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优质课堂实录(整理5篇)由网友“asncy”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望岳优质课堂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望岳优质课堂实录
望岳优质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T: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T: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S:七遍。
S:五遍。
T: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S: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T:一定是作者吗?
S: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S: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T: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T: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T: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S: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T: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S: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T: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S: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T: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T: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T: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T: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T: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T: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T: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T: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S:二三遍。
T:“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T:(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T: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S:“芦荡”
T:谁知道?
S: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T: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S:什么叫“剪影”?
T: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T: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T: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T: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S:明月。
S:亮月。
T: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S:用眼睛看到的。
T: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T: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T:读懂了吗?
S:懂了。
T: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T: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T: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T: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T:(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S:好。
T:你先说。
S: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T: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T:你们笑什么?
S: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T:可以吗?
S:可以,都有月。
S: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T: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S: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T: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S: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T: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S:有!
T:你再接下去背。
S: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T: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T: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S:……
T: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T: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S: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T: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T:(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T: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S:(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T: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S:想中月。
S: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T: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S:能。 (学生练读。)
T: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T: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S:“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T: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T: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T: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T:(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S: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T:那为什么用“冒”?
S: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T: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S: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T: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T: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T: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T:文章写得美不美?
S:美!
T: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篇2:《望岳》课堂实录
《望岳》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我觉得非常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这首诗押韵。
师:对。韵脚是那些?
生: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齐读《望冬》。
师: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改为“送”好一些。
师:很好。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齐读《江湖——武林》。
师: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没有押韵。
师:我们帮他改一改。同学们有改的吗?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再传阅。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老师唱一首。
师:对不起,老师唱不好。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展示《感怀》一诗。
师: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齐唱《感怀》。(用《中华民谣》曲)
师:谢谢。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齐背《望岳》。
老师展示课件五、“课后练习”。
显示屏故障耽误一分钟(学生背诵《望岳》)。
师:请同学们把作业题抄好,课后完成。
学生抄作业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第三部分 教学反思
在多年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让他们给我录下一盒古诗词朗诵磁带作为纪念,有个学生录下了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那如痴如醉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因此萌发了用吟唱的方法教古诗词的想法。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
今年暑假我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三,学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溜式的打油诗。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期开学之初,研究新教材新教法之时,我确定了古诗词的教学目的:
1、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体悟纯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互相融合的精妙,增强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做到:读一读,感受美;唱一唱,鉴赏美;看一看,理解美;写一写,创造美。
3、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积累古今诗词。
教学方法:吟诵——翻唱——仿写。
教学程序:①、发动学生共同搜集由古今诗词谱曲的流行歌曲资料;
②、根据诗词内容选择合适的曲谱并练习演唱;
③、把诗词原文和鉴赏点评编成资料;
④、根据古诗词特点,进行仿写,并把仿写的古诗词编订成册;
⑤、充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演唱、共同创作古诗词;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 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篇3:《望岳》课堂实录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篇4:《望岳》课堂实录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我觉得非常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这首诗押韵。
师:对。韵脚是那些?
生: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齐读《望冬》。
师: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改为“送”好一些。
师:很好。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齐读《江湖——武林》。
师: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没有押韵。
师:我们帮他改一改。同学们有改的吗?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再传阅。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老师唱一首。
师:对不起,老师唱不好。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展示《感怀》一诗。
师: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齐唱《感怀》。(用《中华民谣》曲)
篇5:《望岳》课堂实录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 春望译文及赏析
★ 望岳全诗及译文
★ 古代诗歌五首
★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优质课堂实录(整理5篇)】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2023-11-02
望天门山古诗2022-07-11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2023-06-15
《兵车行》教学实录2022-12-10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设计2024-01-20
望天门山的古诗2023-11-12
杜甫:望岳译文及鉴赏2023-07-22
关于湖南衡山的导游词2023-06-15
杜甫诗歌赏析2023-11-15
唐代杜甫诗歌赏析2023-04-08