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合集8篇)由网友“锦云0122”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
西安大学大三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不仅没及时救助伤者,反用水果刀残忍地将伤者连刺八刀将其杀害,后因在逃逸中再次撞人,被当地群众抓住。警方的询问结果让人惊讶,药家鑫仅仅是怕撞了农村人难缠才会将其杀死以绝后患。农村人难缠?出身干部家庭的药家鑫怎么会有这种理由和想法?事情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药家鑫的干部父母甚至连一句安慰死者家属的话也没有,也就不难解释这位大学艺术系的曾获得奖学金又可以开车上学的‘学子’在家庭受的什么教育。
死者张某年仅26岁,家里还有几岁的孩子。对于生命而言何其珍贵,药家鑫丧心病狂的变态心理是如何造就的。学校里不可能教育农民如何难缠的课程,难缠究竟是如何让一部分人害怕到要杀人灭口。一直以来,我们的某些人出身农村,却不尊重农民。我们都熟悉的那位长着一脸农村爹娘生就的大明星,几乎每年都在用农民和残疾诱取所谓的高雅艺术,灌输的欢乐何其苦涩。曾几何时,农民被认为是缺乏素质的的代表,什么素质?是那种用餐巾纸擦屁股的高档行为?还是那种混迹欢乐场的贵族嘴脸。
中国有多少农民?怕是很难确定。有多少不是农民,大家心里清楚。农民为什么难缠?很多人心里最明白。新时代以来,有多少富翁是借助欺骗农民发家的,有多少资金是从农民手里骗取的。从三十元一个的身份证到三万元一个的城市户口,从每人至少十元的汶川捐款到每度电上涨三分的三峡集资,农民除了默默承受这大海取水般的不痛不痒的宰割甚至连为国家贡献的名声也不沾边。什么福利.假日.养老和农民有多大关系,那些外出打工的民工一年才回家一次,还要为春运的特色承担责任。侮辱农民觉得很容易,因为他们会默默承受。不管你说他随地大小便还是说他影响市容,他都不会理会。但这种压抑是可怕的,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而农民是什么?也许是一滴水珠,也许是一片海洋。农民作为一类国家公民究竟享受了多少公平的公民待遇?相信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既然明明对不住人家何必还得便宜卖乖,欺人太甚吧。
一个国家出现人民内部矛盾是正常的,但出现群族歧视却是可悲和可怕的。药家鑫无非就是怕撞了农村人被勒索,难道撞了城市公民他就不跑了吗?还是他本身就把农村人的性命看的简单。农村人有这样那样的城里人不习惯的毛病,是所处环境不同和接受文化不同造成的。相信上海修的黄金厕所就连上海市民也望而却步,难道就憋死不成,或许就把自己装作农民先放松了再说。抓到的小偷大多轻车熟路,难道都是农民?上几日有位安全专家放言说现在的色情混乱和农民有直接原因,也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农民喜欢便宜的小姐而且不讲卫生。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让离家一年的农民把血汗钱花到那些高档的小姐身上也许还会埋怨农民抢了他们的乐子。我们除了奇怪这种愚昧的言论就是担心社会的构造发生了根本变化,歧视农民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民代表了贫穷和落后,愚昧和无知,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除了歧视和不理解,一方面会加深这种怨恨和推卸责任。
药家鑫会为他的逻辑和行为付出代价,哪怕他当干部的爹妈让他不必为死者偿命,他也会在以后的觉悟中后悔终生。因为他无知的动机伤害的不单是张某一家人,但他也揭露了社会组成的变态心理。但愿人们觉醒,让药家鑫和死者的付出有一些意义。
篇2: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
又是车祸,又是大学生,又有人失去生命。这一次,行凶的是大学生。当地媒体透露,学校反映药家鑫“性格内向,平日里寡言少语,从来没有和同学发生过打架争吵的事情”,甚至还因为“品学兼优”,获得过学校颁发的乙等奖学金。
记性尚好的人们想起,差不多同期发生的“我爸是李刚”案件中,肇事者母校老师对“李衙内”的评价与药家鑫得到的母校评价很相似:“内向、低调、不张扬”。
敏感的网友,已经嗅到了此案的一些可疑味道——案发1个多月,警方至今拒绝媒体采访;药家鑫高度近视;药家鑫家境殷实。诸如此类,叫人联想起似曾相识的关于“轮滑鞋”的争论,想起那对在央视做痛哭流涕状的父子。
我总觉得,发现自己的车撞人之后,药家鑫所以会毫不犹豫地举起杀人刀,对着受伤倒地、正试图记住他的车牌号码的伤者连刺8刀,不仅有“教育失败”、“教育的次品”、“极端自私自利”、“冷血与残酷”诸项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之前的豪车以及富二代官二代撞死人之后,肇事者都得以保全性命。远的有在哈尔滨发动宝马车撞死人的苏秀文,有杭州的“七十码”胡斌,近的有江苏新沂宝马碾童案,还有大名鼎鼎的“我爸是李刚”案。网上搜一下,只有一个无证加醉酒驾驶撞死4人的孙伟铭被判了无期,别的都从轻发落了。只有一个叫张金柱的郑州前警官比较“倒霉”,“栽在了新闻记者的手上”,当真抵了命。
