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

时间:2023-08-06 07:49: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共10篇)由网友“浪味儿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

篇1: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

在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的光福镇,有一处著名的古迹——司徒庙,是为祭祀东汉光武帝的大司徒邓禹而立的寺庙,因庙内有四株千年古柏,故又称古柏庵或柏因精舍。由此,大凡到光福旅游的人士,除了一探香雪海的梅花之外,顺道去司徒庙看古柏已成为必然。

司徒庙相传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大司徒邓禹晚年的归隐处,因他对东汉创立的伟大功绩,被后人礼祀奉为神明,日久成庙,常年四时祭祀之。自此之后,素有高僧住院弘扬佛法精神,在光绪年间即有常悟、宏海、觉性等祖师至今代代相传,因庙内有奇柏,故亦称“柏因精舍”。司徒庙内现在所存的建筑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大多在前门两进,共二十余间,布局为传统院落式,与一般的寺庙院落并无二致。前为墙门,分立石狮一对,进门为山门、大殿,中间院落隔开,两侧边厢相通,后院一片开阔地,中间一湖泊,湖心有一亭台,建有曲桥相连贯通,周边遍植梅树及其他树木,正值梅花盛开时节,满院香气弥漫,湖堤绿树成荫,徐徐行走其间不觉清风阵阵,毕竟是春天,阳光熙和,又是各色梅花镶嵌在绿园里,正是春意黯然。

在庙宇的左侧,有一长方形的院子,即就是闻名于世的四株古柏园。这四株古柏据传为邓禹当年亲手所植,屈指算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虽经的风霜雨雪,日曝雷击以及自然风暴的侵袭,却依然遒劲壮观,恰如天然盆景,尤其是古柏的造型别致,姿态各异,堪称天下奇绝,无不令见之者为此叹为观止。

这四株古柏分别赐名“清,奇,古,怪”,当然,此名之来历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去香雪海赏梅,路经司徒庙被这四株古柏所吸引,因见其奇特无比,天下之所未见,逐分别对四株古柏赐以“清,奇,古,怪”之名,自此更为天下所知。“清”者,主杆粗壮挺拔直耸云天,枝叶苍翠,遮天蔽日状如华盖,给人以清朗稳健之感;“奇”者,主干似被腰折后断成二枝,一枝垂地而又郁郁葱葱,另一枝离此数米处钻入地里又重新伸出新枝,成一棵新柏树,真是新枝出于古柏,颇有枯木逢春之趣;“古”者,整个树干几乎无皮,中空而苍劲,螺旋形纹理扭曲萦绕盘旋而上,犹如蛟龙缠绕于身,顽强而不屈,似有一种力量诠释着生命的刚毅。“怪”者,其中一棵不知在何年何月被雷劈成两爿,一爿远离母本落地生根,蜿蜒卷曲生长,形似笔架。另一爿却如悬空之吊篮,虽卧于地而又昂首而起,如伏地蛟龙欲腾空入云之势,其状之怪无出其右。“清,奇,古,怪”,以此四字之外实已无字可形容其状矣。

古柏历经千年并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磨劫,疤痕累累,树心早已腐烂成空,只有边缘残存的枝皮,其依然是郁郁苍苍,四季常青,真正的百折不饶,坚韧威武,是顽强生命力的最好象征。游客无不对此感慨万千,绕园数圈,上下反复观看端详,除了惊叹之余别无语言对于古柏的崇敬和赞美。

围绕古柏园的三面回廊的墙壁上,几乎布满了名家碑刻,全文镌刻着《楞严经》及《金刚经》,全部用楷书写精刻细镂而成,可见其不凡的功力。《楞严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中的'一部分,全文有多字,分别镌刻在84块青石上。每块石长95CM,宽33CM,平均每块刻字800字之间,整齐的排列在墙壁之上。经文刻于明末崇祯年间,之间有340多年历史,字迹清晰如初。经文分10卷,第一卷为秋亦非居士张炳樊书;第二卷为清凉居士张鲁唯书;第三卷为云栖广雅候峒曾书;第四卷为娄东佛弟子王时敏书;第五卷为归昌世书;第六卷为九月佛弟子大副顾锡畴书;第七卷为建申朔东吴凤里弟子王瀚上化熏沐稽首书;第八卷为仲夏望后一日古娄佛弟子弘节顾同德书;第九卷为大童菩萨戒弟子通皎诸保寅书;第十卷为冬月昆山弟子闻樨居士张立平书;由吴门章懋德镌刻,字迹均称,刀法精湛,一刀一划即见功力。昆山人魏肇鲁为《楞严经》石刻写跋,说明其来龙去脉,是一部保存的非常完好的明代石刻经卷。

《金刚经》整部刻在一块青石碑上,碑高192CM,宽69CM,整部经文5000多字巧妙的设计排列在一座七级宝塔的图案上。从宝塔中心的卷首开始,整部经文可顺序诵读,而每层塔角檐下的铃铛级塔檐下的莲柱上,又各刻一个“佛”字,经文的排列完整而又具有对称性,经文全用工整的蝇头小楷书写,精雕细镂而成。此碑立于碑廊的中间的显著位置,旁边还有一块康熙巡临光福时的御书“松风水月”碑,此碑高41CM,宽96CM。这些举世无双的碑刻无疑是国之瑰宝。

古柏园中的古柏历经两千年而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实乃亘古少有。碑廊内如此完整的碑刻经文,其精致的镌刻工艺是佛教史上的奇迹。古柏园与碑廊相得益彰的呈现在众人面前,成为人们对崇尚佛学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司徒庙因邓禹而立庙,又因古柏而闻名,再因碑刻经文更成为佛教界的经典。

篇2:《姑苏行》游记散文

《姑苏行》游记散文

近十年来,因工作关系常奔波于沪杭一带,虽置身于天堂之侧,但作为过客总是一次次穿梭在机场、酒店、写字楼的三点之间,始终难得放慢匆匆的脚步。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对游人接踵比肩的景区,向来兴趣不大。主观条件是思想问题,如赵州和尚所言:“好事不如无”。客观条件是既不多金又少闲。可对于领略陆文夫先生笔下的苏州风情倒也网开一面。我可不想,有一天老了,走不动了。还有某个曾梦中向往,却始终未能到达的远方。那样即便赵州和尚的禅语再有道理,也不免是人生一大憾事。

说也惭愧,苏州我这还是第三次来,三十年前,初次来时只是走马观花逛了两天,带走的只有采芝斋的几盒点心,和虎丘模糊的印象。第二次是路过,仅在寒山寺做了短暂的逗留。这次能来也不易,苏州的朋友再三地邀请我说,您此时再不来苏州,那天平山经霜的枫叶等不及就要凋谢了。要不是他的殷勤安排,我真不知几时才得偷闲到此地来,为再游苏州我得感谢他。

