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之洲”为你分享16篇“杨修之死小说读后感”,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自读目的:
一、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 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 忌之
恃才戏主 一盒酥 恶之
杨修 恃才伤主 杀近侍 愈恶之
(恃才故旷)告发丕 愈恶之曹操(奸雄)
恃才干政 斩门吏 大怒
作教 杀心
恃才乱军 鸡肋 杀
杨修之死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2、读后感一篇:我看《杨修之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篇3:《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倒叙的记叙顺序。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式,合作式,通过演绎故事来体会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重难点】
通过对话与动作描写(白描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进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引起话题。 讲述自己所熟知的三国人物。 引发学生对三国人物形象的兴趣。 二、探究文本
1、请学生默读文本,酝酿情绪,准备演绎故事。
2、请学生演绎故事。
3、提问:看完演绎之后,请同学思考与原文有何不同吗?(从内容与顺序两方面考虑。)
4、强调“倒叙”的作用。(倒叙的作用在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分析人物形象。
板书:
事件
1、改门事件
2、“一合酥”事件
3、梦中杀人事件
4、出城门事件
5、鸡肋事件
提示:
1、内容:补充“告密事件”与“作弊事件”
2、顺序:由演绎故事的顺序,请学生对比与原文的不同,从而引出“倒叙”的概念。
本文开头就交代操以惑乱军心之名杀修,这似乎有些牵强,操何以如此没有度量呢?这就吸引我们深究下去,从阅读文本中发现原来操对修的忌恨非一日之寒。
甚忌之──恶之──愈恶之──疑,愈恶之──大怒──有杀修之心──杀修
人物形象:
曹操:多疑,奸诈,忌才
杨修:聪明,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演绎故事,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体会“倒叙”的作用。
学生从原文寻找操对修的态度变化。
学生发言。
通过亲身演绎,设计对白,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文本,并在实践中把握人物性格。 三、辩一辩 提问:你怎么看待杨修这个人呢?这种性格好不好? 学生以小组作答。 (教师不作是与非的判定,旨在引发学生思考。)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现在对操与修的性格特点都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与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分不开的,他通过传神的语言与动作描写,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杨修这样一个小人物尚且塑造得如此传神,更何况其中的“三绝”?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作业
随笔: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抓住语言与动作描写,合理安排故事情节,也可灵活运用不同的记叙顺序。
篇4:《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三国演义》篇首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简介作品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叙述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故事。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周瑜、黄盖、夏侯��等众多人物形象,其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广远。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的思想感情。)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2、请学生说出其中熟悉的情节以及作者。
(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赔了夫人又折兵”、“千里走单骑”、“三顾草庐”、“火烧赤壁”、“舌战群儒”、等等。)
3、背景简介:
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4、介绍有关杨修的资料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博学多才,思维敏捷。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诈败( )食讫( )
麾军( )夏侯��( ) ��害( )绰刀( )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不如其意( )
⑤植然其言( )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_____第___回,作者____,名本,号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问题:杨修因何事而被杀?
(教师补充)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
▲政治原因:杨修已深深地��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宫廷斗争之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动曹丕继位。在曹操选定曹丕继位后,为免却国家将来出现争夺帝位的内乱,杀杨修是必然的事。
(三)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
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则可)
1.杨修该死吗?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他这样做会招来杀身之祸吗?那他为什么还这样做?
3.杨修之死这件事给我们在待人处世方面怎样的启示?请你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四)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侧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请根据课文的描写,说说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杨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请根据《世说新语容止》中的描写,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参考)曹操:阴险奸诈、虚伪残暴、心狠手辣、妒贤嫉能
3.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①读一读曹操的两首诗:
《观沧海》《龟虽寿》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非常重视人才,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
4. 讨论:你想如果曹操还活着,看了《三国演义》,他会对罗贯中说一句什么话?
