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4-01-13 08:16:56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精选10篇)由网友“fcg3958247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篇1:《宋史彭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彭乘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 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

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

B. 乘适按郡至境 适:适逢

C. 因遣人间之间:离间

D. 无以易之 易:改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3分)

①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② 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③ 恳求便亲,得知普州

④ 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⑤ 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

⑥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

A. ①④⑤ B. ②③⑥C. ①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

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

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

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3分)

(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4分)

(3)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3分)

参考答案

4.D

5.B

6.C

7.(1)曾和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一起登上相国寺楼阁,同行者都眺望家乡,显出做官的快乐。

(2)彭乘的父亲去世,下葬后,有甘露降落在墓柏上,人们认为这是彭乘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

(3)彭乘厚道庄重少言寡语,生性质朴有孝道,不喜欢置产业。

4:

试题分析:此类试题应将实词放入原文句子中理解,从而确定词义。原文“无以易之”应译为“没有人可以替换他。”易:替代

5:

试题分析:④兴办教育,突出彭乘办实事,⑤为皇帝赐医赐药,不能表现彭乘“恬退”。

6:

试题分析:“大肆入侵”“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于文不符。

【参考译文】

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年少时因为爱好学习在州里扬名,(后来)考中进士。曾和同年考上进士的人一起登上相国寺楼阁,同行者都眺望家乡,显出做官的快乐,唯有彭乘西眺,若有所失地说:”父母年纪大了,我怎能放弃对父母早晚的侍奉,而(只)考虑自己的荣耀呢!”第二天,奏请朝廷允许(他)回家侍养父母。过了几天,任命(他为)汉阳军判官,于是得以实现回乡的愿望。很长时间之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后来又就任了凤州团练推官。

天禧初年,因为寇准的推荐,(彭乘)任馆阁校勘,改任天平军节度推官。参与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升任本省丞、集贤校理。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得任普州知州。蜀人能够担任故乡的长官就是从彭乘开始的。普州人很少懂得学习,彭乘就为他们兴办学校,召集他们的子弟作为学生进行教育。彭乘的.父亲去世,下葬后,有甘露降落在墓柏上,人们认为这是彭乘的孝心感动天地(的结果)。服丧期满,任荆门军,改任太常博士。(后被)召回朝廷,同判尚书刑部,又出任安州知州,调任提点京西刑狱,改任夔州路转运使。恰逢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向内地进犯,彭乘正好巡视州县来到此县境内,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防备,贼人逃离。(彭乘)于是派人进行离间,贼人斩了田忠霸,杀了他全家。(之后彭乘又被)召入任修起居注,提升为知制诰,多次升职为工部郎中,进翰林为学士,统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做群牧使。生病后,仁宗命令太医诊治,赏赐宫内的珍贵药物。(彭乘)去世,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为彭乘赠官,朝廷没有允许,诏令彭乘的一个儿子给奉服丧。

当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彭乘在候选人当中,皇帝指着彭乘说:”这是位老儒生,很有淡泊谦虚的名声,没有人可以替换他。”等到召见时,皇帝告知说:”你是先朝旧臣,一直在外地任职,却从来没有自己申述。”(彭乘)回答说:”臣本出生在偏远的地方,知道自己的能力,怎敢有过分的希望呢。”皇帝很赞许他。彭乘厚道庄重少言寡语,生性质朴有孝道,不喜欢置产业。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到了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

篇2:《宋史张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洽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日:“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参考答案

4.D(根据原文,前两句以“者……也”为标志表判断,所以应该在“者”之后停顿,这样可以排除A、B两项;“已丰于昔”构成独立的句子,而“由是观之”则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样可以排除C项。原文标点:“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巾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6.C(“他亲自审讯”错,原文说“洽以白提点刑狱”;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白伏”)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得分点:以、孰与……乎、全各1分,句意2分)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得分点:“者……也”判断句式、获、中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他当永新县知县。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篇3:《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射毙数人,乃脱。擢阁门祗候。俊置靖胜军,以密统之。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陷扬州,士民随乘舆渡江,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苗傅之变,破赤心军于临平。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江、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军。平张莽荡,寻诏入卫。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密乃引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①定之耳。”守忠用其计,明降。进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军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军用,诏奖之。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拊:通“抚”。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

