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通用8篇))由网友“汤圆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希望大家喜欢!
篇1: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分校马晓宇
【摘要】“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要求把生活化的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篇2: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当21世纪的大门为人类敞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为一名中学生,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养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是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笔者认为,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元素引入课堂,将生活资源转化为课堂资源,激活课堂的内质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巧妙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
一、筛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传统的备课思想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纲,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以至于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新课改下,备课强调“小课本,大生活”,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关注社会舆论热点问题,追踪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最新应用情况,用敏锐的眼光去寻找、挖掘生活中的事物,随时收集生活中对教学有帮助的材料作为备课和教学的素材。将一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以便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来说,在搜集和选取生活素材时要做到: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能形成共鸣;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能够充分体现教学内容,为呈现新知识服务。
二、创设生活化的导入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导入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师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学习从有负担的、被动的变为有意义的、积极的。因此,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PPT《创建超级链接》一课时,笔者选用的是关于“保定”的各种素材,先从播放《保定歌》开始,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保定,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嚷起来,当学生的积极性上来了,就让学生看图说话,引导学生介绍图片包含的生活信息,然后通过图片的超级链接显示出刚才学生介绍的内容,从而引入《创建超级链接》的课堂活动,这样,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再现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真实体验,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设计生活化的课堂任务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用鲜活的生活内容创建真实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
例如,电子表格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感到枯燥无味,笔者在教授Excel《数据排序和筛选》一课时,以学生感兴趣的营养饮食为例,先从《常见食物成分表》中排序选出含铁最高的食物,完成单列排序的操作,再从含铁相同的食物中选出含钙最高的食物,从而学会多列排序的技能,最后结合数据筛选分析得出钙铁含量均大于50毫克的叶菜类食物,进而完成这节课的营养饮食分析报告。这样的教学完全跳离了知识技能训练的束缚,既能在学生中产生共鸣,也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电子表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之于生活的价值。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艺术字之后,笔者结合学校争创文明班级的活动,给学生播放校园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提出校园文明广告语的设计比赛,让学生以一个广告设计师的身份来参加到Word艺术字的综合应用中。课堂上,学生设计完成后,要向同学和教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说明作品的创意和特点,师生互评后,大家一起推选出优秀作品,最终在校园橱窗里展出。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明确学习任务所需要的信息与能力,又能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生活化的任务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给学生创设用中学、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动机。
四、给予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孤立、片面的总结,脱离了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真实能力体现很少。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真实性和情境性,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而要从其生活价值进行考量,采用富有弹性的形成性评价方法。要在学科标准的指导下,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以“生活”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笔者在讲解Flash《逐帧动画》时,让学生比较关键帧和普通帧的区别,由于点到的学生是一名学困生,他站起来后沉默无语,这时候如果让其坐下而点名其他学生,无疑对他的心理和学习起不到任何的帮助。所以笔者还是鼓励了他,告诉所有人也许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通过这个关卡,并示意其坐下再思考一下。后来,巡视时笔者到他跟前问:“需不需要帮助?”下课前,这位学生让笔者看看他的作品,他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由此来看,也许教师的一点鼓励、一句问候就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对于一个学困生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建立自信、努力进步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为生活服务,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总之,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将难以得到滋养。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和其它生活体验一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才能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并最终让学生学会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理解信息化社会中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新课标提出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叶莉斌.浅谈信息技术“生活化”[J].读写算,,(4).
[2]陈冬红.如何让信息技术课生活化[J].考试周刊,,(49).
