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时间:2023-10-10 08:02:3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集锦5篇)由网友“slamdunkde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篇1: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

试卷题目常见的一些术语(问题):

1、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2、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3、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1课.散步莫怀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第2课.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一、重点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huànshìyǎngjuébiéqiáocuìfángshànwān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语文七年级知识点

语文知识:⑴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莫怀戚《散步》、《散文诗二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刘义庆《〈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诗、笔记体小说(或曰志人小说)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词义和语境

⑶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文章语言的品味、关键语句的理解、景物描写及其作用、对称句子的作用、

重点词语:

【秋天的怀念】憔悴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散步】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

【散文诗二首】匿笑花瑞菡萏敧斜蒂梗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荫蔽

【〈世说新语〉二则】内集儿女文义俄而骤何所似差可拟未若因风期行日中舍去乃尊君在不相委而去家君引顾(实词、虚词的理解与用法)

写作:⑴记事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反复学习、训练;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

⑵记事的要求:写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来龙去脉,按顺序有条理地写;

⑶记事的目的:传达情感、分享经验;

⑷如何记事:写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说发自内心的话

⑸模仿课文写法

综合性学习:⑴如何交友?

⑵展示自我(自我介绍)的方法

⑶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篇2:七年级语文苏教版单元知识点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初一语文知识点

顿号

1、用于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例1:中国共产党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

例2:周恩来是民族英雄、党的领袖、开国元勋、人民公仆、世界伟人。

2、数字相连表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例3:我刚要跨过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七八个人/三四个月/三、四月份/三五之夜/年方二八/三八妇女节/诗的三、四联/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

3、集合词语内不用顿号。

例4:别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埋怨。工农业/指战员/科学技术/调查研究/教职员工/男女老少/父母/师生

4、顿号与连词不能同时使用。

例5:孩子们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送来了开水、地瓜和煎饼。所谓同时使用是指用于一处,起相同作用。例如:开水、地瓜、和煎饼。

5、并列成分后带有语气词不用顿号。

例6: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6、并列成分出现不同层次,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例7: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7、并列的主语、宾语根据并列成分短长选用顿号或逗号。

例2:(略)例8:他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例9: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鲜艳的山花,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并列的主语、宾语被同一修饰语修饰时一般用顿号。

8、并列的定语、状语间一般用顿号。

例10:年仅三十岁、无儿无女、重病在身的老王,是个老红军。

例11:他也跟着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后置的并列定语间用逗号。/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之间一般用逗号。

9、并列的谓语、补语间一般用逗号。

例12:我走后,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例13:这个故事讲得真实,感人。共带一个宾语的并列谓语间用顿号。/并列补语不需要强调时,之间用顿号。

标题中的并列一般用空格或连词表示而不用顿号。/复指造成的并列成分间一般用逗号。

初一语文复习方法

1、学好语文重点之一:字词、古诗词、古文等的记忆背诵或赏析。这类知识的学习重点在课堂上,课上要专心,课后多花点时间去记忆背诵、理解运用。

2、学好语文重点二:阅读一定要强化,能够做到每天练习一篇阅读。另外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可以激活我们“脑、眼”潜能,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归纳分析、理解记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我自己学生时代练习过,现在也在受益。

3、学好语文重点三:提高写作能力。写作的基础是素材和思路,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高中学习是比较紧张的、时间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阅读在素材积累上就可以提现出很大作用。有了积累,可以多看看那些优秀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要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运用、融会贯通,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语文成绩提高也是需要做题的,平时不能只是一味的记忆背诵,防止眼高手低。

把全册的所有的诗句都背会写会。保证在诗句默写部分一分不丢。建议每天都把全册的诗都默写一遍。如果时间太紧的话,也要默写一半的诗,另一半的诗都第二天默写。

篇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3、《蝉》作者小思,香港作家。《贝壳》作者席慕容,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作者宗璞。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一、在山的那边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字面意思外的深层含义。例: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海”指理想的境界,“山”指抵达之路上的重重险阻,“爬山”隐喻艰苦奋斗,克服一路上的困难。

本诗表达了要经受千辛万苦,百折不挠,方才可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说明作者对山外世界的痴迷与向往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化,表达心情沮丧时的心理感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以为可以望见大海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形容对理想的渴求。

二、走一走,再走一步

1、词语识记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了解课文中的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作(记叙)手法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3、分析记叙文中的铺垫与照应

(1)铺垫的作用

衬托行将来临的事物;渲染气氛。

(2)照应

①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②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4、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5、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三、生命,生命

1、字词积累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文章内容。

四、紫藤萝瀑布

1、词语识记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

2、揣摩文中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和文章主旨

作者借花赞美生命的美好与永恒。

3、体会并学习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绘形入神,融入感思,生动形象,富于情致。

五、童趣

1、简单的字词句释义

“填词法”“换词法”

2、体会作者的曼妙奇想(想象)和意趣物外的情怀(童真童趣)

文章表现了少儿丰富、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情趣。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1、口语交际

(1)自我介绍

(2)推荐自己

(3)“模拟”面试

2、写作:命题作文“这就是我”

顿号

1、用于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例1:中国共产党是光荣、伟大、正确的党。

例2:周恩来是民族英雄、党的领袖、开国元勋、人民公仆、世界伟人。

2、数字相连表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例3:我刚要跨过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七八个人/三四个月/三、四月份/三五之夜/年方二八/三八妇女节/诗的三、四联/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

