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南锣鼓巷散文(共8篇)由网友“歌喜茹”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又见南锣鼓巷散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 又见南锣鼓巷散文
又见南锣鼓巷散文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南锣鼓巷旁边,为了好找,前些时我曾两次和他相约在南锣鼓巷东侧东棉花胡同内的中央戏剧学院门口见面。于是,在无意中我便两次穿过了南锣鼓巷。
据介绍,北京的胡同年头最早的是西四的砖塔胡同,它建于元代。南锣鼓巷也同样是一条古老的胡同,它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近些年北京的报纸可一直地宣传南锣鼓巷,说它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的典范,因此,有不少外地人来京后,参观南锣鼓巷就是其旅游的一个必然项目。说实话,我已经有些年没有到过南锣鼓巷了,按着“北京市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的要求,在我的心目中,南锣鼓巷的胡同和四合院保护一定是不同凡响的。
然儿,当我前些时穿行南锣鼓巷时,却感到震惊,同时也甚觉失望。前些年来南锣鼓巷时,那时商店的门脸还寥寥无几,可如今,从南口穿行到北口,在南北全长700多米的胡同两侧,但见商店门脸一个紧挨一个,各条胡同口还都探进去一块,也都是各种门脸。胡同中买卖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不绝于耳。当然,一对对俊男靓女们也在街巷中来往穿梭着。他们或是出了这个店又走进另一个店,或是手中拿着一瓶酸奶或是一个纸包,另一只手拿个竹签,不时地从纸包中插出食品,放进嘴中。人流中时不时还夹杂着一些散发着浓郁香水气息的外国男女,其热闹的气氛完全是一幅厂甸式的年节景象,我没有看到胡同保护的样子,我只是看到了一个类似于大栅栏一样的商品街巷在隆重经营――南锣鼓巷的.现实与我的期望竟然大相径庭。
其实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已经发觉并引起了注意,也在试图改观。我于网上就搜索到两篇有关此情况的报道。如在9月30日的一篇题为《南锣鼓巷找回文化味儿》的报道中就提到:“记者在南锣鼓巷一趟逛下来,发现700多米的巷子里餐饮店有7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小吃类,有些还是市区常见的连锁店。”一位家住天通苑的女士说,自己从上大学时候就爱跟朋友一起来南锣鼓巷,“买盒奶酪,逛逛小店,胡同里走一走,真是百玩不厌。可就这两年,怎么感觉南锣越来越像学校对面的小吃街?”而且据介绍,南锣鼓巷的保洁工作量比原来也超出了两倍。
报道还称,从交道口街道获悉,近期东城区正在针对南锣鼓巷进行业态调整,并颁发了南锣鼓巷特色商业街区业态准入名录。名录中明确了支持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项目包括具有文化特色的书店、餐饮、健身、旅馆等项目,文化旅游体验类项目,以及艺术品展售,创意产品零售,文艺演出与交流五大类别。并要求,凡是在南锣鼓巷申请入驻或业态变更的商户,都要签下承诺书,承诺保护南锣鼓巷古建筑风貌,保证装修风格与街巷一致,并接受南锣鼓巷风貌业态领导小组的全程监督。
然而据我前几天所见,虽时隔一年多了,我却看不出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这条商业街有什么变化。
在南锣鼓巷南口东墙上有一块由政府树立的胡同志中对南锣鼓巷介绍道:“……全长786米,宽8米,锣鼓巷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元代,南锣鼓巷属昭回坊……”按着正常的思维,南锣鼓巷既然是在元大都时代就已经建成,那它肯定就是文物了,按着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是严格地进行保护的,虽然会花一些资金,但“修旧如旧”后几十年都不会有变化,将是一劳永逸的。而引进那些商业摊点的用意究竟何在呢?这么大一个北京市,难道文物保护还要自筹资金吗。结果弄得是700多米长的胡同,拆掉所有的古墙壁,改成现代化的门脸,你让中外游客来南锣鼓巷看什么?凭空想象古街道、古胡同、古四合院吗?可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全国绝无二致的十分繁荣的商品市场而已。这是对文物保护的一个绝妙的讽刺!再比如后海,好几年前就开始了保护工作,可我们看到的,是后海四周的老墙壁许多都被拆掉,开了不少咖啡店,可是咖啡店与北京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呢,这不也是一种破坏性的保护吗?真是莫名其妙。
