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通用20篇)由网友“onewangk3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
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
有的人形象地把一篇好的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意思是说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要充实、丰富,开头结尾也很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或是情绪被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这就要求结尾比开头和主体更吸引人。但是我们(教师)往往忽视了课堂结尾的教学,认为一堂课上下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进度紧迫,就草草收场,损害了整个过程的效果。其实人们应该重视结尾的设计,对于这一环节的精心安排,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一、结尾的要求。
(一)、目标明确 教师讲授完新知识以后,余下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什么呢?教师要交待清楚。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所以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哪几句话、弄清哪几个问题、叙述哪件事情等。由于目标简单、明确,容易统一学生学习步调;分量要适当,学生成功有望,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尾声中再掀起一个思维小高潮,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方法灵活多样 按照中学生注意力品质的分析,中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在30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四、五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如果教师不采取恰当的方法,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段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承担一定负荷,就要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课堂小测验等。这些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快速运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思考、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有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总结语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画龙点晴。在一个短暂时间内,用尽量少的语言概括出讲解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抓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听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四)、巧设悬念、再激新疑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立疑激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堂尾声处可紧扣主体设计,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力求做到收中寓展,隐线纤纤。为学习后继课程埋下伏笔。所设悬念应“悬”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五)、扣住题意、妙语生辉 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讲究结尾用语,可根据课程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强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奋起来,推向浪尖;或用含蓄、深沉的话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二、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总结归纳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认识和记忆完整。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发散思考法 指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如:讲授《阿Q正传》时,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结尾进可启发学生用这种方法分析课文中另外的人物。假洋鬼子或赵秀才的性格特点,再如:《孔乙己》一文结束时,教师可向学生留一问题:孔乙己究竟是怎样死的?《项链》一文结束时,可留下一个问题: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这些发散性很强的题目,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促使他们根据课文作出种种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三)、承上启下法 指在结尾时,使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上一个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法内容发生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激发起努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的欲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的四篇文章:《荔枝蜜》、《小麻雀》、《海浜仲夏夜》、《桃花源记》虽是同属记叙文。但是它们的写法不同,文章结构的线索也不相同。这一组文章共同构成了记叙文的一些主要的写法。在单篇教学的结尾,都可以采用承上启下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课文,为上好下一课打下基础。
(四)、留有余地法 指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忙于下结论,让学生下去再讨论。如: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问题;莫泊桑在《项链》中反映出来的世界观的局限性问题;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反映出来的宿舍论问题等等。都不一定在课堂上由教师讲透,实际上有些问题也不可能讲授,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
总之,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消化、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
张宝臣 张玉森 王秀兰主编《课堂教学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
原作者: 不详
来自于: 不详
篇2: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差」
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差」
[作者] 沈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李红洁
[内容]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我认为,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这样常此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那么,如何采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进行“补差”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树立自信心。学困生不是只有“差”,而没有优点和特长的;学困生往往不是因为笨,而是由于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辅导中,要对学困生仔细观察,挖掘其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抓住恰当时机去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口齿伶俐、声音宏亮的学困生,抓住其具备较好朗读条件的优势进行朗读辅导训练,使学困生能出色地朗读课文,赢得同学们的赞许;对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学困生,进行书法技巧指导,使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赢得同学们的钦佩……积极地去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这样,学困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于是积极地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以“一技”带动其全方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产生,就使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什么是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因素,做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弥补缺欠,强化基础,提高能力。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缺欠,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为了强化学困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易混淆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为了检验学困生“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结果,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选编与差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又强化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如讲读《马说》一文后,为了反馈差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区别“骈”与“拼”、“粟”与“栗”的训练;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含义的训练;反复朗读课文的训练,强化了学困生的理解力。随着学困生的“缺、漏、错”的逐渐减少,完整、准确的知识便会在学困生的头脑中扎根,从而变“差”为中,进而为“优”。
三、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做好衔接。“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协调一致了,才能真正的学好语文。
