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时间:2022-09-24 07:48:0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合集13篇)由网友“gszguu”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1: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习作四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

一、教材分析:

《记一次班级讨论会》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戴老师”有一次习作前,组织班上的同学围绕“非典”这个社会热点发表看法的情况。这是一次习作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习作的内容谅是把大家讨论的情况写下来,“让人们了解我们的心声”。

二、教学要求:

1 .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1 .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

2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 .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 .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具准备:剪贴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 .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 .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 .各抒己见,补充。

3 .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 .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 .指名读习作例文。

3 .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 .小结:先用 4 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 4 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 .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 .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六、板书设计:

习作 4 记叙一次讨论会

有详有略   内容具体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练习四

一、教材分析:

《练习四》安排了如下的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五项内容。处处留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一些中药;读读背背,安排学生积累与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内容有关的成语,积累《三字经》中的一个片段;写好钢笔字,要求学生正确、美观的书写左右结构的字;口语交际,要求讨论班级公约;学写毛笔字,安排了书字“歌”、“领”。

二、教学要求:

1 .认识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读好一份中成药的说明书。 2 .学会八个成语及 《 三字经》 中的一个片段。 3 . 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4 .口语交际:讨论班级公约。 5 .学写毛笔字。

三、教学重难点:

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准课文中出现的 7 种中药的药名,初步了解中药的功效。 2 .学会读懂中成药的说明书。

教学准备:投影仪   一份 《 小柴胡冲剂 》 的说明书  7 种中药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我们平常生病了,都会去医院看病,吃药或打针。     我们吃的药分成两类:中药、西药。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中药。 2 .你们对中药有什么了解?互相交流。 3 .中医中所用的中药多以植物为材,也有以动物、矿物为材料的。 4 . 《 本草纲目 》中就介绍多种中药的材料的功效,是我国医学、医药上的一个瑰宝。 5 .今天,书上也出现 7 种中药药名,读一读,读准它们的音。指名读,齐读。 6 .出示图片:让我们来认识这 7 种中药。 7 .你知道这 7 种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阅读第二部分中奶奶的话。 2 .自己读这份中成药的说明书,边读边想:从这份说明书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 .现在你能代小芳来回答奶奶的问题吗? 4 .好,我们下面来演一演这个场景,分角色扮演。同桌可以演也可以找你好朋友一起演。 5 .指名上台表演。评比。 6 .老师这几天有感冒,到医院开了一盒《 小柴胡冲剂 》 ,你能帮老师看看说明书,然后告诉我该怎么吃?注意什么? 7 .指名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联系所学课文 《 永远的白衣战士》 ,学会八个成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字经 》 的片段,并能理解其意思。 3 .能美观地书写具有相同部件的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一)教学第一部分。 1 .自己读读这 8 个成语,读准字音。 2 .你会其中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回忆曾学过的《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来理解成语的意思。 3 .读了这些词,你脑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场面? 4 .有感情朗读八个成语。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二部分。 1 .读一读 《 三字经》 的片段。 2 .互相讨论、交流 《三字经 》 这个片段的意思。 3 .指名说 《 三字经》 的意思。 4 .有感情读一读,注意抑扬顿挫。 5 .指导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 1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羽、弱、器”。 2 .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 .对,这些字中都有相同的部件,怎样才能写美观呢? 4 .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师总结: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才显得匀称端正。 5 .师范写“羽”。 6 .学生描红、仿写,师巡视指导。 7 .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再展示写得不好的字,师生共同评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班级之情。 3 .学写毛笔字。

教具准备:纸毛笔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 .自读课文中的讨论要求. 2 .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指导 1 .班级公约的制定从哪些方面作思考呢? 2 .互相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可以做一些补充。 3 .师总结,学生干部在一旁记录。

三、把班级公约用笔抄写纸上,贴在墙上

第四课时

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欠字旁、页字旁。

2、指导

(1)出示范字欠字旁。

欠字旁由哪几笔构成?欠字旁形体有什么特点?

(2)分析“歌”字。

写左边的有什么要求?

(3)出示范字“页字旁”。

“欠字旁”和“页字旁”有什么区别?

