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整理18篇)由网友“囗学上岗萌新”投稿提供,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供大家参考。
篇1: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任丘市第四中学 曹建华
【摘要】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声有色;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321.2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37-01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研究的内容。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学有声有色,良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呢?课堂提问的方法很多,笔者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提问片断经过收集整理,总结,略举一二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低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课堂提问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不同层次提问,要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让全体学生享有煅练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点,综合设问,抓住重点词句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 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
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篇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鸟江镇中学李小英
【摘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过去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适应哪些新形势,提升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素质,以人性教学的方式逐步把握住当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篇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40-01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过去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适应哪些新形势,提升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素质,以人性教学的方式逐步把握住当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舍弃旧理念,认识新思想
在陈旧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以纲为纲的教育模式,只作为一个传授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意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不光是实施教学的最终结果,还应该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即有效又动态的教学过程。其实,课程的实施需要技术,同样需要艺术;课堂不仅仅是权威的,也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在同等地位;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民主的。那么在这时候,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光把自己当做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和消费者,还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课程的生产者来看待,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课程的资源开发和设计中去。只有这样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新思想,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丰富自身,在实践中提高素养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的发展方向首先应该丰富自身的知识,充分挖掘自我的潜在资源,-并且合理利用外部资源。
作为一个授业者,我们一直遵循的原则就是:如果你要给别人一杯水,你就要有一桶水;如果你要给别人一桶水,你就要有一盆水。这说明自身的积累是重要的,但同时也要充分的发掘自我的潜在资源,它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行为。但是这种潜在的资源却是自己无法感受到的.,甚至不知道它也会制约着自己平时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能感知自我潜意识的制约,是与他是否能理性的投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成正比的。如果不能理性的投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那么就会落入陈旧的习惯中去,随之教育教学方式也越发机械,无用。教师本身可以通过每日记录教学报告,教案以及论文等多种形式来发掘。所以,教师充分发掘自我潜在资源,是提高素养的重中之重。
同时,外部资源的利用,也是有助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包括同事,学生,家长,同行等等。利用的有效途径为合作教学,专题探讨,加强与校外同行合作交流等等。要随时掌握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同行的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学生家长的及时反馈也是促进师生之间成长的重要媒介。2、物质资源,戏剧表扬、影视广播、图书报刊、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这些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如果语文老师能够有选择性的合理把他们带进课堂当中,那么学生视野拓展了,相对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兴趣就会提高,同样会带动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能力。3、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可以同时归并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它可以查阅资料,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以及同行进行交流。4、精神资源,他主要指人们的内心对美的诉求。在中考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美的诉求都是存在的。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拥有美的学科。所以,初中语文老师就要运用自身的美去舒展与协调学生以及自己的心灵,寻找,参悟美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素养的过程。
三、初中语文应彰显人文性
从学科上来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仅仅从内容上来说,语文即为语言,那么语言同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问题重点在于,无论是从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来着眼,还是从我们每一个人语言积累的过程来看,愈是处在起始的位置,语言工具性的特点就愈鲜明;愈是达到了较高的位置,语言的工具性的特点就愈衰弱。但是,人文性的特点则不然。愈是起始阶段愈单薄,愈是处在较高位置上愈深厚。当一个人还是小学生的时候,他首先要了解文字,学说语言的时候,快速清晰的认清、读准它,而无暇去参悟其中的人生感悟,人情情怀;当他逐渐成为一名初中生时,他们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一定的智力水平,这时候语言就不再是简单是字与言,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与人生,与精神交相辉映,语言才是人文。
对于初中的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就是它最根本的属性。纵观初中的所有学科,从功能上看,语文是最能担当起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学科。那么,这时候,初中语文的学习就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有了一定语言基础上,深化语文人文性的特殊含义,参悟人生,塑造自我。
四、教育教学方式要有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感悟人性,升华人文,体会人生的大讲堂。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气氛愉悦,学生求知欲强,并且积极去探索的氛围。这种氛围一定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旦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些,那么,不要说气氛,就连应该具有的求知欲都荡然无存。如果在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平等地对话、交流,就以为学生有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学生和学生之间才可以进行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能够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让互相交往的乐趣在师生之间充溢,让快乐交换。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现有教育教学方式的变更与创新,启发式代替灌输式教学,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综合信息互动交流替代单一的信息传递,人与人合作改变单人思考现状,让个性化彻底舍弃模式化。只要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迎合新课改教育给我们带来的理念。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职责异常重大。他不仅肩负着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与掌握,同样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使命。只要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方针,着眼于新思想,提高自身素养,彰显人文性,有创新意识,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成功的把新课程改革落实在实事上。
篇4: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作 者:任贵亭 作者单位:大城县臧屯一中,河北大城,0659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篇5: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英语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曹延莲
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重视课堂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手段.它是诱发学生思考的导火索,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是教师贯彻教学意图,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在是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对课堂提问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望能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提问可以使师生双方协调教学步骤,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发挥双方的`积极性.