如果前面这几起轰动全国的“交通肇事案”能查得认真一点,判得严肃一点,不管什么政协主席儿媳妇的传言(据说是假的,但韩桂芝后来真的落了法网)、什么富二代、什么司机无法反应,什么李刚门封口门抄袭门,或许,那班一坐上正驾驶座位就神知无知的混蛋,好歹也会收敛一点。不至于生出撞伤不如撞死的恶念,更不至于没撞死干脆杀死。
所以说,药家鑫的杀人刀,不是他一个人举起的。帮他一起杀人的,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人——践踏法律的人、徇私枉法的人、胆小怕事的人、抛弃正义的人。也许,他们那样做,是为了挽回家人的性命,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保住乌纱,甚至,仅仅为了过回安全的家常日子……
严峻的后果是,一条河流的源头被污染了,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水,还干净得了吗?
如果撞伤不如撞死的荒谬逻辑继续大行其道,如果司法公正不能切实履行,残酷无底线的可怖案件、类似药家鑫这样的凶嫌,永远也不会绝迹。
篇3: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
四川大学现学生杀人事件,不知道是学校的警钟还没有敲响还是这所百年学府最现实也最无奈的悲鸣呢——堂堂一个四川引以为傲的学校就是这样对待爱它的的人的?
任何悲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该说每个人的神经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发生变化的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一定的压抑、一定的打击,而不能排遣出来,日积月累积淀起来,埋在自己的心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承载不了时,就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的。四川大学的杀人案的悲剧,是老师的悲剧,是学生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剧,社会的悲剧,然而最根本的是个人对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理解的悲剧……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的生活空间和领域,促进和提高了人类生活的便利性和生命的成就感,为改善人的生命质量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可是技术理性带来的并不都是美好与幸福。
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人们都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之中,而成功并不一定使他们有幸福感,相反,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从而陷入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焦虑之中。
并且,当一些人成了弗洛姆所说的“贪婪的消费者”,成了“物品的奴仆”,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时,无疑会更加痛感生活的艰辛、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产生一种灵与肉撕裂分离的碎片感,心灵的空虚感。
另外,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需要爱的程度比其它任何事都来得多,只是我们都忘了,我们急于追求其它的目标,比如事业、金钱和财富,我们专注地追逐休闲、娱乐,而忘了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然而,我要说,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生命价值的执着,才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之生命独特性的特征。
正是人的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才使人的生命去追求意义,向往理想,谋求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那么,何谓生命之“意义”、生命之“价值”呢?