(4)小结:“歌”与“领”都呈左窄右宽之势。

3、练习

(1)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学生再次临摹,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2:《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3: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560+4×2     20-15÷3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12×3+15×4 15×4+12×3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 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小结:像这样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 根据:12×3+15×4 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应用

1、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 2 - 15 × 5       40 ÷ 2 + 15 ÷ 5

② 50 ÷ 5 + 8 × 5        50 + 5 × 8 + 5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

(1) 28 × 2 - 45 ÷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 2 ×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3、标上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240÷6-2×17    45-20×3÷4    15-36÷3+25

4、说一说、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同桌互说,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5、考考你的眼力(出示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观察、判断,先说一说错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板演订正。

6、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

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几道三步混合运算计算题和1至2条应用题。

篇4:第四单元: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课题:乘法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31×3=     12×9=     24×5=

30×4=     27×3=     15×5=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三年级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搬下10箱够不够?

要知道10箱牛奶够不够,只要算出10箱有多少瓶牛奶,与三年级人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那位同学能够说说计算10箱牛奶的算式呢?(12×10=)

谁能来口算一下结果(120)

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指名回答)

这10箱牛奶够三年级的同学喝吗?(指名回答,板书答句)

2. 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第30页)

请大家在书上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总结汇报。

谁能来说说口算的方法?

3. 想想做做 1:集体练习

4. 20×40=       30×40=

小组讨论,独立计算

小组汇报

5.  想想做做2

三、 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3、4、5、6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笔算乘法(1)<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1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笔算

135×3=      28×2=

2. 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

a. 看图

b. 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c. 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新授28×12的笔算过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2. 巩固    12×28=

三、 巩固训练

1. 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 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 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   教科书第33页     4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法估算(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掌握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并进一步联系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重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能使用估计得到方法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估算、验算,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32=          37×24=

2. 估算,并且判断计算的结果比几百大,比几百小。

42×30       53×20    40×19      25×40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

1头奶牛1天可以挤奶29千克,照着样计算,小明家1天大约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你能迅速估计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小组讨论研究。把估计的方法写下来。

汇报:29×42-> 20×40(800多)  30×50(1500少)    30×40(1200)

那么这些估算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相差多少呢?

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集体练习笔算

小结: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比原数小的整十数时,估算的结果比准确的小;都看成比原数大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比准确的大;如果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时,估算结果和准确的差不多。我们可以利用这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准确

三、 巩固练习

1.  29×63=           42×58=

你们能估计一下计算的结果大约是多少吗?

(结果在1800左右;结果比1200大,比2100小)

(结果在2400左右;结果比大,比3000小)

第一题全班集体讨论结果范围,再集体计算,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比较。

第二题,按第一题要求集体练习(在计算前先用三种方法估算出结果范围)

板演,小结

2.37×24=         64×35=

巩固:先判断积的范围,再计算

3.教科书第35页第三题

4. 你能估计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8×46    62×25     58×19

49×37    24×76     33×54

(进行估算时尽量选用比较接近准确结果的估算方法)

5.教科书第35页第6题

首先要计算出3种篮球各买24个分别需要多少钱,最后作出判断。

6.完成教科书34-36所有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页

教学要求:学习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注意:第二课时加强估算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32×3       14×2     11×5     4×5

32×30      14×20    11×50    40×50

2、 笔算(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并验算)

35×42=        17×24=

3.《选做》170×5=   (笔算)

二、 新授

1. 出示例题:每桶牛奶25千克,今天挤了90桶,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要计算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谁会列算式呢?(25×90=)

我们都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一题你们会用竖式计算吗?

请每一位同学在作业本上试做,完成后在小组中(1.)展示你们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研究一下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做。

开始。(请1-2位同学板演)

2. 小组汇报

请一到二个小组上来说说计算方法、计算过程

根据情况组织讨论

总结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三、 巩固:

1.17×60=    36×40=    50×48=

2.教科书第37页第2题(可先完成部分或者作为课堂课业)

3.教科书第37页第3题。

出示30×23=   32×23=

列竖式计算,比较两题

教学估算方法,32×23你们会估计结果是多少吗?30×20    40×30

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比如30×23,32×20,这样估计出来的近似数更接近结果。

4.教科书第38页第4题。

你能估计这一页上大约有多少个字吗?