到苏州已是临近中午,在潘儒巷找到预先订好的客栈,先安顿下来,泡了个热水澡,刚洗去初冬的寒意。眼睛一睁,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先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所谓头汤面就是指面馆早上刚开门,用新换上的清水煮的第一批面条。 那一碗没有半点面腥的面才有嚼头,故而在许多老苏州人看来,放弃懒觉赶早吃碗头汤新鲜滋味的面条,也算是一种人生享受。愿望是美好的,但这时辰必竟是赶不着了。说起“朱鸿兴”,这块金字招牌已经有80年历史了。最早的老板朱春鸿在1938年3月,开起了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面馄店,取名朱鸿兴。聘用厨艺高手陆福生掌灶,供应焖肉面、爆鱼面、爆鳝面、蹄 面、冻鸡面和汤包、小笼等各式点心。陆文夫先生的名著《美食家》里的主人公平时吃面,就非朱鸿兴的面不吃,可见朱鸿兴在苏州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记忆中朱鸿兴只有都察院场附近的一家老店,临出门向客栈老板娘打听,方知穿过潘儒巷,不远的灵顿路口就有一家朱鸿兴的分店。

只见苏式的门头上正悬着朱鸿兴的金字招牌,两侧分别挂着迟浩田将军手书的,“香飘吴越、老店新辉”八个大字。这其中还有个典故,随部队解放了苏州城。他进城第一次踏进面馆,就是到朱鸿兴吃了一碗焖肉面。时隔40多年,将军对这碗面的味道;对苏州的印象,在脑海中还未曾退去。1993年,他又重访朱鸿兴,欣然命笔为朱鸿兴题词:“香飘吴越,老店新辉”。

店堂里的装饰,亦如其门匾古朴雅致,一眼望去通堂都显得那么整洁干净。错落摆放的十几张八仙桌上,近乎满座的客人,彰显着这家老字号火旺的人气。环视间恰好看到,靠窗位置的食客吃完起身。趁着跑堂拾掇碗筷,同行的好友赶紧先落座侯着。我则径自到柜上买票,墙上的牌子倒有二十几个花样,除了应季的苏面、浇头,还有馄饨和汤包。未及细细看清,我己决定要来一碗招牌的焖肉面,据说朱鸿兴的焖肉面在苏州城的面馆里特别突出,特选三精三肥的肋条肉来制作,烹调细致,经秘法腌制后,再以四个小时的文火煨烂至酥软脱骨。过桥上来时,需小心将焖肉挟至面汤里,其中的肥肉入汤即化,与本就已经味浓香醇的面汤融为一体,咸中带甜、甜中蕴鲜,想着就要流出口水….。“明儿个您赶早,今个焖肉卖完了”。虽说掌柜挂着满脸温暖的微笑,可他的'话却把我吃面的热情浇得冰凉。问及面条种类,也仅单卖细面。只好退而求其次,恁其推荐点了两碗红汤面,外加响油鳝糊和蛋汁大排两个浇头。说实话如果仅此最初印象,我对朱鸿兴就难以恭维了。

苏州面馆,一定要等客人买完票才把现压的面下锅,称为人等面。因为苏州人对面的软、硬各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所以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说话间,跑堂的大姐已将我们点的面和蛋汁大排浇头端了过来。青花瓷碗里一卷码得犹如观音发髻般,中间微微拱起的面条清清爽爽地盘在琥珀色近乎透亮的汤汁里,上面点缀着少许翠绿的蒜末。旁边雪白的瓷盘上衬着一片炸得金黄酥香的大排。这面、汤、浇头当然还有碗碟的组合,宛如温柔婉约、白净可人之吴地美女,相互映衬,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哪一环有明显的短板,那都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但满口脏话,让人心生难过。

林语堂说过这样的话:“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值得我们郑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哪怕面对的仅仅是一碗心仪的汤面,我还是恭敬地先用茶净了下口,当第一勺汤滑入口中,我和同伴互相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这汤的鲜甜中混合着青蒜的清香,巧妙地刺激着味蕾。再来上一口略微硬韧的细面,顿时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那酥黄的大排不但细,还蕴含着淡淡的桔橙果香,令舌尖美得忍不住地发出叹息。接下来的响油鳝糊就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没啥惊喜可言。福州人本好甜口,但这道堂炒甜味显然重了。其实苏州面馆对现炒的浇头,客人是有权提出要求的,如鳝糊要少放糖,多加姜蒜等。只是我原想尝试下他家的地道风味,便不再提什么了。值得欣慰的是今天的这碗面有让我失望。相比之下上海吃的大排面实在是味同嚼蜡,聊以充饥罢了。

这碗看似简单平常,却底蕴深厚的汤面,难道不就是苏州人精致内敛、不事张扬性格的缩影吗。我相信在这座古城涌动人潮的深处,市井街巷的腠理,一定还留存着更多等待寻访的姑苏味道。饮食男女的我看来是抵御不了这味觉的诱惑,那么还是遵循苏州文化的记忆,慢慢地一路追觅吧。

篇3: 姑苏行之环秀山庄散文

姑苏行之环秀山庄散文

走遍了苏州各个大小不一的古典园林,无不为其造园的精巧艺术所倾倒,每一处的亭台楼阁,假山石峰,曲桥回廊,奇花异草,古树清泉等都恰到好处的成为园林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典雅华贵的厅堂,曲径通幽的小径,瘦皱漏透的湖石,九曲环绕的回廊,碧水清幽的池水,均是你曾经在梦中流连的场所,如今身临其境怎不为之而倾心矣。尽管你游遍了苏州的'园林,可还有一处你是必不可遗漏的,那就是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的---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市的中心观前街的西首,景德路上,现占地面积不过3亩,仅次于袖珍之园的“五峰园”。园内建筑不多,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园虽小,却极有气势,一眼可观全貌,湖石假山的堆砌、摆放、构建之艺术成就在苏州园林中绝无仅有,也为中国之最。此假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设计制作的,虽是由人工构造,却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品,是独一无二的佳作。

追溯其建园历史,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的旧址,其后屡有兴废。曾经是宋代文学家朱长文的乐圃。明代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至清代乾隆以来,由于院落不大,蒋楫、毕沅、孙士毅三家曾先后居于此处,掘地为池,叠石为山,造屋筑亭于其间。之后在道光29年成为汪氏宗祠“耕耘义庄”的一部分,始更名为“环秀山庄”,又称“颐园”。

环秀山自蒋楫居住后,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数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毕沅住宅、孙士毅住宅。园中除了居住的宅第外,院落中间就叠有一座假山,系叠山大师戈裕良之杰作,虽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的毁损,光绪中重修,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留存至今,保存的比较完好。

当跨入园门,却极有气势。有诗云:“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优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将园内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园内最佳当属戈裕良所叠假山无疑,堪称一绝,其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观千岩万壑,环山而视,巨石磅礴,飞瀑流泉,曲桥临水,步移景易。望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一畴平川之内,忽地一峰突起,耸峙于原野之上。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沟壑、绝壁,境界多变,幽深无底,一如天然。其湖石大部分有涡洞,少数有皱纹,杂以小洞,和自然真山接近。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尤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上下错落而有致,高低似乱但有序,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冠胜天下之誉。