狄尔泰认为,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人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
而对于“价值”,我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中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可见,人在其生命活动中所感觉到的“对象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人所体验到的生命自身的意义;而人所追求的生命的价值又是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全部丰富性的生成一起生成的。
因此,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它明确的目的性,正是这种目的性,摒弃了生物本能的冲动,在生存与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超越生命的有限,趋于精神的永恒。
然而,正如上面所言,一些人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上迷失了方向,其中尤为突出的即为当代的大学生,四川大学的杀人事件已将一些大学生在错误的航道上越走越远的事实证明。
当今的大学生同以往各个时代的大学生相比,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却缺少些激情和动力。,很多大学生思维方法简单,思想不成熟,甚至幼稚,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
1) 自我意识
大学生正处在向成熟转变阶段,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但一些当代大学生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有时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
2)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
3)学习观、职业观
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
4)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
一些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
一些大学生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
矛盾和误区还有很多,但最突出的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功利至上已成这一代很多年轻人的风向标。
信仰所谓“现实”利益,过度关注自我价值的人,纠缠在“小我”的得失、悲欢中不能自拔更别说所谓的社会责任感。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表现。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当人身处这些痛苦与灾难仍然能够自觉地选择某种道德及利他的行为时,他便无形中把痛苦与灾难转换成了某种人生的成就;因其有此成就,而使他在痛苦与灾难之中获得了意义与价值;因其有意义与价值,而使他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与追求;因其有了这样的愿望与追求,他就有可能在最为艰难的处境下、在最痛苦的状态里生存下去,从而使自我的生命保有了尊严。因此,德育工作者应教会学生“向死”而思生,挑战苦难而获取欢乐,使人生活得充实而精彩。现如今首先要做的便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义价值观。其中最有效的方法:
1 )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 ) 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4 )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制到意义。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教授说:“人是不会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总要利用这种自然的生命去创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成为‘无意义的存在’,那就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两样,这是人们不堪忍受的。”
因此,人的精神性生命之美虽然源初于物质性生命中所实际获得的自由,但精神性生命中的自由却又高于已获得的这种自由。正是人的不断超越的精神力量,才使人的生命去追求意义,向往理想,谋求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最后,虔诚期望:悲剧不再发生,也不可能发生。
篇4:大学生杀人反思
1995年清华朱令被用铊盐投毒,,北京大学化学系王小龙用铊盐向同学投毒;云大马加爵锤杀舍友;,中国矿业大学常某用铊盐向三同学投毒;,凤冈一学生将高效氟氯氰菊酯农药投放到桶装水内;复旦黄洋被舍友投毒,20南航彭某被舍友刺死„„
一个个年轻生命在大学校园逝去。这绝不只是个体生命的陨落,而是整个社会的伤痛。类似极端事件透出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要成才应先成人,我们是否过多注重学业,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教育不应该视为简单的技能培训,切不能忽略人品而重于技能;培养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思想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是舍本逐末。因为品德不全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高学历高智商的罪,更恶更毒,所以,干起坏事来危害性就越大。
复旦投毒事件中,林某不择手段地清理掉品学兼优的黄洋,“廉价”地使用卑鄙手段来清理掉自己的对手,其实,恰恰影射我们社会的现实。比如我们社会中的“逆淘汰”现象,说明人们不再顾忌手段的卑鄙了,让自己捞到实际好处才是王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小人得势、恶人当道”的社会。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即一个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受之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
作为国人,都争名夺利,乐此不疲:争着发财,争着买房、争着出国、甚至要争自己的墓地„„其实,这些人们要争的,正是权力者制定并抛出来的,就像抛出肉骨头一样,给大家来争,互吠互咬,大家一嘴狗毛才好。竞争就这样激烈起来的!