三、小结: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与杨修有关的章回(第六十回和第七十一回),探讨杨修如果生活在今天会有怎样的结局,写一个150字左右的段落,谈谈你的看法。
篇5: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下面就是杨修之死说课稿,请看:
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篇6:《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7: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法学法】
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
1、 导语:
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4、人物简介: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疱(páo)官 主簿 ( bù ) 鸡肋 ( lèi ) 谮(zèn)害
晌午(shǎng ) ��(dūn) 绰(chāo)刀 佯(yáng)怒
恃才放旷(shì kuàng )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A、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
惑乱军心明确这只是借口,被杀的导火线
B、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犯旷,数犯曹操之忌
C、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用文中的话回答)
改建花园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告发曹丕、教植斩吏、教植作答
惑乱军心
D、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
不能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是事是按顺序来写的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六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A.通过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杨修:恃才放旷、才思敏捷、伺察敏锐、卖弄才华、轻率大意、无视军纪、目中无人(恃才)(可举例说明)曹操妒贤嫉能、残忍歹毒、表里不一、虚伪多疑、刚愎自用、阴险狡诈(忌才)
B、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三奸:惠善后)
C、(过渡)这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结局,曹操终于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通过事件叙述,两位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如此鲜明,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他们立起来的呢?
明确: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一般是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如写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心理等)但本文刻画人物,用的是典型事例,能展示出最关键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特点一个人的性格,往往能从他所做之事表现出来通过叙事,可以反映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D、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向唯才是举,胸襟广阔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一定的作用他领导的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用多的战役他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后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文本中的曹操是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不能与历史相提并论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要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不能片面去理解
五、拓展延伸
思考:
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说法,你同意那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妒嫉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 所以杀了他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 曹操,所以被杀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杨修之死教案]
篇8:《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梗概,了解人物特点。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请大家一起做个连线题(出示投影1) 人物 作品 作家 朝代 曹操 《红楼梦》 罗贯中 明代 孙悟空 《三国演义》 施耐庵 元末明初 贾宝玉 《水浒传》 曹雪芹 林冲 《西游记》 吴承恩 清代 杨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第18课《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下面请一同学读注解①,其他同学用笔划出重要信息。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2)(2分钟) 1、我会读 鸡肋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三忌 叱退 心恶之 佯惊 曹丕 麾军 高阜 拈弓 食讫 谮 害 绰刀 2、我理解 适庖官进鸡汤( 正逢 ) 数犯曹操之忌( 屡次 )( 忌讳 ) 人皆不晓其意( 明白 ) 丕如其言( 依造 ) 植然其言( 认为对 )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只要 )( 就 )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阅读课文,思考: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概括杨修死因的一句话,用横线划出来。(出示投影4)请一同学读、齐读这一句子,并解释“恃才放旷”、“数”、“忌”。 2、直接导致杨修被杀是哪件事?杨修曾经又在哪几件事上冒犯曹操?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件事。 3、对于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你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 四、深入理解(10分钟) 1、从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2、从文中的七件事可以看出杨修和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 曹操:虚伪多疑、阴险狡诈、残忍歹毒 (板书) 杨修:才思敏捷、恃才放旷、目中无人 (板书) 五、质疑提高(10分钟) 曹操对“恃才放旷”的是否都杀之而后快呢?如果不是,那杨修是因何而死呢? 祢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 ---曹操 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毛宗岗在修订评刻《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的回评中提出“或疑操以才,忌杨修者,非也”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后人诗赞 六、课堂练习(9分钟) 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七、课堂小结(1分钟) 人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学会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选择,从而收获一个精神充盈的人生,一个幸福而成功的一生。 八、课后作业 : 1、历史上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2、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网站: 春韵网站 http://www.chunyun.net 三国艺苑 http://www.sanguocn.com篇9:杨修之死译文
原文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①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②入帐③,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④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⑤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⑥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⑦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⑧。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⑨于辕门外。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⑩,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后人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操方麾?军回战马超,自立马于高阜处,看两军争战。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
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阅读训练
1.工匠们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得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2.曹操自称“梦中好杀人”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原因?
3.为了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道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4.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为什么?
