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9-21 07:54: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精选8篇)由网友“BiBiBoBiBi”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

篇1:《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田况字元均,其先冀州信都人。晋乱,祖行周没于契丹。父延昭,景德中脱身南归,性沈鸷,教子甚严,累官至太子率府率。况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举进士甲科,补江陵府推官,再调楚州判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举贤良方正,改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寻为陕西宣抚副使,还领三班院。保州云翼军杀州吏据城叛,诏况处置之。既而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况督诸将攻,以敕榜招降叛卒二千余人,坑其构逆者四百二十九人,以功迁起居舍人。徙秦州。丁父忧,诏起复,固辞。又遣内侍持手敕起之,不得已,乞归葬阳翟。既葬,托边事求见,泣请终制,仁宗恻然许之。帅臣得终丧自况始。服除,以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知渭州。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蜀自李顺王均再乱人心易摇守得便宜决事多擅杀以为威虽小罪犹并妻子徙出蜀至有流离死道路者。况至,拊循教诲,以期其克自拔,岁余,蜀地晏如。至和元年,擢枢密副使,遂为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遂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况宽厚明敏,有文武材。与人若无不可,至其所守,人亦不能移也。其论天下事甚多,其论甚伟,然不尽行也。始,契丹寇澶州,略得数百人,以属其父延昭。延昭哀之,悉纵去,因自脱归中国。延昭生八男,子多知名,况长子也。保州之役,况坑杀降卒数百人,朝廷壮其决,后大用之。然卒无子,以兄子为后。

论曰:况有文武才略,言事精畅,然欲惩兵骄,乃坑降卒,弗忌阴祸,惜哉!(节选自《宋史·田况传》)

译文:

田况字元均,他的祖上是冀州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晋**,他的祖父田行周身陷契丹。父亲田延昭,(真宗)景德年间逃离契丹回到大宋,生性深沉勇猛,教育子女非常严格,多次升官直至太子率府率。田况少时就卓越出众,志向远大,喜好读书。考取进士甲科,补任江陵府推官,再调为楚州判官,升迁秘书省著作佐郎。考取贤良方正科,改任太常丞、江宁府通判。

不久,被任命为陕西宣抚副使。保州云翼军杀死州中小吏,占据城池叛乱,皇帝下诏田况处罚惩治。不久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德军。田况统率各路将领进攻,用敕榜(“敕榜为诏令文书之一,“赐酺、戒励百官、晓谕军民时用之”)招降叛军二千余人,活埋发动叛乱的士兵四百二十九人,凭借功勋升迁为起居舍人。调任秦州知州。遭逢父亲去世,皇帝下诏不待终丧重新起用,(田况)坚决推辞。(皇帝)又派遣宦官拿着手诏去起用他,(他)没有办法,请求先回到阳翟安葬父亲。安葬父亲之后,他托言边疆有事求见,见面后哭泣着请求皇帝允许他服丧满期,仁宗也为之感到悲伤,同意了。安抚司长官(宋代诸路安抚司长官称“帅臣”)能够服满三年之丧,是从田况开始的。守丧期满,凭借枢密直学士、尚书礼部郎中的'官衔担任渭州知州。后来升任右谏议大夫、成都知府。四川自从李顺、王均接连两次作乱之后,民心容易摇动,(朝廷允许)地方长官斟酌事宜,不拘陈规,自行决断处理,很多长官因此擅自诛杀,以之立威,即便是小罪,也连带着将(犯人的)妻子儿女流放到蜀地以外,以致有人流离失所,就死在了道路上。田况上任之后,安抚、教导百姓,不是有很大的罪过就不流放他们,蜀地百姓尤为爱戴他。至和元年,提升为枢密副使,于是又担任枢密使。因病去职,任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就以太子少傅的职衔退休,(后来)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宣简”。

田况宽大厚道,聪明机敏,才兼文武。跟别人相处,好像(别人的意见)他没有不同意的,但是他坚守的东西,别人也无法使他改变。他论述的天下大事很多,见识也很卓越,然而不完全被采用。当初,契丹进犯澶州,掳掠到几百人,让田况的父亲田延昭统治他们。田延昭哀怜他们,把他们统统放回去了,(自己也)趁机从契丹脱身,回到中原。田延昭生了八个儿子,多半闻名于世,田况是他的长子。保州之战,田况活埋降兵几百人,朝廷因其果决而赏识他,后来对他予以重用。然而到他去世也没有儿子,立兄长之子为后。

评论说:田况有文武才能谋略,议论政事精深畅达,然而为了惩治骄纵不受控制的士兵,竟然坑杀投降士兵,不惧怕冥冥之中受到报应,真是可惜啊!

篇2:宋史文天祥传原文以及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以及翻译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谧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侧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年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道:“逭份答卷古义好像明镜,忠心像铁石,所以臣敢为获得人才而庆贺。”随即遭父丧,回家。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除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贾似道称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诏不允。天祥当制,语皆讽似道。时内制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乐,使台臣张志立劾罢之。天祥既数斥,援钱若水例致仕,时年三十七。

开庆初年,大元军队进攻宋朝。宦官董宋臣游说皇上迁都,人们都不敢说他不对。文天祥当时进京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求斩处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没有回答,就自动罢职回家。后来逐渐升任刑部郎官。董宋臣再度进京任都知,文天祥又上书极力论说他的罪过,也没有回答。出朝任瑞州知州,改为江西提刑,升为尚书左司郎官,屡次被谏官弹劾罢免。授任军器监权直学士院。贾似道声称有病,乞求退休,以此要挟君主,降诏不同意。文天祥起草制书,用词讽刺贾似道。当时接受起草内制都要先递上文稿,文天祥不递交文稿,贾似道不高兴,让御史张志立弹劾罢免他。文天祥几次被贬斥,援用钱若水旧例退休,当时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咸淳九年,起用任湖南提刑,因而见到前任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气节,谈到国事,担心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当会生变,我看人看得多了,拯救国运的责任,莫非是在你身上吧?你要努力。”十年,改为赣州知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德佑初年,江上告急,诏令天下起兵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哭泣,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集中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任命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友人阻止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会遗样。但国家养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难,征集天下军队,却没有一个人一匹马进京门,我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闻风而起的。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时以丞相宜中未还朝,不遣。十月,宜中至,始遣之。朝议方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和义郡王,欲赖以求好。师孟益偃蹇自肆。

文天祥生性喜欢豪华,平常自己享用很丰厚,跟前满是歌舞伎。这时,自己痛加裁减,将全部家产都用作军费。每次同宾客幕僚说到时事,往往流泪,拍着几案说道:“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吃别人的饭要为别人的事去死。”八月,文天祥领兵到临安,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柑陈宜中未还朝,不派遣。十月,陈宜中到来,才派他去。朝廷议论正要提拔吕师孟任兵部尚书,封吕文德和义郡王,想要靠他们去求和。吕师孟越发傲慢放肆。

天祥陛辞,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

文天祥上殿辞行,上疏说:“朝廷容忍约束多,奋发刚断少,乞求斩杀吕师孟祭鼓,以振作官兵的士气。”并且说:“宋有鉴于五代的战乱,削除藩镇,建立州县,一时间虽然足够纠正尾大不掉指挥不灵的弊病,可是国家也因此逐渐衰弱。所以敌军到一州就攻陷一州,到一县就攻陷一县,中原地区失陷,悲痛后悔不及。如今应该将天下分成四镇,立都督在那里统领指挥。将广西加上湖南而在长沙设帅府;将广东加上江西而在隆兴设帅府;将福建加上江东而在番阳设帅府;将淮西加上淮东而在扬州设帅府。责令长沙攻取鄂州,隆兴攻取蕲、黄,番阳攻取江东,扬州攻取两淮,使得地盘扩大国力增强,足够用来抵抗敌人。约定日期一齐奋击,有进无退,日夜谋取敌军。他们防御增加力量分散,疲于奔命,百姓中间的英雄豪杰又趁机在他们中间出没,这样做的话那敌军是不难击退的。”当时议论认为.文天祥的论说不切实际,书奏没有回答。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全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余杭。

