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

时间:2022-05-07 12:02:22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精选17篇))由网友“你的饭大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

篇1: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

案例

一个六岁女孩“教育”妈妈如何与爸爸相处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视频中,女孩对妈妈说道:“我并不想过分要求你们,我只有一个心愿,希望爸爸、妈妈、所有人都能做朋友,希望所有人都能开心地笑……我不希望你们相互那么刻薄,连朋友都做不了,我希望你们两个能建立稳定的、确定的朋友关系……我希望你能够放低姿态,什么事情都好好地解决。”女儿的话让这位妈妈十分震惊,她没有想到年幼的女儿会对自己离婚这件事有这样的感受,同时她也感到深深的内疚。

父母的关系在孩子眼中很重要

大人们也许从来不知道,离婚、吵架在孩子的世界里是一副什么模样。很多为人父母者觉得离婚是夫妻之间的事情,只要离婚后双方都经常关爱孩子,离不离婚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甚至有人觉得孩子还小,根本不懂成年人之间的事情,离婚对孩子们来说无所谓。如果家长不仔细观察的话,确实不一定能发现离婚对孩子带来的伤害,但无数的案例告诉我们,离婚家庭的孩子普遍更容易出问题。这个6岁的小女孩就是最真实生动的例子。

我们在跟孩子们交流时发现,孩子们在校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攀比,其中就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缺失的,个性变得敏感、孤僻,不愿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此外,一些敏感的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离异产生负罪心理,他们会认为父母的离婚是自己不听话造成的,或者是因为父母吵架后自己没有采取有效的劝解方式进行协调。说到这里,父母们不妨回想一下,你们夫妻之间在吵架的时候,孩子在做什么呢,是什么样的神态和反应呢?放眼身边,有多少夫妻是在争吵、冲动的情境下离婚的呢?这种冲动性给孩子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阴影。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建议

各位夫妻,在发生争执时,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相互间做一些让步,言语方式上多一些反思,少一些挖苦与谩骂。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必过日子把彼此过成仇人呢?如果双方想和平分手,那么最好能够在离婚前得征求孩子的意见,深入了解孩子的态度和困扰,然后大家一起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如果想要再婚,也要事先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离婚会给一个孩子带来很多的伤害,父母们切不可忽视对孩子心理疏导。

篇2:一节公开课带给我们什么教学反思

一节公开课带给我们什么教学反思

随着一师一优课的开展,老师们都投入了紧张的备课当中。一节公开课的正常开展,老师需要考虑到班级内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孩子们会有怎样超越平时的“发挥”。我们的这些孩子,在平时的课堂上还属于好控制的,但是一旦有很多老师来到教室,孩子们异常的兴奋,往往需要老师提前想出应对的策略。

公开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讲是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必经途径。每一位新任教师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必须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的磨炼,才能成就自己过硬的基本功。而这次的公开课对于我自己来讲,真的是收获颇丰,同时也倍感压力。

有压力才有前进的动力。以前的课堂上,我总是会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走进孩子的课桌,分层次的进行教学。因为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因此老师离他们近,孩子们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关注,从而注意力才能跟着老师的口令去走。而在一节公开课当中,老师不可能一直围绕在学生的身边,你需要利用班班通和板书来把课堂完美的串联起来。因此,我就一直在苦恼,怎样让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在老师身上呢?后来,经过同事姐姐们的指点,小零食可以很好的吸引到孩子们,并且好的小零食能够让孩子们快速的吃掉,不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

