商帮?那些散落在乡间的马头墙上能不能找到一丝当年他们辉煌的痕迹?我的心开始向往起来,凝眸处,仿佛有龙游商帮远行的商旅,正在路上。
【二】
三门源,有些偏僻,我在冬日的午后抵达时,暖阳正好,风清冷。举目满眼青翠,村子在群山怀抱里,有山间蜿蜒而至的小溪轻盈地穿过村庄,溪上有石桥,或简单成一弯弦月,或苔藓藤蔓依附着自由生长,绿得开始苍茫起来。沿溪旁路向上,随处是烟火气息,年迈的阿婆一边翻晒着地瓜条,一边叮嘱一旁嬉戏的孩童,有妇人正在溪中洗着衣物,尘世的喧嚣在此刻散去,抬头,恰遇上右侧的石碑:三门源叶氏民居。
我差点忘记我就是为寻访这座古朴而深邃的宅院而来的。据资料记载:“龙游商帮犹如徽商,在致富后不惜巨资,竭其所能在故里大兴土木以显赫门庭,光宗耀祖,于是一幢幢装饰豪华、气势恢弘的宅第建筑在三衢大地落成。龙游三门源叶氏建筑群、江山廿八都姜家大院、龙游大街傅家大院、龙游湖镇黄家居、开化霞山郑宅大院堪为诸多建筑中的杰作。”是怎样的建筑,足以让它代表着一个商帮曾经有过的辉煌?我站在“芝兰入室”门楼前,只一抬头,已经开始惊叹起来:全青砖砌成的重檐结构,上面清晰地雕琢着各种花纹图案,渔樵耕读、八洞神仙、福禄寿喜,以及琴棋书画,还有更精彩的是吗,那些叫得出叫不出的戏曲砖雕,譬如《四平山》,《打金枝》,《双鞭会》,《貂蝉拜月》等,每一块都镂空镌刻一出婺剧曲目,生动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直让人叹为观止。入内,三进两明堂,天井和厅堂明亮,厢房精致,楹柱粗壮,鸳鸯桌典雅,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窗棂和走马楼结实,并雕刻着各式花纹,诸如亭台楼榭、山水花鸟,栩栩如生、极尽奢华……
此刻,阳光下的叶氏民居有些落寞,我实在想象不出来,一个半世纪之前,眼前有着怎样的繁华,有着怎样的峥嵘岁月,它的主人,叶庆荣,叶鹤夫,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商海和宦海沉浮,要耗费多少财力、物力和精力,才能在这样的山深处,建一座让后来人震撼和惊艳的宅子?我抬头凝视,驻步皆景,高高的院墙和马头墙日渐斑驳,雕龙附凤的门窗美轮美奂,陈旧里,是古典,是优雅,是一代儒商留下的品味和文化。我看着那些旧家具,它们携裹着经年不散的气息,隔了几百年依旧扑面而来,我可以去想象吗,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这是龙游商帮中很典型的一个例子,他们斥巨资,建豪宅,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也是一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当我再取道去龙游民居苑看傅家大院的时候,我看见的是1842平方米的恢弘古建筑,三进五开间,精美的牛腿,布局合理的厅堂厢房,无不透露着这个家族当年的雄厚财力。还有吗?还有汪氏宗祠、滋树堂、爱日堂、永锡堂……
有些感动,这些散落在民间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承载了多少历史烟云?我行走着,感受着,之中凝固着多少龙商的繁华和落寞?白花花的银子运回来,建了这么多高大而古典的宅子,可以怀旧,可以豪情,可以激烈后人,让我们铭记着他们曾经怎样不辞辛劳地奔波在路上,风雨兼程。
【三】
闲时,我喜欢走在龙游的街头巷尾,看小城的日新月异,也看小城依然颓败古旧的角角落落,经过西湖沿时,常常有片刻的停留,什么时候呢,这里是龙游城的正中心,聚集着数以千计的商贩,他们在这里经营着各式各样的商品,热闹,兴盛。只是,彼时的繁华,此刻的荒凉,所有的都随岁月跌落到那一池墨色的水中了吗?“我宁愿时光流转,几世轮回,我是前世这池塘边对镜梳妆的人,敷了薄薄的胭脂,涂了鲜艳的口红,然后漫无边际地等待我那出门在外经商的丈夫,他带了最奇妙的东西来哄我,然后再让我无限地等待下去。又有什么不好?”