5.对于杨修之死,有人认为原因在于杨修自己,有人认为原因在曹操,请说说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猾,处处防备别人,因而“心甚忌之”。
2.另有原因。是因为曹操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靠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
3.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4.曹操在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有了“杀修之心”,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接班人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5.【示例1】原因在于杨修。他恃才放旷,不拘小节,不会审时度势,一味卖弄,更不懂得曹操的个性,屡犯曹操之忌,所以招致杀身之祸。
【示例2】原因在于曹操。他老奸巨猾,心狠手辣,绝不允许别人猜中他的心思,更不愿别人插手他选接班人的事,所以必杀杨修。
二: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此句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2.“鸡肋”本是曹操随口说出的口号,但杨修却马上收拾行装,这表现出杨修怎样的性格?(3分)
3.曹植与杨修关系甚好,选文中能看出杨修为曹植作了几件事?从这几件事可看出杨修有什么性格特点?同时也看出曹操对杨修什么态度?
4.选文中写了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修、曹操各是怎样的人?(6分)
参考答案
1. 写出曹操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
2.表现了杨修聪明过人,能猜透曹操心思。
3.三件事分别是告发吴质却反遭诬告、教植斩门吏、替植作答教。这三件事都表现出杨修才智过人。 曹操对杨修深恶痛疾。
4.杨修才智过人、恃才放旷。 曹操刚愎自由、阴险奸诈。
三:
4.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5.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6.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7.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8.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9.“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10.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参考答案
4.概括地说,一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
5.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而又自仗才高,放任不羁;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6.不一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等同的。
7.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8.主要有两点:A、让事实说话。作者对曹、杨的性格特点不是通过评论来表现,而是用一件又一件的事实来反映的。每件事同时表现了曹、杨两个人物,生动形象。B、在记叙的顺序上,本文很好地运用了插叙,比顺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
9.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
10.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
注释:①庖(páo)官:厨师
②惇:念dūn
③帐:营帐
④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⑤魏王:指曹操。他受封为魏王
⑥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⑦杨德祖:即杨修。德祖是他的字
⑧对:回答
⑨号令:处刑后示众
⑩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丞相:指曹操。东汉末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为丞相
?讫(qì):完毕
?佯(yáng):假装
?簏(lù):竹器
?径:直接
?伺(sì):守候
?谮(zèn):诬陷,中伤
?诈(zhà):假装
?麾(huī):指挥
?绰(chāo):抓取
参考译文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原来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谋害自己,常吩咐侍卫们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靠近我!”有一个晚上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为他覆盖。曹操立即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然后继续上床睡觉。半夜起来的时候,假装吃惊的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在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道了他的意图,下葬时叹惜的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的三儿子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论,,终夜不休息。曹操与众人商议,想要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邀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于是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对外说里面是绢匹,运到曹丕府中。杨修知道这件事情后,直接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府中门口观察。曹丕知道后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运进府中。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匹,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诬陷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士兵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又经常教曹植十多条怎么回答的好,只要曹操问他问题,曹植就依照杨修教他的地回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府中下人,偷着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居然敢来欺骗我!”那时就有了杀杨修的心思,如今就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杨修死时才四十四岁。