累功:多次立功。

B、金兵陷扬州

陷:攻破。

C、密授张守忠方略曰

方略:策略。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

致仕:出任做官。

5、对下列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B、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C、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讨伐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射击,连续射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在其显示了军事才能后,设置军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在之后的几年,赵密因军功多次被提升。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绍兴二年,敌军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军识破并趁夜色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军。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5分)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5分)

参考答案:

4、(3分)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这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5、(3分)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3分)C(原文中说“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由此可知,C项错在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

7、(10分)(1)(5分)(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军)渡河急行军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军。(时:当时,1分;涉:渡河,1分;败之,打败了敌军,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2)(5分)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穷:彻底消灭,1分;日月相持,时间会很长,1分;拊定,安抚招降平定,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篇4:《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因为有才能而且勇武被推举在崇政殿参与考核,表现优异被授予河北队将一职,驻守在燕京一带。宋高宗因为大元帅擅自开府,于是将讨伐檄文诏告天下,并命令赵密率领先锋军队驰援京师。

建炎元年,赵密追随着张俊讨伐任城的贼寇李昱,张俊率领着骑兵走在最前面,可是遇到了贼寇的伏击,赵密边跑边射箭射杀了很多敌人,才使得他们脱离了敌人的包围。擢升为阁门祗候。张俊设置靖胜军,让赵密来统帅。后来,赵密先后扫平了叛乱的董青、越万、徐明等人,因为多次立功而转任为武节郎、左军统领。金兵攻陷扬州,于是军民乘船渡江的,有好几万人,赵密赤膊站在水岸边,指挥船只来送军民渡过江水。苗傅起兵造反,赵密率军在临平大败苗傅的赤心军。金人进犯明州,张俊派遣赵密和杨沂中与金人殊死战斗,赵密打败了进犯的金人,皇帝提拔赵密为武功大夫,提升为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等人侵犯江、淮地区,张俊又派遣赵密打败了他们,李成、弛进都向北逃亡了。皇帝嘉奖赵密,赐给他金带,转任为亲卫大夫、康州刺史,统帅泾原地区的马步军。赵密平定了张莽荡之后,不久皇帝亲自下诏书,调入卫大夫一任。绍兴十年,金兵进犯亳州、宿州,赵密跟随着张俊驻扎在合肥,于是赵密率众从西路迎击敌军。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军渡河急行军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敌军分兵两路进犯滁州、濠州,赵密奉命前往迎击敌军,赵密就命令张守忠用五百骑兵从全椒县出发,埋伏在竹林间,引起了敌军怀疑,敌军乘着夜色想要逃走。赵密就率领军队从六丈河杀出来,断绝了敌军的退路,再次打败了进犯的敌军。后来晋升为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不久又被授予宣州观察使一职,成为了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盗朱明残暴横行,朝廷命赵密剿灭他们。赵密教给张守忠打这场仗的诀窍,说:“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张守忠使用了赵密的计策,降服了朱明。赵密被提拔为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因为年事已高转任太尉,皇帝给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第二年,被授予殿前都指挥使一职,拿出本军的酒坊十六座,积攒的钱币十万串、银子五万两资助军用,皇帝下诏褒奖他。后来上疏告老还乡,皇帝授予他万寿观使的职务,并特许他奉朝请的资格。

隆兴二年,在太子少保的职务上退休。不久得到报告说金人再次进犯淮州,皇帝下诏任命赵密再次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一职。刚开始,敌人声称要从水路进兵,朝堂之上大臣纷纷讨论选从官监督统领水军,调集禁军严加防范,只有赵密不为所动,最终果然如赵密所料。宋与金达成了和解,之后赵密被贬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退休。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傅。

