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学观初探

时间:2023-12-02 08:07: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合作教学观初探(精选13篇)由网友“kuanl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合作教学观初探,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合作教学观初探

篇1:合作教学观初探

合作教学观初探

合作教学观初探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

(注:本文是作者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成果之一。)

世界各国的合作教学虽然在其具体形式和称谓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称“合作学习”,在前苏联称“合 作教育学”,在我国称“合作教学论”等,但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明显的不同 ,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对照。综合而言,合作教学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在合作教学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教学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 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 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4类:一是单向型,即把教学看成是教师将 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即把教学看成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 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即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共 同掌握知识,寻求共同发展的活动,强调多边互动。四是成员型,即教师作为小组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 活动,不再充当信息源。(注:Hodge,B.(1981).Communication and the Teachers.p.9.)合作教学认为,教 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交流,其间必然涉及上述4种信息互动方式,缺一不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人 们往往把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认为学生之所以能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主要是取 决于与教师的互动。(注: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 社1989年版,第142页。)另外,由于心理学关于学生早期社会行为的研究曾一度集中在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相互 作用上,因而致使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与成人(如父母和教师)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同 伴关系是不重要的。”(注: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国内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将教学概念仅仅理解为“师生双边活动”的观点实际上就 是上述思想的折射。其实,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生生互动、师师互动 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需要指出的是,各种互动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与特定的 教学目标和活动阶段相联系的。教学中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互动方式。师生双向互动自然也不例外。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合作教学把生生互动提 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合作教学认为:“在课堂上, 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 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注: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 42页。)这种对生生互动的乐观态度与传统的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合作教学不仅强调生生互动,而且还将师师互动纳入了教学的流程之中,作为前导性因素进行系统运用, 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系统的外延,丰富了教学的内涵,这是一种创新。合作教学认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 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 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 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 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美国著名教育家嘎斯基(Guskey,T.R.)在 论及师师互动时指出:“这种共同活动,不仅能减轻教师每个人的工作量,而且还能提高工作结果的质量。教 师们会成为彼此观念上的神奇源泉。”(注:Hazelip,K.(1993).Outcome Interview:Tom Gurskey,OUTCOMES, Vol.12,No,1,Spring.)

二、目标观

合作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教学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籍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成 绩,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而这种教学理论较之传统的教学理论更具有情感性。合作教学的研究者们 认为,合作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 。”(注: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教育探索》第4期。)

合作教学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讲,合作教学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 能学得好。”(注:马兰:《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若干比较》,《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基于这种 认识,合作教学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教学的 整个过程上看,合作教学情意色彩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 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 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 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 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 均衡达成。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合作教学在注重上述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人际交往的技 能目标,并将之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予以遵循和追求。如我国有的学者就将合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分成两 个部分:“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目标;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 jectives)。……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和 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教授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 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至于培养学生合作 品质,则更无从谈起”。(注: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系硕 士学位论文。)总之,合作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均衡达成。

三、师生观

合作教学认为,师生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是动态的,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就总体而言, 合作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为保持所谓的“教师权威地 位”,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在传统教学情境中, 学生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占用了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学 生的“主体地位”只好靠铺天盖地的.各种作业来体现了,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 作业→教师改作业→再布置作业……在这一恶性循环中,教师只能埋头于作业堆里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根本 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与设计,因而不可能当好“导演”兼“主演”,“导”不明,“演”不精也就在 所难免。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使学生对 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合作教学认为,“导”与“演”的分离有利 于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 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是由教师承担的工作都可以交由学生当堂完成 。如在反馈阶段,教师不必再批阅全班的作业,而是随机从各小组中抽取小部分作业进行批改,其他作业由各 小组根据答案单进行互批,发现问题上报教师,以及时进行补救。这样做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如此以来,教师就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 革,确保“导”课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就会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 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师生负担也会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步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四、形式观