由于学困生对语文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但新旧知识总是零乱的,孤立的贮存在头脑中,在进行“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活动时,出现知识点不分主次、不知该用哪一个的现象或产生没学过的念头。为了避免学困生进行过多的盲目的思考,消除学困生由于多次无效的思维所造成的'倦怠情绪,教师要进行注重启发,细心引导的教学,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关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让学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不仅使学生达到解疑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困生把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融汇贯通。如讲“句子和句子成份”一节,讲到“大多数句子是由短语带上一定语气语调构成”时,为了助于学困生的理解和掌握,设计了“短语的概念、组成及类型等有关联知识的复习内容,为学困生检验自己已有知识的准确性提供机会,便于差生对识记有误的知识及时纠正,混淆的概念得到澄清。学困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使知识体系进一步系统化了。再如:教学《记一辆纺车》一文,为了让学困生也能深刻地领会作者通过以“怀念纺车”为线索,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来反映延安军民“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的主旨,重点讲读了记纺线劳动的语段,以“初学编织毛衣者到成为熟练能手的转变过程”为例,运用类比法启发,学生形象地掌握了只有技术作保证,才能有劳动姿势的优美,只有进行熟练的劳动,才能有劳动技术的改革,只有技术不断的改革,才能在劳动竞赛中获胜的逻辑事理,便十分容易地体会到作者以纺线需要技术,纺线有几种姿势纺线的技术改革,纺线的劳动竞赛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的妙处,切实理解散文的所谓的“形散”。经过这样的教学与辅导,学困生观察就更加敏锐了,准确了,记忆时也会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学困生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的相应提高也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样,其学习差距也就大大缩小了。
由此可见,运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方式教学,可以切实地调动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能力,确保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篇3: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差」
浅淡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差」
[作者] 沈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李红洁
[内容]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我认为,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导致错误的应用。第三,不会用联系的观点展开思维,使认识过程产生障碍,这样常此的不良循环,阻碍了学困生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的提高,从而导致成绩的落后。
那么,如何采用“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进行“补差”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树立自信心。学困生不是只有“差”,而没有优点和特长的;学困生往往不是因为笨,而是由于缺乏对语文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兴趣或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与辅导中,要对学困生仔细观察,挖掘其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抓住恰当时机去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对口齿伶俐、声音宏亮的学困生,抓住其具备较好朗读条件的优势进行朗读辅导训练,使学困生能出色地朗读课文,赢得同学们的赞许;对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学困生,进行书法技巧指导,使其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赢得同学们的钦佩……积极地去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分层教学,分类辅导,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这样,学困生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于是积极地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以“一技”带动其全方位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兴趣的产生,就使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什么是积极因素、什么是消极因素,做到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唤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弥补缺欠,强化基础,提高能力。由于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认识能力有缺欠,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学困生往往抓不住学习要领,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教学中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为了强化学困生的“感知―理解―记忆”的认识过程,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易混淆字词的区别、重点语句再理解、写作技巧再分析等方面的教学;为了检验学困生“恢复―提泉应用”的`认知结果,安排查缺、补漏、改错的教学内容,进行以有针对性的复习为主线,选编与差生能力相适应的练习与之相配合的教学与辅导,既给绝大多数学生以提醒,又强化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逐渐达到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如讲读《马说》一文后,为了反馈差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区别“骈”与“拼”、“粟”与“栗”的训练;理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与“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含义的训练;反复朗读课文的训练,强化了学困生的理解力。随着学困生的“缺、漏、错”的逐渐减少,完整、准确的知识便会在学困生的头脑中扎根,从而变“差”为中,进而为“优”。
三、注重启发,细心引导,做好衔接。“补差”只停留于查缺、补漏、改错是远远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能力。只有使学困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联系,
[1] [2]
篇4:浅淡高二地理复习课备课与教学
浅淡高二地理复习课备课与教学
浅淡高二地理复习课备课与教学辽宁省大洼县第三高级中学 史 亮
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造成了教学的机械化,教师也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因此对广大的教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尤其安徽省今年是新课改的第一届高三,这对高三教师的复习课备课和教学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对于高三复习课的备课及教学有以下看法:
一、研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要求
首先要研读考试大纲,了解考试要求领会“大纲”的精神,以增加复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今年的地理高考大纲对考点略有调整。具体如下:
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考核的是4个方面没有变化: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技能),描述和阐释事物(规律和原理),论证和探讨问题。具体要求上有变化:去年文综说明强调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和渗透,今年地理说明不再提学科的综合与渗透。
去年大纲版考纲: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今年课标版考纲:自然地理(必修1),人文地理(必修2),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各省自行确定的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二、后期复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轮基础复习――以初中地理和必修教材为核心、注重基础为目的。
注意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结合;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结合;配套图册与教材的结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系统地理知识与区域地理的结合。此阶段,学生应在老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应当做到:把握概念,梳理基础,抓住主干,构建体系。对于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如安徽气候类型、安徽资源分布等)和主要区域的空间定位(经纬度范围、主要地理事物的特征),还要反复记忆,将各种区域图叠加起来记忆,逐步作到“心中有图”;运用知识结构网络图,构建系统知识结构;老师的课堂讲述对教材的补充和扩展;解题方法、规律、思路的总结;有节奏地进行同步练习和穿插练习;如复习人文地理时,穿插自然地理的练习,复习中国区域时穿插世界地理的练习。透过练习记忆、巩固知识;透过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第二轮专题复习――以考试大纲为核心、提升知识的灵活运用为目的。
深刻理解考试大纲,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避免知识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整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具体专题确定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以下,但以下几个专题是最应该注意的:
地球运动与时间计算,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区位分析与评价,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商业区位、交通区位、经济区位;地理图表系统如地理示意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灾害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地理及空间定位的应用;热点专题分析。
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核心,训练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为目的。
5月份以后的复习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这时,应进行有一定强度的综合训练,进一步突破三科的重点难点、关注热点焦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金融危机、08奥运、神七太空之旅;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初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干旱)。
强化知识的运用和解题思路的培养、答题规范和速度的训练。如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评价: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科技、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政策;限制因素:不利因素及自然灾害。