关于教案,一直以来,一年级语文课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教学,偶尔请教一下其他语文组的老师。而当我把公开课的.教案整理出来给有经验的语文老师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教学经验是多么的缺乏。一节好的课堂,应该能够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且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接受能力上有更大的进步。经过老教师的点评,我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的课堂上,过多的关注了A组能力好的学生,而忽视了C组能力相对较差的孩子,这样的教学对孩子们是不利的。在姐姐们一遍一遍的修改教案后,自己在投入到紧张的备课,制作课件当中。这其中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在这节公开课当中,我收获最多的一点就是:想到就去做,不要害怕课堂气氛太过活跃。因为本次授课内容为《爸爸 妈妈 我》,对孩子们的了解知道最能吸引到他们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请孩子们的父母录制了小视频,吸引到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最后为了让孩子们表达对父母的爱,我设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请孩子把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并且去拥抱。后来,这个实践环节经过办公室姐姐们的提点,觉得现场送效果可能会更好,而我也这样想过:但是害怕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太过于兴奋,课堂不好控制。后来,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请父母来到教室。而提前和孩子们的家长沟通好,当孩子们的父母出现在教室里的时候,大家确实很兴奋,但是并没有失控而乱的一团糟,相反孩子们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贺卡送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也明白了:不要害怕发生什么不可控制的,只要你准备充分,提前设计好每个环节,那么一切都是可控的。

一节公开课,带给我了很多的压力,但是通过这节课,自己在教学上也成长了很多。

篇3: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小学生作文

,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的开头,我们遇上了一个令人讨厌的东西--新型冠状病毒。

因为它的出现,我们的春节不再热闹非凡。每个人都尽量呆在自己家里,外出时也都戴上了口罩。我们的学校也因为这场病毒延迟了开学,我都没法见到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啦!哼!我特别讨厌它。后来,我听妈妈说,这次的病毒,也许是一些人吃野生动物引起的。

我觉得吃野味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老师说过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而且,我们除了要保护动物,还应该保护环境。

我看过一篇关于环境的文章,里面说因为我们不爱护环境,全球的气温开始升高,南北极的许多冰川也开始融化。而冰川的融化,可能会释放出许多被冻结的病毒,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同时,我还了解到,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企鹅们的现住处被严重破坏,不得不找新的住处。可是新住处哪有那么容易找到呢,它们大多都死在了路上,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旅”。

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万物生灵在用生命警示着人类。你可知,现在无处生存的企鹅,可能就是以后无处生存我们!

这场病毒的侵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伤痛,还有警告。爱护环境,保护动物,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篇4: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小学生作文

20春节,一个本该万家团圆的节日,变得有些悲壮,无数人都在为着不断攀升的病例数字感到揪心,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变成了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庆幸的是,在这场战争里,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与社区工作者都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入在防控疫情的战争中。而我的爸爸,作为一名记者也不例外,自疫情以来(我们惠东抗疫的担子其实不轻),爸爸毅然放弃单位里的春节休假,天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时常加班,只为拍出那一个个战斗在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新闻,普及新冠肺炎的预防方法。看着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总坐在电脑前加班加点的爸爸,我的心百感交集,如果那些最美的逆行者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那么像爸爸这样无数在背后努力的普通人,则是白衣天使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节人生大课,告诉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这次疫情,让我们开学廷迟了。刚开始,我为可以舒舒服服的待在家里暗自庆幸。可每每看到新闻里或网络上报导的那些默默为这次疫情作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英雄们和爸爸经常在电脑桌前加班的背影打动了我,爸爸虽然不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但为了疫情兢兢业业的在工作,我又怎能松懈呢?虽然现在是线上上课,但是我也要加倍努力,认真对待,不能放松自己!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次人生大课,告诉我什么是无私和大爱。

从这些天的观察,我从新闻上发现,企业正在有序的复工复产,而除湖北外,新增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说明现在人们自愿在家隔离,已做好对新冠肺炎防控的各项工作。距离完全消除此次疫情,更是指日可待。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疫情的阴霾,挡不住全国四面八方的阳光。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无数的逆行者。让我们一起坚守,一起守护,我们一定胜利。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没有我们防控不了的病毒,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疫情!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节大课,告诉我们要爱国。有国才有家。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次疫情是我的一堂人生大课,它还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这堂课的老师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点点滴滴,它教会我很多,但我希望下课铃声可以早点响起。

愿国泰民安,一起拥抱春暖花开!