环秀山庄是以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山景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作。园内因地盘受局限,园外又无景色可借,而在此造景必须得别出心裁,叠出新意方能取胜,实非易事。戈裕良大师经过精心布局设计,他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巧妙得宜,因而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架,叠成垂直状石壁,收顶峰端,形成平地拔起的秀峰,峰姿倾劈有直插江边之势,好似画中之斧劈法。山脚与池水相接,岸脚上实下虚,宛如天然水窟,又似一个个泉水之源头,与雄健的山石相对照,生动自然。及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水池。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而于假山一座、池水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望全园,山重水复,峥嵘雄厅;入其境,移步换景,变化万端。无论从任何角度,均新奇层出不穷,无不叹为观止。

园西北部为精巧的石壁,北部是临水的“补秋山房”,正对假山,临水柱子上有一联云:“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山后面有四角小亭,依山傍水,侧边有小崖石潭,借“素湍绿潭,四清倒影”之意,故取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在亭中观山,岩崖若画,周围林木清荫,苍枝虬干,饶有野趣。出亭北,缘石级向下,山溪低流,峰石参差,路通西侧回廊。

主山分前后两部分,一山二峰,巍然矗立,其间有幽谷,具悬崖峭壁之感。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峰峦,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之距离,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行走于此有阴森之感。其间植以花草树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使山石景观尤显生机盎然,具有生命的灵动。山脚止于池边,犹如高山山麓断谷截溪,气势尤其雄奇峭拔。构置于西南部的主山峰,有几个低峰衬托,左右峡谷架以石梁。站在石梁仰望,仰则青天一线,俯则清流几曲,形成活泼生动的园林艺术空间效果。池水盘曲如带,又有水谷二道深入南、北假山之中,蜿蜒深邃,益增变化无数。水上架曲桥,以为交通。北之补秋舫,前临山池,后依小院,附近浓荫蔽日,峰石嵯峨,是为园中幽静之所在。山庄凿池引水,富有野趣,使得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又以水分山,水绕山转,山因水活,园景于咫尺之间展开,自然生机即刻映现。

飞雪泉与环秀山庄假山西北秋山房侧,临池石壁上刻有“飞雪”两个字,曾经是园林中的一处名泉。在明代曾一度归申时行所有,到清朝乾隆年间,蒋楫购得后重修,掘地得泉,水质优美,逐以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意思题名为“飞雪泉”。现在所看到的仅存遗址,后人巧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山涧中有险巧步石,雨后瀑布奔流而下,进入池中和主山山腹。石壁占地很少,却洞壑涧崖毕备,构筑自成一体,相得益彰,极富神韵,壁间有蹬道和边楼相通。山道尽头临水石矶随水波隐现,极富有自然之情趣。

环秀山庄西侧至北端之补秋山房有回廊相通,均镶嵌雕花漏窗,图案多变,墙壁空余处有多块古碑,透过花窗同样可观全园野景。房内陈设古式家俱,正厅匾额“补秋山房”,其下长几两端放有花瓶,书画挂屏于房之两侧,厅堂内楠木交椅等一应俱全,显得豪华气派。伫立于窗前,对面山景尽在眼前,山体起伏,石梁飞架,沟壑纵深,幽谷深邃,悬崖绝壁,池水环绕,数步之间尽得山水之真趣,虽游历万方,遍览无数,至此当可止步矣。

篇4:姑苏行之--平江古街美文

姑苏行之--平江古街美文

平江路,是一条普通的沿河石板街,也是古城苏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街道,是古时苏州东城区的一条主干道,南起干将路,北接白塔路,全长1600多米。苏州在旧时也曾称为“平江城”,早在南宋时的苏州地图《平江图志》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其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的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近千年来,唯有这条街较完整的具有苏州古城的水乡风貌,古朴典雅,走在街上依稀回到了那时的情景,实在是有些时间穿梭的感觉。

我曾多次独自去平江路,不管是和熙的阳光或是细雨的午后,很随意的走在路上,比较安静的随目光所及的各条街道小巷,感觉几与城市的喧闹相隔绝,耳旁不时的传来琵琶声声,以及委婉轻柔的昆曲,夹杂在吴侬软语的乡音里更觉优雅独特。时不时的与几位老伯大妈闲谈几句,他们或许会与你讲一些传说故事或者指点一下附近几幢老宅的历史,那些古巷民宅似乎也鲜活起来了。

一条水巷河道,一条古朴老街,几座石板古桥,两旁的各式民居散落在河道的两边,斑驳的墙壁隐约透出历史的沧桑,精致的雕花门窗还可看出当时工匠的独特手艺,那些褪了色的暗褐色的油漆更显得年代的久远,门楣上的匾额有些已逾百年,门面几乎还是旧时的木栅,一块块的开门关门,后进低矮的阁楼翘角飞檐,一色是雕花镂空窗棂,阳台上放有各色盆景,或兰或菊,玻璃器皿内的水仙清雅淡远,天井院落内总有几枝树或藤蔓盘沿至屋檐,好鸟者把鸟笼挂在枝丫上,鸟的欢唱与游人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真是说不尽的欢畅和热闹。

河堤的两岸均是用青石条堆砌而成,河道很窄,石板桥大多不高,在北端仅有一座石拱桥,分水河道的转弯都是直角,整个河道纵横交叉,贯通全城,形成了古城的水道网络。早年时曾随父亲摇着船穿行在城市的河道里,有些稍窄处只能用竹篙点击堤岸前行,两船来往需在稍宽处让行方能通过。民居大多靠河堤而建,开窗即见河面,有些乡下进城的货船一路叫卖前行,屋内的居民听到,只需从窗口吊下篮子,就可买到需要的食物,银货两讫,方便极了。

船在河道里穿行,相隔不远就会有一座石桥,低矮的需俯下身才能从桥下穿过,残缺歪斜的桥桩或桥墩布满青苔,石缝中蔓草丛生,桥栏上的各种雕纹依稀可见,河堤上的石凳、石栏可供行人休憩。摇船行进在城市的河道,真可谓:我站在船头看沿河两岸的风景,行人站立桥面看穿梭河道的小船悠悠前行,实乃水城一绝。那时的河水清澈,一般居民们在早上都从河里提水,盛放家中的水缸即可饮用,水上的船民大多直接提水烧菜煮饭。

平江路几乎汇集了古城的水巷特色,河东是石板街道,河西均是民宅,多依河而建,外墙大多已斑驳,尤如丹青淡剥,墙面上攀生出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站在河岸或小坐于石栏,河水在悠悠的流淌,对面古朴的民居,褪了漆的阁楼气窗,灰白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掉了叶子的爬山虎,靠近地面潮湿的墙壁石缝里生长着野蒿之类的杂草,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相得益彰,恰似一幅历史画卷,伴随着古桥上模糊的铭文,一起见证着老街的兴衰历史。

