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通用6篇)由网友“VisionYang”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作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柳河东集》。
【课文全译】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名家点 评】
《始得西山宴游记》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山水游记之作并非始于柳宗元,远的不说,仅唐人之中,元结就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清人吴汝纶就认为: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但是,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却是柳氏独造之境。本文从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写起,透露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然后由一般游览引入西山之游,重笔写西山之怪特。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缭白的山水远景,三组画面、三个层次,以相互的映衬、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绚丽多姿的怪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西山的景色。诚如他的诗《江雪》,千山不见鸟影,万径没有人踪,更衬托出独钓寒江、不畏严寒的勇气,寄托着政治革新失败后既孤独又不屈的精神。本文中的西山,超尘拔俗,卓立不群,其伟大的人格力量正是作者高尚品格和人生理想的体现。西山熔铸了他的幽愤,陶冶了他的胸襟,启迪了他的悟性,而他的赞美西山正是以之来言志抒情。
作为山水游记的伟大宗匠,柳宗元在本文中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文中写登西山远眺之所见,呈现了雄奇开阔的境界,而不写西山本身,从而也就衬托了西山,突出了西山。这种不从实处落笔的写法,颇类于汉乐府诗《陌上桑》的从旁人听见来写罗敷美貌,和罗敷自夸其夫的坐中千馀人,皆言夫婿殊一样,是将诗的虚处着墨化为文中的从对面着笔。如此写来,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近人林纾曾说: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揆之本文,洵非虚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承接,接着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穷回溪(走到尽头)/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始指异之(以为异)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自远而至(远处)
(4) 数词用作形容词。 四望如一 (相同)
(5) 名词用作动词。 外与天际(连接)/ 卧而梦(做梦)/ 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 名词用作状语。 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 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 连词,表承接。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 连词,表转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 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 助词,的。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 代词,它。 始指异之(指西山)/ 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 介词,为了。 故为之文以志
(2) 动词,成为。 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也,表判断)
篇2:《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旳土地,就全在我们旳坐席之下了。这几州旳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旳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旳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旳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旳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旳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旳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旳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旳游赏是从这里开始旳。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注释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篇3:始得西山宴游记课文翻译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赏析/鉴赏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因此,这个开头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缘由。首先写行动,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哲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之前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简洁的几笔,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旳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旳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旳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旳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旳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旳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旳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这绘声绘色旳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旳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眼前奇异旳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旳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旳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此时作者觉得自己旳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地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旳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而为一旳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为“无远不到”“皆我有也”,其实并未真正游过,而真正旳游赏应视作现存“始得西山”才开始。作者这个体验十分宝贵,是他精神上升华到一个新旳境界旳表现,他从政治,七旳失败、被贬滴旳一度消沉,开始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这是他始游西山旳最大收获。因此他写了这篇游记。最后说明游览时间。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篇4: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计算机课件(包括难词句理解,比较阅读文章)。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多么令人留连忘返的境界呀!这是谁创作的佳句?出自哪篇文章?
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为我们描绘的迷人景色。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 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 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 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解说:学生已学习过《小石潭记》,教师由文中佳句导入 ,便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韩愈、刘禹锡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 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 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永州刺史。在 柳州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病逝于柳州住所,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 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 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解说:学生合作理解,培养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自学 能力。互相质疑、解疑,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
(3)了解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 悦。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面的反复诵读,学生很容易明白主要内容,教师应鼓 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应提倡学生提出个人见解,不要被老师的观点所左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解说:教师先提出五个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解答,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 积极思维。问题的提出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及时应变处理。)
提示: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 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 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 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 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 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
篇5:始得西山宴游记
唐代柳宗元
自余为J人,居是州,恒惴栗。其K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v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注释
J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J人。J,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K: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v: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赏析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自然而成两段。
第一段写始游西山时的心情及对西山景色总的评价:怪特。作者自称为“J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惊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贬永州,时时感到屈辱、压抑,政治上失败,才华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负无法实现,于郁闷痛苦之中,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因此,这个开头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缘由。首先写行动,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日与其徒・・・・・・无远不到”写始游西山前之所见,“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写当时之所为和所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梦也走到这种境界,这句话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实际上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哲时得不到施展的抱负仍然是梦寐以求,他希图借游乐饮酒以求忘优的目的没有达到。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之前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简洁的几笔,小结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发现西山景色怪特时的欣喜,承上启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写游西山的情景,这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始”字展开。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华寺西亭上,远望西山,“始指异之”。西山之“异”吸引着他,于是命仆人带路,渡过湘江,沿着染澳,砍伐灌木杂草,焚烧枯落草叶,披荆斩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处。居高临下,放眼远望,‘数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衬的方法描写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颇为形象的摹状;“若垤若穴”,是十分贴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构成强烈对照,干里以内的景物,仿佛容纳于尺寸之幅内,都聚拢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景色都是这徉。这绘声绘色的描写使读者也好像身临其境。有了这种亲身的体验,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语。
面对眼前奇异的景观,作者胸怀顿觉开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广大得如同浩气看不到它的边际。欣喜满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设有尽期。于是“引筋满酌,颓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临也浑然不觉,仍不愿归去。此时作者觉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结,形体似乎已消散,他整个儿地同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万物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物我合而为一的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为“无远不到”“皆我有也”,其实并未真正游过,而真正的游赏应视作现存“始得西山”才开始。作者这个体验十分宝贵,是他精神上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的表现,他从政治,七的失败、被贬滴的一度消沉,开始解脱出来,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获。因此他写了这篇游记。最后说明游览时间。
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完全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艺术特点
紧扣题目,选材独特。独辟蹊径,少提西山,却是一切为了“西山”。鉴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闲暇,内心忧懑,便需宣泄排遣,这好似给作品悲凉的基础进行了定格。游览的方式便也顺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表现出的是随意,无目的性的特点;其二,“披草而生,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苦中觅乐,亦体现出散漫放任性的特点。文中由抑到扬的方法,鲜明地表现了作者贬谪永州后忧懑的心态。为集中笔墨描绘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一概舍弃,寻道登山的过程,艰难而表现的空间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楱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轻轻带过。
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开始先概写平日游览之胜,继而再写西山之宴游,在这里作者采用曲折入题的方法,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铺垫充分,转折自然,说明西山之游,既是昔日游遍诸山的继续,又是一系列新的宴游的开始。文章紧扣“始得”,前后照应,气脉贯通,可谓新颖、巧妙、匠心独具。
比照与映衬的使用。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妙用回环手法。“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创作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篇6: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
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
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
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
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简介和课文全译(通用6篇)】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的文章2022-11-1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3-08-19
论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艺术2023-07-17
河大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022-07-11
小石潭记作者思想感情2023-07-21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与练习2023-09-15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案例2022-04-30
柳宗元《渔翁》译文及鉴赏2022-08-02
《小石潭记》课堂教学分析2024-01-01
人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教案优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