愿今年之后的每一个除夕都阖家团圆。

篇5:反思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杂文随笔

反思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杂文随笔

最近的两篇文章是写我自己成长的故事。多是正面的肯定。

但是,父母教育中的缺失和不足,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个问题不容回避。事实上,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完成精神上的独立。

1

没有完美的家庭教育,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痕在长大。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姊妹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求太严格了,尤其是在我们小的时候,批评过多,关爱不足。我记得我爸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所以,我们但凡有点错误,他会抓住不松,严厉批评,直到我们掉眼泪为止。下次如若再犯,更加不得了,恐怕就会有棍棒了。其实,很多所谓“错误”只是不懂,并不是有意为之。可是,父母没有那么多耐心(他们也忙于生计)和你细讲,基本上都是劈头盖脸地一顿批。

在这样的“高压”下,我们自然是听话、乖巧,老远的地方喊一声,马上就会跑到面前。但是,也同样带来了负面效应——做事难免畏手畏脚,担心出错,一但不小心犯了什么错,就会有深深的负罪感,总担心别人会怎么指责、轻视自己。

这是多么坏的情绪啊,曾经困扰我多年。

2

大学毕业时,我进学校当了老师,那时还怯生生地,像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完全不懂如何以成人的方式和别人打交道。研究生毕业后,在外资企业上班,老板是位严厉的台湾人,有一点事不合他心意,就会大吼大叫地训斥。有一次,我又让他骂得不知所措,递材料时,说话声音都有点颤抖。老板不是坏人,骂了我之后,他的心情也平静了,看我胆怯的样子,善意地提醒道:“骂你一次就这样,不行啊!”

回到坐位,我真想大哭一场:我怎么会如此没出息!一点错误,改过来就好了,有什么可怕的呢?静心一想,我不就是这样被教育大的吗?

3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生怕我们没有志气,就反复告诫我们,要安贫乐道。哪怕别人家吃山珍海味,我们家喝稀饭,也不去羡慕别人家的日子。于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不去管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其实,美食与漂亮的衣服,对于小孩子是多么大的诱惑啊,但是,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克制自己的欲望。

老实、本分,是中国人自豪的传统美德,放在我们当年的情况下,并没有错。我在成长过程里,也始终依靠这种对于个人生活的专注,克服了一道道的生活难关。可是,这个理念也同时限制了我们的梦想,不敢去梦想更好的生活,总以为自己和富人之间隔着一道鸿沟——至少在我的心里,一直有这样的阴影。

4

所有这些明显的不足,是当我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在教育孩子中,才慢慢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实说,我们每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会带上自己受教育的烙印——不管那种教育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你。

我也是。

训斥孩子,由他们的一个错误,想起来一系列类似的错误。情绪失控时,一连串地斥责。老大已经学会反抗,她愤怒地表示,我快把她烦死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又走极端了。扪心自问,谁不是伴随着错误在成长?只要改正了、进步了,就可以了。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正面认可和鼓励,孩子自己也会越来越上进的啊!再说,难道我自己就没有缺点?为什么抓住孩子的小问题不放?

一个人的时候,我经常在想,我究竟要如何摆脱自己的心理阴影,给孩子一个尽量好的`教育——既有原则,也要灵活,既要划定界限,也要引领梦想。不能再像自己小时候,只被圈在一个小圈子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究竟要怎么做?如何打破自己的局限,找到恰当的方式?头脑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小时候的故事,正视当年的痛点,一点点地挣脱那些束缚,在痛定思痛中,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接近不惑之年,我开始一步步修正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这,并不容易,也有点晚。但,毕竟是开始了。

5

当我写下这些故事,是要批判父母吗?不是。

事实上,他们对我们的教育,超过了很多同龄人。正直、无私、勤劳、善良的品格,宛若一副挺拔的骨架,让我们堂堂正正做人。但是,鼓励、关爱的缺失,也同样制约了我们的发展。仿佛一个女孩,本来身高、体形都不错,却因为皮肤黝黑、或者脸上有不少斑点,不得入美人之列。

当我自己也成了母亲,也担负起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时,再回头反思过往的种种,我才慢慢清楚了自己缺失的是什么,以后应该要如何做。当精神世界完成了第二次生长,才突然觉得,自己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已经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父母。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才觉得,我们一定不要完全遵从父母的教诲——对的要继承,错的要修正,要让优良的家风继续传承,也要让不足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得到避免。通过两代人的努力,把更多的优良品质传递到第三代,孩子们应该会超过我们吧?