十月,文天祥进入平江,大元军队已经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同张全援救常州,到了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带广军在五牧作战,打了败仗,尹玉的军队也打败,争抢过河,拉住张全的兵船,张全的军队砍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尹玉带着残兵五百人连夜交战,等到天亮全都战死。张全一箭不发,逃了回来。大元军队攻陷常州,进入独松开。陈宜中、留夔炎召文天祥,放弃垩江,守卫余杭。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未几,宋降,宜中、世杰皆去。仍除天祥枢密使。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刘岊,北至镇江。天祥与其客杜浒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两淮兵足以兴复,特二阃小隙,不能合从耳。”天祥问:“计将安出?”再成曰:“今先约淮西兵趋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挥东诸将,以通、泰兵攻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兵攻杨子桥,以扬兵攻瓜步,吾以舟师直捣镇江,同日大举。湾头、杨子桥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师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面,吾自江中一面薄之,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瓜步既举,以东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归路,其大帅可坐致也。”天祥大称善,即以书遗二制置,遣使四出约结。

明年正月,任临安府知府。没多久。宋朝投降,陈宜中、张世杰都逃出。于是便任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到军中请求讲和,同大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扣留他,连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柜密院事刘岊,一起往北到达镇江。文天祥和他的门客杜浒十二人,在夜里逃进真州。苗再成出城迎接,一边高兴一边落泪说:“两淮的军队足够用来复兴,但二位将帅有矛盾,不能够联合罢了。”文天祥问:“有什么办法吗?”苗再成说:“现在先约淮西军队前往建康,对方一定全力来抵御我们西边的军队。指挥东边各位将领,以通、壶的军队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的军队攻打杨子桥,以扬州部队攻打瓜步,我以船队直接袭击镇江,在同一天内大规模发动。湾头、杨子桥尽是沿江势单力薄的军队,并且日夜盼望我们军队的到来,一攻就能拿下。联合进攻瓜步的三面,我从江中的一面逼近,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替他们想办法了。瓜步攻下以后,以东部军队进京口,西部军队进金陵,拦截浙的退路,他们的元帅是可以擒到的。”文天祥连连称好,马上写信给二位制置使,派使臣到各处去约定联合。

天祥未至时,扬有脱归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庭芝信之,以为天祥来说降也。使再成亟杀之。再成不忍,绐天祥出相城垒,以制司文示之,闭之门外。久之,复遣二路分觇天祥,果说降者即杀之。二路分与天祥语,见其忠义,亦不忍杀,以兵二十人道之扬,四鼓抵城下,闻候门者谈,制置司下令备文丞相甚急,众相顾吐舌,乃东入海道,遇兵,伏环堵中得免。然亦饥莫能起,从樵者乞得余糁羹。行入板桥,兵又至,众走伏丛筱中,兵入索之,执杜浒、金应而去。虞候张庆矢中目,身被二创,天祥偶不见获。浒、应解所怀金与卒,获免,募二樵者以蒉荷天祥至高邮,泛海至温州。

文天祥还未到时,扬州有逃脱回来的士兵说:“暗中派一位丞相进真州劝降了。”庭芝相信这话,以为文天祥是来劝降的。派苗再成立即杀他。苗再成不忍心。骗文天祥出去察看城防,将制置司的条令拿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在门外很久,再派二路人马分别侦察文天祥,如果果真是劝降的人就杀掉他。二路人马分别同文天祥交谈,看到他忠义,也不忍心杀他,派二十名士兵替他引路到扬州去,四鼓时分抵达城下,听到等待开门的人谈论,制置司下令防备文丞相很严,众人相视吓得吐舌,于是便往东进入海路,碰到敌军,藏在土团墙裹才得以躲过。但是饿得谁都起不来,跟砍柴的人讨到些残羹剩饭。进到板桥,敌军又来,大家跑到竹丛中藏起来,敌兵进到襄面搜他们,抓住了杜游、金应以后离开。虞候官张庆被箭射中眼睛,身上受了两处伤,文天祥恰好未被抓住。杜游、金应拿出怀里藏的金子给士兵,得以放回,雇了二名樵夫用筐子抬着文天祥到达高邮,乘海船到达温州。

闻益王未立,乃上表劝进,以观文殿学士、侍读召至福,拜右丞相。寻与宜中等议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参谋赵时赏、谘议赵孟溁将一军取宁都,参赞吴浚将一军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皆自江西起兵来会。邹洬以招谕副使聚兵宁都,大元兵攻之,洬兵败,同起事者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皆死。武冈教授罗开礼,起兵复永丰县,已而兵败被执,死于狱。天祥闻开礼死,制服哭之哀。

闻说益王未即位,于是上表劝说继位,以塑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到福州,任右丞相。随即同陈宜中等人意见不一。七月,以同都督到辽西,于是出发,招收军队进入汀州。十月,派参谋官赵时赏、咨议官赵孟濚率领一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官吴浚率领一路军队攻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前来会合。邹湿以招谕副使在宁都聚集军队,大元军队进攻他,邹㵯的军队战败,一同起事的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都死亡。武冈教授罗开礼,兴兵收复永丰县,不久战败被俘,死在狱中。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为他服丧哭泣致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卫。时赏、孟溁亦提兵归,独浚兵不至。未几,浚降,来说天祥。天祥缚浚,缢杀之。四月,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跋扈,斩以徇。五月,出江西,入会昌。六月,入兴国县。七月,遣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盛兵薄赣城,邹洬以赣诸县兵捣永丰,其副黎贵达以吉诸县兵攻泰和。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军队进入汀州,文天祥转移到漳州,乞求保卫皇帝。赵时赏、赵孟溁也领兵回来,独独吴浚的军队未到。没多久,吴浚投降,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绑起吴浚,勒死他。四月,进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骄横,斩首示众。五月,从江西离开,进入会昌。六月,进入兴国县。七月,派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集众兵逼近赣城,邹㵯带赣州各县军队攻打永丰,副将黎贵达带吉州各县军队攻打泰和。吉州八个县收复了一半,惟有赣州攻不下。临洪各州,都投降。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永之间起兵,收复了几个县,抚州何时等都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的豪杰,都派人到军中听候指挥。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邹洬于永丰。洬兵先溃,恒穷追天祥方石岭。巩信拒战,箭被体,死之。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妾子女皆见执。时赏坐肩舆,后兵问谓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而归,天祥以此得逸去。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发兵援救赣州,而且亲自指挥军队在兴国进攻文天祥。文天祥未料到李恒的军队突然来到,便带兵撤走,到永丰投靠邹湿0邹湿的军队先败,李恒穷追文天祥不放直到方石岭。巩信极力抵抗,全身中箭,战死。到了空坑,士兵全都溃散,文天祥妻妾子女全都被抓。趟时赏乘坐便轿,后来士兵问他叫什么,赵时赏说“我姓文”,众人以为是文天祥,把他抓住带回,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走。

孙?、彭震龙、张汴死于兵,缪朝宗自缢死。吴文炳、林栋、刘洙皆被执归隆兴。时赏奋骂不屈,有系累至者,辄麾去,云:“小小签厅官耳,执此何为?”由是得脱者甚众。临刑,洙颇自辩,时赏?七曰:“死耳,何必然?”于是栋、文炳、萧敬夫、萧焘夫皆不免。

孙桌、彭震龙、张汴都死在战场,缪朝宗上吊自杀。吴文炳、林栋、刘洙都被抓住回到隆兴。赵时赏大骂不屈,有人受牵连而被抓来,往往挥手斥走,说:“小小签厅官罢了,抓到这儿干什么?”因此得以逃脱的人很多。临刑前,刘洙还有点想替自己辩解,赵时赏叱骂道:“不过一死罢了,何必这样?”于是林栋、吴文炳、萧敬夫、萧焘夫都被杀。

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黎贵达潜谋降,执而杀之。至元十五年三月,进屯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卫王继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许。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数百人。天祥惟一子,与其母皆死。十一月,进屯潮阳县。潮州盗陈懿、刘兴数叛附,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十二月,趋南岭,邹洬、刘子俊又自江西起兵来,再攻懿党,懿乃潜道元帅张弘范兵济潮阳。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天祥吞脑子,不死。邹洬自颈,众扶入南岭死。官属士卒得脱空坑者,至是刘子俊、陈龙复、萧明哲、萧资皆死,杜浒被执,以忧死。惟赵孟溁遁,张唐、熊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获,俱死焉。唐,广汉张栻后也。