曹操已经杀了杨修,又对夏侯惇发怒,也假装想把夏侯惇斩了。很多将领上求情才免去夏侯惇的死罪。曹操斥退夏侯惇,下令明日进兵攻打。
第二天,出兵从斜谷界口,前面有一支军队在前面,为首的大将是魏延。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曹操。曹操命令庞德出战。两将正打着时候,曹操营内营着火。有士兵来报说是马超偷袭了中营和后营。曹操拔剑说,“诸将有后退的斩!”众将努力向前冲杀,魏延假装战败逃走。曹操于是指挥军队回头攻打马超,曹操自己骑马站在高处,看着两军对战。忽然又一支军队冲到曹操的面前,大喊:“魏延在这里!”(魏延)拿起弓,箭上弦,射中了曹操。曹操从马上翻身落下。魏延扔下弓箭拿起刀,催赶着战马冲到山坡来杀曹操。(这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将军,大喊:“不得伤害我的主公!”一看,发现是庞德。庞德奋力向前,击退魏延,护送着曹操向前进。
马超已经败退了。曹操身上带着伤回到了营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掉了两个门牙,马上命令军医救治。这时(曹操)才想起杨修的话,马上把杨修的尸身收回厚葬,随后下令调动出征的军队回朝。
篇10:《杨修之死》资料
《杨修之死》资料
一 关于《三国演义》
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故事最早流传于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晋代陈寿曾修撰《三国志》史书,南朝宋人斐松之采集许多佚闻传说为其作法。至隋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宋代则有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金元时期,三国故事被大量编为戏剧在舞台上演出。罗贯中正是根据上述各类材料经过艺术再造,写成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小说,应避免把它看成历史教科书。
二 关于曹操
小说中的曹操多为“奸雄”形象。毛宗岗说:“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说明在小说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典型,他既是“治世能臣”,又是“乱世奸雄”,既有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又有多疑、奸邪、伪诈、阴险、凶残的人性弱点。历史上的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结束了当时北方“千里无鸡鸣”的惨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今有中华书局1959年版《曹操集》。
三 关于杨修
裴注引《典略》云:“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侯植以才捷爱幸。……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三国演义》中杨修共出场三次,第一次是在第六十回,蜀人张秋欲献川中地图,而曹操傲慢无礼,张松讥讽操手下人时,杨修现身,这时作者有几句介绍:“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第二次出场是在七十一回,曹操兵进汉中途中在潼关访蔡琰,与杨修一起解“黄绢幼妇”之谜,“众皆叹羡杨修才识之敏”。第三次出场则是第七十二回的“鸡肋”事件,由此引出杨修生平中一系列犯曹操之忌的事情。
对于小说中杨修这个形象的评价亦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杨修的“有才与不义有时是混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还是有诡诈和凶恶的特点”,杨修的被杀“并非属于卓越人物或一般轻佻者的被枉杀,他本人亦有诡诈和不义的一面”,因而他并非是个正面人物。有的观点认为“杨修不乏可爱、可贵、甚至可敬的地方”,他“未曾卖尽自己,这既是他难能的那么点‘骨气’,也正是他‘不识时务’的口实”,他是一个“不易养”的奴才,“也不是一个乖顺的'典型的中国人,所以他也一直不讨中国人的喜欢,至今我们还在骂他,笑他”。“他的天性不够奴性,不够世故,也不够中庸”。还有的人对杨修评价很高,认为他具有“正直的道德”“正义的品质”“勇敢的气质”和“深刻的洞察力”,会“为被压迫者鸣不平”。
四 关于杨修之死的若干事件
“鸡肋”故事,原见于《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今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世说新语・捷悟》:“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世说新语・捷悟》:“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晋・裴启《语林》:“魏武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辄斫人不觉,左右宜慎之。’后乃佯冻眠,所幸小儿窍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莫敢近之。”(按:此事本与杨修无关,小说移花接木与杨修联系起来。)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裴注引《世语》:“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与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末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认之。修禀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焉。”
《任城陈萧王传》斐注引《世语》云:“太祖遣太子及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于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修与贾逵、王凌并为主簿,而为植所友。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预作答教十余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
《世说新语・捷语》:“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五 关于教学疑点
疑点之一:曹操发现夏侯��等将士收拾行装“准备归计”以后,为什么怒杀了杨修,却对应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毫无惩处?
疑点之二:曹操杀杨修之后,“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为什么后来却又“将修尸收回厚葬”?难道他对杀杨修之事后悔了吗?
疑点之三: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对是否进兵“犹豫不决”,可为什么怒斩了杨修之后,却果断地“下令来日进兵”?
疑点之四:曹操“手提纲斧,绕寨私行”的原因是“当夜……心乱,不能稳睡”吗?
疑点之五: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为什么曹操知道植“立斩”门吏行为是杨修“所教”,就因此“亦不喜植”呢?
疑点之六:曹操杀杨修时,为什么没有人替他说话,而曹操对夏侯��“亦欲斩之”时,却得到“众官告免”,这是为什么?