因为,人,都是观念的产物啊。

篇6:反思我们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

前几天网上报道上海某医学院一研究生遭室友投毒不幸去世的消息。一个医学高材生,死于同学的嫉妒与贪婪之手。这类事件屡有发生,应该反思我们的大学,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这个社会。如今我们的大学生、大学究竟怎么了?无论出于嫉妒还是仇恨,去伤害同学、危害社会,这都是我们社会的责任,我们教育的缺失。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健全的人格培养。能力强而品德差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危害性会更大。虽然这些年,中国人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教师和学生的品德并没有提高,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相反不如以前了。

人们品德的好坏,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大学校园,现在大多数是无理想的功利主义者。学生们为了入党、奖学金、先进分子、班干部的名额争得脸红脖子粗,这种教育很难培养出有作为之才。

最近看了奥总统就职演讲和几段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嘉宾演讲,了解到他们普遍倡导的价值理念,大家可多点关注。从中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他国的经验,对我们的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人格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哈佛大学大学毕业典礼上谈到两点人生感悟:失败的宝贵和关爱的价值。她说,人都普遍害怕失败和渴望成功,但失败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从挫折中得到知识,会使你明智;从挫折中站起来会使你变得更坚强,会锻炼出更好的生存能力,也更易获得与你患难的真心朋友。人类具有想象力,可以学习和理解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可以设身处地去思考、去了解、去同情他人的遭遇,用我们的热情去帮助那些无助的人。

奥斯卡奖获得者丹泽尔·华盛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典礼谈到:人生要敢于冒险,不惧失败。如果不冒险,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是毫无价值。尤其对于那些有能力过更精彩的人生的人来说,如果安于现状,生活就没有激情。他不给自己后路,只留下信念,即使失败也要“向前倒”。爱迪生跌倒了1000次,第1001次才发明了电灯泡。

有时候失败是找到正确方向的最好方法,因为生活不会是一条直线。每次失败都意味着离成功又靠近了一步,从中定会有所发现、有所进步。失败并不要紧,只要不放弃、不退缩,对生活敞开胸怀,投入你所拥有的一切,你会等到属于你的机会。如果没有失败过,说明你没有好好尝试过,别让自己一生后悔。要想得到你从未拥有过的东西,那就去做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都是想追求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所倡导的更在于追求梦想过程中的正当性,强调个体为社会群体去创造的价值。而我们当下的社会,却普遍看重的是结果本身,追寻个人成功,极大地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强盛的国家,一定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做支撑。

篇7: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许多的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正如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一样,这样的表扬、赏识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孩子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篇8: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乖”、“ 真好”、“真聪明”的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这样的赏识纯属于走入“误区”。

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1)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比如,孩子在写完作文之后,你通过认真阅读把孩子在作文选材、立意、表达、结构上所做的努力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2)赏识表扬要及时。家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反思三:怎样理性看待赏识教育?

毋庸置疑,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鼓励,离不开老师的表扬。夸奖是一种激励,激励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但也不能走向极端。反思我们的工作,也会发现由于不适当的表扬留下的后遗症,比如备受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往往经不起批评,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家长、教师滥用表扬给“宠”的!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庭与学校应密切配合,达成一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彻底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的“惩罚”教育,积极地进行赏识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要努力避免不恰当的“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篇9: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毕淑敏的《请为你的夸奖道歉》,耐人寻味,也令人震惊。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

中国学者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篇10: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

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乖”、“ 真好”、“真聪明”的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我们的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师德教育,渐渐摒弃了“惩罚”手段,开始想方设法去发现、寻找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有的教师在为学生写操行评语时挖空心思、搜肠刮肚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夸奖和称赞学生,而在提到学生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这样的赏识纯属于走入“误区”。

正确的赏识,应该做到两点:(1)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都看在眼里,然后再夸奖孩子。比如,孩子在写完作文之后,你通过认真阅读把孩子在作文选材、立意、表达、结构上所做的努力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2)赏识表扬要及时。家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反思三:怎样理

[1] [2]