在高考后期过程复习中,第一轮复习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的,但第二轮复习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理解原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方法能力上下功夫。二轮复习是提高综合能力,提高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的关键时期,主干知识则是二轮复习的重点。因此,在二轮地理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舍去不讲。在高考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应该把复习的视野投向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教学,很难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因而学生的基础就是再扎实,其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比较欠缺。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站在一个新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地理复习时,不能只重文字系统,忽视图像系统和练习系统。如:日照图与地球公转知识的文字联系;大气的热状况、运动特征及天气现象的联系;各种区位关系的'联系与区别等。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相关位置是指某项地理事物与海陆轮廓、地形区、河流、湖泊、交通线、国界线等相对位置而言(如安徽淮河流域与长江沿岸的区域定位)。
其一是地图的比例尺扩大。其二是局部区域交界地区地图增多,往往是各类专题地图示意的盲区,恰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三是考查的“小区域”范围进一步缩小,而且出现虚拟区域地图。由于区域地图的这三种特点,使得学生对高考文综试题区域地图陌生,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将各种地理事物进行叠加,形成单元知识小结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设计一些交界区域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皖赣鄂地区交界处地图、安徽和邻近地区交界处地图。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的异同,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
运用比较法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其次是要将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进行比较,第三要将比较的内容逐项对比说明,不要把互不相关的内容各说各的。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篇5:浅淡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浅淡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挖掘教材中所蕴合的.创造性因素,探讨如何通过恰到好处地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 者:韩冰 作者单位:沈阳政法学校,辽宁・沈阳,11001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9) 分类号:H09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篇6:浅淡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浅淡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浅淡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芙蓉区育华小学 胡美坤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包括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早已被教育重视和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打开了一片天地。特别是幻灯、录音早已进入课堂,而且得到普及。目前,随着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电视、投影、录相又逐渐步入课堂,更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应,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它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活动图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集成处理、加工、编辑、存储和展示,它不仅向学习者传递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自觉的学习。它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到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同时能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有感触: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应,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教学在说话课中的效应
第十一册《基础训练3》的听说训练题,要求学生说说上学放学路上发现的变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我在布置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像小记者一样用录相录下来,或用照相机拍下来,然
后老师把它输入电脑,在说话课上让大家边听介绍边欣赏。这样,大家兴趣很高,乐于观察,乐于拍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使教学取得最佳效应,避免了以前部分学生说话无话可说的现象。在课堂训练听说能力时,一边出示图象,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仅全面实现视听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达到了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良好效应。
二、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效应
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恰当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共享文字、图象、音乐等,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激发学生兴趣,较好地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能力的形成。
第十二册第二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辨事物和联想”,其中《月光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第八、九自然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情感,明白皮鞋匠听到贝多芬弹奏的乐曲为什么会联想到月光下大海的景象,从而懂得联想要合理。我让学生听视课前准备好的《月光曲》录音和月光下大海的录象,并对照音乐和录相,找到课文中相应的描写月光下大海的语句。然后联系上下文淡淡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这样,较快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感受乐曲的璇律,使他们很快体会到了皮鞋匠之所以仿佛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景象,主要是看看月光,随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高低快慢的璇律产生的联想。最初音乐是舒缓的,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一切都显得很幽静;继而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皮鞋匠仿佛看到了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开始破坏幽静;接着音乐高昂、激越,表示整个世界充满风浪,皮鞋匠仿佛看到大海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应。
第九册《可爱的草塘》是一篇文质兼美,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作者满怀喜爱、赞美的激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极具北大荒风情的优美画卷:大海一样的草塘,翠绿的浪花,清凌凌的河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讲授这一篇语言优美、妙趣横生的抒情散文,一开始,我就根据课文内容介绍北大荒的特点,出示草塘、小河、野鸡、狍子等灯片,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听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较快的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诱发了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每个环节时,我重复让学生共享文字、音像,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学习,品赏情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实现全面素质的培养。
胡美坤
篇7:浅淡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驾驭语文综合性学习(网友来稿)
浅淡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驾驭语文综合性学习(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一中 吕晨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这一要求,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益匪浅,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以便与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同行相互交流。
一、教学单元整体化。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它以一定量的内容和元素为基础,过少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过多会增加学习的复杂性,造成疲劳,降低学习效率。我在实际操作中以一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把一个单元视为一个整体,并设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主线,贯穿这个综合性学习单位的始终,将学生的知识积累、文本阅读、写作练习、口语交际、信息获取、情感培养等融入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我是这样进行的:整体--局部--整体。
第一个整体包括单元概读、单元概读检测、单元鸟瞰三大部分。在单元概读中,要求学生通读该单元的所有内容(包括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通过摘抄、背诵等方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利用概读检测通过听写、注音、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背诵、展览等形式检测学生积累情况。通过单元鸟瞰,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学习本单元的方法。
局部学习是以单篇文本阅读为主线,在文本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甚至走向社会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相关佐证,深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
第二个整体是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练习和检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学习形式活动化。