文天祥收拾残兵跑到循州,驻兵南岭。黎贵达暗中想要投降,抓住并且杀了他。至元十五年三月,进驻丽江浦。六月,进入船澳。益王去世,卫王继立。文天祥上表弹劾自己,乞求进京朝见,不批准。八月,加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几百人。文天祥仅有一个儿子,跟他的母亲都死了。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强盗陈懿、刘兴屡次叛乱屡次归附,危害潮州百姓。文天祥打跑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前往南岭,邹㵯、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前来,再次攻打陈懿的党羽,陈懿暗中引导元帅张弘范的军队到了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来到,众人来不及抵抗,都低头趴在草丛中。文天祥慌忙要跑,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他。文天祥吞下龙脑香,却没死。邹飒自杀,众人扶着他进南岭后死去。属下官兵从空坑逃脱的,到遣时刘子俊、陈龙复、芦明哲、萧资都死去,杜浒被抓,因为忧愁而死。仅有赵孟滦逃走,张唐、熊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俘,全都因此而死。张庐,是广汉张栻的后人。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文天祥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令他下拜,不拜,张弘范便用客礼见他,同他一道进入厘山,让他写信招张世杰前来。文天搓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背叛父母,可能吗?”还是坚持向他索要招降信,便写下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诗的末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放过了他。厘山攻陷,军中大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的忠孝已经尽到,若能改变心意以事奉宋的态度事奉我们皇上,可能仍是宰相。”文天祥悲痛落泪,说:“国亡不能够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难道还敢偷生避死而且有二心吗?”张弘范觉得他很仁义,派使者护送文天祥到首都。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天,未死,就又进食。到了燕,驿馆招待得很丰盛,文天祥不睡,坐着到天明。便转移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他。当时世祖皇帝常从南朝官员中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朝人裹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便派王积翁宣示圣旨,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当殉国。如蒙释放,能够以平民回归家乡,今后以方外身份充数顾问,是行的。如果马上要我做官,不光是些亡国士大夫不能同他们谋求共存,而且将自己一生的努力全都抛弃,我有何用?”王积翁想要联合宋旧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一出去,再号召江南,那将把我们十个人放在什么地方!”事情便作罢。文天祥在燕共三年,皇上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同宰相商量要释放他,有人提出文天祥在江西起兵的事情来说,结果没有释放。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元十九年,有一福建僧人说土星侵犯帝座星,疑心生变。没多久,中山有个疯子自称“宋主”,有兵一千人,想要救回文丞相。京城也有匿名信,说某天火烧城外苇草,率领两侧士兵起事,丞相可以不必发愁这样的话。当时强盗刚杀掉左丞相阿金马,勒令除去城下苇草,将瀛国公以及宋宗室迁移到开平,怀疑所称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召进宫中告诉他道:“你还有什么请求?”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担任宰相,怎么可以事奉第二国?希望赐我一死就足够了。”但还是不忍心,马上挥手让他退下。谏官极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听从了他们。一会儿降韶阻止他们,而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情结束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几天后,他妻子欧阳氏收他的尸体,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他的衣带中写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惟有取义,才能仁至。读圣贤书,学习何用,从今以后,可以问心无愧。”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论日: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军队没有约定就来会合的有八百诸侯。伯夷、叔齐就凭逭两个男子想要拉住马而阻止他们,即使是三尺小孩也知道不行。后来,孔子认为他们贤良,就说:“求仁而得仁。”宋朝到德佑亡国了,文天祥往来军队中间,起初想要凭口舌劝说保存宋,不能成功,护送两位孱弱的王子颠沛在岭海一带,来谋求复兴,兵败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因为有天地般宽广的气量,既认为他气节高尚,又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几年,就好像老虎关在笼子里,想尽办法驯服他,终究没能成功。看他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没有比进士更兴盛的,考进士没有比中状元更荣耀的。自从文天祥死后,世上那些喜欢发表高论的人,认为科举不足以获得伟大的人物,难道是这样吗!

【全部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漂亮白皙像玉石,眉清目秀,顾盼生辉。在童子时,看到学校祭供的同乡.先辈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谧号都叫“忠”,就景仰他们,说:“死后如果不侧身在他们中间享受祭供,就不是大丈夫。”年二十岁考中进士,在集英殿考策问。当时理宗在位时间长,政务渐渐懈怠,文天祥以遵循天意不懈怠作答,长达一万多字,不起草稿,一挥而就,皇帝亲自选拔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奏道:“逭份答卷古义好像明镜,忠心像铁石,所以臣敢为获得人才而庆贺。”随即遭父丧,回家。

开庆初年,大元军队进攻宋朝。宦官董宋臣游说皇上迁都,人们都不敢说他不对。文天祥当时进京任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求斩处董宋臣,使民心一致”。没有回答,就自动罢职回家。后来逐渐升任刑部郎官。董宋臣再度进京任都知,文天祥又上书极力论说他的罪过,也没有回答。出朝任瑞州知州,改为江西提刑,升为尚书左司郎官,屡次被谏官弹劾罢免。授任军器监权直学士院。贾似道声称有病,乞求退休,以此要挟君主,降诏不同意。文天祥起草制书,用词讽刺贾似道。当时接受起草内制都要先递上文稿,文天祥不递交文稿,贾似道不高兴,让御史张志立弹劾罢免他。文天祥几次被贬斥,援用钱若水旧例退休,当时年三十七。

咸淳九年,起用任湖南提刑,因而见到前任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气节,谈到国事,担心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当会生变,我看人看得多了,拯救国运的'责任,莫非是在你身上吧?你要努力。”十年,改为赣州知州。

德佑初年,江上告急,诏令天下起兵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哭泣,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位英雄都回应,集中一万人的军队。事情上报,任命为江西提刑安抚使召他进京。友人阻止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和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会遗样。但国家养育群臣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急难,征集天下军队,却没有一个人一匹马进京门,我对这种情况感到非常痛心。所以不自量力,要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闻风而起的。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

文天祥生性喜欢豪华,平常自己享用很丰厚,跟前满是歌舞伎。这时,自己痛加裁减,将全部家产都用作军费。每次同宾客幕僚说到时事,往往流泪,拍着几案说道:“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的忧愁为忧愁,吃别人的饭要为别人的事去死。”八月,文天祥领兵到临安,任平江府知府。当时因为丞柑陈宜中未还朝,不派遣。十月,陈宜中到来,才派他去。朝廷议论正要提拔吕师孟任兵部尚书,封吕文德和义郡王,想要靠他们去求和。吕师孟越发傲慢放肆。

文天祥上殿辞行,上疏说:“朝廷容忍约束多,奋发刚断少,乞求斩杀吕师孟祭鼓,以振作官兵的士气。”并且说:“宋有鉴于五代的战乱,削除藩镇,建立州县,一时间虽然足够纠正尾大不掉指挥不灵的弊病,可是国家也因此逐渐衰弱。所以敌军到一州就攻陷一州,到一县就攻陷一县,中原地区失陷,悲痛后悔不及。如今应该将天下分成四镇,立都督在那里统领指挥。将广西加上湖南而在长沙设帅府;将广东加上江西而在隆兴设帅府;将福建加上江东而在番阳设帅府;将淮西加上淮东而在扬州设帅府。责令长沙攻取鄂州,隆兴攻取蕲、黄,番阳攻取江东,扬州攻取两淮,使得地盘扩大国力增强,足够用来抵抗敌人。约定日期一齐奋击,有进无退,日夜谋取敌军。他们防御增加力量分散,疲于奔命,百姓中间的英雄豪杰又趁机在他们中间出没,这样做的话那敌军是不难击退的。”当时议论认为.文天祥的论说不切实际,书奏没有回答。

十月,文天祥进入平江,大元军队已经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派将领朱华、尹玉、麻士龙同张全援救常州,到了虞桥,麻士龙战死,朱华带广军在五牧作战,打了败仗,尹玉的军队也打败,争抢过河,拉住张全的兵船,张全的军队砍断他们的手指,都淹死,尹玉带着残兵五百人连夜交战,等到天亮全都战死。张全一箭不发,逃了回来。大元军队攻陷常州,进入独松开。陈宜中、留夔炎召文天祥,放弃垩江,守卫余杭。