篇11: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网友来稿)

高县怀远职业中学校  朱孝超

使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人们为什么进学校,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少人却存在着本末倒置的认识。以为学生仅为进学校而进学校,为学习而学习。进了实验幼儿园,就要求学生把目标定在进重点小学;进了重点小学,又要求学生向重点中学进军;进了重点中学,考上大学又成了唯一的目标。事实上,当家长想方设法甚至不惜重金挑选学校,把孩子送进有着围墙,以示与社会相对独立的学校时,其目的却却是为了让孩子能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著名教育家埃弗雷、赖默有句名言:“人们为理解社会而受教育,他们为创造或再创造 社会而受教育。”显然,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帮助学生理解、适应和创造社会。

但现在学校教育的众多功能,在功利性很强的“为升学作准备”的思想指导下淡化了,消失了。人为地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筑起了一道围墙,学校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只能适应学校生活,难于走向社会。为数不少的学生走出校门,没有了考试以后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们所接受的训练是只知道被动地应答、解题,而缺少主动地思考、创新。这种结果决不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

为升学作准备的教育是让人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教育不只是为升学作准备,而是为整个人生作准备,是为了让人早一点离开学校,走向社会。

以牺牲今天为了明天的教育

学生是祖国的明天,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就必须从今天抓起。诚然,教育要有前瞻性,要面向未来,但是,抓好今天不等于要学生牺牲今天,连今天都失去了,还奢谈什么明天。以牺牲今天来换取明天的做法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有一个美好的今天。作为学生就是要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美好和健康的童年与青少年,这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但遗憾的是现在不少中小学仍在以“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口号下牺牲着孩子的今天,他们抹杀了孩子们童年的色彩,青年的朝气,泯没了纯真生活的情趣,丰富大胆的想象,充满活力的创造。

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而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不曾拥有今天的孩子就像缺少阳光雨露的花朵,我们能指望他明天结出丰硕的果实吗?

以透支明天求得今天适应的教育

教育成果的周期性长是教育的基本特征,但是在现行教育中不少人无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常理,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立竿见影的思想把教育看成工厂生产一件产品一样直截了当,性急得好象早上路边点心摊上等烘烧饼--一进炉就想吃了。

在“开发大西部”的口号下,我们西部一些地区,为了早日致富,各类小企业办起来了,老百姓确实也富了,但空气不再清新了,河流不再清澈了,土地不再肥沃了,树木不再繁茂了。在学校中,考试成绩上去了,但眼睛近视了,背驼了,知识面窄了,人变得自私势利了,不爱劳动了。为了求得所谓的今天的适应,把明天的时间和精力都透支于今天,作业做到深更半夜,初中的习题比国外高中还难,三年的学习任务两年完成,第三年的复习机械地重复着前两年的内容,有的做了几十遍的题目还得再做,惟恐考试时不扎实。只要能在考试时多几分,拖垮了身体也美其名曰:刻苦学习。至于学生今后体力不济,神经衰弱时早已走出了校门,与己无关。这种短视的教育观,只能起到短期的效益,不利于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

才学走路就说他跑不快的教育

“差生”的概念在学校中通常指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学生。诚然,一只手伸出来十指都有长短,何况学习乎!五十个人只要聚在一起,即使是北大的学子也必然有差异。这种相对的教育评价法,造成了我们的学生才学走路就说他跑得不快,才站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了的教育。

我曾对有的小学教师说,小学生在学习上正如婴儿学走路,走路时跌了几跤,就怎么能断定他将来跑不快呢?我以为一般的学生都有教好的可能,但如教他的老师断定他学不好时那他就很难学好了,即使他是天才。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正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在小学里考试成绩相差几分甚至几十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求知的欲望,但我们现在的教育评价使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君不见,在小学低年级里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语文数学考双百分,考99分也不算优秀,几次下来,分数已暗示他跑不快,到了三四年级便已被判为典型的差生。