1,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钻研教材,探求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课文<
2,提问可以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摸清学生的思维障碍,给予指导,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渠道.例如:在问学生“The tired children don't get home until 7pm.”时,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回答不出它的正确意思.我从反馈信息中判断出障碍词组是not....until,然后,告诉学生它的意思,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问使学生能面对老师和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回答问题,即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熟练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优等生提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中等生提难度一般的问题,对差生提比较容易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2,要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
开始上课时,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听课不认真,可以使用提问的方式使他们进入认真听讲的状态.当课堂气氛不活跃时,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3,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环节时,提问可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的更牢固.
4,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要让其他学生分析评价,然后教师再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总之,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运用的恰倒好处,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6: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文/王子强
摘 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思维交流碰撞的过程。课堂提问不仅是体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更是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检验学生知识运用的重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不会提问、学生会不会回答,是教师综合业务素质和教学变通能力的主要表现。
篇7: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李艳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旗牛家营子镇中心校,内蒙古,赤峰,024411 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H09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篇8: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提高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讲究提问方式,提问角度,问题要提得巧,发人深省,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待同学们读完《苏州园林》之后,请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不是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令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问题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问题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矛盾”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故弄玄虚,而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直来直去,那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描写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就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想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那她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这时,可以提出关键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此处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可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铺设,不费劲地回答出:“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经过教者的引导,学生肯定很容易就解决了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有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了解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就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哪些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另外,还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感觉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篇9: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0: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卓玛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技术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
篇11: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之中,那么就需要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得恰到好处呢?
一、设计有技巧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目标为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离不开教学中的四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就是提问。有价值的提问,不仅是主导课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巧地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标题中,或者是中心句,又或者是过渡句。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先问:“莫泊桑为什么要以‘项链’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让他们自己找到文章的主线就是项链,一条项链把文中的人物串联起来,也因为项链,女主人公的后半辈子生活截然不同。尖锐地讽刺了在资产阶级的社会现实下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和拜金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偿还了项链,不仅体现出为朋友着想的美好品质,还烘托出人性的真善美――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最后的结局是,当年的那个项链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金法郎,但是女主人公却为此劳碌了半辈子。这一切值得我们都为之同情和可惜。由此可见,具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变得积极和主动,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深入钻研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抓住中心思想,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突破难关。同时,这就促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课文的重点、难
点、疑点、考点也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二、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要灵活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不妨先问一个关于公瑾(即周瑜)的问题,当年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周瑜有多大?下面,看看那时候周瑜的成就,我们再进行猜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上五句是描写周瑜的,在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地方,赤壁。那石壁直插天空,那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一时间有多少英雄豪杰!想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雄姿英发:手里拿着羽毛制作的扇子,头上戴着头巾。就在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说到这里,不难猜出,周瑜那时候是刚成家,刚成家的周瑜,乃二十有三。可是赤壁之战却是在公元2,也就是周瑜三十三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相差十年的事情写在一起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
只有问题拥有针对性,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若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障碍去解决问题。如,教《阿房宫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他们说出句子中各个“后人”的意思。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就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细心读,把一个又一个的“后人”解决,逐层攻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如何在此过程中有艺术地提问,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技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读。同时,想让学生乐学、爱学,前提就是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投入语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文献:
[1]牛锡亭,张晓艳,修文俊,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09)。
[2]郎慧娣。立足“最近发展区”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3]燕林。小议备课过程中的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篇12:浅论提问艺术如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浅论提问艺术如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的方式,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系列问题的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尹卫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4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 思考篇13: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
[1] [2]
篇14: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具体实例,说明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准时机,把握火候,通过提问,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 者:周玲玲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十三中学,241000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5(2) 分类号:A8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高 点拨篇15: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362300 黄晓明Email:hxmwww@yahoo.com.cn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1] [2] [3]
篇16: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策略
胡先德
(湖北省远安县鸣凤中学)
课堂提问是启发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怎样把问题提出来?如何组织学生解答所提出问题?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应着力研究的关于教学策略的问题。
一、反思编拟的课堂提问
1.一般说来,课堂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备课时围绕教学内容设想的有关问题,并写在教案相应环节中,自在上课经程前反复琢磨的。教师要反思:提出这个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目的何在?有无偏离教学目标的倾向?