这是《无梦到徽州》里的一句,读到时,有片刻的恍惚,那时的龙游大地,是不是随处都有这样的女子在漫无边际地等待?一边守着深深的庭院,一边死死地盯着门前的路,是不是有熟悉的人来了?是不是终于等到要等的.人了?脑子里只一个劲地想着,念着,望眼欲穿了,站成雕像了。
转眼沧海桑田。历史的云烟散去,今天,我只是个寻访当年踪迹的女子,满怀了兴致。或者行走的过程本身愉悦而舒朗,更何况这一次,是为寻访龙游商帮而来的。我走着,看着,看山川田野间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子,看潺潺溪流上破败却结实的古旧石桥和小亭,也看依旧鲜活地存在于记忆里的鸡鸣书院旧址,想起书中只简单记载的“山麓有鸡鸣书院,今废。”突然开始伤感起来,想起一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这一句,也可以形容龙游商帮吗?鼎盛时,“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挟资以出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没落时,“心中再无当年远走天涯的锐气和气吞山河的雄心”,“只凭着祖先遗留的资产,安逸守旧,不思进取过日”,之后,思想的束搏,战事的困扰,水上交通的失势,便慢慢开始衰败了,枯竭了,弹指间,奢华烟消云散。这样的结局,让人感觉如同电影的散场,明明结束了,还坐在那里,呆呆地,一边回想着,一边,只有叹息着。
前些年在单位着手省著名商标续展工作时,接触了龙游本地很多企业,才知道龙游商帮曾经的辉煌虽然已经落幕,现代龙游,依然有着腾飞的后发优势。古老技法的传承,地域文化的沉淀,商帮精神的发扬,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商标,诸如寿牌、德辉、铜鸟、方山、001、尼尔迈特等。每个品牌的崛起、发展,都带着龙游商帮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他们敢于面对商海的变幻莫测和激励竞争,跌宕起伏里,傲视着,腾飞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曲。
笑。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终于有这么一天,我们不用再对着先辈们所遗留的叹息不已了,那些断垣残壁,那些残砖破瓦,那些牌楼,那些宗祠,以及曾经极致辉煌的深深庭院,都在此刻,如枯枝般发了新芽,之后,便是漫长的路,我们会一直走着,脚步铿锵。
如同当年的龙游商帮,一直在路上。
篇9:在雨中现代散文
在雨中现代散文
外面在下着大雨,天灰蒙蒙的。这场台风有点怪,吹过去再折回来,而且风力比来时大。我们这边没刮大风,只是下了几天大雨,凉快得很,真爽!闷热得太久了。难得听到的下雨声,带给我几晚的酣眠。
我在阳台上远眺,享受这南国的佳景。雨线如麻,它不象绵绵春雨那样不知所踪,也不象夏日骤雨那样甚嚣尘上,只是不停地下,淅淅沥沥,不绝于耳,你要接受它,习惯它,最后忘记它。当你留意它时,它又是最好的背景音乐,“鸟鸣山更幽”一样的界境。
阳台对出去的小街,左右夹着五对的公寓,每幢7层高,整齐得很岳飞墓前的石像,灰黑色的石米外墙,在昏雨中有“万马齐喑”的抑郁。清一色的铁质防盗网,一字排开,象白公馆的牢房小窗,有多少人被关在雨中呢?防盗网上铺着的铁皮,在雨中尽情地喧哇,怕人不知道它的存在,“不平则鸣”嘛!雨在敲着各种乐器,一切能敲得响的东西。这时候我们才发现平时所忽略的世界,它们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太忙,无视了。当我们无奈被困时,它们就登台了。
这个小区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有我的童年,只是因为城市的拆建,找不到一个原样的角落了。唯一不变的是100米外的小学,那儿我度过了五年。里面一排清翠欲滴的白玉兰树,从我入学的两米高,长到现在的五层楼高,比校舍高出一大截。还有千层纸,我们常剥它的皮用来止血的那种树,现在大人也抱不过了。
在雨中,能掀起许多的回忆,借着雨声,回放出过去的一段段录像。还好,在父母的催促下,大部分是学业奋进的影像。