篇5:《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即位,迁著作佐郎。帝初政,锐意事功,问大昌曰:“朕治道不进,奈何?”大昌对曰:“陛下勤俭过古帝王,自女真通和,知尊中国,不可谓无效。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不必他求奇策。”又言:“淮上筑城太多,缓急何人可守?设险莫如练卒,练卒莫如择将。”帝称善。除浙东提点刑狱。会岁丰,酒税逾额,有挟朝命请增额者,大昌力拒之。徙江西转运副使,大昌曰:“可以兴利去害,行吾志矣。”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六和塔寺僧以镇潮为功,求内降给赐所置田产仍免科徭,大昌奏:“僧寺既违法置田,又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寝其命。权刑部侍郎,大昌言:“辟以止辟,未闻纵有罪为仁也。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如此,则法伸乎下,仁归乎上矣。”帝以为然。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部曲殴百姓,大昌因极论“自此屯戍州郡,不可为矣!”逢原由是坐削两官。累迁吏部尚书,言:“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出知泉州,汀州贼沈师作乱,戍将萧统领与战死,闽部大震。漕檄统制裴师武讨之。师武以未得帅符不行,大昌手书趣之曰:“事急矣,有如帅责君,可持吾书自解。”当是时,贼谋攻城,而先使谍者裹甲纵火为内应。会师武军至,复得谍者,贼遂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B.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C.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D.禁卫之士/祖宗非独以备宿卫而已/南征北伐/是尝为先锋/今率三年辄补外/用违其长/即有征行/无人在选/奈何始以材武择之/而终以庸常弃之乎/愿留三衙勿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大昌积极建言,受到皇上称赞。他认为求贤纳谏,修明政治,就能称霸中原;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

B.程大昌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他认为不应该答应六和塔寺僧的请求,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C.程大昌尽心国事,见识卓远。代理刑部侍郎时,他认为纵容罪犯不是仁道,应用法律阻止犯罪;担任吏部尚书时,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宫廷警卫的长处。

D.程大昌处事果断,敢于担当。汀州逆贼沈师作乱,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征讨,程大昌写信催促,并愿承担责任,于是裴师武及时出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岁歉,出钱十余万缗,代输吉、赣、临江、南安夏税折帛。

(2) 今四方谳狱例拟贷死,臣谓有司当守法,人主察其可贷则贷之。

参考答案

4.(3分)D

5.(3分)C

6.(3分)A(“就能称霸中原”理解有误)

7.(10分)(1)适逢荒年,(程大昌)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大意2分, “歉” “输”“折帛”各1分)

(2)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大意2分,“谳狱”“拟”“贷”各1分)

参考译文:

程大昌,字泰之,徽州休宁人。孝宗继位后,提升他为著作佐郎。皇帝刚刚执政,锐意建功立业,问大昌说:“我治国没有长进,怎么办呢?”大昌回答说:“陛下勤俭超过古代帝王,自从女真与我们交往和睦通,他们知道尊重中原,不可以说没有效果。只要求贤才纳谏言,修明政事,不必另外寻求奇方异策。”又说:“淮上筑城太多,发生紧急情况什么人可以守卫?设置险要不如训练士兵,训练士兵不如选择好将领。”皇帝称赞他说得好。授予他浙东提点刑狱。适逢丰年,酒税超过了规定的数额,有人以朝廷的命令为由请求增加税额,大昌坚决拒绝。调任江西转运副使,大昌说:“可以兴利除害,实行我的志向了。”适逢荒年,他拿出十多万钱,代交吉州、赣州、临江、南安等地折合为丝织品的夏税。六和塔寺僧认为镇伏江潮有功,请求皇上下旨把已置办的田产赏赐给他们仍旧免除赋税徭役,大昌上奏:“僧寺已经违法置办田产,又将赋税徭役移加给百姓,为什么要答应他们呢!”皇帝中止了命令。大昌代理刑部侍郎,说:“法律是用来防止犯法的,没有听说纵容罪犯是仁道。现在各方面审理案件依例打算赦免死罪,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信守法令,皇上审察可以赦免就赦免他。这样,就使法律在下面得到伸张,而仁道归于皇上了。”皇上认为他说得对。江陵都统制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大昌于是极力说“从此屯驻戍守州郡,不可以做了”! 率逢原因此被治罪削减两官。大昌多次升迁为吏部尚书,说:“担任宫廷警卫的士兵,祖宗之法不只是用来预备宫中警卫,南征北战,禁卫军都曾是先锋。现在一般三年就要补以外任,用非所长,即使有征伐之事,也没有人得到选用。为什么刚开始是选择有才略武艺的人,而到最后把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地抛弃呢?希望将他们留在衙内不要派遣。”离开京城主持泉州政务,汀州逆贼沈师作乱,戍守将领萧统领与沈师作战而死,闽部受到很大震动。漕司发檄文命令统制裴师武讨伐乱军。裴师武因为没有得到帅符不肯出兵,大昌亲笔致信催促他说:“事情很急,如果将帅责怪你,你可以拿我的信自己辩解。”这时候,贼兵谋划攻城,先派遣间谍披上铠甲放火作为内应。正赶上师武的军队到来,又抓住了间谍,于是贼兵散去。绍熙五年,以龙图阁学士退休。庆元元年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谧号文简。