小组研究:尝试用多种方法估计,把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下来,最后与笔算出来的结果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5.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教学心得:

篇5: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02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一、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有很大的进步,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成学习的目标。他们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上进心、进取性增强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作业认真完成。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有一小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新学年里,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应该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敏捷,对较复杂的习题有畏难情绪,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他们尝试体验思维的价值、成功的乐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是“方程”;第四部分是“找规律”。第五部分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确定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一个单元,是 “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新 课 标 第一网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x k b1.c om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新 课 标第 一网

(一)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目次 周次 单元或章节内容 教时 本单元重点、难点

1~3 方程 11 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将问题抽象成方程

二 4 确定位置 4 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

难点:用数对表示位置

三 4~6 公倍数和公因数 9 重点:熟练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 6~9 认识分数 15 难点:实现问题模型转化

xkb1.com 重点:掌握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五 9 找规律 3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体会有序思考

六 10~12 分数的基本性质 13

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发现、归纳和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七 12 统计 2

重点:培养统计意识能力

八 13~14 分数加法和减法 7 难点:体会统计的应用

重点: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九 14~15 解决问题的策略 5 难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重、难点: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十 16~18 圆 15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

难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探索圆的特征

十一

19~20 整理与复习5

重、难点:灵活解决问题

六、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一、方程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

二、确定位置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通过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三、公倍数和公因数

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掌握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认识分数

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的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找规律

使学生探索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确定某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X k b 1.c o m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

六、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七、统计

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八、分数加法和减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能正确计算,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

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结合问题灵活寻求解决方法。

九、解决问题的策略

让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例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

十、园

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篇6:练习四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在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资源:

各种图形的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上一堂练习课。

二、练习

1、第1题

(1)出示第1题,要求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

(2)分类数一数,并把书上填好。

(3)交流并说说怎样才能数得既对又快。

2、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第3题

(1)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4、第4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思考怎样折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第5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把这张纸,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方法。

7、第7题

(1)师:瞧,我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拼成的一幅画,是什么?漂亮吗?这个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吗?梯形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其实我们现在只认识了图形王国中的一部分,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图形等着我们去认识呢。你想成为小小设计师吗?请你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片若干,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片,行吗?

(2)学生动手拼一拼,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编制者  曹静芳)

教学后记:

篇7: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篇8:《我不是最弱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意思,并能欣赏有关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教学重、难点:

1、会认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好、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课文,讲述故事。

1、检查预习

(1)昨天要求大家读一个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读熟了吗?有不认得的字词需要帮助吗?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2、讲述故事

谁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愿意来讲一讲。

(稍作准备后请两位学生讲述并简评)

二、细读品析,积累词句。

1、说说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比较欣赏。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引导体会花的美:多,娇嫩,颜色鲜艳,香气浓。并指导朗读。

老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看插图,再感情朗读。

(2)“大雨如注”  引导从课文中找个近义词,帮助理解。

(3)“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引导体会野蔷薇花在大雨中柔弱无援的样子,并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为哪两个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2、 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点明萨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莎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莎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读第一段。

1、 自读 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讨论:时间:假日    地点:森林   天气:闷热  人物:一家人

3、 小结。

五、指导写字

“蔷薇”两个字上小下大,草字头占整个字长的四分之一;“附、聊、滂、沱娇、纤”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垂”的笔顺。

六、作业

1、 钢笔描红。

2、 抄写词语。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这是一篇很有人情味的课文。先来复习一下生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闷热 弱小 旷地 掀起 低垂 附近粉红粉红的 芳香扑鼻 几滴雨点 在雨如注 滂沱大雨 野蔷薇 娇嫩纤弱 萨沙 托利亚

(2)导入:这是发生在一个外国家庭的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指名说)

二、精读课文第二小节

1、过渡:在一个假日里,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郊外度假。(放音乐)引读第二小节的前两句话。听着这么美的音乐,读着这么美的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森林的美好)

2、萨沙一家人分别在做些什么呢?