身旁是热闹的店铺,游客穿梭往来不绝,各种特色点心沿街摆设,备有桌椅,可随意坐下品尝。沿街店铺的门面虽沿袭着原有的装饰,可店内大多经过装修以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陈设已有许多的变化,除了一些老店经营民间工艺等特色品种外,别的店铺则经营时尚的商品,不少老宅已改作经营酒吧、茶坊、会所,甚至于很现代的,只是外表并不张扬而已。

这条老街近年来的修复兴起,以经营传统商品为特色的街道,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商户,街面还是以维持原状为主,各色招幡或仿古小旗,或挂红色灯笼,在风中摇摆招展,传统与时尚共存的经营特色,成为游客必到的场所,可随意购买民间手工艺商品,苏绣或丝绸,品尝地方美食,聆听评弹昆曲,游览古城水乡特色,实乃是最佳的游玩之处。

干将路对面即是苏州大学,学生们稍有空就三五成群的结伴走在热闹的'街道,那些时尚的店铺里几乎就是他们的天下,本就不宽的街道更是显得熙熙攘攘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增添了蓬勃的朝气。

与平江路两边平行的街巷有好多,若有时间或兴趣随意的走入窄窄的巷子,安静中更显典雅,凝聚着古城悠久历史文化,听其名字就会觉得似乎回到了从前。钮家巷,萧家巷,大儒巷,南显子巷,胡厢子巷,狮林寺巷,中张家巷,丁香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待,可以列出一大串,每一个街巷名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巷子的一径是高高的院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意境。你可看到,窄窄的巷子里,庭院深深,院落里面都有一些花草的摆放,别有一番韵致。居民们的生活大多简朴,很窄的过道内一般都居住着几户人家,在门口有的老人手捧一壶茶,膝上放着当天的报纸,有的在下棋、聊天,大妈们在屋内洗菜做饭,孩子们在戏耍,真是典型的市井生活画卷。

古城繁华地,小巷故事多,有些院落曾经居住着大户人家,当时可谓门庭显赫,风光无限,晚清近代的许多名士都曾居住过这些窄巷深宅的院落之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在悬桥巷27号了,曾是清代同治七年洪钧的状元府,更使他出名的是他的一段浪漫婚姻。当年他把一位年方二八的“秦淮河名妓”赛金花娶进府中做了三姨太,还专门为她另造了房子。风姿卓越,正当妙龄的赛金花和状元之间自然是发生一出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洪钧出使西方带着赛金花同往,使她见识非凡,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回来后在社交圈更是如鱼得水,自然成了中国第一代的“交际花”。可惜洪钧过早谢世,赛金花后来去了上海,开始了真正属于她的“名妓”生活,之后名满上海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妓。

你若爱好戏曲的可去中张家巷,稍一进入就能听到婉转的评弹,循声向前就到了“评弹博物馆”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即是书场,走的巧或许可听上一折开篇,男穿长衫,女着旗袍,怀抱琵琶,用地道的苏州方言时而说上一段,时而唱上一曲,把故事说的神采飞扬,听得你如痴如醉,不忍离去。

再往巷子里走又是一处“昆曲博物馆”,崇脊筒瓦,牌匾显赫,门口悬挂着大红灯笼,一幢传统的古建筑庭院,外表没多大特别,走进去才感觉不是一般的好。庭院里宽敞明亮,青石板铺地,两边是厢楼,过道的墙壁上都是历代名家的戏妆照,解释着昆曲的发展历史。南面正中的一个古戏台,院子里的两边摆放着各种戏装道具,台前是桌椅供戏迷们品茶听曲两不误。戏台的上端天花板上用繁复的藻纹装饰出窟窿的形顶,状凹如井,顶端置一大铜镜,周围浅雕众多的黑色蝙蝠与金色黄云圆雕相依相绕,色泽异常艳丽,蝙蝠与祥云盘旋而上,直达铜镜周围。这个室内的设计妙不可言,屋顶的藻井仿佛是一个共鸣箱,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顿时变得圆润洪亮,余音绕梁更是经久不绝。

昆曲可称是戏曲之祖,历史最为悠久,她更注重的是服饰之美,唱腔的圆润委婉,舞美的仪态优雅,音乐的幽远深旷,将戏曲之美达到了极致。一曲青春版的《牡丹亭》走向世界,引起轰动,享誉海内外。现在的昆曲在继承和发展中更趋于完美,这样的舞台、服饰、唱腔的完美组合是整个戏曲舞美艺术的最高峰,昆曲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真乃是实至名归。

一条平江路就是一座苏州古城的历史,每一块石头,每一幢老宅都是一段历史的传奇,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条街,更是一座城市的缩影,几乎就是历史的博物馆,那些故事的背后曾经发生的历史似乎就隐藏在这些古老的物体之中,随时都在散发着文化的蕴气,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至于本身就生活在苏州的我,自然会在空余的时间忍不住常去,只是随意的逛逛,也许这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喜爱,不经意的走进博物馆听一曲评弹或昆曲,或是静静的待上一会也是会感到无尽的惬意,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矣。

篇5:姑苏行狮子林奇趣散文欣赏

姑苏行狮子林奇趣散文欣赏

在苏州的园林之中,狮子林有一些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园林的称呼,同样是园林而不称“园”。“狮子林”本身即是宗教用语,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狮子林”之本意为禅僧参禅、斗机锋之场所,园内各处建筑,尤其是堆叠的以假山群为代表,隐含了高深的禅理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狮子林面积并不大,呈东西稍宽的长方形,早时是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到苏州讲经,受众弟子拥戴,便买地置屋为禅师建禅林,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为奉其师所造。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在禅林中可称是“顿悟”之法。当时就称“狮子林寺”,之后曾易名“菩提正宗寺”、“圣恩寺”。园内众多假山的造型也酷似狮形,植以树木,蔚然成林。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在明洪武六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使狮子林名声大振,成为佛家讲经说法和文人赋诗作画之胜地。 清17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历经9年修建、扩建,仍恢复为“狮子林”旧名。

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坐落在平江路的北端,与拙政园相近,迄今有650年历史,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建筑景致完整,假山遍布在绿水环绕,楼台隐现于怪石丛林,长廊贯通于曲径通幽,移步入境如在迷阵中穿行。抬眼即见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俯首遍布湖石玲珑、洞壑宛转;轻登山岩脚下怪石嵯峨、卧狮山林。山岩壁立,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之名峰,狮子峰为诸峰之首,素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

园内建筑构思独特,以地形气势循环往复,漏孔湖石假山遍布各处,装点得恰到好处,引诱你的眼光,提起你的好奇,所到之处均可使你眼界大开。穿过走廊,透过漏窗即可见玲珑石笋、石峰迭起,林木葱郁,翠柳拂水,花草蔓布,水面风荷,曲桥连接,驻足凝望必定神思飞扬,虽有溢美之词亦无以复加。曲廊环园,顶部蔓藤倒挂,遮荫蔽日,透过间隙日影射入水面或山岩石壁阴暗处,犹如摇曳的灯光点缀似星光闪烁。景随步移,临奇景而忘己之所处,入禅林使自己顿悟妙境,形胜之地当知“要识林中趣,应存物外情”。