太过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使学生有些害怕语文了。新课标实施后,我力求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化,让师生在活动中融洽关系、增进情感、升华思想、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我大胆的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并引导他们自觉的把自己从习惯学习旧知识转变为自觉的探寻新知识。在教第五册第二个议论文单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学本单元的课程,找出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图书室、微机室寻找新的论据去论证它,或者提出不同观点并找证据反驳它,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的组织了两场辩论赛,从主持人的挑选、辩题的选定、人员的组织、辩赛的开展都是学生自主安排的,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积极的态度、开心的笑容、胜利的欢呼,我由衷的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高兴。
除了结合教材开展各类活动外,还引导学生自己办文学社、出作文集、演课本剧、搞社会调查、整理民间传说、搜寻地方名人等。
三、学习空间多元化。
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复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固有的课堂空间。在教学中,我大胆的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图书室博览群书,到微机室获取信息,到河滩领悟自然,到市场感受生活。语文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凡是能为语文所用的空间,我都倍加珍惜,充分利用,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使语文学习能够伴随他们的终生。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我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感受小集镇冬天的特点。我们的小集镇地处长江兵书宝剑峡口,冬天的风异常的大,我以为学生只可能抓住“风大”这一特点。在集中展示收获时,有的同学用“无雪的寒冬”概括小集镇的冬天,有的同学用“人们的衣服穿厚了,广场上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多。”描写小集镇的冬天,有的同学用“丰收的农民,在小集镇采购自己收获的喜悦。”赞颂小集镇的冬天,听了后,我无不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感到惊叹。我认为要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打破教室这一固定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语文。
四、练习巩固多样化。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练习巩固,以往的练习只注重了以作业为形式的文字练习,忽视了听、说、读、思、情等的练习。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思想。练习巩固的多样化,使综合性学习事半而功倍。
五、检测评估过程化。
我有一个叫袁清华的学生,平时考试分数都很低,在师生眼中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差生”,在学习《生命》一课时,我为了引起他对生命意义的重视,我便问他“你进校半年多了,在这半年里,你的生命得到了什么?”我以为他会无言以对,没想到他毫不犹豫的回答道:“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我知道了英语是什么;虽然我不是一个好学生,但我知道了怎样的生活是初中生活……”他列举了他的很多收获,听了让我感动,我也从此改变了评价学生的方法。检测评估是任何教育改革的瓶颈,单一的检测评估模式会形成单一的禁锢的教学模式。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多方位的学习过程,单一的检测方式势必会使综合性学习走入另一个死胡同,在综合性学习中,我减少了结果性评价的频率,注重过程性评价,只要学生有所劳就有所获,我就会给他以肯定的评价和认可。
邮编:443602 E-mail:gjblcl@hotmail.com 作者邮箱: gjblcl@hotmail.com
篇8:浅淡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效应
芙蓉区育华小学 胡美坤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面向现代化”,包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它早已被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重视和应用,为提高教学效果,打开了一片天地。特别是幻灯、录音早已进入课堂,而且得到普及。目前,随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发展,计算机、电视、投影、录相又逐渐步入课堂,更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应,尤其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它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活动图像等多种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集成处理、加工、编辑、存储和展示,它不仅向学习者传递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使学习者主动参与,自觉的学习。它使得过去常规手段教学中难以开发和表现的物理现象和较复杂的关系,较难建立起的`时空关系得到一个比较到理想的展示和交互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现象极其相似的二维、三维动画和声音,以及对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虚拟,使学习者很方便地走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特殊环境,体验和经历那些平时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事物变化过程,同时能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深有感触: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应,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多媒体教学在说话课中的效应
第十一册《基础训练3》的听说训练题,要求学生说说上学放学路上发现的变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我在布置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像小记者一样用录相录下来,或用照相机拍下来,然后老师把它输入电脑,在说话课上让大家边听介绍边欣赏。这样,大家兴趣很高,乐于观察,乐于拍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素材,使教学取得最佳效应,避免了以前部分学生说话无话可说的现象。在课堂训练听说能力时,一边出示图象,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调动了学生
[1] [2]
篇9: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10:如何上好语文识字教学课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
一、识字内容的选择
(一)借鉴传统,丰富识字内容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但从教学的实际来看,新理念、自主学习等等甚嚣尘上,在强化横向借鉴的同时,也弱化了纵向的继承。特别在识字教学,忽视了对传统识字教学优秀传统的传承。
在我国古代,儿童启蒙的识字教学大多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就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教学优秀教材。在识字教学中先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让儿童集中地认识多字,然后教他们读书。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这与“三百千”的特点分不开的。
首先,“三百千”都是以韵语形式编写的,正体现出了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像《百家姓》共收集507姓(单姓446,复姓61),通俗常见。虽然《百家姓》是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但是采用四字一句,隔句押韵的形式,语调和谐,读来顺口,听来悦耳。
如: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百家姓》的奇特就在此,它把没有完整意义的姓氏单字组合起来形成韵文,学生易读易记。作为姓氏的只是一些代表符号而已,但作为识字教材,却很实用。就是在今天,读一读《百家姓》也不无裨益,比如将“仇”(qiǜ)读为“酬”,把“查”(zhā)读为“察”的错误就可避免。这也大概是古代能够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我在一年级下开始尝试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百家姓》来识字,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学生就能掌握,比如我班的流动人口学生正好有“亓” “厍”这二个姓,学生也很快会读。
其次,“三百千”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如《三字经》三字一句非常容易朗诵,它短小的篇幅,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从中还可以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思想价值。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等,就讲了发奋读书的道理,对今天的学生也是有启迪意义的。而《三字经》作为古代识字教材,儿童很喜欢这样三字一句,前后又大致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的编排形式,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记住了字形。
诚然,《三字经》中的内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它的编排形式完全可以借用于今天的识字教学。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中,一部分识字内容就借鉴了《三字经》的编写形式: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学“懂、貌、父、母、教、认、错、事、改、愿、碗、筷、扫、夸”等字时,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父母教,认真听,做错事,即改正。长辈错,要提醒,态度好,心意诚。家务事,要承担,洗碗筷,扫庭院。家爱我,我爱家,好孩子,人人夸”。这种具有创新性识字方式,将单纯识字的枯燥乏味变得兴趣盎然。
由此我也在识字教学中把网上收集到的《高占祥“新三字经” 》作为识字教材用到课堂上,带领学生诵读认字,也起到了较好效果。
春日暖,秋水长,和风吹,百花香。青少年,有理想,立大志,做栋梁。天行健,人自强,生我材,为兴邦。倡和谐,民所望,兴道德,国运昌。人之春,在少年,光阴迫,惜时间。 生有涯,知无限,苦攻读,莫偷安。求学路,曲弯弯,路是弓,人是箭。头不回,弦不断,志不渝,永向前。 ——《高占祥“新三字经” 》(片段)
(二)引入属对,加大识字容量
对对子原本属古代私塾先生训练蒙童作文时采用的一种方法,称为属对。在古代科举考试教育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中,结累了大量属对的经验与精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再要求学生对对子,因此,属对这种教学方式逐渐消失,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业余爱好。