2.课堂教学所提出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居高临下统筹知识,列出系列问题,构建问题群,给学生提供知识线索。教师可这样反思:该课的知识主线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安排是不是顺线发展?是不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排列的?各问题在整体中分担的角色是否恰当?
3.启发性强不强,学源于疑,疑导致思,思由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反思:这个问题的启发基点是什么?学生是否已具备答问的先前知识?能不能促动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启而不发?
4.难易程度是否适度。教师要反思:解决这个问题分哪几个步骤?知识起点高不高?差生可进行到第几步?优生会不会一口答出来?坡度是需要加大还是减缓?
二、为学生答问创设愉悦情境
1.提问的表达形式要不拘一格。同样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义不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侧重点不同。提问可采取直述式、释义式、反问式、比较式、评价式等,不固定一种,最好包涵“为什么”“如何进行”,以求找出因素、关系、变化等内容,以便促进学生多层次思维。
2.文字语句应简要明晰。学生解决问题,首先要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意义,因而使用的文字要干净,不用生僻怪字和模棱两可的语句,句式不能太长,以免学生有纷乱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内容而不是问题的本身,不能给学生解答问题造成额外负担。
3.态度要和善。避免法庭审判式的气氛,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心平气顺地思考,敢于答问,乐于争辩,保持稳定向上的情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
4.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并有准备回答问题。先让学生举手,然后个别提名或宣布抢答。面向少数学生或某一优生提问,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提问加强正面引导
1.问题提出后,不要让学生立即回答,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后,也不要立即下结论,以利于其他同学对答问人的答案在内心进行评判,或同学间就此交换看法,然后再与老师的点评相比较。
2.对学生的答问应当面评定。站在激励的支点上,从积极的方向加以引导,充分肯定答问学生的勇气、思路、表述等独到之处,并指出努力的方向,以提高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勤于思考。
3.针对特殊提问,可引导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若教师不加引导,学生必然茫然不知所措。教师通过展示正确的思维路线,点出入手处,指出途径,使学生产生顿悟,从而翻越障碍。
四、课后对提问反思整理
回忆课堂提问情况,记录成功的提问和学生的创新性答法,思索:哪些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什么原因?应当怎样修改?在教学后记中整理出来,为下轮教学提供参考意见,也为后续教学蓄聚经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篇1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作者/李国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可以起到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的作用,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尤其是比较抽象化和理论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如果教师提问不得法,则往往会出现“冷堂现象”或者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使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而一节思想政治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提问将影响和制约学生思维训练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对提问艺术重视不够,导致了不少误区,主要表现为:
(1)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如,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者从书本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2)提问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致使学生无所适从,犹如“雾里看花”。如,“看了这一段材料,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内容反映了什么?”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实际上由于问题过于宽泛,结果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
(3)提问在逻辑关系上不一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提问出现了随意性,想问就问,纯粹成为一种追求热闹的形式。
以上种种提问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来精心巧妙地设问、发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无法获得提问应具有的效果。
一、抓住契机,设置疑问,激发兴趣
由于学生对我们空洞的思想政治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勾起学生解疑的渴求,激发他们寻微探幽,通过这种提问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一框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根据实际提出了下列问题:“请你调查你家一年纯收入是多少?这些钱是怎样花的?”“今年如果你当家,你打算怎样花这些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枯燥无味的财政问题变得兴味盎然,同时还更好地理解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内容,从而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
二、提问层次分明,难易适中
要上好一节思想政治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的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够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高难度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在讲“国家宏观调控”时,我根据课程知识结构采用了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我先提出:“为什么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然后再问:“什么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热情高涨,纷纷发言回答。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提出最后一个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国家是怎样进行宏观调控的?”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学生对本框的重点的学习就容易多了,而且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提问效果。
三、提问灵活多样,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提问方式。如,可以设问不设答,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步步紧逼,层层追问,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在不经意处发出奇问,以激活学生思维;还可以提倡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四、提问和颜悦色,如沐春风
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和上面,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善意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势、劝勉温暖的言语,都会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适时适度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对于学生回答的失误,教师或者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对自己的失误恍然大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总之,课堂提问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篇18: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 要】
教师善于提问,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好的提问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更是要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巧妙地设计理由,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艺术的理由去引领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本文从提问的科学性、目的性、激励性、连续性、层次性等几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关键词】
【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浅析(整理18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艺术2023-11-23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2022-11-06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审美教育2022-11-23
浅析图示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2023-06-24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景教学2024-04-26
关于分层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