世界今非昔比,有什么与古人相同的呢?我常想。哦!这雨声、这台风,千载不变!如果时光倒流1600多年前――这个城市的伊始,我会看见:他们穿着隋服,打着油纸伞,低着头,蹒跚地走着。回到古代!那是多么有趣的事情。那时候的方语与现在有多大差别呢?那时候的二十四孝、孔融让梨是习以为常的吗?那时候的自由恋爱、个性张扬如急着喷发的火山吗?啊!但愿我能借助时光机,尽情地去研究。
远处一个窗户飘出袅袅炊烟,慢慢与雨的'唾沫混为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我甚至嗅到了烧柴的烟味。现在还有人烧柴吗?我的姥姥曾有,在我童年时。那时候我父母太忙,把我送到乡下的姥姥家。有一天,(早在我刚有记忆的年代),天也在下着大雨,我躺在姥姥的竹塌上,非常的凉快,非常的惬意。
昏暗的小房间上有个小窗,正对着一棵芭蕉树。雨点打在又大又绿的芭蕉叶上,哒哒地跳跃着,像弹着琵琶,那是我所听过的最美妙的声音。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找那个声音,但事过境迁,姥姥也搬到城里了。后来的我十分孝顺姥姥,就起源于那段“天籁之音”的快乐童年。姥姥还有一绝活,傍晚烧完晚饭,就在小砂煲里放点米和水,塞进柴炉的灰烬中,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白粥了。那种饥饿时代的美味现在也难找了。
眼前那炊烟,又使我嗅到了姥姥柴炉里烧出的草香。
淋漓的雨中,仿佛又看见姥姥披着蓑衣,“去田”归来。她推开后院的小门,手里提着一篮青菜,然后摘下斗笠,给我一个慈祥的微笑。
篇10:灵魂的家现代散文
灵魂的家现代散文
没有家的灵魂是无处落脚的蒲公英,随风飘零,孤独落寞。人的一生,灵魂无所寄托,心便无处安放。为灵魂找寻一个温暖的家,是我们一生不断的追求。
有的人,将灵魂寄托事业,却也活的冰凉一世。有的人,将灵魂寄托婚姻,可现世的婚姻,有多少是两两相望的,大多不过你看见我的时候,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恰巧深情凝望着你。有的人,将灵魂寄托孩子,可他们注定会在成年后离你而去,去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轮回,孩子永远亏欠着父母。有的人,将灵魂寄托于文字、旅行、音乐、绘画、养花种草等等。
不论你已经找到还是没有找到,都不重要,因为灵魂的家也并非固定,如果不知道这一点,那么比起无处安放,更加可悲。因为,在寻找的路上,至少我们还有希望,可是找错了地方或者已物是人非,仿若把心安在四处漏风漏雨的房子里,补无能补,却死死不愿意搬家,这等于给灵魂画地为牢,深陷沼泽,却又自己放弃求生,实在活的可怜。
人的一生,要学会让灵魂有所托付,更要学会让灵魂随时搬家。
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家人,还有可以托付的'朋友,所以在温暖的日子,我们要努力的和更多灵魂契合、有趣的人们相逢、相识,让他们记住你的颜色、温度、气息和模样。在你把自己弄丢的时候,你可以像个小猫小狗一样紧紧跟在他们后面或哭或闹,然后在他们的眼睛里再次找到回家的路。灵魂、朋友、家,息息相关。
都说如果你拼命想念一个人,他就会来找你,如果你可以相信这样的鬼话,热情的拥抱生命,活着也许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一生,比起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少走弯路来说,勇敢的敞开心扉,会不会能享受到更加幸福的人生呢。
希望每一位朋友,都可以做自己人生路上的勇者,都可以做自己灵魂小家的建筑师,都可以做自己人生大梦的造梦人,为自己的灵魂一路建造如梦如幻的温暖小窝。
★ 沟情怀散文
★ 游子情随笔
★ 蒲公英现代散文
★ 跑警报教学设计
★ 甲虫散文
【家在沟那边现代散文(共10篇)】相关文章:
牵牛花的爱恋现代散文2023-07-06
蒲公英的希望的散文2023-11-26
香溪源游记初中作文2022-05-07
我的表妹600字作文2022-04-29
八年级我家的春节600字作文2023-02-12
感谢抒情散文2022-09-12
四季牧歌散文2023-01-10
故乡的那些人作文2023-07-24
汪曾祺散文2023-06-27
斜谷桃花相映红散文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