但是把对对子引入到识字教学中,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方面,教材中有这样的安排。如,一年级下册在教小学生认识“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等字时,就采取对对子的方式,将这些要认识的生字以对子的形式出现:“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在—一对应的吟诵中,学生也自然完成了识字任务。另一方面,长兴人在过年也有贴春联的习俗,在识字教学中我就将认读春联作为一项内容,让学生认读、背诵、收集春联,在课堂上交流。同时在识字课中,有意识地把认字编成对子。如,在教学“恨、漠、忱、炭、贫、富、饥、索、奉、永”等字时,编了这样的对子:“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贫对富,冷对暖。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这样的识字活动,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兴趣盎然。此外,学生还在对对子的过程中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家长在家里听到孩子稚嫩的诵读声也很满意。
二、识字能力的培养
借鉴传统、引入属对,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容,也增加了识字量。而识字教学不仅仅是量的增加,还需提高识字能力。识字能力是运用知识技能以及智力过程中,经过经常的识字训练而获得一种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培养:
(一)利用有趣活动提高儿童记忆字形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想让学生识字对识字有兴趣,那我们可以利用有趣活动来达到了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可以利用加、减、拼、画、猜、讲故事等多种活动来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寓教于乐,喜欢汉字。
篇11:语文讲评课教学反思
本堂讲评课,我的设想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一是古语、诗词类选择题的解题思路(预计25分钟左右);二是“撒网式”和“小角度”问答题的答题模式(预计15分钟左右)。再有5分钟进行课堂练习。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讲解清楚,有讲有练,教学目标基本达到;第二个问题时间分配不够,有点仓促;课堂显得沉闷,学生参与感不足。
课后,从学生那里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对古语、诗词类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收获较大;对第二个问题的认识较模糊,印象不深刻。这和我的感觉是一致的。
这段时间,我常常反思这节课的得失,在其后的教学中越发感到讲评课的重要性,要讲好不容易。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这是一节公开课,我自认为之前准备还是很充分的,讲下来差强人意。平时的随堂讲评,按顺序逐一讲解的情况居多,这种就题论题的方式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却鲜少考虑,实在汗颜。
进入高三,学生考试频繁。尤其是进入第二轮复习后,几乎天天都在接触试卷。如何让学生通过考试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应试技巧?这不仅需要我们老师在命题时钻研教材、大纲,反映高考趋势,更需要我们严肃对待讲评课,精心准备,有的放矢。
这堂课下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
一、备教材,备考纲。
通过深钻研教材,我们可以清楚重难点、易混点以及哪些可以结合时政热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考试大纲本身是原则性、指导性的内容,是粗线条的,对学习某门课程起提示、规范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方向性,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大纲给出的对某一章节内容的学习范围之外,更要掌握考试大纲对知识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一般是识记、领会、掌握、应用等。
那么在讲评某套试卷时,根据复习的进度和学生学情,就可以侧重选讲重理解或者重运用的题,避免见题讲题,不分层次的情况。
二、备高考题。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虽然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强调要“创新”,但是仍然追求“稳中求变”。我们可以通过多做高考真题,来探寻命题规律、变化趋势以及考点的具体考法,通过对于高考答案的研究,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后,把这些技巧进行归类,并形成固定的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的“套路”。然后再把这些“套路”用在试题的分析中,学生应该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近几年的'政治高考中,常常用一些成语设计成选择题考查哲学知识。比如,四川文综卷第31题结合漫画《两代人的反映》在选项中列出12个成语,考查学生对漫画寓意及成语哲理的理解。除此之外,哲学试题还较多涉及名人名言,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北京卷)、“思所以危则安矣”(全国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天津卷)等,可见,分析成语、古语、名人名言已经成为哲学考题的常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哲学常识的复习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成语、名人名言,并善于结合哲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备学生。
我想,备学生的过程,应该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是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
本堂讲评课,我觉得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师生互动太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整堂课,老师成了独角戏演员,有点费力不讨好。咎其原因,应该是课前“备学生”的环节没做好。
讲评课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之前的准备工作应该与新课、复习课有所区别。而备学生是很重要的内容。备什么?通过学生试卷,我们就可以了解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讲解,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有,课前就可以与学生沟通本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我想,如果这节课前,让学生搜集蕴涵哲学道理的名言、古诗、俗语,并在课堂中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那么整堂课就会显得活跃充实的多,既有教与学的互动,又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另外,要打破“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观束缚,就必须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的办法。对这一点,我很认同,但是感觉实施起来有难度。现在除了课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外,还没有找到在课堂中推行的好办法。
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体会,许多地方还不成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炼不断总结。
篇12:语文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题目: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
二、教学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记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练优美,感情饱满深沉,从中国人最关注的角度——伦理,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因此,无论从写作技巧方面,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个微课,我从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入手,让学生领悟深沉的父爱。从这一点说,我觉得在这个微课中,我们可以带给学生两个东西,其一,写作技法之巧;其二,传统美德之善。
三、教学特色:
从人物刻画的细微之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挖掘寓意深刻的父爱主题,是这个微课的教学特色。微课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买橘。从父亲的动作细节描写切入,让学生深刻领悟父爱这个主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望父买橘中父亲动作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深沉的父爱。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您好,这个微课重点讲解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让《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们知道,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一共描绘了四次父亲的背影,其中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为感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刻画父亲背影形象的。
(二)教学过程
播放幻灯片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教师:教师朗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灯片所示)作者刻画望父买橘的时候,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运用了人物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动作细节描写呢?
播放幻灯片二:
人物的动作的细节描写:即准确、细致、生动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体状况、身份、地位、心理、习惯、情感等等。
(教师对人物动作细节描写进行解析)
教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父亲动作细节描写,来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播放幻灯片三:
1.分析父亲买橘的'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势:蹒跚
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教师:首先,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蹒跚这个词语写出了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的背影!)
教师: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
动作描写,“探”可看出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小心翼翼地将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艰难过程。
“攀”,写出月台的高度,因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是非常吃力的;
“缩”,写出了父亲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倾”,父亲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样灵便,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描绘得很深刻。行动不便,步履艰难(艰难的背影!)
教师总结:通过这四个动词描写,一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蹒跚的背影跃然纸上。播放幻灯片四:
探讨: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教师:父亲过铁道既然如此困难,为什么还坚持为我“过铁道买橘子”?