3、集合词语内不用顿号。

例4:别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埋怨。工农业/指战员/科学技术/调查研究/教职员工/男女老少/父母/师生

4、顿号与连词不能同时使用。

例5:孩子们给在地里劳动的父母送来了开水、地瓜和煎饼。所谓同时使用是指用于一处,起相同作用。例如:开水、地瓜、和煎饼。

5、并列成分后带有语气词不用顿号。

例6: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6、并列成分出现不同层次,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例7: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7、并列的主语、宾语根据并列成分短长选用顿号或逗号。

例2:(略)例8:他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例9:这翻滚的麦浪,这清清的河水,这鲜艳的山花,使年轻人深深地陶醉了。并列的主语、宾语被同一修饰语修饰时一般用顿号。

8、并列的定语、状语间一般用顿号。

例10:年仅三十岁、无儿无女、重病在身的老王,是个老红军。

例11:他也跟着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走进会场。后置的并列定语间用逗号。/并列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之间一般用逗号。

9、并列的谓语、补语间一般用逗号。

例12:我走后,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例13:这个故事讲得真实,感人。共带一个宾语的并列谓语间用顿号。/并列补语不需要强调时,之间用顿号。

标题中的并列一般用空格或连词表示而不用顿号。/复指造成的并列成分间一般用逗号。

逗号

1、不要在不该停顿时用逗号。

例14: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使句子支离破碎。

2、该用句号作结时不要用成逗号。

例15:中国领导人决心防止“非典”的再次爆发,卫生部长吴仪表示愿意改革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这给国际卫生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会使文章一逗到底。这是作文书写中的常见毛病。

3、逗号不要和顿号、分号、冒号混淆。

例2/6/7/8/9/10/11/12/13/16/17/18/22/26/28:(略)详见顿号、分号、冒号的用法。

4、逗号和标号同时使用时位置要得当。

例28:(略)详见引号、括号。

分号

1、并列复句的分句间和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间一般用分号。

例1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例17: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多重复句辨别第一层次位置是关键,也是难点。

2、并列分句中没用逗号,不能径直使用分号。

例18: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要有一个分句内用了逗号,分句间就可以用分号。

3、分条陈述时,每一条不管是词、短语还是句子,每条内部不管有没有逗号,之间都可用分号。

例19:农民对一个好的农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例24:(略)分条陈述后有“等等”“其他……”之类表列举未尽的成分时,此类成分的语法作用也相当于列举一项,之前用分号,之后用句号。

冒号

1、一般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两种作用。

例20:今天晚上有如下节目: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例21: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2、冒号提示下文时不能用在非提示语后面。

例22: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依靠群众,坚持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能在没有明显停顿的地方用冒号,而非提示语后面没有明显停顿。

3、冒号一般不能套用。

例23:事实证明:我们应该坚持我们的基本路线:一个“方针”、两个“基本点”。

4、冒号一般只管到一句话结束,不能管几个句子。

例24:农民对一个好的农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提行处理或加引号处理例外。

5、如果提示的内容不是句子全部,而是部分的话,则不能用冒号。

例25:本市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例26:林则徐宣称:“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决心禁绝鸦片。写作中只引用别人的一部分话,引文前不用冒号,亦即冒号后一般是完全引用。

6、“某某说”等提示语在引文前用冒号,在引文中用逗号,在引文后用句号。

例27: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

例28:“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

例29:“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

句号

陈述句末尾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例1:(略)例2:(略)例30:请稍等一下。避免句号和逗号混淆导致一逗到底,见逗号用法。/有时语气特别舒缓的反问句末尾也可用句号。

七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

1、多诵读,可以形成语感,以便以后做题速度快节约时间。

2、多背记,可以背古诗文、优美语句、名言名句、名人事例等。

3、多见识,广泛的阅读,多见识一下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多复习,可以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知识一体化。

七年级语文的学习技巧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篇4: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复习

20、《七律 长征》

一、重点解释: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磅礴: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填空:

1、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3、“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4、“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5、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

6、扩展: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的像小山似的)。又是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2、(漫漫长途),再也看不见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中:“(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站起了,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3、本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达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4、课文的顺序:决定杀骡子-命令杀骡子-杀骡子后

5、彭德怀的性格特点:为人耿直、做事果断、雷厉风行

22、《大江保卫战》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就出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那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2、课文通过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豪迈乐观、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3、反映英勇的成语:奋不顾身 冲锋陷阵 奋勇当先 赴汤蹈火 临危不惧

身先士卒 力挽狂澜 义无反顾

4、反映团结的成语: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同心合力l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

篇5:七年级语文苏教版知识点

苏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解释: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比如: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nì笑嗅xiù膝x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2.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金色花》第4段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一)听。

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这是听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抓住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一定要弄明白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有意识地去听课,久而久之,听的能力提高了,你的语文成绩能不提高吗?

(二)说

怎样训练说话能力呢?

(1)主动找机会训练说话能力。上课时,要主动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多次训练,就不会胆怯了。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敢于争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2)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自己的语感。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要是能参加一些朗诵会,听专家的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日积月累,也会受益无穷的。

很多同学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

(三)读

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不读不得,还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案

春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教学计划

初一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苏教二年级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七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苏教版(集锦5篇)】相关文章: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案2024-02-27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教案2022-05-07

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2023-01-24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0-16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6-24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十五夜望月》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0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七单元复习重点资料2023-10-0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2022-12-15

二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