明年正月,任临安府知府。没多久。宋朝投降,陈宜中、张世杰都逃出。于是便任文天祥为枢密使。不久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到军中请求讲和,同大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扣留他,连同左丞相吴坚、右丞相贾余庆、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同签书柜密院事刘岊,一起往北到达镇江。文天祥和他的门客杜浒十二人,在夜里逃进真州。苗再成出城迎接,一边高兴一边落泪说:“两淮的军队足够用来复兴,但二位将帅有矛盾,不能够联合罢了。”文天祥问:“有什么办法吗?”苗再成说:“现在先约淮西军队前往建康,对方一定全力来抵御我们西边的军队。指挥东边各位将领,以通、壶的军队攻打湾头,以高邮、宝应、淮安的军队攻打杨子桥,以扬州部队攻打瓜步,我以船队直接袭击镇江,在同一天内大规模发动。湾头、杨子桥尽是沿江势单力薄的军队,并且日夜盼望我们军队的到来,一攻就能拿下。联合进攻瓜步的三面,我从江中的一面逼近,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不能替他们想办法了。瓜步攻下以后,以东部军队进京口,西部军队进金陵,拦截浙的退路,他们的元帅是可以擒到的。”文天祥连连称好,马上写信给二位制置使,派使臣到各处去约定联合。

文天祥还未到时,扬州有逃脱回来的士兵说:“暗中派一位丞相进真州劝降了。”庭芝相信这话,以为文天祥是来劝降的。派苗再成立即杀他。苗再成不忍心。骗文天祥出去察看城防,将制置司的条令拿给他看,把他关在门外。在门外很久,再派二路人马分别侦察文天祥,如果果真是劝降的人就杀掉他。二路人马分别同文天祥交谈,看到他忠义,也不忍心杀他,派二十名士兵替他引路到扬州去,四鼓时分抵达城下,听到等待开门的人谈论,制置司下令防备文丞相很严,众人相视吓得吐舌,于是便往东进入海路,碰到敌军,藏在土团墙裹才得以躲过。但是饿得谁都起不来,跟砍柴的人讨到些残羹剩饭。进到板桥,敌军又来,大家跑到竹丛中藏起来,敌兵进到襄面搜他们,抓住了杜游、金应以后离开。虞候官张庆被箭射中眼睛,身上受了两处伤,文天祥恰好未被抓住。杜游、金应拿出怀里藏的金子给士兵,得以放回,雇了二名樵夫用筐子抬着文天祥到达高邮,乘海船到达温州。

闻说益王未即位,于是上表劝说继位,以塑文殿学士、侍读的官职召到福州,任右丞相。随即同陈宜中等人意见不一。七月,以同都督到辽西,于是出发,招收军队进入汀州。十月,派参谋官赵时赏、咨议官赵孟濚率领一路军队攻取宁都,参赞官吴浚率领一路军队攻取雩都,刘洙、萧明哲、陈子敬都从江西起兵前来会合。邹湿以招谕副使在宁都聚集军队,大元军队进攻他,邹㵯的军队战败,一同起事的刘钦、鞠华叔、颜斯立、颜起岩都死亡。武冈教授罗开礼,兴兵收复永丰县,不久战败被俘,死在狱中。天祥听说罗开礼死了,为他服丧哭泣致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军队进入汀州,文天祥转移到漳州,乞求保卫皇帝。赵时赏、赵孟溁也领兵回来,独独吴浚的军队未到。没多久,吴浚投降,来游说文天祥。文天祥绑起吴浚,勒死他。四月,进入梅州,都统王福、钱汉英骄横,斩首示众。五月,从江西离开,进入会昌。六月,进入兴国县。七月,派参谋张汴、监军赵时赏、赵孟溁等集众兵逼近赣城,邹㵯带赣州各县军队攻打永丰,副将黎贵达带吉州各县军队攻打泰和。吉州八个县收复了一半,惟有赣州攻不下。临洪各州,都投降。潭赵璠、张虎、张唐、熊桂、刘斗元、吴希奭、陈子全、王梦应在邵、永之间起兵,收复了几个县,抚州何时等都起兵响应文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的豪杰,都派人到军中听候指挥。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发兵援救赣州,而且亲自指挥军队在兴国进攻文天祥。文天祥未料到李恒的军队突然来到,便带兵撤走,到永丰投靠邹湿0邹湿的军队先败,李恒穷追文天祥不放直到方石岭。巩信极力抵抗,全身中箭,战死。到了空坑,士兵全都溃散,文天祥妻妾子女全都被抓。趟时赏乘坐便轿,后来士兵问他叫什么,赵时赏说“我姓文”,众人以为是文天祥,把他抓住带回,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走。

孙桌、彭震龙、张汴都死在战场,缪朝宗上吊自杀。吴文炳、林栋、刘洙都被抓住回到隆兴。赵时赏大骂不屈,有人受牵连而被抓来,往往挥手斥走,说:“小小签厅官罢了,抓到这儿干什么?”因此得以逃脱的人很多。临刑前,刘洙还有点想替自己辩解,赵时赏叱骂道:“不过一死罢了,何必这样?”于是林栋、吴文炳、萧敬夫、萧焘夫都被杀。

文天祥收拾残兵跑到循州,驻兵南岭。黎贵达暗中想要投降,抓住并且杀了他。至元十五年三月,进驻丽江浦。六月,进入船澳。益王去世,卫王继立。文天祥上表弹劾自己,乞求进京朝见,不批准。八月,加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军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亡几百人。文天祥仅有一个儿子,跟他的母亲都死了。十一月,进驻潮阳县。潮州强盗陈懿、刘兴屡次叛乱屡次归附,危害潮州百姓。文天祥打跑陈懿,抓住刘兴杀了他。十二月,前往南岭,邹㵯、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前来,再次攻打陈懿的党羽,陈懿暗中引导元帅张弘范的军队到了潮阳。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来到,众人来不及抵抗,都低头趴在草丛中。文天祥慌忙要跑,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他。文天祥吞下龙脑香,却没死。邹飒自杀,众人扶着他进南岭后死去。属下官兵从空坑逃脱的,到遣时刘子俊、陈龙复、芦明哲、萧资都死去,杜浒被抓,因为忧愁而死。仅有赵孟滦逃走,张唐、熊挂、吴希奭、陈子全兵败被俘,全都因此而死。张庐,是广汉张栻的后人。

文天祥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令他下拜,不拜,张弘范便用客礼见他,同他一道进入厘山,让他写信招张世杰前来。文天搓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背叛父母,可能吗?”还是坚持向他索要招降信,便写下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诗的末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放过了他。厘山攻陷,军中大宴会,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的忠孝已经尽到,若能改变心意以事奉宋的态度事奉我们皇上,可能仍是宰相。”文天祥悲痛落泪,说:“国亡不能够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难道还敢偷生避死而且有二心吗?”张弘范觉得他很仁义,派使者护送文天祥到首都。

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天,未死,就又进食。到了燕,驿馆招待得很丰盛,文天祥不睡,坐着到天明。便转移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他。当时世祖皇帝常从南朝官员中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朝人裹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便派王积翁宣示圣旨,文天祥说:“国家灭亡,我当殉国。如蒙释放,能够以平民回归家乡,今后以方外身份充数顾问,是行的。如果马上要我做官,不光是些亡国士大夫不能同他们谋求共存,而且将自己一生的努力全都抛弃,我有何用?”王积翁想要联合宋旧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为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一出去,再号召江南,那将把我们十个人放在什么地方!”事情便作罢。文天祥在燕共三年,皇上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同宰相商量要释放他,有人提出文天祥在江西起兵的事情来说,结果没有释放。

至元十九年,有一福建僧人说土星侵犯帝座星,疑心生变。没多久,中山有个疯子自称“宋主”,有兵一千人,想要救回文丞相。京城也有匿名信,说某天火烧城外苇草,率领两侧士兵起事,丞相可以不必发愁这样的话。当时强盗刚杀掉左丞相阿金马,勒令除去城下苇草,将瀛国公以及宋宗室迁移到开平,怀疑所称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召进宫中告诉他道:“你还有什么请求?”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蒙受宋恩典,担任宰相,怎么可以事奉第二国?希望赐我一死就足够了。”但还是不忍心,马上挥手让他退下。谏官极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听从了他们。一会儿降韶阻止他们,而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情结束了。”向着南方拜别以后就义。几天后,他妻子欧阳氏收他的尸体,面色如生,享年四十七。他的衣带中写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惟有取义,才能仁至。读圣贤书,学习何用,从今以后,可以问心无愧。”

论日:从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得大义于天下,不因成功失败顺利挫折动摇其决心,君子称作“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军队没有约定就来会合的有八百诸侯。伯夷、叔齐就凭逭两个男子想要拉住马而阻止他们,即使是三尺小孩也知道不行。后来,孔子认为他们贤良,就说:“求仁而得仁。”宋朝到德佑亡国了,文天祥往来军队中间,起初想要凭口舌劝说保存宋,不能成功,护送两位孱弱的王子颠沛在岭海一带,来谋求复兴,兵败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因为有天地般宽广的气量,既认为他气节高尚,又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几年,就好像老虎关在笼子里,想尽办法驯服他,终究没能成功。看他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没有比进士更兴盛的,考进士没有比中状元更荣耀的。自从文天祥死后,世上那些喜欢发表高论的人,认为科举不足以获得伟大的人物,难道是这样吗!

