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时间:2023-10-07 08:13: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精选7篇)由网友“大白兔”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篇1: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上着力。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幅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仍诹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

[1] [2] [3]

篇2:课堂提问应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网友来稿)

课堂提问应突出思维品质的培养(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 周志恩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至今还普遍存在。学生小学毕业了,初中毕业了,甚至高中毕业了,依然写不出像样的文章、不能完整有序地表达自己观点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确实值得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按理说,学语文应该要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富有智慧。学生真正聪明、富有智慧的表现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其思维要具有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与创新性。而这些思维品质既不可能靠突击训练获得,更不可能凭空生成,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靠教师自觉地长期地重视和努力才能培养起来。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此重视不够,努力也不够。要真正重视,必须更新观念,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充分信任学生,积极调动学生,热情鼓励学生,而绝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收站、储存器。教师要坚守自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与教学疑难的点拨者地位,绝不能越俎代庖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搞一言堂。教师要真正努力,就要在研究课堂提问上下功夫。因为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的衔接、学生思维的引发与深化,都要依靠课堂提问来串联、组织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缺少问题的课堂教学实际上缺乏课堂灵魂。表象地看,课堂提问关系到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衔接,实质地看,课堂提问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真正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必须突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课堂提问要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的培养,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于无疑处善疑的本领。否则,学生呆头呆脑,反应缓慢,思维迟钝,哪怕基础知识学得再扎实,考试得分再高,也断无聪明、智慧可言。课堂提问有必要关注教材中看似普通的话句、寻常的词语。教师应对学生善加启发、巧加点拨,让学生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看似普通话句、寻常词语的丰富内涵。若掉以轻心,随便让它滑过去,坐失训练学生思维之良机,实在深可惋惜。教师可以经常性反复示范提问,并且可以“启发”,可以“点拨”,但“挖掘”还得让学生自己去做,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句去思考,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入境入神去玩味,这样,训练得多了,学生入了门道了,其思维的敏锐性自然就增强了。举例来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父亲”送“我”到车站,帮“我”拣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我”劝“父亲”可以走了时,“父亲”却“往车外看了看”,说要买几个桔子去。这个“往车外看了看”的寻常举动透露出“父亲”当时的一种怎样的心理呢?显示出“父亲”怎样一种情感呢?我们能让它轻易滑过去吗?提问及此,自然可以让学生联系“我”的家庭境况来思考,联系“父亲”来南京的目的来琢磨,联系“父亲”本不打算送“我”,再三嘱托了茶房照应“我”的言行来理解,学生经过这样一番思考、琢磨、理解,也就不难体会到“父亲”既想为儿子买桔子,又担心火车要开了,生怕时间来不及的瞬间矛盾、犹豫的心理,而瞬间矛盾、犹豫的结果是为儿子买桔子的念头占了上峰,促使他最终作出了“我买几个桔子去”的决定。艰难家境中的“父亲”挚爱儿子的深情让一个“看了看”的寻常举动渲泄得淋漓尽致,感天动地,让人为之肃然动容,潸然泪下。其他如蒲松龄的《狼》中“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一句里的动词“顾”,曹雪芹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雨村次日坐堂审案,“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以至最终胡乱断案之后,“底”寻了门子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门子才罢,这里的两个副词“果见”之“果”与“到底”,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的大量副词,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船上巧遇于勒时,“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的神态,等等,都可以设计提问,让学生多加品味,必能增益学生敏锐的思维。

课堂提问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联想、善于比较、善于发挥。否则,学生只知就事论事,不知变通思考,思维不能畅通,心智无从开启。课堂提问应注重思维张力,切忌平面化、直露型。最有思考价值的应该是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研读教材的兴趣与热情,还有利于学生见仁见智地自由发挥,使学生的思维互相启发和补充。能够找准教学突破口、巧定教学切入点的课堂第一问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当然,篇章有篇章的突破口、切入点,段落有段落的突破口、切入点,且教学突破口、切入点不可能是唯一的,它可以因教师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异。只要切合教材与学生实际,能够统摄教学全局的课堂第一问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广阔性的思维。因此,我们既可以以竞赛形式让学生为名词性的课题加上恰当的修饰词,如 的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的长生果(叶文玲《我的“长生果”》), 的松鼠(布丰《松鼠》), 的小桔灯(冰心《小桔灯》), 的火柴(王愿坚《七根火柴》)等。我们还可以先找出课文中的“文眼”或总特点,再设计提问,让学生讨论“文眼”的含义、归纳课文总特点的具体表现,如刘禹锡《陋室铭》的“德馨”有何具体表现?林嗣环《口技》中是怎样写口技人之“善”的?沈括《活板》之“活”表现在哪些方面?魏学ァ逗酥奂恰分小捌媲扇恕钡摹捌媲伞痹诤未Γ康比唬我们还可以创造出别的新途径,设计出更多新奇有趣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广阔的思维。比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可以提问学生:天赋极高的方仲永为什么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的结局?对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扣住文中有关语句加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力求得出全面客观的评论,一方面“传一乡秀才观之”之后,仲永诗“文理皆有可观者”的优点才能被公众接受,仲永才因此扬名,又一方面“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仲永诗才有巨大的销售市场,再一方面“父利其然”,每天带着他“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才被迫疲于应酬,无暇求学。这样,学生至少可以从秀才、邑人与仲永之“父”三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有学生会从仲永本人与作者身上找原因。只要能够言之成理,我们都应予以肯定,加以赞赏,毕竟这种广阔性的思维成果是我们所要努力追求的,我们理应倍加珍视。