篇6:《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又凿石徙溪

寻:不久

B、松夜延丙议

延:拖延

C、阳与而阴图之

阴:暗中

D、师次于巩

次:驻扎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B、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C、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D、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5分)

(2)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5分)

参考答案

1、(3分)B(延:邀请。)

2、(3分)D(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3、(3分)A、(“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与原文不符,应是用自家的财产购买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4、(10分)

(1)(5分)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重点词“白”“发”“振”各得1分,句意通畅得2分。发:打开,发放。振:通“赈”, 赈济。)

(2)(5分)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部被金兵毁坏,安丙写信给当时的宰相。(重点词“悉”“遗”各得1分,被动句得1分,句意通畅得2分。)

【参考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开禧二年,程松担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职。程松晚上邀请安丙商议。安丙向程松说吴曦一定会贻误国事,程松没有明白(安丙的意思)。因为安丙曾经是吴曦父亲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开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任命安丙担任丞相长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态已经严重,安丙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于是和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安丙派弟弟安焕去联络各位将领,相互击掌约定。于是传达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

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丙告诫整顿将士,以攻为守,威名声望很显著。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部被金兵毁坏,安丙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说:“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军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

叛贼张福、莫简作乱。贼兵从阆州赶往遂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杀灭绝的。安丙想亲自带着十万缗钱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写信给宰相,认为安丙不起用,那么贼兵不能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贼也说:“必须安相公做宣抚,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诏起用安丙担任四川宣抚使,准予方便适宜地行事。安丙上奏说:“我不辞年老以报效国家。”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固守。安丙下令各军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以使他们陷入困境。没过多久,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在这以前,夏国人来朝请求派军队合力攻打金国人,安丙一边上奏一边行动,分别派遣将士去秦、巩、凤翔,委派丁焴指挥,部队驻扎在巩地。夏国人由枢密使子宁众带兵二十多万,约定夏国军队在野外作战,宋国军队攻打城池。不久进攻巩地失败,于是休兵。安丙去世,报丧给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篇7:《宋史·安丙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安丙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松夜延丙议 延:邀请

B.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 矫:假托

C.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 负:遭受

D.师次于巩 次:驻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3分)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 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5分)

(2)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5分)

答案:

1.C(负:依仗)

2.D(①表明安丙有治理才能;④说的是叛贼的所作所为)

3.A(“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与原文不符,应是用自家的财产购买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4.(1)事态已经严重,安丙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得分点:度、徒、阴,句意2分)

(2)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军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得分点:系、劝、庶,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开禧二年,程松担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职。程松晚上邀请安丙商议。安丙向程松说吴曦一定会贻误国事,程松没有明白(安丙的意思)。因为安丙曾经是吴曦父亲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开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任命安丙担任丞相长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态已经严重,安丙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于是和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安丙派弟弟安焕去联络各位将领,相互击掌约定。于是传达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

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丙告诫整顿将士,以攻为守,威名声望很显著。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被金兵毁坏,安丙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说:“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军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

叛贼张福、莫简作乱。贼兵从阆州赶往遂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杀灭绝的。安丙想亲自带着十万缗钱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写信给宰相,认为安丙不起用,那么贼兵不能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贼也说:“必须安相公做宣抚,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诏起用安丙担任四川宣抚使,准予方便适宜地行事。安丙上奏说:“我不辞年老以报效国家。”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固守。安丙下令各军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以使他们陷入困境。没过多久,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在这以前,夏国人来朝请求派军队合力攻打金国人,安丙一边上奏一边行动,分别派遣将士去秦、巩、凤翔,委派丁焴指挥,部队驻扎在巩地。夏国人由枢密使子宁众带兵二十多万,约定夏国军队在野外作战,宋国军队攻打城池。不久进攻巩地失败,于是休兵。安丙去世,报丧给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篇8:《宋史安丙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安丙传》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闻,诏加一秩 秩:官职级别

B.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 副:做副职

C.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 按堵:安居、安定

D.师次于巩次:依次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B.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C.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D.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丙关心百姓生活,为灾民解除疾苦。发生水灾时,安丙禀告守臣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发生旱灾时,安丙用自家财产买米救济吃饭困难的百姓。