园林内遍植落叶乔木,配以各种四季花草,周边院内以竹类、芭蕉、藤萝和花草作点缀,通过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画的构图原理进行勾线式栽植,使花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游人观景的主题,尤如进入如诗如画之境。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文化相应,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的出处均相呼应,喻情于草木,寄情于山水。盘旋的山岩则以梅、竹、银杏为主,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更使山石、建筑、亭台溶合一体,古藤、绿柳、松柏相映成趣。走在临水曲桥,爬上叠石山坡仿佛置身于世外山林,与自然野趣无疑。

各处建筑的取名均有出处,与园林的景色相呼应,是文化的延伸。“燕誉堂”为园内建筑的代表,其名则出自《诗经》“式燕且誉,好而无射”。燕誉乃安闲快乐之意。燕誉堂是全园的主厅,建筑高敞宏丽,堂内陈设雍容华贵,燕誉堂甫以白、紫玉兰和牡丹花台为春景庭园,亲切明快。正厅“燕誉堂”匾额下方便是楷书《重修狮子林记》,记述贝氏1917―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经过,书于民国十四年。北面刻《狮子林图》,寺峰古柏,飞瀑层楼。堂屋门上有“入胜”、“通幽”、“听香”、“读画”、“幽观”、“胜赏”砖刻匾额。北厅称“绿玉青瑶之馆”,出自元画家倪云林诗中,“绿水”指水,“青瑶”指假山。堂北庭园植樱花二株,更添春意。小方厅为歇山式,厅内东西两侧空窗与窗外腊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构成“寒梅图”和“竹石图”,犹如无言小诗,点活了小小方厅。狮子林的漏花窗形式多样,做功精巧,尤以九狮峰后“琴”、“棋”、“书”、“画”四樘和指柏轩周围墙上以自然花卉为题材的泥塑式漏花窗为上品。

在园内四处,尽管是一个小院,花坛上湖石巨峰耸立,姿态奇异,小树花草相映成趣,院墙漏窗框形各异,套入琴棋书画图案,流畅明快。古五松园在指粕轩之西,中间隔一竹园,园里旧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虬枝,亭亭似盖,所以狮子林从前曾名“五松园”。

“暗香疏影楼”则出自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贵疏贵斜,忌密忌直,疏梅之影横斜倒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黄昏时分月上枝梢,有暗香浮动,这幽雅醉人的环境,在冬日里真是赏梅咏梅的最佳处。楼依湖而建,一层为通道,上楼南面可见红梅绿树,树丛中飞翘的屋檐便是问梅阁。由暗香疏影楼南行数步,可见“飞瀑亭”。飞瀑亭建在瀑布旁,方形,亭内西置屏门,上部刻有《飞瀑亭记》,下刻浮雕“杏林春暖,茶净纳凉,东篱佳色,山家清供”四幅。亭中有石桌和四只石鼓墩座,坐在亭中,流水潺潺,如闻涛声,故 亭又名“听涛亭”,与湖心亭“观瀑”相互辉映。

园内的各处景点均围绕有一定的禅理,正如园名“狮子林”其本身就是传法之场所,证悟法理有“狮子吼”之说,乃顿悟之法。东部庭院“立雪堂”则是典型的传法之所,出自于佛教的“慧可见达摩”典故。慧可亦名僧可,是禅宗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在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游化,矢志不移,雪地断臂即终成为始祖达摩的衣钵传人,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天如禅师曾于立雪堂说法授教。在宋代也有“程门立雪”的故事,现留此“立雪”题名,意为宏扬尊师、求学的精神,以激励后人。现堂中两边庭柱上有明代唐伯虎旧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庭院之中散列佳峰珍石,造成狮子岩余脉之状。透过花窗可见假山青翠覆盖,池中风荷摇漾,小小庭院亦可见精妙世界。

狮子林的奇妙出在于假山,是园林中大规模假山群的仅存者,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狮子林的假山多以名贵稀有的'湖石构筑而成,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其堆叠构造的奇妙手法堪称人工造园艺术之顶峰,见之无不叹为观止。主体假山群,分上、中、下三层,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从跨过小桥进入,分左右二个洞口转入,自进入后各有其道,听说不会相交互串,所见景致也各不相同。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穿洞越岩,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及巅天地开阔,时而沉落谷底临水探幽,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绕行小桥曲水。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透过漏孔可见同伴,就是无法前去相会,忽上忽下,或左或右,攀高扶低,不分南北,给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是名副其实的假山王国。

狮子林的假山搜集了大量北宋时期“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巧妙的布局构筑,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透、漏、瘦、皱”为特色的太湖石堆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根系在缝隙间盘绕。石笋上悬葛垂萝,藤蔓倒挂,富有野趣。沿着曲径磴道上下于岭、峰、谷、坳之间,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若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路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少顷明明相向而来,却又背道而去,有时隔洞相望就是不能相会。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转身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边转,一边可欣赏千姿百态的湖石,多数像狮形,大小小有五百来头,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戏打闹的,或躺或立,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肥或瘦。也有像鼋的,像鱼的,像鸟的,想象中有什么即能看到什么,还可找到十二生肖图,真叫人看得眼花缭乱。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形如狮子;东侧为含晖峰,如巨人站立,左腋下有穴,腹部亦有四穴,在峰后可见空穴含晖光:吐月在西,势峭且锐,傍晚可见月升其上。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相映成趣。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恰如其分的把假山的神韵描绘的淋漓尽致,亲历者无不叹为奇观。

在假山下围绕的水也是别有巧妙的布局,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真是“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如琴鸣山谷、清脆悦耳,一股淡淡的的水雾弥散四周,微风吹过飘散溅在脸上,凉凉的很是惬意。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变幻幽深,曲折丰富。若是夏日,鱼嬉于莲叶间,人行于曲桥上,水波微漾,荷花探水,人在画中行,画在眼中生。

如此极致的园林,当然在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文人雅士的光顾,随处可见留下的印迹不胜其多,长廊的墙壁遍布各朝代的碑帖及名人的书画题词,给予园林深厚的古典文化的韵味。在狮子林的沧桑变迁中,康熙、乾隆均到过多次,都有留下墨迹诗碑。尤其是乾隆二巡江南到达苏州,他取来倪云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着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于狮林寺,双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后被刻成御诗碑并新添一景名为“御碑亭”。乾隆受如此奇妙的假山造型所陶醉,游历后兴犹未尽,即唤随从备砚,挥笔写下“真有趣”三字。给乾隆当导游的状元黄喜在一旁见了觉得不免俗气,便说“万岁御笔千金,微臣一贫如洗,叩请皇上把中间的“有”字赏给奴才吧!”乾隆明白的他的用心,便顺水推舟的把有字赏给了他,成了“真趣”二字。逐题下“真趣”匾额,后又作“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七律一首。回京后在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各兴建一座狮子林,即时可游玩。在1784年,乾隆再次南巡,见到了徐贲画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十分感慨。游狮子林后,在《游狮子林三叠旧作韵》中写到:“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曰芳春可弗寻。”时年已75岁的乾隆自觉年事已高,只能作“他日梦寐游”了。一代帝王都发如此之慷慨,更何况我等俗人。