因此,我以为,现在不是讲究调整经营战略的问题,在文物保护区搞经营,引进商业街本身就是错误的,它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当前最紧要的应该是,立刻撤除一切经营的商品项目,还南锣鼓巷一个真正的老胡同四合院保护形式,还老百姓一个真正的老北京的面貌。这才是南锣鼓巷当前最必须做的。
篇2: 最忆南锣鼓巷散文
最忆南锣鼓巷散文
那一年的冬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来首都,没来之前,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生活在北京的人是什么样的?北京的街道是什么样的?天安门真如电视上那样吗?期盼着,车从五环绕进四环,再进三环,最后在两环内的宾馆里停了下来,住在了两环内,竟然挨着南锣鼓巷,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是万万没想到的。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不算长,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改称南锣鼓巷。
其实南锣鼓巷并非他一条胡同,里面四合院整齐排落,胡同纵横交错从南向北,东西各八条胡同。
顺着南锣鼓巷再往北走,东边的第三条胡同是东棉花胡同。进入不远就是闻名中外的中央戏剧学院,也是中国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这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陈宝国、陈道明、巩俐、章子怡……都曾在这里学习生活。
菊儿胡同是南锣鼓巷最北头东边一条胡同。据记载在90年时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此胡同中部,北边有一片2、3层的楼房,黑瓦白墙,围合成一个个小落,既有江南民居的秀丽,又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神韵,和周围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雨儿胡同13号院门旁挂着“北京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子。这里是画坛巨匠白石老人的故居。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茅盾故居……
南锣鼓巷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口都是过道儿大门,极具民居特色,传统、朴实。这里比较安静,没有叫嚣声,既和谐又自然,虽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
在这里不管是文学大师、画坛巨匠,还是耀眼的明星,都有数不尽的故事。这里老北京人喜欢,因为他有地道的北京味;旅游人喜欢,因为他涵盖了整个北京的特色;蓝眼睛的老外也喜欢,因为这里有雅致的情调、浪漫的情怀,“在别处”、“转角遇到爱”、“心是孤独的猎手”、“鬼味”,光听店名就有一种欲罢不能,无限神往之感。
坐在任何一家客店,门外是古老中国的昔日尘烟,门里却是熟悉的蓝山咖啡和杜松子酒。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仿佛在古今交错的时间里徜徉,在中西合壁的空间里感受传统与时尚的激情碰撞。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在压力如此大的北京也可以如此任性,如此悠然。
篇3:又见秋天经典散文
又见秋天经典散文
当夏天卷集着厚厚的乌云,携着暴风骤雨,肆虐了北方三个月后,随着处暑节气的悄然而至,逐渐偃旗息鼓,一缕凉意顺着打开的窗子,弥漫进曾经异常闷热的屋子,撬开了笼罩在人们身上的几乎可以窒息的笼子。
昨天晚上还开着空调,吃着冰镇西瓜,以此保持着内心的一丝清醒,今天早上忽然就感觉到了处暑后的那些许凉意,真是让人惊叹先辈们的智慧。而这丝感觉却是糅合在年龄的增长里,掺杂在成长的阅历中,当我们对客观世界拥有了较为深刻的微观感觉后,皮肤变得对外界异常敏感,肠胃对辛凉的饮食承受度降低,四季在你的思想意识里是如此分明,而你对于季节的轮回,总是莫名的生出几分感慨,总是无意间回忆曾经的过去,这些都足以说明你已经迈向了成熟或年老。不再有年轻人旺盛的火力,不再有年轻人可以挥霍的青春。