3、多么详和的画面啊,拿好书一起来读第2小节的前3句话。

4、突然(放音乐)描述:雷声大作,先是-,接着-,什么叫大雨如注,你还知道哪些词是形容雨大的?(倾盆大雨 狂风暴雨 滂沱大雨)

5、过渡:一场大雨打乱了一家人的度假计划,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可贵。大雨中,一家人的表现是怎样的?(相机板书)

6、雨下得这么大,爸爸、妈妈却把雨衣给了萨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学习第3-8小节。

1、导入: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样问妈妈的?他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2、学习第一次对话(3-4小节)

(1)引读:萨沙问道-

(2)理解重点句子(出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3)读读、想想、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在大雨到来时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5)指导朗读。(肯定的语气)

3、学习第二次对话(5-6小节)

(1)听了妈妈的话,萨沙的表现怎样?

(2)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

(3)比较句子(知道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更能表明妈妈的意思)

(A)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人。

4、指导朗读出反问的语气。

5、学习7-8小节

6、听了妈妈的第二次答话:萨沙是怎么做的?

7、看图想像:萨沙会说些什么?爸爸、妈妈和姐姐会说些什么?

8、书上是怎么说的?(出示小黑板:用笔画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语;用曲线画出表示蔷薇花弱小的词语;联系上文说说萨沙为什么要这样做;把这小节读好)

9、讨论交流

10、给蔷薇花盖好雨衣的萨沙,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1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应该不是最弱小的了)

12、指导读好反问句(自豪的语气)

1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8小节。

14、讨论反馈

四、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大雨来临时,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萨沙将雨衣盖在了蔷薇花的上面,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指板书)学了课文,作为萨沙的同龄人,你有什么体会呢?

2、指名说说

3、小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自觉保护弱小者,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伸出援助之手,同学们之间更应和睦相处,对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应该爱护、关心,这样世界才会更美好。

五、作业: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下来。

2、抄摘自己欣赏的词和句,并试着运用其中的一、二个词语。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小朋友听。

[《我不是最弱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篇9:四数下册复习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整理与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和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的口算以及接近整百数的数乘接近整十的数的估算,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并能应用这些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里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求出字母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在计算中的应用,以及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教学资源: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转眼又到了期末,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们的知识一定丰富了不少吧!你们能回顾一下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2、请同学们先独立填写书上108页上的表格,填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

3、小组交流。

4、班内交流:你学得最好的内容是什么?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

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及“用字母表示数”。

二、复习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整理与复习第1题。

(1)学生任选一组题独立进行计算,并在计算后组织比较;

(2)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有关乘除法的简便笔算方法,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整理与复习第2题。

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估算的意义和方法,并沟通估算方法与笔算方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

3、整理与复习第3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特征,说说分别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集体核对,纠错并说明原因。

三、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整理与复习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各自的思考过程。其中,第(1)题要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第(2)题要提示求字母式子值的书写规范。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困难吗?

整理与复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能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资源:

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这一节课,我们来复习混合运算和运算律,以及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小组交流:在这几个单元中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哪些内容你们觉得有困难呢?(自由发言)

引入:希望大家认真复习,大胆提问,克服所遇到的困难。

二、复习混合运算

整理与复习第5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集体核对

4、小结: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注意点。

三、复习乘法分配律

整理与复习第6题:

(1)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核对,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3)小结: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a+b)×c=a×c+b×c。

四、复习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1、整理与复习第7题

(1)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 集体核对,说说列式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扳演;

(2)集体核对。

3、小结。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在复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

整理与复习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与因数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能根据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正确判断2、5和3的倍数。

2、进一步掌握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的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

教学资源:

知识点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倍数和因数”“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

小组交流:在“倍数和因数”这一单元中学会了什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你又学会了什么?

班内介绍┄┄

提问:在这两个个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倍数和因数

谈话: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也谈了自己的困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巩固这些知识,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复习,你们的困难能得到解决。

(1)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数是倍数,什么样的数是因数?(指名2位学生回答回答)

(2)投影出示第9题:找一找,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        5       1        10        25

先在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口答,并说明自己的想法。

2、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谈话:你们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吗?