游览苏州的园林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尤其是象狮子林这样充斥着禅林佛理的园林,你所感觉的似乎并不只是在园林里,犹如进入的是广阔奇妙的大千世界,一个光怪陆离的世外胜景。置身其间,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此夕何年,时光在悠忽间流泻千年,非亲历者怎能知其景致之妙,仅以文字岂能为之叙述乎,其中的故事当能开启心智之门,对于人生岂止是一次的游历,更是心灵的感悟。

篇6:东方奇侠之永恒传说散文

东方奇侠之永恒传说散文

永恒的奇侠,神是永恒的。奇侠是永恒的,所以人被造的时候有永恒的本质在里面。

传道书第三章第十一节告诉我们:「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因此,人之所以成为人,因为他里面有一种特别的本质,就是永恒性。因为人有永恒的本质,所以能对过去有所记忆,对现在有所欲求,对将来有所盼望。当这个永恒被放在时间的范围里面时,你就有操纵时间的本能,发现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目的。为这缘故,人永远会问自己说:「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这世界来做什么?我要往那里去?」——这个伟大的思想,也是个严肃,有高超价值的思想。

人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呢?这有一个原因:因为神照着他的形像造人,神是永恒的,所以人也有永远的本质,不同的是:神的永恒是创造的永恒,人的永恒是被造的永恒;神的永恒是无限的永恒,人的永恒是有限的永恒。上帝创造理性、上帝启示真理,然后用圣灵的光把真理启示、光照在理性里面,目的是要把人带回真理、让理性归回真理,这个归回叫做信仰。

理性归回真理,合于神启示的真理,这就是信仰的归途。谁说信仰抹煞理性?我否定那些错误的解释法。这样,我们就在这些基本观念的前提下看见:神是有计划拯救人的神,神是在历史中行动,产生救赎行为的神,神也是在人生命中使人经历救恩大能的神。

在创世之前,神是有计划的神;在历史之中,神是有行动拯救人的神;在我生命里面,神是使我经历到他能力的神。没有一个宗教可以谈到这个地步,因为他们没有救赎性的东西、没有正确的救赎观念。我的上帝是哪一位?耶和华说:「我是你的救赎主,除了我以外没有救主!你将别的神比我吗?你将什么神比我呢?我是救赎主!我是独一的救主!」圣经说:神是生命。因为神是生命,所以神就把应许赐给我们,「所应许我们的就是永生。把这第八种属性与第五种做个比较:神是永恒的,所以人有永远的本质。但是请问:人怎么度过他的.永远本质?圣经说只有二条路:信的人有永生,不信的人没有永生,只有永远灭亡。因为「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神是生命,他要把他的生命放在你我的生命里,使我们重生,得着真正的自由,被生在他的国度里。

你是人,我也是人,我们都是照着神的形像造成的。神是灵,神是圣洁的,神是创造者,神是主,神是永恒的,神是光、神是爱、神是生命,请问你像他吗?你是否曾对主说:「主啊,求你帮助我,让我做个有灵性,凭良心行事,具有合理创造力的人,使我愿意把我的自由服在你的主权之下,使我在永恒里找到归宿,使我承受无罪的荣耀,享受圣灵的交通,与神发生生命的关系。」你肯不肯对主说:「主啊,我在这里,我要像你,效法你,回到你的面前来。」

篇7:北京行之欣赏篇散文

北京行之欣赏篇散文

早就听说过:北方教育看北京,南方教育看长江三角洲。所以北京就是我向往的地方之一了。感谢马老师给我提供这一次学习的机会,我在这短短两天时间里也领略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体验,一股思绪不由自主地在指尖笔端自由宣泄和流淌。

坐上火车有些怅然又有些莫名的情愫,这一天真的到来了,三个多小时抵达国家会议中心。踏在京城的土地上总有不一样的感觉了。这里古朴厚重深沉,隔着公交车的车窗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绝对不是那种“步履匆匆”,还记得去广州时看到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一些年轻人一边快速走路一边打电话一边还吃着早餐。北京人就是慢条斯理的,在大街上还可以看到十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下象棋。那种悠闲让一颗忙忙碌碌的心在瞬间就沉静了下来。那种不紧不慢那种背着手的漫步,让我这个异乡人瞬间找到一种归属感,浮躁的心也安静了下来。

冬天的北京比较冷,但是大街小巷甚至于角角落落都是特别干净,那种冷是一种干净利落的冷。十一点半我们站在国家会议中心前了。天空蔚蓝,少有的好天气,阳光正好,火红羽绒服的毛毛领在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柔柔的暖暖的。

这座八层曲面建筑在日光之下更是闪亮耀眼,整个建筑物外面的装饰墙更是夺人视线。优美的外形,既像古代建筑屋檐,又像一座桥梁,与奥运公园的其他建筑遥相呼应,耳边响起的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北京欢迎你》。虽然是冬季虽然比较寒冷,但是游人如织,仔细看的话,每一张笑脸都是那么纯真自然,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大人孩子。每一次的问路,都会得到圆满的答复,所以很快弄清楚我要去的地方怎么走了。我想我肯定会按时到场的。

四面眺望,南面也就是马路对过就是鸟巢和水立方。鸟巢那枝枝节节的架构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水立方那一个个格子里的水好像还在荡漾。我们的东面是巨大的广场,掉光了树叶子的树木就如木刻画一般古朴执着,冬青都穿上了一层帷幕。

“全国首届智慧教育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训”大会就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12月10日是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12点50分,我踏入E会议厅。

很快见到马铁鹰老师的团队了,这些年轻人热情、工作细致,我一报到,有领到一个“5”号的即时贴号牌,当时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蒋宇老师在做讲座的时候我才明白,我是第五个报到的老师,细节的处理表现出团队的凝聚力和精神。很是渴望见到马老师。谁知道我们一直在等待,我都和陈泽汉、王颖、乔凤天老师熟识了,快一点半了,一个灵巧的身形飘来了,她穿着黑色的大衣。她皮肤白皙,眼睛很大,很有神。她的到来会场里小小热闹了一下子,对,这就是马铁鹰老师,也是我们这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中国智慧教育创新者联盟成立仪式”准时启动了。

穿一身湖绿衣服的马老师给这寒冬带来一抹春意,一室之中瞬间暖融融的,马老师宣布了会议议程。廉春雷秘书长致词。至此我对这次大会的意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教育创新与智教未来,目的就是培养更多创新教师创新学校,推进教育智慧与教育创新,为推进教育健康智慧发展做贡献,而马院长点对点、人对人的做法就是一种脚踏实地,仰望天空的做法,这也是我敬仰马院长的地方。所以我自己认为自己就是“草根”,只不过我的草根植根于我所工作学校这一片深深的沃土之中。马铁鹰老师给了“草根者”一个较好的舞台,我虽然站在这里分享但是我的确是在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思考,也正是这个舞台让我有机会分享,同时学习到更多的智慧者的思维或者做法。