合作教学采用了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主要也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方式的某种变 化所使然。“当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劳动组织开始趋向小型化,劳动中互相协作彼此 直接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劳动者的人际关系技能和状况将对他的劳动机会产生直接影响。很显然,当新的就 业机会大部分只出现在只有20个人的小企业时,那么,这种劳动组织方式就既不是个人单干的,也不是大集体 作业。另一方面,与之相应的变化是,学校班级规模在发达国家也趋向小型化,但这种小型又决不回到个别辅 导的单干学习这条老路。”(注:盛群力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参考资料》,杭州大学教育系1995年12月印 。)由此出发,合作教学认为,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和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形式上,合作教学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力求体现集 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合作教学的基本模式中得到印证。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合作教学的基本 模式是:“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注:王坦:《合作教学 的基本理念》,《中国教育报》1995年12月29日,教育科学版。)教师的授课是合作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合作教学的讲授与传统教学中的讲授有着很大的不同,合作教学中的讲授是经过合作 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继起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另外,合作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也有着重大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小组(如兴趣小 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合作学习小组则是异质小组。这种小组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 不同的成员构成,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差生、二名是 中等生,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 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 了条件。合作教学对集体授课和传统小组的上述改革既着眼于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又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化活 动的重要价值,达成了教学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

五、情境观

合作教学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争性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 个人的目标与同伴目标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是一种“利己损人” 的学习情境;另一种是个体性的,学生们各自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独立学习,而不必管其他人学得如何,这是 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学习情境;还有一种是合作性的,学生们在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 行学习。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 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学习情境 。合作教学认为,在合作、竞争和个人三种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但目 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 ”(注:Johnson,D.W.,Johnson,R.J.,& Holubec,E.J.(1990).Circles of Learning.cooperation in the cl assroom,p.5.)同时,合作教学的倡导者们还认为:“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 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合时宜时,竞 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注:王坦:《合作学习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合作教学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单干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和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 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情境的一大变革。

六、评价观

合作教学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也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常模参照评价,关注个体在整体中 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 优劣的唯一标准,脱离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取得 成功,而大多数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有鉴于此,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 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将常模参照 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 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 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人可以说合作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色和创 新。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与 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把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 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另外,为了体现评价 的公平性,合作教学还注意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业成绩表现和测验成绩,安排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 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中等生与中等生一起分组测验,有时候测验的难度也可以有所不同。各测验组的每个 成员都与原属小组的总分挂钩,优等生小组的第一名,差生小组的第一名以及中等生小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 完全相同,这种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竞争、公平比较其贡献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 地受到奖励,取得进步,并由此走向成功。合作教学的这一观点与做法,对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 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总之,合作教学是以现代社会心理、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 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 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 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大量、高效、低耗为基本品 质的一系列活动的统一体。

篇2:《合作宝典》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正确当的竞争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习惯并实践在常生活中。

3、知识目标:理解几种常见的合作宝典并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做到为他人着想,发挥个人长处,尽自己责任,讲究合作原则,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

【教学难点】

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习惯并实践在常生活中。

【教学手段】

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合作的方法、途径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合作的方法、途径事例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了《合作就在身边》、《合作与共赢》,它们让我们体验与感爱到的是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对于自已,于他人,对于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所要探讨的是合作的一些具体方法,或者说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合作?

新课学习。

1、观看《神舟七号》视频。

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合作,另一名宇航局将五星红递给翟志刚

2、小活动:看谁吃得快。

找出几位学生分成三组准备表演。

师:从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合作,到《看谁吃得快》,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合作宝典是什么?

学生:他人着想。(板书)

师:说说你在生活中为他人着想的事例。

生答略

3、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和短处。合作就是要充公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以提高合作者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请问:假如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教室布置,同学们小组成员怎样分工?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分组论教室布置的人员分工及理由。

师:由此,我们得出的第二个合作宝典是?

学生: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板书)

4、《阅读常彬彬的苦恼》。

师:“常彬彬的苦恼”,请同学们帮他出谋划策,彬彬要怎样大家才会愿意与他合作昵?

生:彬彬的“随便”是没有个性,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大家都不愿和他合作。在群体活动中,他应该积极主动与大家配合,尽自己的责任。如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等;他应该展示自己的的长处,要为群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师:由此,我们得出的第三个合作宝典是?

生:尽自己的责任(板书)

5、讲解、阐述合作的原则DD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

师:“黄金搭档”这种“合作”正当不正当?为什么?

生:不正当。是作弊行为。既违反了考试纪律,又是自欺欺人。合作要合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

归纳:宝典四:合作的原则。(板书)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正当的合作?