经历数十年夏天的洗礼,你终于在秋天到来的时刻,褪去了一身由内而外的青涩。站在山巅,眺望着高远的蔚蓝,清澈的逼你的眼睛,几许洁白的云彩更加衬托了蓝的彻底和干脆。我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修饰天空的蓝,只是调整呼吸,让自己和天地一起呼吸,感受它浓郁的秋的气息。沉淀了夏天长征般成长历程后,花儿开始凝结成果实,饱蘸岁月的孕育而瓜熟蒂落,完成了植物本身最重要的使命,金黄的玉米、麦子、谷子,裂开嘴笑的板栗、核桃,红彤彤的大枣、苹果,黄色如玉的甜梨,绿色如宝石的酸梨,白白胖胖的花生,再闪映着百姓那笑靥成褶皱的脸庞。秋天就是一场春播、夏耘,经过六个月筹备的果实盛宴,田间地头,山坡沟壑,哪里有土壤,哪里就有秋的光顾;哪里有百姓挥汗如雨的身姿,哪里就有悄悄长成的果实。父亲对于秋天有更深厚的理解,秋就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源泉。母亲的泪总是在秋天到来时,父亲转身的刹那抹掉。而孩子们在品尝甜美的果实后的微笑里,却还体会不到这果实里饱含了父辈们无数的汗水和生命。父亲不是山,也不是弓,父亲就是春天里的播种机,夏天里的锄头,用修炼生命的`方式,凝结出一颗颗果实和一粒粒粮食,让我们年轻的生命有足够大的空间,得到延续和拓展。
秋天里,除了果实,叶子也成熟起来。长青的松树、柏树的叶子,即使依然呈现出绿色,可也摆脱了那份稚嫩,愈发显得厚重;矗立路两旁的火炬树开始燃烧自己,随秋风的吹拂摇摆着,如巴黎时装展上,身穿艳丽服装的惊艳美模般,活力四射的走在T型台上,极具魅惑姿态。杨树、柳树的叶子,披上鲜艳的黄色后,向着夕阳飘落,洒脱而自然,安祥而优雅。
而你有点慵懒的站在秋的世界里,挥手投足间,就稳住了重心和那颗驿动的小心脏。无论出席多么重要的场合,你也不会手足无措,不会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眼里的躁动也趋于平缓和安静,学会用平和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用道家“置身事外”的思维让自己从容观察,用儒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让自己谦恭、优雅。你闯过了春的枯燥等待,跋涉过了夏的波涛汹涌,你用生命去迎风战雨,睿智的思维在无数次跌倒后,终于闪现的你的头脑里。秋天不仅收获了果实和叶子,还有你个成熟的自我,这是我最希冀的秋天。
又见秋天,不再惆怅,不再彷徨。即使白天不可抑制地、缓缓地趋向短暂,黑夜不能阻挡的、逐渐拉车了身影,那曾经无数次绚烂绽放的花朵终于随着日月的斗转星移,选择了变换成种子的形式继续下一段旅程,秋天不是终点,而是下一个轮回的起点。
又见秋天,不再荒凉,不再悲伤。无论生命是以种子、叶子的形态存在,还是以花朵、果实的诱惑展现,不畏严寒继续生长的,或耗尽时光凋零的,都是开始成熟的你都要看透的哲学思辨。只要生命还依然在这个温暖的星球上,你又何必苛求以什么样的形式呢?只要你的思想还能尝试着去努力穿透这久远而厚重的光年,你还要苛求什么呢?我不想成为一代伟人,即使我从小到现在也没有放弃过那刻骨铭心的理想。
又见秋天,我和妻子相拥着坐在窗前,茶几上放着一杯升腾着热气的龙井,电话里听着母亲在秋天里一如既往的唠叨,我竟默然的渴望与秋天的相见。
篇4:又见秋末散文
又见秋末散文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绣被微寒值秋雨。”
进入深秋,天气一下子随着连续的秋雨冷了起来,温度一再下降,我们的衣物也在不断的添加。重重的雨雾遮盖住了洁净幽蓝的天空,像黑龙一样,连续几天盘在空中,将整个新城浸没了在了西北边塞的秋意里。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场秋雨一场凉。一个秋冷,让繁花似锦的花儿、果实失去了娇嫩和容颜。
放下忙碌,带上温柔,怀揣着欢喜之心,撑起伞,一个人悠闲地走进层林渐染、落叶缤纷的深秋世界里,体味无边落木萧萧下,感知秋雨梧桐叶落时、落叶满阶红不扫,勾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秋色秋景相思泪。
淅淅沥沥的雨,冲洗着城市中的尘雾,洗濯着枝头树叶上飞落的灰尘和沧桑的树干,水顺着已经发黄的叶子,顺带下脱离母体的落叶,飘在了伞上,又随雨水飞落地上。
落到地上的雨载着叶子,慢腾腾地奔向了地势较低的草坪,有的在肆意的风中,被冲进凹进去的积了水的洼地,似小船一样漂泊在水面上,凌冽的秋风秋雨有意无意将它掀翻或者吹起。一片一片的树叶不断在风的摇晃下,落了下来,将这积水掩盖起来。