1.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
2.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是啊,父亲背负着家庭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况下,还要为已满二十岁的儿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胜任的事情,在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结着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伟大的爱。我们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朱自清写《背影》就因为文中父亲引
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写下《背影》创作的。在望父买橘这个片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是我们不仅好像看到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三)作业布置
动作细节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真实可感,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一个或一处成功的动作细节描写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表白。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地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个温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的关心,你有用心体会过吗?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发自内心的告白,然后读给父母听。要求在描写人物行动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写出他在怎样做,把爸爸/妈妈“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略的细枝末节描写出来。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望父买橘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身边伟大的亲情。谢谢您认真看完这个微课,谢谢。
篇13: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
学生马上就面临小学毕业考试了,我发现他们心都散了,学习欠缺主动性,这种情况蔓延得很快,究竟如何有效地上好这两周的总复习课呢?老实说,我自己都很疑惑!这次的科组公开课,我选择了上句式变换的第一课时,是实实在在把自己平常上复习课的模式和想法,都展示在科组老师的面前。通过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1、这节课的知识设计安排都比较到位。我在这节课,首先让学生通过常见的句式考题,自己回顾总结句式的常考题型,也是通过这一环节发现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哪种题型掌握得不是很好,还需要突破。接着,我针对学生的薄弱处设置了三种需要复习巩固的句子题型:第一人称直述句和第三人称转述句的互换,修改病句和仿写句式,当然,仿写句式放在了第二课时。这样的安排,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明确自己的不足,在练习过关中重新巩固知识要点!一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比较扎实。
2、第一人称直述句和第三人称转述句,这一难点突破时,没有很好地讲透。这种考法,学生真的是怎么考怎么错,我在讲解时确实给予方法:双引号前的句子内容全不变,标点符号要改变,引号里的人称要对应改变。但是效果不如人意,我想估计只有一般的'学生真正地弄明白这种题型。石老师给我意见:是不是我在讲这题型的时候,讲得太深,学生们弄不明白!这一点值得我深思,无论怎样,学生听不懂就是我备课时没有好好地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我没有“备学生”!
3、没有很好地做到“培优扶差”。说真的,复习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平常的知识学习和积累都很扎实,更甚者他们自己就会找机会请教老师,解决自己的学习疑问。但是学困生,他们基本不会理会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积累,所以我在想,复习都要分层次,“培优扶差”两手都要抓。可惜,连续两节的句式复习课让我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第一人称直述句与第三人称转述句的讲解练习中,很明显一半学生是听得稀里糊涂的,举手发言成功答对题目的都是平常学习较好的学生,但是当时我没有立刻调节教学设计,还是“水过鸭背”地过了这一环节,没有真正地引导所有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此外,在病句修改的设计题目里,仿佛题目出得过于简单了,顾及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没有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4、复习课,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都有待加强,学生反应不积极,这都是我在往后复习课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还有两周的复习时间,我要好好备课,好好引导学生,真正地针对学生的薄弱处入手,尽量做到每一节的复习课,学生们都各自有所收获!
篇14:如何上好语文识字教学课
所谓“加”、“减”,就是利用汉字结构部首的增减,从而形成不同汉字的方法,来强化学生认字,给学生带来乐趣。比如“日”加“月”是“明”,同样用减的方法:“明”减“日”是“月”。而“拼”则是利用汉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品字结构这些特点,来加快认字,如“一木是木,二木是林,三木是森”“一人是人,二人是从,三人是众”“一火是火,二火是炎,三火也是焱”等等。
所谓“画”和“猜”,就是利用汉字音、形、义合一的特点来加快识字。“画”就是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认字,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在识字教学初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认识“日”字,可以画画太阳,认识“水”字,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水等等。而“猜”则是在学生已认识了500个左右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识字。如,“两个人在土上”猜一猜是什么字,“二小、二小,头上长着草”(“蒜”)。还可以让学生也编一编“间”字怎么记。学生就说:“太阳外面有一门”。对于一些容易记错的形近字,也可以设计“帮妈妈找娃娃”的游戏来认字,比如学习“海”字时,告诉学生“悔”的妈妈是“每”,指导学生帮“每”妈妈找到它的孩子,在学生找出“梅、海、侮”等字时,可以比较字形,辨别偏旁的不同,这样学生自然也就记住字形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来提高识字能力
汉字来源于生活,那么作为识字的教学也应该回到生活。这就是要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字,通过积累、收集来提高识字量。当然要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给予表扬肯定。如:名字、路牌、广告牌、超市里物品名称等等。我们在识字教学开始时,就要求家长配合,如:在家具上贴上其名称标签,孩子在家中接触家具时通过这些标签很快认识了名称,增加了识字量。一个班级几十个不同的名字,可以让学生互相叫叫名字,识识名字。在学的过程,学生有发现识字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识字兴趣。利用生活中识字调动识字积极性。让学生带来各种生活中见到的字,比如报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中分享识字的快乐,体会识字的成功感,提高识字的欲望,自然而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在逐渐提升。
(三)反复练习巩固识字能力
根据遗忘规律,识字必须要加强练习和巩固复习。为了避免学了就忘,就要让学生回头复习,温故而知新。比如学生通过写字来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字词的掌握在于听说读写中能正确运用,同时,字词在反复地运用中才能巩固,因为在运用中字词的复现率高,学生的识记效果就好。教师利用组词以及说话写话,指导阅读课外读物等方式达到巩固识字目的。又如,上课前让学生先把课文读几遍,不会读的再通过查字典来学习。由于多次读课文,生字复现率高。教师要落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起学习。一旦发现有读得不准的字音,师生及时提出进行矫正。还可以开展一些识字大擂台活动,比一比学生谁的识字多,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也可以从别的学生中获取新字,也可以进行阅读比赛达到复习生字的效果。
当然,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灵活多变的恰当的识字方法,结合思维特点,鼓励想象实践,培养识字习惯,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多学汉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识字方法的多样化
(一)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来多认字
利用偏旁相同从它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认识,比如:“捡、提、拔、拾、拎”等字都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我们可以同时来记住相同偏旁的字。又比如:“狗、猴、猫、狼”等字都偏旁一样都表示一种动物。还例如关于树林名的字“桦树、杨树、桃树”等都有相同偏旁木字旁。从它们的偏旁以及字义上很快地掌握了这些生字。
利用比较法对形近字进行归类识字。在二年级开始,就把形近字归为一类进行同时认识,这样识字效率就大大提高。比如,认识“晴、清、请、情、蜻”可以放在一起认,“晴” 日字旁,和太阳有关;“清” 三点水,和水有关;“请”言字旁,和说话有关;“情”竖心旁,和心情有关;“蜻”虫字旁,和昆虫有关。形近字很多,把形近字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异同来认字,这样一位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归类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是学生很好的识字方法,也是老师很好的指导方法。用归类的方法高效率的掌握了文中许多生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利用归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到了学期结束,也便于把这些生字拿出来进行归类分组来进行复习巩固。所以归类识字可以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果,提高了识字量。