(1)投影出示填空题:

9的因数有            ,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              。

36的因数有                                   。

50以内的7的倍数是:                           。

(2)学生先独立在草稿纸上填写,再指名口答。

(3)提问: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呢?找倍数应该注意什么? 4、小结:只要你们牢记这几个注意点,就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2、3、5”的倍数的特征

谈话:下面要考考你们对2、3、5的倍数的特点的了解。

(1)投影出示第10题:判断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那些数是3的倍数

12     15    21    30    35    36    44    50    57

(2)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3)提问:为什么30和50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小结: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4、素数与合数

(1)投影出示第11题:把下面的数分成两类,你想怎样分?

2        15        8        17        20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4)巩固对偶数和奇数、素数与合数的认识和理解。

(5)出示有关知识点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5、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第12题: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分别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2)对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进行适当的比较,进一步体会解题策略的价值。

6、拓展延伸

整理与复习第13题: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观察每题最后的得数,然后简要介绍“回文数的含义”。最后,让学生任取一个自然数a,模仿着写出算式并计算,以验证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是不是把知识掌握得更好了呢?

整理与复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掌握三角形与梯形的分类;

3、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平移、旋转,加深对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4、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会选择折线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平移和旋转等。

教学资源:

投影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揭题:今天,我们把几个还没有复习的单元来进行归纳和整理。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单元没有整理过呢?(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统计。)

提问:在这些单元中,你觉得有困难的内容是什么?(自由发言)

引入:接下去,我们来复习这些知识,希望大家通过复习,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所提高。

二、复习升与毫升

1、整理与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再启发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对升与毫升的认识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整理与复习第15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想法,进一步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1升=1000毫升,以及相关的换算方法。

3、小结:升与毫升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整理与复习第16题

学生独立在点子图上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交流正确的画法,强化学生对这几个图形的正确认识。

2、整理与复习第17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在图中画出底边上的高,并标上直角标记。

3、整理与复习第18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2厘米、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分别围出一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然后结合有关知识的理解,分别回答有关的问题。

4、整理与复习第1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然后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5、小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相关知识。

四、复习近平移、旋转与统计

1、整理与复习第20题

让学生在方格图在分别画出轴对称图形,并把简单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交流画法,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把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90度的方法。

2、整理与复习第21题

(1)预先布置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了解自己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学期每学期期末的身高情况;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分别有什么优点?

(3)讨论交流:某位同学一至四年级身高增长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表示收集的信息比较合适?

(4)独立完成统计图;

(5)小组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看出些什么?根据统计图中的变化趋势估计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3、小结:平移、旋转与统计的重要知识点。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你们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复习,迎接考试,以取得另自己满意的成绩。

篇10:苏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46~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课。

1.复习(出示卡片)①数的组成;②一位数加一位数;③整十数加整十数。

2.(同学们学得这么开心,汽车兄弟也想跟我们一起学。)多媒体演示: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

提问:观察这场景,你能提出哪些求和的问题,各怎样列式?

45+3045+330+3

再问:这三道式中,哪道能算出得数,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擦去30+3。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教学45+30(两位加整十数)。

(1)自我探索算法。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算法。

(3)整理算法。(板书)

45 + 30 = 75

40  5

70

(4)解答问题。

现在有一辆有35座的客车和一辆20座的客车。(你可以提出一个求和的问题吗?)口答。

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哪种方法算得快,简便一些?

2、学习45+3(两位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

提问:根据这种算法,你能很快地想出45+3该怎样算吗?

(2)交流算法。(板书)

45 + 3 = 48

40 5

8

3、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突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三、巩固深化,应用算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讨论,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再交流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开火车。)

3、“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说出图意。

各自列出算式解答。

四、课堂作业。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学得真不错,很多同学非常积极开动脑筋,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现在你想出两道题来考考大家吗?

教学后记:学生学得真不错.学习气氛活跃.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算一算:

25+50= 24+5=

2.口算:

34+40= 21+6= 8+81=

75+2=60+15=70+23=

二.练习.