篇3: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翻译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欲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苍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元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欧阳修乞致仁,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安石谓不足以阻奸,至比之共、鲧。灵台郎尤瑛言天久阻,星失度,宜退安石,即黥录英州。唐坰本以安石引荐为谏官,因请对极论其罪,谪死。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致华岳山崩。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因,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阏其奏,出彦博守魏。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腾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一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此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吕惠卿服阕,安石朝夕汲引之,至是,白为参知政事,又乞召韩绛代已。二人守其模,不少失,时号绛为传法沙门,惠卿为护法善神。而惠卿实欲自得政,忌安石复来,因郑侠狱陷其弟安国,又起李士宁狱以倾安石。绛觉其意,密白帝请召之。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三经义》成,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子雱为龙图阁直学士。雱风御史中丞邓绾,复弹惠卿与知华亭县张若济为奸利事,置狱鞠之,惠雱出守陈。

华亭狱久不成,雱以属门下客吕嘉问,练亨甫共议,取邓绾所列惠卿事,杂他书下制狱,安石不知也。省吏告惠卿于陈,惠卿以状闻,且论安石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此数恶力行于年岁之间,虽古之失志倒行而逆施者,殆不如此。又发安石私书曰:无使上知者。帝以示安石,安石谢无有,归以问雱,雱言其情,安石咎之。雱愤恚,疽发背死。安石暴绾罪,云为臣子弟求官及荐臣婿蔡卞遂与亨甫皆得罪,皆斥。

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及子雱死,尤悲伤不堪,力请解机务。上益厌之,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哲宗立,加司空。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翻译: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王yi,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一经过目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落笔如飞,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奇妙。朋友把他的文章带给看,欧阳修为他播扬美誉。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以前的制度规定,任职期满,准许呈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他在鄞县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秋后百姓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鄞县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向皇帝推荐王安石,说他淡于名利,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欧阳修对朝廷说王安石须用俸禄养家,因此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穷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既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能够以长久依靠天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符合当前世事的变化。我所说的,流于颓废风俗的人是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第二年,任命他同修起居注,他推辞了好多天。门吏拿着委任敕命到他府上交给他,他拒不接受;门吏随即下拜,他却躲避到厕所里去;门吏把委任敕命放在桌上离去,王安石又追上去把委任敕命交还给门吏;他上章辞谢了八九次,才接受了同修起居注的任命。于是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从此他不再辞官了。

有位少年得到一只善斗的鹌鹑,朋友向他讨取,他不给,朋友仗着与少年平时关系亲昵就拿走了鹌鹑,少年追上去把朋友杀了。开封府判决这位少年当处死刑,王安石反驳说:“按照法律,公开的夺取、偷窃都是盗窃行为。少年不肯把鹌鹑送给他,而他拿了就走,这是盗窃的行为。少年追上去把他杀死,是追捕盗贼,虽然杀了人,也不应当加以追究。”于是弹劾开封府审判机构将不该判刑的反而判了重刑,犯了错误。开封府的官吏不服,皇帝把这件事交给审刑院、大理寺再审,审刑院、大理寺一致认为开封府的判决是正确的。皇帝下诏免于追究王安石这次弹劾错误,他应当到门前谢罪。王安石说“:我没有罪。”不肯谢罪。御史全都上奏皇帝,皇帝置之不问。

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再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听任大臣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为了私利而侵夺舍人职权,不过立法也不应该如此。今天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守纪,而刚强的人则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王安石本是楚人,在朝中并不知名,因为韩、吕二族是世家大族,想借助韩、吕来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于是就和韩绛、韩绛弟韩维以及吕公著深交,这三人更加对人称道赞扬王安石,王安石的声望才开始显著。神宗在颍王府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一天讲学,大臣们都退朝了,皇上让王安石留坐,说:“我有一些事情想和你慢慢讨论。”因此说“:唐太宗必须得到魏征,刘备必须得到诸葛亮,然后可以有所作为,这二人确实不是代代都有的杰出人物。”王安石回答说:“陛下果真能为尧、舜,那必然会有皋陶、后夔、后稷、;果真能为高宗,那必然会有傅说。魏征、诸葛亮两人都是有识之士所不耻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以天下之大,人民之多,百年治平相承,学者不能说不多。然而经常忧虑无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这是因为陛下选择人才的方法不明确,诚意待人做得不到家,虽然有皋陶、后夔、后稷、、傅说那样的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去的。”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代,也免不了有四凶。”王安石回答说:“只有能够辨别四凶而惩处他们,这才所以成为尧、舜。假使让四凶任意谗害忠良,妄为邪恶,那么皋陶、后夔、后稷、难道也肯得过且过地拿着俸禄而虚度一生吗?”

登州有名妇女厌恶自己丈夫相貌丑陋,夜里用刀砍杀丈夫,伤重没有死。这件案子上报朝廷后,朝中讨论一致认为这名妇女应判死刑,独有王安石引用法律辩驳证明,适合从谋杀伤律条,减死刑二等论处。神宗同意王安石的意见,并且把它定为法律。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为今天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令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从此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

青苗法,是把籴买常平粮的本钱作为青苗钱,散给百姓,要他们出二分的利息,散出收回。均输法,是把发运的职能改为均输,朝廷给予钱币和米粮,凡是上供朝廷的物品,都必须离开价钱高的地区而在价钱便宜的地区购买,以路程近的地区代替路程远的地区,预先报告京城仓库需要购买的物品,以便能在价钱便宜时购买贮存。保甲法,乡村人口编入户籍簿,两名男丁取一人,十家为一保,保丁都发给弓弩,教他们战斗阵法。免役法,根据百姓家庭财产多少,分别令他们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户、女户,本来不要服役的家庭,也一概出钱,叫助役钱。市易法,允许私人向官府赊购或借贷货物钱款,以自己的田地、住宅或金帛作为抵押,出息十分之二,超过期限没有交纳的,利息之外每月另加罚金百分之二。保马法,凡是五路义勇保甲愿意养马的,每户养一匹,用牧马监现有的马给他们喂养,或是官府给买马的钱,让他们自行购买,每年检查一次马的肥瘦程度,死亡或生病的要补偿。方田法,把东、西、南、北各千步,相当于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作为一方,每年九月,县令、县佐分地丈量计算,检验土地肥瘠,确定这些土地的成色,分为五个等级,按照土地的等级,均定赋税数额。还有免行钱,规定京城各行各业根据获利多少,都必须交纳免行钱,给予免除行户当差。自从这些法令推行以后,全国各地争言农田水利,古代的陂塘和废弃的堤堰,都必须兴建修复。又下令平民百姓可以投递密封状,增加价钱购买坊场,又增加茶、盐的税收数额,又设置河北籴便司,在临近河流的州县广积粮食,以备粮饷运输。从此赋税聚敛越来越重,而天下骚动不安了。

御史中丞吕诲说王安石有十大过失,神宗为此派吕诲去做地方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吕诲任御史中丞。规劝神宗停止实行青苗法的奏疏送到朝廷,神宗感到醒悟,打算同意韩琦的意见,王安石立即要求辞职离去。司马光为神宗起草批答诏书,其中有“士大夫沸腾,百姓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上章为自己辩护,神宗用恭敬的言语表示歉意,派吕惠卿传达旨意,韩绛又劝神宗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谢恩,因而对神宗说了朝廷内外大臣、从官、台谏官、朝士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并且说:“陛下想用先王的正道战胜天下流于颓靡风俗的人,所以是与天下流俗相互较量轻重。流俗的这个秤锤重了,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流俗;陛下的这个秤锤重了,那么天下的人们就都归向陛下。秤锤与物体较量轻重的时候,虽然是重达千钧的物体,增加或减少秤锤一铢一两的重量就会使准确性发生改变。今天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的正道,以此阻止陛下所做的改革。现在正是陛下和流俗的秤锤较量轻重的时候,流俗增加铢两的重量,虽然极其微小,但是天下这一秤锤,已归属于流俗了,这就是天下议论纷纷的缘故。”神宗认为是这样。于是王安石重新任职治事,韩琦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