作为校园也概莫能外,学生也要面对各种竞争: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级小小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就是在为争这些荣誉,弄得耳红面赤。
而这些各种竞争的名目,也是学校抛出来的,美其名曰是“激励”。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们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相反,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又喜欢万事都做绝,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例如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很好。不生惺惺相惜之感,反生既生瑜何生亮之叹!林某可能是为了能够出一口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选择的方法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的不正常手段干掉竞争者。如果林某投毒属实的话,那么这一事件毁灭的,将是两个风华正茂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他们背后原本满怀期待的父母家人,争来争去,竟争得一场空。
目前,关于这类事件各种疑点的争论,在网上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各种议论中,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一些网友对此事件和自身处境的感叹,让人寒毛倒竖,有很多回帖称:“我也曾想干掉过我的室友”;“幸好我杯子随身带,否则早没命了”。这些半真半假的跟帖背后,隐藏着的是大学生们在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一项针对大学生寝室关系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2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中,仅四成“90后”大学生对寝室关系满意,三成大学生对寝室矛盾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另有三成则认为,在学校里最不开心的,就是寝室里与室友们相处时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包括睡觉关不关灯,起床的轻重,性格冲突和财务纠葛,或甚至是别人莫名其妙的成功对自己的伤害……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这些作为人生的新课目,有的人在各种磕碰中逐渐磨合、学习并适应下来。有的,虽然不适应,但最终隐忍下来。但还有的人,没有这么幸运,他们不适应更不隐忍,最终以惨烈和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甚至引发各种悲剧。曾经引人注目的马加爵和朱令事件,就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两起。而还有更多没有这么轰动的事件,还在校园中悄然发生。而最令人感到担心的是,包括学校在内的管理机构,都认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像对小孩子们那样,在这类生活细节和琐事上投之以过度的关注。 大学投毒事件一再发生,无疑是给全社会提了个醒。虽然,这代价,似乎太有点大了。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从当年的朱令到今天的黄洋,频繁的杀人案出现在大学,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校园!
篇5: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
几天前,某高校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由于犯案人员是我校建工学院的学生,所以在我们当中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知情人士透露,该生因为女友移情别恋,心中忿恨难平,遂于某日寻到女友与其现任男友的所在地,将其二人杀害。回来后自知法网难逃,亦自杀身亡。
回看几年来的新闻,大学生杀人已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20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云南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残忍的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被判死刑。同年,丽江女大学生张超及情人谢宏因贪图木鸿章的钱财,将其杀害并分尸。该案件查证后,两人均被判死刑,另外一名帮凶陈光吕被判死缓。,北京大学共工学院级学生安然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坐在了北京市斯一种及任命法院的被告席上。据悉,安然与被害人崔某共同喜欢办理的一位女同学,这位同学与崔某确定了恋爱关系后,安然并不死心,决定在崔某面前用自残的方式让其明白自己的感情。两人发生争执后,安然将崔某砍伤致死。
大学生杀人在今天似乎已然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那作为天之骄子的他们,到底是什么然他们那么的残忍,而最终滑落到犯罪的深渊里?
社会的物质文明在高速发展,人类的精神文明虽经某些人的掩饰和美化,依然遮盖不了它正在走下坡路的事实。在经济进步迅猛的今天,竞争也愈来愈强,人们的心理似乎也在发生着某种扭曲。特别是在号称“金字塔”塔尖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一个心理脆乏的时代。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责任就应该完全归咎于大学这样一个环境。可以说,他们这种心理的形成是在整个大环境下产生的。
第一,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萎缩。大家都应该感觉得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节奏非常得快。每个人在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走在街上,我们很少关注他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漠然,彼此互不相干。比方说,现在偷窃行为盛行,其实有时候那些小偷根本就没什么本事,但是他知道自己做了,即使有人看见,他也不会说出来的。那这样一种现象,不是别人在伤害自己,而是自己在伤害自己,甚至是在伤害自己的子孙后世,因为是我们给他们造就了这样一个没有温暖感的环境。每个人都存有一份爱,这个社会不应该会很好么?何必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弄得人连自己都顾不了了,哪里又顾得了别人。
第二,是家庭生活的残缺。这样的现象在现在非常普遍,穷人为了挣钱,把孩子留在家里。富人们的欲望恐怕更难满足,为了挣更多的钱,也不将孩子置于膝下。孩子从小不在自己身边抚养,而把它们放在隔代的祖辈身边,都说五岁隔一代,那这样算,爷孙俩不知要隔到多少代。观念上的差异,还有就是过分的溺爱,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患上自闭症,他们有话不知道该对谁讲,久而久之,就谁也不讲,一个人埋在心里,这些事情对日后他们的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负担。过分的溺爱模糊了他们的是非观念,也弱化了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这样的人一旦走入社会,都是非常可怕的。他们没有是非观,就不知道该如何和人沟通。承受力不强,一旦受挫,就非常容易走极端。像我们前面有提到的“杀人”这类情况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庭生活,不仅仅是住在一起就算美满,更多的是彼此能过很好的交流。一个人,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其实有很多人,他们敏感脆弱心理的形成很大一部分都是父母造成的。父母过多地考虑了自己,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整个家庭,可是,却忽略了对孩子不良心理引导的过程。有很多的父母,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说话做事过于直白。出现了一件事,他们就直说你不该怎样,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家里啊什么的,让孩子感觉好像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一样。他们不会去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更懂事。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那孩子杀了人也无怪乎他们自己都那么难以置信了。
第三,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说起教育,我真的就不想提及。因为在我眼里,我们的教育弊端太大了。我不止一次地说“不要对大学生的素质抱有任何希望”,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不管是大学生杀人,还是其它的什么事,我没有看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多高。之所以说整体,是因为其中确实有好学生。但是,不是大学,无论你走到哪里,到会有好人和坏人啊!当然,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杰作。甚至我有时候就在想,刚入学的时候,小的时候,我们都曾经简单和纯真过。怎么随着自己学历越高,人就变得越来越功利和城府了。教育,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是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一个社会人吧,不过这还真有点可怕呢!