很幸运听到几位风格迥异的讲者的讲解,也深深理解马老师所强调的十五分钟的讲解,我还是第一次在十五分钟以内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的。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游戏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蒋宇老师做了《游戏的核心价值及教育创新应用》,蒋宇老师提到“心流”这个词汇以及对“心流”应用带给人们震惊的结果,举例说明《魔兽世界》这一款游戏花费人们的时间是500多亿个小时,就是约为593万年,而这593万年时间就是人类祖先第一次直立行走所花费的时间。这些数字明晰地表明了“心流”的作用和力量,如果可以把那些力量汇聚起来,恐怕就会无坚不摧了,网络里所隐藏着令人触摸不到的力量啊!这的确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北京智教信息技术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马铁鹰做了《芬兰中小学教育智慧》她讲述了自己在芬兰看到的中小学教育的不同,马老师从几组关键词入手,把一个热爱阅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的异域民族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的声音很柔和很甜美。我注意到她所展示的.资料图片里,芬兰的孩子很小就自己吃饭,就这一点感慨颇多,我家孩子六岁时还在喂饭。还有学校环境整个和家庭环境一样,不像我们的教室那么刻板而又千篇 一律且整齐划一。,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在全球开展了一项名为国际学生测试计划的调查。全球有25万名学生参加了调查。结果显示:在科学和阅读能力排名中,芬兰学生名列前茅,领先其他40个国家及地区,而且远高于平均成绩。这和他们独具特色的基础教育有直接关系,马老师的分享使我对芬兰中小学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山东聊城冠县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张胜聚的《智慧教育――从翻转课堂到个性化学习的实践》的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山东青岛第五十七中学的孔恬恬老师做了生物学科应用《“互联网+教育”点燃梦想课堂》,生动的PPT内容新颖别致;北京原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物理老师教研室主任王颖做了《让智慧教育走进课堂》的报告,物理虚拟实验室的启用令人大开眼界。

每人十五分钟的分享大量信息的给予,我一时真的还消化不了。有些东西还需要仔细去琢磨,去品味。

这不仅仅是一次聆听的盛会,更是一次学习的大好机会。第一次领略到讲者的心态,第一次把我放在“国家会议中心”的讲台之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次讲座更是一种人生的阅历的丰富。我也明白我不仅仅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语言去感染周围更多的人。

学会智慧学习智慧生活,收获就会更多。冷静下来,不会因为一次进京的机会而傲娇止步,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

篇8:襄阳行之乘车篇散文

襄阳行之乘车篇散文

我终是对家恋恋不舍,下午3:55接孩子回家,还在磨叽,爱人急了:快点拿包,我送你!

我好像还有什么事情没有交代,是不是还落下东西?走出家门,坐上公交车,一路前行,看到车窗外一望无际的原野到处是嫩嫩地麦苗在向远处延展延展着无限延展,心胸瞬间开阔了起来。谁有如此大手笔,泼墨挥毫,画出如此巨幅的青绿风景?恐怕只有大自然才具有如此伟力了!

头顶上一群大雁飞过,这一群竟然有上百只,一会儿“人”字,一会儿“一”字,飞远了直至变成小黑点从视野中消失不见了,霎时间觉得天空辽阔了许多,只留下悠悠思绪一片。

下午5:46的火车,当我抵达315公交站时已经是下午五点整,我正在踌躇中,一起等车的两个人说:你赶火车别在这里等公交了,赶紧打车去吧,要不准得误点儿。她们一边和我说话一边帮我拦车,我还在整理我的东西呢。

“快,快,那里有辆出租车,是空车,我帮你拦下了。”

等我上了出租车,司机问清楚我是赶火车的,就说他开车稍微快一点了,尽量不让我误点儿。又问我是不是把我送到二楼,网上出票都在二楼,他可以直接开车上匝道把我送到二楼,再有半个小时火车要开了,时间有点紧了。

幸好一路绿灯,从315公交站到石家庄火车站我们只用了十五分钟,司机师傅也笑了:下午五点至九点是晚高峰,你没有看见那车一个挨一个的,不过现在你运气还不错。

步履匆匆地赶到取票口取出车票,很快和永清、红霞汇合,很快该检票了。上了T9次列车,我想补一张卧铺票,好不容易挤到九车厢,却发现卧铺满员,看来今晚只能牢牢坐在三号车厢。不知不觉中,我身边已经换了四个乘客,列车依次停靠的车站是邢台、邯郸、新乡、郑州,然后就是襄阳了,也挺快的。车厢里的人来来去去,一波一波,忽然之间感觉人是何其渺小,在这种绿色的铁皮箱子里做着着位移动作,只在一夜之间,几千里就出去了。

在邯郸下车的小姑娘刚刚的一番话还在耳畔回响。她自己在北京打拼,男朋友在陕西西安。劳燕分飞,本来五一就打算回邯郸老家看望父母,可不是自己就是对象都有事,只拖到现在,他们一个从北京往南一个从陕西往北,在邯郸火车站汇合。天佑好人,漂亮的姑娘说起自己对象来脸上写满了幸福。祝福这一对幸福的人儿!

车上有个一周多的小男孩,十点以后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哭啼,夜已深人已困,小孩子的.啼哭吵的人心烦的不行,带这么点的孩子出门很是受罪。“走啊,走啊!”孩子一边哭一边嚷着,可以看出孩子已经很困了。车厢里特别安静,那种哭声在暗夜中传播的很远很远。

推小推车的售货员的叫卖声很有特色:“酸辣汤了,酸酸的,辣辣的!”“最后一趟啦,没有水的,葡萄干啦,豆腐干啦,最后一趟了,下班了!”不知道她这是第几次这样叫了。从理论上说我还要熬上六个多小时,两个眼皮只想打架,闭上眼,杨过、小龙女血战襄阳城城头的那一幕幕就会闪现在眼前,美丽与悲壮,血腥与柔情并存。三国之时多少故事发生在襄阳古城周围,如此厚重博大的历史,心向往之情不能已。金戈铁马已经成为历史,大浪淘沙,终会留下许许多多。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胸中有丘壑,心中坦荡荡。

我用沾满荆风楚雨的笔墨又为自己描绘下自己人生中浓浓浓墨重彩的一笔。闭上眼睡一觉,明天就到魂牵梦绕的襄阳城了,汉水之滨的文化古城带给多少人遐思!

睡觉,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在车上,每一个座位都有人,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那个一直吵闹的孩子终于熟睡了,整个车厢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闭了眼睛,在座位上眯一会儿,以后都是这样,半梦半醒迷迷糊糊的混过去,手机比较给力,没有关机,走到郑州这里还有一半的电量,姐姐一直关心我的动态,她告诉我三点多她就睡醒了,问我是不是一夜没睡,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怕她担心就告诉她我睡觉了。那里可以睡啊!坐了近十个小时的车,腰疼腿麻。从零点到三点这个时间段,几乎都是在恍惚中度过,喝一杯水提一提神,站一会儿缓解一下腰腿的压力。出门不易啊!