王安石与司马光一直相交甚厚,司马光根据朋友之间互相督促行善的道理,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反复劝说,王安石很不高兴。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还没有任职时,而王安石执政,于是这项任命就中止执行了。虽然吕公著是王安石推荐的,也因为请求罢除新法而被派出任颍州知州。御史刘述、刘琦、钱岂页、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苏颂封还任命诏令,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都被罢免并逐出朝廷。翰林学士范镇三次上疏议论青苗法,被罢免职务而退休。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王安石不知道把吕惠卿离开后的空缺委任给什么人时,得到了曾布,很信任他,信任的程度仅次于吕惠卿。

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年春天,京东路、河北路发生暴风的异常现象,百姓十分恐慌。神宗批示中书省,令省事安静以应付天变,放还这两路应募的农夫,责罚不如实反映汇报情况的监司、郡守。王安石扣住而不下达这道诏令。

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有切掉自己手指、砍断自己手腕的人,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说“:这些事我固然还没有知道,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今天士大夫对于新政,尚且吵吵嚷嚷感到惊异;何况二十万户百姓,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受到别人蛊惑煽动的人,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神宗说“:听取百姓的各种意见就能取得成功,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畏惧。”

东明县百姓有人拦住宰相的马头控诉助役钱,王安石对神宗说:“知县贾蕃是的女婿,喜好附和流俗,导致百姓做了这种事。”又说“:治理百姓应当知道他们的真假利弊,不可以向他们表示无原则的姑息宽容。如果放纵他们使之妄经中书省、御史台等中枢机构,击鼓拦驾,凭借人多以图侥幸,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王安石强词夺理,违背常理,都像这样。

皇帝起用韩维为御史中丞,王安石怀恨韩维以往的言论,指责韩维善于附和流俗以此否定神宗所建立的新法,这次任用因韩维的辞谢而结束。欧阳修请求退休,冯京要求朝廷挽留他,王安石说“:欧阳修依附韩琦,推崇韩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这样的人,在一郡就败坏一郡,在朝廷就败坏朝廷,留下他有什么用呢?”于是神宗同意欧阳修退休。富弼因为阻挠施行青苗法被解除了宰相职务,王安石说这不足以阻止奸邪小人,甚至把富弼比作为共工、鲧。灵台郎尤瑛说天气阴了很长时间,星辰失去了正常运行,应该黜退王安石,朝廷立即把尤瑛刺面发配到英州。唐穅本是因王安石的推荐而担任了谏官,只因他借请求奏对的机会极力论说了王安石的罪过,结果被贬谪而死。文彦博说市易法是与百姓争利,致使华山崩塌。王安石说:“华山的变化,仅是天意为小人而发作的。市易法的起用,是由于平民长久穷困,用它来抑制兼并,对官府有什么利益呢?”压下了文彦博的奏章,把他派出去任魏地留守。吕公著、韩维,是王安石凭借他们树立自己声誉的人;欧阳修、文彦博,是推荐王安石的人;富弼、韩琦,是曾追随王安石的人;司马光、范镇,是与自己友情甚厚的人,王安石都不遗余力地加以排斥。

礼官讨论确立太庙中太祖神主牌位东向的位置,王安石独自决定把僖祖的神主牌位奉入祧庙,参加讨论的官员联合起来与王安石争论,没能改变他的决定。上元节的傍晚,王安石跟随圣驾骑马进入宣德门,守门卫士大声呵叱阻止,并鞭打王安石骑的'马匹。王安石发怒,上章要求逮捕惩办这些卫士。御史蔡确说“:宫廷中值宿的卫士,保卫皇帝而已,宰相不在他应该下马的地方下马,卫士理所应当加以呵叱制止。”皇帝终于还是杖打卫士,斥责内侍,王安石还是愤愤不平。王韶开拓熙河成功向朝廷报告功绩,神宗因为这是王安石的建议,解下自己身佩的玉带赐给王安石。

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一直干旱,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罢除全部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旱灾害是常会发生的事,尧、汤时代也不能避免,这事不足以使陛下忧虑,不过应当治理好人为之事来应付天灾。”神宗说“:这怎么是小事,我所以感到恐惧,正是因为没能做好人为之事。现在收取免行钱太重,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王安石说“:亲近大臣不知是谁,如果两宫有这种话,那一定是向经、曹佾所干的。”冯京说“:我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中不如意不得志的人都归附冯京,所以只有冯京听到这些话,我是没有听说。”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画成图进献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郑侠又因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神宗也怀疑王安石,于是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为吏部尚书。

吕惠卿服丧期满时,王安石早晚不停地推荐他,这时,王安石奏请皇帝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没有丝毫改变,当时韩绛的绰号是“传法沙门”,吕惠卿的绰号是“护法善神”。然而吕惠卿实际上是想自己掌握大权,害怕王安石重新回来当政,就乘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秘密奏知皇帝请求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被委任为宰相,他接到诏令后,立即兼程赴京。《三经义》写成,王安石加官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任命他的儿子王蚞为龙图阁直学士。王蚞推辞不就,吕惠卿劝说皇帝接受他的请求,因此王、吕间猜疑成仇更加明显。吕惠卿被蔡承禧弹劾,在家等待皇帝的处理诏令。王蚞暗示御史中丞邓绾再次弹劾吕惠卿和华亭县知县张若济共同犯法谋利事,立案审查他们,吕惠卿被派出任陈州知州。

十月,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得失,以及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朝大臣们上疏说:“晋武帝五年,彗星出现在轸宿;十年,又有孛星出现。然而晋武帝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预言的日期不符合。这是因为天道遥远,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上下牵强附会,难道就没有偶然的巧合?周公、召公,怎么会欺骗成王。他们说到中宗在位的时间很长,就说‘中宗谦虚谨慎,兢兢业业,用天命约束自己,勤于治民不敢荒废政事’。他们说夏、商两朝维持很长时间时,也说是由于‘施行德政’而已。裨灶预言火灾能够应验,想用祭祀求免灾祸,国侨不听他的意见,裨灶就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又将会发生火灾。’国侨没有听他的意见,郑国也没有发生火灾。有像裨灶这样的人,未免荒诞,何况今天的占卜星象之人呢?现在流传的占书,又是历代所禁止的,誊写讹误尤其不知道有多少。陛下的品德至善至美,不仅比商中宗更加贤能,而且周公、召公所说的话早已全部看过了,哪里需要蠢人、盲人再有什么陈述。我听说两宫太后因为这件事而担忧,希望陛下用我们所说的这些道理,尽力地开导劝慰。”神宗说“:听说民间极苦于新法。”王安石回答说“:严寒,暴雨,百姓尚且怨恨,这不用抚恤。”神宗说:“不能使冬天严寒夏天暴雨这种怨恨也没有吗?”王安石听后很不高兴,回家托病卧床,神宗安慰劝勉,王安石才上朝治理政事。他的同党出计谋说“:现在不要选取皇上历来不喜欢的人迅速提拔重用,那会使自己变轻,这时就将有窥伺君臣间隙的人。”王安石同意这个谋略。皇帝高兴王安石出来执政,听从他的一切意见。当时军队出征安南,密探得到安南的露布,说:“中国推行青苗、助役法,使平民百姓十分贫困。我国今天出兵,是要帮助拯救那里的百姓。”王安石恼怒,自己起草敕牍诋毁安南。