我们的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相比之下,在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方面,老师注重得也往往倾向于自己的业绩,因为只有这个才是与她个人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我们所谓的“三好生”,只是文化课比较好而已,至于其它的方面很少有人去考究。当然了,这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定律,也不会有人去质疑。高中之前,或许还靠真本事。但是大学,已然是社会的雏形。不排斥有好的,不过大多也都是“有学无品”的人。本身就不是很人性化的教育,又怎么能教育出来个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呢?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缺少起码的尊重,而且有失公平。谁又能说这本身不是对学生心理上的一种伤害呢?
大学生的心理,越来越经不起风霜的考验了。戕害他们的,不是某一个环境某一个人。
篇6:大学生杀人案例反思
15日下午,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发布通报称,3月28日0时17分,成都龙泉驿区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在龙泉驿大面街道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学生公寓发生一起杀人案。警方已于3月28日依法将涉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嫌疑人滕某刑事拘留,并将依法进行处理。(中国网4月16日讯)
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藤某与受害人芦某为川师大学生,均为20岁,同是甘肃白银市人,之间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3月27日23时50分,滕某在川师成龙校区学生公寓东苑2栋学习室用当日白天从超市购买来的菜刀将芦某杀死后,于3月28日0时17分让同学打电话报警投案自首。
大学室友本来是老乡,为什么如此过不去,非要以杀害手段来处理?真的是水火不容了吗?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并不严重,被害者在寝室里唱歌,固然不对,如果说嫌疑犯善意地提出劝告,受害者勇敢地承认错误,就一定可以协商处理好的。若是处理不好,嫌疑犯报告老师,由学校处理,一定会有实际效果的。不知他们报告老师了吗?不知寝室其他同学劝说了吗?反映问题了吗?当然,这只是假设,于事无补了。但是,教训带来的思考是必要的,对于全国广大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室友来说,要时刻注意。
20岁,正好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两位老乡结下生命仇恨,一个成了刀下魂,一个面临法律的严惩,教训之严重,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熟虑!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就明确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共处。经过10多年的教育,为什么成了大学生的他们,还不懂得交往共处?还不懂得杀人偿命呢?这样的惨痛悲剧,对于他们的父母亲人,是天大的打击和创伤!父母含辛茹苦送他们读书,指望着他们成人成才,有出息有作为,今后赡养老人,现在一切化为泡影,还让父母背上沉重的包袱!