老师,不要吝啬你手中的分数,让分数成为催人奋进的鼓角,而不要成为前进路上的羁绊。

使人不愿读书的教育

要上学了!兴奋得几夜睡不着觉,一大早穿上新衣裳,背上新书包,在家里一大帮人的簇拥下到学校报到。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读书了,小学时的兴奋劲到哪儿去了。高高兴兴去接受教育的人怎么越学越不愿接受教育了,真是出了大问题了。

孩子天性是个学习者,学习、钻研、创造,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人的本性。学校教育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人不愿读书的可悲现状,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的教育。僵死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教育思想的不端正,使学生在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中战战兢兢地度日如年;以考分为评价的单一评估标准,扼杀了学生多元的发散的创造才能。我们很少去研究学生的需求,而是单向的、主观的,用成人的标准,成人的眼光,一把固定的尺子去衡量一群各不相同的孩子。

让教育成为激发求知渴望的教育,让教育成为享受劳动欢乐的教育,让知识的殿堂不再使人望而怯步,让欢歌笑语,春风阳光永远充满校园。

背着靴子找脚的教育

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惊奇,举例说:“一个人从十楼上掉下来却一点都不伤,叫什么?”学生说:“是偶然。”“那再一次掉下来仍不伤呢?”“是幸运。”“那又一次掉下来仍不伤呢?”“那肯定是习惯了。”显然学生的回答都不符合教师的标准答案,但又谁能说他是错的呢?可在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考试中,把不符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回答视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后果是抑制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这与其说是学生启而不发,不如说是教师在背着靴子找脚。

一堂公开课,满意者称之为:学生配合的好;不满意者称之为:学生没配合好。所谓配合的好,是指学生跟着教师事先的设想走;没配合好,是指学生的思路离开了教师事先预定的轨道,致使浪费了课堂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为了要开一堂完满的公开课,教师常常要事先演练一番,告诉学生什么问题要怎么回答云云。上课时,教师一提问。学生便“举起手臂的森林”,教师如鱼得水,驾轻就熟,一环紧扣一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研究性的公开课成了演戏,听课教师也心照不宣,心领神会地一笑了之。我曾经想,你提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不是徒劳的提问吗?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乱乱套呢?

毛泽东同志曾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不能也来一个乱了课堂,锻炼了学生呢?

使人越学越不敢思想的教育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幼儿园小朋友能回答出几十钟,小学生能回答出十几种,中学生能回答出八九种,大学生能回答出两三种,而社会上的人(包括干部)则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这故事虽然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越学越不敢想象,思想越来越萎缩,最终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 ,于是被我们称之为“成熟”。

人才学家王通讯曾在美国看一个画展,一幅画是在床单上画了两笔蓝漆,另一幅画在一个平面上伸出一根树枝,枝上放了一只鸟,本来的二维变成了三维。他问身边的警察:“这是什么?”“这是垃圾。”“为什么你们让它存在?”警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种东西是怪,但我们如果不能容忍它的存在,那么也许创造出好东西也被扼杀掉了。”在我们的教育中,要允许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是在我们看来是不着边际的想法。事实上当初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今天不都变成现实了吗?

课堂上没有愚蠢的问题,长在自己头上的脑袋不能只有别人来代他思考。

二○○三年十月二十八日

作者邮箱: ZXC-410@163.COM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对教育的一点反思?(网友来稿)]

篇12: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教育反思

在就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那些高学历人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相关统计表明,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明显,硕士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这也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

高学历敲门砖失灵 研究生求职不如本专科生

郑州某高校中文系研究生吴晓东最近极度焦虑,学校毕业典礼开完已经两个多星期了,但王晓东仍住在母校附近的一间出租房。每天晚上上网搜索招聘信息,白天就到处投递简历或是参加招聘会,但结果令他非常沮丧。他说:简历投了上百份,有回音的也就十来份,已经面试了几家,结果都不理想。

让吴晓东更为尴尬的是,他本科毕业时正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不得已考的研究生,没想到研究生毕业后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的时候就想,读研提升一下学历,求职的时候机会可能多一些。可现在看来,比别人多花了好几万元学费、生活费,耽误了3年工作机会,毕业后却依然找不到工作。他说。

在一些省市,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专科生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重庆市教委统计显示,今年重庆市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生就业率分别为74.28%、84.63%、88.81%。