1.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5

先计算,再交流结果,最后比较谁跳得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教育学生检查的习惯.做的全对的给予表扬.

4.完成第7题.

给充足的时间学生去做,并复习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

(先指名说,集体订正。)

5、完成第8题。

师读题,生解答。

三.布置作业:

四.教学后记:

让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用加法实际问题的本领,养成口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60+23=54+40= 4+54= 41+50=

2+75= 60+35= 3+62= 4+73=

2.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两位数加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看着图说说这道已知求什么?(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小猴摘桃已经采了23个桃,还剩5个桃,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2.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组织学生依*观图讨论,帮助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

3.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23+5=28)

4.老师说明:从现在起,列式计还要口答问题。例题这样口答,口答:树上原有28个桃. 学生自己口答一遍,再集体口答-遍.

5.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讨论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板书:(5+23=28)

谁来口答一下。

这两种方法一样吗?为什么会一样的?

6.小结:这道题已知小猴采了23个和树还剩下5个桃,求树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已采的23个和树上还剩的5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算式列成23+5=28,也可以列成5+23=28,计算后口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指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互相说说

“怎样求出一共有多少块拼板?”,再指名说.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2.完成“想想做做”2。

(1)出示第2题图,提问:车上有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求什么?

(并提名完整地说说题意)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提醒学生在计算完后别忘了口答;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求一共有多少人乘车?指明说说算法?为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同桌同学互相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解题过程,要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强调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学生填一填。

(2)集体交流时提问:公鸡比母鸡多3只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打开学生的思维.

第四课时:练习七

第四课时:练习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页的练习七1~4.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位数两位加整数十或一位数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练习七1

学生独立口算第1题,在学生口算后,选择几组对比。

如:34+3 2+2520+25

34+302+5220+52 先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不同,分别怎样计算?

2.练习七2

先出示第一组的两道题,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分别计算这六道题。计算时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做完后要求他们检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集体订正,做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练习七3。不计算,比大小。.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不要采用计算的方法比大小。

(2)集体交流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思维开拓想出多种思考方法的学生给予表扬。

4.练习七4。

(1)出示第5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怎样求出原来有多少本

《数学故事》?”再指名说怎样求?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学生的交流水平有所提高.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3

教学目标:

学会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5里有几个和几个一?

8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2.口算:

70-40 32-2060-40 45-30+5

60+363+2627+405-3+40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

1)出示例题图,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大巴有45个座位,已经坐了30人,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

“要求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怎样列式?(板书:45-30=)

2)45-30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动手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拨摆的情况,及时辅导.

集体交流摆小棒和拨算珠的过程并集体摆一摆,拨后,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3)老师小结:根据同学的摆法,在计算45-30时,可以从4个十里减去3个的一个十,再把1个十和5个一合成15.

板书:45-30 =15

405

10

4)结合老师的板说一说45-30怎样算?(同桌互说)

2.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

(1)出示图提是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一辆大巴共有45个座位,车上还有3个座位空着,车共坐多少人?)

“求车上共坐了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45-3)

(2)45-3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计算,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算法。

集体交流45-3的计算方法’,对想出多种算法的给予表扬。

(3)老师小结:计算45-3时,我们可以先从5个一中减去3个一得2个一,再把4个十和2个一合成42。

(4)请学生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45-3怎样计算?(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说o)

3.比较“45-30”和“45-3”计算的异同。

想一想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不同的?

(它们都是先把45分成40和5,45-30先算40-30=10,再算10+5=15,

而45-3先算5-3=2,再算40+2=42。)

老师小结: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都是先把两位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再算几十减几十或几减几。

三、教学“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l。-

要求学生先用算珠拨一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拨?再说出结果.

2. .完成“想想做做”2.

独立口算,集体交流说说计算过程,比一比每组的计算有什么不同?

3、完成“想想做做”3

图中告诉我们了那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让学生列式计算。

四.布置作业.

