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推荐10篇)由网友“地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ao)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简析】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
篇2: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翻译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前言】
《酬乐天咏老见示》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作者此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
【注释】
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
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
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8、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熟悉。
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15、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翻译】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鉴赏】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篇3: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
酬乐天咏老见示原文及赏析
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
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ān):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篇4: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词
酬乐天咏老见示古诗词
古诗原文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翻译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解释
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
顾:念,指考虑。
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
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ān):熟悉。
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创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诗文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篇5: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篇6:酬乐天咏老见示简析 刘禹锡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篇7:酬乐天咏老见示,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的意思,酬乐天咏老见
酬乐天咏老见示,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的意思,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咏老见示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篇8:酬乐天见,酬乐天见元稹,酬乐天见的意思,酬乐天见赏析
酬乐天见,酬乐天见元稹,酬乐天见的意思,酬乐天见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见作者:元稹 朝代:唐 死别重泉s,生离万里赊。瘴侵新病骨,梦到故人家。
遥泪陈根草,闲收落地花。庾公楼怅望,巴子国生涯。
河任天然曲,江随峡势斜。与君皆直戆,须分老泥沙。
篇9:酬乐天见寄,酬乐天见寄刘禹锡,酬乐天见寄的意思,酬乐天见寄赏析
酬乐天见寄,酬乐天见寄刘禹锡,酬乐天见寄的意思,酬乐天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见寄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元君后辈先零落,崔相同年不少留。华屋坐来能几日,
夜台归去便千秋。背时犹自居三品,得老终须卜一丘。
若使吾徒还早达,亦应箫鼓入松楸。
篇10:酬乐天见寄,酬乐天见寄元稹,酬乐天见寄的意思,酬乐天见寄赏析
酬乐天见寄,酬乐天见寄元稹,酬乐天见寄的意思,酬乐天见寄赏析 -诗词大全
酬乐天见寄作者:元稹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三千里外巴蛇穴,四十年来司马官。瘴色满身治不尽,
疮痕刮骨洗应难。常甘人向衰容薄,独讶君将旧眼看。
前日诗中高盖字,至今唇舌遍长安。
★ 刘禹锡的经典诗句
★ 刘禹锡的诗句欣赏
★ 经典古文警句的
★ 诗豪刘禹锡的傲骨
【《酬乐天咏老见示》赏析(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浪淘沙刘禹锡解析2023-12-24
浪淘沙,浪淘沙苏轼,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2022-04-29
传统名言警句2022-04-30
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2022-11-29
浪淘沙,浪淘沙裴湘,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2024-04-18
齐文化名言2022-06-20
浪淘沙,浪淘沙金淑柔,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2023-12-13
浪淘沙,浪淘沙宋先生,浪淘沙的意思,浪淘沙赏析2023-12-13
表达自信的诗句2023-02-25
道德格言20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