大学校园发生的寝室凶杀案件屡禁不止。同样是20岁,同样来自甘肃,的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了寝室杀害案件。11月20日16时许,来自甘肃酒泉农村,20岁的二年级学生翟清松先是在寝室内持刀将同宿舍同学何某杀死,随后将相邻宿舍的同学杜某捅伤,最后把自己反锁在一寝室内,开始自残。
还远一点的有骇人听闻的马加爵杀人案件。马加爵至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后从昆明火车站出逃。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列A级通缉犯,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另外,还有20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案。
在大学里读书学习,室友是朝夕相处的伙伴,想不到的是,室友之间发生凶杀案件,却成了被害对象,真是匪夷所思。翟清松与马加爵有相同之处,都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相当差,但是学习认真,过去时表现优秀。对于这一类学生,如何教育,如何引导他们与室友友好往来,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对于他们的心理辅导,应该放在首位!学校要特别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室友要关心他们,不能对这样的贫困室友另眼相看,尤其是在平时的语言上要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心理,不能有冷嘲热讽。
大学教育不能仅仅是知识上的教育,学业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心理辅导,同样重要!要特别防止室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发现苗头要报告班级和学生会,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大学生虽然成年了,还要加强交往、共处能力的培养,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要走向集体生活,走向社会,有一定的处事能力。大学生还要加强法制教育,要将法纪教育当作重要的学习内容来抓紧抓好!大学生不懂法,不懂理,就会成为危险品。大学教育,也要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引导大学生先做人,后做学问。
篇7:大学生杀人案反思
静谧的星空下,我徘徊在宁静祥和的校园里,享受着大学这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带给我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畅想着自己将来如何在纷繁尘杂的社会扬名立万,豪言着我的未来定然不一般。然而就在这时一条不速的信息“武汉某高校一大四学生,从宿舍跳楼自杀,据说是考试挂科太多担心不能正常拿到学位......”,简短的一句话又再一次完全扰乱了我充满野心的心,把我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拖回了布满荆棘的现实。
在看似平静的大学殿堂里像我这样的小角色又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未来,此时一系列不该出现的名字也悄然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马加爵、郭力维、药家鑫,就是那些宁愿抛弃了自己美好前程、冷视他人与自己宝贵生命的一群人,一群大学生。他们轻轻离去了,留下了小部分学生的缩影,同时也抛给了我们无尽的困惑:到底谁戕害了我们本该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是什么导致了大学生频频发生攻击性与自毁性行为?又是什么使得大学生对自己乃至他人的生命如此漠视?
自我们泱泱大国入世以来,这头曾经一直沉睡的东方雄狮似乎将要觉醒:经济蓬勃发展,科技飞速进步,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而且可以让我们国人普天同庆的、完全骄傲的时代,究竟给这些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大学生们带来了什么?是财富,满足感,或者还是些其他的一些东西?
其实我们可以看几组数据,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从高考考生不足300万到的880万,再到的1050万,我想着不仅仅是几个数据那么简单的问题。事实上,在国家进行逐年高考扩招、一步步普及高等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踏上了这条通往“罗马”的捷径。然而当我们走在这条看似平坦的路上时,我们才不经意间发现,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而且错的一塌糊涂,因为从一开始根本就不存在叫做那个叫“罗马”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接受高等教育无可非议,毕竟这是我们中国孩子最简单的出路,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在我们真正步入大学,等到毕业之后,现实回报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这群80、90后的大学生被公认为“天之骄子”,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承载着父母、社会的无尽期望,因为我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行动楷模,为了获得父母的笑容、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重视,我们一直努力着,可明亮的天空依旧不能支撑起我们灰暗的心,大学过后我们有什么?我们又要什么?谁陪我们走过?百转千回的思索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把这群人推向了高高的云颠,然后把他们重重的摔下——粉身碎骨。
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一下,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残暴杀人、自杀现象。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来自穷困的农村,而且家里子女较多、家境贫寒,导致求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家庭环境下,社会大环境的急速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然而它的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在激发和调动我们潜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曾几何时,我们用美好的青春去奋斗,不惜一切地去经历高考的厮杀,当
我们懵懂地踏进大学殿堂,模糊地走出这座静穆的“象牙塔”时,我们才清醒地发现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今天的中国,一个主张“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官僚权贵、既得利益集团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子女,即大批的官二代、富二代们一出生所得到的社会财富,可能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们奋斗终生、竭尽全力去谋取却最终也可能无法获得的。与此同时更让人痛心的是,和我们一起去争抢这些“牛奶”、“面包”的却仍然还是些纯粹的或是高级的大学生,像研究生、博士之类的,甚至与我们年龄相仿接近10岁的都会来抢一杯残羹。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社会反差严重的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理,最后一部分人连我们最基本的信念——“有付出总有回报”都抛弃了,他们不再去改变自己,而是去控诉别人。当强者对弱者暴力撒野的同时,弱者也曾经彷徨过、呐喊过,而最终疲倦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对强者的极力暴力报复,导致了一幕幕惨剧的出现与重演......