五.教学后记:学生能够动手操作,感兴趣.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的想想做做.4~8.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93-50 =

39-8 =67-6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4。

独立计算,看谁先到达终点。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同桌同学说说“怎样求出还剩多少个?”再指名说一说怎样求?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4. “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图,提问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三、作业布置。

四.教学后记:能培养学生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篇11: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

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篇12:第八单元反思 教学反思(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8.1 组织比赛

本节课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高,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节课中,安排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组织比赛”这个活动中,由组长带领组员一个一个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请组长根据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大家观察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统计图。这次活动只是初步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调查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二次是在“果汁生产”这个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调查的方法。组长成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大家为了完成调查任务而进行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2.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小组调查“最喜欢的体育比赛”结束后,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们小青蛙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不过,我觉得还有两方面做得不够。第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第二,还应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在“组织比赛”“饮料购买”“水果生产”这三个活动中,可以通过“老师介绍、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独立说出统计意义”这三个过程加深学生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8.2 买气球

在本节课中,根据教材安排,引导学生开展“买气球”和“最喜欢的动画片”两个统计实践活动。

首先,努力使情境的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结合单元教学时间恰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让学生为庆祝活动出谋划策,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科书安排的调查“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电视内容的认识和选择大多局限于动画片,因此结合学生特点我稍加改动变为统计“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活跃。其次,力图体现师生共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如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尊重学生的意见,努力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空间,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理与复习(二)

1.改进活动方式,激发兴趣:在教学“你学到什么”时,采用 “摘智慧果实”的游戏形式,利用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2.注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教学注重采用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谋划策,在相互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互补充,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课堂上创设“成功” 的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成功的经历,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些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师信任的眼神、及时恰当的表扬以及来自同学激励的掌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篇13:第一单元: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方法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探索算法;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口算

24+52    8÷2     9÷3     6÷3

20×4  50×2   80÷2    90÷3    60÷3

200×4  500×2  800×3  900+3÷3

800÷4

二、 新授

导入:800÷4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虽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但小朋友们都很聪明,很快就算出了答案。那像这样的题目怎么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出示例题

(1)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00÷3=

这是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你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三种思考方法)

(3)小结:对于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我们可以与整百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一样,想10以内的除法或乘法口算就可以了。

(4)“想想做做”第一题口算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商三位数)

(1)出示例题

这些鸡2天共产鸡蛋986个,平均每天产多少个?

(1)学生说出计算的算式,教师板书。

986÷2=

(2)你能估算一下平均每天大约产蛋多少个吗?

(3)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

学生先在书上试笔算后,老师在在黑板上板书竖式笔算的过程。提问:4为什么写在百位上?

(4)“想想做做”第二题1、2小题

(5)“想想做做”第三题   428÷2     605÷5

二人板书,其余做作业本上。

老师讲解。(注意格式书写)

三、 练习

(1)“想想做做”第二题3、4小题

(2)“想想做做”第三题其余6题(左作业本上)

(3)“想想做做”第四、五题

四、数学家作  练习册P3

五、聪明题

学校运动会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举行1000千米长跑比赛,跑了一段时间后看到每位运动员的前面有7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位运动员。请问参加1000千米 赛跑的运动员共有多少名?

板书:

教学心得:

第二课时

一、 准备练习

(1)口算

14+4      11+7     12+5    15+4     27+4     87-24

64÷2      92÷4     95-37   84÷6     75-36    51÷3

150+5      800÷4    400÷4   600÷3    200+5    90-37

(2)列竖式计算

98÷9      852÷4       497÷7

二、 尝试练习

(1) 出示例题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

312÷4=

请你估算一下,商大概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2)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列出竖式

7

4

3 1 2

2 8

---------

7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你能接着算下去吗?学生列竖式算在本子上,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 1   完成在书上,后两题请2人板演。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56÷2     460÷7

一人板演,老师重点讲解验算。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   另2题 268÷4   502÷8

(2)“想想做做” 4、5、6

四、回家作业

(1)书P9 3

(2)练习册P4

(3)聪明题

一块蛋糕切成8小块,最少要切几刀?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2、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口算

57÷3     80÷8    23×3   36÷3   23+48

8×310     83-32   400+240 55+28  700×3

900÷3     484÷4   255÷5   55-5×5

二、 练习

1、书P10   1   做本子上,一人板演(585÷5)

2、书上2

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时多,再计算

提问:你是怎么估计的?