(二)利用汉字的结构加快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从结构上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可以从字的结构来进行分类归纳进行认字。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等。把相同结构的字放在一起来进行认识,这也是一种方法。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提出“六书”之说,我们可以对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等的构字方法进行分析来帮助学生认字。例如“休、采、兵、众、牧、旦、炙”等会意字,可以通过字形字意的分析,学生非常感兴趣,不仅识了字,还了解了一些汉字文化。对于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音符和义符的比较来加快识字。比如:“膀、腰、肚、背”“趴、蹲、跑、路”“睁、眼、睛、眠、睡、眨”“捕、摇、挤、搬、擦、抄、拾、摔、拔、拦、摸”“钢、铜、铁、钉”“被、裙、裤、袄”“病、疼、痛、疯”等。既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与识字数量,又可以使学生悟到一些构字规律,将机械识记变为意义识记,对今后自学生字、提高独立识字能力大有帮助。
(三)通过语境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学习语文的一句老话叫“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谓“语境识字”,就是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经常创设语境条件结合汉字运用来强化学生识字效果。首先是要读准字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语境中来认识这些字,这是一种有效的识字方法,也是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理解字义。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时时注意有意识的把握汉字音、形、义的整体性教学,就是要做到在辨字音时结合辨字形,在辨字形时结合辨字义,在辨字义是结合组词造句等加深理解。一句话,巩固汉字的识字教学,要遵循汉字语言规律,结合词语、句子理解字义,从字义、字形、字音的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字义。比如同义、反义、近义字的归类比较,要理解掌握生字体现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容易记住。
如“粘贴”“粘稠”“打颤”“颤抖”的区别。
识字教学方法各种各样,而通过实践不难发现更多有效的识字方法。从字的外表我们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但仔细琢磨品味,我们会发现字内在蕴藏的趣味韵味,每个汉字好像都充满了生命力,都有它的魅力所在。若能如此,学生怎么不喜欢呢。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决不能将识字成为学生的负担,应该利用不同的有效的方法对不同的字进行科学有趣地教学。以“趣”为前提,让学生开心识字。自然而然增强了识字的欲望。认识的字数量多了,兴趣有了,孩子们自然就有了尝试的欲望。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大胆地进行识字。识字教学也就不难了。
篇15: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平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篇16: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学习是个苦海,高三语文教学是个苦差。但高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埋头苦干,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六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下面是我近年来高三语文复习的几点感悟:
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曾展现过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一群大学生正在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进行一次饶有兴味的对话。一个学生问丁肇中先生:“您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丁先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兴趣,兴趣会推动你一直向前走!”
兴趣,最好的老师!但习惯认为高三的学生目标明确,不用再象高一、二学生那样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们认为高三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不必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其实不然,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大多是一练一讲,一讲一记的枯燥循环。学生在两轮甚至三轮的题海中摸爬滚打极容易诞生厌学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的枯燥感觉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不仅仅是充满实用的工具学科,更是饱含美感的人文学科。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的课堂应该充满生机,应该彰显语文特有的人文之美;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他不是对学生做裁判性的引导,而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培养他们健全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感受。所以,调动兴趣永远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因素。
创新是现代教育特别强调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需要创新,高三的语文教师和教学更需要创新。离开创新高三的语文课堂会沉闷如一潭死水。
我所指的创新是指高三教师在复习时,不要囿于传统的教法,而应该多思考求创新。以诗歌鉴赏为例,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现今高考鉴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猜题押宝所带来的负面性,鉴赏所选诗歌回避名家名篇。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所以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太适应现在的高考;所以教学诗歌鉴赏时,我们要勇于突破“知人论世”的常规教学柜架,敢于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敢于总结出一套真正可行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高考。
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应该是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学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教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如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与幸福者》(话题是“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由《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演绎而来。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篇17: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从本周开始,教学已经进入了总复习阶段。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过程,那么现在就到了要为这些幼苗浇水、施肥、除虫的阶段了,这是学生能否获得大丰收的关键。因此,复习过程中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基础知识要扎实、扎牢。如字的音、形、义,古诗的背诵默写,积累运用中的读背内容,要求会背诵的课文等,必须让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
二、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平时学生看的题样少,练的题型也少,现在,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连词成句,把句子写具体,如何区别运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样互相转换等,都应让学生勤练。
三、阅读训练要从课本中走出来。多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课外短文,设计多样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去完成。在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习作方面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把一文多用。
篇18: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古诗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难度在于:一是诗歌创作的时代久远,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古诗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三是古诗中某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偏差较大,需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时代背景来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应分三步走:
课前预习自学清障
针对古诗的上述特点,课前可布置学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扫除学习上的“拦路虎”。预习需完成的任务:(1)了解诗人的生活朝代、生平事迹、历史背景;(2)利用工具书理解难懂字词的意思;(3)读通诗歌,大致了解诗意;(4)试译全诗,运用勾画圈点读书法和生疑发问读书法找出问题;(5)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归纳诗歌主旨,找“诗眼”,找艺术手法。通过预习,学生基本扫除了学习障碍,变过去的被动听取知识为主动索取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教师组织分组式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彼此的预习成果,互相弥补预习漏洞,解决一些问题,交流思想打开思路。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及难点问题进行点拨教学。