虽然大学生杀人或者自杀事件仅仅是极少数,但它可以很好地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目前很多的大学生他们生活的并没有社会所想像的那么完美,他们的群体是要特殊关照的。当今文化殿堂里学术文明的萎缩与物质追求的过度已严重的侵蚀了大学的教育体系,这也直接成了很多大学生产生畸形心理、甚至心理危机、出现过激行为的始作俑者。
在当下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了,社会还在进步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净化这个有点儿浑浊的社会。有些人说
是现在的大学生自己要求的太多了,步入社会了,大学生却什么也不会,还老是好高骛远。我想这不是根源,目前的问题是社会的公平、公正、道义已有所丧失了,如何找回我们对社会的公信力,才是要解决的关键。当 “知足者,常乐”“有付出必有收获”这些简单的道理重回到广大学子的怀抱的时候,我想所有的问题也就不将在是什么问题了。
篇8:大学生杀人案件反思
2014年5月7日,复旦大学177名学生联合签名的《关于不要判林森浩同学“死刑”请求信》寄往上海高院,与请求信一块寄出的还有一份《声明书》,建议给林森浩一条生路,让他洗心革面,并在将来照顾受害人黄洋的父母。这封请求信和《声明书》让一年前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再起波澜。想到近几年发生的多起大学生杀害室友、同学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怎么了?正是青春好年华,本为同路逐梦人,何以相煎如斯、相残至此?
事发后,在人们一致讨伐凶手残忍的同时,以复旦为首的高校成为了大家指责的对象。很多人认为出现这样的事情是高校教育的失败。诚然,高校对于类似案件的发生难辞其咎,但静心考量,这又岂是高校一家之过?我们的大学生不是生活在高校的真空,而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近期社会频发的无端伤人案,似乎整个社会都充满着急躁,这种风气又怎能不影响大学生的心态?大学生投毒案发生在高校,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弥漫。青年的教育问题绝非高校一方之责,在类似案件发生后对高校的过分指责本身就是在以一种片面、过激的言论影响青年学子对事件的全面认知。我们应该做的不止是让青年人发现问题,更应该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包括青年本人多方联动,才能为青年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才。
其实从绝对比例上来说,无论是社会上的无端伤人案还是学校的学生投毒案,从发生几率上来看都是小概率时间,他们在整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除了案件本身的恶劣性质之外,媒体的宣传报道同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传播者对传播信息具有筛选和过滤的把关功能。我们的媒体在传播各类新闻时,如何把握新闻传播的度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各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方面使民众对案件有了详细的了解,一方面却又对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事发后,多家媒体公布了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的各种信息、毒物及其来源和投毒过程的细节。就有专家认为这种在警方尚未定罪的情况下肆意揣测投毒物质和毒物来源就可能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同时,这种对各类犯罪信息的过度报道甚至可以使某些有类似想法的人受到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和鼓励,将不敢实施的想法变成现实。如果我们每天打开各类网站后看到的满眼是尔虞我诈的争斗,是对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焦虑,是对娱乐明星们的出轨炒作,是为一己之愤对陌生人的无端伤害,是各种贪腐的奢靡无度······我们在这样的传播氛围中教育青年学生们要讲诚信、负责任、乐助人、爱集体······,难免会在效果上打折扣。我在空间里看到有的学生感叹“今天是这个出轨,明天是那个嫖娼,看着一个个昔日的偶像形象全毁,我是不是该看一下新闻联播了?”这虽是一种调侃,却道出了媒体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我想这也正是要求各类媒体要大力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之所在吧。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保障。很难想象斤斤计较、急功近利的家长能够培养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的孩子。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而对老师大打出手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家庭琐事而相互指责的时候,当我们的家长因为一己私利受损而暴跳如雷的时候,孩子已经将这一切记在了心里。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然未必完全正确,却提示我们孩子的性格、秉性在小时候已经生根、发芽,只是在它尚未成长起来时容易被人忽视而已。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人的幼年时期埋下的心理阴影所致。无论后期如何矫正,一个人的性格、习惯、趣味永远摆脱不了家庭的烙印。
当然,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绝对无意贬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开脱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等事件上的责任。各级学校在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指出社会影响、舆论环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单独哪一方都无力独自承担对青年的教育重任。对学校教育而言,首先应该加强大学前教育阶段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引导教育。在高考录取唯分数论的评价体制下,人们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在了孩子的成绩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做人的引导。他们在大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无暇顾及其他,很多人格缺陷和思想问题没有发作的时机。升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会使一些在之前没有显露的问题开始暴发。谁都无法否认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格和品性一经形成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进入大学的学生从年龄上多已成年或即将成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如果在大学前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大学的矫正成本会相对较高。
虽然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但他们仍然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高校存在的根基就在于肩负着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重任,离开了这一点,高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在这里我们无意从宏观上探讨高校如何让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这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问题。针对类似复旦投毒案的事件,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开展大学生的教育:
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这为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提供了条件。从各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运转情况来看,对于排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是通过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或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接触中发现的,对于那些有心理问题又不愿找老师交流或不愿被人知道的学生,存在着干预的盲区。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学生数量激增,仅靠心理老师的排查和辅导员的工作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培训心理健康工作学生骨干、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等多种途径,建立完善的心理检测机制,对于表现异常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靠发现、干预等“堵”的手段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实际效果还是从针对的面上来说都是有限的,还需要高校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等多种措施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转化。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关注他人、融入集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仔细分析高校的杀人事件,会发现凶手几乎都一致性的远离集体、独来独往,遇到心理困惑,无人可诉,致使这些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不断郁结、发酵,最终酿成惨剧。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一个很大的而不同就是大学生在除课堂之外的时间安排上的自主性极大增强。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们大多各忙各的,除了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同学,相互之间的深入交流并不多,这就会使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同学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他们的不满情绪不易的到排解,再加上一些偶然事件的引发,就容易出现问题。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遇到烦心事时会越想越烦,如果有一个好朋友能听我们唠叨几句,可能不需要他给我们什么具体建议,自己就会觉得轻松了很多。高校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就会大大减少他们因自我封闭而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人与人的感情是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产生并得到巩固的,高校应大力加强班风、舍风建设,多举办一些类似班级风采大赛、宿舍拔河比赛、团体训练等需要班级、宿舍所有同学都参加的活动,为他们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在无形中释放心理郁结。
三是要通过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大多是交给学生如何去爱,却很少教给学生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有很多时候教会学生如何去恨比教会他们如何去爱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将学会爱人作为情感教育的正面引导和较高要求的话,让学生学会正确排解负面情绪,至少不因恨而去伤害别人就是最低要求。回顾历年来的高校杀人案,哪一件不都是因为杀人者不懂得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将一己私愤发泄到了受害者身上?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堂、主题班会、党课团课、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会因为多种原因产生一时的负面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与朋友谈心、找老师交流、阅读、听音乐等多种方式转移负面情绪,排解心中不快。
除了学校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修养,学会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在目前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综合素质是有欠缺的。文科的学生不懂自然科学常识,理工科的学生缺乏人文修养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因为某一方面素养的缺失而形成了人格缺陷和认知误区。林森浩在接受董倩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过去的10个月里看了文学经典,想得最多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称以前文科书看得太少了,思维比较直”。虽然高校已经在有意识的开展通识教育,但受到课程体系、学分总量等多种限制,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参加社会实践等做多种方式提高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较好的认识自我,开阔心胸,提升眼界,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中有着丰富的修身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迁怒,不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君子必慎其独”等,无一不为大学生自我修养提供着有效指导。
★ 事件反思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刑警事迹材料
【大学生杀人事件反思优秀(合集8篇)】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2023-01-30
《杨修之死》教案2024-03-10
南京大屠杀83周年优秀征文2022-12-0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2024-01-04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原文2022-09-03
《心理月刊》读后感500字2023-02-20
杨修之死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23-05-08
纪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作文2023-04-28
杨修之死小说读后感2022-04-30
刑警个人工作总结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