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同样印证了倒挂现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三类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09%、93.95%、95.65%。

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

记者采访发现,造成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重要原因是,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总希望依靠高学历获得用人单位高看一眼,而用人单位却认为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很多岗位专科生已经够用,且性价比好,没有必要盲目高消费。研究生或本科生以高学历自居,而用人单位开出的却是专科生的待遇,供求双方存在一个档次差。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我国大学进入扩招时代,也正是这届本科生毕业的,研究生教育也顺势开启了扩招通道。统计数据显示,20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为26万人,至已增至58.4万人,十年增长了一倍多。

山东一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说,高校招生规模扩张太快,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基础远远跟不上,结果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学历缩水。

我们班上不少同学,研究生三年就是在电脑旁边度过的,全宿舍全楼的人集体打游戏,这样也能照常毕业,专业能力并不比本科生强多少。吴晓东说。

武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小李告诉记者:我导师带的研究生有二三十个,和我一个研究方向的就有15个。第一年的时候导师几次都把我认成别人了,还经常叫错我的名字,这样还怎么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篇13: 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教育反思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是形容如今各类学生增多的状况。专家表示,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激增,并不是我国研究型人才队伍需求引起的,而是被本科生就业难逼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当年大学扩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亦是同理。在金融危机期间,有关部门还明确将扩大研究生招生作为解决当年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之一,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就业缓冲区的意图十分明显。

问题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研究生吗?熊丙奇说,许多研究生参加工作后,根本就是学无所用,他们根本不从事研究工作,有一些机关,研究生就干着收发信件、传真等中专生也能干的活儿。

长期以来,研究生主要流向研究机构、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而近年来,我国正处在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体制内就业渠道对研究生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

山东省人社厅的统计资料显示,从近几年各学历毕业生需求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有逐年走低的趋势;对本专科的需求量比较大且稳定;对中专生的需求有逐年增长势头。

刘志业、熊丙奇等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大学生的供给超过了社会需求,教育体系就需要做适当调整,否则会造成整个国家的教育投资浪费。我国研究生教育,有必要缓一缓扩招的脚步,回到教育的理性上来,按照教育的规律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来思考研究生的培养,而不能完全从功利角度来发展研究生教育。

篇14: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一、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家长手上。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无论父母事业 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大概连改错的机会也没有,连补偿的机会也没有,所以我们只有把这个唯一的孩子教 育成功了,这几乎就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篇15: 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反思

二、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发展关键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1、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比如:

秩序规范关键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发展关键期(3―6岁)。

想像力发展关键期(2―8岁)。

文化敏感期(6―10岁):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人的成长是一段由浪漫――精确――综合,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如果没有浪漫阶段的充分发展,精确阶段是没有结果的。

3、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是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三、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说给父亲)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父亲的关怀。作为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与父母一起吃饭,孩子更优秀。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父母一起进晚餐的初中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很少出现抽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

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父母教育不当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药”。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本”。身教重于言教。做父母的,要与孩子一起成长。

3、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当人,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但要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父母,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规律,经常与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4、一定要管孩子,关键是怎么管。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

“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

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

努力丰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家长。

不少父母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

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爱要适度,不要让你的爱泛滥成灾。溺爱的结果是伤害。

6、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老师。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定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总是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会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家长。

9、性教育,晚讲不如早讲。

青春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

“性”要怎么说出口?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言不讳。

为孩子选择一本青春期教育书。

不要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当作早恋。

10、千万别错过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10―14岁,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有效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一个人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让孩子书包里多点“太阳”。

阅读是分阶梯的。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图书,非常重要。一本不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书,哪怕它再经典,也只能败坏孩子的阅读胃口。

篇16:反思我们的神学教育--记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座谈会

反思我们的神学教育--记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座谈会

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教育,迄今已走过20多年的风雨路程,全国先后建立了1 8所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师资力量的神学院、校.神学教育为推动中国教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事工的开展,又为进一步办好神学院校提供了新的思路.208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神学院院长、教务长等50余位同工相聚申城,就如何加强神学教育事工,进行分享和座谈.