B.安丙敢于建言,目光敏锐。安丙提醒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安丙与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

C. 安丙威望很高,平乱能力强。叛贼张福等人作乱,魏了翁就写信给宰相,起用安丙平乱;安丙受诏亲自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D. 安丙竭诚效国,死而后已。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一边上奏一边行动,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5分)

(2) 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5分)

参考答案

4.(3分) D.次:驻扎。

5.(3分)A

6.(3分)C.颠倒了次序,改变了原文意思。原文是“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

7. (10分)

(1) (5分)译文:(安丙)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所以”“矫”“便宜”“函”各1分,大意正确1分,共5分)

(2) (5分)译文: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地势)固守。安丙下令各军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而使他们陷入困境。( “负”“固”“樵汲”“困”各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大足县主簿。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郡中发大水,安丙禀告守臣张鼎,发放常平仓的'粮食救济灾民。不久又开凿山石使溪水改道,从此没有水灾。任大安军知军,发生旱灾,百姓吃饭困难,安丙用自家财产到下游买了几万石米来救济。事情报告皇帝后,下诏增加一级官阶。

开禧二年,程松担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职。程松晚上邀请安丙商议。安丙向程松说吴曦一定会贻误国事,程松没有明白(安丙的意思)。因为安丙曾经是吴曦父亲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开禧三年正月甲午日,吴曦冒称伪号建置百官,向金国称臣,任命安丙担任丞相长史、代理行都省事。事态已经严重,安丙不能脱身,考虑到白白送死没有好处,表面上参与暗地里却在谋划。于是和杨巨源、李好义等人谋划除掉吴曦。安丙派弟弟安焕去联络各位将领,相互击掌约定。于是传达文告到各道,安居如前。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三月戊寅日,(安丙)陈述吴曦反叛的原因以及假托圣命平定叛贼乘便奖赏有功人员的情况,自我弹劾等待治罪,用盒子装着吴曦的首级和吴曦接受的金国人的诏书、金印以及隐藏的庚牌交给驿使。

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丙告诫整顿将士,以攻为守,威名声望很显著。当时边境沿线的关口全被金兵毁坏,安丙写信给当时的宰相,说:“现在在关外广泛交结义士,按月供给粮食,让他们各自保住田地房屋,等到事情平定,就把他们编入军籍并鼓励他们耕种,或许可以保持长久。”

叛贼张福、莫简作乱。贼兵从阆州赶往遂宁,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杀灭绝的。安丙想亲自带着十万缗钱去益昌招募士兵。魏了翁写信给宰相,认为安丙不起用,那么贼兵不能马上平定,蜀地不能安定,即使叛贼也说:“必须安相公做宣抚,事情才能平定。”朝廷下诏起用安丙担任四川宣抚使,准予方便适宜地行事。安丙上奏说:“我不辞年老以报效国家。”到达遂宁,贼兵依然在普州的茗山依仗(险峻地势)固守。安丙下令各军合围,断绝他们砍柴取水的道路以使他们陷入困境。没过多久,俘虏了张福等十七人。

在这以前,夏国人来朝请求派军队合力攻打金国人,安丙一边上奏一边行动,分别派遣将士去秦、巩、凤翔,委派丁焴指挥,部队驻扎在巩地。夏国人由枢密使子宁众带兵二十多万,约定夏国军队在野外作战,宋国军队攻打城池。不久进攻巩地失败,于是休兵。安丙去世,报丧给皇帝,停止上朝两天。

篇9: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1)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译文】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纷乱,来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得更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篇10:《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 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 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 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 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 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 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 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 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 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 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 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4分)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

(3)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4分)

参考答案

10、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11、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 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 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 跟、和,均为介词)

12、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 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13、(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 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 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 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 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 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 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

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

《宋史何灌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韩亿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蒋之奇传》阅读答案以译文

《宋史·魏能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忠义一》原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刘温叟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赏析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鉴赏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寇准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宋史安丙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的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翻译2023-03-07

《宋史康保裔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2023-03-15

《宋史·吴充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2022-05-07

宋史·牟子才传原文阅读及译文解析2022-11-15

美丽的康保作文2022-09-18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节选试题及答案2022-12-12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杨砺传》的阅读试题2023-05-03

《宋史》阅读题答案及译文2024-01-30

《宋史李参传》阅读练习答案2022-12-05

《宋史·何灌传》附原文及翻译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