没有落叶、地势较高的地方显得比较旱,我踩上带着水声的树叶,漫无目的的向前走去,欣赏着雨中的车流,花丛中的月季,溪水中的芦苇,露出水面的石头,以及随水漂流的树枝和落叶,哗哗哗,沙沙沙,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
我没有意识到被叶子覆盖的积水,哗一下,踩进了水坑,吓我一跳,我赶紧跳出好远,脚面上粘了很多水叶,水溅湿了我的裤管,渗进了袜子,脚刺冷刺冷的。我回过头看看地,雨又带进去不少黄叶,填补了洼地。
林荫道上的小路,与灌溉的水渠和马路相邻,宽不过一米五,却高出草坪许多,有的地方用地砖铺就,有的用水泥一直铺到路的尽头,从南向北,顺势而下,形成坡度。
寒雨中漫步,人是不多的。我站在石桥上,目之所及,是凌波荡漾的溪水,雨像断线的箭头,噗嗖噗嗖射进了水里,激起一圈一圈波纹。环林带、溪水、花卉的五色彩灯此时亮了起来,随着频率的变换放射出不同的颜色,将树叶、花朵、溪水展现出了一层又一层的灯光效果。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秋,是一个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思念过去的季节。我非圣人,自然又想起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回忆起在县城求学时,在周末,独自一人骑着单车,到山中游山玩水。累了就躲在清净的林子深处,捧着书,大声朗读英语和古诗,那种年轻气少,踌躇满志的景象不禁让人发笑。
篇5: 又见桂花香散文
又见桂花香散文
胡巷村广场旁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桂花树,另一棵也是桂花树。
金秋时节,都散发淡淡的香味,受到行人的无限喜爱,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听村里老人家讲述,这两棵桂花树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解放初期,这两棵树有碗口粗,自然条件不太好,也不太茂盛。村里的人们,下地干活回来,总爱把牲口栓在这两棵树上。劳苦了一天,也没人太注意这两棵树的生长,只念及桂花香,越来越香。因为开花的时候,不光有淡淡的香味,更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这之间,两棵树一直相依为命,散发着幽香和希望。80年代的某一年,靠南的那棵树,没有开花,树叶也开始凋零了,这才引起村民的重视。不再栓牲口;隔三差五的浇水;喷洒一些农药;把南面的斜坡垫高。慢慢的活了过来,大家伙也开心了。两棵桂花树有在微风中点头致意,婆娑呢喃,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听完老人家的讲述,我也被这两棵桂花树打动了,读书时候的往事历历在目。
我不知道是不是爱情,她很喜欢桂花香水,我可能也是喜欢那个味道,或者那个时候的她。
我是学校从外县特招进来的尖子生,免除一切学杂费,安排学校最好的老师授课。
她是学校刚招进来的'师范毕业生,跟着老教师听课,接受传帮带。
作为年轻老师来听课,本应该坐在最后一排的,刚好坐在我后排的那个男生,不愿意上英语课,那个男生就和她换了座位,坐在我的后面。我的英语基础很好,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提问的问题,我都能很好的完成。让坐在我后面的她,有点吃惊,似乎超出了她的想象或者现有认知水平。她总在课后,问我一些和英语相关的问题,就这样,我喜欢和她在一起,喜欢她身上的桂花香水味。
那时候,她送我一些毛衣,床单,零食。我们周末经常一起聊天,一起逛超市,我真的很快乐。
一年下来,我被高级班淘汰了,进入普通班学习。说来也怪,淘汰的学生随即分配到20个普通班,我偏偏分到她所教的那个班。香水依旧,生活依旧,学习却没有太大的提高,要怪就怪自己没有用心学习罢了。我想摆脱那样一种状态,来完成我刚来时候的上品牌大学愿望。可是我的生活又是那么巧合,高二重新分班,她也担任高二的英语课了。看到分班名单,我直接愣了,英语老师又是她。桂花太香,我又太幼稚。
后来离开学校,我去了南方,她结婚了。
每当夜阑人静,我们会关注彼此,看看和微信,记忆就像胡巷的淡淡的桂花香一样,挥之不去。愿各自安好,愿桂花永香,愿你我心中都有属于对方的田地。
篇6:又见桃花开散文
又见桃花开散文
转眼之间,已到二月下旬。漫步郊外,不时见到三两枝桃花伸出农家的围墙外,一阵微风吹来,花瓣纷纷落下,如同春天的精灵在舞蹈,身姿妙曼。每每见到盛开的桃花,我到会想起老家门前的桃树,想起父亲,今年也不例外。