生:抄习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课,讲话;顶撞老师;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按时完成;同学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相互帮助等。

6、你还有哪些与人合作的妙法?

生:在集体中讲奉献;积极与人沟通;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求同存异;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观;与人为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篇3:《合作宝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基本的合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促成学生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并在学习如何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如何合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活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问题一:我们现在是在上课,那么,我们怎样上课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设题意图: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少教师与学生的陌生感,强调上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从而导入新课。

问题二:我们怎样合作才能把课上的更好?

设题意图: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二)教师讲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始学习新课。

【宝典一】为他人着想

教师简单介绍后,组织活动:找出六位学生分成三组,演练“看谁吃得快“,要求没有参加演练的学生仔细观看演练,然后说说自己观察的结论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演练合作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师进一步提出启发问题:想一想,怎样才能吃到苹果?这个活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宝典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先看“实践营地“,然后组织活动:

学生按一定的小组讨论:该如何为参加实践营地的同学分工?这样分工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同时在分工时充分考虑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分工的原则是有利于每个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宝典三】尽自己的责任

教师引导学生看“常彬彬的苦恼“

提问:文中的常彬彬为什么苦恼?你能帮帮他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问题充分发言,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更广泛的了解有责任心对于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合作的认识。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讲解。

【宝典四】合作有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看“黄金搭档“

提出问题:这种“合作“正当的吗?为什么?

对这种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设题意图:要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认识到虽然我们需要合作,但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合作的,因为合作必须讲究一定的原则:合作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

教师进一步启发:在你的身边,还有那些你认为是不正当的合作?

设题意图:在由浅入深地体会了合作要讲究原则之后,进一步认识身边那些不合原则的合作现象,从而加深对合作的认识。

(三)续写合作宝典

学习了前面的四个合作宝典后,同学们都一定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你还有那些与人合作的妙法?可以讨论并许下宝典。

(四)归纳总结

活动内容:随教学进程归纳、总结。(见板书)

设计意图:体现归纳总结的生成性,突出其自然性。

篇4:《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范围和现象非常广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新的要求,现行的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中队、大队活动中,经常接触合作的游戏活动。因此,“合作”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合作方法的了解,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为此,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体验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学习一些合作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并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指导实践。

对于教学重点的制定我是这样考虑的,在这节课中应首先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因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一件事物的重要才会产生想按照事物的规则去做的愿望,寻找做好这件事的方法。然后在实践体验中总结出与人合作成功的条件和不成功的原因。因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使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把本课重点定为:让学生感受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能够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指导实践。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合作话题。接着请同学谈谈生活中合作的例子,多方面,多视角地感受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随后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小组记图”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与人合作的机会,丰富了他们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游戏活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游戏后,让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游戏,使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两次游戏活动的比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懂得合作中还得讲究方法。为了使学生真正把课堂上提升的认识和习得的能力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我从学生做值日生这点切入,通过播放学生做值日生的一段录象再现学生原生态的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表现中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帮助他们提升认识,使他们能带着这样的认识和方法走出课堂,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乐于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中,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绑腿竞走”的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如果能换一个既能切入话题又具有新颖性的游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讨论交流合作现象时形式比较单一,可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篇5: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浅论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由学生自己组合成若干小组,各组学生(2-6人)共同研究和探讨问题,教师通过巡回观察和即时反馈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的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问题,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解决这些问题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构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一刀切”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同时,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一个整体,都各有自己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有目的地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说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甚至可以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合作和创新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需要。合作学习法教学正是能使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精神。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新世纪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共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我国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增强合作意识。《语文的行动纲领》也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教育应体现主动性、民主性、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根据教育学理论,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的小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中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法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导致小组各成员应尽力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也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其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发挥潜能;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

根据素质教育论,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对象是人,从社会学观点分析,学习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而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更顺利地实现社会化、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显然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进行交流与调节,以及进行具有社会生活特色的劳动分工。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合作学习是以“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包括: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变式训练,归纳小结等环节。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先要创设一种意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可分为五步完成。

①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教师交待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情感、技能目标,学生明确应该学什么。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③以小组为单位诵读,在读中初步理解课文的含义。

④检查验收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因提前预习过)

2、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

这是“合作学习”的继续和深化。是本模式的关键环节。

①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并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圈、划---―生疑。