授之以渔指导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授之以渔,“渔”即学法,译诗有“释、留、补、调”四步法。释:解释难解字词;留:保留字词愿意;补:把诗意跳跃、压缩、省略的地方连缀起来,引申出来,补充完整;调:遇到诗中词序变换的地方,译时把它们的位置进行调换。理解诗意有“分、释、理、连”四步法。分:将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或词组;释:解释字词;理:解释诗句意思;连:说说整首诗的诗意。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具体步骤应该是:挖掘教材,钻研学法———精心讲授,渗透学法———回顾过程,揭示学法———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如高二选修中杜甫的《登岳阳楼》,教师的教学设计第一步,请学生介绍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第二步,初读全诗,交给学生古诗“释、留、补、调”四步法,指导学生释词句,说诗意;第三步,激疑品词,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宽阔宏伟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第四步,带领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感受老杜品格,穷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第五步,回顾学习过程,揭示学法————知作者→解题意→译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对比阅读探索发现
接下来,布置学生自学《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及《旅夜书怀》,主要让学生运用从第一首诗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实践,教师可安排如下步骤:明确目标———运用学法自读实践———讨论汇报———评议点拨———总结整理。学生自学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独立学习,第二阶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随时了解学情,进行必要地点拨指导,放手让学生阅读、品味、想象,入情入境。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带学生“入境”。如《旅夜书怀》可提问,这首诗与《登岳阳楼》在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又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在写景抒情方面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又有哪些不同?就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写作时间、作者境遇、诗风、缘景明情等方面思考。而对第二个问题,学生能想到从诗人性情、艺术手法等方面探究。教学效果表明,此种自主学习的方式,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明确了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不再茫然无绪且乐于去讨论探究,学习兴趣盎然,知识掌握得很牢固!而且记忆深刻,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祖国文化瑰宝的无限魅力!
新课程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是教材配套的读本,是极好的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讲读课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实践的机会。教师应深入钻研赏析指导,精讲赏析示例,引导学生自主赏析,并向学生推荐作品。当然,课外阅读的面是很广的,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和读本,可组织学生搜集不同类型的诗歌做对比研究,或者鼓励学生就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分时期、分风格的搜集整理,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类别化、体系化。我想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被动式学习提升至自主性学习,将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效果,而如果能将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到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高度,就可以肯定的说他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篇19: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今天出了一节复习,我仅仅围绕“记、积、探、赏、比、展”六个环节,引领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复习,自认为为环节设定,科学合理,课堂复习的容量大,并且不泛泛复习,停留在表面上,而对重要的文本,语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挖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细分起来,现将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
1、“记”不唯从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再是考官,而让学生走上黑板命题。
2、“积”重视知识灵活积累,一题多考,尤其是只有熟练掌握课文的同学才能答得上来,只缘于我设计的积累实词“四步曲”,是我看的“艺术创想”的电视节目给我的启发。这个环节从设计意图上,看到自认为很成功。
3、探究文章主题,不空洞,和课文背诵,关键词语的深入挖掘相联系。
4、赏析语言,由组长来赏析,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于金石关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透彻、精彩。
缺点和不足:
1、平时没有抓好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背诵,实词积累等不过关,所以复习课上频频出现“答不上来”,“不会”等现象。
2、语言的赏析,只锻炼了四个组长,全班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全班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3、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死,不灵活。
总而言之,此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可能是教师放不开,学生也放不开。我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怨学生还学习,怨学生怕吃苦,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我会坚定地前行。
篇20: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而且教学时间紧,所以,总复习要体现省时高效的特点,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争取做到“堂堂清,课课清”;另一方面要以教材为本,以学生为本,本着“突出重点,简化头绪”的指导思想,有的放矢地作好知识的归类、整理工作,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准薄弱。
复习过程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更加有连贯性,系统性和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调整,查漏补缺。所以,我们教师在复习之前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要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足,又要发现个别的不足,针对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这样的复习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如,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各个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把它作为复习重点,与教材重难点结合起来复习,既避免了撒网式的题海战术,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2、善于归类。
通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在基础知识、阅读方法、习作方法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复习阶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提炼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呈现给学生的练习要有代表性,内容要“精”,形式要“全”,方法要“活”,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3、注重运用。
知识的积累最终是为了运用,因此,复习中要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去运用,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
复习课,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平常的知识学习和积累都很扎实,更甚者他们自己就会找机会请教老师,解决自己的学习疑问。但是学困生,他们基本不会理会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积累,所以我在想,复习都要分层次,“培优扶差”两手都要抓。复习课,内容安排和时间安排都有待加强,学生反应不积极,这都是我在往后复习课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学生马上就面临小学毕业考试了,我发现他们心都散了,学习欠缺主动性,这种情况蔓延得很快,究竟如何有效地上好这两周的总复习课呢?老实说,我自己都很疑惑!这次的毕业班复习课,我只想实实在在把自己平常上的模式和想法,都展示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复习整理,让孩子们的知识更系统,还有几周的复习时间,我要好好备课,好好引导学生,真正地针对学生的薄弱处入手,尽量做到每一节的复习课,学生们都各自有所收获!
★ 小学级长工作总结
★ 大大班年级长总结
【浅淡语文结束课的教学(通用20篇)】相关文章:
成语运用病句文章修改2022-07-09
往事如风800字作文2024-01-25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反思总结2023-10-01
初一语文教案模板范文2023-08-15
古诗秋思的故事2022-09-27
《紫藤萝瀑布》 22022-07-21
古诗秋思2023-10-01
《看雪》教学反思2022-07-29
七年级语文《紫藤罗瀑布》教案2022-06-20
秋天的作文七年级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