我的老家为鄂东北一个依山的小村庄,村前有一条较宽的大路,自北向南连接各家各户。记忆中的桃树便种在我家旁边的土路边上,而且整条路边就只有那么一棵。每到阳春三月,桃树便会如约开花。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身后是漫天的云彩,眼前是一树粉红的花和敞开的家门,走着走着,就不由得跑了起来,飞快地跑到树下,起初是想选一支最美的花,后来就是数数结了多少个桃子,再后来便是来回看哪个桃子要熟了。
那棵桃树是早熟的水蜜桃,端午节前后便会自尖尖的顶部逐渐变红。好像是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下晚自习回家已经十点多了,父亲已经睡了,但堂屋的灯还亮着,父亲听到开门的声音,隔着房门喊我,并说:
“今天你过生,桌子上有今天刚摘的桃子,就算是给你过生了。”
父亲的语气很是平淡,但我知道我的伙伴们是不过生日的,况且我家因为种天麻、种灵芝陆续失败,再加上家庭变故,日子日渐拮据,我都没奢想过处于低谷的'父亲还会起得我的生日。
我赶紧跑到堂屋正中的桌子旁,果然桌子上有一个大碗,碗里装着四个桃子,都是半红半青快要熟了的,桃子表面浓密的绒毛也已清洗干净。
后来,每年生日父亲或给我钱,或给我一顿好吃的,但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年的桃子,每每看到桃花都会想起那个不一样的生日,想起虽处困顿却仍将爱留给家人的父亲。
篇7:又见集美-散文
我似乎对于集美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不只是因为我在集美度过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年大学时光。集美有一种无言的魅力,它用自己特有的宁静和深沉,吸引着到访的每一个过客。
自从毕业以后成为一名警察,已经很少有机会这样漫步在集美古老的石板路上,呼吸着久违的空气,听不远处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如一首纯洁无瑕的音乐,一下就陶醉到骨子里去了。
再次来到集美,已是入冬时节,集美的冬天是没有北方的万木凋零和寒风刺骨的,它始终在用一种包容去温暖来来往往的人群。这时候,公园里的桂花也耐不住寂寞,偷偷地冒出几朵微黄的花瓣,微风过处,洒落一地芬芳。
嘉庚公园,这是我曾经最热爱的地方。曾几何时,我还在这里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伟大领袖嘉庚先生的故事。来到这里,就像是邂逅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亲切中带着几许兴奋。傍晚时分,上涨的.潮水拍打在海边的石板上,溅起片片浪花,如同一张张孩童般欢快的笑脸。几艘木质渔船,静静地躺在海面上,摇曳着,似乎在心底默数一天的收获。不远处,滩头的几只白鹭腾空而起,在夕阳的天空中划出几道美妙的弧线。此时,我的心突然变得十分的宁静,所有的烦恼全都丢到烟霄云外去了。在繁忙的工作外,能有几次这样的宁静,应该算是最奢侈的享受了吧。
集美是一个让人留恋忘返的地方,它以包容的姿态笑纳四方来客,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在这里寻得一处安身之所。夕阳西下,街边的奶茶店和树下的烧烤摊开始热闹起来,烧烤的烟雾和肉串的香味缭绕在大街小巷。石鼓路上,有牵着手的情侣,有抱着孩子的夫妻,有卖唱的青年,有当街叫卖的小贩。华灯初上,集美的夜生活开始了。几杯啤酒,几副骰子,男女老少,各有所乐。
毕业之前,我曾经梦想着在这里寻一份工作,生根发芽,繁衍生息。然而时过境迁,梦想和现实总是有那么一点差距。如今,我只能趁着每月少有的两次休假,回到这里,看看老友,吹吹海风,走一走曾经走过的小路,聊一聊曾经做过的趣事,已是上天对我的厚爱。警察的工作纷繁复杂,作息很不规律,对于刚从警不久的我来说,有时就会觉得吃不消了。工作之余,我总是喜欢翻看一下床头与集美有关的几本小书,浏览一下电脑里曾经拍摄的集美的图片,翻看到好笑处,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几句笑声,这样一来,反而拭去了一身的疲惫,聊以慰藉烦乱的心情。
又见集美,依旧是那样的熟悉而亲切。虽然在异地工作,它却像友人一样,值得我用心去守望。
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篇8:又见炊烟散文
又见炊烟【散文】
前几天一早去老家看望大哥大嫂,越过几条小河,穿过层层麦浪,走进绿荫掩映的村庄,远远望见大哥家屋顶的烟囱上一缕炊烟轻展飘起,如丝如雾,美了那抹朝阳,温馨了醉美村庄。