② 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圈划的地方进行思考----思疑。

③ 学生提出问题----质疑。

④ 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讨论中深化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议疑。

⑤ 以小组形式把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汇报----释疑。

3、教师点拨

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处,以及学生争论不休的总是进行重点点拨、解惑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4、变式训练

知识迁移、强化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想象能力。

5、归纳小结

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从纵的方面寻找作者的思维轨迹,进行全文总结,并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使学生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注意突出知识结构的整理,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

在学科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变换或结合模式的步骤,如语文教学中可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与第三步相结合,也可以把第二步、第三步、第五步相结合。

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合作交流性原则:教师要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充分与同学交流,与其他组成员交流,也可以与教师交流。多层次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摆脱教师这一权威的束缚,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极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

2.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的课堂设计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因此更要求教师“导”得科学,“导”得及时。

3.反馈性原则:教学是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反馈和巡回观察发现出来的问题,及时点拨:或引导小组讨论,或引导全班一起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4.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设计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发现情景,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的解题方法。

五、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1、应用说明:

下面以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如学习《琥珀》这一课内容:

先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

第一层次,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单纯地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描写想象的部分你最欣赏哪里,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点拨,得出了很多解法:如综合法、分析法、结合法等方法。第三个层次,你想从什么物品来想象它的形成呢?你能说说你打算从哪几方面来进行推测、想象吗?(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第四个层次,归纳小结。

整个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适当指导,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

2、适用范围: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讲读课文及阅读课文的教学。

3、实现条件

① 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教材,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料;

突出一个“导”字,重占在于点拔,开拓思路;对学生一视同仁,悉心指导,给予学生紧合乎需要的帮助。

② 对学生的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能与他人友好的相处,并进行讨论。

总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问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学科的素质教育。

篇6:《合作竞争》教学反思

《合作竞争》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几个亮点

1、理念不落后。本课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各个教学目标都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成效显著,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合作、竞争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的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环节的设计合理、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问题积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的重难点突出,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学习。

2、设计创新。我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有效资源,并且挖掘、扩展教材,来进行课堂环节的设计。课堂中能够选取典型材料,一材多用,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理解三个梯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课堂上,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和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参与讨论,积极发言,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3、操作规范。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材料典型、双基落实到位。

二、课堂反思

课后,我重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回忆学生的课堂上表现,认为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1、教学内容可调整,知识脉络不够清晰。课堂知识的学习在于实际生活的运用。本节课应把重点应放在“怎么做”这一环节上,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合作与竞争的意义。

2、教学细节待雕琢。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应该更加清楚,比如饮料市场的课堂呈现处理较简单,没有挖掘材料的深刻含义。其次,问题的呈现不够科学,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作答。比如,百事可乐的材料中,我设计了“在合作中竞争,百事可乐的竞争力来自哪里”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课堂气氛较沉闷,虽然我多次引导,但问题的设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同一问题扩展的深度、广度不到位。例如,在讲竞争时应从心理、道德、国情等多角度来讲,而我只局限于道德。

4、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导语有失误,教案设计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在报纸上站更多的人,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但课中组织教学语言有变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课堂小结过于简短,处理急躁,可能只会在少数同学心目中形成形象,没有完全达到深化教学主题的目标。

三、教学思考

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效。整节课教师需要思考如下问题:我在课堂45分钟内需要带领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突破哪些重点难点等等。教师将这些问题引入教学设计可能效果更好些。

2、问题的`呈现要有效。问题的设计应该情景化,什么时候可以呈现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必须环环相扣。

3、学生的活动要有效。学生的活动不是盲动,更不是乱动,而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生活动。而且学生活动后教师应该准确、到位的进行点评、反馈。

4、教学设计要有效。教学设计必须新颖、独到,教师必须花大力气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前,教师应该了解高中的教材,因为高中教材的逻辑性更加慎密、理论层面也更加高,便于教师更好的处理教材。

四、教学建议

1、讨论的内容过多,过于简单,课本上早有定性的结论,学生一看书就知道了,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也没有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根本不值得讨论。

2、讨论的问题要求即不超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范围,也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要保持难度适中。

3、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引导做的不够,没有很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现设计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引导,同时要有过渡。这样才能做到自然有效。