篇11: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麾军( )夏侯��( )谮害( )
绰刀( )佯装( )伺机( )食讫( )
2、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 数犯曹操之忌
③ 人皆不晓其意
④ 丕如其言
⑤ 植然其言
⑥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
1、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 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 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③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④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4、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言什么?
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12:《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篇13:杨修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4: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
四、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D�D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D�D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D�D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①破字忌;②分酥恶;(杨修卖弄聪明)③破梦愈恶;(杨修揭穿曹的心思)④吴质事件愈恶;⑤教植出门怒;⑥教植作答已有杀心。(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3、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思考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思考必定会杀掉他的。
4、你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忙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5、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课文第三部分资料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十分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7、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曹操厚葬杨修,能够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8、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杨修:恃才放旷。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障碍有关。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期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五、教学小结
透过这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明白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范进中举》。
篇15: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门事件,分食酥饼事件,“梦中杀人”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五、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六、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七、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我上课之后感觉还比较顺利,比较成功。
1、课前预习很充分,为上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又是古代的白话小说,语言习惯和现代汉语有不小的差别,所以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这样上课时大家对文本就不再陌生了上课时学生熟悉文本,有独立的思考,有个人的发现,发言时有话可说,所以发言面很广,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实际
2、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三国故事的情境中了,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层次感强,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当初在设计教学时,我曾有过顾虑,只有一个课时时间,怎样才能既完成学习任务,又让课上得“顺”呢?激情导入,感知课文,复述课文,分析人物性格,讨论回答杨修的死因,作业布置,这个过程由浅入深,由内到外,还是比较贴合学生认知水平的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用心性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学习,要么独立思考,要么合作探究,要么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相对活跃,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在学习,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能表述自己的见解而老师作为主导,在本节课中只起辅助、补充和引导作用
这堂课上,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的方面:
一、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老师没有指出并加以纠正我想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个性注意,必须要在课堂中多加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潜力和口语表达潜力
二、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三、对文本的“读”的环节几乎没有这一点在设计时就没有处理好
篇16: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
自读目的:
一、透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二、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三、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目的一;
教学难点:对杨修被杀原因的正确理解。
教学关键:目的三;
教学方法:引导自读;
教学时数:一节。
资料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指导学生分析叙事的逻辑性。
1.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那几件事?记述这件事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1)嫌门阔忌之
(2)一盒酥恶之
(3)杀近侍愈恶之
(4)告发丕愈恶之
(5)斩门吏大怒
(6)作教杀心
(7)鸡肋杀
2.文中这些事的记述顺序不宜变动。
——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要当插叙对待。
3.杨修死后,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此刻想想,说得准确不准确?
——有道理。杨修恃才放旷,喜耍小聪明。而曹操在文中是个表面上“称美”,而“心恶之”的妒贤嫉能的人,两种性格互相冲突,必然导致一个结局,但杨修与曹氏父子间争宠夺权的斗争,卷入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这才导致他遭杀的本质原因。
4.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中能看出他的“奸”吗?
——一奸:借故杀人,
——二奸:不让人识破心机,
——三奸:惠善后。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下列“以”、“乃”的词性和词义:
(1)此乃杨修之所教也;
(2)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3)吾乃在梦中;
(4)门内添“活”乃“阔”字也;
(5)修以鸡肋之意对;
(6)再入以惑之;
(7)操以植为能;
(8)以今夜是令,便知。
板书:
嫌门阔,忌之
恃才戏主,一盒酥,恶之
杨修,恃才伤主,杀近侍,愈恶之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简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案
★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小说读后感(共16篇)】相关文章: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2022-11-17
谭嗣同之死教学反思2023-03-13
曹操杀杨修的故事2022-09-04
《杨锁的故事》读书笔记2022-07-28
小学语文优质教案2023-01-09
课文《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024-04-22
九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2023-12-13
初一语文优质授课教案2023-05-23
九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香菱学诗》读后感-700字2022-12-19
《观潮》自学阶梯模拟评估测试题及答案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