这是一幅久违的如画美景。儿时乡村的美景如梦般晃动在眼前,小河湾湾,流水潺潺,炊烟袅袅,还有那牧童短笛,鸟语虫鸣,常常勾起我深深的眷恋和回忆。
我家住在射阳河边上,射阳河的美景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如果你站在高处俯视大地,你会看到射阳河水如一泓清泉般静静的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少女明亮的眼波,凝视着鱼米水乡肥沃的田野秀色。每当清晨的第一抹朝光从黄海上空冉冉升起时,满河红晕,泛着点点银光,而当夕阳西下时,一抹晚霞远挂天际,撒网的渔翁,断续的号子,绘就一幅天然的渔舟唱晚的水墨画卷。夜幕降临时,射阳河水更是灯光浆影,柔情依依,悠悠流水熔化了人们白天的疲劳,荡漾着河畔两岸温馨的故事,叙说着古老的如水般动人的美丽传说。
我喜欢射阳河,更喜欢射阳河的水。村上的`孩子们早在六七岁时就到射阳河里去游泳了,到了八九岁时大都已经练就一身的好水性,再深再宽的河也无所畏惧,常常游过一里多宽的射阳河对岸芦苇滩里去摸河螺,掏鸟蛋。当天气乍暧还凉时,孩子们就已耐不住性子,午饭后,放学了,或是晚间纳凉时,屋后的小沟小港是最好的去处,带着满身的汗水一个猛子扎下去,钻进水肚里,游泳、戏水、摸虾,那份舒畅和惬意常常令人难忘。
我爱家乡的天空,湛蓝湛蓝的,像透明的镜子那样明净,厚厚的白云,一团团的如棉花,如波涛,如山峰。我喜欢在宁静的夜晚站在乡间的田野上抬头仰望星空,乡村夜晚的星空十分明朗,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发光。一轮明月如一艘小船穿梭在云层里,忽隐忽现,仿佛航行在宽阔的银色长河里。
家乡的水是清澈的,河底的鱼虾追逐打闹,河面的鸭子水鸟成群结队吱吱嘎嘎,口干舌燥的人们随便走到哪条河边,掬一捧河水放到嘴里,清洌甘甜,透心爽凉。
家乡的空气是清新的,像是被洗涮过一般,没有一点混浊,阳光下看不到一丝尘埃,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觉到身心被洗涤了一般,若是一场小雨过后,空气中带着泥土和芳草的气息,沁入心脾,让人神清气爽。蓝天白云下,湾湾的小河,金色的田野,还有那远处村庄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勾勒一幅恬静醉美的乡村画卷。
然而多年后再回老家农村看看,由于人们忙碌于生产生活,忽视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河水变浊了,天空变浑了,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味道,鸭子再也不敢下水,白天看不见云彩,夜晚望不到蓝蓝星空,从那时起,似乎再也没看过家乡屋顶上飘展的袅袅炊烟,乡间那水清天蓝的醉美场景一度成为深藏在人们心底的一个记忆。
大哥告诉我,过去人们不重视环境卫生,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河水全脏了,连衣服都不能洗,那么大的一条河,不知道上游排的什么东西,不少鱼都死了。大嫂说,各家各户经济条件好了,草锅灶都改成了燃气灶,烧茶做饭大都不用柴草,买一罐气要烧几个月,收割时田间的秸杆没处放,就在田头一把火点着烧了,到处是火,处处冒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日子没法过了。
据大哥讲,近来县里动员千家万户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家乡的每条河都疏浚了一遍,脏水杂物全部清走了,现在的河里看到鱼儿游了。村民们觉悟也高了,不再往河里乱抛乱倒,好多人家恢复了草锅灶,收割时田间的秸杆合不得烧掉,除了还田外,全部收回来烧茶煮饭,说还是草烧的饭香。
儿时的那条小河依然清亮澈底,如一面明镜,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一闪一闪,像是点缀着一颗颗星星。几只小鸭在水面上晃动着,一缕炊烟在屋顶冉冉升起,我感觉似乎回到了童年时光。
★ 乡村印象优美散文
★ 看川戏散文
★ 戏的散文
★ 跟父亲学戏的散文
★ 古镇三月春散文

【又见南锣鼓巷散文(共8篇)】相关文章:
五月乡情的经典散文2023-10-20
听戏初中作文2022-05-08
乡情现代散文2023-11-21
就这样远远关注伤感散文2022-07-27
墨香心苑散文2022-05-07
贾平凹散文秦腔2022-07-22
春天随梦回故里的散文2022-06-26
陕西的苹果家里的梨散文2022-05-02
忆海钩沉之老肖散文2023-01-27
秋影作文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