4、教师的语言要更为简洁,要更富有激情,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对于同样的教学资源,应该结合课本知识找到新的切入口,而不能老调重弹,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也要在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上做到创新。

篇7:小组合作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那么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着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合作小组的调配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做到扬长补短,各尽其才,让每个学生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制定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合

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制定明确的协作分工,小组合作的基础是小组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学习,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同时,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

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记时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如果学生活动角色相对固定,缺乏动态机制,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制定小组角色分工轮换的常规,以维持小组平等的机制,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五)及时展开交流评价。

由于分工具体,学生的信息往往可能有些偏窄或者片面,研制的作品难得十全十美,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活动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的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

通过学习小组,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方面,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上课每做完一次练习,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快,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8: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简简单单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教学追求。本文内容简单,不需要把课文剖得四分五裂,让学生在杂乱的分解中寻求一点可怜的知识。教学本文,我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

(1)什么是合作?

(2)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3)文中的两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4)学会与别人合作有什么好处?

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既不会难倒学生,又巧妙地把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而且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显然,课文的重点是“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总结,我让学生试着在这个自然段里找出关键的两点,并与前面的事例结合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接受了任务,立刻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事实上,学生在第六自然段这个“火车头”的引领下,火车开得顺畅而欢快,没有过多地牵绊住学生思维。学生把握了中心,抓住了关键的两个“点”,教学效果简单有效。

篇9:《合作教育》教学反思

《合作教育》教学反思

由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气候的影响,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种“独立”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己说了算,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能力的彰显,或者说是个性的张扬。然而,当这种“独立”无限制地延伸后,便会成为一种自私,一种孤立,最终造成合作能力的匮乏。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合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学会合作,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特征,这对我国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特别是少年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健康积极个性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教育小学生合作的重要性,在《左手和右手》和《合作力量大》这两节辅导课中,通过“赛一赛”、“护送盲人过马路”、折筷子、剪贴画等的小游戏来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这一点。

其次要让学生认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小学生随着年纪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事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也就必然影响到与他人的合作。这就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而合作能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两种状况并不矛盾可相互依存,在合作中可以有竞争,在竞争中也可以合作。

所谓合作精神是指人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

一、创建和谐共处关系,营造互助学习气氛

1.建立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会更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更愿意与教师相处,这对于在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是人际关系,是情感态度。“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在和谐的教学和活动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才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表现自己,踊跃参与到合作中去。因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合作激情,引进竞争机制,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和谐的合作群体氛围。

2.渗透合作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合作的意识,对于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顺利解决问题后,我们可以说:“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让我们为自己喝彩。”这些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我们”的层面,而不仅仅是“我”的努力和付出。同时,教师也应要求同学之间要彼此尊重、理解,这是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友好、和谐、轻松、互助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能愉悦地学习。

二、创设有效合作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伯顿在谈到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十个要点时指出:“创造一个气氛使每个儿童被作为一个人来对待,使他受尊重,并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被重视。”这就是说,教育者可以创设有效的合作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小组间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合作意识得到培养。

1.有的放矢,设计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就要求学生之间共同参与,互相包容,乐于交流,配合依靠。在各类学习活动中可以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解决一个难题,或讨论一种学习方案,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教学板块。为了让学生能更自如地发挥自身的创作能力与表现能力,小组活动的形式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在小组学习中,让学生参与互动,就顺应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谋取集体智慧的结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0:《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更应该学习这种可贵的品质。《学会合作》这篇课文就是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道理。

在第一课时,我破题入手,问:围绕课题,文章该写哪些内容?学生看题生疑: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找到答案的同时,文章的思路也弄清了。在教学第二课时时我注重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以及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学习运用。而在教学“怎样合作?”时,我紧扣“卓有成效”一词展开,学习两个事例真正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和协作精神”还需要“心怀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这两个事例,前后有序,既不能舍弃其一,也不能颠倒顺序。只有做到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我们的合作才可能“卓有成效”。

除了课文中合作例子外,还要引导学生联想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学习中,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去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比如我们学校里经常要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每周纪律、卫生评比等。这些集体活动的评比,需要全班的合作,才能获得成功。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篇11:《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关于《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合作的范围和现象非常广泛,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新的要求,现行的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都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教学反思。学生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中队、大队活动中,经常接触合作的游戏活动。因此,“合作”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但大多数学生对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合作方法的了解,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为此,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体验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学习一些合作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并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指导实践。