作 者:王荣伟 丁介仁  作者单位: 刊 名:天风 英文刊名:HEAVENLY WIND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17:教育感悟:为什么我们父母辛苦付出却养出了一个“白眼狼”

四川大竹县一初中男生杀害亲生母亲,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澎湃新闻)从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处获悉,12月5日,大竹警方接到一起命案报案,大竹县文星镇发生一起弑母案,一名约13岁男孩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后正常去上学时警方在课堂上将其抓获。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依据文星镇本地网友述说,此弑母男孩13岁,就读文星中学,平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比较受宠。

8日晚20时许,警方对此案件发布了警情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犯罪嫌疑人袁某某因怨恨其母亲陈某某对其管教过于严格,持刀将陈某某杀害。

01

无私母爱

看到这则新闻,蓝青lily是非常痛心的。同为母亲,严厉管教却不被儿子理解且最终惨S,下场非常可悲,但是更可悲的是,犯罪嫌疑人袁某某弑母之后的盲目无知(杀人是要吃官司的—法盲)、冷静冷血(杀人如杀鸡一样,杀了母亲依旧没事人一样照常去学校上课,这才只有13岁啊!)和麻木不仁(”十月怀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完全不知感恩为何物)。蓝青lily不知道为什么袁某某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难道是其父母离婚了?但是其母亲又管教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具体案情内幕什么的我们不知道,这里就暂不讨论了,今天蓝青lily想跟大家说的是为什么我们父母辛苦付出却会养出“白眼狼”的孩子来呢?只因为我们仅仅生了他们,但是并没有教导好他们。

千万不要以为此弑母案是个案,亲们可以去百度一下,搜到的结果会让大家万分震惊的,因为各种弑母案的新闻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其中最甚是“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还以母亲名义贷款。据悉,吴母生前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有学生称,吴母很疼爱儿子,从小就以其为荣,前几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后,母子相依为命。事发至今,吴谢宇仍然在逃,尚未归案,其杀人动机和情节不得而知,但其弑母基本为铁的事实。

近些年来,大学生屡屡成为杀人的凶手,其凶残程度丝毫不亚于社会上的那些低学历的不法分子。先是有云南某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后来又有复旦大学投毒杀人案等,每一起大学生凶杀案的发生,都让社会一片哗然和震惊不已。北大学生吴谢宇,本该前途一片光明,可就因为其凶残的弑母,人生的一切美好均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吴谢宇弑母留给我们的思考实在太多,怎样让天之骄子健康成长和尽快成才,是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大问题。

02

学会感恩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作为父母只是简单生下了孩子就撒手不管,而让自己的父母代自己尽父母的责任极错误的。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养大成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帮我们带孩子。反而是现在他们老了,作为子女的我们理应孝敬他们,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所保障,安享晚年。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言传身教,身教更胜于言教“,孩子们的成长和我们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充斥各种恶劣事件的新闻,像“刘鑫江歌案”、“杀妻藏尸案”等等,严重挑战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其实深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其家庭教育出了严重问题。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切记“惯子如杀子”,好孩子是教出来的,绝不是宠溺出来的。

每个孩子初生下来的时候,都像是一张白纸,若在他们小的时候我们不去好好教育,等他们长大了,想再教育就晚了,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父母陪伴与教导。没有人生来就会做好父母,如果爱家、爱孩子,那么就好好学习如何成为好父母吧?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教学反思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教学反思

《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教学案例反思

读《语文课堂寻真》有感

教育教学读后感

观看动画片萤火虫之墓观后感600字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检查评语

竞争使我进步的作文

《心存感激,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案例教学家长心得体会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女孩教育父母带给我们的反思(精选17篇)】相关文章:

男孩女孩排队教学反思2024-05-09

温暖教师的70篇教育随笔读书笔记2023-11-19

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2022-05-02

个人成长报告2022-10-24

个人成长整改报告2023-03-21

充实的忙碌中体验别样的精彩与快乐日记2022-08-29

小班教育教学反思笔记感想2022-08-16

《安妮日记》心得体会精选1000字2023-08-16

小学生开学第一天教学反思2023-02-22

西江月教学反思报告2023-12-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