华亭案久久未能成立,王蚞把它交给门客吕嘉问、练亨甫共同商议,他们取来邓绾所列举的吕惠卿的事项,夹杂在其他的皇帝下达的文书中,王安石不知道这件事。省吏到陈州把这件事告诉了吕惠卿,吕惠卿报告给皇帝,并控告王安石说“:王安石完全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先儒教诲,崇尚纵横家的末流方法,违背君命假传号令,欺骗皇上,要挟君主。一年之间极力干了许多恶事,纵然是古代丧失志行而倒行逆施的人,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又揭发王安石在私人书信中写有“不要让皇上知道”的话。神宗把这些材料给王安石看,王安石谢辞说没有这些事,回家问王蚞,王蚞说出这些事的情况,王安石责备了他。王蚞愤怒怨恨,背上的痈疽发作而死。王安石公开宣布邓绾的罪过,说:“邓绾为我的子弟求取官职及举荐我的女婿蔡卞。”于是邓绾和练亨甫都获罪。邓绾开始是以依附王安石而做到谏官的,到王安石和吕惠卿互相倾轧时,邓绾极力帮助王安石攻击吕惠卿。神宗很厌恶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邓绾惧怕失势,多次留在皇上身边,说话无所顾忌;练亨甫邪恶不厚道,巴结奉承王蚞得到进用,这时他俩都被贬斥了。

王安石再次任宰相后,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到儿子王蚞死去,更是悲伤得不堪承受,极力请求解除枢要职务。神宗愈加厌恶他,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他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第二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王安石多次乞求把自己的将相大印交还朝廷。元丰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换官特进,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加封司空。

元元年,王安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追赠他为太傅。绍圣年间,赐谥为“文”,配享神宗庙庭。徽宗崇宁三年,又配享文宣王庙,位次排在颜回、孟子之后,追封为舒王。钦宗时,杨时有议论,皇帝下诏停止王安石在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问的意见,停止王安石在宗庙配享,并削去他的王位封号。

篇4:《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翻译]

篇5:《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v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译文】:

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德v元年,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召集郡中豪杰,有万余人。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

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篇6:宋史吴及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吴及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年十七,以进士起家,为候官尉。闽俗多自毒死以诬仇家,官司莫能辨,及悉为谳正,前后活五十三人,提点刑狱移其法于一路。辟大理寺检法官,徒审刑院详议,累迁太常博士。是时,仁宗春秋既高,无子,及因推言阉寺以及继嗣事。书奏,帝异其言,欲用为谏官,而及以父忧去。嘉佑三年,始擢秘阁校理,逾月。改右正言。管勾登闻检院。又上书论政事,谓:“仓席空虚,内外匮乏,其弊在于官多兵冗。请汰冗兵,省冗官,然后除民之疾苦。”因条上十余事,多施用之。明年,日食三朝,及言:“日食者,阴侵阳之戒。在人事,则臣陵君,妻乘夫,四夷侵中国。今大臣无姑息之政非所谓臣陵君失在陛下渊默临朝使阴都来尽屏也。后她无权横之家,非所谓妻乘夫,失由、在左右亲幸,骄纵亡节也,疆场无虞。#所调四夷侵中国,失在将帅非其人,为敌所轻也。”因古孙沔在并州,苛暴不法,燕饮无度。沔部此坐废。久之,迁右司读,管勾国于监。在职数年,以动正称,遇事无小大辄言。谏官陈升之建请裁节班行补授。下两制。台谏官集议。主铁冶者,旧得补班行。至是,议罢之。既定稿。及与御史沈起辄增注兴国军磁湖铁冶如旧制。主磁湖冶者,大姓程叔良也。翰林学士胡宿等即劾及与起职在台谏,而为程氏经营占锢恩例,请诏问状,皆引伏。及出为工部员外郎、知庐州,进户部、知桂州。卒。及当官有守,初为检法官,三司请重铸铁钱法至死,下有司议。及争不可,主者志日:“立天下法,当由一检法邪?”及日:“义理为先,安有高下?“卒不为话。

译文:

吴及,字几道,通州静海人。十七岁时,凭进士的身份踏入仕途,担任(福州)侯官县尉。闽地民间多有服毒自杀却诬陷仇人的情况,官府不能明察,吴及全部重新审判、纠正,前后使五十三人活命,提点刑狱官将他的做法推广到整个两浙西南路。吴及后来被征召为大理寺检法官,又调任审刑院详议,多次升迁至太常博士。这时,宋仁宗年纪已经很大了,没有子嗣,吴及趁着论说宦官问题的机会,谈及帝位继承人的事情。奏章呈上,皇帝认为他的话与众不同,想要任用他做谏官,吴及却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嘉佑三年,(吴及)起初被提拔为秘阁校理,过了一个月,又改任右正言。任管勾登闻检院一职。(吴及)又上书议论政事,说:“国家粮库空虚,内外用度缺乏,造成这种状况的`弊病在于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人数太多。请求朝廷裁汰军队中多余的人员,精简无固定职事的散官,这样才能消除百姓的疾苦。”于是分条上书谈到十多件事情,大多被采纳和实施。第二年,正月初一出现了日食,吴及说:“日食天象的出现,是对阴侵犯阳的告诫啊。在人事上,指的是臣子欺侮君主,妻子欺凌丈夫,四方各族侵扰中原。现在,大臣没有苟且求安的为政表现,就不是所说的臣子欺侮君主,过失在于陛下临朝处理政事时总是沉默不言,使阴险邪恶没有完全被摒弃。后妃中没有依恃权势专横跋扈的人,不是所说的妻子欺凌丈夫,过失在于身边亲近宠爱的人,骄傲放纵而没有节制。边境上没有令人忧虑的事情,不是所说的四方各族侵扰中原,过失在于将帅的人选不当,被敌人轻视。”于是又议论孙沔在并州,苛刻残暴不守法度,饮酒娱乐毫无节制的情况。孙沔由此获罪被罢官。过了很长时间,(吴及)升任右司谏、管勾国子监。在职多年,因刚劲正直而著称,遇到事情无论大小总会直言进谏。谏官陈升之建议请求削减朝官补授的人员,下到两制、台谏官员共同评议。承办铁冶的人,过去是能够补授朝官的。到这时,大臣们商议废止这一规定。在集议定稿之后,吴及与御史沈起随即又增加了兴国军磁湖铁冶仍按旧制执行的内容。承办磁湖铁冶的人,是出身于当地世家大族的程叔良。翰林学士胡宿等立即弹劾吴及与沈起职责在于台谏,却替程氏谋求专享圣上为彰显恩德而颁行的特权,请求皇帝下诏查明情况,吴及和沈起全都认罪。吴及被外放为工部员外郎、庐州知州,后又升任户部、桂州知州。(嘉祐七年)去世了。吴及当官有操守,当初做检法官时,三司请求加重铸铁钱法到死刑的地步,下达给有关官员商议,吴及争论认为不可以,主事的官员怨愤地说:“立天下法,应当任由一个检法官来决定吗?”吴及说:“原则和道理是应该首先考虑的,哪有什么职位高下的分别呢?”最终没有向主事的官员屈服。

篇7:《宋史·袁枢传》原文及翻译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日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日:“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日:“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日:“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日:“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悼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日:“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日:“无愧古良史。”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译文:

袁枢,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人。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用《修身为弓赋》在国子监应试,周必大、刘珙都用远大前程期许他。参加礼部考试,考词赋第一名,担任兴化军教授。

担任礼部试官。喜爱诵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恼它盛大广博,于是辨别它里面的事件而贯穿在一起,称为《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他的书,献给皇帝,孝宗读了嘉奖赞叹,拿来赐给太子以及沿江各 将帅,而且命令他们熟读,说:“治国的方法都在这里。”

后来有一天,皇帝问袁枢现任什么官,龚茂良按实回答,皇帝说:“可以任他为寺监簿。”于是凭着大宗正簿的身份上朝对答皇帝的询问,就根据史书进言说:“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多次有教导的话,看到诸葛亮 谈论两汉兴衰的原因,有告诫,流传示范万世。”于是依次陈述古代的事,从汉武帝以后到唐文宗,偏听邪恶人的 话,造成祸乱。皇帝说:“我不至于和这些人在朝廷策划国事。”袁枢道歉说:“陛下的话说到这里,是天下人的福气。”

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分工负责国史传记。章悖因为是袁枢的同乡,委婉地请求袁枢用文辞修饰他的传记, 袁枢说:“我是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不隐瞒,宁愿对不起老乡,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的评论。”当时 宰相赵雄总管修史的事,见到这事感叹说:“不愧于古代的优秀史官。”

升任大理少卿。通州百姓高氏因为产业的'事被关进大理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巨额贿赂偏斜包庇高 氏,袁枢原原本本地把事情报告皇帝,大家替袁枢担心。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以朝廷官员的身份弹劾御史,实际上是从袁枢开始的。朝廷下诏让袁枢代理工部侍郎。由于议论大理寺案件请求调外地就职,有给他郡守的任命,接着贬官两级,停止以前的任命。光宗继位,恢复原来的官职。