对于教学重点的制定我是这样考虑的,在这节课中应首先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因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一件事物的重要才会产生想按照事物的规则去做的愿望,寻找做好这件事的方法,教学反思《学会合作》教学反思》。然后在实践体验中总结出与人合作成功的条件和不成功的原因。因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使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把本课重点定为:让学生感受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能够运用合作的方法来指导实践。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合作话题。接着请同学谈谈生活中合作的例子,多方面,多视角地感受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随后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小组记图”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与人合作的机会,丰富了他们这方面的生活体验。游戏活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游戏后,让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然后让学生运用合作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游戏,使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通过两次游戏活动的比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懂得合作中还得讲究方法。为了使学生真正把课堂上提升的认识和习得的能力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我从学生做值日生这点切入,通过播放学生做值日生的一段录象再现学生原生态的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表现中发现问题,反思自我,帮助他们提升认识,使他们能带着这样的认识和方法走出课堂,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乐于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中,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绑腿竞走”的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如果能换一个既能切入话题又具有新颖性的游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讨论交流合作现象时形式比较单一,可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篇12:《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人生道理。

这篇文章条理特别清晰,纲目分明,如“什么是合作呢?”“为什么要合作”、“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等等,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且可以拓展合作的成语和谚语。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只是很浅显地,浮光掠影地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读读讲讲。而没有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如“协作”、“可贵的合作精神”、“可见……自我牺牲的精神”,来组织文章两个事例的学习。

第一课时,通过读和写话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解决了“什么是合作?”和“为什么要合作?”,把第三个问题“怎样有效的合作?”留到第二课时。通过充分的感知和情境的渲染,想象的触发,学生在课堂得到语言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多角度、立体地充分懂得了合作精神。第一个事例“乐团演奏”以扶为主,朗读、默读、品读,第二个事例就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小小组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合作学习,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融为一体,使学生既从语言上学到了合作精神又转变为实践行为,将文以载道的“道”,不着痕迹地教给学生。

整堂课没有花架子,显得朴实真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课上,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也上得得心应手。只是,在问“上到这里,你想对这七个具有可贵的合作精神的孩子说些什么?”我当初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遇到这种情况出现的慌乱,从而在对比中显出七个孩子的伟大和榜样作用。也许,是问题的不明确,缺乏层次。举手的两个学生答得很牵强,而且是口号型的。当时,我就感觉这个问题的无趣和多余。

课下,我又反思自己在课上的表现,虽不慌乱,有时也反应敏捷,但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还是不够明朗,不能有的放矢,有时很模糊。

篇13:《学会合作》教学反思

“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在小学阶段,合作和协调精神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四年级学生已经或多或少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的指导,在与他人交往中常表现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学会合作》一课力求从学生主体学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顺学而导。首先,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及具体学情,选择学生感兴趣又能体现出合作重要性的游戏,通过这个有效的载体,直观地理解“什么是合作”。接着,通过生活中的如片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生活体验,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体会合作的好处及乐趣,深化合作意识。进而创设三个具体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讨论归纳,从理论上学会“如何合作”。最后,结合学生熟悉的“大扫除”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再体验、再深化感悟,以此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本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意义,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

2、使学生学会该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初步学会合作。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文化和日常生活学习场景作为切入点,引出合作话题。接着请同学谈谈生活中合作的例子,多方面,多视角地感受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和广泛性。随后带领学生走进“合作王国”里面的“聊天室”、“练兵场”、“体验吧”等场所,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个与人合作的机会,丰富了他们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从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中,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活动积极主动,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心心相印”的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如果能换一个既能切入话题又具有新颖性的游戏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讨论交流合作现象时形式比较单一,可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地域性新闻频道初探:兼评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

教学论文的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

合作教学观初探
《合作教学观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合作教学观初探(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2023-04-29

小学英语教学实施的建议书2023-08-04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论文题目2022-08-2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

班级管理模式总结2022-12-22

教学一体化2022-11-16

小学英语主动型教学模式初探2022-11-13

学科教学语文论文题目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