课堂提问应突出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教会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客观地评价人物与事件,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学生思维单一,理解肤浅,对事物难以形成自己中肯而完整的评价。可以设计总分式、台阶式、连环式的课堂提问,将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可以教会学生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的方式,让其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养成钻研问题的习惯,以促其深刻性思维的发展。学习陆定一《老山界》中“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段景物描写,要引导学生体会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设计台阶式提问:本段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可分几层?此为第一个台阶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要点,理清段落层次。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所见所闻?这可以表现人物什么样的心情?此为第二个台阶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其写法,体会将星星比作宝石的轻松愉悦之情,体会细细辨别繁多声响,并想象其不同形态的沉迷陶醉之情。而这种轻松愉悦、沉迷陶醉的心境正折射出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乐观情怀。当然,还可以用直问与曲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该段写景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哲理:艰难困苦对心胸狭隘、自私享乐的人来说是灾难,而对胸怀天下、乐于奉献的人来说则是一种幸福。但如果只提问本段写景有何作用,而不设计若干由浅入深的台阶式、连环式提问,则不能收到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的效果。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应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与追求。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基础之上的。课堂提问突出了思维的敏锐性、广阔性、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也就有了基础,有了可能。只不过,创新性思维特别强调求异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因此,课堂提问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异质同化、同质异化,引导学生善作换位,敢于破常规,立新论,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标新立异。比如,探讨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结局,人们通常把这个结局看作是对人才的扼杀,是一件不幸的事。如果引导学生作逆向思维,可以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活在名人光环里的人太辛苦,太无奈,平凡人的生活才自由自在才轻松闲适。能够得出“名人为别人而活,太无奈,凡人为自己而活,才自在”这样一种结论的思维便是创新性思维。其实,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破常规,破迷信,学生创新性思维随时都有可能闪出耀眼的光芒。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注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学生能够对刘禹锡《陋室铭》之“德馨”作出不同于教参的评价,认为它表现出作者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不关心民生,离群索居,远离现实,清高孤傲,其安贫乐道的情趣是浅陋狭隘的;学生对蒲松龄《狼》中的“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理解也与教材注释不一样,认为“眈眈相向”的不是屠户与狼,而是狼与狼,是狼与狼相互对视了一会,通过眼神交流,悄无声息地分了工,配合默契地“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之狡猾性格因此更为鲜明突出。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能够挑战教材注释,挑战教参传统定论,具有创新性思维品质,我们做教师的应为之骄傲和自豪。哪怕这样的学生考试分数比别人低几分,我们也依然认为他是聪明、富有智慧的,是大有发展前途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够创造新知识的大脑是最有经济价值的。为广大青少年造就富有创造性的大脑,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邮箱:hnyzbzzhouzhien@126.com 作者邮箱: hnyzbzzhouzhien@126.com

篇3: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我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矗例如在上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先出示心脏结构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房壁比心室壁厚,而左心室又最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归纳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另一半略),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把血液送到哪里去呢?由此引入新课“血液循环”。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既可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对“血液循环”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例如“其他节肢动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蝗虫的形态结构和昆虫纲的特征外,在学习完新课蛛形纲、多足纲的知识基础上,提出:这些动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提问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学习方法。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在强化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例如讲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针对学生对概念容易混淆,不得要领的毛病,逐一设计如下问题:有人说,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有人说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才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那么呼吸作用为什么显示不出来呢?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怎样呢?这样由远而近地提出思考问题,摆出矛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不但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掌握也仅仅是提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 [2]

篇5: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把握课堂提问时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我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

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矗例如在上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先出示心脏结构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房壁比心室壁厚,而左心室又最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归纳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另一半略),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把血液送到哪里去呢?由此引入新课“血液循环”。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既可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对“血液循环”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例如“其他节肢动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蝗虫的形态结构和昆虫纲的特征外,在学习完新课蛛形纲、多足纲的知识基础上,提出:这些动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提问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学习方法。

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在强化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例如讲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针对学生对概念容易混淆,不得要领的毛病,逐一设计如下问题:有人说,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有人说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才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那么呼吸作用为什么显示不出来呢?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怎样呢?这样由远而近地提出思考问题,摆出矛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不但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借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掌握也仅仅是提问中的一

[1] [2]

篇6: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充满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三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blues,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口技》之中。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培养思维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例如教学《狼》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狼的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这是,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两只狼有合作精神。”我便叫他起来,请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他胆怯地站了起来,低下头,不敢说。我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你能说出来供大家借鉴吗?”听到这话,这位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异样的光芒,颤声道:“老师,您不是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吗,狼虽然失败了,但它们配合默契,这种合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了这话,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这位同学涨红了脸,两眼熠熠闪光。此后,他经常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一问一答,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打开了一扇封闭的智慧之门。

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能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探索:

第一,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问题迅速作出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加以训练。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物是谁?最可鄙的人物是谁?最可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不得超过十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不迷信,分析判断有独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还要善于设计问题,所设计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智慧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学生马上陷入了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到:“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道:“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于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孔乙己》时,教师提出:“孔乙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了矛盾,学生思想产生了碰撞,陷入了积极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乙己的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篇7: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得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有效调控课堂提问技能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小学英语教育的课堂有效性论文

物理微型课题开题报告

浅谈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催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

现代汉语教学与学生汉语言基本技能培养论文

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教学论文

对新课程中教师评价改革的一点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精选7篇)】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22-08-20

激发课堂活力优化教学过程2023-05-27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2022-12-04

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字2022-04-30

浅谈有效课堂2023-05-09

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教育意义论文2023-01-29

探索地理的体会2023-12-05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有效备课2023-04-30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2022-05-06

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运用2024-04-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