(编辑:杨迪)
篇3:让信息技术课堂“动”起来
努力地去学习。例如在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幻灯片的操作,在第一节课时,我就让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课件,从单纯的文字、单纯的图片到复杂的图片与文字混合,从静态的单张到动态的多张幻灯片展示。学生刚开始看到时都很吃惊,一个个都发出“啊!哇!”的惊讶声。“我们也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幻灯片来吗?”这样激起学生心动,然后老师再开始讲授。随着一课课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是能掌握的,让学生的心动趋向于行动,而教师只要再把这些目标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鼓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急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篇4: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 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篇5: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把重重的教案放到办公桌上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 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一统天下,许多教师都加快了转变教学观念的步伐,以适应课改的潮流。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仍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虽然,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锲而不舍地向旧观念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还需要新观念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新旧观念才能换位。所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自由支配、自由发挥的空间,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要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探究问题,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理解、解决问题。如:我在《新型玻璃》这一课,首先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孩子初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并填写表格的名称。
名 称 特 点 作 用
孩子通过自学很快就填写出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及它们的特点、作用。可见,孩子已经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可想而知,孩子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老师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因此给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给孩子合作、探究的空间。我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先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悟出这一段先写特点,后写作用的写法,在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启发他们举一反三,读悟2至5自然段,用简单词语概括其特点作用,填写表格。同时我又放手让孩子以推销员、顾客的身份,用买卖对话形式来推荐,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时,同学们各个兴致勃勃,纷纷上台表演,有的演顾客,有的演推销员。“我是夹丝玻璃厂的推销员,我们厂家最新研制了一种新型玻璃,名字叫夹丝玻璃……”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接着用“展销会”的形式,启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观察、发现我们周围生活中类似于“新型玻璃”的科技新产品,再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法去写这些方面的产品,介绍科学知识;即兴交流,教师随即点评。最后,要给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进一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想一想,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生活中还需要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开展“争当小小设计师”的评比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所需,设计出了“不沾油玻璃”、“吸尘玻璃”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知识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语文的实践性。
篇6: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让课堂“活”起来的策略
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把重重的教案放到办公桌上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去抱怨把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的很多权威学者也说过:兴趣是个水闸门;兴趣是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兴趣是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培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引发兴趣的手段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教师语言进行描绘、叙述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教学硬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直观想象创设情境等。如:讲林海一课。我上课出示课件展示大海的画面,请学生说出大海的特点。然后,接着展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画面,请同学简单概括出林海的特点:一望无边、满眼绿色,林木随着山势起伏如波浪,使学生感受到林海与大海的共同特点。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大海,想不想去看林海呢?林海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要去!”;“我想看林海”;“我已经去过了”等等。顿时,课堂的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于是通过创设这个情境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到了课堂上来,使孩子产生了观察林海、探究林海的欲望。孩子有了兴趣入了情境才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的兴趣或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推动着学生努力地去学习、去探究。这样课堂上才会取得事半公倍的效果。
二、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需要。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时把教师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设想整合进去。另外,教师说话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孩子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己见解的欲望,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
三、 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破了教
[1] [2]
篇7: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 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
[1] [2]
篇8: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南城十小王盼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学习天地。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很好的发挥,加之引导,才能让学生学会学语文。
二、创设激趣,调动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主地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要有激发学生欲望的导入环节,更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富有激情。教师要要根据不同的文章转变自己的感情:或深沉、或浓烈、或激动、或忧伤、或难过。只有教师的感情赋予变化,学生才能融入其中。
三、语言生动,富于变化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语言大师”。初次看到这句话,表示非常认同。如今再次读起,更会感到“任重而道远”。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包括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在前几天的培训中,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师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规范、简洁、准确。语调要有激情,要抑扬顿挫。文章中的喜怒哀乐,各有其音。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力争风、幽默、生动,适当口语化、通俗化。让学生由语文联想到生活。最后,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和逻辑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教学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语言。教师更应注意使用逻辑连词,善于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故在“活”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必然是一位语言大师。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新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此。遇到问题,小组之间共同讨论研究,得出答案。课堂不仅变得活跃起来,更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五、爱是基础,更是王道
“没有爱的教学,宛如无水池塘,终将群鲜枯竭”。爱是教育的灵魂。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教师只有用爱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才能收获学生的爱,更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的“活”起来。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知:在语文教学中,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要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吾将上下而求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漫漫长路,无私奉献。勤于学习,爱护学生。无怨无悔!
★ 我的生活观作文
【生活化让信息技术课堂“活”起来(通用8篇)】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 教学论文2023-08-04
出国留学申报书2022-06-16
小学课题申请书范文2023-09-01
小学四年数学教学论文2024-01-21
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2022-12-04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2023-01-27
教学 课题申报 范文2022-10-10
数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2024-02-08
小学数学复式教学论文2022-07-25
用活探究激活课堂的论文20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