计算完以后,将计算结果与练习前估计的商进行比较。

3、书上 3    这道题应怎样思考?

4、口算   填在书上

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5、书上 5   做在本子上

三、 回家作业

1、 练习册P3

2、 聪明题

用4根一样长的小木棍,问最多可以搭出几个直角?

第二课时

一、 计算

1、 书上P9  3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书上 6  用竖式计算在本子上,要求验算在草稿纸上。(对于乘法的验算,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来检查,也可以用得到的积除以一个乘数,看是不是等于另一个乘数。)

二、实际应用

1、书上  7、8、9

完成以后交流方法(鼓励一题多解)

2、动脑筋  书上

三、回家作业

1、练习册P4

2、聪明题

有3只猫3 天能抓住3只老鼠,要想50天抓住50只老鼠,需要几只猫?

板书: 教学心得: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体会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过程,掌握算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法,使学生在计算知识的学习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教学例1

1、 出示例1

平均每只兔能采到几个蘑菇?          平均每只猴能采到几个桃?

2、根据学生回答,列式:   6/3=       0/3=

6/3得几?   0/3呢?你是怎么想的?(树上一个桃也没有,平均每只猴采桃的个数是0,所以0/3=0

3、计算  0/2   0/4   0/7   0/5   0/34 ……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0除以任何数都得0)

二、教学例2 (商中间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出示例2

平均每天产鸡蛋多少千克?

2、 题目中告诉了我们那些条件?要求问题怎么列式?

板书   210/7

商是多少?你是怎么得出30的。谁会列?

3  0

7     2  1  0

2  1

----

0

讲解竖式的一般写法,强调末尾的0只要对齐数位直接写上去,这样简便。

三、 商中间有0的除法

1、 书P13  试一试先估计商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再计算。  306/3

(1)估计完后,先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然后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竖式的写法,一人板演。

(2)全班交流

(3)独立完成另一题 312/3 一人板演

四、巩固练习

1、 书13页  2 完成在书上。

2、 书13页 3 先找出错在那里,再改正。

3、 书13页 4、

4、 书13页 5 (丛8时到12时经过4小时)

6(余下的布不足3米,就不够再做一套校

服,所以求最多能做多少套校服,要用去

尾法求近似值。)

四、 回家作业

1、 练习册 P7 2、聪明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听算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书P15  1

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三、 书P15  2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末尾有0和末尾不是0。(或被除数大的商大,被除数小的商小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四、口算  书P15  3

第一组题:先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然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0。

第二组题:被除数不变,除数发生变化,商

也跟着发生变化。

四、 解决实际问题

第4题,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思考。

第5题,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罗列出来),要求什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正方形蛋糕    36元  4盒  每盒3块

圆形蛋糕      30元  3盒  每盒2块

三角形蛋糕    32元  2盒  每盒4块

独立完成。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课题:     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内容:书P16-17(两课时)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完成书上P16  1-4题。着重复习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第二课时

完成书上16页至17页  5-9,聪明题。

一、 第5题

(1)审题,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条件?“一律按半价出售”是什么意思?

(2)先自己独立思考问题“200元能买到那些玩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3)全班交流

半价

大型积木  132元    66元  ○1

轨道火车  308元   154元  ○2

大型拼图  116元    58元  ○3

小轿车    214元   107元  ○4

坦克      150元    75元  ○5

方案一:○1○3         方案六:○4○5

方案二:○1○5         方案七:○1○4

方案三:○1○3○5

方案四:○3○4

方案五:○3○5

二、 第6题

学生独立填表,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

三、 第7题、第8题  独立完成

(注意两小题的联系和区别)

四、 第9题

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五、思考题

板书: 教学心得: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球的反弹高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第五课时三位数加两、三位数巩固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关于数的认识的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倍数和因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授课课题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合集13篇)】相关文章: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2-16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05-06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0-26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12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3-03-24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2-08-23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07-31

我们认识的数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4-01-01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1-27

确定位置6(苏教国标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