提拔为右文殿修撰、江陵府知府。江陵靠近长江,每年被冲垮成一片汪洋,百姓无处安身。楚国的旧城楚观还在,建草房,迁移百姓居住在那里,以防备意外之事。种树木几万株,作为屏障,百姓感激他。开禧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创作《易传解义》和《辩异》《童子问》等书藏在家里。

篇8:《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先是,银冶,转运司置官收其利,括言:“近宝则国贫,其势必然;人众则囊橐奸伪何以检颐?朝廷岁遗契丹银数千万,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昔日银城县、银坊城皆没于彼,使其知凿山之利,则中国之币益轻,何赖岁饷,邻衅将自兹始矣。”

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充然其说,表行之。

蔡确论括首鼠乖刺,阴害司农法,以集贤院学士知宣州,明年,复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以副总管种谔西讨援银、宥功,加龙图阁学士。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至再而不及镇兵。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乱。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自是,事不暇请者,皆得专之。蕃汉将士自皇城使以降,许承制补授。

谔师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二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主者为何人?”曰:“在后。”即谕令各归屯。及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溃卒尽还。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军符?”归仁不能对,斩以狗。经数日,帝使内侍刘惟简来诘叛者,具以对。

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诏禧护诸将往筑,令括移府并塞,以济军用。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元?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翻译

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水泽叫沂水、沭水”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沈括重新修筑二堤,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圜丘祭祀天地的礼仪,是由有关机构按照典籍记载安排进行,他们把副本收藏起来,吏员往往借着举行祭祀仪式而谋取私利。祭坛下张设帐幕,在距离皇城数里的地方修建园林,竖立起五彩的木头,把雕刻好的飞鸟走兽绵延不断地放置在林木之间。将要举行祭祀的前夕,皇帝亲自前来观赏,登上端门,陈列仪仗卫队以检阅他们的威严警戒,游览赏玩,这些都不是斋戒祭祀时所应有的现象、皇帝使用的一个器物,就需要六七十名工匠制作。沈括考察了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写了一本书叫《南郊式》,于是皇帝降诏命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礼仪办事,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当时的日官都是庸庸碌碌的人,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及天文仪器,几乎全然不知。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召请卫朴修造新的历法,向全国各地征集太史用的观测天象的书籍,在司天监里参杂使用读书人,把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他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疏通河渠,修治荒废的农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升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当时朝廷大规模地登记民间车辆,人们不了解朝廷的用意,都引以为忧;市易司又担忧四川禁止不了私贩井盐,打算把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实封住而运解池的盐去供应。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像织机上的纱线,但神宗都不予理睬。沈括侍立在神宗身边,神宗回头看看他说:“你知道征集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我知道这件事。”神宗说“:这事怎么样?”沈括回答说“:请问征集车辆打算做什么用?”神宗说“:北方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足以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五匹马拉车折冲旋转,有利于快速行军。如今民间的载重车笨重庞大,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因此人们把它叫作太平车,只能够在太平的日子用用罢了。”神宗高兴地说:“别人都没有说到这些话,我要好好考虑。”于是又问他川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井都填塞封掉而运去解池的盐,使盐全部都由官府发售,固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盐井很多,不可能一下子禁绝,势必要在这个地区加强警戒,这样的话我怕所得不足以偿所费。”神宗点头同意。第二天,这二件事都停止实施了。提升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沈括从任太子中允到知制诰才三个月的时间。

任河北西路察访使。以前的惯例,凡有银冶之处,转运使就设置官员收取银冶的息钱。沈括说“:靠近宝藏就会使国家贫穷,这是必然的事;靠近宝藏的人多了,那么窝藏的奸伪之徒怎样检查出来呢?朝廷每年送给契丹数十万两银子,因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东西,所以他们看重它而认为获得它是有利的。过去的银城县、银坊城都已被他们侵占,假如使他们知道开凿矿山的好处,那么中国的岁币更加要被他们看轻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每年送给他们,边境争端将要从这里开始了。”

当时朝廷要京城附近地区的百姓每户出马充作赋税以保卫边境,百姓把这当作灾难。沈括说“: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国擅长强弩。如今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够取得胜利。”另外边境地区的人练习打仗,只以拉开弓的强度来确定高下,但未必能射穿皮革,沈括说应该以射出远近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沈括提出类似的意见三十一件,皇帝降诏都同意实行。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分划的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遣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当年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于是上表阐明了这件事。神宗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差一点误了国家大事。”神宗命令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神宗赐给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议。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书信档案数十件,预先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它,杨益戒有问题提出,沈括就回头让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还是同样回答。杨益戒无言可对,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我们南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沈括不会屈服,于是丢开黄嵬不谈而只要求将天池地区划归他们。于是沈括起程回国,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平缓迂回顺直,风俗的纯朴和复杂,人情的向背,撰修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曾经到丞相府汇报事情,吴充问他说“:自从免役令颁布以后,百姓对它的诋毁攻击至今没有减少。免役法究竟对百姓怎么样?”沈括说“:认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市中习惯于免除服役的人,这不必顾虑。只是有些贫穷寒微人家本来规定不服力役的,现在也要他们出钱,那是应该考虑的。如果对这些人全部放宽,完全不收他们的钱,就好了。”吴充认为他说得对,上表朝廷施行了这项建议。

蔡确抨击沈括对免役法的言行前后反复不同,暗中妨害司农法,沈括以集贤院学士出任宣州知州。第二年,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被派遣出任青州知州,还没有去上任,改任延州知州。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额外赐给的钱买来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赛骑马射箭以分高下。有超群出众才能的人,沈括亲自起身酌酒慰劳他,边境上的百姓欢悦激动,拿着弓箭,唯恐不能参加比赛。过了一年,沈括挑选到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一千多名,都补充到中军做志愿兵,因此延州军队的声威超过了其他州府。由于副总管种谔讨伐西夏攻下银州、宥州有功,沈括加官为龙图阁学士。朝廷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到边境驻防,两次赏赐他们也没有赏赐地方军队。沈括认为京城的卫兵虽然重要,但是没有一年不战斗的军队则是地方守军。如果像现在这样赏赐不均,会引起变乱。于是藏起敕书,假托朝廷命令赐给地方军队钱几万缗,并通过驿站上报朝廷。神宗降诏答复他说“:这是枢密院颁布赏赐时的失误。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会扰乱军政。”从此以后,事情来不及请示报告的,沈括都可以自己作主处理。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从皇城使以下的官职,允许沈括以朝廷的名义补授。

种谔军队来到五原,正遇下大雪,粮饷没有及时运到,殿直刘归仁率领部下向南奔逃,士兵三万多人都溃散入塞,当地居民十分恐慌。沈括出城在东郊用酒食接待回来的河东军队,得到逃回来的士兵几千人,问他们说:“副都总管派你们回来取粮食,为首的人是谁呢?”士兵回答说“:在后面。”沈括便命令他们各回兵营去。到了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到十天,溃散的士兵全部回来了。沈括出去巡察部队,刘归仁来见,沈括说“:你回来取粮食,为什么不拿军符?”刘归仁无言以对,沈括将他斩首示众。过了几天,神宗派内侍刘惟简来查问叛乱的人,沈括把处理的情况报告了朝廷。

大将景思谊、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建议修筑石堡城来对付西夏,但是给事中徐禧来到,他要先修建永乐城。皇帝降诏要徐禧总领将领们前去筑城,命令沈括把他的帅府移到边界,以便接济军用物资和救援。不久徐禧失败战死,沈括因为西夏军队袭击绥德,而先去援救绥德,不能去援救永乐城,因而被贬为筠州团练副使。元初年,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接着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当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编成《笔谈》一书,大多记载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进退,流传于世。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田弘正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田不满怒斥骷髅》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守桐庐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向士璧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萧注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寇准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刘综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宋史田况传》的原文及翻译(精选8篇)】相关文章:

《宋史·王刚中传》“王刚中,字时亨”原文和翻译2023-04-18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原文及翻译2023-04-15

《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8-14

宋史徐积原文及翻译2023-11-07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2023-06-09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翻译2023-03-07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杨砺传》的阅读试题2023-05-03

《宋史·徐经孙传》原文阅读及翻译2022-12-24

宋史杨时传原文及翻译2023-10-03

《宋史·黄干传》原文与翻译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