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呼唤我,那就是仰慕与渴求,有一个信念在支撑着我,那就是永不止息。一路走来风雨无阻,感谢关心我的所有朋友,天佑好人!

篇9:且行且珍惜之亲情散文

且行且珍惜之亲情散文

人人皆云:爱情曾可贵,友情价更高,若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但是我想说若为亲情故,一切皆可抛。

小的时候,亲情是依靠,是家,是爸爸妈妈,弟弟妹妹,是下学后飞奔回的小窝,又是我们一遍遍被妈妈呼唤“**回家吃饭了”的地方。

上了高中,离开家,亲情变成了想念,变成了一种期盼,期盼2个星期的假期,期盼脱离繁重的课业,但是我们更期盼见到爸爸妈妈,吃到妈妈做的美味。

离不开家的孩子没有出息,老师多次的警告,我初中就记住了这句话,因为自己就是个离不开家的小鬼,所以老师就这样督促我,以至于我这个弱小的女生在心里埋下了女汉子的种子。我渴望离开家,即使百般不舍,我也不会让任何人看到我所谓懦弱的泪水。终于,我走的远远的,终于我实现了心中的那份不服。四年的大学,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每天用电话听听爸妈的唠叨,听听姥姥,姥爷始终如一的嘱咐:好好吃饭,吃点好的,好好学习,家里一切都好…

可是我在这里有好朋友,有了关心我的他,他们每天陪伴着我,他们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有的时候,傻傻的`我把往家里打电话当成了一种模式,一种任务。甚至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得冷血了,我不会感动了,甚至我都不会哭了。这么多年在外面,自己有的时候忽略了亲情,可是它一直伴随着我,一直都在,只是被我透明化了。

今天,已经返校的妹妹给我打来电话,问:老姐,你要哪个钱包啊,过年说买都没买,我买了给你邮过去啊。因为家里供着2个大学生,所以我和妹妹在校期间都会打工,带家教。前几天给妈妈打电话说妹妹打工呢,挣了几百。我还在说自己上大二的时候还没她能干呢。

所以当妹妹说给我买钱包,我看到价钱的时候,真的好感动,也很难受,妹妹一定是为了给姐姐买本命年礼物亲自去打工挣得。她那么瘦,怎么能坚持发好几天的传单。

曾经我们因为亲情的唠叨,亲情的习以为然,亲情的咫尺而对它敬而远之,熟视无睹。但是请记住,亲情是最温暖,最能融化你心中的那份在社会上煎熬出的冷漠的心。亲情的保质期是一直,你在,亲情在。

篇10:襄阳行之听课篇散文

襄阳行之听课篇散文

二十日上午五点十八下了火车,一晚上的颠簸,带着满身的疲乏懵懵懂懂地下车了,一行三人还有红霞他们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个人刚刚好在“民发世际”那里住着,我们坐了一辆出租车,在满是“榆次,榆次,去不去!”的嚷叫声中逃离襄阳火车站。

等我们到达民发世际却被前台告知主办方预定的酒店已经住满了,我们无奈之下在五点三十拨打谢先成的电话,小谢的电话接通了,我们换成农工国际,那里有老师在接待。我知道扰人清梦很没有礼貌,可是我们还没有报到,一切手续都没有办理。很是着急地耐心地等待办理手续,此时才发现武警黄金指挥部教导大队礼堂已经坐了七百多位老师。

好不容易办好手续,给我的听课票是十八排,而讲课的杨九铨老师口音很浓,大屏幕上内容很多,一个字也看不清楚,加上昨晚旅途的困顿,我竟然睡着了,等我睡醒了,决定换地方,一点点挪移,终于挪到第一排。谢先成老师很是关注我们河北这三位老师,原来一直电话微信联系,见面后才知道他是那么年轻,做事却很是沉稳干练。他帮我找好座位,下半场终于能好好听课了。杨老师的讲座学术味道浓厚,可惜了上半场。我只从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开始听起,他的报告把那些难以弄懂的名词,瞬间变得容易起来了。

杨九铨,著名课程研究专家,历任中国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等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中国教育保》特聘专家。

杨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从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紧密相连、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

这个讲座我学到了很多,对于核心素养也有更进一步认识。其实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也有很多困惑和矛盾。一方面希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不得不布置大量作业;一方面希望希望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又在辣手摧花。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一直以来一个唯美的追求。行走了这么多,我发现我的执着和追求是正确的',这是那些教育家们也一直在追求的。然而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活动,至此我才明白,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来,那些方法或者思想都是他们自己的,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还需要摸爬滚打自己不断吸纳新的知识自己学习与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就在自己脚下,是自己一步步趟出来的。这也是我襄阳之行最大的收获了吧!

我们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听到一个名词“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有近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杨教授提到为什么“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却推不开?赫然间才发现最近这几年确实少有人再提起这个名词。倒是“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几乎一夜间风生云起。我个人感觉无所适从,杨教授又举出好几个实例来论证“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害怕“核心素养”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贯彻落实,所以他的讲座特别强调评价机制,希望通过合适的评价机制是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其实一项决策的推行都需要有一个认识领悟贯彻执行的过程。也许花开总得有一个过程,总得经过冬的贮蓄、春的生长、夏的繁荣,才会有秋的果实吧!

是的,正是这个原因,杨老师认为:核心素养是“血气未定”的核心素养。以往国家教育的战略背后动力和动机是国家主义与工业主义,现在是由工业主义转变为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

时代在变革社会在发展,如果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不能以进步的精神适应社会,恐怕就不能与时俱进!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冲击。在这种形式和背景之下,一直困扰我写作的一个问题,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如何使自己作品有长足发展,那就变得更为简单,那就是站的高看得远了。站在高高的襄阳古城墙之上,凹凸不平的厚厚的城砖在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沧桑,一层层碧绿的青苔映衬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用手摸一摸粗糙的墙砖和光滑的青苔,沐风栉雨中总会给人们留下些什么。面向北面巍峨群山,右手是古朴与厚重,左手是现代与文明。这些就是我所需要的,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感悟并存,不是吗?脚下是流光溢彩的人间,天上与人间,仙境与桃源,也许就在一念之间!

对于一节课一次讲座的感触,也许不是仅仅局限于一室之中,那种思维的纵横捭阖是何等惬意!襄阳,不虚此行!

西行记游记随笔

苏州导游词作文介绍

金华科技馆作文

苏州导游词

苏州的导游词

描写寺庙的好句子

描写寺庙的句子

网师园导游词优秀

苏州四大园林导游词介绍

游览钱江源作文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姑苏行之古柏奇幽散文(共10篇)】相关文章:

山寺诗例说论文2022-07-26

游随州大洪山记游记随笔2023-11-16

游江南第一家作文2024-02-01

散文江南作文2023-09-17

平江行优美散文2023-03-13

南阳古镇导游词优秀2022-12-24

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指导2023-02-15

首次沿途导游讲解范文2022-05-06

精选写景抒情散文2022-10-08

写景叙事抒情散文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